有机化学课件ppt学有机化学课件

有机化学课件ppt学有机化学课件

第一章绪论

教学目的

1. 使学生了解有机化化学的研究对象和有机化合物的特殊性质。

2. 使学生掌握有机化合物的结构表示方法和有机化合物的分类方法。能够正确书写简单有机物的电子式、结构式和结构简式;认识一般有机官能团和能给单官能团有机化合物分类。

3. 使学生掌握杂化轨道概念,能判别简单有机物分子中碳原子的杂化类型。

4. 使学生熟悉有机化合物分子中化学键:偶极矩、σ键、π键的特点和酸碱电子理论,了解有机物结构特点与一般理化性质的关系;了解价键理论和分子轨道理论。

教学重点

有机物的结构表示方法、杂化轨道理论及有机物分类方法。

教学难点

杂化轨道理论、价键理论与分子轨道理论,σ键、π键的特点。

课堂组织

第一节有机化学的研究对象

简述:从人类生存、生产的历史阐明有机物的历史性与广泛性,人类生存离不开有机物的事实。

给出有机物的原始概念、演变后的现代概念及其演变历程。

阐明有机物与无机物在结构和性质上的差异。

分析有机物与无机物互相转化的关系及相对性。

归纳出有机化学的研究对象为烃及其衍生物的组成、结构、制备、性质及其变化规律。

第二节有机化合物特性

从人类生活的衣食住行必须物来分析有机物的共同性质(或有机物的特性)

1.从衣食住行必需品的种类数量分析得到有机物数量多的印象。

简单解释:碳链延长与分枝所致。

2.从生活中的防火知识进行演绎,得出大多数有机物易燃的结论。

简单解释:碳碳键和碳氢键大都可以转变成碳氧键和氢氧键并且放出能量。

3.从酒精、食油、燃气等有机物存在状态导出有机物低熔点性质:

简单解释:分子化合物,弱极性键所致。

4从石油、食油、氯仿、苯的水溶性导出大多数有机物不溶于水的结论。

简单解释:相似者相溶。

5.从绝缘体引出大多数有机物不导电的性质。诸如反应慢、副反应多性质也从生活事实导出。

总结:有机物的结构决定有机物性质---结构式的重要性。

第三节有机化合物中的化学键

1.价键理论

回顾中学化学键概念,写出几种简单无机物、有机物的电子式;简述价键理论要点。

2. 分子轨道理论

介绍分子轨道理论的要点;原子轨道线性组合成分子轨道,有成键轨道和反键轨道;成键电子围绕整个分子运动电子。

成键三原则:对称性匹配、能量近似、最大重叠。

表示方法:波函数表示

3.碳原子杂化轨道理论

详细讲述杂化轨道理论要点,从价键理论过渡到杂化轨道理论,

用轨道式(方框)表示碳原子的价层电子(基态、激发态和SP3杂化态)的排布。

讲述杂化轨道概念及SP3杂化、SP2杂化态、SP杂化态。(可以以图形或模型表示S、P轨道和杂化轨道的电子云形状)

论述σ键、π键的形成过程、电子云形状与特点。

简述共价键的四个参数:键能、键长、键角与偶极矩。

简述分子几何构型、极性与分子化学键的关系。

初步介绍化学键的异列与均裂。

第四节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式及其表示方法

1.用“结构决定性质”和“有机物结构复杂”来强调明确表示有机物结构的重要性。

2.介绍结构式的书写方法及注意事项。

结构简式的书写方法。

键线式的书写方法。

对于三种表示方法进行适当课堂练习。

第五节有机化合物分子中的官能团和有机物的分类。

1. 复习“官能团”概念及中学所学有机物官能团名称、同类官能团所表现的化学性质。

2. 对于单官能团有机物,官能团类别决定化合物类别。

3. 介绍有机化合物的分类方法

碳胳分类、官能团分类法。

4. 列举常见有机官能团的结构及名称。

第六节酸碱电子理论

1.简单回顾中学所学阿仑尼乌斯酸碱理论。

2.介绍酸碱电子理论。

列举若干有机、无机酸碱例子说明之。

第二章波谱法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

教学目的

学生熟悉UV、IR、HNMR、Ms基本原理,了解有机化合物的波谱分析法。能利用图谱及数据正确解析简单有机化合物。

教学重点

UV、IR、HNMR、Ms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教学难点

1.UV:电子跃迁类型及其吸收特征

2.IR:原理及应用

3.HNMR:基本原理、化学位移、自旋偶合和裂分

4.Ms:基本原理、分子结构与碎片离子的形成关系

课堂组织

一. 首先介绍电磁波和吸收光谱

主要讲解:波谱类型、波长范围及相应的能级跃迁方式。

强调:物质对光的吸收与分子的结构密切相关,因为各种分子的结构互不相同,所以每种分子都有自己的特征光谱。

提示:质谱是分子及其碎片的质量谱。在本质上不属于波谱范畴。但在质谱仪原理中有所谓“离子光谱学”的现象和概念,所以把质谱也当作一种波谱方法。

二. 分别讲解波谱法基本原理及应用

1. 紫外光谱

主要讲解内容:①基本原理(紫外光谱及其表示法,电子跃迁类型及其吸收特征)②在结构鉴定中的应用(判断分子中是否有共轭体系或某些官能团的存在;确定未知物的基本骨架,确定某些官能团的位置;判定一些化合物的异构体、构型、构象;可用来判定互变异构的存在。)以上都举例说明。

2. 红外光谱

主要讲解内容:①基本原理(分子振动类型,红外光谱图)②红外光谱的表示方法③IR在结构测定上的应用(确定官能团,利用标准谱图鉴定有机化合物)。

3. 核磁共振谱(1HNMR)

主要讲解内容:①基本原理②化学位移③自旋偶合和裂分④核磁共振谱的表示法⑤核磁共振谱的应用(图谱举例)。

4. 质谱

主要讲解内容:①基本原理②质谱图的表示法③质谱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测定相对分子质量;确定分子式;利用质谱提供的结构信息推断化合物的结构)。

第三章开链烃(第一讲)

教学目的

1. 使学生熟悉简单烷烃的普通命名法和较复杂烷烃的IUPAC命名法。理解原子序数优先规则、烯烃的顺/反异构和Z/E异构概念,能够准确的写出较复杂烯烃的结构式或名称。

2. 使学生理解“构象”概念,能够认识和书写简单烃类的构象的透视式和纽曼式、能够比较简单构象式的能量差别,掌握环己烷优势构象的画法。

3. 使学生了解饱和碳原子上的游离基取代反应、反应历程的概念和游离基稳定规律。

教学重点

1. 烷烃、的IUPAC命名规则、环己烷优势构象。

2. 原子序数优先规则,烯烃的Z/E命名法。

教学难点

1. 烷烃的构象(透视式与纽曼式)、环己烷优势构象。

2. 饱和碳原子上的游离基取代历程。

3. 原子序数优先规则与烯烃的Z/E命名法。

课堂组织

第一节烷烃

1.介绍简单烷烃的普通命名法

叙述烷烃IUPAC命名规则。

2.引入几种常见的简单烃基:正某基、异某基、仲丁基、叔丁基和新戊基。

3.适当课堂练习:较复杂烷烃的命名和结构式书写。

第二节烷烃的异构现象与构象

1.略讲烷烃同分异构现象。

2.讲述“构象”概念,用透视式和纽曼式表示简单烷烃的重叠式和交叉式构象。从能量因素分析比较各构象的稳定性。

3.详细讲述环己烷、取代环己烷的椅式构象及其画法。

第四节烷烃的性质

1.简介伯、仲、叔、季碳原子和伯、仲、叔氢原子。

2.简介同系列烷烃沸点变化规律(分子间作用力规律)。

3.回顾甲烷的光卤代反应。

4.分析甲烷生成四氯化碳的步骤,讲述游离基历程的概念。

以甲烷为例论述游离基(自由基)历程。

5.举例说明游离基历程中伯、仲、叔氢原子活泼性及其原因。

6.简单介绍烷烃的氧化反应。

第六节烯烃和炔烃的命名

1.分析烯烃、炔烃与烷烃差异。多一个官能团,命名规则相应复杂。主链应包括母体官能团,编号时母体官能团为此最小及存在位置异构和几何异构(炔烃无几何异构)。举例说明复杂烯烃的命名(包括顺/反异构)。

