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岩稳定性计算(2020年整理).pdf

合集下载

危岩稳定性计算.pptx

危岩稳定性计算.pptx

学海无 涯
β a
θ b
图 4.2-5a 倾到式危岩稳定性计算示意图(后缘岩体抗拉强度控制)
β a
b
图 4.2-5b 倾倒式危岩稳定性计算示意图(由底部岩体抗拉强度控制)
(2) 计算公式 ① 危岩破坏由后缘岩体抗拉强度控制时,按下式计算: 危岩体重心在倾覆点之外时:
K
1 2
f
H 2H
lk sin
——危岩体与基座接触面倾角(°),外倾时取正值,内倾时取负值; ——后缘裂隙倾角(°)。
其它符号意义同前。 ② 当危岩的破坏由底部岩体抗拉强度控制时,按下式计算:
K
1 3
f lk
b2
Wa
Q
h0
V
(1 3
hw
sin
bcos )
(4.2.5)
式中各符号意义同前。
③ 对于孤立具有缓倾软弱结构面的危岩体,后缘无裂隙水压力,其计算时 要考虑风力作用,稳定性按下式计算:
勘查区内主要为滑移式危岩、倾倒式危岩;当软弱结构面倾向山外,上覆盖 体后缘裂隙与软弱结构面贯通,在动水压力和自重力作用下,缓慢向前滑移变形, 形成滑移式危岩,其模式见图(图4.2-1);当软弱夹层形成岩腔后,上覆盖体重 心发生外移,在动水压力和自重作用下,上覆盖体失去支撑,拉裂破坏向下倾倒, 形成倾倒式危岩(图4.2-2)。
学海无涯
2. 危岩体稳定性计算及评价
1. 计算模型
目前,按照不同的标准,危岩分类系统多样,但是,从工程防治的角度按照 危岩失稳类型进行分类更有价值,可将危岩概化分为滑移式危岩、倾倒式危岩和 坠落式危岩 3 类。计算公式参考重庆市地方标准《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察规范》 (DB50/143-XXXX)中(30)~(50)计算公式。

含断续贯通裂隙危岩体稳定性计算方法

含断续贯通裂隙危岩体稳定性计算方法

含断续贯通裂隙危岩体稳定性计算方法王智【摘要】含断续贯通裂隙危岩体是西南山区尤其是三峡库区重庆地段常见的地质灾害之一,该危岩体稳定性计算应综合考虑贯通段和未贯通段的力学参数、变形协调及应力分配问题.基于主控结构面特征建立了含断续贯通裂隙危岩体物理模型,提出了主控结构面含断续贯通裂隙的Mohr-Coulomb强度准则,并给出了参数计算表达式;建立了含断续贯通裂隙危岩体力学模型,给出了危岩体荷载计算表达式,提出了基于稳定系数的含断续贯通裂隙危岩体稳定性计算方法;将该方法运用于重庆市万州区首立山危岩体灾害稳定性计算,算例表明万州首立山8个危岩体均处于稳定状态,与根据重庆市地方标准《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规范》(DB50/5029-2004(简称规范))计算得到的危岩体稳定性结果相吻合;利用提出的危岩体稳定性计算方法得到的稳定系数值与"规范"值相近,具有一定的工程适用性,但其稳定系数值普遍高于"规范"值,表明"规范"过于保守.【期刊名称】《安全与环境工程》【年(卷),期】2016(023)001【总页数】5页(P22-26)【关键词】危岩体;稳定性计算方法;断续贯通裂隙;主控结构面【作者】王智【作者单位】中煤科工集团重庆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重庆40001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43;TU457危岩体是指由多组岩体结构面切割并位于陡崖或陡坡上稳定性较差的岩石块体及其组合,根据失稳模式,可将危岩体分为滑塌式、倾倒式和坠落式3类。

