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岩体稳定性分析

合集下载

探究崩塌危岩体稳定性评价

探究崩塌危岩体稳定性评价

探究崩塌危岩体稳定性评价随着城市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对岩体稳定性的评价与监测变得尤为重要。

崩塌危岩体是指在自然条件或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岩石发生破坏、塌落或滑动等现象的岩体。

崩塌危岩体的稳定性评价是为了预防和减少因岩体稳定性问题造成的灾害,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本文将就崩塌危岩体稳定性评价进行探究,以期提高岩体稳定性的评价与预测能力。

一、岩体稳定性评价的意义和目的崩塌危岩体的稳定性评价是为了全面了解岩体的力学性质和岩体稳定性状况,为岩体的工程治理和灾害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岩体稳定性评价的目的主要有以下几点:1. 评价岩体的整体稳定性,判断岩体的稳定性状况,为岩体的规划设计和工程建设提供依据;2. 预测岩体可能发生的破坏或塌落,为岩体灾害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3. 对岩体稳定性问题进行科学的评价和分析,为岩体的改善和治理提供技术支持;4. 提高岩体稳定性评价的准确性和预测能力,为相关部门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减少岩体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影响。

岩体稳定性评价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岩体力学参数测定、稳定性分析方法和技术手段等方面。

1. 岩体力学参数测定技术:包括岩石的取样方法、室内试验和现场试验等方面的技术,为岩体力学参数的准确测定提供技术支持;2. 稳定性分析方法:包括极限平衡法、数值模拟法、监测预警法等方式,为岩体的稳定性分析提供科学依据;3. 技术手段:包括地质雷达、GPS监测、遥感技术等现代科技手段的应用,为岩体稳定性评价提供技术支持。

四、岩体稳定性评价的挑战与对策岩体稳定性评价在实际工程中面临着一些挑战,主要包括技术手段不够完善、评价方法不够科学和评价准确性不够高等问题。

针对这些挑战,我们需要采取以下对策:1. 加强技术研发,提高岩体力学参数测定技术的准确性和稳定性分析方法的科学性;2. 推广现代科技手段,如地质雷达、GPS监测和遥感技术等,提高岩体稳定性评价的技术水平;3. 加强对岩体稳定性评价的研究和实践,提高岩体稳定性评价的准确性和预测能力。

探究崩塌危岩体稳定性评价

探究崩塌危岩体稳定性评价

探究崩塌危岩体稳定性评价岩体稳定性是岩石力学研究的基础之一,其在地质灾害防治中具有重要意义。

崩塌危岩体是指存在稳定性问题、可能发生崩塌的岩体,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威胁。

因此,对崩塌危岩体的稳定性评价至关重要。

崩塌危岩体的稳定性评价方法多种多样,常用的方法有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

定量评价一般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如有限元法、界面元法等,它能够获得相对准确的结果,但需要较高的技术水平和大量的数据支持。

定性评价则主要采用工程经验法、地质工程判断法、现场观察法等,其对技术要求较低,但存在肉眼主观因素干扰的问题。

评价岩体稳定性时,应考虑以下因素:岩体力学性质、裂隙状态、岩体形态、水文地质条件等。

岩体力学性质是稳定性评价的基础,它涉及到岩石强度、岩石韧性、岩石刚度等。

裂隙状态则反映了岩体内部的剪切、拉伸、压缩等变形状态,从而影响岩体的稳定性。

岩体形态影响了岩体的受力状态和受力边界,是评价岩体稳定性的重要因素。

水文地质条件是指水文地质过程对岩体稳定性的影响,如地下水位升降、降雨等,对加剧岩体稳定性破坏具有重要影响。

定量评价的数值模拟方法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其中有限元法是稳定性评价的主要方法之一。

有限元法能够运用计算机数学模型计算出岩体的应力、应变、位移等参数,通过比较计算结果与实测数据,评价岩体稳定性的可靠性。

界面元法则是将岩体分解为许多小六面体单元,分析每个六面体单元与相邻单元之间的位移、应力情况,从而模拟出岩体的稳定性情况。

由于有限元法和界面元法的计算精度较高,其结果能够为实际的工程中提供准确的信息和指导意见。

定性评价主要是场地观察法和地质工程判断法。

场地观察法是根据场地现状和地质特征,通过观察内部的裂隙、节理、岩性等因素,判断岩体的破坏程度和稳定性。

地质工程判断法较为主观,其根据观察岩体的地质、力学、水文地质特征,结合类似岩体结构破坏的现象及实测资料,用专家判断经验的方式判断岩体的稳定情况。

总之,对崩塌危岩体的稳定性评价需要结合实际地质条件及其他因素综合评价,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合理的评价方法,提高评价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有效地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滑塌类危岩体的稳定性分析