2. 重点讲述原子序数优先规则概念。

3.举例说明多种基团的优先顺序的详细比较(注意:原子序数没有加和性)。

4.Z/E法标记烯烃几何异构体(注意与顺/反异构的区别),多烯(碳碳双键)的标记。

5.小结:原子序数优先规则与Z/E标记法

第三章开链烃(第二讲)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掌握烯烃的马氏加成规则和常见的马氏加成反应、烯烃的氧化反应及其应用,了解亲电加成概念、机理、碳正离子的稳定性规律。

2.使学生掌握炔烃加成反应(水合成酮、乙炔与氢氰酸加成)及端基炔的成盐反应。

3.使学生理解离域键与共轭效应,掌握丁二烯型化合物的1,4-加成和双烯合成性质。

4.使学生了解萜类化合物的结构特点。

教学重点

1. 烯烃的马氏加成规则、亲电加成概念;常见的马氏加成反应。

2. 烯烃的氧化反应,及其应用。

3.丁二烯型化合物的1,4-加成和双烯合成反应。

教学难点

1.烯烃的马氏加成规则。

2.丁二烯型化合物的共轭效应与双烯合成反应产物结构式书写。

课堂组织

第九节烯烃与炔烃的化学性质

1.分析烯烃与炔烃结构共同点。不饱和。从而导出性质共同点。加成与氧化。

2.简介烯烃、炔烃加氢(炔烃分两步:Pd/C顺式加;Na/NH3反式加。)

3.讲述烯烃与卤素加成,亲电加成概念,亲电加成机理(溴水为例)。

4.重点讲述马氏加成规则。常见的马氏加成反应。亲电试剂;水、卤化氢、浓硫酸、次卤酸。

4.引入诱导效应解释,或碳正离子稳定性解释马氏规则。

5.简介反马规则及其实例。

6.讲述炔烃的特性:水合反应,乙炔与氢氰酸加成及应用。

7.简介烯烃和炔烃的聚合反应(二聚反应,多聚反应)。端基炔烃的成盐反应。

8.重点介绍烯烃的几种氧化反应(高锰酸钾在酸、碱性条件下氧化,臭氧氧化,银催化氧化等)。炔烃氧化只生成酸。

9.简介烯烃α—卤代反应(高温或NBS卤代)。

小结:烯烃与炔烃的化学性质

第十一节共轭二烯烃及其反应性能

1.介绍三种类型的二烯烃。

2.详细讲述“共轭”概念,离域大π键概念,丁二烯的离域效应。

3.分析丁二烯与溴的加成,扩展1,2—加成与1,4—加成反应内容。

4.以丁二烯与乙烯为例讲述双烯合成,扩展为丁二烯型的双烯合成。

小结:共轭二烯烃的1,4—加成与双烯合成。

第十二节萜类

1.简介什么是异戊二烯链节。

2.介绍“萜”的概念(单萜、倍半萜、二萜。)。

3.简介单环萜与双环萜和常见萜类化合物。

第四章环烃

教学目的

了解环烷烃及苯的构性相关分析。掌握环烷烃和芳香烃的命名及化学性质,熟悉环己烷的构象分析和取代苯的定位基规则。

教学重点

1.环己烷的构象分析

2.取代苯的定位基定位规则

教学难点

1.取代苯的定位基定位规则

2.芳香性及休克尔规则

课堂组织

第一部分脂环烃

第一节环烷烃的异构和命名;

介绍环烷烃的分类、命名和异构

一、单环烃;

二、桥环烃;

三、螺环烃

1单环烃的命名

1.多取代基中,较小取代基系数低;

2.环为母体,取代基系数低;

3.有顺反异构时,标出顺反异构

举例加以说明:

2单环烃的异构

第二节环烷烃的性质;

(一)、物理性质(physical properties);

(二)、化学性质(chemical properties):

先讲述拜尔(A.von Baeyer)张力学说(strain theory),再介绍氢解、加溴、酸解、自由基取代。最后小结环烷烃的化学性质

第三节环己烷及其衍生物的构象;

一环己烷的两种典型构象

环己烷的椅式构象

环己烷的船式构象

椅式构象是环己烷的优势构象。船式构象与椅式构象相比,其能量高29.7KJ/mol,在椅式构象中,几乎不存在环张力。

二取代环己烷的构象

举例:写出甲基环己烷的椅式构象

由分析可以得到结论:

1.e型比a型构象稳定(优势构象);

2.环上有不同取代基时,大基团处于e键稳定

第二部分芳香烃:

第四节苯衍生物的异构和命名;

苯衍生物的命名规则

1.将苯环作为母体,标明取代基位置:

2. 结构复杂衍生物或支链上有官能团时,环上支链作为母体,苯环作为取代基命名

3. 苯环上有多官能团取代时,应用IUPAC的官能团优先规则:

4. 多环芳烃的命名

第五节芳香烃的性质;

一、物理性质(physical properties)

二、化学性质(chemical properties)

(一)、芳环上的亲电取代反应;

定义亲电取代反应(electrophilic substitution reaction):

介绍SE2取代反应机理:芳烃正离子历程

⑴. 卤化、磺化和硝化

(2)付-克烃基化反应

⑶. 付-克酰基化反应

(二)、苯环上的加成;

还原氢化

自由基加成

(三)、氧化反应;

有α-H时,发生氧化反应,生成苯甲酸类衍生物

没有α-H时,不发生氧化反应。

(四)、卤代反应。

α-H卤代反应

第六节取代苯的定位规律;

一、定位规律(Orientation);

由苯、取代苯的硝化速度或产率来对比,引出定位的概念。

二、定位规律的理论依据;

对比讲述、解释两类定位基规律。

三、定位规律的应用。

第七节稠环芳烃

注意命名。

性质同苯对比来讲。

第八节非苯系芳烃

一、芳香性的一般特征:

Hǜckel规则(4n+2规律):单环多烯π电子数等于4n+2时,构成π

电子的封闭体系表现出一定的芳香性。

芳香性判断原则1.环状体系;2.π电子数(4n+2规则);3.分子共平面。

二、常见芳香性体系

第五章旋光异构

教学目的

了解手性分子产生旋光性的原因,掌握对映体构型的表示方法,熟悉分子绝对构型的表示方法。

教学重点

手性的概念,FISHER式的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

确定R、S构型的表示方法。

课堂组织

第一节物质的旋光性(optical activity)

一、偏振光与旋光性

自然光

偏振光

旋光性

旋光度的大小是由旋光仪测定的。比旋光度是表示化合物旋光性的物理常数:

二、分子结构与旋光性的关系

如果分子中含对称面或对称中心,则分子与其镜像可以完全重合,这种分子为非手性分子(achiral);

分子中不含对称面也不含对称中心时,分子与镜像不能重合,为手性分子(chiral)。

非手性分子没有旋光性。

凡是有手性的分子都有旋光性。分子具有手性是引起分子旋光性的根本原因。

手性碳原子:

三、Fischer投影式

投影式书写规则

第二节对映体构型的表示方法

主要讲相对构型表示法(D, L表示法)Relative configuration

绝对构型表示法(R, S表示法)Absolute configuration

一、相对构型表示法

旋光方向与相对构型之间没有任何必然的联系。旋光方向是由旋光仪测定的。

二、绝对构型表示法

R, S构型的确定

绝对构型与旋光方向没有任何必然联系

根据Fischer式可直接判断R, S构型

第三节其他化合物的旋光异构

一、含两个相同手性碳化合物的旋光异构;

二、含两个不同手性碳化合物的旋光异构;

三、碳环化合物的立体异构;

四、不含手性碳化合物的旋光异构。

相互关系

四、不含手性碳化合物的旋光异构

1. 丙二烯型分子

2. 联苯衍生物

结论:

分子有无手性,与手性碳原子的存在并没有必然联系,而要从分子整体来考虑,看分子手否具有对称面或对称中心;

含一个手性碳原子的化合物一定具有旋光性;

手性分子中,可以有对称轴存在

第四节旋光异构体的性质

第五节第五节某些有机化学反应中的立体化学

对比讲述:顺-2-丁烯加溴的立体化学

反-2-丁烯加溴的立体化学

第六章卤代烃(halohydrocarbon)

教学目的

使学生了解卤代烃的结构与性质的相互关系,掌握卤代烃的物理化学性质,并能熟悉亲核取代反应机理,以及卤代烯烃和卤代芳烃的性质。

教学重点

卤代烃的化学性质;卤代烃的亲核取代反应机理

教学难点

亲核取代反应机理

课堂组织

第一节卤代烃的分类和命名

按与卤素相连碳原子不同:

按烃基种类不同:

按卤原子数目不同:

第二节卤代烃的性质

一、物理性质(physical properties):

二、化学性质:C – X 键易断裂,性质活泼

1.亲核取代反应(nucleophilic substitution);

卤代烷的水解(hydrolysis):

威廉姆逊反应:合成混和醚

被氨基取代的反应;

2.消去反应(elimination reaction);

⑴ 脱HX的能力:

⑵ 札依采夫规律:

在反应中,主要产物为双键上烷基取代基较多的烯烃;能形成共轭体系的产物为主要产物,尤其与苯环共轭时

3.与金属反应。

重点介绍有机镁化合物称为Grignard试剂(G-试剂)

第三节亲核取代反应机理

一双分子亲核取代(SN2)

亲核试剂(OH )从离去基团(Cl)的背面进攻,在离去基完全脱离之前,

亲核试剂即与碳原子部分成键

二单分子亲核取代(SN1)

两种机理的比较:

1.中间状态:SN2-过渡态,构型翻转;SN1-碳正离子,外消旋化。

2.卤代烃的反应活性顺序:

离去基碱性越强,越难离去:-OH, -OR, -NH2一般不直接离去,而以共轭酸的形式离去(H2O, ROH, NH3)。

第四节卤代烯烃和卤代芳烃

乙烯型卤代烃

隔离型卤代烃

烯丙型卤代烃

举例讲述各种类型的卤代烯烃与AgNO3反应,鉴定不同类型卤代烃第七章醇、酚、醚(第一次课)

教学目的:

弄清醇、酚、醚结构上的特点及其相互关系,掌握醇的分类、命名、及物理、化学性质,了解几种常见醇的基本特性及用途。

教学重点:

醇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

醇与氢卤酸作用时发生分子重排

课堂组织:

概述醇、酚、醚分子结构上的异同,引出官能团异构现象。

§7-1 醇

一、醇的分类和命名

1、分类:

根据醇分子中烃基不同,烃基中碳氢比不同,分子中羟基所连碳原子不同及醇分子中羟基数目不同,可分为不同类,并分别举例说明。

2、命名:

命名可用普通命名法和系统命名法,举例说明。

二、物理性质

1、沸点:

首先给出一组分子量相近的不同类化合物的沸点

__H2CH3 __H2OH CH3-O-CH2CH3 __l

分子量(M)58 60 60 64

bp -0.5℃ 97.2℃ 10.8℃ 12℃

问题:为什么醇的沸点较其它分子量相近的物质的沸点高?

简单回顾氢键形成条件,并以氢键解释此现象,说明醇的沸点随分子结构变化的一般规律。

2、水溶性:

醇分子中有亲水基和疏水基,说明醇在水中溶解性与其结构的关系。

常见的亲水基:-OH -NH2 -COOH -SO3H >C=0

常见的疏水基:-R -Ar

三、化学性质

首先进行构性相关分析,然后一一讲解

(一)官能团的反应

1、与活泼金属反应,(O-H键)

2、酯化反应(O-H键)

3、与氢卤酸反应(C-O键断裂)、(重点讲解)

引入lucas试剂(浓HCl/无水ZnCl2),利用lucas试剂鉴别6C以下的伯、仲、叔醇

HX反应活性:HI>HBr>HCl

ROH反应活性:烯丙醇,苄醇

但有时会发生重排,使其在合成上的应用受到限制。

4、与PX3和SOCl2等卤化剂反应(C-O键断裂)

特点:不发生重排,反应速度快,产率高,产物易分离。

(二)烃基的反应—氧化(或脱氢)反应(C-H键断裂)

1、加氧

常用的氧化剂:K2Cr2O7/H2SO4、KMnO4/H2SO4、CrO3-吡啶

可用于伯、仲、叔醇的鉴定及结构推断。

2、脱氢

(三)官能团和烃基共同参与的反应—脱水反应(浓H2SO4催化)

1、分子内脱水――制备烯烃,脱水时遵从札依采夫规则

2、分子间脱水――制备对称醚。

四、醇的代表化合物(自学)

回顾本次课要点,预习酚、醚。

大学有机化学1要点及反应总结

Chap 1绪论 一、构造、构型、构象 二、共价键 轨道杂化:C:sp、sp2、sp3杂化方式、空间构型(键角)、未参与杂化p轨道与杂化轨道位置、电负性比较 基本属性:键长:越短键越牢固键能:越大键越牢固σ键能大于п键能 键角:取代基越大键角越大极性和极化性:偶极矩(会判断偶极矩大小:矢 量和) 键断裂方式和反应类型:自由基反应、离子型(亲电、亲核)、周环反应 Lewis酸、碱 氢键、电负性 三、官能团、优先次序(ppt) Chap 2饱和烃——烷烃 一、烃分类 烃:开链烃和环状烃 开链烃:饱和烃和不饱和烃环状烃:脂环烃和芳香烃 二、烷烃通式和构造异构、构象异构(乙烷和丁烷构象) 烷烃通式:C n H2n+2 构造异构体:分子内原子链接顺序不同 σ键形成及特性:电子云重叠程度大,键能大,不易断;可绕轴自由旋转;两核间不能有两个或以上σ键。 乙烷构象:Newman投影式、重叠式(不稳定,因为非键张力大)、交叉式(稳定,各个氢距离远,非键张力小) 丁烷构象:Newman投影式;稳定性(大到小):对位交叉式、邻位交叉式、部分重叠式、全部重叠式 甲烷结构和sp3杂化构型:正四面体型

三、命名 普通命名法(简单化合物):正、异、新 衍生物命名法:以甲烷为母体,选取取代基最多的C为母体C。 系统命名法:①选取最长碳链为主链,主链C标号从距离取代基最近的一端开始标。 ②多取代基时,合并相同取代基,尽量使取代基位次和最小。书写时按照 官能团大小(小在前)命名 ③含多个相同长度碳链时,选取取代基最多的为主链 四、物理性质 沸点(.):直链烷烃随分子量增大而增大(分子间色散力与分子中原子大小和数目成正比,分子量增大,色散力增大,沸点增大) 支链越多,沸点越低(支链多,烷烃体积松散,分子间距离大,色散力小)熔点(.):总趋势:分子量增大,.增大 .曲线(书P48) 相对密度:分子量增大,相对密度增大,接近于 溶解度:不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相似相溶,烷烃极性小) 折射率(分子中电子被光极化的程度):正构烷烃,碳链越长,折射率越大 五、化学性质(C-H键极性小,键能大,所以烷烃比较稳定) 卤化反应:1、例子:笔记和书反应条件:高温、光、催化剂等 2、反应机理:自由基反应 反应阶段:链引发只产生自由基不消耗 链增长消耗一个自由基同时产生另一个自由基 链终止只消耗不产生自由基 反应条件:光、热、过氧化物(书P51);一般在气相和非极性溶剂中进行 3、反应取向:烷烃中H活泼型顺序:叔H>仲H>伯H(C-H键离解能越小,均 裂吸收能量越小,易取代) 形成自由基需能量:CH3•>1°>2°>3°自由基