危岩体崩塌是山区主要地质灾害类型及灾害地貌,也是三峡库区主要灾害类型,具有分布范围广、稳定性差、致灾严重等特性。

随着西部开发的迅速展开,尤其是三峡库区建造、隧道开挖等大型工程的进行,危岩体崩塌灾害日益显著。

因此,进行危岩体稳定性计算方法研究,对于其防灾减灾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

含断续贯通裂隙滑塌式危岩体中的节理主要处于压剪应力状态,非贯通裂隙岩体的抗剪强度一直是国内外学者们重点研究的内容。

危岩体稳定性分析

危岩体稳定性分析
危岩体稳定性分析
———————————————————————————————— 作者:
———————————————————————————————— 日期:

附件2 危岩体稳定性分析
1、WY-01危岩体稳定性定量评价
1计算模型
从工程防治的角度按照危岩失稳类型进行分类,可将危岩概化分为滑移式危岩、倾倒式危岩和坠落式危岩3类。WY-01危岩体为滑移式危岩;其软弱结构面倾向山外,上覆盖体后缘裂隙与软弱结构面贯通,在动水压力、地震和自重力作用下,缓慢向前滑移变形,形成滑移式危岩,其模式见图(图3-1)。
图3-3 危岩崩塌破坏运动图示
根据落石的运动情况,可以分为两种状态:启动阶段、运动阶段。
1启动阶段
滑移(错断)式危岩体附着于母岩上,以一定角度的裂隙面相接,在危岩体自重和地表水渗入裂隙等因素的作用下,裂隙面锁固部位被贯通,危岩体沿母岩(或基岩)发生剪切滑移破坏。如图3-4所示。
图3-4滑移式破坏初始运动状态
WY-01
滑移式
1.65
1.37
1.36
1.13
未贯通
1.39
1.14
1.18
0.94
后缘切割面贯通40%,暴雨时完全充水
1.33
1.09
1.13
0.பைடு நூலகம்0
后缘切割面贯通50%,暴雨时完全充水
1.38
1.12
1.17
0.93
后缘切割面贯通60%,暴雨时完全充水
1.21
0.98
1.03
0.81
后缘切割面贯通70%,暴雨时完全充水
1.15
0.93
0.98
0.77
后缘切割面贯通80%,暴雨时完全充水

危岩稳定性计算表格-滑移式-倾倒式-坠落式-完整版

危岩稳定性计算表格-滑移式-倾倒式-坠落式-完整版

后缘裂隙深度(h)(m)
裂隙水高度(裂隙1/3)(hw)(m) 0.00 危岩 的破 后缘裂隙上端到未贯通段下端的垂直 坏由 距离(H)(m) 底部 危岩体重心到倾覆点的水平距离(a)(m) 危岩体与基座接触面倾角(α )(° ) 岩体 危岩体重心到倾覆点的垂直距离(h0)(m) 抗拉 水容重(kN/m) 9.8 强度 岩石质量(W)(kN·m) 0.0 控制 地震水平系数(ζ e) 0.05 地震力(Q)(kN·m) 0.00 危岩抗弯力矩计算系数(ζ ) 后缘 后缘裂隙上端到未贯通段下端的垂直距离 有陡 (H)(m) 倾裂 重心到潜在破坏面的水平距离(a0)(m) 隙的 悬挑 式危 坠 岩 落
后缘 有陡 倾裂 隙的 重心到过潜在破坏面形心的铅垂距离(b0)(m) 悬挑 地震水平系数(ζ e) 0.05 式危 地震力(Q)(kN·m) 0 坠 岩 稳定性系数(K) 落 式 后缘 危岩抗弯力矩计算系数(ζ ) 有陡 危岩体后缘潜在破坏面高度(H0)(m) 倾裂 重心到潜在破坏面的水平距离(a0)(m) 隙的重心到过潜在破坏面形心的铅垂距离(b0)(m) 悬挑 地震水平系数(ζ e) 0.05 式危 地震力(Q)(kN·m) 0 岩 稳定性系数(K)
0 9.8
#DIV/0!
0 9.8
#DIV/0! 9.8
抗拉强度标准值(flk)(kPa)
重力加速度(m/s)
后缘裂隙未贯通段下端到倾覆点 之间的水平距离(b)(m) 危岩体与基座接触面倾角(α )(° ) 后缘裂隙倾角(β )(° )
岩石容重(kN/m) 岩石体积(m³/m) 裂隙水压力(V)(kN·m) 稳定性系数(K)
0 #DIV/0! 9.8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危岩抗拉强度标准值(flk)(kPa)

