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3课《愚公移山》教案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3课《愚公移山》教案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3课《愚公移山》教案

《愚公移山》

《列子》

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辨析一词多义。

2、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

3、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4、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词语,培养语感。 2、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

教学难点:1、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2、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的作用。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由江涛的歌曲《愚公移山》引入,这首歌源于一个古老的寓言故事——《愚公移山》。同学们听后,一定被愚公那种不畏困难的精神给打动了吧。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则寓言故事。二、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万仞.()汝.()魁.父()荷.担()箕畚

..()

始龀.()智叟.()穷匮.()陇.断()

三、诵读课文

1、学生听示范朗读(要求听准字音,听清楚人物对话的语气、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提示句子停顿。

示例:惩/山北之塞曾不能/损魁父之丘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3、学生分角色朗读。

4、学生齐读。

四、疏通课文

1、学生根据注释提示,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圈点勾画难词难句。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解决

五、字词归纳

1、通假字

始一反焉“反”通“返” 返回汝之不惠“惠”通“慧” 聪明

亡以应“亡”通“无” 没有

2、虚词

①“而”的用法

连词,表修饰:面山而居笑而止之

表顺承:聚室而谋何苦而不平?

表转折: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②“其”的用法

代词,“他的”:其妻献疑曰帝感其诚“他”:惧其不已也

副词,加强反问语气:其如土石何?

③“之”的用法

a、结构助词,“的”:冀州之南,河阳之北以君之力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京城氏之孀妻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操蛇之神

b、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汝之不惠

虽我之死汝心之固

c、指示代词“这件事”:操蛇之神闻之.,告之.于帝

d、人称代词,“他们”:跳往助之“他”: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④“且”的用法

副词,“将”:年且九十

连词,“况且”:且焉置土石?

⑤“于”的用法

介词,“到”:达于汉阴“向”:告之于帝

⑥“焉”的用法

疑问代词,哪里:且焉置土石

语气词,相当于“呢”:始一反焉

语气词,相当于“了”:无陇断焉

3、词类活用

形容词活用作为名词:毕力平险.(险峻的大山)

名词作状语:箕畚

..运于渤海之尾(用土筐)

六、特殊句式

1、被动句帝感其诚(天帝被他的诚心感动了)

2、倒装句①、主谓倒装:甚矣,(谓)汝之不惠(主)

②、宾语前置:何(宾)苦而不平?

③、定语后置:遂率子孙(荷担者)(定语)三夫

3、省略句①、省略主语:(愚公)聚室而谋曰(室人)杂然相许

②、省略介词:帝感(于)其诚一厝(于)朔东,一厝(于)雍南

七、布置作业:背诵课文第三段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翻译全文,疏通词语,大致理解课文的内容。这节课,我们再来细读课文,深入分析。

二、学生速读课文,理清全文思路。

1、愚公为什么要移山?明确: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2、移山要达到什么目的?明确: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3、愚公移山遇到哪些困难?

明确:“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切”——说明山又高又大,移山很艰难。

移山的人少,只有五人,且老的老、小的小。

“渤海之尾”“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说明路途遥远,往返时间长。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说明运土的工具简陋落后。

4、移山的结果怎样?

明确:愚公的精神感动了天帝,派夸娥氏之子移走了两座山。

三、拓展探究

1、本文写太行、王屋的高大,愚公的年迈,移山人力缺乏,运土路程的遥远,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有何作用?明确:衬托愚公移山的决心、信心、恒心。

2、从课文看得出来,“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作者这样给他们命名,用意何在?明确:智叟与愚公形成鲜明对比。智叟之“智”在于认为愚公“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这是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目光短浅,实是愚。愚公之“愚”在于他决定毕生平险、挖山不止。这是造福子孙的大事,愚公目光长远,且认为子孙无穷而山不加增,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实为明智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