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CB504700-重要病毒跨种间感染与传播致病的分子机制研究

2011CB504700-重要病毒跨种间感染与传播致病的分子机制研究
2011CB504700-重要病毒跨种间感染与传播致病的分子机制研究

项目名称:重要病毒跨种间感染与传播致病的分子

机制研究

首席科学家:高福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起止年限:2011.1至2015.8

依托部门:中国科学院

二、预期目标

总体目标

本项目根据国家新发人类传染病防治上的战略需求,聚焦国际上病毒病研究的前沿,立足于我国重要病毒性传染病发生与流行的现状,选择新型冠状病毒、乙脑病毒、登革病毒、狂犬病毒和流感病毒等对我国具有严重危害或潜在危害的代表性病毒为主要研究对象,运用病毒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结构生物学等现代生命科学技术手段,揭示重要病毒尤其是新型病毒在动物宿主中的生态分布特征;解析病毒基因变异和进化规律,阐明病毒跨种间感染与致病的分子基础,在病毒跨种间传播研究基础理论方面有突破,进一步推动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我国新发传染病的防治提供科学支撑。通过该项目的实施,将不仅培养一批在病毒学研究领域国际创新型拔尖人才和学术骨干,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团队,而且将建立分子病毒学、分子免疫学和病毒生态学研究等科研基地,为我国新发人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水平的持续提升奠定稳固的科学基础。

五年预期目标

1.建立自然贮存宿主重要病毒病原生态学研究平台从野生动物中分离新型冠状病毒、尼帕或类似副粘病毒、汉坦病毒、流感病毒;弄清楚SARS病毒直接动物溯源和生态传播链;阐明我国境内蝙蝠体内感染和携带的几种已知人类重要病毒的种类、分布和病毒在蝙蝠等重要贮存动物贮存和传播的分子机理,揭示乙脑病毒在不同动物宿主之间的传播机制与传播关系;明确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主要疫源地(青海湖流域、洞庭湖)生态的分布、储存方式、生存及消长规律,以及流感病毒在家禽和哺乳动物的生态分布,建立自然宿主动物病毒资源库。

2.阐明重要病毒分子变异和进化的规律以及生物学特性通过对新型冠状病毒、乙脑病毒、尼帕或类似副粘病毒、流感病毒等进行病毒的全基因组序列测定,揭示功能基因组的遗传变异特征;通过基因组信息学特征分析,揭示病毒基因组进化规律。确定登革病毒在蚊子细胞中复制所必须的5’UTR和3’UTR顺势作用元件,鉴定出在登革病毒复制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种属特异顺势作用元件和细胞因子。阐明重要病毒尤其是新型病毒的生物学特性,包括病毒的致病性、传播性和感染性,揭示病毒基因变异对病毒致病性与传播性的影响等,奠定病毒种间传播研究的分子基础。

3、揭示跨种间传播中病毒配体与受体的作用机制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和反向遗传操作

技术构建系列假病毒及嵌合病毒,结合蛋白质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研究,阐明病毒配体与不同物种宿主细胞受体的相互作用机制,病毒侵入宿主细胞过程的囊膜蛋白-受体结合与融合机制;揭示部分新型冠状病毒的受体类型及性质,奠定型冠状病毒跨物种感染研究的基础;通过体外真核表达病毒识别宿主细胞受体蛋白,弄清基因重要结构位点的改变,对其受体结合功能和侵入细胞功能的影响,以及与病毒高致病力的关系;应用细胞转染等现代技术,在不操作活病毒的基础上,找寻黄病毒受体。

4、解析重要病毒在不同宿主细胞中的复制机制利用现代生命组学等技术解析新型冠状病毒、乙型脑炎病毒等基因组复制、转录、表达以及组装的机理,弄清病毒蛋白在不同宿主细胞复制过程中的作用基础;解析病毒在不同宿主细胞复制过程中病毒及宿主细胞MicroRNA 表达谱改变,以及MicroRNA表达谱对不同病毒复制转录的影响与结构基础,探讨病毒感染的种属与组织嗜性及复制的共性与特性;鉴定出和登革热病毒的蚊子细胞蛋白因子,确定它们在病毒RNA复制过程中的作用。解析流感病毒聚合酶基因突变、插入、缺失等对病毒复制和致病性的影响。

5、揭示宿主限制性因子在病毒跨种间传播中的作用机制筛选鉴定出与流感病毒、汉坦病毒、狂犬病毒和逆转录病毒蛋白互作的宿主细胞限制性因子;通过研究不同种属的宿主限制性因子对病毒感染性的影响,阐明宿主限制性因子在病毒感染、致病及跨种属感染中的分子机制。并通过研究病毒蛋白与宿主细胞内蛋白的相互作用,筛选与病毒相关蛋白发生相互作用的细胞内靶蛋白,探讨相关新蛋白与靶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对病毒机能的影响,并为将来研制小分子药物奠定理论基础。

6、建立新型病毒感染动物模型建立不同生理和免疫状态下流感病毒或新型冠状病毒等病毒感染动物模型,揭示实验动物病毒感染、复制、传播能力、机体免疫应答水平变化、机体病变和进程等,结合感染前生理和免疫状态的本底情况,揭示免疫应答水平的不同与病毒致病能力的关系,解析不同免疫状态导致病毒不同致病能力的分子作用机制。建立人MHC转基因小鼠感染模型;揭示CD8+T和CD4+T淋巴细胞比例及分布规律、细胞因子释放情况等免疫反应变化规律,阐明MHC限制性在病毒跨种间传播中的作用;建立新型病毒体内分布实时监测小鼠模型。

7、人才培养与基地建设培养一批在病毒学研究领域国际创新型拔尖人才和学术骨干,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团队,造就一支跨学科、跨领域、精诚合作、团结奋进的科研队伍,而且将建立分子病毒学、分子免疫学和病毒生态学研究等科研基地,在新型病毒生态学、病毒生理与病理学、病毒结构学、病毒基因组学等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发表百篇以上具有国

际前沿水平的科研论文,为我国重要传染病的防治提供理论和科学支撑。

三、研究方案

学术思路:

