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丑》讲评解析

合集下载

当代传媒文化中“审丑”现象刍议

当代传媒文化中“审丑”现象刍议

当代传媒文化中“审丑”现象刍议作者:张帆李辉来源:《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01期摘要:“审丑”现象出现在传媒文化中对大众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同时,也对公众的认知和审美有着巨大的改变。

针对这一现象,从美学理论中的审美范畴、审美意象等关键词入手对其进行分析,试图从学理的角度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以及针对此现象应当采取的策略,希望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精神价值建构起到一定的作用。

关键词:审美意象;“审丑”泛滥;传播节制中图分类号:I20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101(2015)01009204任何一项研究都有所谓的范畴界定,传媒文化也不例外。

英国学者威廉斯对于文化的界定更倾向于文化是指涉“一个民族、一个时期、一个团体或整体人类的特定生活方式”,而作为社会的容器、社会文本和文化的媒介成为现代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媒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其技术的更新与改变带给人们的影响也是巨大的,美国学者波斯特认为:新的信息方式和电子媒介交流能够从根本上瓦解理性自理个体的形象,人们从此可以将自我视为多重的、可变的、碎片化的,某种完全崭新的整体的或真实的后现代自我正在建构中①。

媒介在传播信息中呈现出以“审丑”为表征的传播文本,这种文本现象与传媒有着共同的利益和价值,因此传媒文化呈现出明确表征,即在现代社会建立在消费性基础之上的传媒文化本身就体现出娱乐性、狂欢性、反建构性、后现代性、开放性等特征,深入研究这类文化对理解文本对受众意识形态趋势有着非常意义。

“当代传媒文化”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一、传媒文化中“审丑”现象兹行“审丑”本是一个经典的美学概念,在美学理论的自身发展中经历着由边缘走向中心的历程,当波德莱尔开创现代主义美学之时,陀斯绥耶夫斯基、卡夫卡等也在文学作品中有所反映,作为李斯托威尔眼中的“近代精神的一种产物”,“审丑”现象的产生几乎就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

审美——审丑

审美——审丑

作者: NULL
出版物刊名: 文艺理论研究
页码: 141-141页
主题词: 审丑;社会美;审美心理;文艺思潮;喜剧;恶势力;鲁迅;辞海;主要表现;正剧
摘要: <正> 祖慰在《审美心理与电影》(《当代文艺思潮》84年2期)一文中说,人们在鉴赏社会美时,不是在审美,而是在审丑!人们爱看悲剧,因为“悲剧是最崇高的艺术”,它“主要表现主人公所从事的事业由于恶势力的迫害及本身的过错而致失败,甚至个人毁灭。

”(《辞海》)这就意味着悲剧在审恶、审丑。

人们也爱看喜剧。

按鲁迅的说法,喜剧就是把无价值的撕毁给人看。

这显然也是在审丑。

人们同样爱看正剧。

正剧表现的是那些叱咤风云的人物在审丑活动中怎样成为强者、英。

审丑的例子

审丑的例子

审丑的例子
(最新版)
目录
1.审丑的定义和概念
2.审丑的例子
3.审丑的积极意义
4.审丑的负面影响
5.如何正确对待审丑
正文
审丑,是指在审美过程中,人们对于丑陋事物的关注和欣赏。

在很多情况下,审丑是一种主观的心理现象,它与个人的审美观念、价值观和文化背景有关。

审丑的例子在生活中比比皆是,以下是一些具体的例子。

首先,审丑常常出现在人们对于艺术品的欣赏中。

比如,有些现代艺术作品以抽象、怪异和丑陋的形象为特点,观众在欣赏这些作品时,往往会对它们的独特性和创新性表示赞赏。

另外,在一些文学作品中,作者也会通过描绘丑陋的人物形象来突显故事的主题和人性。

比如,《巴黎圣母院》中的钟楼怪人卡西莫多,就是一个审丑的典型例子。

其次,审丑也出现在人们对于自然景观的欣赏中。

在一些自然景观中,人们常常会欣赏到一些形态奇特、色彩斑斓的石头、植物和动物。

比如,我国的黄山奇松怪石,就是一种典型的审丑景观。

然而,审丑也有其负面影响。

过度的审丑可能会导致人们的审美观念扭曲,进而影响社会的审美风气。

比如,在一些网络平台上,有些人为了博取关注和流量,会刻意制造一些低俗、恶心的内容,这就是一种不健康的审丑现象。

因此,对于审丑,我们应该持一种理性的态度。

在欣赏审丑的同时,
我们也应该注重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和品味,避免陷入过度的审丑中。

审丑——新写实主义的批判方式

审丑——新写实主义的批判方式

审丑——新写实主义的批判方式
王明良
【期刊名称】《青年思想家》
【年(卷),期】2003(000)005
【摘要】评论家面对一种新的文学现象,总是习惯于以既有的理论加以毁誉褒贬。

