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岩稳定性计算.pptx

合集下载

危岩体稳定性分析

危岩体稳定性分析
危岩体稳定性分析
———————————————————————————————— 作者:
———————————————————————————————— 日期:

附件2 危岩体稳定性分析
1、WY-01危岩体稳定性定量评价
1计算模型
从工程防治的角度按照危岩失稳类型进行分类,可将危岩概化分为滑移式危岩、倾倒式危岩和坠落式危岩3类。WY-01危岩体为滑移式危岩;其软弱结构面倾向山外,上覆盖体后缘裂隙与软弱结构面贯通,在动水压力、地震和自重力作用下,缓慢向前滑移变形,形成滑移式危岩,其模式见图(图3-1)。
图3-3 危岩崩塌破坏运动图示
根据落石的运动情况,可以分为两种状态:启动阶段、运动阶段。
1启动阶段
滑移(错断)式危岩体附着于母岩上,以一定角度的裂隙面相接,在危岩体自重和地表水渗入裂隙等因素的作用下,裂隙面锁固部位被贯通,危岩体沿母岩(或基岩)发生剪切滑移破坏。如图3-4所示。
图3-4滑移式破坏初始运动状态
WY-01
滑移式
1.65
1.37
1.36
1.13
未贯通
1.39
1.14
1.18
0.94
后缘切割面贯通40%,暴雨时完全充水
1.33
1.09
1.13
0.பைடு நூலகம்0
后缘切割面贯通50%,暴雨时完全充水
1.38
1.12
1.17
0.93
后缘切割面贯通60%,暴雨时完全充水
1.21
0.98
1.03
0.81
后缘切割面贯通70%,暴雨时完全充水
1.15
0.93
0.98
0.77
后缘切割面贯通80%,暴雨时完全充水

危岩稳定性计算表格-滑移式-倾倒式-坠落式-完整版

危岩稳定性计算表格-滑移式-倾倒式-坠落式-完整版

后缘裂隙深度(h)(m)
裂隙水高度(裂隙1/3)(hw)(m) 0.00 危岩 的破 后缘裂隙上端到未贯通段下端的垂直 坏由 距离(H)(m) 底部 危岩体重心到倾覆点的水平距离(a)(m) 危岩体与基座接触面倾角(α )(° ) 岩体 危岩体重心到倾覆点的垂直距离(h0)(m) 抗拉 水容重(kN/m) 9.8 强度 岩石质量(W)(kN·m) 0.0 控制 地震水平系数(ζ e) 0.05 地震力(Q)(kN·m) 0.00 危岩抗弯力矩计算系数(ζ ) 后缘 后缘裂隙上端到未贯通段下端的垂直距离 有陡 (H)(m) 倾裂 重心到潜在破坏面的水平距离(a0)(m) 隙的 悬挑 式危 坠 岩 落
后缘 有陡 倾裂 隙的 重心到过潜在破坏面形心的铅垂距离(b0)(m) 悬挑 地震水平系数(ζ e) 0.05 式危 地震力(Q)(kN·m) 0 坠 岩 稳定性系数(K) 落 式 后缘 危岩抗弯力矩计算系数(ζ ) 有陡 危岩体后缘潜在破坏面高度(H0)(m) 倾裂 重心到潜在破坏面的水平距离(a0)(m) 隙的重心到过潜在破坏面形心的铅垂距离(b0)(m) 悬挑 地震水平系数(ζ e) 0.05 式危 地震力(Q)(kN·m) 0 岩 稳定性系数(K)
0 9.8
#DIV/0!
0 9.8
#DIV/0! 9.8
抗拉强度标准值(flk)(kPa)
重力加速度(m/s)
后缘裂隙未贯通段下端到倾覆点 之间的水平距离(b)(m) 危岩体与基座接触面倾角(α )(° ) 后缘裂隙倾角(β )(° )
岩石容重(kN/m) 岩石体积(m³/m) 裂隙水压力(V)(kN·m) 稳定性系数(K)
0 #DIV/0! 9.8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危岩抗拉强度标准值(flk)(kPa)

