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历史新精准大二轮新课标:微专题1 中国古代国家治理智慧与制度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首页 上页 下页 尾页
⑧宋朝:撤除节度使,实行路州县制。由文官任地方长 官,设通判监督;将地方上的权、钱、兵收归中央。这些措 施改变了藩镇割据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从宋代开始,中 央确立了对地方的绝对优势。
⑨元朝:为了对各地实行有效的管辖和统治,元政府建 立了行省制度。其确立巩固了国家统一,使中央集权在体制 上得以保障,是继秦郡县制后政治制度史上的一项重大变革。
——《论我国行政监察制度的完善》
首页 上页 下页 尾页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和意义。 (2)概括材料二的基本主张,并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其理 由。
首页 上页 下页 尾页
答案:(1)特点:监察制度起步早或历史悠久;随着专制皇权 的不断加强也不断完善;监察机关独立性强;监察制度具有 一定的科学性;等等。 意义: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消除分裂、统一政令;有利于 督促官员规范执政,防治腐败;有利于澄清吏治。
第一部分 高考全能通关 模块一 农业文明时代的中国和世界
第二步 专题线索 把握历史脉络 微专题1 中国古代国家治理智慧与制度设计
首页 上页 下页 尾页
1.中国古代国家治理面临六大挑战 (1)如何防止地方势力对中央集权的挑战。 (2)如何防止军事集团对中央集权的挑战。 (3)如何防止底层民众对中央集权的挑战。 (4)如何防止周边民族政权对中原政权的挑战。 (5)如何防止官僚集团对专制皇权的挑战。 (6)如何防止皇亲国戚对专制皇权的挑战。
首页 上页 下页 尾页
④西汉:实行郡国并行制。郡国并行不利于国家的统一 管理,酿成“七国之乱”,直到汉武帝实行“推恩令”,才 解决了王国问题。
⑤东汉:出现新的一级地方行政机构——州。起源于西汉 监察地方的十三州部刺史。
⑥隋:废除郡的行政设置,实行州县两级制。 ⑦唐朝:依山河形势,分全国为十道作为监察区。唐中 后期大量设置节度使,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严重削弱 了中央集权。
首页 上页 下页 尾页
⑩明朝:废行省,设三司。明代在地方设三司,分别主 管民政、司法和军事,互不隶属,听命于朝廷。为进一步提 高地方行政效率,明朝中期开始设立巡抚和总督,巡抚与总 督均属于中央系统。
⑪清代:地方省级设置封疆大吏——总督、巡抚,巡抚偏 重文职、民政,军权轻;总督偏重军事而文职财权轻。两者 都有职权上的缺陷。
基础恰恰是反儒教的法家原则。作者揭示出中国封建社会
Baidu Nhomakorabea
A.儒学思想以法家为依托 B.外儒内法的治国策略 C.儒家与法家的冲突激烈 D.德治与法治交替运用
()
首页 上页 下页 尾页
解析: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而法家提倡法治和中央集权, 在维护君主专制方面本质上一致,与材料中“儒教君主制的 基础恰恰是反儒教的法家原则”相符,故B项正确。 答案:B
首页 上页 下页 尾页
(2)主张:改革我国行政监察制度,加强行政监察的意义重 大。(答出“对我国现有的行政监察制度进行改革,建立行 政监察院;行政监察成为监督行为的主干监督体系”也可) 理由:行政监察在古今中外曾发挥过重要作用;行政监察对 政府权力运行监督最直接、有效;建立行政监察院有利于监 督的专业化,强化监督的功效。(答出“世界各国的经验; 中国传统监察制度精华;专门监督机构的现实需要”也可)
首页 上页 下页 尾页
(6)明——明太祖废丞相制度、权分六部;明成祖设立内 阁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皇权专制加强。
(7)清——雍正年间设立军机处,军机大臣秉承皇帝旨意 办事,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首页 上页 下页 尾页
4.中国古代官员选拔的制度设计 (1)制度设计:
时期
内容
夏、商、西周 开始:夏商时期 衰落:春秋战国
首页 上页 下页 尾页
2.中国古代强化基层治理的制度设计与智慧 (1)制度设计创新: ①西周:实行分封诸侯的制度,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但尚未形成中央集权。 ②春秋战国:分封制逐步崩溃,被郡县制取代。 ③秦朝:在全国推行郡县制,从而在全国范围内取代了 分封制,大大削弱了地方政权的独立性,加强了中央集权, 这是我国地方行政制度上一个划时代的改革。
