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传播史》课程期末考试复习试题

《中国新闻传播史》课程期末考试复习试题
《中国新闻传播史》课程期末考试复习试题

《中国新闻传播史》课程期末考试复习试题

一、如何认识“古代报纸”这个命题?

研究、学习新闻学和中国新闻史的人们, 提及中国古代新闻, 大都认为“邸报” 是中国

古代最早的新闻报纸。

新闻传播:大概念,从人类组成社会以来就有新闻传播

新闻事业:小概念,是近代才产生的事物,在西方约三五百年,在中国一百余年。

“邸报”的主要内容为皇帝谕旨、谕书, 朝廷的法令、公报、臣僚的奏章和官吏任免、奖罚情况等官方文书。它的内容在发布前经过严格的检查, 有时甚至由皇帝本人亲自决定内容的取舍。因之, 邸报只能是辑录一些官方特准的文件, 并不刊载采访的新闻, “没有一般新闻和言论”。

1、朝廷官报

(1)名称

邸报起源于唐代的进奏院状,称“报状”;到宋代才有正式“邸报”(有时也称“朝报”),而且这个名称也在当时固定下来,并且开始通行。明清时期朝廷官报一般都称为“邸报”,有时也称“邸钞”。

(2)编发

由封建王朝有关中央机关直接编发。

2、非法民报

(1)发展

中国古代的非法民报称“小报”。它的出现是社会矛盾激化的结果。

小报产生于北宋,盛行于南宋,隐现于明清。

传播史,还是新闻史?

传播史:针对一切社会信息的传播

新闻史:针对新闻信息的传播

中国古代的报纸从来就不是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17 世纪中叶的中国,是商业经济及思想文化发展的低谷期,而西方的启蒙运动在极大程度上解放了人权,使人们获得了更多的言论自由权和出版自由权。西方及欧美报纸自出现之日起就拥有强大的社会力量,而中国古代的报纸发展始终是步履维艰。古代的一些民办的报纸只能在政府的监控下出版,并且这些报纸只有抄写和印刷人员,没有内容编辑人员,更不允许自由发表任何评论和意见,因此,中国古代报纸虽历经百年,但是却没有取得任何实质性的进步。

其三:近代报纸产生的社会条件是什么?中国古代具备这种条件吗?

近代报纸产生的社会条件:信息市场的需求+传播技术的发展(“信息市场”最初是商业信息,其次是新闻信息及政治信息)

近代信息生产方式:报纸=纸质载体(技术)+社会信息(内容)+市场流通

文化与市场是理解近代报纸产生的关键;中国古代不具备这种条件。

自给自足的封建小农经济体制严重制约了古代报纸的发展。自给自足的经济体制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相对封闭的生活环境和经营环境,遏制了商品信息的需求和发展。报纸的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是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文化因素是报纸取得发展的先决条件,中国古代的报纸是统治阶级维护自己利益的工具,是阶级斗争的产物,因此它注定难以摆脱与封建制度一起消亡的命运。

中国古典文明有传播现象,但没有新闻现象;中国古典文明有舆论,但没有新闻!

二、如何理解“古有新闻”这个论断?

当代媒介对“古有新闻”的解构

新闻乃人类历史长河中绵延不绝的组成部分, 有一条从古及今的演进线索; 古典世界的新闻同现代世界的新闻虽然在外表形式上存在先进与落后的巨大差异, 但在内里本质上却无往而不血脉相通; 以报刊、广播、电视等为标志的现代新闻, 无非是从古已有之的新闻胚胎中发育而生、壮大而成的, 犹如现代时装从早期人类披挂的兽皮一路发展而来。

1、名家论断

(1)蔡元培:“新闻者,史之流裔耳。”

(2)李大钊:“报是现在的史,史是过去的报。”

(3)徐铸成:“历史是昨天的新闻,新闻是明天的历史。”

(4)董桥:“新闻是历史的初稿,历史是希望的定稿。

李约瑟问题,中国为什么没有产生近代科学。中国新闻史学界的“李约瑟情结”。在现代资本主义文明形态萌生之前的任何古典世界,是否存在新闻或原初的新闻?

古有新闻的关键在于对新闻的界定。如果仅从新闻即新鲜之事新奇之闻, 新闻即“人与人之间相互传达最新的所见所闻”?的理解上讲, 则古有新闻自可顺理成章地一举成立, 古今新闻自可不费吹灰之力地一路打通。

新闻关注当下,历史钟情过往,前者“喜新厌旧”,后者“喜旧厌新”,彼此的时间意识是不同的,历史“好古”,而新闻“维新”,彼此偏好不同,各有所执。

新闻与历史相同之处:

粗略地说,今天的新闻,是未来的历史;现在的历史,是过去的新闻。新闻是历史的片段,历史是新闻的累积。新闻学与历史学,是非常接近的两门科学。新闻记者与历史学家,有其共同必须具备的条件,即求真求实的态度。从另一方面来讲,它们都必须通过主体的叙事而呈现面貌,揭示主旨。本质上来说,新闻和历史都是一门讲故事的学问。虽然古代有古代的新闻,现代有现代的新闻,但是我们并不能说现代的新闻是来源于古代的新闻的。并非万事都要追溯到其最早的源头,有多事物的产生所需要的更多是条件,而非源头。

古代新闻的虚幻还可以体现在古代对于新闻的有极其微小的需求。在我看来,新闻的构成必须是双方的。文化教育水准的低下让人们对于新闻并无需求。且不论有文化教育水准高的古代人写就了具有种种新闻特性的客观新闻,如果此新闻无人问津。新闻就仅仅禁锢在“内容”之中,而无法与传播联系在一起了。然而现代文明却不一样

同样, 所有文明都有“传播”环节, 唯独现代文明才有新闻。古人可以两耳不闻窗外事,今人却在从各种渠道被动地接受各种新闻。

新闻只能是现代文明的有机构成,二者互为表里。既可以说是现代文明催生新闻,也可以说是新闻催生现代文明。

新闻与媒介的一致性。这里的媒介仅指以印刷开启端绪的大众传播网络。它既是现代化的产物,又是现代化的构成;既是技术,又是体制。其中蕴含着一整套现代文明的因子,折射着

一系列现代文明的特征。没有离开新闻的媒介(比照唐宋以来的印刷),也没有离开媒介的新闻(比照前现代的传闻)。因此媒介与现代的一致,实即新闻与现代的一致。

新闻是现代文明的衍生物,与现代文明相生相伴,而与前现代的古典世界隔膜绝缘。现代文明必借新闻以推展,新闻必傍现代文明以存身,二者相依为命、统一相应。

故有传播史;中国古典文明有传播现象,但没有新闻现象;中国古典文明有舆论,但没有新闻!新闻的产生:现代文明的产物

三、请谈谈您对当代中国新闻史叙述与研究的三种范式的理解。

三、新闻史的研究范式

1、概念

所谓范式,简单地讲就是一种框架,一种对一个现象(社会的、自然的、心理的、精神的)整体的、宏观的关照。

2、类型

当代中国新闻史研究主要有三种范式:

(1)革命化范式:强调新闻媒介的政治宣传和动员功能

(2)社会化范式:讲究新闻媒介对民族-国家政治认同的形成与建构。

(3)现代化范式:突出新闻媒介的职业性、专业性和独立性,以及新闻媒介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

所谓革命化范式,是指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取决于两大基本矛盾的演化,即封建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帝国主义列强和中华民族的矛盾。这两个基本矛盾构成近代中国社会演变的基本动力,一百多年来,中国发生的一切事情都取决于这两大矛盾,正是由于这两大不断激化,才推动近代中国一次又一次的新陈代谢。

这种范式的便利之处在于,它抓住了影响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的关键,但是问题在于这种范式,有时不免把错综复杂的历史单一化,因为它关注的是宏大主题,强调大叙事而忽视小叙事。

新闻史研究的革命化范式,也是按照两大基本矛盾来建构叙事模式的。这种研究,突出的是舆论宣传,其关键词往往是舆论、言论、政论等,突出的是新闻媒介的动员功能、组织功能,即唤起民众、组织民众的功能,不管是早期的维新派人士还是后来的革命党人,不管是国民党还是共产党,在这点上是其实是一脉相承的。

所谓社会化范式,其核心思路在于突出现代国民对政治共同体的认同过程,强调的是经由媒介而建构的心理意象和感情认同问题。社会化过程本质上就是对民族国家的认同过程。

美国学者安德森在《想象的共同体》一书中提出的著名理论,就是这种范式的理论源泉。按照安德森的分析,现代民族国家是一种想象的共同体,没有这种想象,就没有民族国家,而这种想象又是通过大众媒介实现的。正是由于现代媒介的普及和发展,人们才有可能将互不相识的陌路人想象成同胞。比如CCTV的《新闻联播》,大家在观看的时候无形中都会意识到全国正有千家万户也在收看这个节目。正是通

过这种仪式,互不相识的陌路人才逐渐形成一种统一的民族国家意识。

这是一种新兴的研究范式,前途广阔。比如用这个范式来解读台湾地区的新闻报道,就很能清晰地看到台湾人的族群认同主流观念是怎样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我既是中国人又是台湾人”流变到当前的“我是台湾人”的。还有,最近这段时间,尤其是2008年8月8日晚上的开幕式,媒体奥运报道的整个基调就是立足于民族国家的认同,谁说奥运会仅是一个体育盛会呢?!