[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点]有机化学基础

[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点]有机化学基础 有机化学基础篇(一):有机化学的教学课件 有机化学的教学课件(一)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有机化学的发展简史,体会科学发展道路上的艰辛; 2、知道有机化合物的三类分类方法,能对有机化合物进行分类; 3、知道烃、烷烃、烯烃、炔烃、芳香烃、环烷烃、烃的衍生物、官能团等的概念; 4、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命名法。 二、教材分析 本节为《有机化学基础》的第一节,以高观点、大视野、多角度的描述向学生展现了有机化学的发展历史与发展前景,引领他们走进有机化学,引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并对种类繁多的有机化合物的命名做了一般性介绍。 三、学情分析 虽然本节课为《有机化学基础》的第一节,但是,学生在初中及必修2模块中已有一定的学习基础。初中化学"生活中常见的化合物"要求能列举生活中一些常见的有机物,认识有机物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在必修2模块学习中,学生进一步认识了乙醇、乙酸、糖类、油脂、蛋白质的组成和主要性质,了解了甲烷、乙烯、苯等典型的有机物的主要性质。 三、教材的充实与整合 印发"生命力"学说的观点及其被冲破资料,供学生课后阅读。 四、教学方法 讲述法、读书指导法 五、教学程序 1、引入 同学们,在化学必修2中,我们学习了重要的有机化合物,请写出你最熟

悉的三种有机化合物,(学生所写化学式,可以作为后面学习官能团的教学资源)并说出它们的用途。(让学生体会有机化学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所做的贡献)(高二(3)班的学生表现不佳,许多同学面前的纸是空白的;高二(4)班的学生较好,能写出多种有机物的化学式。) 有机化学就是以有机化合物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它的研究范围包括有机化合物的来源、结构、性质、合成、应用以及有关理论和方法等。有机化学研究范围广泛,有机化合物数量巨大,是化学元素中最大的二级学科,诺贝尔化学奖中有机化学(不包括生物大分子)方面的获奖总数22项,占24%。 2、有机化学的发展 给学生印发有机化学的发展简史材料或者指导学生查阅资料。(不宜占用太多课堂教学时间,安排学生课外完成) 19世纪初,瑞典化学家贝采里乌斯,有机化学、有机化合物 1828年,维勒,从无机物合成有机物 1830年,李比希,创立定量分析方法 有机化合物通常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定量测定有机化合物中碳、氢元素质量分数的方法最早是由李比希于1831年提出的,其基本原理是利用氧化铜在高温下氧化有机物,生成水和二氧化碳,然后分别采用高氯酸镁和烧碱石棉剂(简称碱石棉,即附在石棉上粉碎的氢氧化钠)吸收水和二氧化碳,根据吸收前后的质量变化获得反应生成的水和二氧化碳的质量,确定有机化合物中氢和碳的质量分数。 1848--1874年,碳的价键、碳原子的空间结构理论,凯库勒测定方法、合成方法 3、交流与研讨 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通常有三类分类方法(用好交流研讨栏目) 1、根据组成中是否有碳、氢以外的元素,分为烃和烃的衍生物; 2、根据分子中碳骨架的形状,分为链状有机化合物和环状有机化合物; 3、根据分子含有的特殊原子或原子团(官能团),分为卤代烃、醇、醛、

有机化学课件

1.1 烷烃的制法和反应 1.1.1 烷烃的制法 1.由不饱和烃加氢 C C +H CH CH C C +H 2催化剂 2CH 2 2.由卤烃合成 (1)由卤烃还原 RX +H 2 HX +RI HI +RH + I 2 ? (2)武慈反应 RX 2+2Na R R 2NaX (增碳反应) + (3)由格利雅试剂合成 RX + Mg RMgX + Mg X OH (OR) 3.由酮类还原 (1)乌尔夫—凯惜纳—黄鸣龙反应 (2)克莱门生反应 RCR'RCH 2R' ZnHg,HCl ? 4.由羧酸钠盐脱羧 RCOONa ? RH +Na 2CO 3 (减少一个碳原子) 1.1.2 烷烃的反应 1.取代反应

RH + X 光 RX +HX (反应活性3'H>2'H>1'H>CH 4) 例 CH 3CH 2CH C l 2 光 CH 3CHCH 3 Cl +CH 3CH 2CH 2Cl (57%) (43%) 2.氧化反应 (1)完全氧化 CH 4 +2O 2 CO 2 + 2H 2O +热能 (2)部分氧化 RCH 2CH 2O 2,锰盐 RCOOH +R'COOH (可制肥皂) 4CH 4+O 1500C C H C H +2CO +7H 2O (3)裂化反应 CH 3CH 2CH 23 C H 2C H 2+C H 3C H 3+CH 3CH 2CH=CH 2 +H 2+CH 4+CH 2 C H 3 (4)异构化反应 CH 3CH 2CH 2CH 3 A l B r 3 H B r CH 3CHCH 3 CH 3 20% 80% 1.2 烯烃的制法和反应 1.2.1烯烃的制法 1 烷烃脱氢

高中化学 二轮复习课件 有机化学基础 有机实验

考点二有机实验 1.常见的三个制备实验比较 制取物质仪器除杂及收集注意事项 溴苯含有溴、FeBr3等,用 NaOH溶液处理后分 液,然后蒸馏 ①催化剂为FeBr3; ②长导管的作用:冷凝回流、导 气; ③右侧导管不能(填“能”或“不 能”)伸入溶液中; ④右侧锥形瓶中有白雾 硝基苯可能含有未反应完的 苯、硝酸、硫酸,用 NaOH溶液中和酸,分 液,然后用蒸馏的方法 除去苯 ①导管1的作用:冷凝回流; ②仪器2为温度计; ③用水浴控制温度为50~60 ℃; ④浓硫酸的作用:催化剂和吸水剂 乙酸乙酯含有乙酸、乙醇,先用 饱和Na2CO3溶液处理 后,再分液 ①浓硫酸的作用:催化剂和吸水 剂; ②饱和Na2CO3溶液溶解乙醇、中 和乙酸、降低乙酸乙酯的溶解度; ③右边导管不能(填“能”或“不 能”)接触试管中的液面 (1)常见有机物的鉴别方法 ①物理法: 如用水或溴水鉴别乙醇、苯和CCl4; ②化学法: 如用新制的Cu(OH)2悬浊液检验醛基;用碘水检验淀粉;用碳酸钠溶液鉴别乙醇和乙酸、乙酸乙酯;用点燃法、溴水或酸性KMnO4溶液鉴别甲烷和乙烯。 (2)常见有机物分离提纯的方法 ①洗气法: 如通过盛有溴水的洗气瓶除去气态烷烃中混有的气态烯烃;

如用饱和碳酸钠溶液除去乙酸乙酯中的乙酸和乙醇; ③蒸馏法: 乙酸和乙醇的分离,加Na2CO3或NaOH,蒸出乙醇,再加浓硫酸,蒸出乙酸。 1.在溴苯的制备实验中,若锥形瓶中有淡黄色沉淀生成,能不能证明该反应中一定有HBr 生成?为什么? 答案不能,因为挥发出的Br2也和AgNO3反应生成AgBr。 2.在硝基苯的制备实验中,水浴加热有什么优点? 答案加热均匀,便于控制。 3.填表。 常见有机物的检验 试剂、用品或方法现象乙醛新制Cu(OH)2悬浊液(或银氨溶液)有红色沉淀生成(或有银镜出现)淀粉碘水变蓝 蛋白质灼烧有烧焦羽毛的气味 4.正误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向两份蛋白质溶液中分别滴加饱和NaCl溶液和CuSO4溶液,均有固体析出,则蛋白质均发生变性() (2)在淀粉溶液中加入适量稀H2SO4微热,向水解后的溶液中加入新制Cu(OH)2悬浊液并加热,无砖红色沉淀,说明淀粉未水解() (3)在蔗糖的水解液中加入银氨溶液并加热,无银镜产生,蔗糖没有水解() (4)在麦芽糖水解液中加入NaOH调节至碱性,加入银氨溶液,水浴加热,出现银镜,则麦芽糖水解产物具有还原性() 答案(1)×(2)×(3)×(4)× 1.(2021·山东,7)某同学进行蔗糖水解实验,并检验产物中的醛基,操作如下:向试管Ⅰ中加入1 mL 20%蔗糖溶液,加入3滴稀硫酸,水浴加热5分钟。打开盛有10% NaOH溶液的试剂瓶,将玻璃瓶塞倒放,取1 mL溶液加入试管Ⅱ,盖紧瓶塞;向试管Ⅱ中加入5滴2% CuSO4溶液。将试管Ⅱ中反应液加入试管Ⅰ,用酒精灯加热试管Ⅰ并观察现象。实验中存在的错误有几处() A.1 B.2 C.3 D.4

