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机动车尾气污染的监测与防治

合集下载

机动车尾气污染及防治对策

机动车尾气污染及防治对策

机动车尾气污染及防治对策发布时间:2021-10-23T19:13:51.443Z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20期作者:马小艳[导读] 摘要:机动车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交通运输和人们日常出行的重要工具,机动车尾气排放成为大气的主要污染源之一,在此背景下,居高不下的机动车数量给交通带来巨大压力,同时机动车尾气排放带来的污染问题已经成为威胁地区乃至全国大气环境的重要源头。

昌吉州环境污染监控中心新疆昌吉州 831100摘要:机动车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交通运输和人们日常出行的重要工具,机动车尾气排放成为大气的主要污染源之一,在此背景下,居高不下的机动车数量给交通带来巨大压力,同时机动车尾气排放带来的污染问题已经成为威胁地区乃至全国大气环境的重要源头。

为加强城市大气环境治理,巩固蓝天保卫战和柴油车污染治理攻坚战取得的成果,必须要加强对机动车尾气的防治工作。

关键词:机动车尾气;污染问题;防治对策一、机动车尾气防治的必要性进入21世纪汽车尾气污染日益成为全球性问题。

随着汽车数量越来越多、使用范围越来越广,它对世界环境的负面效应也越来越大,尤其是危害城市环境,引起呼吸系统疾病,造成地表空气臭氧含量过高,加重城市热导效应,使城市环境转向恶化。

有关专家统计,目前汽车排放的尾气占了大气污染的30-60%,已经由局部性转变成连续性和累积性,而城市市民则成为汽车尾气污染的直接受害者。

机动车排放尾气中的细颗粒物含量占空气中PM2.5来源的20%左右,是空气的主要污染源之一。

如果燃烧得不充分,会直接对大气造成污染,其中所含的氮氧化物、铅化物进入肺部和血液,会对呼吸系统造成极大损害,产生各种疾病。

此外,还会造成温室效应,破坏臭氧层,产生酸雨、黑雨等现象。

近年来,我国加强对全市范围内的机动车检测线环保尾气监测监督和管理,对恶意破坏检测数据真实性的行为,依法严厉打击制裁,加以处罚,并责令其整改,确保环境得到改善。

二、机动车尾气污染物对环境和人体的危害1、机动车排放的尾气主要是燃料在燃烧过程中产生的,有CH/COX/碳烟颗粒(PM10、PM2.5)、铅(Pb)、苯并芘(BaP)等有害有毒物质和强致癌物质。

机动车尾气检测方法与其治理对策

机动车尾气检测方法与其治理对策

机动车尾气检测方法与其治理对策摘要:机动车在方便人们出行的同时,也给大气带来严重的污染。

由于空气污染不仅能破坏生态环境还会严重危害人类健康,我国已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多部法律法规,但制定法律仅仅是一个开始,我们还需要通过多种途径综合治理机动车尾气污染。

控制机动车尾气污染不仅能够为市民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还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本文在此基础上就机动车尾气检测方法与其治理对策进行了简要的分析,仅供参考。

关键词:机动车尾气;检测方法;治理对策1引言机动车作为人们日常交通的主要工具,机动车尾气在大气污染源总量中占50%以上,机动车尾气中存在一百多种化合物,其主要污染物为一氧化碳(C0)、氮氧化合物(N0x)、刺激性臭气甲醛(HCHO)、碳氢化合物(HC)、二氧化碳(CO2)、丙烯醛(CH2CHCH0)、铅化物、硫化物、黑烟、油雾等,这些具有高污染物的气体会在很大程度上威胁人类生存环境。

为满足目前环境污染治理需求,需要对机动车尾气进行有效的治理。

2机动车尾气的危害机动车尾气排放污染物在离地面1米左右人的呼吸带范围浓度较高,对人群健康危害极大。

下面分析某市春季超标严重的三类污染物的危害。

CO与血红蛋白结合力比O2高200多倍,结合后不易解离。

血红蛋白失去带氧能力,血氧浓度下降,组织供氧不足,心脏的功能会受到损害,易患心脏病,动脉硬化,神经系统疾病。

肺和呼吸道是SO2的主要影响器官,长期暴露在较高浓度的SO2环境中使肺的功能受到抑制,易患气管炎、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疾病,甚至导致肺心病。