危岩稳定性计算教学内容

危岩稳定性计算教学内容

危岩稳定性计算4.2危岩体稳定性计算及评价 421计算模型目前,按照不同的标准,危岩分类系统多样,但是,从工程防治的角度按 照危岩失稳类型进行分类更有价值,可将危岩概化分为滑移式危岩、倾倒式危 岩和坠落式危岩3类。

计算公式参考重庆市地方标准《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察 规范》 (DB50/143-2003)中(30)〜(50)计算公式。

勘查区内主要为滑移式危岩、倾倒式危岩;当软弱结构面倾向山外,上覆 盖体后缘裂隙与软弱结构面贯通,在动水压力和自重力作用下,缓慢向前滑移 变形,形成滑移式危岩,其模式见图(图4.2-1);当软弱夹层形成岩腔后,上覆 盖体重心发生外移,在动水压力和自重作用下,上覆盖体失去支撑,拉裂破坏 向下倾倒,形成倾倒式危岩(图4.2 — 2)1、滑移式危岩体计算(1)计算模型图4.2 —2倾倒式危岩示意图图4.2 —1滑移式危岩示意图图4.2 - 3滑移式危岩稳定性计算示意图(后缘无陡倾裂隙)危岩后缘图4.2 - 4滑移式危岩稳定性计算示意图(后缘有陡倾裂隙)(2)计算公式①后缘无陡倾裂隙(滑面较缓)时按下式计算(W cos Qsin U )tg clW sin Q cos(4.2.1 )式中:1V ――裂隙水压力(kN/m), V - w h W ;2h w ――裂隙充水高度(m),取裂隙深度的1/3。

w ——取10kN/m=Q 地震力(kN/m),按公式Q e W确定,式中地震水平作用系数e取0.05 ;c ――后缘裂隙粘聚力标准值(kPa);当裂隙未贯通时,取贯通段和未贯通段粘聚力标准值按长度加权和加权平均值,未贯通段粘聚力标准值取岩石粘聚力标准值的0.4倍;――后缘裂隙内摩擦角标准值(kPa);当裂隙未贯通时,取贯通段和未贯通段内摩擦角标准值按长度加权和加权平均值,未贯通段内摩擦角标准值取岩石内摩擦角标准值的0.95倍;——软弱结构面倾角(°,外倾取正,内倾取负;3W ――危岩体自重(kN/m )。

围岩稳定性评价ppt课件

围岩稳定性评价ppt课件

天然最大主应力的量级。其与洞轴的关系对围岩变形破坏
有显著影响。
在最大主应力(压)方向 上,围岩破坏概率及严重 程度比其他方向大。
估计其值并设法消除其对 洞体的影响或设法利用它 是非常重要的。
由于最大主应力多系水平向的,在选择洞线 时,应尽量使二者平行而非垂直。
28
4、地质构造 关注断层破碎带、裂隙密集带、褶皱轴部 ➢避开断层破碎带、裂隙密集带
➢ (5)长引水隧洞的水力学问题研究 ◈ 长引水隧洞水力过渡过程的试验研究;研究长引水
隧洞不衬砌或喷砼段减少糙率的措施;长引水隧洞 调压室的设计。
23
补充:洞室位址选择的地质论证
一、围岩稳定性分析
岩性-影响洞室稳定性最基本的因素
地 质
岩体结构-对岩体变形破坏起控制作用
方 面
天然应力状态-取决于垂直洞轴的水平应力
第四章 地下工程
4.6 围岩稳定性评价
1
第四章 地下工程
➢ 第1节 ➢ 第2节 ➢ 第3节 ➢ 第4节 ➢ 第5节 ➢ 第6节 ➢ 第7节
概述 围岩应力分布 围岩变形破坏 围岩分类 围岩压力 围岩稳定性评价 地下工程超前预报
2
➢第6节 围岩稳定性评价
❖围岩稳定性是地下建筑工程研究的核心 ➢一般采用定性与定量结合的方法进行。
4
➢第6节 围岩稳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性评价
一、定性评价 1、围岩稳定性
浅埋洞室(小规模)的 稳定性取决于岩体强度 →有无破碎带等因素。
深埋洞室(大规模)稳定性因素 复杂,地应力条件很重要。
5
➢第6节 围岩稳定性评价
2、洞室易失稳部位--
⑴破碎松散岩、软弱 岩-强风化岩、易软化 岩、膨胀岩体、构造 破碎带;