有机化学学习指导及习题解答

第2章饱和烃 本章要点: 1. 掌握烷烃的分子结构特点、命名方法及化学性质。 2. 掌握构象的概念及构象式的写法。 3. 理解环烷烃的结构与稳定性的关系。 4. 了解自由基反应历程。 练习: 1. 命名: (1). (2). (3). (4). 2. 写结构式: (1). 2-甲基-3,3-二乙基戊烷(2). 一个异丙基和一个叔丁基组成的烷烃(3). 反-1-甲基-3-乙基环戊烷(4). 1-氯-2-溴乙烷(优势构象) 3. 不查表比较下列化合物沸点的高低: (1). (2). (3). (4). 4. 用简单的化学方法区别下列各组化合物: (1). 丙烷和环丙烷

(2). 1,2-二甲基环丙烷和环戊烷 5. 推导结构式: 化合物A、B、C是互为同分异构体的烷烃, 相对分子质量均为72。A中仅含有伯碳和季碳, B中含有伯、仲、叔碳, C中仅含有伯、仲碳原子。写出A、B、C的结构式。 第3章不饱和烃 本章要点: 1. 熟练掌握复杂烯烃的命名;学会Z/E法标记烯烃几何异构体,多烯(碳碳双键)的标记。 2. 熟练掌握烯烃和炔烃的化学性质, 3. 理解烯烃的马氏加成规则、亲电加成概念;了解常见的马氏加成反应。 4. 熟练掌握烯烃的氧化反应及其应用。 练习: 1. 命名: (1) (2) (3) (4) (5) (6) 2. 写结构式: (1).E-3,4-二甲基-2-戊烯(2).Z-3-甲基-4-异丙基-3-庚烯

(3). 5-甲基-1,3-环己二烯(4). 4-甲基-2-戊炔 3. 选择: (1). 下列碳正离子最稳定的是( ) (2). 下列化合物与HBr反应时,速度最快的是( ),最慢的是( )。 (3). 下列化合物中有顺反异构体的是( )。 A. 2-甲基-1-丁烯; B.丙烯; C.3-甲基-4-乙基-3-己烯; D.2,5-二甲基-3-己烯。 4. 完成下列反应式: (1). (2). (3). (4). (5). (6). 5. 用简单的化学方法区别下列各组化合物: (1). 环丙烷丙烯丙炔。 (2). 丁烷乙烯基乙炔1,3-丁二烯。

《有机化学》课程作业及答案课件

第二学期课程作业 课程名称有机化学 授课年级 专业护理 班级 姓名 《有机化学》课程作业 一、名词解释

1、对映异构体:互为物体与镜像关系的立体异构体,称为对映异构体(简称为对映体)。对映异构体都有旋光性,其中一个是左旋的,一个是右旋的。所以对映异构体又称为旋光异构体。 2、碘值:表示有机化合物中不饱和程度的一种指标。指100g物质中所能吸收(加成)碘的克数。主要用于油脂、脂肪酸、蜡及聚酯类等物质的测定。 3、酯化反应:酯化反应通常指醇或酚与含氧的酸类(包括有机酸和无机酸)作用生成酯和水的过程,也就是在醇或酚羟基的氧原子上引入酰基的过程, 也称为 O-酰化反应. 4、波谱分析:《波谱分析》由多位作者根据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的讲义编写而成,系统地介绍了红外、拉曼、紫外、质谱和核磁共振方面的基础知识. 5、红外光谱:以波长或波数为横坐标以强度或其他随波长变化的性质为纵坐标所得到的反映红外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的谱图. 6、重氮化反应:首先由一级胺与重氮化试剂结合,然后通过一系列质子转移,最后生成重氮盐。 7、共振跃迁:“共振跃迁”是天文学专有名词。来自中国天文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发布的天文学专有名词中文译名,词条译名和中英文解释数据版权由天文学名词委所有。当电子从共振激发态跃迁回基态,称为共振跃迁,所发射的谱线称为共振发射线. 8、伽特曼反应:以德国化学家路德维希·加特曼(Ludwig Gattermann)命名,可以指: 芳香重氮盐中的重氮基,在新制铜粉和盐酸或氢溴酸作用下,被其他基团置换的反应 9、中性氨基酸:所谓中性氨基酸是指分子中氨基和羧基的数目相等的一类氨基酸.因其分子中碱性的“-NH2"与酸性的“-COOH”数目相等,故名。包括甘氨酸、丙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半胱氨酸、色氨酸、苏氨酸、丝氨酸、苯丙氨酸、甲硫氨酸、酪氨酸、缬氨酸。其中,缬氨酸、甲硫氨酸、苯丙氨酸、色氨酸为必需氨基酸。 10、蛋白质:是生命的物质基础,是有机大分子,是构成细胞的基本有机物,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是氨基酸的基本组成单位。 二、选择题 1、下列物质中属于强电解质的有( D ) A、NH3.H2O B、H2O C、CH3COOH D、醋酸铵 2、从结构上分析推测,最不可能具有的性质是( D ) A、能使溴水褪色 B、能加聚成高聚物 C、能发生水解反应 D、能被银氨溶液氧化产生银镜 3、15.1 L含甘油(M(甘油)=92。0g·mol) 46.0 g的水溶液,在27℃时的渗透压为( C ) A、112 kPa B、1。13×103 kPa C、1。25×103 kPa D、2。49×103 kPa 4、在一定条件下,伯、仲、叔三种醇与卢卡斯试剂反应,其反应速率的大小顺序为( B ) A、伯醇>仲醇〉叔醇> B、叔醇>仲醇>伯醇 C、仲醇>伯醇>叔醇 D、叔醇〉伯醇〉仲醇 5、能说明苯酚酸性很弱的实验是( D ) A、常温下苯酚在水中的溶解度不大 B、苯酚能跟NaOH溶液反应 C、苯酚遇FeCl3溶液呈紫色 D、将CO2通入苯酚钠溶液出现浑浊 6、苯甲酸(C6H5COOH)和山梨酸(CH3—CH=CH—CH=CH-COOH)都是常用的食品防腐剂。下

中南大学有机化学课件

中南大学有机化学课件 (实用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成语大全、谜语大全、汉语拼音、经典美文、教案大全、合同范本、话题作文、写作指导、试题题库、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idioms, riddles, Chinese Pinyin, classic American, lesson plans, model contracts, topic compositions, writing instructions, test question bank,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

配合物与超分子_课件

配合物与超分子_课件 配合物与超分子 一、引言 在化学领域中,配合物和超分子是两个重要的概念。它们在化学反应、物质传输和生物分子相互作用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配合物是由金属离子或有机配体形成的复杂化合物,而超分子则是由多个分子组成的分子聚集体。本文将详细介绍配合物和超分子的概念、特征以及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二、配合物的定义与特征 配合物是由一个中心离子(通常是金属离子)和几个配体分子通过配位键结合而成的复杂化合物。中心离子具有空的价层电子轨道,而配体则提供具有孤电子对的分子基团。配合物的特征包括稳定性、特异性的结构以及可预测的化学性质。稳定性主要源于配位键的强烈作用力,而特定的结构则与配体的数目和几何排列方式有关。此外,配合物的化学性质往往表现出与未配位的中心离子和配体显著不同的特征。 三、超分子的定义与特征 超分子是一种由多个分子通过非共价键相互作用形成的复杂聚集体。这些分子可以是无机化合物、有机分子或生物大分子。超分子的特征