滑塌类危岩体的稳定性分析

滑塌类危岩体的稳定性分析摘要院危岩体崩塌往往导致重大的生命财产损失。

针对白云质灰岩的特定产状,应用相关理论建立了滑塌式崩塌模型。

在三种不同的荷载组合下计算了危岩体的稳定性,分别得出稳定性系数。

对危岩的安全性进行了定性和定量的分析评价,并提出了防治的原则性建议。

分析过程和结论可供类似的地质和岩体治理参考。

Abstract院Rockfall of dangerous rock mass always leads to a significant loss oflife and property. Aming at specific occurrence ofdolomitic limestone,the slide collapse model is built by using relevant theory. The stability of dangerous rock mass is caculated in threedifferent load combinations, and the stability coefficients were obtained respectively. Security of dangerous rock is evaluated in qualitativeand quantitative ways, and principled suggestion of control is proposed. Similar geologyand rock management can refer the process ofanalysis and conclusion.关键词:地质灾害;危岩体;滑塌;稳定分析Key words院geological disaster;dangerous rock mass;slump;stability analysis中图分类号院P642.21 文献标识码院A 文章编号院1006-4311(2014)23-0026-020 引言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山区建设进程加快。

庄子村危岩体稳定性分析及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

庄子村危岩体稳定性分析及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
财 产的安 全 。
1 危 岩体 分布高 程 1 4 2 5~1 4 5 0 I T I , 危岩 体空 间形
态 上呈柱 状 , 体 积约 3 0 0 0 m , 属 于小 型危 岩体 。与母 岩之 间形成 的缝 隙宽 度 在 2 0~ 5 0 e m之间, 局 部 存 在
条件下 处于 临界稳 定状 态 。
的峡 谷 , 呈“ V” 形, 坡 降 大 。菜 子 崖 山体 岸 坡 陡 峻 , 坡 度5 0 。 一 8 5 。 , 组成 山体 岩 性 主要 为震 旦 系 上统 灯 影 组 ( Z b d ) 细 晶 白云 岩 , 岩 层总体产 状 9 0 。 /2 0 。 , 倾 向 坡
预测 产生的灾害种类为崩塌 、滑塌 ,其灾害危 害程度 大 ,下方居 民生命财产安 全受到严 重威胁 ,地质 灾害
危 险性 大 。
关 键 词 :危 岩 体 ;地 质 灾害 ;崩 塌 ; 滑塌 ;危 险 性 ;预 测
中图分类号 :P 6 4 2 . 2 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 6 7 1 —1 2 1 1 ( 2 0 1 3 ) 0 4— 49 0 6— 0 3
结构面 , 呈现 “ 两 陡一缓 ” 的结 构模 式 , 其 中一组 为缓倾
貌上给危岩体的形成提供了良好 的临空条件 。
收稿 日期 :2 0 1 3— 0 6—0 3 ;改 回 日期 :2 0 1 3一 O 6一 O 5
作者简 介:吴祖国 ( 1 9 6 2一),男 ,工 程 师 ,水 文 地 质与 工 程 地质 专 业 ,从 事 水文 地 质 、工 程 地 质 、地 质 灾害 防 治 等工 作 。E—ma i l
晰, 产状 为 1 0 5 。 /3 0 。一3 5 。 , 其 倾 角 与 正 常 岩 层 倾 角