首页 上页 下页 尾页
(3)唐——实行三省六部及政事堂制度,三省长官皆是宰 相,分工明确,相互制约,既分散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又提高了行政效率。
(4)宋——“二府三司”:中书门下、枢密院分掌行政和 军事,三司分管财政,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使相权进一步 被削弱。
(5)元——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分别为最高行政、最 高军事、最高监察机构。
首页 上页 下页 尾页
2.有位学者在论及三公九卿时说:“论其性质,均近于为 王室之家务官,乃皇帝之私臣,而非国家之政务官,非政府 正式之官吏”,政府“有几处亦只是一个家庭规模之扩大”。 此材料表明( ) A.三公九卿之间各司其职 B.王室与政府管理职责分开 C.权力分工结构体现家国同治色彩 D.三公九卿之间互相牵制
两汉 开始:西汉 衰落:东汉末年
察举制: ①内容:官吏查访适合的人才向中央举 荐,官吏任免权最终由中央掌握 ②影响:在实行之初,按人口比例举“孝 廉”,并加以考试选用,给中小地主阶级 及其他社会阶层提供了参政机会
首页 上页 下页 尾页
时期
魏晋南北朝开始: 东汉末年,魏王曹 丕采纳陈群建议, 实行九品中正制
首页 上页 下页 尾页
3.五代十国时期,战争不断,军队在国家中的地位大增, 枢密院演变为辅政机关。北宋时,为了适应战争的需要,管 理财政的“三司”成为正式的宰相机构。雍正年间,为削弱 诸王权力、保密军机,设立军机处。这表明中枢机构( ) A.演变有其政治经济军事因素 B.在中国古代史上越来越完善 C.变化事关国家的前途与命运 D.发展使皇权与相权矛盾消失
首页 上页 下页 尾页
解析:材料中未体现三公九卿之间各司其职,故A项错误; 根据题目中“论其性质,均近于为王室之家务官,乃皇帝之 私臣;而非国家之政务官,非政府正式之官吏”,故B项错 误;根据题目中“论其性质,均近于为王室之家务官,乃皇 帝之私臣,而非国家之政务官,非政府正式之官吏”体现了 权力分工结构的家国同治,是“家天下”的表现,体现了原 始色彩,故C项正确;题目中并未出现三公九卿之间的牵制, 故D项错误。 答案:C
首页 上页 下页 尾页
5.社会教化与治国理念凸显国家意志 (1)利用宗法制度构筑“家国一体”的爱国意识:中国传 统社会的实质是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社会。从奴隶时代到封 建时代,由于社会组织没有根本变化,原来适应奴隶制的宗 法制,又发展演变为封建宗法制度,对国家统一、民族凝聚 力的深刻影响,成为封建王朝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 重要手段。
材料二 从世界各国已有的行政监督经验看,监察制度在一 个国家的监督机制体系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无论是立法 监督、司法监督,还是政党监督、社会舆论监督,都不可能 对国家机构中的行政系统进行直接、有效的监督。孙中山认 为,监察制度是中国固有的东西,是中华法系的精华。邓小 平也强调:“最重要的是要有专门的机构进行铁面无私的监 督控制。”因此,对我国现有的行政监察制度进行改革,建 立行政监察院,使行政监察成为监督行为的主干监督体系,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页 上页 下页 尾页
(2)发展趋势: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从分封制、郡县 制到行省制,经历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的过程。郡 县制在否定分封制的基础上得以确立和发展,主要反映了从 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变化;由郡县制到行省制的变化,主 要反映了行政区划的变化,反映了地方管理方式由中央垂直 管理向中央派驻管理的转变,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首页 上页 下页 尾页
世官制: ①内容:选官范围限定为贵族,由贵族 子弟世代继承祖上的权位 ②影响:推动了奴隶社会的发展
首页 上页 下页 尾页
时期
内容
战国、秦朝和汉初 公元前359年,商鞅 变法,按“军功授 爵”