所谓现代化范式,是以中国走向世界来建构中国近代历史图景的。按照这种范式,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不断从封闭的、传统的社会,一步一步走向现代、走向世界、走向现代化的过程。

前现代化阶段:人类文化各自发展,各有中心,就整体而言,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是没有交集的,但是中国传统文明一直存在天下以我为中心的认知——华夏文明,中心国家。换而言之,传统中国一直存在着“中国中心史观”的认知。

现代化阶段:欧洲中心史观确立(西方),这是相对东方中心史观而言的,东方文明依附于欧洲文明。中国对传统文化散失信心,以欧洲文明为样板,盲目追求“理想”,一昧质疑“现状”,而且质疑的标准就是“理想”,有的还游离于体制之外。

后现代化阶段:美国中心史观形成,欧洲中心史观衰落,东方文明的自我意识在挣扎在复苏,这是世界一体化之后的现状。

现代化的迷思与迷失的现代化

“月亮情结”——误读的现代化:朦胧之美,把一个永不可及的参照当做终极追寻,不知彼又轻薄己,特别要警惕现代化的陷阱,否则是自取其辱。一个国家或地区,没有独立,没有平等,是没有现代化而言的。

“伙伴意识”——错读的现代化:后发展的国家,现代化进程应当建立在国际正义(主权独立的民族国家一律平等)基础之上,自以为是对方尊重、平等的朋友,尽管对方视之为低人一等的小国,甚至以殖民地宗主国姿态出现,实则是热脸贴冷屁股。

这种范式的便利之处在于符合当下的“全球化”潮流,问题在于这种范式往往忽略中国的具体国情,无形中往往唯他人马首是瞻,甚至亦步亦趋,乃至抹杀千百万仁人志士的血泪追求。比如,太平天国起义、义和团运动等,在现代化范式里便被归为某种非理性的、抗拒现代文明的冲动,甚至抗日战争、抗美援朝等都可能被视为所谓反现代化。

现代化理论,隐含着欧洲中心史观,传播学、新闻学等学科的建构,几乎建立在欧洲媒体的实践基础上,如何去欧洲中心史观,这是传播学、新闻学健康发展的前提。 具体到新闻史研究上,现代化范式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西方新闻模式作为典范,以所谓“专制”与“自由”的二元变奏作为新闻史发展的主线。现代化范式强调新闻是一种独立的力量或民主的机制,甚至将新闻自由看做新闻、新闻人、新闻事业的至高无上的原则,同时在内在理路上是以西方为样板、为典范。

3、展望——“在地化的新闻史研究范式”

(1)这是一种去欧洲、去美国中心史观的范式,作为一个主权独立的民族国家,不亢不卑,以我为圆心,有外而内地吸收外在文明,层层往外推进,积极地融入全球一体化发展的进程。

一个主权独立的民族国家的历史、文化与传统,是后发展国家现代化的前提,是根本,是源泉,现代化的器物、制度与观念必须在地化(本土化),这样嫁接出来的,才是健康的现代化之路。这是本位的现代化观念,要求从现状出发,对所谓的现代化,即所谓的“理想”提出反质疑,实践地去检验、发展认识。

对“在地化”的认识,有三个层面,一、本土是什么,二、外来是什么,三、本土与外来如何衔接。

(2)“一化二性”:中国新闻史教学与研究的原则

在地化:外来的新闻媒介与中国社会变迁的关联与衔接。

主体性(学理性):立足新闻学科的阵地,检验新闻学理的发展。

当代性(实践性):让历史与生活关联,让历史与实践衔接。

至于知识性,属于“路边货”,阅读、查询、了解即可。

四、秉持“报业源于近代资本主义社会,没有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存在,就没有近代报业的产生”这样的理念,主讲教师按照历时性的顺序,把中国的“新闻观念之旅”区分为五个阶段:传播阶段—新闻传播阶段—新闻阶段—宣传阶段—新闻宣传阶段,请评析之。

新闻媒体的创办动机、新闻活动目的以及所报道的新闻内容和刊载的各种言论(社论、时评以及短论,乃至补白)等,都体现了媒体创办者、经营者、编辑者的传播观念。但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新闻媒体的传播观念是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以及受社会生活变化影响的媒体人传播观念的演进而表现出不同的时代特点。所谓“传播观念”则是指从事新闻传播行为的社会成员在实施新闻传播行为的过程中所依据或遵循的思想意识方面的基本准则,或通过其实施的新闻传播活动及其效果给其他社会成员所留下的“概括的形象(或表象)”。新闻媒体的“传播观念”主要通过以下几种形式表现:首先是新闻人“创办新闻媒体时机”,其次是“为了什么”创办新闻媒体或创办一个“什么样”的新闻媒体,即创刊动机;再则是新闻媒体经营者选什么人和用什么人来进行新闻的采访和传播;最后是新闻媒体向读者报道的新闻内容等,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新闻人的“传播观念”。

传播阶段—

1、“是新闻,不是传播,不是宣传”:新闻学研究的逻辑元点

2、逻辑元点之一:传播

A、历史久远:有人的地方就有传播,人类的历史就是传播的历史。

B、媒介衍进:丰富、精致与综合

E、传播技术:一部媒介发展史就是一部科技文明史

逻辑原点之二:宣传

(1)发展——基于观念

宣传观念源于人类私有财产的出现,有私有财产就有宣传行为。就社会演进而言,人类社会从私有财产制度出现,可以区分为王朝社会与政党社会,宣传就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王朝社会阶段VS.政党社会阶段

(2)特征

A、传者为主体

B、观念为先导

C、信息为附庸

D、媒介为工具

如何从社会结构的层面去理解陆定一“新闻”定义?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本质上是为宣传张目——这个概念少了一个核心,“谁”在报道?在特定的社会结构下,当一个阶级、政党或政府,垄断或控制了一切传播渠道的时候,谁与争锋?“指鹿为马”式,或者“挂羊头卖狗肉”式的信息传播,究竟是新闻,还是宣传?

4、逻辑元点之三:新闻

(1)“新闻是商品”的商榷

报纸孕育、生长在商品经济或商品社会当中,“新闻”是报纸、报业与报学(之后的广播学、电视学)最基本的细胞,是新闻理论的核心概念,是新闻学科的基石。

所以,“报纸是商品”(报纸﹦载体+内容﹦形式+内容)言之成理,但是“新闻是商品”之论,有商榷的空间,因为新闻是上层建筑当中的意识形态部分,是观念而非物质。

1、第一个阶段:传播阶段(传播史)

封建主义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乡土中国

从远古至1815年,传统媒体一枝独秀,源远流长,直至1815年宗教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的创办。

传统中国社会,存在传播观念,但没有新闻观念。

“新闻” ≠“news”,信息传播≠新闻传播

“新闻之幻”

2、第二个阶段:新闻传播阶段(新闻传播史)

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嵌入中国的乡土社会

从1815年至1911年,传统媒体(邸报)与现代媒体(报纸)并存,传统中国的信息传播观念完成向现代中国的信息传播观念的演变。

1911年随着辛亥革命的成功,清朝“官报”走进了历史。这里的“官报”,本质上是在现代媒体(报纸)冲击下的变相“邸报”。

这个阶段,传统中国向现代中国转变,传播观念与新闻观念并存,但是新闻观念逐渐被国人所认可与接受。

“新闻”≈“news”,信息传播&新闻传播

“新闻之源”

3、第三个阶段:新闻阶段(新闻史)

中国确立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法律地位

从1911年至1949年,以社会公器为标榜,以新闻自由为旨归的公众媒体确立主导地位,客观、公正、平衡、快捷等现代新闻观念深入人心。

1949年新中国确立了党报理论的指导地位,一种迥异于资本主义新闻理论的新闻制度宣告诞生,但是有些民族报业一直延续到1952年。

“新闻” =“news”

“新闻之兴”

4、第四个阶段:宣传阶段(宣传史)

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法律地位

完整意义上的计划经济阶段

从1949年至1978年,把新闻媒体当做喉舌与工具的思想,成为整个媒体实践的唯一指南,“新闻自由”成为绝唱——新闻已死!

1949年新中国成立,随着社会结构的转变,社会主义公有制确立主导地位,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根据“一化三改”的政策,新闻媒体经过兼并重组,直至1952年,传统意义上的公众媒体已经没有任何生存的空间,逐渐地退出历史舞台,以党报理论为指导的新闻媒体确立指导地位,独一无二。

但是在现实生活与媒体实践当中,宣传实践开始披上新闻观念的外衣,“挂着羊头卖着狗肉”,逐渐内化为我们的思想与行动,直到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新闻” =“propaganda”

“新闻之死”

第五个阶段:新闻宣传阶段(新闻宣传史)

(1)阶段之一:过度时期(1978-1992年)

有计划的商品经济阶段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邓小平在闭幕会上的讲话),中国社会进入拨乱反正的阶段,宣传媒体有了新闻的冲动,“新闻自由”再次吹响号角,只是披上“社会主义”的外衣——“社会主义的新闻自由”。

“新闻之醒”

阶段之二:裂变时期(1992年-至今)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

1992年中国确立市场经济的社会,“摸着石子过河”告一段落,“开大门、走大路”

变成了历史潮流。

但是在新闻领域,1989年至今,在官方,新闻自由成了“不能说的秘密”;在民间,新闻自由成为“普世价值”观念的一部分,落地生根;在媒体,新闻自由成为“公开的秘密”,只做不说,有机会就有新闻的冲动、有新闻的报道。

分野:魔鬼的归魔鬼——走社会化路线,属于大众传播(市场化媒体,如《南方周末》),上帝的归上帝——走组织化路线,属于组织传播(喉舌化媒体,如《人民日报》),白天是上帝晚上是魔鬼——既是组织传播又是大众传播(游走在政治与市场之间的媒体,如以“都市党报”自诩的《厦门日报》);整体而言,在遵循政治规范的前提条件下(“不踩红线”),市场化程度越高的媒体,对自由的欲望越强烈,对真相的追求越冲动,这是市场驱动的结果。