灵空山某处危岩体稳定性分析与评价

灵空山某处危岩体稳定性分析与评价
危岩体在节理根劈作用下形成 宽大缝 隙 , 裂缝宽度 达到 5 a m
平 面滑 动 、 楔形滑动和倾倒式崩塌 。
根据 G B 5 0 3 3 0 - 2 0 0 2建 筑边 坡工 程技术 规范 第 5章 , 对 危岩
对评价 为不稳 定结 构 左右 , 少量岩屑和粉土充填 , 可 以见到树木根 系 , 在 垂直 裂隙和层 体 先采 用赤平极 射投影法进行稳定性分 析 , 采用平 面滑 动法计算 稳定 性 , 对各种 结构 面组 合形 成 理 的切割下形成 危岩体 , 该危岩体 宽度约 1 . 4 5 m, 长度约 3 . 0 m, 的结构面 , 的楔形体采用楔形滑动法计算稳定性 , 并进行倾 倒式崩 塌稳定 性 高度约 3 . 0 m。根据野 外地质 调查结果 , 危 岩体走 向为东北 西南 还要 考虑持续降雨 和地震力 的作 用。各种 向, 倾向1 4 0 。 , 坡度 3 5 。 一8 0 。 , 坡顶地形平缓 , 坡度 5 。 左右 , 岩层产 计算 。稳定性计算时 ,
灵 空 山 某 处 危 岩 体 稳 定 性 分 析 与 评 价
宁 国 英
( 山西省勘察设 计研究 院, 山西 太原 0 3 0 0 1 3)

要: 针对 灵空 山某处危 岩体 工程地质与水文地 质调绘 情况 , 采用赤平 极射 投影法 、 平面滑 动法 、 楔形 滑动法进 行 了稳 定性 计
2 9 8
0 4 2 7
1 8 9
5 4 8 4 3 4
3 2 2 4 2 9 ( 换)
3 5 9 ( 换) 2 4 8 ( 换) 4 3 6 3 0 3
研 究[ J ] . 山西建筑 , 2 0 1 1 , 3 7 ( 8 ) : 8 1 - 8 3 . [ 4 ] 秦 四 清. 深 基 坑 工 程优 化 设 计 [ M] . 北京: 地 震 出版 社 ,

探究崩塌危岩体稳定性评价

探究崩塌危岩体稳定性评价

探究崩塌危岩体稳定性评价崩塌危岩体是指具有一定规模和危害性的岩体,在地下水、工程施工、地震等外力作用下,可能发生崩塌或滑动的岩体。

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对于崩塌危岩体的稳定性评价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只有通过科学的评价方法,及时发现和评估岩体稳定性的危险性,才能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

一、崩塌危岩体稳定性评价的目的及意义1. 目的崩塌危岩体稳定性评价的目的是为了研究该岩体的结构、工程地质特征和稳定性,确定危险性等级,预测可能发生的崩塌或滑动形式,为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

2. 意义崩塌危岩体稳定性评价的意义在于可以及时发现潜在的灾害隐患,从而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防治。

这样可以避免或减少地质灾害对生命和财产造成的损失,同时为工程施工提供安全的环境。

二、崩塌危岩体稳定性评价的方法崩塌危岩体稳定性评价的方法主要包括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两种。

1. 定性评价定性评价是通过对岩体的地质构造、岩性、节理、裂隙、地下水等进行观测和分析,结合岩体体积、倾向、坡度、地震烈度等因素,判断岩体的稳定性程度。

2. 定量评价定量评价是在定性评价的基础上,通过测量和实验分析,利用力学和数学方法,计算和评估岩体的稳定性,包括岩体的受力特性、变形特性、破坏特性等。

1. 地质构造分析地质构造的分析主要包括岩体的岩层倾向、节理分布、裂隙结构等,通过观测和测量获得数据,并进行定性定量分析。

2. 岩体工程地质特征分析岩体的工程地质特征分析包括岩石的岩性、强度、稠度、滑动面性质等参数的测定和分析。

3. 岩体稳定性分析岩体稳定性分析是根据岩体的工程地质特征和地下水、工程施工、地震等外力作用下的力学响应,研究岩体的稳定性和脆性破坏性。

4. 危岩体评价通过对岩体的稳定性进行评价,划分危岩体的等级,预测可能的危险性,为防治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四、崩塌危岩体稳定性评价的案例分析以某地区的崩塌危岩体稳定性评价为例,通过现场勘察和实验分析,得出了如下结论:1. 地质构造分析该地区岩体的节理发育,裂隙众多,且存在多个节理面交汇,易形成滑动面。

危岩的稳定性评价及治理措施探讨——以长寿区凤城危岩为例

危岩的稳定性评价及治理措施探讨——以长寿区凤城危岩为例

危岩的稳定性评价及治理措施探讨——以长寿区凤城危岩为例摘要:危岩崩塌作为一种主要的山地灾害,危岩崩塌严重威胁着我国山区居民生命财产、城镇建设、矿山及交通运输安全。