本项目立足于我国重要病毒传染病产生与跨种间传播的现状与国家在传染病防控方面的重大需求,综合现代病毒生态学、分子病毒学、分子生物学、生物信息学、细胞生物学和生物化学等,以解析病毒跨种间传播机理为目标,以新型冠状病毒、黄病毒、狂犬病毒、流感病毒等为重点研究对象,利用学科交叉,发挥多学科优势,从病毒的生态分布、遗传变异与进化、病毒与宿主细胞相互作用等层面揭示重要病毒跨种间传播与致病的分子机制(见图1)。通过本项目实施,造就一支在病毒跨种间传播研究领域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秀团队,在新发传染病发生机制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为国家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构筑公共安全体系、保障人民健康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技术路线:

详见流程图(图1)。本研究将系统地研究新型冠状病毒、乙脑病毒、狂犬病毒、流感病毒等重要病毒的生态分布、变异进化规律、病毒与受体的识别、病毒在细胞内的复制机制、宿主限制性因子对病毒复制的影响等,围绕病毒跨种间感染传播与致病的分子机制开展研究工作。

四、年度计划

一、研究内容

1、重要病毒在自然宿主中的生态分布

在前期对我国不同地域、不同时间、不同宿主动物病毒如新型冠状病毒、乙脑病毒和汉坦病毒研究的调查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地域与宿主调查,确定我国境内蝙蝠体内感染和携带的几种已知人类重要病毒的种类、分布和病毒在蝙蝠等重要贮存动物贮存和传播的分子机理,研究乙脑病毒在不同动物宿主之间的传播机制与传播关系;研究生态环境因素对病毒感染宿主范围的影响;评价新型病毒对人与动物的潜在危害;调查流感病毒在野禽、家禽和哺乳动物的生态分布,研究侯鸟迁徙与疫病流行的关系,为疫病防控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建立病毒在自然宿主的生态分布数据库,奠定重要病毒跨种间传播研究与分析的物质基础。

2.重要病毒分子变异、进化规律及其生物学特性

在对重要病毒进行生态学和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以新型冠状病毒、乙脑病毒、狂犬病毒、流感病毒等重要病毒为研究对象,进行病毒的全基因组序列测定研究,研究功能基因组的变异和进化特征;同时研究重要病毒尤其是新型病毒的生物学特性,包括病毒的致病性、传播性和感染性,研究病毒基因变异对病毒种间传播作用的影响等。由于近年来的研究发现病毒非结构蛋白和病毒非编码区在致病性和传播性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因而在全基因组序列研究中,要注重研究病毒非编码区变异和进化特征,观察病毒非编码区变异对病毒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3、病毒跨种间传播中病毒与受体的相互作用

以乙型脑炎、流感病毒等为突破口,研究病毒与受体的亲和特性以及细胞受体和配体的相互作用机制;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和反向遗传操作技术构建系列假病毒及嵌合病毒。结合蛋白质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研究,研究病毒与不同物种宿主细胞的相互作用;同时利用昆虫细胞表达病毒表面蛋白及各种突变体蛋白,从结构层面研究受体与配体的作用,以此为基础,用物理方法(SPR)和生物学检测手段研究病毒表面蛋白的突变对受体结合能力的影响。并利用反向遗传学技术包装病毒,在细胞及动物水平评价病毒的变异对宿主嗜性及致病力的影响,以此揭示病毒跨种间的传播机制。

4、重要病毒在不同宿主中的复制机制

以新型人冠状病毒、登革热病毒和流感病毒为突破口,利用反向遗传学平台,采用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等各种手段,研究病毒蛋白在不同宿主细胞复制过程中调控、变异、重

组、嗜性的作用基础,研究病毒在不同宿主细胞复制过程中病毒及宿主细胞MicroRNA表达谱改变,以及MicroRNA表达谱对不同病毒复制转录的影响与结构基础,探讨病毒感染的种属与组织嗜性及复制的共性与特性;研究登革热病毒在蚊细胞系中复制的顺式作用元件,确定它们在病毒RNA复制过程中的作用。

5、宿主限制性因子在病毒跨物种传播中的作用

运用酵母双杂交和病毒学研究技术,探索宿主限制性因子在流感病毒复制过程中的调控机制;比较不同种属的宿主限制性因子对流感病毒感染、致病影响的差异,研究分析宿主限制性因子在流感病毒感染、致病及跨种属感染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筛选与汉坦病毒、狂犬病病毒重要蛋白相互作用的宿主细胞因子,追踪宿主限制性因子与病毒核蛋白相互作用后对病毒复制、装配及成熟释放的影响和生物学意义,分析病毒感染细胞后包涵体形成的分子机制及免疫病理意义,探讨不同种属宿主细胞限制性因子对病毒感染及致病的分子基础和调控机制。

6、新型病毒跨物种感染的动物模型

以不同年龄的小鼠(成年鼠和老年鼠)为实验对象,明确生理和免疫基础水平的差异,选择流感病毒或新型冠状病毒等对小鼠进行感染,建立不同生理和免疫状态动物感染模型;研究病毒感染、复制、传播能力、机体免疫应答水平变化、机体病变和进程等,结合感染前生理和免疫状态的本底情况,分析生理和免疫状态、免疫应答水平的不同与病毒致病能力的关系,阐述不同免疫状态导致病毒不同致病能力的分子作用机制。建立人MHC转基因小鼠感染模型。动态检测CD8+T和CD4+T淋巴细胞比例及分布规律、细胞因子释放情况等免疫反应变化规律,分析MHC限制性在病毒跨种传播中的作用。

