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长垣产业集群区的发展报告

河南长垣产业集群区的发展报告

我的家乡长垣被人们赞为“起重之乡“、“卫材之乡”、“防腐之乡”、“厨师之乡”。长垣在地形上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县,但是在全民创业的努力下,成为河南主要产业集聚区之一。

产业群是一些产业链上相互联系的企业和机构在特定地域形成产业空间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它是新技术革命和市场竞争推进的结果。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随着信息革命和全球化推进,许多行业的产品生命周期不断缩短,消费需求日趋多样化和复杂化。与此同时,在传统老工业区外围出现了以柔性专业化为特征的大量中小企业集聚群体。它们彼此之间通过分工与协作而结成稠密的区域网络组织,以共同面对快速变化的外部市场环境和技术条件。这些专业化的产业集聚体内部的生产率不断提高,创新活动不断涌现,从而呈现很强的区域竞争力,如意大利东北部与中部地区、美国的硅谷地区、德国的南部地区等,以及中国的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

长垣县产业集聚区是河南省认定的175个产业集聚区之一,该县坚持把产业集聚区作为构筑现代产业、现代城镇和自主创新三大体系的有效载体,作为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县域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三位一体”的重要抓手,着力优化经济结构,不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节约集约发展。

长垣产业集聚区发展过程

一、理清发展思路调好园区建设主色调

长垣县地处黄河的“豆腐腰”区段,面积1051平方公里,人口80万,60%的耕地和人口在黄河滩区、背河洼地区。过去长垣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县,无基础、无资源、无资金,自然灾害频繁。但长垣历史上有重商传统,发展民营经济有深厚土壤,因而,起重机械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在该县出现了。立足这一现实,近年来长垣县委、县政府牢固确立“民营立县、富县、兴县、强县”战略,鲜明提出推进全民创业,建设中部强县。

长垣的发展不只看眼前的繁荣或困难,而是应该着眼于长远和未来,要以超前的战略眼光、强烈的创新意识去规划设计长垣。要想把长垣的起重机械、医疗器械及卫生材料等产业在国内外的名声叫得更响,就必须进一步提高这些产业的产品档次和市场占有率,并让这些产业在推动全县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要做到这些,就必须对全县的起重机械、医疗器械及卫生材料等产业进行规范和引导,并为其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长垣的数千家民营企业,曾经散布在该县的多个乡镇,占地多、用地难、运输不便,生产要素和资源共享度低。所以需要在民营企业较集中的地区建设工业园区,实现了产业在地理上的集群,集中解决了用地难,并可以为企业提供交通、供电、给排水、科技开发、职工培训、污染治理、环境美化等社会化大生产服务,就可以降低企业创业成本,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于是,县委、县政府提出了企业集中、产业集聚、要素集约的发展方向,在城南5公里处着手规划起重工业园区。

长垣县产业集聚区成立后,该县对集聚区的发展蓝图进行了科学规划,精准定位。该县以“高起点起步、大手笔规划、大力度运作”和“专业化发展”为指导思想,聘请有关专家科学编制产业集聚区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积极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空间布局规划精准对接,形成了相互统一衔接的规划体系。具体编制了四项规划:一是现代产业规

划。以起重机械产业为主导,做大做强起重装备、生物制药、汽车零配件等支撑产业,构建国家级起重装备制造业基地和起重机械贸易中心。二是建设目标规划。远期规划面积27平方公里,目前建成区10平方公里。三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四是聘请国家级研究院编制了集聚区社会和经济发展规划。科学完善的规划体系,为建设“有规模、有形象、有效益、有特色”的集聚区打下了坚实基础,形成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的良性发展机制。

二、集聚政府可控资源打造经济发展平台

长垣县产业集聚区主导产业定位为起重装备制造、防腐蚀材料加工及汽车零配件生产,含起重工业园区组团和新城工业组团,其中起重工业园区组团规划面积19平方公里,新城工业组团规划面积8平方公里。

新城工业组团紧邻大广高速出入口和新菏铁路长垣站,处于郑州1小时经济圈内,交通便利,地理位置十分优越。该组团以汽车配件和防腐蚀原材料产业为主导,同时还大力发展商贸物流业,完善的新城工业集中发展区配套设施建设,为客商入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目前蒲西组团内入驻企业约40家,完成固定资产投资约10亿元,实现销售收入约45.8亿元。