军功爵制: ①内容:按照军功大小授予不同爵位,商 鞅变法,实行二十等爵制 ②影响:有利于国家选拔军事人才,满足 当时的社会需求,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首页 上页 下页 尾页
(2)五大发展趋势:从本质上看,选官制度是加强统治、 强化皇权的重要手段。其发展趋势如下:
①选官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发展为才学。 ②选拔方式:由推选逐渐发展为公开考试。 ③选官原则:逐步制度化、公开、公平、客观。 ④选官基础:日益扩大,官员的素质不断提高。 ⑤主要启示:公开公正、德才兼备、考试录用。
首页 上页 下页 尾页
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比较突出的是监察御史不受其他行政 机关牵掣;监察官员特殊的选任、考课、监督制度,使中国 的监察制度具有一定的科学内容,因而在一定时期曾经成为 抵触惰性力量、消解社会矛盾的积极因素,对澄清吏治起过 较好的作用。
——《试论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
首页 上页 下页 尾页
首页 上页 下页 尾页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萌芽于西周、确立于秦汉,成 熟于隋唐,完备于明清。秦设监察御史执掌群臣奏章和下达 皇帝的诏令,并兼国家的监察工作。汉武帝在各州设刺史, 以“六条”法规作为履行职务的依据,而六条中打击强宗豪 右、以强凌弱以及二千石不奉诏书则是其基本内容。明清监 察机关的触角更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
内容
九品中正制: ①内容:中央选择德才兼备的官员兼任 原籍中正官,查访本州士人,然后依据 品行、门第等将士人评列九品,作为中 央选官的依据 ②影响:推行初期,评判人才综合考虑 门第和才能,起到了选拔人才的作用; 后期,看重门第,沦为士族垄断仕途的 工具
首页 上页 下页 尾页
时期
内容
科举制: ①内容:废除九品中正制,通过科举 隋、唐、宋、明、清 考试选拔官吏 产生于隋,确定于唐, ②影响:有利于扩大官吏人才来源, 发展于北宋,衰落于明 提高官员文化素质;选拔人才和任命 清 官吏的权力从地方收归中央,有利于 加强中央集权
首页 上页 下页 尾页
(2)利用儒家思想维护专制统治:自汉武帝实行“罢黜 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成为维护专制统治的工具。历代封建统治者也采取了重儒、 尊儒措施,使儒学忠君爱国、维护统一等思想深入人心。
首页 上页 下页 尾页
[对点训练] 1.秦朝时,统治者提出过“以吏为师”,到汉代,却 提出了“以师为吏”。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国家治理理念的更新 B.加强了对知识分子阶层的管控 C.黄老之术已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D.百家争鸣局面的最终结束
首页 上页 下页 尾页
解析:秦朝时“以吏为师”,法家思想成为治国思想,汉武 帝确立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重用儒家知识分子,以儒学为 选官标准,“以师为吏”反映出国家治理理念的更新,故A 项正确;加强了对知识分子阶层的管控,是二者的共同点, 没有体现出变化,故B项错误;这一变化针对的是秦朝“以 吏为师”,与黄老之术无关,故C项错误;秦朝焚书坑儒, 百家争鸣局面已经最终结束,故D项错误。 答案:A
首页 上页 下页 尾页
3.中国古代中枢权力运行制度设计 (1)秦朝——始创皇帝制度,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创立,皇 位世袭,皇帝独尊、皇权至上是突出特点;建立三公九卿制 及朝议制度,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分掌政事、监察、军务, 彼此相互配合又相互牵制,既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又便于 皇帝专制集权。 (2)汉——汉武帝创立内外朝制度,改变了丞相位高权重 的局面。
首页 上页 下页 尾页
解析:题干中反映在五代十国时期、北宋、清朝雍正年间, 枢密院、三司、军机处因军事、经济、政治因素分别起了中 枢机构的作用,故A项正确;B、C、D三项皆不符合题意, 排除。 答案:A
首页 上页 下页 尾页
4.美国学者列文森在研究中国封建社会后得出一个结论。 皇朝体制有着一个“自相矛盾”的运行规律:儒教君主制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