乙肝病毒特性与致病机理研究进展

https://www.360docs.net/doc/e1132215.html, 乙肝病毒特性与致病机理研究进展 王晓冬,王峰,吕月蒙,李强,张国峰,孙涛,贾亚雄 甘肃农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E-mail :wangxiaodong505@https://www.360docs.net/doc/e1132215.html, 摘要: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是引起中国及东南亚一带病毒性肝炎的主要病原之一,有半数以上HBV 感染的患者将会发展为慢性肝炎(Chronic Hepatitis, CH)、肝硬化(Liver Cirrhosis, LC),甚至肝细胞性1fl 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 ),常被形象的称之为“慢性肝病三步曲”。新近有多项研究表明活化的T 细胞反应可能在HBV 感染的慢性化和肝细胞损伤过程中起重要作用。CD4+Th 细胞可分为Thl 和Th2细胞,分别介导两种不同的免疫学效应。Thl 细胞主要分泌IL-2, IFN- X 和肿瘤坏死因子(TNF)等细胞因子,参与细胞免疫应答;Th2细胞主要分泌IL-4, IL-5, IL-6和IL-10等细胞因子,参与体液免疫应答;Thl/Th2的平衡决定了免疫应答的有效性和安全性。Thl 与Th2之间存在相互制约或促进左右,细胞因子组成一个复杂的分子网络,参与调节炎症反应以及器官功能的自我稳定。 关键词:细胞因子,乙型肝炎病毒,细胞毒性T 淋巴细胞 1.引言 乙型病毒性肝炎(hepatitis B, HB )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 )引起的。HBV 的感染不仅可以导致急、慢性病毒性肝炎和重性肝炎,而且还与肝硬化(liver cirrhosis, LC )和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20﹪的慢性乙肝患者将发展成为肝硬化,HBV 慢性感染的人罹患HCC 的危险性是正常人的100倍。HBV 感染呈世界性分布,其中西欧、北美、澳大利亚为低流行区,乙性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 HBsAg )携带率在2﹪以下;东欧、日本、南美、北美和地中海国家为中流行区;中国、东南亚与南非为高流行区(HBsAg 携带率10﹪左右)。全世界共有约3.5亿人为HBsAg 慢性携带者,其中3/4在亚洲。HBV 感染导致全球每年50~120万人死亡,其中死于HCC 的约占32万。我国是HBV 感染的高发区,约60﹪的人群感染过HBV ,10﹪的人群为携带者,多达1.2亿。现有乙型肝炎患者约为1200万,年发病率为158/10万[1-4]。随着HBV 疫苗在1982年的问世,HBV 感染率大大降低,抗病毒药物的出现也使乙型肝炎的治疗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乙型肝炎的现状仍然不容乐观,现有乙型肝炎患者及带毒者数量庞大,面临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癌的危险,不幸的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针对HBV 的特效药物。因此,乙型肝炎的治疗至少在今后50年内仍然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寻找更有效的治疗途径是医学研究的重大课题。 2.HBV 的生物学特性 2.1 HBV 的生物学分类 1986年国际病毒革命委员会正式将人类HBV 划归为一个新的病毒科——嗜肝DNA 病毒科(Hepadnaviridae )的成员。该科病毒成员除了人HBV 外还有:(1)东方土拨鼠肝炎病毒(GHV ),1978年在美国新泽西州和马里兰州等地的野生土拨鼠发现该病毒。东方土拨鼠肝炎和肝癌的发病率较高;(2)地松鼠肝炎病毒(GHV ),是1980年在美国南加州的地松鼠中发现的;(3)鸭乙型肝炎病毒(DHBV ),1981年在我国江苏省启东县肝癌高发区分

病毒的致病机理

病毒的致病机理 从分子生物学水平分析,病毒致病特征与其他微生物的差异很大;但从整个机体或群体上研究,发现病毒感染的流行病学和发病机理与细菌感染有很多相似之处。 病毒侵入机体是否引起发病,取决于病毒的毒力和宿主的抵抗力(包括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因素),而且二者的相互作用受到外界各种因素的影响。 第一节病毒感染 病毒感染:指病毒侵入体内并在靶器官细胞中增殖,与机体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病毒性疾病:指感染后常因病毒种类、宿主状态不同而发生轻重不一的具有临床表现的疾病。有时虽发生病毒感染,但并不形成损伤或疾病。 一、病毒侵入机体的途径 二、病毒感染的类型 1、按有无临床症状,分为: (1)隐性感染 病毒进入机体后不引起临床症状的感染,对组织和细胞的损伤不明显。 相关因素:病毒的性质、病毒的毒力弱、机体防御能力强 隐性感染虽不出现临床症状,但病毒仍可在体内增殖并向外界播散病毒,成为重要的传染源。 (2)显性感染 某些病毒(如新城疫病毒、犬细小病毒等)进入机体,可在宿主细胞内大量增殖,造成组织和细胞损伤,机体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 2、依病毒在机体内滞留时间的长短,分为: (1)急性感染

病毒侵入机体后,在细胞内增殖,经数日以至数周的潜伏期后突然发病。 在潜伏期内,病毒增殖到一定水平,造成靶细胞损伤,甚至死亡,从而导致组织器官的损伤和功能障碍,出现临床症状。宿主动员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因素清除病毒。特点是潜伏期短、发病急、病程数日至数周;病后常获得特异性免疫(因此,特异性抗体可作为受过感染的证据) (2)持续性感染 病毒可长期持续存在于感染动物体内数月、数年,甚至数十年,一般不显示临床症状;或存在于体外培养的细胞中而不显示细胞病变。 持续性病毒感染有病毒和机体两方面的因素: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无力完全清除病毒;病毒在免疫因子不能到达的部位生长;有些病毒可产生缺损型干扰颗粒(DIP);某些病毒基因可整合道宿主细胞的基因组中;某些病毒无免疫原性(如朊病毒),不产生免疫应答;某些病毒对免疫细胞亲嗜,使免疫功能发生障碍或消失。 持续性感染有下述4种类型: ①潜伏感染 经急性或隐性感染后,病毒基因组存在于一定组织或细胞内,但并不能产生感染性的病毒子。 在某些条件下病毒可被激活而急性发作,病毒仅在临床出现间歇性急性发作时才被检出。在非发作期,用一般常规方法不能分离出病毒。 ②慢性感染 经显性或隐性感染后,病毒并未完全清除,可继续感染少部分细胞,也能使细胞死亡,但释放出的病毒只感染另一小部分细胞,因此不表现病症;病毒可持续存在于血液或组织中并不断排出体外,病程长达数月至数十年。 ③慢发感染 病毒感染后潜伏期很长可达数月、数年甚至数十年之久。平时机体无症状,也分离不出病毒。一旦发病出现慢性进行性疾病,最终常为致死性感染。 ④急性感染的迟发并发症 可在急性感染后1年或数年,发生致死性的疾病。如:犬瘟热→脑炎、猫全白细胞减少症→小脑综合征 兽医临床常见的具有持续性感染特性的病毒 疾病名称病毒分类持续感染方式持续部位 口蹄疫小RNA病毒科 口蹄疫病毒属 短期循环动物咽部 猪水疱病小RNA病毒科 肠道病毒属 短期循环 抵抗力强的病毒 动物咽部 牛瘟、犬瘟热、新城疫副粘病毒科短期循环动物咽部蓝舌病呼肠孤病毒科中间宿主,持续感染,先天性造血系统