千家岩崩塌(危岩)体特征及稳定性评价

千家岩崩塌(危岩)体特征及稳定性评价

千家岩崩塌(危岩)体特征及稳定性评价摘要:崩塌是斜坡灾害的一种形式,千家岩崩塌(危岩)体在地震、降雨的影响下产生变形破坏,本文通过野外调查,查明千家岩崩塌的基本特征,分析了千家岩崩塌的变形机制及变形趋势,通过对其稳定性进行分析计算,为崩塌治理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关键词:崩塌;基本特征;变形机制;稳定性分析一、千家岩崩塌(危岩)体基本特征千家岩崩塌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都江堰市龙池镇栗坪社区,崩塌体发育于龙溪河左岸斜坡上,位于不稳定斜坡下部基岩出露处。

根据本次地面调查,崩塌体后缘有裂缝,根据崩塌体的相对位置、结构组成及崩落方向,将整个区域分为崩塌区以及堆积区。

图1 崩塌BT1全貌照片(1)崩塌区崩塌堆积区地形坡度约38-54°,危岩体岩层产状136°∠68°,与坡面倾向相反,为一反向坡,岩性主要为石炭系(C)灰岩,泥质灰岩,风化、卸荷裂隙发育。

崩塌区长约40m,宽约50m,厚约2-3m,体积6000m3,为一小型岩质崩塌,主崩方向为332°。

(2)堆积区崩塌堆积体长约26m,宽约40m,厚约2-5m,体积3800m3。

崩塌堆积物沿斜坡分布,北东部基岩崩落的大块石分散于斜坡中下部,部分块石滚落至下部机耕道外部,堆积区坡度在20°-35°之间。

崩塌堆积体顺坡堆积形成倒石锥,堆积体结构松散。

由于堆积体位斜坡平台后缘,未见滚落和滑动现象,目前处于基本稳定状态。

二、崩塌(危岩)体变形特征及形成机制经野外实地调查,该崩塌最早出现于5.12地震。

2010年8月,该崩塌在强降雨条件下发生局部垮塌,崩塌方量约260m3,2013年7月9日,受强降雨影响,发生垮塌,方量约320m3。

本次崩塌发生于2017年8月28日强降雨条件下,崩塌体顶部基岩崩落,沿斜坡堆积在斜坡中下部。

岩层产状与坡面倾向相反,崩塌堆积体目前处于整体基本稳定状态。

崩塌后缘右侧为强风化基岩,风化裂隙发育,裂缝一般宽约2-5cm。

危岩稳定性计算教学内容

危岩稳定性计算教学内容

危岩稳定性计算4.2危岩体稳定性计算及评价 421计算模型目前,按照不同的标准,危岩分类系统多样,但是,从工程防治的角度按 照危岩失稳类型进行分类更有价值,可将危岩概化分为滑移式危岩、倾倒式危 岩和坠落式危岩3类。

计算公式参考重庆市地方标准《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察 规范》 (DB50/143-2003)中(30)〜(50)计算公式。