本文通过长寿区凤城危岩治理工程为例,对发生危岩崩塌的地质环境条件、危岩破坏模式、稳定性评价及治理措施选择进行了探讨,对类似危岩治理工程设计及施工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关键词:危岩破坏模式稳定性评价治理措施1引言危岩是由多组岩体结构面切割并位于陡崖或陡坡上的稳定性较差的岩石块体组合,是产生崩塌地质灾害的初始物质条件。

危岩崩塌具有突发、快速、强致灾等特性。

作为一种主要的山地灾害,危岩崩塌严重威胁着我国山区居民生命财产、城镇建设、矿山及交通运输安全。

因此对危岩的稳定性评价及治理措施的选择的研究是很必要的。

本文通过长寿区凤城危岩为例,对危岩的稳定性评价及治理措施进行探讨。

2危岩区地质环境概况2.1 地形地貌工程区区域上属四川盆地东南部丘陵~低山区斜坡地带,地形受构造控制明显,山岭走向与构造形迹展布方向一致。

凤城危岩位于桃花溪北岸谷坡,分布两层陡崖合计长4.8km,地势总体上西高东低(桃花溪),标高164.97~356.06m,相对高差191.09m。

为呈近南北走向的河谷岸坡地貌。

2.2地层岩性危岩区区出露的地层由新至老分别为:第四系人工填土层(Q4ml)、残坡积层(Q4el+dl)、崩坡积层(Q4c+dl)、冲洪积层(Q4al+pl)、侏罗系中统上沙溪庙组(J2s)地层。

组成危岩体岩性为侏罗系中统上沙溪庙组(J2s)的紫红色粉砂质泥岩及灰~灰白色砂岩。

2.3地质构造危岩区地质构造位处于梁平向斜近核部附近的南东翼,危岩区地质构造处于梁平向斜近核部的南东翼,岩层产状325~340°∠5~12°,单斜产出,危岩带岩体裂隙普遍发育,区内岩体发育的优势裂隙主要有以下几组:倾向60°~90°倾角70°~75°;倾向90°~110°倾角68°~70°;倾向150°~180°倾角58°~80°;倾向230°~250°倾角47°~58°;2.4水文地质条件区内斜坡岩土层具双层结构,形成以双层为主体的斜坡水文结构特点,即上部坡体结构松散岩类孔隙水和下部基岩裂隙水两种类型。

某山区公路边坡危岩体成因、破坏模式及稳定性分析

某山区公路边坡危岩体成因、破坏模式及稳定性分析
表 1 计 算参数取 值
全 系数取值 为 1 . 3 , 倾倒 式危 岩稳定安 全 系数取值 为
( 1 ) 边 坡危 岩体 位 于 向斜 的 核部 ,受 构 造压 应 力 和剪应 力作用 下 ,形成 由顶部 拉张 节理 造成 的陡
1 . 5 , 计算结果见表 2 。 WY1易沿 下部 裂 隙发生 滑移破 坏 , 后 缘 裂 隙还 未 完全 贯通 , 处 于半 切 割状 态 , 稳 定性 较差 , 危 险性 大, 建议清除; WY 9 受后缘陡倾结构面控制 , 下部岩 体风化剥落形成I 临 空面, 由于危岩体“ 根部 ” 拉裂面 未 完全 贯 通 , 处 于半切 割 状态 , 稳 定性 极 差 , 危 险性 大, 建 议采 用 长锚 杆 支护 , 并设 置 主 动 防护 网 , 如果
性按 下式 计算 ( 图 1 1 ) : ( Wc o s e - Q s i n O - V s i n 0 - U) t g  ̄ b + C 一 : 一




r 1 、
Ws i ne + O c o s V c o s 0
式中:
— —
危岩稳 定 性系数 :
危 岩体 与基 座 接触 面倾 角 o ) , 外 倾 时 取正值 , 内倾 时取 负值 ; 危 岩体重 心到倾 覆 点 的水 平距 离 ( n 1 ) ; 危岩体 重心 到倾覆 点 的垂直 距离 ( m) 。
4 . 2 计算 结果 分析
计算 工况 按天然 和暴雨 两种 工况 条件 来计算 危 岩 体 的稳 定性 。计算 所用参 数 主要依 据室 内试 验结
3 . 2 危岩体 破坏 模式 分析
由于结 构 面的切 割 。 危 岩体 “ 根部 ” 未 完全 断开 , 从 现 场调 查 情况 看 , 未 发 现 张裂 缝 明显 的拉 张 扩展 迹象 , 危岩 体斜 靠或悬 挂 于陡 坡上 , 局部 结构 面未 完 全 切 割 贯通 , 在 坡 表形 成 凸起 。除 了 受原 生 结 构 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危岩体稳定性分析 附件2 危岩体稳定性分析 1、WY-01危岩体稳定性定量评价 1 计算模型 从工程防治的角度按照危岩失稳类型进行分类,可将危岩概化分为滑移式危岩、倾倒式危岩和坠落式危岩3 类。WY-01危岩体为滑移式危岩;其软弱结构面倾向山外,上覆盖体后缘裂隙与软弱结构面贯通,在动水压力、地震和自重力作用下,缓慢向前滑移变形,形成滑移式危岩,其模式见图(图3-1)。