新写实主义作为一种新的文学流派产生后,同样不可避免地遭到诟病与诘难。

有论者悲天悯人地指出,新写实主义文学回避批判精神对现实的逼问,弱化崇高的人文关怀,缺乏艺术应有的超越性意义。

因此,新写实主义文学是一种媚俗现实主义。

【总页数】2页(P90-91)
【作者】王明良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校办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7
【相关文献】
1.审丑:审美文化的他者——对当代中国视觉媒介“审丑文化”的批判 [J], 罗泽荣;龙佳解
2.“审丑”时代:从审丑、炫丑到丑书泛滥 [J], 郑付忠
3.“审丑”时代:从审丑、炫丑到丑书泛滥 [J], 郑付忠;
4.论新写实主义小说\"审丑\"的美学价值 [J], 李巍
5.审丑文化批判与审美教育 [J], 叶庚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议文学中的审丑现像

浅议文学中的审丑现像

浅议文学中的审丑现像浅议文学中的审丑现像柯汉琳在《丑的哲学思考》小文艺研究。

1994年3期)一文中指出:艺术创作是一种审美活动,它的表现对象扩大到丑以后,能否说审美包含着审丑呢?当然不能这样说。

艺术创作不同干日常生活中对丑的体验,艺术家在体验丑的基础上对丑加以审美否定,并借丑米表现某种美的理想,因此,它本质上仍然属干审美活动,“审丑”只是艺木创作前艺木家对现实丑的体验阶段。

我们不能因为艺术反映了丑就将这种创作称作“审丑”或看作审美的一个方面,否则,艺术创作就必须分为两种,一种象。

米洛的维纳斯》、《大卫。

、《春》、《蒙娜丽莎》等的创诈,是审美;一种象《欧米哀枷、《马谷利澎、《三个阴影。

、。

查理三世》、《钦差大臣。

、。

升官图。

、。

阿Q。

正传。

等的创作,则是审丑。

那岂非咄咄怪事?总之,把审丑当作审美的一个重要方面,无沦就日常生活还是就艺术创作来说,都不合逻辑,并且将使“审美\失去本来的意义。

虽然丑不是美,审丑不是审美,但是,美学必须关注丑和审丑活动,因为它们毕竟与美和审美存庄着种种联系,丑不在美的范畴之内,但丑又属于美学理沦研究的范畴。

审丑与审美<正>柯汉琳在《丑的哲学思考》(《文艺研究》1994年34在20世纪中国文学批评的概念家族中,“审丑”是一个新成员。

人们用它来描述和批评80年代以来文学创作中出现的大面积写丑现象。

通用的《美学原理》一般这样界定“丑”:“丑”作为一个美学概念,与“美”相对,指人与客观事物在社会实践中历史地形成的一种否定性关系。

丑普遍存在于自然、社会和艺术领域,是一种特殊的审美对象,它唤起人们一种否定性的审美体验。

这种认识古已有之,但由于儒家“不语怪力乱神”的中和美学的长期影响,中国古代文论并没有给予“丑”充分的关注。

周来祥说:“明中叶随着资本主义萌芽,市民力量的抬头,近代启蒙思潮和浪漫主义的兴起,美与丑日益尖锐对立,丑逐渐为人们所重视。

”[1]他的这一判断以王国维的戏曲史考证为依据,王氏曾经断定“丑始于明”。

审丑论文

审丑论文

论文题目:论莫言小说中的审丑意识专业:汉语言文学学科:当代文学专题工作坊教师:胡西宛学生:李骏卿学号:0805010133完成日期:2009-11-19摘要: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审丑观这一美学观念由于种种原因在中国的当代文学史上留下了它的印迹。