6、第六个阶段:新新闻阶段(新闻史)

(1)时间:不确定,未来发展……

(2)条件:随着未来中国的民主宪政的步伐而起舞,新闻观念逐渐确立主导地位,不但有新闻自由,而且还是新闻法治。

(3)局面:社会结构全新的变革,与传统新闻观念相比,面临崭新的格局,“否定之否定”,社会进入“螺旋式上升”的阶段。

新社会结构

新媒体格局

新新闻观念

“新闻” =“news”

“新闻之光”

“新闻非宣传”是指中国新闻媒体在海外从事新闻活动的目的主要就是为了尽可能真实、全面、客观地向受众提供(报道)新闻事实信息,新闻人的政治倾向性是通过新闻媒体向受众提供(报道)的全面客观真实的新闻信息本身,由新闻媒体的受众自己辨别和感觉出来的,而不是以明显

的、强势的宣传形式向受众硬性灌输的新闻传播观念。

“新闻即宣传”、“新闻为宣传”的发展阶段,现在已经进入了“新闻非宣传”的传播观念阶段

五、为什么说独立的新闻文体的出现意味着新闻时代的来临?请详述中国新闻文体的产生。

一、“台海二人转”与“和老天爷聊天”的启示

1、新闻文体:创新发展(如何表达充分?)

2、新闻文体:合乎诉求(如何表达专业?)

3、新闻文体:符合规律(如何表达实效?)

二、“新闻时代”来临的标志:新闻文体的独立与成熟

1、古代报纸与现代报纸的区别

清油灯VS.煤油灯——古代书院VS.现代大学

古代报纸:手工抄写(形式)——不定期或无周期意识(发行)——公文案牍(文体)——上谕、奏折、宫门抄和辕门抄(内容)——自上而下的下行传播(渠道)——官僚士大夫阶层(对象)——宣达信息(目的)

现代报纸:机器印刷(形式)——定期(发行)——消息、通讯和评论(文体)——最新发生的事实(内容)——平行传播(渠道)——面向市场面向大众(对象)——通过传达信息以盈利(目的)

2、种类:当前报纸新闻文体有几种?100余种!但是“万变不离其宗”,最为核心

的文体有三种:消息、通讯与评论!

3、阶段:嫁接时期(1815-1895)、独立时期(1896-1918)、缤纷时期(1919-1949)

全球化与在地化:报纸新闻文体的发展

问题之一:近代报纸的四个要素:新闻、评论、广告与副刊,如何在中国传播演进?

传播技术与传播观念的统一,如何在新闻报道规律中体现?(全球化) 问题之二:近代报纸传入中国之时,西方报纸已有成熟的报纸文体,为什么要改变成中国式的报道方式?换而言之,新闻报道规律如何跟在地文化相联接?(在地化)

一、嫁接的新闻文体(1815-1895)

二、一、宗教报纸为主时期的新闻写作

2、文字:第一批中文报刊:传教士创办的《察世俗每月统纪传》、《特选撮要每月统纪传》、《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天下新闻》、《各国消息》等

3、内容:宗教宣传为主,采编新闻为辅

4、文体:文学作品,还是新闻稿件?混合物,无格式可言

5、特征:竭力模仿中国古典文学作品——“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现今未知如何,且听下月细传”

悖论:同一时期在中国出版的英文报纸,比如《中国丛报》,新闻写作规范。

文字拗口,水平低劣,以传教士创办的医院(教堂、学校、报纸)救危治疾来宣传教义,半是说教,半是叙事,因为传教士一边学中文一边办报纸。传教士创办中文刊物,读者对象是中国人,并非为了传播福音,而是出于宣传上需要。

英译中说明:消息简洁明快,时间、地点、事由等一目了然,还交代了消息来源,很接近于现在的新闻写法。传教士在中国创办英文报刊,读者对象是在华的英国人,目的是及时传达中国的动态,以便采取对策。

二、商业报纸为主时期的新闻写作

1、时间:1840—1890年左右

2、动因:社会结构急剧变动:军事战争、政治改革和商业发展

3、表现:中文报纸涌现,商业报纸取代宗教报纸,成为报界主体;新闻报道增加,

报纸内容由过去以宣传宗教为主转而以刊登新闻为主;这就推动新闻写作的改革。

其一:五W要素齐备

这段时期,在反映战争、灾害、商情等的新闻中,不少消息文字准确、简洁,叙述客观,直截了当,五W齐备,基本上合乎现代新闻写作的规范。

其二:重视消息来源

这类消息对于第二手的材料注意交代新闻来源,以让读者鉴别新闻的可靠程度。

新闻文体之二:通讯写作

在此80年时间,报纸的排版不分栏,不分类,采用辞典式。在版面上分不出消息和通讯。在报人的头脑中,也不分辨消息和通讯。我们现在只能从表述方法上加以区分,消息一般简短,概括多,描写少,字数少则十几字,多则三四百字;通讯则较详细描述事情的来龙去脉,字数一般在一千字上下,很少超过2000字。

新闻文体之三:言论写作

报纸的特点决定了言论写作必须紧密联系现实生活。在凝固、僵化的文章程式和千变万化的现实生活的尖锐矛盾中,当时的报人不能不突破八股文、桐城派文章的束缚,寻求一种报纸评论写作的表现手法。他们一方面借鉴中国古典文学,搬来史论、政论的做法,一方面不断探索改革,试图创造新的评论文体。

三、独立的新闻文体(1896-1918)

一、政论的黄金时代

(一)背景

1、报刊: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政治舞台

甲午战争与救亡图存:政治势力与报刊宣传

2、政论:衡量一家报纸优劣的主要标志

传播内容与传播形式的磨合统一:维新思想与宣传手段

“政论”:报纸文体的最先羽化而独立(传统论说文体——现代评论文体)

二、新闻评论的崛起

(一)新闻评论之一:“时评”

1、政论与新闻评论:政治性VS.新闻性

2、风靡报界的时评:纯粹的新闻评论

(1)产生

背景:时势变化的加剧,消息报道的增多;应时而需、应运而生

3.简洁明快、客观公正的消息写作

夹叙夹议的消息在大多数报纸上已大大减少。在消息上采取了中国传统的春秋笔法,即在表面的客观公正之下,把自己的观点、倾向隐藏在事实的选择、叙述过程中,这就是所谓的“用事实说话”。

这段时间,新闻图片、图片新闻广泛运用,不但有画,而且照片也上报了。

这个时期报纸所刊登的大量知识性文章,有些资料开始配合新闻,逐渐成为新闻资料,这在嫁接时期是没有的。

白话新闻语言

新闻语言的通俗化、群众化的努力

1895-1918年,报纸文体以新闻和文学、历史、政论相分离,新闻成为独立文体为标志。

优点:简洁地、平实地镜子式地报告事实

缺点:枯燥(不形象不生动)、浮浅(以直观方式反映现实,缺乏深度,反映不出事物发展逻辑和内在联系)

2、创新之发展

杂交新闻文体:新闻与文学、历史和政论在新的基础上重新结合起来,产生新的品种。

六、当代中国的观念形成经历了几个阶段?依据“20世纪百佳中国新闻作品”,请分析“观念图像中的事件”如何成为新闻报道的主轴。

大众传媒的新闻报道并不是对现实的“镜子式”反映,而是根据一定的新闻立场和新闻价值标准对各种事实进行取舍选择和加工的过程,这个过程,实际上也是对现实世界及其意义的一种重构或者“建构”社会动员的一种意识形态,

在一定的新闻文本中,新闻框架通过一定的符号体系(定性的关键词或具有特定意义的图像符号等)表现出来,这些符号形成对新闻事件意义的建构。例如,围绕美国进攻伊拉克的战争的报道中,如果一家媒体在报道中较多使用“反恐”、“反独裁”、“解放伊拉克人民”等词语,而另一家媒体则更多地使用“资源争夺”、“入侵”、“霸权主义”等词语,那么很容易看出,前者是用“正义”的框架来定性这场战争的意义,而后者则是用“非正义”的框架来解读这场战争。

革命的观念。中国的革命也正是中国观念的演变。

观念:组成意识形态的基本要素

选择性吸收阶段:洋务运动时期(1865-1895)

睁眼看世界

特点:用中国原有的政治文化观念对西方现代观念的意义进行选择性的吸收;如西方现代观念和中国传统观念无意义相重叠之处,即该观念是全新的,则常出现对该观念的拒绝和排斥。

(2)普遍性学习阶段:甲午战争至新文化运动时期(1895-1915)

1895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知识分子开始反省,进行学习。全盘吸收

特点:这是中国人以最开放的心态接受西方现代观念的一个时期,传入大量中国传统文化中没有的现代新观念;之前选择性吸收的一些现代观念,也比19世纪引入时更接近西方原意。

(3)创造性重构阶段:新文化运动开启的时期(1915-1945)

新文化运动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意识到西方观念与中国观念的矛盾

特点:中国人对所有外来观念的消化、整合和重构,将它们定型为中国当代观念,形成了中国特有的现代意义,其意义大多与第二个阶段不同,有的观念甚至回到与第一个阶段相近的意义和结构。这就是说,重构产生了中国式的现代观念。如今人的观念奠基于,也是最终确定于新文化运动时期。

相应的话语体系,两套不同的知识体系互相建构。

观念通常是把思想和社会行动联系起来的结点纽带,而把一个个观念互相整合起来的观念系统(意识形态),则发挥引导和协调社会行动的功能,使社会行动能够实现意识形态所规定的目标。