臭氧对呼吸系统和皮肤影响较大,会出现咽喉肿痛、视力下降、皮肤起皱出现斑块等问题,严重的会引发支气管炎和肺气肿。

空气污染物对环境影响同样巨大。

SO2是产生酸雨的主要物质,会腐蚀建筑物和工业设备、损坏植物表面,破坏土壤成分。

O3是由尾气中的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等经过足够的光照和温度,转化而成的二次污染物,也是光化学烟雾的主要成份。

探究机动车尾气的检测技术与污染防治措施

探究机动车尾气的检测技术与污染防治措施

54一、机动车尾气的主要检测技术1.室外检测。

在机动车尾气的主要检测技术中,室外检测技术目前应用效果较好。

室外检测技术主要应用的是先进的遥感技术,将紫外线光谱等与遥感技术相结合,对机动车排放的尾气中不同物质成分及其各自比例进行检测。

室外检测技术在应用的过程中,可以在机动车正常运行的过程中进行,不仅检测的速度比较快。

还具有较强的自动化性质,因此目前受到了比较广泛的关注。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室外检测技术在应用过程中,对于室外环境有较高要求,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较大。

与此同时,室外检测技术一般仅可以用于检测机动车的尾气浓度,具有一定程度的限制性,应用范围比较有限。

2.车载尾气技术。

车载尾气技术也是机动车尾气的检测技术之一,该项技术在应用过程中主要是利用了便携式技术,将该技术与机动车尾气检测相结合,可以实现对机动车尾气的不同参数的检测。

在该项技术的应用过程中,相关人员可以对机动车运行过程中的环境数据进行实时模拟,这样,车载尾气检测技术就可以对机动车在运行中的不同环境、不同路段、不同时间排放出的尾气进行检测,保证机动车尾气检测的整体效果。

该项技术在应用过程中,具有较高的精准程度,所检测到的相关数据具有极强的可靠性,还能降低相关检测人员的工作强度,提高尾气检测的效率。

因此,车载尾气检测技术在具体应用中的效果较好,并且具有极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3.底盘检测。

除了上述两种尾气检测技术之外,底盘检测技术也是较为常用的一种,是比较传统的检测技术。

该项技术主要可以用于实验室检测,相关人员可以将底盘测功机与相应的仪器设备配合使用,假想机动车在运行过程之中,以此对机动车排放出的尾气进行检测。

底盘检测技术目前仍被广泛应用,可以帮助相关人员去收集机动车的尾气排放数据等,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值得一提的是,底盘检测技术一般是在机动车固定形式的状态下得以应用的,对于机动车实时运行中的尾气排放无法进行及时检测。

二、机动车尾气的污染防治措施1.加强环保检测。

关于机动车尾气检测与治理措施研究

关于机动车尾气检测与治理措施研究

关于机动车尾气检测与治理措施研究随着我国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增加,机动车尾气排放成为了城市环境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

机动车尾气中含有一系列的有害气体,如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氮氧化物和细颗粒物等,对人体健康和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危害。

因此,研究机动车尾气检测与治理措施势在必行。

一、机动车尾气检测技术机动车尾气检测技术是评价机动车尾气排放水平的重要手段。

我国现行的机动车尾气检测标准是GB3847-2018《汽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其中包括了瞬态工况法检测和非瞬态工况法检测,目前主要采用瞬态工况法检测。