包括结构上的多样性和动态性、功能上的协同效应以及自组装和自愈合能力。超分子的结构多样性源于分子间弱相互作用的选择性,这些相互作用可以形成具有高度有序和功能化的结构。此外,超分子的动态性质使其能够在外部刺激下发生结构和功能的改变。超分子的功能协同效应体现在其整体表现出的单一分子无法具备的独特性质和功能。自组装和自愈合能力则是超分子在特定环境下的自我调整和修复能力。 四、配合物与超分子的应用 配合物和超分子的独特性质和结构使其在众多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价值。配合物在催化、生物医药、光电材料等方面表现出优异的性能。例如,在催化领域,配合物可以作为催化剂前驱体,通过调节配体和中心离子的组合,实现高效且选择性的催化反应。在生物医药领域,配合物可以用于药物传递、生物成像和疾病治疗等方面,其精确的配位结构使得药物在体内具有更好的靶向性和生物相容性。 超分子在材料科学、纳米科技和生物技术等领域展现出巨大的潜力。例如,在材料科学中,超分子可以通过自组装形成具有预定结构和功能的纳米级材料,为新型材料的设计和制备提供新思路。在纳米科技领域,超分子作为模板和构筑单元,能够实现纳米结构的精确调控和功能化。此外,超分子在模拟生物体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如模拟酶催化、光合作用和信号传导等生物过程,为揭示生命活动的机制以及设计新型生物材料提供有力支持。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二册《1、认识有机化合物》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二册《1、认识有机化合物》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 《最简单的有机物-甲烷》教学设计 一、教学背景 (一)教材分析 《甲烷》内容选择于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2)第三章第一节,这一节是学生在中学阶段第一次接触有机物结构和性质的有关内容,有机化学是化学学科的重要分支,烃是一切有机物的主体,而甲烷作为烷烃的第一个最简单的分子,学生对他的理解将直接影响到今后对各种有机物的理解,因此本节内容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有机物的学习方法有重要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初中化学就介绍了甲烷的燃烧反应和一些主要的用途,高中化学必修2第二章也介绍了部分物质结构的知识,为学好本节内容提供了前提条件。 本节课将主要介绍以甲烷为代表的烃的分子结构、性质和主要用途,以及它们的性质与分子结构的关系,让学生掌握好甲烷这一节的知识,能为学生学习烃及烃的衍生物等有机内容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化石燃料的主要成分,认识综合利用甲烷对于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环境保护及保障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意义; 2、认识甲烷的分子组成、结构特征、主要化学性质及应用,初步认识取代反应的概念;

3、知道可燃性气体在保存、点燃中的安全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4、通过观察分析、合作讨论等开放的问题情境,从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形成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5、通过甲烷的取代反应的教学,掌握从具体到一般的抽象概括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6、通过结合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和国民经济建设实际,激发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兴趣,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有机化学“有趣、实用”的思想情感; 7、通过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出发,让学生从身边及生活中常见的有机物入手学 习最基本的有机化学知识,了解学习有机化学的价值。 三、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甲烷的分子组成、结构特征、主要化学性质(燃烧反应和取代反应); (二)教学难点:取代反应的概念和实质。 四、教学用具: PPT课件,课本P61“科学探究”中的相关实验仪器及药品 五、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多媒体辅助、讨论、讲解、练习 六、教学过程: [投影]有机物的图片的展示引起学生对有机物认识,归纳定义。带领学生逐步分析有机物 和无机物的特点和差异性。引出最简单的有机物甲烷的学习。 [揭题]板书: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 [板书]一、甲烷的分子组成和分子结构 1、分子组成:CH4 [提问]碳原子需要形成___对共用电子对才能达到八个电子的稳定结构;氢原子欲形成两个电子的稳定结构,需要形成___对共用电子对。

有机化学同分异构体新.ppt

有机化学同分异构体新.ppt —————命题点一:同分异构体数目的判断命题点二:限定条件下同分异构体数目的判断素养生成:通过限定条件书写同分异构体,形成“结构决 定性质”的观念,能从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视角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形成“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学科素养;有机物结构和性质的多样性,体现 化学学科的重要价值和学科魅力。分子式相同,结构不同的化合物互称为同分异构体。在中学阶段结构不同有以下三种情况:类别不同,碳链 不同,位置不同(环上支链及官能团)。因此同分异构体书写的一般思路为:类别异构→碳链异构→位置异位。山西大学附属中学校冯伟了解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现象,能正确书写简单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体。同分异构体:具有相同分子式而 结构不同的有机化合物。三要素分子式相同结构不同化合物同系物同一种物质同素异形体(单质)、同位素(原子)有序思维思维顺序类别异构碳链异构位置异构同分异构体书写方法顺反异构(不考虑)手性异构(不考虑)组成通式 可能的类别(中学常见)CnH2nCnH2n+1XCnH2n+2OCnH2nOCnH2nO2CnH2n-6O(碳原子数大 于等于6)CnH2n+1NO2烃基法思考:C3H8、C4H10、C5H12各有多少种同分异构体? (1)所有碳,成直链(2)摘一碳,位置由心到边不到端(3)摘二碳,排布同、邻、间注意: —CH3不能连在端点碳上—CH2CH3 不能连在2号碳上写出C6H14的所有同分异构体①C-C-C-C-C-C②C-C-C-C-C③C-C-C-C-C④ C-C-C-C⑤C-C-C-CCCCCCC思考:丙基C3H7-、丁基C4H9-、

戊基C5H11-各有多少种同 分异构体?丁烷:2种戊烷:3种己烷:5种丙基:2种丁基:4种戊基:8种 烃基法(2012高考第10题)分子式为C5H12O且可与金属钠反应放出氢气的有机化合物有(不考虑立体异构)(D )A.5种B.6种C.7种D.8种解题关键:戊基:8种 烃基法适用于:卤代烃、醇、羧酸、醛、酯等效氢法用于一元取代物的判断原则:同一碳原子上的氢原子是等效的。同一 碳原子上所连甲基上的氢是等效的。处于镜面对称位置上的氢原子是等效的。【例1】写出碳原子数小于10,同时一氯代物只有一种的烷烃 的结构简式【例2】(2014年新课标Ⅱ卷)四联苯的一氯代物有()种A.3种B.4种 C.5种D.6种C12345定一移一法方法:有2个取代基时,用“定一移一 ”法:先利用对称性确定一元取代物的种类,后对每一种一元取代物,利用对称性逐一移动第二个取代基,书写出二元取代物。【例1】苯和2 ,2,3,3-四甲基丁烷的二氯取代物①②③①②②③③③第一步:先确定第一个氯的位 置第二部:再逐一移动第二个氯①①①②【拓展】其他常见物质的二氯代物②②③2种6种(注意亚甲 基上可连2个氯原子)(1)苯环二取代的同分异构体3种(2)苯环三取代的同分异构体1、当苯环上的三个取代 基都相同时3种6种2112312、当苯环上的三个取代基有两个相同(-X、-X)、一个 不同(-Y)时12123344123、当苯环上的三个取代基各不相同时10种442 换位思考法原则:将有机物分子中的不同原子或基团进行换位思考。如:乙烷分子中共有6个H原子,若有一个H原子被C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课题3 有机合成材料》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课题3 有机合成材料》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 《课题3 有机合成材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有机化合物的初步知识。 2.了解有机化合物和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特点。 3.知道塑料、合成纤维和合成橡胶的性能与用途。 4.会用简单的实验方法区分棉纤维、羊毛纤维和合成纤维(如腈纶)织成的布料。 5.了解“白色污染”及环境保护。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查资料和对生活中有机合成材料的调查,培养学生对信息收集、处理和分析的能力。 2.通过探究热塑性塑料和热固性塑料的性质差异,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了解到化学可以使生活变得更加美好,增强学生认识学习化学的重要性。 2.在调查和探究中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和人类生存环境的情感,增强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了解合成纤维、塑料、合成橡胶的性能和用途。 2.了解使用合成材料对人和环境的影响。 难点: 1.有机化合物 2.有机高分子化合物 教学过程: 教学流 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情境导入多媒体展示“小猫烤火”图片观察、倾听、 思考 激发求知欲 望,引入课 题 板书板书课题3 有机合成材料 自主探究(指导探究) 指导学生填写教材P 99 的“活动与探 究”中的表格,并利用实物展台投影 学生的答案,引导学生根据表格内容 比较和讨论。 填写表格。 小组讨论。 从学生已有 知识入手, 比较、讨论 得出规律。 阅读讨论 归纳小结(指导阅读)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 99 ~P 100 ,并依次讨 论下列问题: 1、甲烷、乙醇、葡萄糖、淀粉 和蛋白质的组成元素有什么共同 点? 2、有机化合物、无机化合物的 仔细阅读课 本。 积极讨论、思 考并回答有关 问题。 肯定和鼓励 学生积极参 与讨论和交 流。