(1)现代性纳入儒学的实践

19世纪后半叶,中国人用自己熟悉的观念系统对西方现代思想作选择性吸收,西方现代观

念往往被纳入儒学框架,所有引进的西方观念都必须通过儒家意思形态,才可以与社会行动发生联系。洋务运动时期与社会行动有关的万国、富强等观念,就是洋务被纳入儒学经世致用的准确含义。

中国百年中国的三大社会思潮

(1)民族主义:建构民族国家观念,型塑民族国家认同

(2)自由主义:治理民族国家的路径之一

(3)社会主义:治理民族国家的路径之二

革命的观念和媒体报道相关。观念-行动-媒体报道。例如红心

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支配媒体报道的频率。高频率词根据中共中央政策第一阶段:深红色的社会结构与新闻媒体(1949-1978)

“深红色”的社会结构:在铲除黄色的宗法组织和蓝色的市民社团基础上,引进新型的社会结构形态:建立在人民公社基础上的无产阶级人民民主专政得以确立,实现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合理统一。

作为上层建筑当中意识形态部分的新闻媒体,克尽职守地扮演了忠实的工具角色(耳目喉舌),中央媒体成为“第二党中央”,《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和《红旗》杂志,在六七十年代,几乎成为号令全中国的锐利武器,无往而不胜。

这个阶段,社会的主旋律是:革命、革命、革命!所谓重大新闻报道几乎都可以嵌入“革命观念图像中的历史事件”。

关键词:“人民公社”、“社会主义”、“耳目喉舌”(深喉)

第二阶段:浅红色的社会结构与新闻媒体(1979-2011)

“浅红色”的社会结构:当前的中国社会,可以找到、看到和感受的黄色、蓝色和绿色,还有红色,可谓“色彩斑斓”!在这里宗法组织死灰复燃,在这里市民意识苏醒高涨,在这里红旗依然高高飘扬!只是进一步深究,我们会发现,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方面,尽管执政党在努力弥补缝隙。中国共产党从革命党转型为执政党,

作为上层建筑当中的意识形态重要的组成部分的新闻媒体,随着中国社会生产方式和公民生活方式的改变,新闻媒体被推向市场;伴随着市场主体地位的确立,在扮演忠实的政党工具角色(耳目喉舌)过程中,部分地承担起社会公器的角色,媒体在宣传与新闻之间徘徊。

“喉舌”指新闻媒体的宣传属性,坚持新闻党性原则,它可以是夜莺,可以是传声筒,可以是发动机,还可以是打手或帮凶!“公器”指新闻媒体的新闻属性,主张新闻主体,报道公共事务,反映民意,从当前的新闻实践中可知,新闻媒体徘徊于新闻的制度化与制度化的新闻之间。

这个阶段,社会的主旋律是:改革、开放,再改革、再开放!所谓重大新闻报道几乎都可以嵌入“改革观念图像中的历史事件”。

七、如何从“新闻的制度化和制度化的新闻”这个角度去理解新中国65年的新闻实践?

一、从西点卡门事件看制度化的新闻与新闻的制度化

二、1949-1953年改造私营新闻业:制度化新闻的确立

三、1956年新闻改革:新闻制度化的挣扎

四、1957-1978年新闻报道:制度化新闻的实践

五、1980-2010年新闻改革:游离于制度化新闻与新闻制度化之间

一、“西电卡门事件”报道

时间:2008年12月18日凌晨

媒体:中央人民广播电台FM16.1“中国之声”频道“新闻纵横”栏目

人物:记者杨超、实习记者韦哓敏VS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事件:一万多西电学生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被校方冒用信息办理了信用卡

二、“西电卡门事件”效应

社会:舆情一面倒

记者:经典作品——“新闻作品是记者的墓志铭”

银行:销卡

学校:道歉

一、社会:对真相的渴求

我们这个社会最稀缺的资源是什么?真相!

二、学校

1、学校与银行:利益的共同体(共谋关系)

2、学校与学生:权利的共同体(依存关系)

3、学校与校园媒体:权力的共同体(共生关系)

三、媒体

1、媒体功能的体现:广播舆论监督的经典案例

2、媒体权力的生成:从互联网到传统媒体到互联网

一、新闻的制度化

1、新闻观念

媒体可以树立个人地位,促进制度变革,推动社会变迁

“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媒体可以揭露秘密协定,从而摧毁保护少数人利益的非制度化体制的存在

2、新媒体新观念

一部媒介发展史就是一部传播权力解构的历史

一部媒介发展史就是一部价值观念演变的历史(“中体西用”的悖论;媒体不论新旧都以各自方式助长了个人主义)

3、新闻的制度化准则:新闻专业主义

“新闻专业主义”的梦想:新闻自由只有在民主宪政的框架之下而实现

“新闻专业主义”的内容:媒体作为一股独立的社会力量而存在;媒体是社会的公共信托(社会公器);等等。

二、制度化的新闻

1、新闻观念

新闻媒体是作为维护现存的社会制度的稳定而存在的;新闻选择的标准在于是否有利于稳定

政治制度。

实质是宣传理念

2、制度化的新闻准则

党性原则、喉舌属性、舆论一律、新闻无法

3、制度化的新闻把关人:各级宣传部

(1)“三子共谋”

”枪杆子“、“笔杆子”和“书本子”

(2)“精神审判”

1、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内容)

2、情绪宣泄,缺乏理性(文风)

3、论证随意,缺乏严谨(方法)

4、授人以柄,沦为工具(效果)

《讨伐中宣部》焦国标教授成为西方媒体的香饽饽,但最终伤害的是本人、家庭及国家……

大学校园媒体的到位:作为制度化的新闻

一、“墙内”与“墙外”:大学校园媒体与社会媒体的根本区别

“墙外”:宣传魔咒+市场魔力+新闻梦想;职业化、专业化和主流化

“墙内”:宣传魔咒;票友化、边缘化

二、“新闻报道”:官话民说、长话短说、套话少说、假话不说

三、“螺蛳壳里做道场”之一:规定动作的“准”

准时与准确

大学校园媒体的缺位:作为新闻的制度化

一、“公器”还是“私器”?

二、“螺蛳壳里做道场”之二:自选动作的“活”

我的成就感来自哪里?

主题鲜活、语言鲜活和形式鲜活

1949-1953年改造私营新闻业:制度化新闻的确立除旧布新”:

没收与改造:没收和封闭国民党新闻机构

私营新闻媒体基本上从中国大陆消失。

公营新闻事业体系的形成

(1)媒介体系

1949-1952年,经过有领导、有计划的发展,在全国形成了以《人民日报》为首并以共产党机关报为核心的公营报刊体系,以新华社为主体的国家通讯网,以及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为中心的国营广播网。

(2)新闻摄影

1950年1月,新闻总署设立新闻摄影局,编辑出版《摄影工作》和《人民画报》。

1956年新闻改革:新闻制度化的挣扎如果说1942年延安《解放日报》的改革是把报纸从不完全党报变成完全党报的话,那么《人民日报》的改版就是从战争年代的“革命报纸”向何平年代的“执政报纸”——朝向不完全党报努力的失败,从此,中国进入彻底的“制度化新闻”的时代。

1957-1978年新闻报道:制度化新闻的实践红色新闻经典”

1978-2014年的新闻改革:游离于制度化新闻与新闻制度化之间

此外,在强制拆迁、城市管理等过程中,也多有工作人员违法和侵犯人权之处,甚至诉诸最原始的暴力手段。当然,被拆迁的群体、被驱逐的小贩本身的抗争也缺乏法律依据,最后也选择以暴力相向。各群体之间的无规则互动给社会带来了极大损失,但这种博弈情况还远未到可以进行法律调整的时机。在现阶段,对旧制度的去制度化不完成,新的制度就难以建立。对旧制度的去制度化与新制度的制度化过程,其实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去旧制度之难在另外一个方面也体现为新制度的制度化过程之难。

期末考试前复习计划(完整版)

计划编号:YT-FS-4572-32 期末考试前复习计划(完 整版)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Situation, Through Scientific Prediction, Weighing The Objective Needs And Subjective Possibilities, The Goal To Be Achieved In A Certain Period In The Future Is Put Forward 深思远虑目营心匠 Think Far And See, Work Hard At Heart

期末考试前复习计划(完整版) 备注:该计划书文本主要根据实际情况,通过科学地预测,权衡客观的需要和主观的可能,提出在未来一定时期内所达到的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必要途径。文档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使用。 一、指导思想 1、明确复习课的目的。复习课是为了帮助学生系 统地整理所学过的知识,使遗忘的内容得以重视,薄 弱的环节得以巩固,涵盖着全部教学内容。 2、复习课过程要尊重学生。让学生感受到爱、进 步与成功,会让他们更有复习的动力。卡耐基说过: “使一个人发挥最大能力的方法是赞美和鼓励。” 3、复习课要内容新颖,形式多样。拓宽学生参与 的渠道,调动学生复习的主动性,激发他们复习的兴 趣。 4、复习课的主动权要交给学生。师生合作,生生 合作更要密切,探究程度要更深沉。 二、复习目标:

基础知识版块 1、生字词:掌握本册要求学生学会的150个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在语言环境中的字义,正确书写。 2、词语:理解常用的词语并学习运用,主动积累课文中出现的四字词语和成语,正确认读,正确书写,大致了解意思,理解常用的词语并学习运用。 3、多音字:结合课文的朗读,读准多音字。对课文中带的多音字,要重点复习。 4、句子:语句通顺,表达清楚。根据要求写句子。 5、读读背背:能背诵要求背诵的课文、段落、古诗词。熟记积累运用中要求读背的词语、名言警句、谚语,歇后语、古诗词。 阅读版块: 1、有一定的速度,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2、能读懂程度适合的文章。 3、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揣摩词句的意思。 4、能把握文章的叙述顺序,领悟表达方法。