勘查区内主要为滑移式危岩、倾倒式危岩;当软弱结构面倾向山外,上覆 盖体后缘裂隙与软弱结构面贯通,在动水压力和自重力作用下,缓慢向前滑移 变形,形成滑移式危岩,其模式见图(图4.2-1);当软弱夹层形成岩腔后,上覆 盖体重心发生外移,在动水压力和自重作用下,上覆盖体失去支撑,拉裂破坏 向下倾倒,形成倾倒式危岩(图4.2 — 2)1、滑移式危岩体计算(1)计算模型图4.2 —2倾倒式危岩示意图图4.2 —1滑移式危岩示意图图4.2 - 3滑移式危岩稳定性计算示意图(后缘无陡倾裂隙)危岩后缘图4.2 - 4滑移式危岩稳定性计算示意图(后缘有陡倾裂隙)(2)计算公式①后缘无陡倾裂隙(滑面较缓)时按下式计算(W cos Qsin U )tg clW sin Q cos(4.2.1 )式中:1V ――裂隙水压力(kN/m), V - w h W ;2h w ――裂隙充水高度(m),取裂隙深度的1/3。

w ——取10kN/m=Q 地震力(kN/m),按公式Q e W确定,式中地震水平作用系数e取0.05 ;c ――后缘裂隙粘聚力标准值(kPa);当裂隙未贯通时,取贯通段和未贯通段粘聚力标准值按长度加权和加权平均值,未贯通段粘聚力标准值取岩石粘聚力标准值的0.4倍;――后缘裂隙内摩擦角标准值(kPa);当裂隙未贯通时,取贯通段和未贯通段内摩擦角标准值按长度加权和加权平均值,未贯通段内摩擦角标准值取岩石内摩擦角标准值的0.95倍;——软弱结构面倾角(°,外倾取正,内倾取负;3W ――危岩体自重(kN/m )。

倾倒式危岩稳定性计算表


350
0
79
2.3 57.50
0
0
1.2
350
0
79
2.3 57.96
0
0
1.2
350
0
79
2.3 57.96 0.05 2.898
0.9
350
-7
80
3.1 77.50
0
0
0.9
350
-7
80
3.1 78.12
0
0
0.9
350
-7
80
3.1 78.12 0.05 3.906
1.3
350
-10
75
6.81 15.31 15.31
27.44 27.44 27.44
17.26 24.14 34.93
1.59 1.14 0.79
5.00 11.25 11.25
495.30 495.30 495.30
475.01 489.06 516.59
1.04 1.01 0.96
5.69 12.80 12.80
1.54 1.19 0.89
4.05 9.11 9.11
26.91 26.91 26.91
20.04 23.53 29.13
1.34 1.14 0.92
裂隙水压力 Vr(KN/m)
抗倾覆力 (分子)
倾覆力 (分母)
稳定性系数
10.27
34.56
5.26
6.57
23.11
34.67
17.43
1.99
23.11
2.3
350
0
83
12.12 303.00
0
0
2.3

坠落式危岩稳定性计算

危岩 崩 塌点数 量 多 、 分布广 , 其 中有 代表 性 的危 岩 崩
许成 果 , 如: 李佳壕 、 吴 礼 舟认 为危 岩失 稳 源 自主控
结 构面 的断 裂失稳 , 并 运用 A B Q U S有 限元 软 件绘 制 了危岩 应力 强度 因子 在 各 因 素影 响下 的 趋 势 图 , 作 为 预测危 岩 失 稳 的 依 据 ; 李克森 、 冯 建 国结 合 断 裂力 学 和水力 学 理 论 , 建 立 了 在渗 透 力 作 用 下压 剪
坠 落 式 危 岩 稳 定 性 计 算
高 培德 , 张 刚
( 重庆 6 0 7勘察实业总公司 , 重庆 4 0 0 0 5 6 ) 摘要: 危 岩崩 塌灾害作为 山区主要地质 灾害之 一, 发生 时往往造成 严重 的生命 财产损 失。本 文 以坠 落式危岩 为例, 在野外 实地 调查 的基础上 , 提 出 了坠落式危岩力学分析 的物理模 型, 并构建 了其 断裂 分析模 型, 按 断裂 力学 方法, 求解 了坠落式危 岩主控结构面尖端应力 强度 因子 I 和 KⅡ , 采用 最大周 向应力理论 , 计 算 了主控结果 面尖 端 的相 当应力强度 因子。最 后, 定 义 了坠 落式危 岩 断裂 稳定 性系 数, 给 出 了坠落 式危 岩 稳定 状 态 的断 裂参 数
和拉剪复合型危岩主控结构面相当应力强度 因子和 断裂 扩展 角 的计算 方 法 ; 于 明 明等 采 用 悬臂 梁 力
学模 型对 四川 省苍溪 县 三清村 高 边坡 W1危 岩体 的 稳定 性进 行 了分 析 和评 价 , 结果 与野 外 宏 观 判 断结
论 基 本一致 ; 何 晓英 等从 能量 角 度 分 析 了长 江 巫
判据。
关 键词: 坠 落式危 岩 ; 断裂力 学; 主控结构 面; 应力强度 因子 ; 断裂 判据 ; 稳定性系数