病毒的致病机制

病毒的致病机制 (一)病毒对细胞的致病作用。主要包括病毒及其衍生物对细胞的直接损伤和机体免疫病理反应。 1.溶细胞作用: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增殖成熟后,短时间内释放大量子代病毒造 成细胞破坏而死亡。主要机制包括阻断细胞大分子合成(由病毒编码的早期蛋白,通过各种途径抑制、阻断细胞核酸或蛋白质合成),损伤细胞器(包括细胞核、内质网、线粒体等,常使细胞出现浑浊、肿胀、圆缩等改变),改变溶酶体结构和通透性(可导致细胞自溶),引起细胞膜抗原改变(造成细胞融合或引起免疫性细胞损伤),产生毒性蛋白伤害细胞。 2.稳定状态感染:指有的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增殖过程中,对细胞代谢、溶酶体 膜影响不大,并且以出芽方式释放病毒,过程缓慢、病变较轻,段时间不会引起细胞溶解和死亡。但细胞稳定状态感染常造成细胞膜成分改变和细胞膜受体的破坏,经病毒长期增殖、多次释放后,细胞最终仍会因能量和营养物质消耗殆尽而亡。 3.细胞凋亡:某些病毒感染细胞后(如腺病毒、HPV和HIV等),病毒可直接 或由病毒编码的蛋白因子的间接作用,诱发细胞凋亡。 4.病毒基因组的整合:病毒遗传物质核酸可全部或部分整合入细胞DNA中, 造成宿主细胞基因组的损伤。有的病毒整合的DNA片段可造成染色体整合处基因的失活和附近基因的激活等现象。有的整合病毒基因可表达出对细胞有特殊作用的蛋白质造成一定的影响。 5.细胞的增生和转化:少数病毒感染细胞后不会抑制宿主细胞DNA的合成, 反而促进细胞DNA的合成,并使细胞形态发生变化,失去细胞间接触性抑制而成堆生长。部分细胞可转化为肿瘤细胞。

6.包涵体的形成:细胞被感染后,在胞浆或细胞核出现光镜下可见的斑块状结 构。这些包涵体由病毒颗粒或未装配的病毒成分组成或是病毒增殖留下的细胞反应痕迹。包涵体可破坏细胞的正常结构和功能,有时引起细胞死亡。(二)病毒对机体的致病作用 1.病毒对组织器官的亲嗜性和组织器官的损伤:病毒性感染具有宿主种属特异 性和组织嗜性,而这种特性由细胞膜上的病毒受体的特异性决定。病毒的细胞、组织和器官亲嗜性造成了病毒对特异组织器官的损伤,形成临床上不同系统疾病。 2.免疫病理损伤:病毒抗原以及感染细胞后产生的自身抗原会导致机体的变态 反应和炎症反应。 ①.体液免疫病理作用:许多病毒能诱发细胞表面出现新抗原,当特异性抗 体与这些抗原结合后,在补体参与下引起细胞破坏。有的病毒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可长期存在于血液中,当这种免疫复合物沉积在某些器官组织的膜表面时,激活补体引起III型变态反应,造成局部损伤和炎症。 ②.细胞免疫病理作用:细胞免疫在其发挥抗病毒感染同时,特异性细胞毒 性T细胞液对病毒感染细胞造成损伤。病毒蛋白因与宿主细胞蛋白之间存在共同抗原性而导致自身免疫应答(即自体免疫疾病)。 3.病毒对免疫系统的致病作用: ①.病毒感染引起免疫抑制:许多病毒感染可引起机体免疫应答降低或暂时 性免疫抑制。这种免疫抑制使病毒性疾病加重、持续,并可能使疾病进程复杂化。原因可能为病毒直接侵犯免疫细胞。

细菌的感染与致病机制

第五章细菌的感染与致病机制 1.什么是柯赫法则?如何从分子水平解释柯赫法则? 答:柯赫法则是确定某种细菌是否具有致病性的主要依据,其要点是,第一,特殊的病原菌应在同一疾病中查见,在健康者不存在;第二,此病原菌能被分离培养而得到纯种;第三,此纯培养物接种易感动物,能导致同样病症;第四,自试验感染的动物体内能重新获得该病原菌的纯培养。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基因水平的柯赫法则”应运而生。取得共识的有一下几点:第一,应在致病菌株中检出某些基因或其产物,而无毒力菌株中无。第二,如有毒力菌株的某个基因被破坏,则菌株的毒力应减弱或消除。或者将此基因克隆到无毒菌株内,后者成为有毒力菌株。第三,将细菌接种动物时,这个基因应在感染的过程中表达。第四,在接种动物检测到这个基因产物的抗体,或产生免疫保护。该法则也适用于细菌以外的微生物,如病毒。 2.如何确定某种细菌具有致病性? 答:细菌是否具有致病性主要从细菌所具有的毒力来考虑。细菌毒力的表示方法很多,最具实用的是半数致死量和半数感染量。半数致死量是指能使解中的实验动物在感染后一定时限内死亡一半所需的微生物量或毒素量。半数感染量某些病原微生物只能感染实验动物、鸡胚或细胞,但不引致死亡,可用ID50来表示其毒力。 4.什么样的细菌能内化入胞?意义何在? 答:内化作用指某些细菌粘附于细胞表面之后,能进入吞噬细胞或非吞噬细胞内部的过程。内化作用对细胞的意义在于,细胞通过这种移位作用进入深层组织,或进入血液循环,细菌借以从感染的原发病灶扩散至全身或较远的靶器官。宿主细胞为进入其内的细菌提供了一个增殖的小环境和庇护所,使细菌逃避宿主免疫机制的杀灭。 5.胞外蛋白酶有何致病作用?举例说明. 答:胞外蛋白酶本身无毒性,但在细菌感染的过程中有一定作用。例如: (1)血浆凝固酶:大多数致病性金黄色葡萄球菌能产生一种血浆凝固酶(游离血浆凝固酶),能加速人或兔血浆的凝固,保护病原菌不被吞噬或免受抗体等的作用。凝固酶是一种类似凝血酶原的物质,通过血浆中的激活因子变成凝血样物质后,才能使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变为纤维蛋白因而血浆凝固。金黄色葡萄球菌还产生第二种血浆凝固酶(凝聚因子),结合在菌细胞上,在血浆中将球菌凝集成堆,无需血浆激活因子,而是直接作用于敏感的纤维蛋白质。在抗吞噬作用方