而其中以莫言为代表的先锋作家们在文学创作中将审丑发扬光大,带来了一个审丑观念的高潮。

这种审丑观主要着力于描写肮脏的环境,荒诞的场景,裸露的性爱等来引起读者视觉或心理的震动,以达到作者希望的自我审视的目的。

但审丑观具有极端暴力、缺乏真实性等局限,以致会偏离作者的创作目的。

本文将以莫言的《红高粱家族》和《檀香刑》为主要分析篇目,简析其中的审丑表现和写作意义,探讨莫言小说的审丑意识的价值和局限,以及如何化丑为美。

关键词:审丑意识;莫言小说;审丑表现;写作意义;价值;局限性;超越审丑意识,似乎是一个很陌生的概念。

殊不知在我国,它是有着悠久的历史的。

庄子从哲学的角度提出了“美恶共存”的美学思想。

在这一美学思想的引导下,我国古代的作家们往往不会避讳丑。

唐代的韩愈写诗就喜欢以丑为美,在他的诗中经常会用晦涩难懂的语句描写一些怪异、恐怖的事物。

另外呢,中国古代的审丑是多具有伦理和道德上的特征的,人们的审美和审丑都一次为出发点。

之后的许多作品,如清末的四大谴责小说,鲁迅的一些小说《阿Q正传》就是从道德方面对社会、人性的丑恶进行批判,也不自觉地体现了审丑意识。

然而审丑意识在近代的西方得到了更快更好的发展。

西方学者说我们“吸收丑是为了美而不是为了丑”。

丑只能代表人性的负面,是与美相比较、相对立而存在的一种状态,是人性的本质力量的扭曲与异化。

“丑”作为一个美学概念,在通用的《美学原理》里中早已被界定:与“美”相对,指人与客观事物在社会实践中历史地形成的一种否定性关系。

而康德却将丑于崇高联系在一起:“丑本身不一定是崇高的,但丑与引起恐惧的性质联系在一起,就显得崇高了。

”①从尤奈斯库的《秃头歌女》到萨特的《恶心》,从卡夫卡的《变形记》到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作家们开始揭露生活中的丑,将文学艺术带入了一个审丑时代。

现代审丑与生命哲学主题

现代审丑与生命哲学主题

现代审丑与生命哲学主题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海派以新感觉派为代表,他们的小说是中国最早的真正意义上的都市文学,现代物质文明带给人们精神巨大的冲击,海派小说的现代主义本质在于它是内指向的,更多地关注人个体的生存与本质,海派作家还注意到以往文学较少反映的生活中的丑恶面,开创了现代文学审丑的先河。

四十年代海派的代表作家更多的表现人的生命哲学主题,关注人的生存困境,展现现代人无可选择的悲剧命运。

标签:现代主义;内指向;现代审丑;生命哲学主题由于潘多拉的好奇,她打开了上帝给她随身携带的魔盒,于是一切恶的精灵包括瘟疫、贫穷、战争、杀戮、妒嫉等等纷纷逃逸而出,来到人间,她又忙不迭地关上魔盒,结果单单把希望关在了里面,于是人间就成了现在的样子,这是希腊神话对人类苦难的解释。

希腊神话对西方社会的影响不必多言,但西方传统文学所表现的社会生活却并不是这样的,无论是古希腊“庄严的崇高,静穆的伟大”的古典艺术,还是中世纪的骑士文学,或是欧洲伟大的文艺复兴,以及近代以来的古典主义、浪漫主义,都有着对人类理想的孜孜不倦的追求,许多文艺作品歌颂人世间崇高、善良、美丽的品质,寻找和赞颂一切拯救国家、人类的道路和行为。

中国的传统文学也大致如此。

古典诗歌以和谐为美,歌颂自然和人世生活的美好与幸福,尤其是讲究“文以载道”,这在审美精神上与西方的古代文学是基本上一致的。

毋庸置疑,中国的古代社会也不是一个理想王国,虽没有“原罪”的说法,但丑恶和非自然处处存在。

中西方的传统文学一般都不愿正面反映这些丑恶的一面。

进入现代社会以后,整个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资本主义物质文明给人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物质享受,但随之而来的是较古代社会更多的“罪恶”。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现代主义文学开始关注现代社会,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海派是属于世界范围内现代主义文学的一部分。

向外的传统文学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并未解决人的存在本质问题,反其道而行之是极为有效的方式。

论先锋小说的“审丑”

论先锋小说的“审丑”

论先锋小说的“审丑”作者:焦晓明来源:《青年文学家》2014年第35期摘要:随着人类中心主义受到质疑和传统美学系统的坍塌,审丑成为现代美学、现代文学实践和研究的大潮之一,也是东西方文学领域的普遍现象。

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先锋小说在内容上、形式上、观念上对传统美学原则进行了大胆的反叛。

从此,以一种全新的自觉意识,使丑所蕴含的否定性意义引发人类心灵的震颤以及关于人类自身的发展性的思考。

本文从先锋小说的审丑原因、审丑类型等方面,对中国的先锋小说进行较为深入的剖析,从而分析其崭新的美学意义。

关键词:先锋小说;审丑;美学价值作者简介:焦晓明,河北大学文学院,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年级:2013级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4)-35-0-01在中国,由于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带来了时代审美的转变,再加上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理论的渗进,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文坛涌现出了格非、马原、残雪、莫言等具有先锋性质的年轻作家,他们在创作内容和语言、形式上对传统审美原则进行了彻底的反叛,以极富叛逆的姿态向传统文学发起挑战。

由此,传统文学的崇高性和审美性被彻底颠覆。

一:先锋小说审丑的原因。

1:历史根源。

审丑意识在中国具有源远流长的历史,可谓“古已有之,于今为烈”。

古语有之“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和“瑕不掩瑜”,都体现了中国老百姓对“美丑共存”的哲理体系。