第一章、崩塌危岩稳定性.ppt

第一章、崩塌危岩稳定性.ppt
10
地震引发安县至高川乡公路崩 塌造成滞留车辆120多人死亡
11
两侧危岩,特别是东侧危岩顶部已开裂达20厘 米,裂缝中树木较为茂盛,根部生长在裂缝中;
12
二、崩塌分类
崩塌
❖按崩塌体的物质组成分为两大类:
土崩 — 是产生在土体中的。 岩崩 — 是产生在岩体中的。
三、崩塌的形成条件 岩土类型、
地质构造、 地形地貌。
第4危岩体
主控面倾角小于70° 关键块体为底部危岩块体
第3危第岩2危体岩体 第1危岩体 关键块
软岩
33
地质灾害
二、荷载类型及其组合 作用在危岩上的荷载主要包括岩
体自重、作用在危岩上的地震力以及 存在于危岩体主控结构面内的裂隙水 产生的裂隙水压力。
34
地质灾害
1、重力及地震力
对于一个具体的危岩而言,通过现场勘查 可以确定其几何尺寸,即沿着陡崖或陡坡走 向方向的长度,用L表示(m);宽度是指沿 着陡崖或陡坡倾向方向的长度,通常与临空 面垂直,可简化为梯形,顶部宽度用b表示 (m),底部宽度用a表示(m);高度H为 岩体顶部至底部的高差(m)。
它们统称地质条件,它是形成崩塌的基本条件。
13
崩塌
1.岩土类型:一般而言,各类岩、土都可以形成崩塌,但 不同类型,所形成崩塌的规模大小不同。
2.地质构造:各种构造面,如节理、裂隙面、岩层界面、 断层等,对坡体的切割、分离,为崩塌的形成提供脱离 母体(山体)的边界条件。
3.地形地貌:江、河、湖(水库)、沟的岸坡及各种山坡、 铁路、公路边坡、工程建筑物边坡及其各类人工边坡都 是有利崩塌产生的地貌部位,坡度大于45°的高陡斜 坡、孤立山嘴或凹形陡坡均为崩塌形成的有利地形。
刷坡脚或浸泡坡脚、削弱坡体支撑或软化岩、土,

坠落式危岩稳定性计算

坠落式危岩稳定性计算
危岩 崩 塌点数 量 多 、 分布广 , 其 中有 代表 性 的危 岩 崩
许成 果 , 如: 李佳壕 、 吴 礼 舟认 为危 岩失 稳 源 自主控
结 构面 的断 裂失稳 , 并 运用 A B Q U S有 限元 软 件绘 制 了危岩 应力 强度 因子 在 各 因 素影 响下 的 趋 势 图 , 作 为 预测危 岩 失 稳 的 依 据 ; 李克森 、 冯 建 国结 合 断 裂力 学 和水力 学 理 论 , 建 立 了 在渗 透 力 作 用 下压 剪
坠 落 式 危 岩 稳 定 性 计 算
高 培德 , 张 刚
( 重庆 6 0 7勘察实业总公司 , 重庆 4 0 0 0 5 6 ) 摘要: 危 岩崩 塌灾害作为 山区主要地质 灾害之 一, 发生 时往往造成 严重 的生命 财产损 失。本 文 以坠 落式危岩 为例, 在野外 实地 调查 的基础上 , 提 出 了坠落式危岩力学分析 的物理模 型, 并构建 了其 断裂 分析模 型, 按 断裂 力学 方法, 求解 了坠落式危 岩主控结构面尖端应力 强度 因子 I 和 KⅡ , 采用 最大周 向应力理论 , 计 算 了主控结果 面尖 端 的相 当应力强度 因子。最 后, 定 义 了坠 落式危 岩 断裂 稳定 性系 数, 给 出 了坠落 式危 岩 稳定 状 态 的断 裂参 数
和拉剪复合型危岩主控结构面相当应力强度 因子和 断裂 扩展 角 的计算 方 法 ; 于 明 明等 采 用 悬臂 梁 力
学模 型对 四川 省苍溪 县 三清村 高 边坡 W1危 岩体 的 稳定 性进 行 了分 析 和评 价 , 结果 与野 外 宏 观 判 断结
论 基 本一致 ; 何 晓英 等从 能量 角 度 分 析 了长 江 巫
判据。
关 键词: 坠 落式危 岩 ; 断裂力 学; 主控结构 面; 应力强度 因子 ; 断裂 判据 ; 稳定性系数