瞬态工况法检测是指在车辆在特定的道路试验台上,按照一定的速度加速和减速,同时测量车辆尾气排放的污染物浓度,从而计算出车辆尾气排放的平均水平。

这种检测方法的优点是检测效率高,能够检测出车辆的实际排放水平。

但是,由于检测条件和环境的影响,检测结果存在一定的偏差。

非瞬态工况法检测是指在车辆正常行驶过程中,通过安装在车辆尾部的尾气传感器,实时监测车辆尾气污染物的排放水平。

这种检测方法的优点是更真实地反映车辆的尾气排放水平,但是由于安装传感器的成本较高,应用范围较窄。

机动车尾气治理技术是指通过技术手段减少机动车尾气排放,达到环境保护的效果。

1. 采用清洁燃料采用清洁燃料是目前治理机动车尾气排放的行之有效的办法之一。

如采用天然气、乙醇等清洁燃料,能够减少尾气中有害物质的排放。

2. 采用先进的排气处理技术3. 限制车辆使用限制车辆使用是防止机动车尾气排放对环境造成影响的有效方式之一。

如采取交通管制、限制进城等措施,能够减少机动车尾气的排放。

4. 强化监管手段强化监管手段是落实机动车尾气治理的重要保障。

如加强对机动车尾气排放水平的监测、建立健全的治理体系等,能够确保机动车尾气治理工作的有效实施。

三、结语机动车尾气检测与治理措施研究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

当前,我国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技术和政策措施,对机动车尾气进行治理。

我国机动车尾气污染现状与防治对策

我国机动车尾气污染现状与防治对策
2 0 年环 境 监测 显 示 ,全 国机 动车 排 放污 染 物 54 . 吨 , 09 13 万 3 其 中一 氧化 碳 ( O ) 088 吨 ,碳 氢 化合 物 ( C) 8 . C 4 1. 万 H 42 2 万吨 , 氧化物 ( O ) 8. 吨 , 粒 物 ( M ) 9 万 吨 。 氮 N x 53 万 3 颗 P 5. 0
污染严重。统计数据表明:至20 年,全国机动车保有量接近 09 1 亿辆 、同比增长9 %,与18年相比,全国机动车保有量增 . 7 . 3 90 加了2倍。随着机动车保有量的迅速增加 ,机动车尾气给我国 5 城市造成的污染势必上升 , 将可能影响城市形象和居民的健康。
机 动车 以燃 料 为动力 ,不 论是 烧 汽 油还 是柴 油 ,在燃 烧
环境 科 学
31 .2各 级尾 气 污染 控 制 机构 没有 设 立 . 虽 然 部 分 地市 已经 成 立机 动 车尾 气污 染 常设 专职机 构 , 但 管 理模 式 分 散 ,协 调机 制不 完善 。部 分 地 市尾 气监 管 职能 由环境 监 测 机 构或 环境 监 察机 构代 为 执行 ,在协 调联 系 各级
有 的还 可通 过 相互 作用 形成 二次 污染 。 长期 暴露 在 这些化 学
碳氢化合物尽管在机动车尾气 中含量不多,但它容易在
太 阳光 照射 下产 生光 化 学烟 雾 。另外 ,在 一定 的浓 度下 对 植 物 和动 物有 直接 毒性 ,对 人 体有致 癌 作用 。
2 4铅 .
物质浓度较高的空气中,对人及动植物的健康危害非常大 。
我 国机动车尾气污染现状与防治对策
我 国机动车尾气污染现状 与防治对策
厦 门市环 境保 护科 研所 刘丽 华

城市机动车的尾气检测与治理探讨(精)

城市机动车的尾气检测与治理探讨(精)

城市机动车的尾气检测与治理探讨摘要:随着各大城市机动车数量的不断增加,汽车尾气污染排放检测技术等问题对该地区环境的影响越来越明显。

本文就机动车尾气污染危害、检测和有效控制对策进行剖析,并探讨如何控制机动车排放物的措施和方法,进而提出了现阶段适合中国国情的机动车尾气控制措施。

关键词:城市机动车;检测;污染;控制对策近年来,随着国家环保总局颁布了多项针对关于机动车尾气检测机构和系统的相关标准,各地区建设尾气检测站来治理当地机动车尾气污染的工作已提上议事日程。

一些地区灰霾、酸雨和光化学烟雾等区域性大气污染问题频繁发生,这些问题的产生都与车辆尾气排放密切相关。

同时,由于机动车大多行驶在人口密集区域,尾气排放直接影响群众健康。

目前我国机动车保有量已经超过1亿辆,机动车尾气污染治理迫在眉睫。

本文从我国国情出发,根据机动车尾气的危害、产生、以及治理等方面略作分析。

1 城市机动车的尾气监测基本方法1.1辅助计算机登录机的主要作用是用于输入被检车辆的特征数据,包括车主信息,报检项目及车辆基本信息,如车牌号码、出厂日期、燃油类型、基准质量、驱动方式、标定功率、标定转速、进气方式(自然进气、涡轮增压)等,在只需将车辆某一特征号码输入登录机,就可以通过网络从车籍库中读取该车的特征数据。