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

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 (一)需求评估 1.明晰学校教育哲学 开发实施校本课程,首先要有明确的学校教育哲学,即学校根据师生特点、教育资源、学校教育传统以及教育者的办学宗旨,确立自己独特的发展方向。它反映的是学校的个性,体现的是学校特色。我校的教育哲学是实施人本管理,让学校成为教师实现人生价值的绿洲,实施人本教育,让学校成为学生展示生命力的舞台。 2.评估学生的发展需要 学校是为学生而存在的,学生的兴趣与需要,个性的充分发展,是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重要依据。为了对我校学生的发展需要进行合理评诂,我们组织设计了问卷,针对学生的兴趣与需要,包括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的选项,成长中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以及学生对学校课程设置的需求。在评估过程中按照学生年龄特征,学校就高、中、低三个年龄段的学生分别采取了直接答卷、选项填空、大规模访谈等形式,对学生的发展需求进行全方位的评估,最后形成科学的调查报告。结果显示,我校小学生的发展需求具有一定的共性:健康生活的需求、快乐学习的指导、幸福成长的体验、创新的思维品质的养成。 3.评估学校及社区发展的需要 学校是学生幸福成长的摇篮,是他们实践与体验生活的基地。我校虽然是中心校,但教学资源相对于城区来进比较匮乏。加之生源多属于农村家庭。父母的教育意识淡薄。部分学生由于父母的娇惯,忽视了礼仪与感恩,部

分学生由于饮食结构的不合理,导致了身体素质差,缺乏一定的劳动技能和水平。部分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又迫切地想促使孩子有一定的兴趣爱好,在特长方面有所发展。基于这样一种现状,需要重建学校文化,重新审视学校的育人目标,使这所半个多世纪的老校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给学校发展提供了平台,课程管理与决策权利的下放,给学校课程创新创造了机遇。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满足了学校发展的需求,学校在实践探究中明确了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口,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实现学校教育哲学的方向。 4.分析学校与社区的课程资源 近年来,县局、政府为学校投入了大量财力。扩建了图书室、微机室。语音室。光盘播放室、卫星收视室等。这些无疑为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提供了很好的课程资源。在人力上,我校的教师年龄年青化。他们爱好广泛,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比较快。例如,王丽萍老师毕业于专业音乐学校。擅长器乐、舞蹈。门殿宗老师擅长微机知识,在flash制作方面更是游刃有余。苗秀玲老师一直任教科学、自然学科,对于种植、养殖也属于内行,总之,我们能根据教师的擅长来满足学生的所需。 另外,我们可利用的校外课程资源也很丰富,学校附近,各种机构、企事业单位较多,居民较集中,镇领导也力图改善生活环境,扩大了服务的范围:维修、购物、扶贫帮困、关爱弱小、节日喜庆活动等。学校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主动参与文化活动,美化生活环境,与当地居民共同建设美好的精神家园。 (二)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总体目标

以期末考试复习计划为题的作文

以期末考试复习计划为题的作文 导读:期末考试离我们越来越近了。想从期末考试中获得鲜花和掌声吗?想,那么,就请把握现在,决战期末。下面语文迷网整理了期末考试复习的作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期末考试复习计划作文1 一眨眼,一学期又即将过去,紧张的期末考试又即将来临!期末考试对于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末日,因为考得好,家长表扬;考得不好,家长给你一顿“皮带炒肉丝”!所以,我要在期末阶段,认真复习! 我还是先来分析一下优、缺点吧!在第一、二、三单元测试时,我每次都考出了高分,成绩名类前茅。我想这会和我上课认真、暂时的仔细有很大关系!可是好景不长,到了后来的考试中,成绩一直是中中等等,这可能是我审题不仔细,马虎的缘故吧!我的优点是:注意力集中;缺点是:马虎、骄傲。所以,我要在期末复习中将缺点化为优点,成为班级的强手! 我的目标到然是95分以上和考第一啦!而对手厉凡成为了我的一个绊脚石,他的优点是认真、细心;缺点是:注意力不集中。他的优点是我的缺点,他的缺点是我的优点。所以我要取长补短,步步高升,使厉凡成为我的手下败将,是我前进的步伐不会磕磕绊绊! 我平时的考试扣分只要在了阅读、改错上,这两块内容恰恰是要细心,所以我要先克服马虎这个缺点,才能再去掌握具体方法。我想具体做法应该是,认真审题,弄准每个字的.意思,回答要全面,不

添字,不漏字,不错字,最重要的到然是动脑筋啦! 期末考试复习计划作文2 一学期又接近尾声了,马上就要进入期末考了,每个人都想在期末考出好成绩,向老师、父母汇报。不过,又想考到好成绩,就得认真复习,也许,很多学生会问该怎么复习呢?来,让我来告诉你一个小秘诀吧!首先,我们先定一个计划,我不相信有人连定个计划都不会,提示一下,计划一定要合理哦!接着实施计划,这就行了。今天,我就先把我的计划告诉你吧! 一开始,就要睡个好觉,把精神养足,这样才有足够的精神学习嘛。来到学校后,就要马上拿起书来早读,要读好词佳句和段落,再把生字读一读,把要背的部分尽量背下来。读完课文后,就要读“词语盘点”,没读一个词儿,都要把它刻在心里,时时刻刻都不能忘记,读完“词语盘点”后,就要读我的发现和日积月累,一定要记住日积月累的词语或句子。上课时,认真听讲,全神贯注的看着老师,听着老师讲的一词一句,下课了,还要整理一下这节课学的知识,接着预备好下节课要用的东西。 放学回到家后,不要拖拖拉拉的,要马上拿起作业和文具准备做作业,每做完一项作业后,就要检查三四遍才可以,晚上写作文时,打字要打得快,并且还要正确,打完之后,就能立刻拿起笔和纸开始抄作文。 我的计划就是这样,如有意见请快点告诉我,让我及时改正计划。大家不妨也来试一试,制作一个复习计划吧!

校本课程开发方案设计说明

校本课程开发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及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精神,切实地做好基础教育新课程实验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为学生终身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目前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以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为目标,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从原来单一的国家课程走向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模式。为落实国家课程改革纲要计划,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我校将在切实科学执行国家课程的同时,研究、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构建我校新的课程体系。根据我校环境、文化等各种校本资源,考虑学生多样化、全面化、持续性发展的需要,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为此,特制订本方案。 一、我校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和背景 校本课程是指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理念,在对社会、学生的需求进行系统评估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通过自行研讨、设计或与专业研究人员、其他力量合作等方式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我校校本课程开发目的和背景具体表现为“四个需要”。 一是体现我校特色的需要。每一所学校都以自己独特的文化历史背景、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综合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校风和办学传统。校风是“此校与彼校之间自然存在的个性差异”,而办学传统是办学历程中所积淀的学校文化的结晶。中外名校成功经验表明,特色课程的构建是实现学校办学特色的重要载体,如陶行知先生创建的晓庄学校几十年来一直以“教学做合一”作为校训。我校要实现“以激励教师和学生的发展为本,全面深化素质教育,造就‘做地球村主人’的现代中国人”的育人目标,成为富有特色、具有“实验性、示范性”的一流名校,除切实、科学地落实好国家课程外,还应

《应用写作》期末考试题1

《应用写作》期末考试题 班级:姓名:成绩: 一、单项选择题:5% 1、()是新闻的灵魂和生命,是新闻写作的基本原则。 A、真实B、新鲜C、短小D、快捷 2、下面一句话是新闻导语的()。 [附原文] 世纪之交,西藏雪域高原上耸立起了五座水电站。它们犹如五轮灿烂的太阳,伴随着百万藏胞阔步迈向21世纪。 A、叙述式B、描写式C、评论式D、引语式 3、广播稿主要是靠有声语言来影响听(观)众,进行宣传因而具有()。 A、可听性B、时效性C、广泛性D、口语化 4、演讲稿的生命是()。 A、针对性B、鼓动性C、口语化D、新闻性 5、应用写作是从有()开始。 A、文字 B、阶级 C、国家 D、人类 6、应用文最根本的特点是:() A、使用价值的实用性 B、内容的真实性 C、对象的明确性 D、撰写的规范性 E、语言风格的简明、朴实性 7、()写作的第一步,是应用写作的重要环节。 A、确立主题 B、积累材料 C、选择材料 D、安排材料 8、狭义的新闻是指()。 A、消息B、通讯C、特写D、广播稿 9、公文标题中绝对不能省略的是:() A、发文机关 B、事由 C、文种 D、受文机关 10、批复的用途有()个。 A、1 B、2 C、3 D、若干