危岩崩塌落石稳定性运动计算总表

A-A剖面 AB BC CD DE B-B AB BC CD C-C AB BC D-D E-E
F-F
Ⅰ-Ⅰ 1-2危岩
1-1危岩
Ⅱ-Ⅱ 2-1危岩
坡度α
82 34 67 13
48 40 31
57 29
58
38 48 35 24
53 33
53 57 51 41 28 36 31
48 32 45 37
22.7 212.5 113.85
57 36.7
0.57345 0.627168 0.696762 0.567072 0.5175
1.429089737 1.111442854 0.870048201 1.483523463 2.145745998
2-2危岩 Ⅲ-Ⅲ
Ⅳ-Ⅳ Ⅴ-Ⅴ
A-A B-B C-C D-D E-E Ⅰ-Ⅰ Ⅱ-Ⅱ
810 34.44512917 65.9148 810 87.39405048 424.3178 810 106.8517638 634.2944 810 110.0617933 672.9777
810 96.79035455 520.4652 810 100.8051537 564.5377
cotβ
2160 77.83511833 126.2147 2160 92.94850368 179.9880
13.66542288 0.2 24.06965571 0.2 36.46992413 0.2 39.73597972 0.2 39.74587404 0.2 42.63369652 0.2 43.49288715 0.2
2700 2700 2700 2700
2160 2160 2160 2160
122.2805984 172.3342859 189.8534329 183.1415298

危岩崩塌落石稳定性运动计算总表(秦皇岛资源环境勘察院)


落石腾跃高度计算使用说明:
初始速度:输入你所要求解断面中坠 落后的速度。例如:A-A断面,AB段落 在B点后的速度。最大拦截高度在于初 始速度大小。用于设置挡墙位置与高
度。
反射速度V0 8.876515308
石块第一 次弹跳的 最大高度
Hmax
相应的最大 水平距离
Lmax
0.107179 7.35650433
30-60° K=0.543-0.0048α+0.000162α² 60-90° K=1.05-0.0125α+0.0000025α
落石运动计算使用说明:
坡度处输入各剖面分段坡度角。 垂直距离处输入分段内垂直高度。 崩塌摩擦系数K按右侧表取值。 落石体积自己输入 红色是需要自己输入的,蓝色是计算得到的。
48.15250372 25 2.924018 75.99893 0.466038
AB
坡脚弹跳 CD
崩塌 落石 弹跳 计算
λ
ρ
φ
tanφ cosφ
0.4
0.3
13 0.230747 0.974396
落石冲击力及缓冲填土层厚度的计算
四号危岩段设置当地碎块石 土作为缓冲材料,容重γ =21.75
最大块径=2*1.4*1
13.58 0.743658 0.75429 10.81043 18.74 0.561018 1.54085 12.90951
21.7 41.5 91.9 44.1 21.5 60.4 44.8
0.743658 0.75429 13.66542 0.795738 0.650125 24.06966 0.719562 0.810531 36.46992 0.618522 1.151212 39.73598 0.5304 1.881851 39.74587 0.580152 1.377304 42.6337 0.549882 1.665314 43.49289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2危岩体稳定性计算及评价
4.2.1计算模型
目前,按照不同的标准,危岩分类系统多样,但是,从工程防治的角度按照危岩失稳类型进行分类更有价值,可将危岩概化分为滑移式危岩、倾倒式危岩和坠落式危岩3 类。