中国的审丑意识还有另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宗法、伦理、道德对审美和审丑领域及中国古典艺术思维方式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因此而形成了中国独特的“文以载道”的文艺观,并且一直影响到20世纪末。

但是审丑艺术现象并不普遍,丑往往只是依傍着美而进行艺术建构的一隅,直到在西方审丑思潮的影响与撞击下产生的中国新时期的先锋小说,使传统的审美形态实现了向现代审丑形态的急剧转变。

2:社会背景。

自二十世纪以来,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由垄断取代了自由竞争,政治上采用资产阶级专政,政权也日渐法西斯化,对内残酷镇压,对外进行侵略扩张,国内外矛盾日趋激化,动荡不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审丑”作为小说的标题,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 谈谈你的理解。(6分)
找出全文跟审丑有关的字眼。
(1)标题一语双关(或反讽)。 (2)审丑是一种绘画原则(或流派、风格、理论), 老人成为学生的审丑对象。 (3)老人外貌丑陋,做人体模特被人们视为“丑”事, 但这“丑”下面却隐藏着为孙子全力付出的淳朴心灵。 (4)小臭儿不孝,嫌弃爷爷,是真正的“丑”。
对小说标题的考查主要集中如下两个方面: 一、小说标题的含意(双重或多重) 1、表面意义与真实意义。 2、指代意义与比喻意义。 3、一语双关,双层含义。 二、小说标题的用意(原因、作用、效果、好处) 1、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 2、概括故事情节、暗示比喻象征、揭示小说主旨。 3、结构线索,组织全文;寄托情感,深化主题。 4、铺开情节,呼应细节;对比讽刺,强化效果。
学习指导二
• 四人一组,讨论答案,梳理思路!
• 五分钟后检测!
1.根据小说内容,简要概括曾大爷的形象特点。 (4分) 步骤1、找出文中描写曾大爷的语句。 步骤2、提炼概括,分条陈述。 外貌丑陋; 吃苦耐劳; 孙子不孝,晚景凄凉。
角度二:分析小说形象作用题 ①分析主要人物的作用,主要分析人物形 象的社会意义:首先要分析人物形象的典 型性,然后结合社会现实分析人物折射的 社会现象以及给人们带来的某种启示等。 ②次要人物的作用:对主要人物起衬托作 用;若是线索人物,就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若是第一人称,就有见证作用。 ③物象的作用:突出人物性格;揭示深化 主题;若反复出现,起线索作用,使结构 更加严谨。
课堂作业
• 核对并修改答案。
3.小说结尾处“无定停了好大一会儿,说:‘真 的。’”体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4分)
步骤1、确定题型:句子解释题。 步骤2、如何解答? 本句手法,则可以找重点词,问原因: (1)无定为何停了好大一会? (2)为什么无定没有揭穿真相?
反映了无定的复杂矛盾心理。无定对闲人的话感 到意外,在同情老人的同时,还是理解了他的一片苦 心;无定憎恨小臭儿的不孝,却仍然愿意为这个淳朴 的老人隐瞒真相。
审丑
严歌苓
学习目标 • 1、深化对小说阅读的题型、 理清答题思路的理解。 • 2、了解作者严歌苓。
• 严歌苓,美籍华人,中文和 英文作家、好莱坞专业编剧。 • 严歌苓生于上海,是享誉世 界文坛的华人作家,是华人 作家中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 一。作品以中、英双语创作 小说,常被翻译成法、荷、 西、日等多国文字,是少数 多产、高质、涉猎度广泛的 作家。其作品无论是对于东、 西方文化魅力的独特阐释, 还是对社会底层人物、边缘 人物的关怀以及对历史的重 新评价,都折射出复杂的人 性,哲思和批判意识。其代 表作《金陵十三钗》2011年 被中国著名导演张艺谋拍成 同名电影。
2.结合文意赏析两处划线部分。(4分)
赏析题,从手法、内容、结构来 考虑。
(1)侧面描写,通过写“不少人”脸上的表情来表 现曾老头的丑陋。在世俗人的眼光里,做人体模特也 是“丑”的。 (2)心理描写,“坠”字形象地刻画了赵无定此时 的内心感受,表现出此时赵无定对老人的同情和对小 臭儿夫妻言行的反感。
学习指导一
• 初读文本,理清文本思路。
• 要求:1、给每段标上序号。 • 2、快速阅读。
文本思路
1-5段:曾老头要无定帮他找活儿。 6段:曾老头告诉无定小臭儿的情况。 7-13:无定初到小臭儿家。 14-21:无定目睹小臭夫妇对待曾老头 的丑恶嘴脸。 • 22-24:无定到曾老头家送工资。 • 25-31:无定为曾老头圆谎。 • • •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