二、多项选择题:10% 1、新闻的标题常用的形式有:() A、双行标题 B、多行标题 C、三行标题 D、单行标题 2、设计安排演讲稿的高潮方式有:() A、可对事例进行准确分析,提炼精辟观点。 B、可在语言运用上进行加工,使唤之情感化。 C、可运用气势磅礴的排比段和排比句,产生强烈的鼓动力。 D、可通过讲述人物的感人事迹,使听众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3、通讯的种类可分为:() A、人物通讯 B、事件通讯 C、工作通讯 D、概貌通讯 4、应用文的主题应做到:() A、正确 B、鲜明 C、集中 D、创新 5、材料的选择应遵循的原则是:() A、真实 B、切题 C、典型 D、新颖 6、通报的正文内容包括:() A、主要事实 B、事实评析 C、决定和要求 D、经验与教训 8、演讲稿开场白的方式主要有:() A、提问式 B、悬念式 C、揭示主题式 D、警句式 E、故事式 F、引语式 9、函从公文处理程序来看,可以分为:() A、商洽性函 B、询问性函 C、请示性函 D、答复性函 E、发函 F、复函 G、公函 H、便函 10、决定按其内容、作用划分可分为:() A、部署性决定 B、法规性决定 C、重大事项的决定 D、机构人事决定 E、具体工作决定 三、判断题:5%(在正确的后面划“√”,错误的后面划“×)。 1、社会上发生的事就是新闻。() 2、新闻和通讯的表达方式相同。()

期末考试复习计划书参考

期末考试复习计划书参考 期末考试复习计划书参考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目标,区别只是在学习目标的内容上,有的比较长远,有的比较短暂,下面是期末考试复习计划书参考,欢迎参考阅读! 第1篇:初二期末考试复习计划 1、制定计划: 我们应该制订一个详细的计划表,将每天要复习的各门学科的内容详细地画在一张表格上,每天给自己一定的复习任务,同时对于复习制订一定的保证措施,如果不完成任务,对自己有什么样的惩罚措施。制订复习计划,必须从自己的学习实际出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学习特点,对于复习,我们应该根据自己的学习特点进行,如果自己在理科方面欠缺,我们在制订计划时,应该在自己的薄弱学科多花点时间,在某一学科上自己的成绩还不错,我们就应该少花一点时间,争取更多的时间复习自己的弱科。 2、认真读课本: 现在的孩子大多数比较浮躁,没有读课本的习惯。其实,所有的考试都是从课本知识中发散来的,所以在复习时就必须读课本,反复的读,细节很重要,读书你一定要很仔细的阅读,最好读出声,这样子,一些细节就在不经意中记得了。读完之后,应该能够对本章节的内容有个清晰的思路,并且用自己的方式构建出一个知识框架,并且

对照着框架能够复述本章节的内容。这样就可以在整体上把握书本知识。从整体上把握书本知识有利于我们对于试卷中的一些基本的题目有一个宏观的把握,对于试卷中的问答题,可以从多角度去理解和把握,这样就能够做到回答问题的严密性。 3、复习要讲究科学性 复习也是一门科学,复习时应该注意反复性、体系性、理解性,学会尝试回忆、学会整体安排等。 根据人脑的记忆特点,我们在复习时,不要希望能够通过一遍复习就能够掌握书本的基础知识,一般地认为,人们对于某一知识的完全掌握,至少需要六至七遍,这样,希望通过一遍复习就能够掌握书本知识是不可能的。 记忆是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的,感觉到了东西我们不能够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我们才能够更深刻地感觉它。学习书本知识需要我们加以理解,比如,我们在学习数学时,我们是否思考过数学的例题为什么选四条而不选八条,这四条例题各有什么特点具有什么典型性它们有什么共性的东西我们在复习时,越是思考就越能够理解书本,就越能够掌握知识。 记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复习时,不能眼睛只盯着书本,在我们看一段书后,应该抬起头来,好好思考,尝试回忆,看我们刚才看的书本的内容是否记住了,是否理解了。也可以张开嘴大声的讲给自己听,只要你能把知识点讲出来,就说明你背过了。所以,在复习的过程中,我们是脑筋动得最快的时期。

校本课程开发方案设计

. 校本课程开发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及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精神,切实地做好基础教育新课程实验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为学生终身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目前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以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为目标,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从原来单一的国家课程走向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模式。为落实国家课程改革纲要计划,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我校将在切实科学执行国家课程的同时,研究、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构建我校新的课程体系。根据我校环境、文化等各种校本资源,考虑学生多样化、全面化、持续性发展的需要,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为此,特制订本方案。 一、我校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和背景 校本课程是指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理念,在对社会、学生的需求进行系统评估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通过自行研讨、设计或与专业研究人员、其他力量合作等方式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我校校本课程开发目的和背景具体表现为“四个需要”。 一是体现我校特色的需要。每一所学校都以自己独特的文化历史背景、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综合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校风和办学传统。校

风是“此校与彼校之间自然存在的个性差异”,而办学传统是办学历 程中所积淀的学校文化的结晶。中外名校成功经验表明,特色课程的构建是实现学校办学特色的重要载体,如陶行知先生创建的晓庄学校几十年来一直以“教学做合一”作为校训。我校要实现“以激励教师和学生的发展为本,全面深化素质教育,造就‘做地球村主人'的现 代中国人”的育人目标,成为富有特色、具有“实验性、示范性”的一流名校,除切实、科学地落实好国家课程外,还应有自身的办学思路. . 和风格,而当前我们校本课程的研究开发追求的就是自己的办学特色。二是张扬本校教师的个性的需要。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往往把教师视为一种职业更多地提倡具共性,而忽视了教师作为人的个性特点。实质上,教师首先是一个人,“一个真正的教师永远是一个个性,一 个鲜明的个性,独具一格的个性”。也正因为如此,教师的个性品质 必然影响着其对课程的选择与组织,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表现在学识方面,更重要的是在人格方面。学生的个性往往总是或多或少地带有他的老师的个性的痕迹,这就是所谓的“以智慧培育智慧,以个性养成个性”的必然结果。因此,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必须立足于教师的个性,校本课程的研究、设计、实施和评价都由一线教师来承担,使教师与其工作效能直接发生关系,这必将有利于教师专业精神、专业技术的提高,有利于教师个性特长的发挥,有利于造就一支专业素

应用写作期末复习题

大学应用写作期末考试试题(A卷,闭卷) (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 考试时间:2013年1月4日10:30——12:00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应用文语言的特点之一是()。 A.间接性 B.修饰性 C.平实庄重 D.富有文采 2.应用文作为一种实用文体,()是其最重要的特点。 A.真实性 B.实用性 C.规范性 D.简明性 3.应在附注处注明联系人姓名和电话的文种是()。 A.报告 B.请示 C.通知 D.批复 4.《营造校园书香展示学子风采》属于()。 A.公文式标题 B.文章式标题 C.四项式标题 D.论文式标题 5.带有全局性、长远性、方向性的计划应是()。 A.规划 B. 要点 C. 安排 D.方案 6.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寻物启事和招领启事属于()。 A.声明类启事 B.寻找类启事 C.征招类启事 D.周知类启事 7.下列公文用语准确的是()。 A.本区新建三座一千平方米的教学楼 B.谈判双方已就善后事宜达成一致意见 C.此案涉及四个课题组成员 D.十八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均可以参赛 8.《某市广播电视局关于向某市国土局申请划拨建设电视转播台用地的请示》,该标题的主要错误是()。 A.违反报告不得夹带请示的原则 B.违反应协商同意后再发文的规定 C.错误使用文种,应使用函 D.错误使用文种,应使用报告 9.下列不属于公文特点的是()。 A.政治性和权威性 B.体式的规范性 C.实用性和时效性 D.语言的生动性

10.《把思想政治工作落实在业务上——首都钢铁公司的调查》属于() A.历史情况的调查报告 B.揭露问题的调查报告 C.典型经验的调查报告 D.新生事物的调查报告 二、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应用文不一定要求绝对真实,实话实说,有时可以用艺术手法。(×) 2.为了增加感染力,公文也可以进行描写和抒情。(× ) 3.选用什么文种,要根据制文目的、制发单位的权限和收发文单位之间的行文关系确定。(√ ) 4.申请书不属于行政公文,因此不必像请示一样遵行一文一事的原则,可以一文多事。(× ) 5. 计划的标题可以省掉单位名称,也可以省略计划事由。(√ ) 6.“策划”是现代社会才出现的概念,而且只被运用在经济领域中。(×) 7. 专题活动策划书的主题应该遵循“单一性”原则。(√) 8. 邀请函只适用于商务邀请,所以请柬的使用范围比邀请函更为广泛。(× ) 9.感谢信应写清楚对方做了什么好事,事情有什么好的结果和影响。(√ ) 10.求职信应该开门见山,直奔主题,省去不必要的礼节问候,因为不是面谈,没有必要虚伪客套。(×) 三、改错题(每小题10分,共10分) 请指出以下请柬的错误并修改。 请柬 大家还记得大学时代吗?还记得我们曾共同拥有的温馨往事和纯情岁月吗?时空的拉长并没有使我们的情谊消退,我们是那么热烈地企盼老同学再聚首!