计算公式参考重庆市地方标准《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察规范》(DB50/143-XXXX)中(30)~(50)计算公式。

勘查区内主要为滑移式危岩、倾倒式危岩;当软弱结构面倾向山外,上覆盖体后缘裂隙与软弱结构面贯通,在动水压力和自重力作用下,缓慢向前滑移变形,形成滑移式危岩,其模式见图(图4.2-1);当软弱夹层形成岩腔后,上覆盖体重心发生外移,在动水压力和自重作用下,上覆盖体失去支撑,拉裂破坏向下倾倒,形成倾倒式危岩(图4.2-2)。

图4.2-1 滑移式危岩示意图图4.2-2 倾倒式危岩示意图
1、滑移式危岩体计算
(1)计算模型
图4.2-3 滑移式危岩稳定性计算示意图(后缘无陡倾裂隙)
图4.2-4 滑移式危岩稳定性计算示意图(后缘有陡倾裂隙)
(2) 计算公式
① 后缘无陡倾裂隙(滑面较缓)时按下式计算
(cos sin )sin cos W Q U tg cl
K W Q θθϕθθ
−−+=
+ (4.2.1)
式中:V ——裂隙水压力(kN/m),2
2
1w w h V γ=;
w h ——裂隙充水高度(m),取裂隙深度的1/3。

w γ——取10kN/m 。

Q ——地震力(kN/m),按公式e Q W ξ=⨯确定,式中地震水平作用系数e ξ取
0.05;
K ——危岩稳定性系数;
c ——后缘裂隙粘聚力标准值(kPa);当裂隙未贯通时,取贯通段和未贯
通段粘聚力标准值按长度加权和加权平均值,未贯通段粘聚力标准值取岩石粘聚力标准值的0.4倍;
φ——后缘裂隙内摩擦角标准值(kPa);当裂隙未贯通时,取贯通段和未
贯通段内摩擦角标准值按长度加权和加权平均值,未贯通段内摩擦角标准值取岩石内摩擦角标准值的0.95倍;
θ——软弱结构面倾角(°),外倾取正,内倾取负; W ——危岩体自重(kN/m 3)。

② 后缘有陡倾裂隙、滑面缓倾时,滑移式危岩稳定性按下式计算:
(cos sin sin )sin cos cos W Q V U tg c l
K W Q V θθθφθθθ
−−−+⋅=
++ (4.2.2)
式中符号同前。

2、 倾倒式危岩计算 (1) 计算模型
图4.2-5a 倾到式危岩稳定性计算示意图(后缘岩体抗拉强度控制)
图(2) 计算公式
① 危岩破坏由后缘岩体抗拉强度控制时,按下式计算:
危岩体重心在倾覆点之外时:
012cos()2sin 3sin cos cos()sin 3sin cos lk
w H
H h b
f K h H h b
W a Q h V βθβ
βθβθββθ⎡⎤−+−⎢⎥
⎣⎦=⎡⎤−⋅+⋅+++−⎢⎥
⎣⎦
(4.2.3)
危岩体重心在倾覆点之内时:
012cos()2sin 3sin cos cos()sin 3sin cos lk w H h H h b
f W a K h H h b
Q h V βθββθβθββθ⎡⎤−−⋅⋅+−+⋅⎢⎥⎣⎦=⎡⎤−⋅+++−⎢⎥
⎣⎦
(4.2.4)
式中:h ——后缘裂隙深度(m );
w h ——后缘裂隙充水高度(m );
H ——后缘裂隙上端到未贯通段下端的垂直距离(m ); a ——危岩体重心到倾覆点的水平距离(m );
b ——后缘裂隙未贯通段下端到倾覆点之间的水平距离(m ); 0h ——危岩体重心到倾覆点的垂直距离(m);
lk f ——危岩体抗拉强度标准值(kPa ),根据岩石抗拉强度标准值乘以0.4的折减系数确定:
θ——危岩体与基座接触面倾角(°),外倾时取正值,内倾时取负值; β——后缘裂隙倾角(°)。