禽流感病毒致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文献综述 禽流感病毒致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摘要:禽流感对畜禽养殖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并对人类健康造成威胁,已成为各国公共卫生关注的人畜共患病。本文从禽流感病毒(Avian Influenza Virus.AIV)的分子学特性,跨越种属的传播机制以及各基因组份与致病性的作用等方面进行简述。 关键词:禽流感病毒;传播机制;致病机制 1前言 禽流感(Avian Influenza.AI)是由正粘病毒科A型流感病毒(Avian Influenza Virus. AIV)引起的禽类急性传染病,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和我国《家畜家禽防疫条例》列为A类烈性传染病。禽流感病毒根据其核蛋白(NP)和基质蛋白(M1)抗原性及其基因特性的不同可划分为A、B、C型。其中A型流感病毒感染范围最广、危害最大,常以流行性的形式出现,并能引起世界性人流感的大流行。A型流感病毒也可以从各种动物体中分离到,例如人、猪、马、海洋哺乳动物、猫、狗和鸟类等[1]。根据对鸡致病性的不同,AIV可以分为高致病性禽流感(Highly Pathogenic Avian Influenza.HPAI)和低致病性禽流感(Low Pathogenic Avian Influenza.LPAI)。高致病性AIV由于其传染性极强,可引起家禽全身性感染,造成多个组织器官严重病理损伤,致死率达100%,其感染禽类达88种,主要是鸡、鸭、鹅,除此之外,还可感染猪、猫、狗、老虎等哺乳动物和人类,是一种人畜共患病,对各国的公共卫生构成严重的危害[2]。近年来不断增加的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AIV)直接感染人、致人死亡的事件不断增加。本文对禽流感病毒致病机制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以期提高人们对公共卫生学意义上禽流感防控紧迫性的认识。 2AIV生物学特征 流感病毒属正黏病毒科,是一种呈球形或杆状、有包膜的单股负链RNA病毒,其基因组分为8个节段,编码血凝素(hemagglutinin, HA)),神经酰胺酶(neuraminidase, NA),基质蛋白(matrix protein,M)M1和离子通道M2,非结构(nonstructrual,NS)蛋白NS1和NS2,核蛋白(nucleo protein,NP)以及三个聚合酶PB1、PB2(polymerase basic1, 2)和PA(polymerase acidic)以及新发现的与有道细胞凋亡有关的PB1-F2蛋白[3]等10种蛋白。根据核蛋白和基质蛋白的抗原性不同,流感病毒被分为甲型、乙型和丙型,AIV 属于甲型流感病毒。甲型和乙型流感病毒的主要抗原表位位于跨膜糖蛋白HA和NA,根据这些糖蛋白抗原性的差异,甲型流感病毒可分为16个H亚型(H1- H16)和9个N

第七章微生物的感染与致病

第七章微生物的感染与致病 [内容提要]细菌是否有致病性,经典的依据是柯赫法则,近年来提出的分子水平的柯赫法则对此标准作了补充和完善。就某种病原菌而言,其致病性一般通过测定LD50来定量。细菌的致病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毒力因子,包括侵袭力与毒素,以及毒力因子的分泌系统。侵袭力导致病原菌在机体内定殖、突破机体的防御屏障、内化作用、繁殖与扩散。毒素有外毒素与内毒素之分,外毒素是具有特异性毒性作用的蛋白质,典型结构为A-B亚单位的聚体。内毒素为LPS的类脂A,耐热,具致热作用等。细菌致病性的现代观点是将病原菌、宿主及二者的相互的作用综合考虑,纠正了只调节细菌本身的片面性,是认识的深化。细菌的毒力可用人工的方法增强或减弱,并受到温度、离子浓度等多种环境因子的调节。 感染(infection)是指病原微生物在宿主体内持续存在或增殖。发病(disease)表示病原微生物感染之后,对宿主造成明显的损害。病原菌(pathogenic bacteria)是指那些导致机体发病的细菌。是一群高度特化了的微生物,为了自身的生存,已适应而且必须在宿主生物体内持续存在或增殖,有时可造成宿主发病。 从进化关系来看,病原菌是由非病原菌演变而来,它们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就病原菌的生活方式而言,绝大多数病原菌是寄生性的,又可分为专性寄生和兼性寄生两大类。另有一些是寄居性的,在正常情况下对寄主不呈现致病作用,如动物肠道的大肠杆菌、皮肤上的化脓性链球菌等,当动物机体抵抗力降低时可致病,称为条件性病原菌或机会性病原菌。还有少数是腐生性的,是在死物上生长繁殖产生毒素,毒素以食物等为媒介进入人和动物体而致病,如肉毒中毒等毒素性食物中毒等,称其为腐生性病原菌。 微生物学研究侧重于感染。因为感染的范围更广,发病仅仅是感染可能出现的后果之一。感染不一定都导致发病,而发病则离不开感染。如将防治传染病的重点转移到预防感染,则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第一节细菌的致病性和毒力 病原菌能否引起宿主疾病取决于它们的致病性和毒力。 一定种类的病原菌,在一定的条件下能在特殊的宿主体内引起特定疾病的能力称为致病性(pathogenicity)。细菌的致病性是针对宿主而言,有的仅对人致病,有的则仅对某些动物

MERS病毒的结构、致病机理、预防与治疗手段

环境微生物学论文 MERS病毒的结构、致病机理、 预防与治疗段 姓名:刘明雪 班级:9121022701 学号:912102270110 摘要:2012年9月出现全球首例“中东呼吸综合征”。2013年以前,全球MERS疫情一直平稳,但是2014年3月以来,疫情明显上升,并且发现病毒已具备有限的人传人能力,2015年MERS在韩国爆发,并在中国境内出现输入性病例。本文数据库中已经发表的MERS论文和WHO、美国CDC等地区的官方网站发布的信息,对有关的病原学MERS的结构、致病机理、临床学、治疗和预防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概述。 MERS-CoV是一种新型冠状病毒,可以引起人体严重的肺部疾病,是继SARS-CoV之后的第二大高致病性冠状病毒。该病毒于2012年9月由病毒学家Zaki A.M.从沙特阿拉伯Jaddah市一例60岁急性肺炎伴肾功能衰竭患者的呼吸道上皮细胞中分离到并首次报道的。 2012年9月23日,WHO 向全球通报了首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确诊病例,2012到2013年间MERS病例基本处于散发状态。。2013年2月之前WHO一度认为该疾病“在人与人之间持续传播的可能性很低",但在2013年4、5月,分别出现19名新病例,主要分布于中东地区或到过此