军事课期末考试复习地的题目

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济南校区)2013级军事理论课 期末考试复习题1 一、单选题:(40分)每题1分 1、下列不属于国防要素的是(D) A.政治要素 B.经济要素 C.文化要素 D.历史要素 2、对国防最具影响的政治因素是(A) A.社会政治制度 B.国家意志 C.防卫政策 D.国防建设指导思想 3、( D )在其著作中首先提出了“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的论断。 A、毛泽东 B、若米尼 C、孙武 D、克劳塞维茨 4、胡锦涛提出,军事斗争准备是(A)的战略任务。 A、最重要、最现实、最紧迫 B、最基本、最现实、最紧迫 C、最重要、最基本、最紧迫 D、最重要、最现实、最基本 5.(A)是军事斗争特别是战争的物质基础,是军事理论、作战方法发展进步的重要条件 A、综合国力 B、经济 C、军事战略 D、战略环境 6、近程雷达可以探测的物体质量是(C) A、1.5千克以内 B、2.0千克以内 C、2.5千克以内 D、3.0千克以内 7、高信息化的(C)是非线式作战的重要依托 A、军队组织 B、作战平台 C、指挥控制系统 D、武器装备 8、(D)是世界多极化的重要反映 A、小国关系 B、欧美关系 C、东亚关系 D、大国关系 9、我国建国后,国防建设的基本方针是(A)。 A、积极防御 B、准备战争 C、打赢战争 D、遏制战争 10、在毛泽东的战争观中,(D)是中国革命的首要问题。

A、阶级矛盾 B、私有制 C、战争 D、阶级分析 11、《孙子兵法》的作者是(C) A.孙膑 B.诸葛亮 C.孙武 D.孙子 12、世界上第一个实现载人太空飞行的国家是(A)。 A、俄罗斯(前苏联) B、中国 C、美国 D、法国 13、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期(C )的科学指南。 A、国防建设 B、武器建设 C、军队建设 D、国家建设 14、毛泽东军事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B )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A、无产阶级战争 B、革命战争 C、社会主义战争 D、人民战争 15、按射程分类,射程(C)的导弹为远程导弹。 A、2000—3000公里 B、4000—6000公里 C、3000—8000公里 D、大于8000公里 16、1959年,美国研制出第一台野战炮兵数字化计算机名称是( C ) A、欧科思 B、奥尼亚 C、法达克 D、贝克恩 17、科索沃战争共经历( C )天的空中打击。 A、70天 B、79天 C、78天 D、87天 18、我国国防法律中的《兵役法》是由( D )来制定的。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国务院 C、中央军委 D、全国人大常委会 19、信息化战争的内容中两大支柱是指( B ) A、信息采集和处理 B、数字化战场和信息化军队 C、高技术武器和空间站 D、信息化决策和信息应用能力

初中期末考试复习计划

初中期末考试复习计划 光影似箭,岁月如梭。期末考试离我们越来越近了。想从期末考试中获得鲜花和掌声吗?想,那么,就请把握现在,决战期末。 “十年砺剑百日策马闯雄关,一朝试锋六月扬眉传佳音”,我坚信即使前方道路充满阴霾和坎坷,我们都必须勇敢面对!拿出破釜沉 舟的勇气,坚持下去,成功必将属于我们自己!让我们肯定自己,超 越自己,创造自己,让我们心中伴着信念,矢志不渝,带着希望而 迈向辉煌! 下面我就在未来半个月中,我们应该怎样调整好自己状态提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争分夺秒,提高效率。期末考试是对一学期来所学内容的全面考查,它所复盖的知识点多,能力要求也更高更全。这就需要 我们花更多的时间来复习和记忆,我希望我们学生要珍惜这半个月 的时间,坚持不懈。一方面要保质保量完成老师布置的复习题;另一 方面还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作出合理安排。我们可以把所有的作业 和测试卷拿出来整理,找出原来的错误,并分析错误的原因,再做 一些同类的题目进行巩固。成绩优异的同学可以归纳方法,一题多解。学有困难的学生多注重基础知识,可以完成书本的练习题,举 一反三。还要多向家长和老师寻求帮助,只有这样复习的效率就提 高了。 第二,面对困难、不要泄气。在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碰到一些难以解决的困难,但有时只要你换个角度去思考问题,也许就会豁 然开朗。问题也将迎刃而解。 第三,平和心态,决胜千里外。同学们,临近考试,请你放下背上的包袱,用平和积极的心态,坦然的迎接考试,迎接梦想的飞翔。你可以思慕古人那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向往诗 圣李白恃才傲物的豪迈情怀,艳羡毛泽东的“问苍茫大地,谁主沉

浮”的高瞻远瞩。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啸傲考场,人生处处精彩。 同学扪,考试的号角已经吹响,胜利的旋律在寰宇回荡,长风破浪正此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动起来吧,我们一定会谱写自己的辉煌。相信自己吧,人间自有公道,付出就有回报,我们的成绩一定会步步高。 初三XX-XX学年期末考试即将来临,初三化学为成都市调研考试科目之一,对于期末复习,本着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提高答题能力、争取考出好成绩的原则,现制定以下期末复习计划: 一:班级现状分析: 现在我任教的4、9、10班的化学期中考试基本情况如下,4班期中考试平均成绩倒数第一,9班第六,10班第三,其中,9班2个最高分99分,10班1个最高分99分,9班优秀率25%,10班优秀率49%,9班及格率69%,10班及格率78%。整体来看,4班基础很差,学习习惯很有问题,学习过于浮躁,9班班级内的同学间差距太大,最高分和最低分相差69分,10班整体情况较好,基础掌握不错,但特优生不多。 二:期末考试目标: 根据三个班的班情,期末考试总体目标是三个班的总平均分达到全年级平均分,四班在倒数第一的基础上进步一名,九班争取减少差生,特别是50分以下的学生,10班主要多培养尖子生、彻底消灭差生。 三:整体复习计划: 初三化学组决定用半个月时间复习上册共七章内容,利用学案章节复习,主要是知识点梳理填空、过关练习、章节练习、其中穿插部分考试,检测学生复习情况。其中最重要的一点,主要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复习,老师少讲多点评。 四:具体复习方法:

[高中二年级]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完整方案

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一、课程开发的目的与背景 由于长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造成学生被动学习,不会学习,教学效率低,这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且还影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新课程的改革更是把“人的发展”放在重要的位置。 为了能使孩子们更好地成长,对他们加强信息技术素养、特别是操作技能的培养,应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校从建校就开设计算机课,通过该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电脑操作技术。主要通过硬件基础、操作系统、文字处理、从网上获取信息、信息发布(网页制作)以及程序设计基础几个模块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最简单的信息的获取、处理、存储、传输等技术。几年来的实践证明,学生们不仅掌握了一定的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而且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信心,令人倍感欣慰。 我校一直努力构建“全面+特色”办学模式。“办一所有个性的特色学校”,这是全体师生共同追求,也是社会各界对立发中学的殷切期待。希望通过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来提高子女的电脑操作水平、从网上获取资料的能力、完成简单的文字处理等,更好地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对学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以说我校信息技术校本课程,正是在这种形式下开设的,是时代发展的产物。 我校有着较为丰富的课程资源:先后建起两个机房、校园网等。3位专职的信息技术教师,近年的风雨兼程奋力拼博,不断积累宝贵的经验,不断茁壮成长,如今信息技术教学已初见成效,取得令人欣喜的好成绩:马宁、崔红娟等老师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堂竞赛”中获奖,还有一大批学生获计算机大赛一等奖,为了进一步提升计算机爱好者的操作水平,我们到了非开选修课的时候了。 二、校本课程开发总体目标: 根据本校自身优势,经校课程开发小组共同讨论,初步确定我校现阶段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为: 1.通过信息技术学习,培养学生在信息技术方面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和能力,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 2.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长,通过信息技术教育,努力培养自己的一技之长,为他们今后的自我发展提供空间。 3.通过学习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集体主义荣誉感 4.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校本课程的设置

大学英语应用写作期末考试试题

《大学英语应用写作》期末试题 第一套 Part I Writing Basics (30%) Directions:There are 30 incomplete statements in this part. For each statement there are four choices marked a, b, c and d. Choose the best ONE to complete the statement. Then mark the corresponding letter on the Answer Sheet with a single line through the centre. (1x 30=30) 1. While collecting raw materials before writing, we usually use techniques of __________. 1) brainstorming 2) freewriting 3) clustering 4) listing a. 1), 2) and 4) b. 1), 3) and 4) c. 2), 3) and 4) d. 1), 2), 3) and 4) 2. __________ does not contain in the principles of “choice of words”. a. Exactness b. Arbitrariness c. Appropriateness d. Conciseness 3. According to the rules of capitalization, “__________” is correct. a. the Southern part of Pennsylvania b. the fourth of July c. The Last of the Mohicans d. the war of Independence 4. __________ is one rule of the usage of comma. a. Being used to separate items b. Being used in a direct speech c. Being used at the end of a sentence d. Being used to show feeling 5. While making a good sentence, the principles do not contain __________. a. variety b. coherence c. unity d. duality 6. “__________” is a compound sentence. a. Her mother would remind her. b. The rain fell for a week; therefore, every street in the city was flooded. c. Because the rain fell for a week, every street in the city was floode d. d. She wanted to make sure that her mother wasn’t watching. 7. Which of the following sentences have a dangling modifier? __________ a. Saying is easy, but doing is difficult. b. After driving for more than 500 miles, John felt very tired. c. Without saying goodbye, the train took her away. d. All of them. 8. __________ is the core sentence of a paragraph.