将车辆登录信息通过网络送给车辆检测计算机。

同时,该车辆的特征数据又存入文件服务器。

作为车辆注册专用站点,登录机还根据情况自动生成录入日期、时间,检测车辆的当日序号。

1.2检测的方法、种类及周期检测方法有三种:1、核定载客人数不超过9人的小型汽油客车及最大总质量不超过3500kg的汽油货车采用“稳态工况法”进行检测。

2、中、重型汽油车采用“双怠速法”进行检测。

3、柴油车采用“不透光烟度法”进行检测。

检测的种类及周期有四种:1、初次检测:非国家规定的免检车型在办理新车注册登记时须进行环保检测。

2、定期检测:在用的营运载客汽车5年以内每年检测一次,超过5年的,每6个月检测一次;在用的小型、微型非营运载客汽车6年以内每2年检验一次,超过6年的,每年检验一次;超过15年的,每6个月检验一次;在用载货汽车和大型、中型非营运载客汽车10年以内每年检验1次;超过10年的,每6个月检验1次。

机动车尾气污染物排放特征与监管措施研究

机动车尾气污染物排放特征与监管措施研究

机动车尾气污染物排放特征与监管措施研究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的快速增长,机动车的数量也急剧增加。

机动车带来的尾气排放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机动车尾气排放中的有害物质不仅对人体健康产生负面影响,也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

因此,深入研究机动车尾气排放特征以及监管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机动车尾气排放特征是研究的基础。

在机动车尾气排放中,主要的有害物质包括一氧化碳(CO)、氮氧化物(NOx)和颗粒物(PM)。

其中,一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高浓度的一氧化碳会阻碍血液中的氧气吸收,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氮氧化物则是空气中的主要污染源之一,它会导致光化学烟雾和酸雨等环境问题,同时对呼吸系统和免疫系统也带来潜在风险。

颗粒物则是可悬浮在空气中的固体和液体微粒,对人体健康造成的损害主要表现在咳嗽、气喘等呼吸系统方面。

了解这些有害物质的排放特征,可以为下一步制定科学合理的监管措施提供依据。

其次,机动车尾气排放的监管措施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

为了减少机动车尾气排放的污染物,采取了一系列的监管措施。

首先是对机动车的燃料质量要求和尾气排放标准的制定。

通过加大对油品质量的监管和提高车辆尾气排放标准,可以有效控制有害物质的排放。

其次是实施定期排放检测和监控。

通过对机动车进行定期的尾气排放检测和监控,可以及时发现和处理异常车辆,保持车辆排放水平在规定范围内。

此外,还需要对机动车行驶限制和交通拥堵进行治理,减少道路交通对尾气排放的负面影响。

全面加强机动车尾气排放的监管措施,可以有效改善空气质量,保护环境和人民的健康。

然而,监管机制的完善和落实仍然存在一定的挑战。

一方面,尽管已经制定了各类标准和规定,但是实际执行情况仍然不尽如人意。

一些车辆在行驶过程中违规改装排放装置,或者采用低质量的燃料,导致实际排放超过规定标准。

另一方面,监管部门的执法能力和监管手段也需要进一步提升。

目前,尾气排放监管主要依靠静态和动态检测设备,但是存在一定的漏洞和无法监测到的情况。

机动车尾气排放对环境的污染与防治技术分析

机动车尾气排放对环境的污染与防治技术分析

机动车尾气排放对环境的污染与防治技术分析摘要:近些年,我国机动车的数量不断增加,尾气排放已成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为有效促进社会进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加强机动车尾气排放对环境污染的防治是必要的。

本文就机动车尾气排放对环境的污染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控制尾气排放对环境污染的防治技术。

关键词:机动车;尾气排放;环境;污染;防治技术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机动车数量不断增长,而机动车尾气排放给人类带来的危害更为严重,机动车排放的尾气污染物含有CO、NOx、HC、SO2与悬浮颗粒等,这些污染物严重影响了城市环境,应采取一定的防治技术对其控制。

一、机动车尾气排放对环境的污染机动车尾气所指的是从排气管所排出的废气,这些废气中包含多种不同化合物,危害最大的为CO、NOx、HC与铅污染等,不仅污染环境,还对人体健康带来了危害。

目前城市环境污染与机动车的尾气排放具有密切关系,尾气排放导致了环境污染物的浓度增加,使得城市环境质量恶化严重。

我国机动车污染的特点如下:SO2、Pb与城市烟尘正在逐步得以控制,但部分的机动车拥有量较高的城市,其NOx污染较为严重,并且主干线中的CO与HC超标严重,机动车尾气中颗粒物的粒径比较小,低于2um,可直接被人们吸入肺部,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很大影响,并且主要哦城市道路上的交通噪声在70dB之上,城市的七成人口生活于噪声当中,这些噪声污染不仅对人的听觉有影响,还会导致人们的心跳加快与失眠,对人们的健康造成严重损害。