地的旅行者中,而且其中多数都与感染者有接触。因此,目前的观点认为MERS-CoV具备人际传播能力。鉴于其高致病性和一定的人际传播能力,国际病毒命名委员会于2013年5月建议将此病毒统一命名为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Middle East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2014年3月份以来,全球MERS报告病例数明显上升,伴随死亡病例的增多,病例报告地区范围也逐步扩大。今年,在韩国境内出现MERS病例,目前已确诊总人数达169名,死亡人数25人中国境内出现1例输入性病例。迄今对于这种病毒引起的感染并无特异性预防和治疗方法。 1.MERS-CoV结构 和其它冠状病毒类似,MERS‐CoV 形态结构为圆形或卵圆形,病毒颗粒直径大约60-220nm ,核心为单股正链RNA ,病毒的衣壳外面包含有糖蛋白组成的刺突 样的结构,因其覆盖表面而使得整个病毒粒子在电镜下如皇冠样的形状,因而得名冠状病毒。冠状病毒科主要有α、β、γ和δ四种类型,其中β属冠状病 毒又分为A 、B 、C 和D 四个谱系。迄今,有6个冠状病毒能引起人类疾病,包括:α类CoV‐220E及CoV‐NL63;β类A 谱系CoV‐OC43和CoVHKU1、B 谱系SARS-CoV;及当前的MERS‐CoV。对MERS‐CoV 遗传及系统进化分析结果显示,它

朊病毒及其致病机理研究进展

朊病毒及其致病机理研究进展 摘要:朊病毒是有侵染性的蛋白颗粒,是造成人类及其它动物的多种致死性中枢神经系统的慢性退化性疾患的元凶,它不含有核酸,因而其生物学结构及特性、复制及致病机理具有特殊性,这也为朊病毒的鉴别提供了标准。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朊病毒的遗传也具有多样性,这造成了朊病毒在不同宿主间的传播障碍。本文将针对上述问题,对朊病毒及其致病机理研究进展进行简要的介绍。 关键词:朊病毒 人类早在18世纪就发现了由朊病毒引起的致死性中枢神经系统的慢性退化性疾患[1],但却一直无法分离出朊病毒病原。这是因为朊病毒不含有核酸和脂类,是纯粹的“有侵染性的疏水性蛋白颗粒”[2]。直到1982年,美国加州大学神经病学教授Prusiner在对绵羊瘙痒病因子的研究中,才第一次揭开其神秘的面纱[3]。朊病毒的发现,无疑使人类对生命体的认 识,达到了一种新的高度——不具有核酸却能复制的朊病毒是否属于生物的范畴,至今仍处在激烈的争论之中。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这一特殊的存在。 1.生物学结构及特性 朊病毒是由朊病毒蛋白(prion protein,PrP)组成的,是具有传染性的结构简单的糖蛋白,其分子量为27000~30000Da[4],在电镜下看不见其病原颗粒。 朊病毒蛋白的前体(cellular isoform of the prion protein,PrP C),是一种正常无害的蛋白质,是由宿主细胞一条染色体上的一个基因产生的,多数存在于神经元中,能通过空间构象变化形成感染形式的朊病毒蛋白前体(scrapie isoform of the prion protein,PrP Sc)。PrP Sc 再经蛋白酶的酶切作用可转化为具有侵染性的PrP27~30,最后通过纤维聚合自我成核作用,形成朊病毒蛋白。PrP27~30的浓度与其传染性成正比,经化学灭活处理后,其活性与传染性将同步下降。 1.1.理化性质 由于朊病毒是纯粹的疏水性蛋白颗粒,因此能抵抗多种核酸酶(包括RNA酶和DNA酶)的作用,但却可被胰蛋白酶降解,蛋白质变性剂或氨基酸化学修饰剂也对其具有灭活或抑制作用。它耐高温,能抵抗254nm紫外线的照射,但对237nm紫外线表现敏感[5],同时能抵抗离子辐射和超声波。一般的化学消毒剂对其无破坏作用。 1.2.生化特性 由于朊病毒不具有遗传信息载体——核酸,不能像病毒一样通过逆转录,利用宿主细胞物质合成自身所需物质,因此,它不能形成包涵体,不能产生干扰素,也对干扰素不敏感, 同时不能干扰其他病毒产生干扰素。它不破坏宿主B细胞和T细胞的免疫功能,也不会引起宿主的免疫反应。免疫增强剂和免疫抑制剂均不能改变其致病过程。在温和的清洁提取物中纤维状或短杆状朊病毒会大量聚合,表明其在非变性去污剂中不溶。朊病毒只以单体或是二聚体形式存在,所以用核磁共振(NMR)和X光谱分析不能辨别其构象[6]。 此外,由于朊病毒依赖于磷酸肌醇磷脂酶作为结合位点(GPI)附着在细胞表面,因此经过磷酸肌醇磷脂酶C(PUPLC)酶解后,朊病毒不会从膜上被释放[7]。 1.3.基因结构 PrP基因为单一基因,人、哺乳动物和禽类都具有该基因。人类朊病毒蛋白(PrP)基因定位于20号染色体,小鼠则定位于2号染色体[8]并与控制朊病毒潜伏期的基因(Prn-i)相连