近年来,长垣县委、县政府加大产业集聚区投资力度,不断完善产业集聚区内各种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资143.1亿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固定资产投资,加大了道路、电力、信息、供水、排水、供气、污水治理和垃圾处理等八大基础设施建设和标准厂房建设。2009年安排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33个,其中新修改造升级道路17条,其他各类基础设施16项,完成投资4.9亿元。已建成全覆盖、立体化的交通网络,供排水、供电、地下弱电管网、天然气管网、集中供热、通讯等日趋完善,建成了垃圾中转站60个、垃圾处理场1座、污水处理厂1座,完成了污水管道排放建设,达到了“九通一平”和交通干道的绿化、亮化,建成了宾馆、酒店、学校、医院、公园、购物广场等标准化的公共服务设施。长垣县产业集聚区建成区已达到10平方公里,完成道路17纵23横,全长约100公里,建成变电站3座,铺设各类管线约265公里。

三、投入智力技术设施加快企业扩张步伐

长垣产业集聚区坚持两手抓方针,一方面积极搞好新上企业和项目入驻,不断加大量的扩张。另一方面采取得力措施,狠抓企业产业转型和科技提升。

(一)是聘请国内起重行业知名专家、教授25人组成集聚区专家指导委员会,为集聚区提供智力和技术支撑。

(二)是企业外聘科技和管理人员,提高企业内部管理水平。近年来共聘请中、高级人才5716人,其中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856人,企业核心技术领域正在形成高度密集的人才优势。

(三)是集聚区牵线搭桥,先后和中科院、清华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河南机械设计研究院等30多家省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合作,拥有国家级产品检测中心1个,国家级职业技能鉴定所1个,建立各类技术研发中心68个,其中省级企业技术研发中心8个,仅2009年就引进高新技术26项,开发新产品78项,申报专利246件,入选首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被命名为首届建设创新型国家百强县,企业和产品科学技术含量不断提高。

(四)是集聚区与GET集团共同搭建公共创新研发技术服务平台,帮助企业提高

CAI/CAE应用水平,实现了产品设计理念的不断创新,为企业产品改造升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坚持高效原则推动产业集聚发展

长垣县的决策者认为,要实现资本、人才、技术、信息等要素在产业集聚区的有效对接,打造一流产业集聚区,就必须在招商引资、项目选择、资源要素配置、园区管理等方面科学决策,大胆进行创新改革,打造一流的投资服务软环境,

在发展外部环境的同时,该县充分发掘自身原有四大优势要素,加以调动利用,以支撑产业集聚区的快速发展。

1.经济要素支撑。长垣县产业集聚区起步较早,工业基础雄厚,配套产业齐全,形成了以起重机械、医疗器械及卫生材料、汽车零配件、交通物流等为代表的优势产业体系,是全国最大的起重机及配件装备制造基地、医疗器械及卫生材料集散地,逐步形成了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系统优化的优势产业。

2.地理区位和交通要素支撑。长垣县区位优越,新菏铁路、济东高速可直达东出海口,省道308线与省道213线辐射周边,大广高速与济东高速公路在长垣境内十字交叉,形成了贯通全国、密布周边市县的巨大交通优势。作为全国的中心地域,加上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和区域内完善的的基础设施配置,为产业集聚区的迅速发展腾飞打下了良好的交通要素支撑点。

3.政策要素支撑。长垣县是省授予的35个扩权县之一,在服务经济发展、各项政策管理权限方面有着较大的优势,长垣县是新乡市重点发展的副中心城市,长垣县产业集聚区也被确定为重点扶持和发展的四个省级产业集聚区之一;长垣县委、县政府打破行政区划的局限,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促进区域内资源优化配置,为推动产业集聚区主体功能区的形成和发展提供有力的制度支撑。

4.科技教育要素支撑。长垣县产业集聚区教育和科研基础良好,职业技能培训体系相对健全,拥有长垣县职业中专、博大烹饪学校、科技中专、恒力中等专业学校等4所职业中专,开设专业近30个,在校生总数达到11878人,有力地促进了产业升级、结构调整、技术创新和产业转型。现在集聚区科技创新潜力巨大,大量的高等技术人才和先进的科研技术水平为集聚区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撑力量。

坚持高水平策划招商引资。该县努力改善集聚投资环境,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和项目入驻力度。几年来,集聚区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8.5亿元,实现销售收入约145.8亿元,入驻各类企业262家。

为促进集聚区建设,加快企业及项目入驻,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的问题,成立了河南省长垣县惠民投资担保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金2400万元,目前公司运作良好。