因此,为了降低尾气排放带来的环境污染,应采取合理的防治技术及措施给予解决。

二、机动车尾气排放对环境污染的防治技术1.加强机动车法律法规的完善为了减少尾气排放,应制定合理的宏观调控政策,对城市机动车数量有效控制在生态平衡的允许范围中,依据国家相关政策,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从机动车的检查、运维、污染治理、监测与更新等方面进行管理条例及制度的制定。

并加强新车的登记管理,实行机动车的新车源头尾气污染控制,对机动车的阶段排放标准进行有效落实,尾气排放水平不能达到国家排放标准的机动车不能注册登记,轻型汽车应根据规定,实行Ⅲ级以上的标准,对外地转入的车辆也应实施相同的标准,确保从法律法规方面减少机动车的尾气排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机动车尾气污染的监测与防治
发表时间:
2018-09-21T14:15:53.567Z 来源:《科技新时代》2018年7期 作者: 刘晓云 陈旭英
[导读] 分析了机动车尾气污染的危害及主要监测技术,并从技术和政策两方面探讨了机动车尾气污染的防治措施。

(招远市环境保护局
山东 招远 265400)

摘要:分析了机动车尾气污染的危害及主要监测技术,并从技术和政策两方面探讨了机动车尾气污染的防治措施。

关键词:机动车 尾气污染 监测 防治
1
、前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汽车保有量的迅速增加,汽车尾气污染也越来越受到关注。据统计,在我国大城市大气污染中,汽车排放的CO分担
率占
63%,NOx占22%,HC占73%,我国大气污染已由工业废物、煤炭烟气型向机动车尾气排放型转变[1]。因此,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汽车
尾气污染刻不容缓。
2
、汽车尾气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汽车尾气中的主要污染物包括烟尘、二氧化硫、一氧化碳、氮氧化物、可挥发性烃类,颗粒物等。其中,汽车排放的一氧化碳无色无
味,进入血液后与血红蛋白结合,降低血液的输血能力,使心脏、头脑等重要器官严重缺氧,严重时导致中毒甚至死亡。氮氧化物影响人
的呼吸系统,造成支气管炎,吸入肺内会造成肺气肿。汽油中随着废气排放的铅在血液中积累影响肾和神经系统,造成迟钝和行为错乱,
研究表明儿童对铅尤为敏感。特别是碳氢化合物和氮氧化物在阳光照射下,会生成臭氧和浅蓝色的光化学烟雾,形成二次污染,不但降低
大气能见度,而且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
1995年洛衫矶出现“光化学烟雾事件”,成千上万人得红眼病,呼吸系统疾病迅速上升,65岁
以上老人几天内死亡
4000多人[机动车环保网,I/M检测维护制度简介,20080131]。

3
、汽车尾气遥测技术

遥测技术起源于美国,1988年美国丹佛大学利用非扩散红外线检测技术(NDIR)开发出能同时检测CO、CO2和HC的遥测设备,又

20世纪90年代利用非扩散紫外线检测技术(NDUV)进行了NOx测量方法的开发,我国也于2005年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尾气遥测
设备,并投入商业化生产
[2]。以下主要对我国机动车尾气监测研究现状进行总结:

利用分子红外光波段的吸收光谱特性, 丁蕾等研制了开路式机动车尾气非分光红外遥测技术与系统,通过采用单个红外探测器同时完

CO、CO2和背景的测量。该技术采用光斩波器与锁相放大器组合完成微弱信号的检测以及采用接收和发射一体系统结构, 不需要抽取样
品,实现了汽车行使过程中排放的尾气污染物的完全非接触在线自动监测,避免了由于采样带来的不准确性,可真实反映汽车在行使过程
中尾气的排放情况
[3]。王铁栋等采用1.5微米波段的半导体激光器作为光源的系统,通过调制光谱二次谐波检测技术测量CO、CO2[4],利
用可调谐二极管激光吸收光谱技术及其计算机自动识别技术的机动车尾气遥测系统可以在不影响车辆正常行驶的条件下,在道边对机动车
尾气成份中的
CO,CO2进行实时遥测。实验表明,基于该技术的尾气遥测系统可以迅速、方便地获得大量机动车的实时尾气排放数据和
车辆信息,从而快速筛选出那些高排放的车辆
[5] [6]。