COVID-19的病毒学、流行病学以及发病机制的认识

COVID-19的病毒学、流行病学以及发病机制的认识 新兴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症冠状病毒2(SARS-CoV-2)疾病的爆发(COVID-19)已引起全球关注,并在2020年3月11日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宣布为大流行病。由于没有特定的疗法和疫苗可用于疾病控制,COVID-19的流行对全球公众的健康构成了巨大威胁。 2019年年底,中国湖北省武汉市出现了一群原因不明确的肺炎患者,随后,由于春节将近,人口流动大,疾病在在全中国范围内蔓延传染。通过序列分析,人们认为这种肺炎是由一种新的冠状病毒2019-nCoV引起的,后来WHO在2020年2月11日又将其命名为2019冠状病毒病Coronavirus Disease-2019 (COVID-19),在同一天,国际病毒分类学委员会(ICTV)将这种新型冠状病毒命名为SARS-CoV-2。至今,SARS-CoV-2感染仍在蔓延,涉及欧洲、非洲、美洲和大洋洲等地,这种病毒对全世界人民的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中国大陆几乎所有省份都确认颁布了联合的预防和检疫机制,及时控制住了疫情。但由于缺乏特定的抗病毒治疗方法和临床治疗,全世界每天有数千例严重病例死亡。 一、病毒学 1.起源 在2019年底,中国湖北省武汉市的几家当地医院出现了COVID-19,根据临床表现,血液检查和胸部X光片检查,该疾病被临床医生诊断为病毒引起的肺炎。初步的流行病学调查建议大部分疑似病例与他们在华南存在的海鲜市场有关。这个海鲜市场,不仅出售海鲜,而且还出售许多野生动物。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从华南海鲜市场的环境样品中分离出SARS-CoV-2,这意味着爆发的起源。但是,这样的结论是有争议的,因为最早的病例与海鲜市场没有关联。另外,官方在COVID-19报道的几个月前就发现了至少两种不同的SARS-CoV-2病毒株。最近流行病学分析表明,华南海鲜市场的SARS-CoV-2可能是来源于从其他国家进口的地方。所以COVID-19的起源到目前还是一个争议,需要确切的证据来解释这个问题。 2. 分类及其亚型 分离出的SARS-CoV-2,经过序列和进化树分析,被认为是β-CoV的成员。

2011CB504700-重要病毒跨种间感染与传播致病的分子机制研究

项目名称:重要病毒跨种间感染与传播致病的分子 机制研究 首席科学家:高福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起止年限:2011.1至2015.8 依托部门:中国科学院

二、预期目标 总体目标 本项目根据国家新发人类传染病防治上的战略需求,聚焦国际上病毒病研究的前沿,立足于我国重要病毒性传染病发生与流行的现状,选择新型冠状病毒、乙脑病毒、登革病毒、狂犬病毒和流感病毒等对我国具有严重危害或潜在危害的代表性病毒为主要研究对象,运用病毒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结构生物学等现代生命科学技术手段,揭示重要病毒尤其是新型病毒在动物宿主中的生态分布特征;解析病毒基因变异和进化规律,阐明病毒跨种间感染与致病的分子基础,在病毒跨种间传播研究基础理论方面有突破,进一步推动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我国新发传染病的防治提供科学支撑。通过该项目的实施,将不仅培养一批在病毒学研究领域国际创新型拔尖人才和学术骨干,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团队,而且将建立分子病毒学、分子免疫学和病毒生态学研究等科研基地,为我国新发人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水平的持续提升奠定稳固的科学基础。 五年预期目标 1.建立自然贮存宿主重要病毒病原生态学研究平台从野生动物中分离新型冠状病毒、尼帕或类似副粘病毒、汉坦病毒、流感病毒;弄清楚SARS病毒直接动物溯源和生态传播链;阐明我国境内蝙蝠体内感染和携带的几种已知人类重要病毒的种类、分布和病毒在蝙蝠等重要贮存动物贮存和传播的分子机理,揭示乙脑病毒在不同动物宿主之间的传播机制与传播关系;明确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主要疫源地(青海湖流域、洞庭湖)生态的分布、储存方式、生存及消长规律,以及流感病毒在家禽和哺乳动物的生态分布,建立自然宿主动物病毒资源库。 2.阐明重要病毒分子变异和进化的规律以及生物学特性通过对新型冠状病毒、乙脑病毒、尼帕或类似副粘病毒、流感病毒等进行病毒的全基因组序列测定,揭示功能基因组的遗传变异特征;通过基因组信息学特征分析,揭示病毒基因组进化规律。确定登革病毒在蚊子细胞中复制所必须的5’UTR和3’UTR顺势作用元件,鉴定出在登革病毒复制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种属特异顺势作用元件和细胞因子。阐明重要病毒尤其是新型病毒的生物学特性,包括病毒的致病性、传播性和感染性,揭示病毒基因变异对病毒致病性与传播性的影响等,奠定病毒种间传播研究的分子基础。 3、揭示跨种间传播中病毒配体与受体的作用机制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和反向遗传操作

细菌的感染与致病机理

细菌的感染与致病机理 肖赟彬 树达学院09级生物技术 200921170114 【摘要】:细菌的感染是一个含义甚广的概念。了解细菌致病的原理以及各种细菌在感染过程中的许多共性,可获得有关治疗的认识。现代遗传学和免疫学为了解新问题提供了研究的工具,且进展迅速,目前在研究细菌性传染病的机理方面已处于令人鼓舞的时代。本文试图反映这一领域内当前的研究现状及其意义。 【关键词】:侵袭力定殖毒素类毒素革兰阴性菌大肠杆菌抗吞噬作用抗体液免疫机制内化作用粘附素 一定种类的病原菌在一定的条件下,能在宿主体内引起感染的能力称为致病性(pathogenicity)病原菌致病力的强弱程度称为毒力(virulent),同一细菌的不同菌株,其毒力不一样,因此,毒力是菌株的特征。 细菌致病性的确定:柯赫法则(Koch’s postulates)由德国细菌学家罗伯特·柯赫(Robert Koch)于1890年提出,是确定某种细菌是否具有致病性的主要依据。 侵袭力(invasiveness) 病原菌在机体内定殖,突破机体的防御屏障,内化作用,繁殖和扩散,这种能力称为侵袭力。 定殖{粘附素 ↓抗吞噬作用 干扰或逃避抗体液免疫机制 宿主的防御内化作用 在体内扩散 定殖(colonization) 细菌感染第一步是体内定殖,前提是细菌要粘附在宿主消化道、呼吸道、生殖道、尿道及眼结膜等处,以免被肠蠕动、粘液分泌、呼吸道纤毛运动等作用所清除。凡具有粘附作用的细菌结构成份,统称为粘附素(adhesin),通常是细菌表面的一些大分子结构成份,主要是革兰阴性菌的菌毛,其次是非菌毛粘附素,如某些外膜蛋白(OMP)以及革兰阳性菌的脂磷壁酸(LTA)等。些粘附素无宿主特异性及组织嗜性 如F1(1型菌毛)能与细胞表面的D甘露糖残基结合 大多数粘附素具有宿主特异性及组织嗜性 如大肠杆菌的F4(K88)菌毛仅粘附于猪的小肠前段,F6(987P)仅粘附于猪的小肠后段

朊病毒的致病机理及其检测

食品微生物学进展课程论文 题目:朊病毒的致病机理及其检测 姓名:费鹏学号2011309110056专业:粮食、油脂和植物蛋白工程 指导教师:陈福生职称教授 中国·武汉 二○一二年一月