高中化学十分钟精讲课件

高中化学十分钟精讲课件 一、教材分析: 1.本节课在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乙醇人教版必修2第三章“有机化合物”的第三节常见的两种有机物.学好这一节,可以让学生掌握在烃的衍生物的学习中,抓住官能团的结构和性质这一中心,确认结构决定性质这一普遍性规律,既巩固了烷、烯、炔、芳香烃的性质,又为后面的酚、醛、羧酸、酯和糖类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学生学会以点带面的学习方法,提高了学生思维能力,带动了学生学习素质的提高。 2.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本课的特点和素质教育的要求,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掌握乙醇的结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能力目标: ①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能力。 ②培养学生实验观察能力和对实验现象的分析能力。 (3)德育目标: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精神。 3.教学重点、难点 (1)乙醇是醇类物质的代表物,因而乙醇的结构和性质是本节的重点,同时也是本节的难点。

(2)重点、难点的突破,可设计两个突破点: ①乙醇结构的特点可通过问题探究、化学计算和分子模型来推导,电脑展示来确定,充分地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使学生在掌握乙醇结构的同时,也学会逻辑推理的严密性; ②通过实验探究和电脑多媒体动画演示的办法认识和掌握乙醇的 化学性质。 二、教法活用 教学活动是教和学的双边活动,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使之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根据这一基本原理我采用了如下教学方法: 1.情境激学法,创设问题的意境,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促使学生在意境中主动探究科学的奥妙。 2.实验促学法:通过教师演示,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分析实验现象,掌握乙醇的化学性质。 3.计算机辅助教学法: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将微观现象宏观化,瞬间变化定格化,有助于学生掌握乙醇化学反应的本质。 4.归纳法:通过学生的归纳和逻辑推导,最终确定乙醇的分子结构。 三、教学辅助手段 1、说实验:

湖南大学_有机化学及实验-第十一章教学课件

十一章 生物有机化合物 一 基本要求 掌握:糖、氨基酸、蛋白质、核酸的基本结构与性质 熟悉:糖、氨基酸、蛋白质基本性质与生理功能的关系 了解:蛋白质、核酸的结构与性质及功能 11.1 碳水化合物 碳水化合物(即糖类),按其能否水解和水解的产物情况可分为以下三类: (1) (1) 单 糖:不能水解的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例如葡萄糖、果糖和核糖。 (2) (2) 低聚糖: 水解后能生成2~10个分子单糖的化合物。其中最重要的是二糖, 例如蔗糖、 麦芽糖、纤维二糖等。 (3) (3) 多 糖:水解后生成10个以上单糖分子的化合物。例如淀粉、纤维素等。 11.1.1 单 糖 11.1.1.1 单糖的结构 通过对单糖化学性质的研究得知单糖既有开链式结构,又有环状结构。 1、开链式结构 化学事实得知葡萄糖的开链式结构为: CH 2OH CH CH OH OH CH OH CH OH CHO 用类似的化学方法证明果糖的开链式结构为五羟基-2-己酮。 CH 2OH CH CH OH OH CH OH C O CH 2 OH 在书写单糖的开链式结构时,一般将碳链竖写,羰基位于上端,碳链的编号从靠近羰基的一端开始。单糖的开链式结构常用Fischer 投影式或更简单的式子表示。 右旋葡萄糖的结构可用Fischer 投影式或更简单的式子表示如下: 或 H CHO *OH *H HO *OH H * OH H CH 2OH CHO *OH *HO *OH * OH CH 2OH CHO ** ** CH 2OH 或 2、 2、 构型和标记法 在碳水化合物中存在立体异构体,为了确定其构型一般采用D 、L 相对标记法和R 、S 绝对标记法。

大学有机化学实验

.. . . . . 西北大学化学系 有机化学实验教学课件 讲义 (非化学专业学生使用) 王少康李剑利

前言 有机化学实验教学课件融合了西北大学化学系有机化学实验课教学组几十年的教学经验,采用了先进的计算机多媒体手段,将传统的教学方式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展现了一个全新的教学方式。通过生动的实验操作演示,极大的提高了学生对有机化学实验课的学习兴趣。促进了实验手段的现代化,实验教学内容的系统化,实验操作的规范化。 本系统以各个实验为中心,将涉及实验的各个方面的实验内容集于一体,内容丰富全面。既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可以随时查阅。对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本系统现以外系有机化学七个实验为基础,每个实验制一X光盘,时间约为30分钟左右,以后将陆续增加新的实验内容。

目录 实验一、试验须知,实验室安全教育,实验预习,实验报告书写格式。 实验二、1 普通蒸馏及沸点测定。 2 液体折光率测定。 实验三、1 重结晶---苯甲酸。 2 熔点测定。 实验四、醛酮的化学性质。 实验五、乙醛水杨酸的合成。 实验六、薄层色谱。 实验七、从茶叶中提取咖啡碱。

有机化学实验 (非化学专业学生使用) 有机化学实验教学的目的是训练学生进行有机化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验证有机化学中所学的理论,培养学生正确选择有机化合物的合成、分离和鉴定的方法,以及分析和解决实验中所遇到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实事求是,严格认真的科学态度与良好的工作习惯的一个重要环节。 实验一实验须知,安全知识,实验预习,记录和实 验报告 一、实验须知和安全教育。 1.遵守实验室的一切规章制度,按时上课。 2.安全实验是有机实验的基本要求,在实验前,学生必须阅读有机化学实验教材第一部分有机化学实验的一般知识及附录IX危险化学药品的使用与保存,了解实验室的安全及一些常用仪器设备,在进行每个实验前还必须认