大学现代军事理论期末考试试题与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10分1.预备役:指国家平时以退役军人、民兵为基础、现役军人为骨干组建起来的战时能够迅速转化为现役部队的武装力量。2.军事格局:指活跃于世界军事舞台的国家或集团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结构态势。3.军事思想:是关于战争、军队和国防基本问题的理性认识,是人们长期从事军事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4.领土:是位于国家主权支配下的地球表面的特定部分以及其底土和上空。5.高技术战争:指大量运用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生物技术、航天技术海洋技术等当代高、新技术水平的常规武器装备,并采取相应作战方法进行的战争。二、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BBDBD CABCC 1.国防按性质和建设目标可以分为扩张型国防,中立型国防,()和自卫型国防。A、民主型国防B、联盟型国防C、和平型国防D、进攻型国防 2.保卫国家安全,维护国家权益,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是国防的()。A、基本原则B、根本目的C、大政方针D、基本要求 3.国防的基本功能有威慑功能,()和增值功能。A、防御功能B、进攻功能C、和平功能D、实战功能4.侵占我国南海岛礁最多的国家是()。A、越南B、菲律宾C、马来西亚D、泰国 5.()公开提出“两国论”,妄想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A、陈水扁B、连战C、宋楚瑜D、李登辉6.中国拥有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疆土,按《联合国海洋法》的规定,还拥有()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A、200 B、

250 C、300 D、350 7.世界上第一个实现载人太空飞行的国家是()。A、俄罗斯(前苏联)B、中国C、美国D、法国8.现代战争已经发展为“五维空间”的角逐。“五维”是指()。A、东南西北中B、海陆空天电C、上下左右中D、XYZtV 9.美国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由()颗卫星组成。A、2 B、6 C、24 D、32 10.以()的利用为中心的电子战手段,已成为贯穿于战争全过程并覆盖整个战场并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A、火力B、人才C、信息D、高技术武器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30分。1.高技术战争特点有哪些?(1)战争中使用大量高技术武器装备的信息化战争。(2)作战时间短、危害时间长。(3)城市局部遭袭,但居民受到的危害却很广泛。2.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有哪些?(1)无产阶级的战争观和方法论(2)人民战争思想(3)人民军队思想(4)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3.中国国防的主要任务有哪些?(1)巩固国防,防备和抵抗侵略。(2)制止分裂,实现祖国完全统一。(3)制止武装颠覆,维护社会稳定。(4)加强国防建设,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5)维护世界和平,反对侵略扩张。4.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的地位和作用有哪些?(1)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为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丰富和发展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2)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是新时期我军军事理论的集中体现(3)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是新时期我军建设强大的思想武器。5.国防教育的作用有哪些?(1)国防

期末考试复习计划作文

期末考试复习计划作文 篇一:期末考试复习计划作文光影似箭,岁月如梭。期末考试离我们越来越近了。想从期末考试中获得鲜花和掌声吗?想,那么,就请把握现在,决战期末。 “十年砺剑百日策马闯雄关,一朝试锋六月扬眉传佳音”,我坚信即使前方道路充满阴霾和坎坷,我们都必须勇敢面对!拿出破釜沉舟的勇气,坚持下去,成功必将属于我们自己!让我们肯定自己,超越自己,创造自己,让我们心中伴着信念,矢志不渝,带着希望而迈向辉煌! 下面我就在未来半个月中,我们应该怎样调整好自己状态提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争分夺秒,提高效率。期末考试是对一学期来所学内容的全面考查,它所复盖的知识点多,能力要求也更高更全。这就需要我们花更多的时间来复习和记忆,我希望我们学生要珍惜这半个月的时间,坚持不懈。一方面要保质保量完成老师布置的复习题;另一方面还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作出合理安排。我们可以把所有的作业和测试卷拿出来整理,找出原来的错误,并分析错误的原因,再做一些同类的题目进行巩固。成绩优异的同学可以归纳方法,一题多解。学有困难的学生多注重基础知识,可以完成书本的练习题,举一反三。还要多向家长和老师寻求帮助,只有这样复习的效率就提高了。

第二,面对困难、不要泄气。在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碰到一些难以解决的困难,但有时只要你换个角度去思考问题,也许就会豁然开朗。问题也将迎刃而解。 第三,平和心态,决胜千里外。同学们,临近考试,请你放下背上的包袱,用平和积极的心态,坦然的迎接考试,迎接梦想的飞翔。你可以思慕古人那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向往诗圣李白恃才傲物的豪迈情怀,艳羡毛泽东的“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高瞻远瞩。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啸傲考场,人生处处精彩。 同学扪,考试的号角已经吹响,胜利的旋律在寰宇回荡,长风破浪正此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动起来吧,我们一定会谱写自己的辉煌。相信自己吧,人间自有公道,付出就有回报,我们的成绩一定会步步高。 篇二:期末考试复习计划作文一眨眼,一学期又即将过去,紧张的期末考试又即将来临!期末考试对于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末日,因为考得好,家长表扬;考得不好,家长给你一顿“皮带炒肉丝”!所以,我要在期末阶段,认真复习! 我还是先来分析一下优、缺点吧!在第一、二、三单元测试时,我每次都考出了高分,成绩名类前茅。我想这会和我上课认真、暂时的仔细有很大关系!可是好景不长,到了后来的考试中,成绩一直是中中等等,这可能是我审题不仔

历史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历史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校本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搞好校本课程的开发是落实新课程的需要,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给学校的发展、给教师专业的发展、给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舞台。所以,历史教研组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教学特色以及丰富的资源优势,认真做好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特制定本方案。 课程名称一:中外历史风云人物评述 一、课程简介 (一)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同学们可以了解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区、各种文化背景下人们的思想与实践,更加深切感受和理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更清晰的理顺历史发展脉络,从而学会正确看待和评价历史人物,进一步提高大家的人文素养,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同学们可以更加走进历史人物,走近他们的思想、生活、主要活动,帮助大家更好的汲取前人的经验与教训,以更多的聪敏和智慧去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 (二)课程内容

(三)授课方式及计划 本课程授课时间为一学期,共18课时,授课15课时,复习考试3课时。使用多媒体投影、录像资料等教学设备。 (四)课程评价 采取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方式,在授课和学习过程中对同学们进行参与度、作业完成等过程性评价,学期授课结束时通过纸笔测试或小论文、研究报告等方式进行终结性评价。 二、选课建议 1、选择本课程的同学应对历史学科有较高兴趣爱好和一定的历史学习基础。 2、限定人数50----60人。 课程名称二:世界优秀文化遗产 一、课程简介 (一)课程目标 通过对世界优秀文化遗产的学习,使同学们了解人类以非凡的智慧和勤劳的双手,创造出的辉煌灿烂的文明,体会这些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同学们不仅可以得到美的享受,而且可以收到中华优良传统文化的熏陶和世界优秀文明的濡染。进一步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弘扬民族精神,开阔国际视野,确立文化与自然协调一致的思想。(二)课程内容 1、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典范-----北京故宫 2、古代埃及的历史遗产-----雄伟的金字塔 3、佛教建筑的瑰宝-----印度泰姬陵 4、圣城----耶路撒冷 5、石头的交响乐-----巴黎圣母院 6、世界建筑的奇迹-----万里长城

2015军事理论期末考试题

2015军事理论期末考试题库 一、选择题 1. 真正意义上的战略格局出现于()。 A.16世纪 B.17世纪 C.18世纪 D.19世纪 参考答案:C 2. 主张“任何涉及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问题,必须由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共同决定”的领导人是: A.叶剑英 B.邓小平 C.江泽民 D.胡锦涛 参考答案:D 3. 早日实现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通过()实现祖国统一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央政府的一贯主张。 A.和谈 B.协商 C.联邦 D.和谈,但不放弃战争 参考答案:A 4. 地面侦察监视是一种()的侦察监视方式。 A.高级 B.传统 C.常见 D.低级 参考答案:B 5. 毛泽东所说的"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就是()的通俗解释。 A.游击战 B.运动战 C.阵地战 D.歼灭战 参考答案:A 6. 国防的性质是由国家的()所决定。 A.性质 B.宗旨 C.结构

D.条件 参考答案:A 7. ()是军队最重要的战略资源。 A.武装装备 B.优良传统 C.军事人才 D.战斗精神 参考答案:C 8. ()领域始终是社会生活中对科学技术的最新成就利用得最快最多的一个领域。 A.教育 B.通信 C.经济 D.军事 参考答案:D 9. 高技术对现代作战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五化”,即: A.武器自动化、机动远程化、反应高速化、防护综合化、控制智能化 B.侦察立体化、机动快速化、打击精确化、控制智能化、指挥网络化 C.侦察立体化、打击精确化、反应高速化、防护综合化、控制智能化 D.侦察适时化、打击隐身化、反应快速化、防护综合化、控制智能化 参考答案:C 10. 一个国家采取什么样的军事战略,受多种因素制约,其中决定因素是()。 A.经济实力 B.政治实力 C.军事实力 D.民心向背 参考答案:A 11. ()是战争的物质基础。 A.武器装备 B.人 C.科学技术 D.资金 参考答案:A 12. 构成威胁的客观要素是()。 A.实力 B.企图 C.环境 D.时机、方式 参考答案:A

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方案

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方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为了更好地落实这一精神,我校在切实保障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有效实施的同时,充分挖掘学校内外的优势资源,发挥教师的专业特长,开设了适合学生兴趣和发展需求的校本课程。 我校在实施校本课程的过程中,将通过不断调整和改进,使课程体系逐渐完善,课程设置渐趋合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学校特色发展。在今后一段时间内,我校校本课程目标、课程的设置、课程的管理、课程的评价按以下要求开发和实施。 一、课程目标 学生层面 1.满足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求,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 2.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师层面 1.促进教师积极参加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促进教师在研究中发展,不断提升教师专业的水平。 2.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开发教师的教育潜能,培养教师的创新意识。 学校层面 1.努力构建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模式。 2.体现办学理念,促进学校发展。

二、课程的设置 (一)课程设置的原则 我校校本课程的设置遵循以下原则: 1.针对性——从办学理念的需要出发,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兴趣、爱好和特长出发,开发具有可操作性的校本课程。 2.开放性——课程内容要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灵活性,克服传统课程在时间、空间、内容等方面的限制,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发展的空间。 3.多样化——课程开发从学生多样化需求出发,组织形式多样化,开设课程多样化,培养各具特色的多样化的人才。 (二)课程种类及内容 校本课程设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每周按课表上安排的固定时间上课,学生人人参与学习;选修课学习时间设在下午课外活动时间,每周两次课,面向有一定兴趣和特长的学生。 1.校本必修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