图3-1 滑移式危岩示意图 危岩体

危岩前缘扬压力U静水压力V

地下水位后缘裂隙危岩后缘

软弱结构面

Wcosθ

W

Wsinθh

w

θ 图3-2 滑移式危岩稳定性计算示意图(后缘有陡倾裂隙) 2 计算公式 ①后缘有陡倾裂隙、滑面缓倾时,滑移式危岩稳定性按下式计算: (cossinsin)sincoscosWQVVtgclKWQV



22

1

wwhV

式中:V——裂隙水压力(kN/m),;

wh——裂隙充水高度(m),取裂隙深度的1/3。

w——取10kN/m。

Q——地震力(kN/m),按公式e

QW确定,式中地震水平作用系

数七级烈度地区e取0.075; K——危岩稳定性系数;

c——后缘裂隙粘聚力标准值(kPa);当裂隙未贯通时,取贯通段和

未贯通段粘聚力标准值按长度加权和加权平均值,未贯通段粘聚力标准值取岩石粘聚力标准值的0.4倍; ——后缘裂隙内摩擦角标准值(kPa);当裂隙未贯通时,取贯通段

和未贯通段内摩擦角标准值按长度加权和加权平均值,未贯通段内摩擦角标准值取岩石内摩擦角标准值的0.95倍; ——软弱结构面倾角(°),外倾取正,内倾取负;

W——危岩体自重(kN/m3)。

3 危岩稳定性计算结果 根据危岩结构特征和形态特征,②区危岩破坏模式主要为滑移式。 (1)计算参数: 崩塌区出露地层为第四系崩坡积物和石炭系太原组,根据附近工程岩体参数及工程类比得出物理力学参数见表: 表3-2 岩体物理力学参数表 岩石 名称 密度 g/cm3 抗压强度σ MPa 抗剪强度 抗拉强度 (KPa) 软化 系数 C(MPa) ф(°)

灰岩 2. 70 32 0.110~0.271 30.3~40.2 698.5 0.53 结构面 灰岩结构面 0.03-0.10 23-29

注:由于坡表白云岩、灰岩多为强~弱风化强卸荷岩体,其参数均参考类比相似强~弱风化强卸荷岩体参数。 (2) 计算工况 共取四种工况进行计算分析:1、天然状态(自重);2、暴雨状态(饱和自重+ 裂隙水压);3、地震状态;4、地震+暴雨状态(自重+裂隙水压力+ 地震力)。 (3)计算结果 危岩稳定性计算结果见下表(评价结果依据表3-3): 表3-3 WY-01危岩体稳定系数计算表 危岩体 编失稳 模式

稳定系数 备注 天然 暴雨 地

震 暴 号 雨 WY-01

移式

1.65 1.37 1.36 1.13 未贯通

1.39 1.14 1.18 0.94 后缘切割面贯通40%,暴雨时完全充水 1.33 1.09 1.13 0.90 后缘切割面贯通50%,暴雨时完全充水 1.38 1.12 1.17 0.93 后缘切割面贯通60%,暴雨时完全充水 1.21 0.98 1.03 0.81 后缘切割面贯通70%,暴雨时完全充水 1.15 0.93 0.98 0.77 后缘切割面贯通80%,暴雨时完全充水 1.09 0.88 0.93 0.73 后缘切割面贯通90%,暴雨时完全充水

1.03 0.83 0.88 0.69

后缘切割面贯通

100%,暴雨时完全充水

根据《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DZ/T0218-2006),防治工程等级二级,滑塌式危岩稳定安全系数取值为1.3,可建立下列评价标准: 表3-4 危岩稳定性评价标准 危岩类型 危岩稳定状态 不稳定 欠稳定 基本稳定 稳定 滑塌式危岩 K<1.0 1.0≤K<1.2 1.2≤K<1.3 K≥1.3