五、实施品牌战略打造“长垣产业”名片

长垣县的决策者认识到,21世纪是信息时代,团队时代,更是品牌时代。因为,品牌是文化,是信誉,是质量的一种符号,也是一个地方文化软实力的具体表现。为此,该县不失时机地通过各种渠道培育宣传长垣品牌,实施品牌带动战略,不断打造具有鲜明地域特征和地方特色的知名品牌,以期提高长垣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他们的主要做法为:

一是25家企业联合完成了C-PARK品牌申报,打破了河南省工业集体商标的“零记录”。78家企业取得了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其中14家取得了质量、环境、职业安全三合一认证。

二是狠抓了服务平台建设,成立了高新技术服务中心,并与河南省生产力促进中心合作,构建了高新技术孵化、中小企业创业服务、信息服务和技术支撑等四大服务平台,集聚区创业服务中心晋升为市级创业服务中心,集聚区生产力促进中心晋升为“省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

三是狠抓了品牌建设。长垣起重机已获中国名牌产品1个、中国驰名商标2个、中国知名起重机十佳品牌2个、全国著名品牌9个;获省名优企业称号10家、省著名商标4个、省名牌优质产品2个,16家企业被验收为大中型企业。

不仅搞好产品品牌建设,同时注重产业品牌和集聚区品牌的不断提升。近年来,集聚区分别获得了“河南科技创新十佳单位”、“新乡市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先进单位”、“全国民营科技促进奖”、“全国优秀民营科技企业创新奖”、“国家火炬计划长垣起重机械产业基地”、“中国县域产业集群竞争力百强”等多项荣誉,为集聚区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长垣产业集群发展带来的思考:

长垣产业集聚区聚集效应明显,辐射带动有力,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现已建成年产26万台起重机、165万台(套)起重机配件生产能力的特色产业基地,中小吨位起重机占全国市场份额60%以上,先后被国家、省、市相关部门评定为“中国自主创新示范基地”、“全国起重产业科技示范园”、“国家火炬计划产业基地”、“中国县域产业集群竞争力百强”、“河南省中小企业创业基地”。长垣产业集聚区从无到有,日益做大,不断做强,放大集聚效应,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它对该县成为“中国起重机械之乡”、“中国防腐蚀之都”、“中国起重机械名城”到底起到了巨大作用。从中可以总结以下几点:

(一)产业群的区位选择与产业定位

产业群的发展有赖于企业间协作,因此,要从产业关联性的角度去考虑产业群的区位选择和产业定位。其中区位选择主要考虑区位的创新潜力及成本因素。除了原材料获得的便利性,交通运输的便利性,劳动力获得的便利性等具有成本优势的区位外,更重要的是有创新潜力的区位,如富有效率的基础设施、熟练的供应商、紧临人才和科研机构集聚地区等。而产业群的产业定位应该基于本地区已经具有和正在形成的产业群,而不是刻意创造产业群。因为创造产业群将会导致高成本、高风险。如果不同的地区追求相同的产业群重点,将会导致重复建设,破坏现有的市场结构和企业的竞争能力。

(二)产业群的发展模式

产业群的发展模式有多种选择,不宜照搬某一成功的模式,可以是围绕为大企业提供配

套服务而形成的共生圈,也可以是中小企业“抱团成堆”。在功能类型上,可以是以销售或贸易为中心的企业集群;也可以是专门的生产企业的集群,例如浙江台州新河镇的帽业生产加工中心;或者是集中生产、销售、研究以及人才、信息、资本等支撑要素的产业群,比较典型的如意大利普拉托毛纺业集群。

培育和发展产业群的关键是营造具有竞争优势的特色产业。各地政府应该因势利导,充分发挥区域特色和比较优势,采用多种形式促进产业群生成。主要选择有:(1)依托本地的传统技艺,充分发挥能人的示范带动效应,促成个体、私营和股份制经济快速发展,逐渐形成产品特色鲜明的产业群(2)在本地传统技艺发展的基础上,地方政府可适时建设专业化商品交换市场,或利用本地贸易企业和市场带动制造业集群的发展。(3)依据当地农副业发展特点,在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的同时,统一规划,引进市场化、产业化机制,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型产业群。(4)依托大企业形成中卫型产业群。由众多小企业为大企业分工生产零辅件与半成品,而核心大企业则向外围小企业作出长期合作承诺。(5)对目前陷入经营困境的国有企业进行分拆,鼓励工人利用旧机械设备创办家庭工业、私营企业,规范和引导关联产业群的形成。(6)选择人才、信息和研究机构集中的地理位置“筑巢引凤”,形成产业群。