岩体稳定性分析计算

岩体稳定性分析计算

因此,稳定安全系数Ks:
Ks
T
f1 • (V1 cos H sin U1 ) c1 L1 R H cos V1 sin
第五章 岩体稳定性分析
Ⅱ 等Ks法(等稳定系数法)
“抗滑体极限平衡法”的基本 观点:根据“抗滑体”处于极限 平衡状态,计算推力R并进一步计 算滑动体抗滑稳定系数。这种方 法必然导致滑动体与抗滑体具有 不同的安全系数。
⑵ 岩基深层的抗滑计算
若岩基中存在软弱结构面AB,需验算坝下的岩体是否 可能沿此结构面并通过另一可能的滑动面BC产生滑动。
通常,滑动面BC的位置及 其倾角β均未知。因此,计 算稳定系数时,要选定若干 个可能的滑动面BC分别进行 试算,以便求得最小稳定系 数及其相应的危险滑动面。 当BC选定后,有两种方法计 算稳定系数Ks
V
1 2

w
Z
w
• Zw
1 2
w
Z
2 w
滑面AE长: L H Z
sin
因水压而在滑动面上产生浮力U:
1
1
HZ
U 2 w Z w • L 2 w Z w • sin
滑体ADCE面积
S ADCE
S ADCG
S AEG
1 H • (DC AG) 1
2
2
AG • (H Z )
滑体ADCE重量W
第五章 岩体稳定性分析
Ⅰ 抗滑体极限平衡法
当单斜滑移面倾向下游时,由抗滑体极限平衡原理,
抗滑力τ: f0(V cos U H sin ) cL
下滑力T: T H cos V sin
稳定系数Ks:
Ks
f0 (V cos U H sin ) cL H cos V sin

危岩体计算模板

危岩体计算模板

表3.6-1 W1危岩体特征、稳定性评价及整治方案建议说明表位置剖面1计算受力分析图aβαbvGOHhhwh危岩照片岩性变质砂岩基座岩性变质砂岩岩层产状273°∠28°分布高程(m)861.90~857.42 危岩形态不规则块体块体规模(m)(长×高×厚)3.3×3.75×1.5 危岩体积(m3)18.56主崩方向(°)76°崩塌方式滑移式最大垂直落差(m)136.90m最大水平落距(m)95.67m控制结构面及其描述①组裂隙,产状为87°∠55°,延伸3~4m,间距0.50~2.00m,张开度20~30mm,裂面粗糙,局部粘土或碎石充填;②组裂隙,产状为200°∠76°,延伸3~5m,间距3.00~4.00m,张开度5~20cm,裂面粗糙,局部粘土或碎石充填;③岩层产状:273°∠28°④边坡坡向:75°∠70°剖面、立面图比例尺:1:10075°51'结构面赤平投影分析图NESW1234①岩层产状:273°∠28°②裂隙LX1产状:87°∠55°③裂隙LX2产状:200°∠76°④边坡坡向:75°∠70°稳定性定性分析基本稳定稳定性定量分析计算参数γ天=23.6kN/m3,γ饱和=23.8kN/m3 ,S=29.56㎡ Q=34.88 kN/m,α=70°,L=3.35m,h w=2.12m。