从表3-3可知:后缘的切割拉裂缝(后缘边界)一般为全部贯通,通过计算只要后缘切割裂缝贯通率在70%以下,WY1危岩体天然状态下都处于基本稳定~欠稳定状态;暴雨或连续降雨、地震、地震+降雨条件下处于欠稳定~不稳定状态。即是边坡后缘的拉裂结构面的贯通性在50%左右,危岩体的稳定性储备也不够。 2、危岩体破坏后运动轨迹分析计算 根据R·M·Spang(1978)的研究成果,崩落体只有坡度角小于一定临界值(约27°)时,才停积于崖脚,随坡度角增大,可分别表现为滑动、滚动、跳跃和自由崩落等方式(图4-7)。勘查区内受岩体破坏影响的斜坡坡度平均坡角大于40°,因此岩体在产生变形破坏后,大部分以滚动、跳跃或自由崩落的方式向坡脚运动,最后堆积于坡脚缓坡地带,直接影响坡下公路的安全,目前坡体上零星分布有危石。

危岩

34° 滚动45° 滚动、跳跃

76° 自由崩落63° 跳跃

27° 滚动12° 停止于崖脚

图3-3 危岩崩塌破坏运动图示 根据落石的运动情况,可以分为两种状态:启动阶段、运动阶段。 1 启动阶段 滑移(错断)式危岩体附着于母岩上,以一定角度的裂隙面相接,在危岩体自重和地表水渗入裂隙等因素的作用下,裂隙面锁固部位被贯通,危岩体沿母岩(或基岩) 发生剪切滑移破坏。如图3-4所示。

α 图3-4 滑移式破坏初始运动状态 破坏后危岩沿着破坏面运动,可以得到它初始状态的运动参数,如下所示: 下滑力:coscosmgGT下 阻滑力:clmgclGTcostansin阻

由牛顿第二运动定律得:mTTa阻下式中:a 为加速度。 质心运动定理可得:

altatl2212

alatu20 u0 在x 、y 方向上的分速度分别为: cos00uux

,sin00uuy

2 运动阶段 落石启动后,在坡面上的运动模式有滑动、滚动、碰撞弹跳三种。 (1)滑动 当块体的自重下滑分力大于摩擦力时,即mg sinα>T时,块体将发生向下 的滑动。根据功能原理,落石速度为: )cos1(202fgHvv 式中:v0为块体滑动运动初速度(m/ s); H为滑动起点至计算点垂直高度(m); f为滑动摩擦系数; α为坡角。 (2)滚动 块体在初速度和加速度的作用下,会发生滚动。理想的刚体运动学中,滚动不考虑接触面的弹塑性变形。而在实际的工程中往往要考虑弹塑性问题,边坡坡面会在接触点处产生弹塑性变形,从而阻碍块体的运动。考虑弹塑性变形时,根据机械能守恒定律,得块体的速度:



cos1222202akrahagvv

式中:r 为块体惯性半径(m); a为球体或柱体的半径(m); k为滑动摩阻系数(m),一般认为,坡面角α与摩擦系数μ可按图3-5所示线解图求解; h为滑动开始点至计算点的垂直距离(m)。

图3-5 根据台阶坡面α确定摩擦系数μ值的线 解示意图 (3)碰撞弹跳 弹跳时,块体做斜抛运动,运动曲线如图3-6所示:

αβ

图4-11 块体斜抛运动计算图 设β为块石开始弹跳时的初速度方向与边坡坡面的夹角。由运动学基本原理,块石做斜抛运动时的速度为: sincos0gtvvx

sincos0gtvvy

式中:v0 为落石的初速度(m/s); vx为任一时间沿x方向的速度分量(m/ s) ; vy 为任一时间沿y 方向的速度分量(m/ s) ; β为初速度方向与斜坡坡面的夹角; t 为碰撞发生开始至计算点的时间(s) 。 发生碰撞前的运动轨迹方程为 sin21cos20gttvx

sin21sin20gttvy

式中:x为沿x方向的位移分量(s);y为沿y方向的位移分量(s)。 在下一次碰撞发生前的瞬间,块体速度为:



cossin2sincos001g

vgtvvx



cossin2sinsin001g

vgtvvy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