[课件]高中化学高中部分

课件]高中化学高中部分 一.1. 绪言((ppt) 2. 氧化-- 还原反应(swf) 3. 氧化-- 还原反应(ppt)(1) 4. 氧化-- 还原反应(ppt)(2) 5. 离子反应及离子方程式(swf) 6. 离子反应(ppt) 7. 离子方程式(ppt) 8. 反应热(ppt) 9. 化学反应及能量变化复习(ppt) 二.1. 金属钠(swf)(1) 2. 钠的氧化物(swf) 3.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与酸的反应(swf) 4. 常见金属的焰色反应(swf) 5. 金属钠(swf)(2) 6. 金属钠(ppt)(1) 7. 金属钠(ppt)(2) 8. 碱金属(ppt) 9. 碱金属复习(ppt) 三.1. 物质的量(ppt) 2. 气体摩尔体积(swf)(1) 3. 气体摩尔体积(ppt)(1) 4. 气体摩尔体积(ppt)(2) 5. 气体摩尔体积(ppt)(3) 6. 气体摩尔体积(swf)(2) 7. 溶液的配制(swf) 8. 物质的量浓度(ppt)(1) 9. 物质的量浓度(ppt)(2) 10. 物质的量复习(swf) 11. 物质的量复习(ppt) 四.1. 氯气和制备和性质(swf) 2. 氯气(ppt) 3. 氯气的实验室制法(swf) 4. 氯气和氯化氢(ppt) 5. 卤族元素(swf) 6. 卤族元素(ppt) 7. 依照化学方程式的运算(ppt) 8. 卤族元素复习(ppt) 五.1. 氢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swf) 2. 原子结构(ppt) 3. 元素周期律(ppt)(1) 4. 元素[ 周期律(ppt)(2) 5. 元素周期表(swf) 6. 元素周期表(ppt) 7. 电子云(swf) 8. 化学键的形成(swf)(1) 9. 化学键的形成(swf)(2) 10. 离子键的形成(swf) 11. 共价键的形成(swf) 12. 离子键(ppt)(1) 13. 离子键(ppt)(2) 14. 共价键(ppt) 15. 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swf)(1) 16. 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swf)(2) 17. 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ppt) 18. 同位素(ppt) 19. 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复习(ppt) 六.1. 氧族元素(ppt) 2. 二氧化硫(ppt) 3. 浓硫酸的吸水性和脱水性(swf) 4. 浓硫酸的强氧化性(swf) 5. 硫酸(swf) 6. 硫酸(ppt) 7. 二氧化硫(swf) 8. 环境爱护(ppt) 9. 硫和硫的化合物环境爱护复习(ppt) 七.1. 碳族元素(ppt) 2. 硅和二氧化硅(ppt) 3. 二氧化硅的结构(swf) 4. 硅酸盐工业(ppt) 5. 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ppt) 6. 碳族复习(ppt) 八.1. 氮气(swf) 2. 氮气(ppt)(1) 3. 氮气(ppt)(2) 4. 白磷和红磷(ppt) 5. 氨分子模型(swf) 6. 氨(swf) 7. 氨的性质(swf) 8. 氨分子和铵离子结构(swf) 9. 氨和铵盐(ppt)

《认识有机化合物 第3课时》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化学人教版高中必修(新课标)】

第一节认识有机化合物 第3课时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烷烃主要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 知道甲烷能发生氧化反应和取代反应,掌握取代反应的概念。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烷烃的物理性质及化学性质。 难点:取代反应的概念。 三、教学准备 教学PPT;烧杯、装有甲烷与氯气的试管2支、饱和氯化钠溶液、水槽、铝箔。 四、教学过程

【成果展示】组织学生进行成果交流。 一、烷烃的物理性质 【讲解】 溶解性:难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熔沸点:一般随着分子中碳原子数的增加( 同时相对分子质量也在增大)而升高。 常温下的状态:由气态变为液态,再到固态。 密度:均比水轻。 【思考讨论】甲烷可以作为燃料,与甲烷类似,烷烃也可以在空气中完全燃烧,请写出甲烷、丙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并说说如何验证燃烧产物。 【总结】甲烷丙烷在空气中完全燃烧都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检验二氧化碳可以选用澄清石灰水,检验水蒸气的存在可以在燃烧的火焰上方罩一个干冷的烧杯。 二、烷烃的化学性质 【讲解】 1.稳定性 通常情况下,烷烃比较稳定,与强酸、强碱或高锰酸钾等强氧化剂不反应。2.氧化反应(可燃性) 讲解反应的方程式,并提醒:有机化合物参加的反应往往比较复杂,常有副反

应发生。因此,有机化学反应的化学 方程式中,常用“→”代替“= ”。 【思考讨论】空气中含甲烷5%~15%,氧气中含甲烷 5.4%~59.2%时,遇火花将发生爆炸。煤矿中的瓦斯爆炸多数是甲烷气体爆炸引发的。为预防瓦斯爆炸,应该采取哪些措施呢? 【总结】建立良好的通风系统和监测系统;严禁明火、电火花等。 3.分解反应 【讲解】 在隔绝空气并加热1000℃的高温下,甲烷分解。生成碳和氢气,碳可作为橡胶工业的原料,氢气是合成氨、汽油的原料。 【提问】其它烷烃可以发生分解反应吗? 【讲解】高级烷烃适当条件下也会发生分解反应。 【过渡】甲烷除了可以燃烧,能够分解,还能和其他的物质反应吗?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用实验进行验证。 【演示实验】

高三化学第二轮总复习专题讲座之三-有机化学

高三化学第二轮总复习专题讲座之三 有机化学给学生的印象通常是比较复杂,没有什么头绪,对看似纷繁复杂的反应有一种摸不着头脑的感觉,而这部分知识无论是在高考中的分数比例还是个人的化学素养的体现上都有着极重析理论及现实意义,而且有机化学在如今的化学发展中居于较活跃的地位。 以官能团为核心,根据官能团的性质来掌握该物质的化学性质,并掌握此一类物质的化学性质,这是学好有机化学知识的前提条件。 指点迷津 牢牢地抓住一些基本的有机概念,基本官能团的反应,由此扩展到整个有机系统的知识是有机知识体系的基本要求。 本部分知识可分为如下三大块: 烃;烃的衍生物;糖类及蛋白质。 在“烃”一章中,主要目的是学习一些有机化学中的基本概念,属有机化学启蒙章节,主要包括:有机物烷、烯、炔的及苯性质,同系物,同分异构体及加成、消除反应等。 无论从考试中的题目含量上,还是知识本身的灵活变通性上,“烃的衍生物”都是有机化学中的核心,也是我们在学习有机化学中应着重花费功夫的地方。包括“醇”、“酚”、“醛”、“羧酸”、“酯”等几大知识块。 在中学阶段,“糖类、蛋白质”知识只能达到初步涉猎的层次,一些基本的概念及知识在本章显得尤为重要。 在有机计算及有机推断中经常用到一个强有力的工具——不饱和度的应用,这在后面的知识中有所叙述。 有机物燃烧前后,掌握压强的变化也是比较重要的水平。 有机实验是很有代表性的,根据一些基本原理设计出新的实验也是我们要掌握的内容。 二、学海导航 思维基础 (一) 知识基础 1. 列举有机物碳碳键之间彼此连接的可能形式及性质递变。 答:①单键;②苯环中碳碳键;③双键;④叁键. 键长 ①>②>③>④ 键能 ①<②<③<④ 反应活性:③>④>②>① 2.甲烷的空间结构为正四面体型结构.H —C —H 键角为109 28’,应将这个规律推广——凡是一个碳原子周围以4个单键与其它原子相结合,无论这些原子是否相同,所形成的以该碳原子为顶点的键角均约为109 28’,这在判断有机分子中各碳原子是否在同一平面上有着积极的意义。 3.烷烃的化学性质: 烷烃在常温下比较稳定,不与强酸、强碱、强氧化剂起反应。 ① 取代反应:Cl 2与甲烷在光照条件下能够发生取代反应,生成CH 3Cl,CH 2Cl 2,CHCl 3,CCl 4及HCl 的混合物。 取代反应是一类范围很广的反应,包括硝化、磺化、酯化及卤代烃或酯类的水解等。 ② 氧化:烷烃能够燃烧,生成CO 2及H 2O ③ 高温 ④ 分解、裂化裂解: 4. 实验室中制甲烷的方法: 将无水醋酸钠与碱石灰共热可制得甲烷气体。我们需要把这个反应理解为羧 酸盐的脱羧反应,这在有机判定上极有意义。 5. 根、基、原子团: 答:①根: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如:SO 2-4,NH +4,Cl -。 根带电荷,但带电荷的不全都是“根”,如H +,Na +等。 ②基:电中性的原子或原子团,一般都有未成对电子。 如氯基 H ,一般情况下存有于共价化合物中,但特殊条件下 可形成自由基。Cl :Cl Cl ·+Cl · ⑤ 原子团:多个原子组成的基团, 能够是根,也能够是基;但是,单原子的基或根不能称为原子团。 6. 同系物:结构相似,在分子组成相差一个或若干个—CH 2原子团的物质互相称为同系物。 ① 结构相似的理解:同一类物质,且有类似的化学性质。 CH C+2H 2>1000C C 4H △ CH 4+C 3H 6,C 4H 10△ C 2H 6+C 2H 4 CH 3CaO △ CH 4↑+Na 2CO 3 CH 2COONa COONa △ CaO CH 3 Cl ,羟基O H,甲基 C H H 光 例 OH CH 2OH 与 不能互称为同系物.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