计算结果及稳定性分析工况1 F=1.324工况2 F=1.190工况3 F=1.268稳定性综合评价工况1 稳定工况2 欠稳定工况3 基本稳定治理措施建议清除表3.6-2 W2危岩体特征、稳定性评价及整治方案建议说明表位置剖面2计算受力分析图aβαbvGOHhhwh危岩照片岩性变质砂岩基座岩性变质砂岩岩层产状273°∠28°分布高程(m)851.12~848.29 危岩形态不规则柱状块体规模(m)(长×高×厚)3.14×4.31×1.4 危岩体积(m3)8.44主崩方向(°)123°崩塌方式倾倒式(重心在内) 最大垂直落差(m)125.32m最大水平落距(m)60.50m控制结构面及其描述①组裂隙,产状为130°∠40°,延伸3~8m,间距1.00~5.00m,张开度10~20mm,裂面粗糙,无充填;②组裂隙,产状为200°∠78°,延伸3~5m,间距3.00~4.00m,张开度5~30cm,裂面粗糙,无充填;③岩层产状:273°∠28°④边坡坡向:123°∠55°剖面、立面图比例尺:1:100123°37'结构面赤平投影分析图NESW1234①岩层产状:273°∠28°②裂隙LX1产状:130°∠40°③裂隙LX2产状:200°∠78°④边坡坡向:123°∠55°稳定性定性分析稳定稳定性定量分析计算参数γ天=23.6kN/m3,γ饱和=23.8kN/m3 ,S=2.77㎡ Q=3.27 kN/m,α=66°,β=80°,f lk=108kPa, H=3.2m,h=3.19m,a=0.58m,b=0.79m,h0=1.61m。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海无 涯
β a
θ b
图 4.2-5a 倾到式危岩稳定性计算示意图(后缘岩体抗拉强度控制)
β a
b
图 4.2-5b 倾倒式危岩稳定性计算示意图(由底部岩体抗拉强度控制)
(2) 计算公式 ① 危岩破坏由后缘岩体抗拉强度控制时,按下式计算: 危岩体重心在倾覆点之外时:
K
1 2
f
H 2H
lk sin
——危岩体与基座接触面倾角(°),外倾时取正值,内倾时取负值; ——后缘裂隙倾角(°)。
其它符号意义同前。 ② 当危岩的破坏由底部岩体抗拉强度控制时,按下式计算:
K
1 3
f lk
b2
Wa
Q
h0
V
(1 3
hw
sin
bcos )
(4.2.5)
式中各符号意义同前。
③ 对于孤立具有缓倾软弱结构面的危岩体,后缘无裂隙水压力,其计算时 要考虑风力作用,稳定性按下式计算:
勘查区内主要为滑移式危岩、倾倒式危岩;当软弱结构面倾向山外,上覆盖 体后缘裂隙与软弱结构面贯通,在动水压力和自重力作用下,缓慢向前滑移变形, 形成滑移式危岩,其模式见图(图4.2-1);当软弱夹层形成岩腔后,上覆盖体重 心发生外移,在动水压力和自重作用下,上覆盖体失去支撑,拉裂破坏向下倾倒, 形成倾倒式危岩(图4.2-2)。
学海无涯
2. 危岩体稳定性计算及评价
1. 计算模型
目前,按照不同的标准,危岩分类系统多样,但是,从工程防治的角度按照 危岩失稳类型进行分类更有价值,可将危岩概化分为滑移式危岩、倾倒式危岩和 坠落式危岩 3 类。计算公式参考重庆市地方标准《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察规范》 (DB50/143-XXXX)中(30)~(50)计算公式。
(2) 计算工况 计算工况选取如下三种: 工况Ⅰ:自重+现状裂隙水压力,(其中裂隙充水高度取取裂隙深度的 1/5~ 1/2); 工况Ⅱ:自重+暴雨(强度重现期按 20a 考虑),(其中裂隙充水高度取取裂 隙深度的 1/2~2/3); 工况Ⅲ(校核工况):自重+地震+暴雨(强度重现期按 20a 考虑),(其中裂 隙充水高度取取裂隙深度的 1/2~2/3);
——软弱结构面倾角(°),外倾取正,内倾取负;
W ——危岩体自重(kN/m3)。 ② 后缘有陡倾裂隙、滑面缓倾时,滑移式危岩稳定性按下式计算:
K (W cos Q sin V sin U )tg c l W sin Q cos V cos