其它符号意义同前。

② 当危岩的破坏由底部岩体抗拉强度控制时,按下式计算:
201
31(cos )
3sin lk w
f b Wa K h Q h V b ββ
⋅+=
⋅++ (4.2.5) 式中各符号意义同前。

③ 对于孤立具有缓倾软弱结构面的危岩体,后缘无裂隙水压力,其计算时要考虑风力作用,稳定性按下式计算:
20
1
3
()lk f b Wa K Q F h ⋅+=+⋅风 (4.2.6)
式中:F 为风力,2(sin )F S V ρω=,ρ为空气密度,标准状态下31.293/kg m ρ=,S 为迎风面积,v 为风速,计算时取10/v m s =,ω为风向与迎风面积间的夹角。

4.2.2危岩稳定性计算
根据危岩结构特征和形态特征,结合雁门沟1、2号危岩崩塌分析结果,本区危岩破坏模式主要为滑移式和倾倒式危岩。

(1)计算参数:
根据取样室内资料,危岩体天然重度26.4kN/m 3,饱和重度26.7kN/m 3;天然抗压强度标准值19.67MPa ,饱和抗压强度标准值14.07MPa ,天然抗拉强度标准值0.68MPa ,饱和抗拉强度标准值0.59Mpa 。

由于勘查区内无条件进行现场试验,根据现场对危岩的调查后反复分析,灰岩裂隙面大多平直光滑,呈微张状,部分石英脉充填,裂隙面结合差,裂隙抗剪强度低,查《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XXXX )表 4.5.1,综合确定,裂隙抗剪强度为:内摩擦角取25~27°,粘聚力47~57kPa 。

裂隙水压力按裂隙蓄水能力和降雨情况确定。

(2) 计算工况
计算工况选取如下三种:
工况Ⅰ:自重+现状裂隙水压力,(其中裂隙充水高度取取裂隙深度的1/5~1/2);
工况Ⅱ:自重+暴雨(强度重现期按20a 考虑),(其中裂隙充水高度取取裂隙深度的1/2~2/3);
工况Ⅲ(校核工况):自重+地震+暴雨(强度重现期按20a 考虑),(其中裂隙充水高度取取裂隙深度的1/2~2/3);
4.2.3计算结果
危岩稳定性计算结果见下表(评价结果依据表4-5):
4.2.4危岩稳定性评价
(1)危岩稳定性评价标准
根据《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DZ/T0218-XXXX),防治工程等级一级,滑塌式危岩稳定安全系数取值为 1.3, 倾倒式危岩稳定安全系数取值为 1.5,可建立下列评价标准:
表4-6 危岩稳定性评价标准
(2)危岩稳定性评价
从表4-5可知:5个危岩体天然状态下都处于稳定状态,暴雨或连续降雨条件下处于基本稳定~欠稳定状态,地震工况均处于不稳定状态。

危岩一区有危岩体4个,编号为WY1-1,WY1-2,WY1-3,WY1-4;危岩二区的危岩体WY2;根据野外专项调查,这些危岩体现状处于稳定或基本稳定状态,暴雨期处于基本稳定状态。

经危岩稳定性计算:工况1条件下WY1-1,WY1-2,WY1-3,WY1-4和WY2,5个危岩体均处于稳定状态;工况2(暴雨)条件下仅有号危岩体WY1-1,WY1-2,WY1-3,WY1-4处于基本稳定状态,其余都处于欠稳定状态;工况3(地震)条件下危岩均处于不稳定状态。

由于这5个危岩体对居民区生命和房屋、剑青公路、威胁较大,这些危岩体急需治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