朊病毒的致病机理及其检测 摘要:朊病毒病是人和动物的一种致死性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主要包括羊骚痒病,疯牛病,以及人的克—雅氏综合症。其致病因子被认为是一种由正常细胞PrP蛋白经非正常折叠所形成的蛋白质(PrPsc)。本文对其理化性状、致病机理以及检测方法加以综述。 关键词:朊病毒;羊骚痒病;疯牛病;克—雅氏综合症;致病机理; Abstract:Prion diseases is a family of fatal neurodegenerative disorders in both huma -ns and animals,including scrapie in sheep,Bovine Spongiform Encephalopathy (BSE) in cattle and Creutzfeld-Jakob Disease(CJD) in human.The pathogenic factor of these diseases is thought to be a abnormal isoform protein(PrP Sc) of a normal cellular protei -n-PrP C. In this review the present knowledge concerning the physico-chemical featur -es of prion, prion pathogenesis as well as detection method is presented. Keywords: prion; scrapie; BSE; CJD; pathogenesis; 朊病毒,也称为朊粒,是一种只有蛋白质而没有核酸的传染因子。它是动物和人传染性海绵状脑病(Transmissible Spongiform Encephloathy, TSE)的主要致病因子。1982年Prusiner提出“唯蛋白”假说,以后Weismann等人对其逐步完善,并成为目前的主流学说。该假说认为:TSE是哺乳动物细胞中普遍存在的正常细胞PrP(Cellular Isoform of Prion Protein,PrP C)转变为致病性的异常痒病型PrP(Scrapie Isoform Of Prion Protein,PrP Sc)所致。PrP Sc在感染动物脑内形成不溶性的、抗蛋白酶的积聚物而引起动物发病,1985年英国爆发疯牛病后,朊病毒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科研水平的提高,朊病毒蛋白的结构特征、生化特性及致病机理的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刁小龙,2007)。 由朊病毒引起的传染性海绵状脑病有在动物中有羊瘙痒病(scrapie of sheep and goat)、水貂传染性脑病(Transmissible Mink Encephalopathy,TME)、鹿慢性退行性变(Chronic Wasting Disease of Deer,CWD)、牛海绵状脑病(Bovine Spongiform Encephalopathy,BSE)以及猫海绵状脑病(Feline Spongiform Encephalopathy,FSE)等。在人类中的疾病主要有库鲁病(Kuru disease)、克-雅病(Creutzfeld-Jakob Disease,CJD)、格斯特曼综合征(Gretmann-Straussler Syndrome,GSS)、致死性家庭失眠症(Fatal Familial Insomnia,FFI)、克-雅病变种(variant CJD,v-CJD)(侯佩强,2003)。

病毒的致病机理

感染:是指病原微生物在宿主体内持续存在或增殖。 感染,是指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病原体侵入人体所引起的局部组织和全身性炎症反应。 致炎因子作用于机体后,一方面引发组织细胞的损坏,使局部组织细胞显现变性、坏死;另一方面,诱导机体抗病机能增加,以益于清除致炎因子,使受损组织得到修复,从而使机体的内环境以及内环境和外环境之间达到新的均衡。 通常来说,炎症是机体的一种抗病反应,是对机体利的,例如炎性充血,能使局部组织得到较多的氧、营养物质和免疫物质;局部组织代谢和抗侵袭能力增加;渗出液能稀释毒素,其中所含的抗体能清除病原菌并中和毒素;渗出的纤维蛋白元凝结而成假膜,形成一道屏障,能阻止病原菌向深部蔓延;渗出物中的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能吞噬病原菌,还能吞噬坏死崩解的细胞碎屑;炎区的浆细胞和淋巴细胞能产生抗体中和毒素;组织增生能修复炎区所形成的损伤。 病毒的致病机理 (一)感染细胞的损伤和死亡 许多病毒感染细胞的结局为细胞死亡。病毒在感染细胞内阻断了细胞自身RNA和蛋白质的合成,而病毒蛋白质和病毒颗粒大量积聚,或形成包涵体(Inclusion body),而使感染细胞变形,常见细胞肿胀,细胞膜通透性改变,最后细胞本身溶酶体酶逸出,而导致细胞破坏。 (二)细胞膜的改变 麻疹病毒和副流感病毒能使感染的细胞膜发生改变,而导致感染细胞与邻近未感染细胞发生融合。细胞融合 (Cell fusion )的结果是形成多核巨细胞(Polykaryocyte) 合胞体(Syncytium)。这是这类病毒感染细胞的病理特征。另外,病毒感染的细胞膜上常出现由病毒基因编码的新抗原,流感病毒感染细胞膜上出现病毒病毒血凝集和神经氨酸酶,就使感染细胞成为靶细胞即免疫攻击的针对细胞。 (三)病毒感染中炎症反应和免疫病理损伤 病毒感染病灶中最多见的是淋巴细胞和单核吞噬细胞浸润,它是特异性的细胞免疫反应,如麻疹和疱疹的皮疹、流感的粘膜炎症和肺炎。另一类炎型反就是抗原抗体补体复合物引起的多形核粒细胞及单核细胞浸润,如急性黄疸型肝炎。 免疫病理损伤无非是第Ⅱ、Ⅲ、Ⅳ型变态反应及自身免疫所致。病毒感染偶尔会引起自身免疫,例如变态反应性脑炎,多发性神经炎,变态反应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发病机制可能为:①病毒改变宿主细胞的膜抗原,②病毒抗原和宿主细胞的交叉反应,③淋巴细胞识别功能的改变,④抑制性T淋巴细胞过度减弱。 麻疹病毒感染能使病儿结核菌素阳性转为阳性反应,持续1~2个月,以后逐渐恢复。近10~20年来,观察到许多病毒感染都能引起暂时性免疫抑制,如流感、流行性腮腺炎、麻疹、风疹、登革热、委内瑞拉马脑炎、单纯疱疹、巨细胞病毒感染等,急性期和恢复期病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对特异性抗原和促有丝分裂原(PHA、ConA)的反应都减弱。同时对结核菌素、念珠菌素、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抗原的皮肤试验反应转阴或减弱。 细菌的致病性 细菌是产生一些代谢产物,毒素影响到人的生理使人生病,病毒是侵入到人体细胞,在其生长代谢过程中利用细胞中的物质从而破坏了细胞结构最终使细胞裂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