(7)在利用外资过程中,应尽可能将同产业的外商直接投资引入到可以产生集群效应的地区。同时,也应鼓励我国本地企业为外资企业生产配套产品,并加入其生产协作网络。政府要有目标地吸引那些具备产业带动优势和有产业关联效应和配套协作功能的项目。

(三)产业群战略中的政府定位

在产业群发展中,企业是主导者,而政府则是催化剂和润滑剂,是信息平台、服务机构和规划制定者。产业群战略作为一种新的思路将帮助政府重新定义和设计区域经济发展的途径和目标。政府不仅要为产业群发展提供高质量的公共物品,关注产业群的区位选择和产业定位,还要为集群内企业培育形成战略协同的软环境。产业群政策的目标应该是鼓励集群内企业的合作和网络化,提供更好的公共计划和投资。市场失灵和制度失效会导致公共物品供给不足,因此产业群规划的重点应放在有为需要和有潜在需要的企业提供尽可能完善的服务,尤其是提供信息,建立交流的渠道和对话的模式。

中央政府在产业群发展中主要应担当起产业群宏观管理者的角色,地方各级政府主要是对各自所管辖区域的产业群实行扶持政策。

政府的工作主要有:(1)提高政府机关的办事效率,降低企业运营的制度成本。(2)完善中介服务体系,引导成立集群内的信息中心,创造各种正式的和非正式的面对面的交流活动机会,推动产业群内的信息传播与交流。(3)改善金融机构对小企业的金融服务,拓宽集群内企业的外部融资渠道。(4)制定有效的产学研结合政策,加强研发机构与企业的联系,保障创新者在企业中的利益,促进有效的创新活动,促进科研成果向企业转移。(5)破除市场分割保护的旧观念,切实维护小企业的权益,引导小企业集群与大企业之间的协作,培植网络状产业群。(6)通过税收、金融政策和政府采购政策,扶持创新企业。(7)运用舆论的力量,加大宣传,引导产业群文化的形成。要以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为基础,结合产业群的内在特征,塑造信任、合作的社会文化环境。(8)提高产业群整体的知名度,树立区域品牌。区域品牌是众多企业品牌精华的浓缩和提炼,更具有广泛、持续的品牌效应。政府可通过出面组织展示会、广告宣传等活动,提高产业群整体的知名度,树立地方品牌。

研究产业集群的意义:

研究产业群的意义在于产业群不仅有利于单个企业提高竞争力,而且还在于通过群体效应促进和带动整个区域经济发展。美国学者波特关于产业群与单个企业竞争力的关系,已经明确提出:产业群能够提高生产率;促使企业持续不断地创新;促进新企业的诞生和企业的衍生,加强竞争。这就是说,产业群有利于提高企业竞争力。这是其一。

其二,产业群的发展使区域形成地方特色产业群,并逐渐成为区域核心竞争力的标志。产业群不但可以通过绝对优势、比较优势、要素禀赋或规模经济形成专业化产业区,通过分工协作,提高生产率,来增强区域的竞争力。更重要的是,这种产业群具有本地化的产业氛围,这是其他区域最难以模仿的。地方特色产业群,是区域核心竞争力的标志。

其三,产业群有利于中小城镇发展,加速城镇化进程。中小城镇的发展必须有产业的支持,产业群的发展正好可以提供这种产业支持。事实上,意大利各式各样的产业群就形成了大大小小的中小城镇。在我国的广东与浙江,地方经济的发展也确实依靠这些特色产业群的发展来带动。

其四,将产业群战略引入到我国的开发区、高新技术区下进一步的创新与发展上,具有重要意义。产业群战略强调企业在本地的根植性,强调分工与协作,强调要搞特色产业,这启示我们在搞开发区或工业区时,要引导同行业的不同企业聚集在一起,实行分工协作,减少交易费用,发挥集群效应

产业群的崛起是产业发展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竞争日益激烈的新趋势,是为创造竞争优势而形成的一种产业空间组织形式,它具有的竞争优势和规模效应是其他形式无法比拟的。正是由于产业群这种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本质上具有高创新性,我国应把它提升到战略高度得以重视和推广,把公共政策的重点转向促进地方产业群的培育、发展和升级上,并根据国际上发展产业群的经验及启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产业群发展体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