(4.2.2)
h hw
hw h0
h0 H
式中符号同前。 2、 倾倒式危岩计算 (1) 计算模型
图 4.2-1 滑移式危岩示意图
1、 滑移式危岩体计算 (1) 计算模型
图 4.2-2 倾倒式危岩示意图
hw
图 4.2-3 滑移式危岩稳定性计算示意图(后缘无陡倾裂隙)
学海无 涯
危岩后缘 后缘裂隙
地下水位 危岩体
静水压力V
hw
扬压力U
θ
危岩前缘
图 4.2-4 滑移式危岩稳定性计算示意图(后缘有陡倾裂隙)
(1)计算参数: 根据取样室内资料,危岩体天然重度 26.4kN/m3,饱和重度 26.7kN/m3;天然 抗压强度标准值 19.67MPa,饱和抗压强度标准值 14.07MPa,天然抗拉强度标准 值 0.68MPa,饱和抗拉强度标准值 0.59Mpa。 由于勘查区内无条件进行现场试验,根据现场对危岩的调查后反复分析,灰 岩裂隙面大多平直光滑,呈微张状,部分石英脉充填,裂隙面结合差,裂隙抗剪 强度低,查《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XXXX)表 4.5.1,综合确定, 裂隙抗剪强度为:内摩擦角取 25~27°,粘聚力 47~57kPa。裂隙水压力按裂隙 蓄水能力和降雨情况确定。
3
hb
sin
cos( cos
)
W
a
Qh0
V
H h
sin
hw 3sin
b cos( cos
)
(4.2.3)
学海无 涯 危岩体重心在倾覆点之内时:
K
1f 2 lk
H h
sin
2 3
H h
sin
b cos( cos
)
W
a
Q h0
V
H h
sin
hw 3sin
b cos( cos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4.2.4)
0.05; K ——危岩稳定性系数; c ——后缘裂隙粘聚力标准值(kPa);当裂隙未贯通时,取贯通段和未贯
通段粘聚力标准值按长度加权和加权平均值,未贯通段粘聚力标准 值取岩石粘聚力标准值的 0.4 倍;
——后缘裂隙内摩擦角标准值(kPa);当裂隙未贯通时,取贯通段和未
贯通段内摩擦角标准值按长度加权和加权平均值,未贯通段内摩擦 角标准值取岩石内摩擦角标准值的 0.95 倍;
K
1 3
f lk
b2
Wa
(Q F风) h 0
(4.2.6)
学海无涯
式中:F 为风力,F S(V sin)2 , 为空气密度,标准状态下 1.293kg / m3 , S 为迎风面积, v 为风速,计算时取v 10m / s , 为风向与迎风面积间的夹角。
2. 危岩稳定性计算
根据危岩结构特征和形态特征,结合雁门沟 1、2 号危岩崩塌分析结果,本 区危岩破坏模式主要为滑移式和倾倒式危岩。
(2) 计算公式 ① 后缘无陡倾裂隙(滑面较缓)时按下式计算
K (W cos Q sin U )tg cl (4.2.1) W sin Q cos
式中:V
——裂隙水压力(kN/m),V
1
2
whw2

hw ——裂隙充水高度(m),取裂隙深度的 1/3。
w ——取 10kN/m。
Q ——地震力(kN/m),按公式Q e W 确定,式中地震水平作用系数e 取
3. 计算结果
危岩稳定性计算结果见下表(评价结果依据表 4-5):
表 4-5
危岩稳定性系数及稳定性评价
危岩号 工况
WY1-1 WY1-2 WY1-3 WY1-4
Ⅰ 稳定系数
WY02
学海无 涯
稳定性评价 稳定 稳定系数
Ⅱ 稳定性评价 稳定系数
Ⅲ 稳定性评价
式中: h ——后缘裂隙深度(m); hw ——后缘裂隙充水高度(m); H ——后缘裂隙上端到未贯通段下端的垂直距离(m);
a ——危岩体重心到倾覆点的水平距离(m);
b ——后缘裂隙未贯通段下端到倾覆点之间的水平距离(m);
h0 ——危岩体重心到倾覆点的垂直距离(m); flk ——危岩体抗拉强度标准值(kPa),根据岩石抗拉强度标准值乘以 0.4 的折减系数确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