王铁栋等研究表明,NO和HC在200~250nm的紫外波段吸收非常强,可使用紫外差分技术对机动车尾气进行遥测,响应时间短[4]。魏
杰等设计建造了一台可以对管道废气中主要是芳香类有机污染物进行多组分、实时检测的小型化的可移动激光质谱装置,小型
KrF准分子
激光器
(248nm) ,可以对机动车尾气中芳香类物质进行多组分实时测量[7]。激光质谱法是探测环境污染的新方法,它具有高灵敏度、高选择
性、多组分和快速实时的特点,可移动激光质谱仪主要用于对机动车尾气中芳香类有机污染物实现多组分、高灵敏度、快速、现场在线测

[8]。
4
、机动车尾气污染的防治措施

机动车污染防治工作应通过政策和技术等多种手段,最大限度控制污染上升势头。其中,技术措施包括改进汽车发动机的结构,在汽车
发动机内部进行尾气净化处理
;改进汽车燃料,采用乙醇汽油、无铅汽油等。当然最根本的手段还是改变汽车的动力,研制和推广电动汽车、
太阳能汽车等等。政策措施主要从机动车的生产、使用、报废等整个过程中的污染。政策措施主要从机动车生产、使用及报废等多个环节
加强监管,制定措施,控制机动车尾气污染。

4.1
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技术措施

汽车尾气净化催化剂是控制汽车尾气排放,减少污染的最有效手段。按照我国总体规划,到2010年我国汽车尾气排放控制与国际接轨,达
到国际水平。

尾气净化催化剂的发展已经经历了四个阶段,目前已开发出第四代尾气用催化剂。1974年,汽车排放只要求控制(CO)和未燃物(HC)的排

,大部分汽车安装Pt、Pd氧化型催化剂。随着NOx排放法规的出台,20世纪70年代末出现了Pt-Rh双金属催化剂,可同时净化HC、CO和

NOx,
故称三效催化剂。20世纪90年代,出现了第三代低温起燃和耐高温的三效催化剂。第四代尾气净化催化剂则是用价格相对低廉的钯部
分或全部代替价格昂贵且资源储量日趋减少的铂或铑
[9]。万李等利用活性碳纤维对机动车冷启动阶段产生的高浓度污染物进行吸附及催
化,其低温吸附与催化性能对
NO和CO具有转化作用。

此外,对机动车发动机内部进行调试,如调整喷油泵的供油量、降低发动机功率,使雾化燃料能够完全燃烧;改善喷油器质量,控制
燃烧条件,使燃料燃烧完全;减小喷油提前角,降低发动机工作的最高温度等。发动机内部的清洁燃烧及机动车燃油的改用
[10]等也可以有
效改善尾气污染。
4.2
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的政策措施

首先,从源头抓起,削除产生污染的源头。从生产和管理环节入手,禁止销售和使用不合格机动车。第二, 建立I/M制度,使车辆污染物
的排放维持在正常水平。第三,在机动车修理行业增加对污染治理的要求
, 以达到对污染治理的经常性。第四,加大科技投入, 加强对机动
车排放控制技术的开发与应用。第五,要实现综合治理的目标
, 深入广泛的宣传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在全民环保意识得到加强和提高的基础

, 污染治理的目标才有可能实现。


作者简介:刘晓云(1984-),女,山东省招远市,环境保护工程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大气环境化学
参考文献:
1
、张祥振, 王永强, 实施I/M制度, 有效治理汽车排放, 职业圈, 2007(2).
2
、郝艳召, 于雷, 王宏图, 机动车尾气遥测技术发展历程及应用研究, 安全与环境工程, 2010, 17(4).
3
、丁 蕾, 刘文清, 张玉钧等, 机动车尾气和非分光红外遥测技术研究, 量子电子学报, 2003, 20(4).
4
、王铁栋, 刘文清, 机动车尾气遥测技术和应用研究, 大气与环境光学学报, 2007, 2(3).
5
、王铁栋, 刘文清, 基于可调谐半导体激光技术的机动车尾气中 CO、CO2遥测, 红外与激光工程, 2007, 36增刊.
6
、董凤忠,, 刘文清, 机动车尾气的道边在线实时监测 (上), 测试技术学报 2005, 19(2).
7
、魏杰, 郑海洋, 激光质谱法对机动车尾气中污染物的实时监测, 物理, 2001, 30(12).
8
、孔祥和, 郑海洋, 可移动激光质谱仪及在机动车尾气监测中的应用,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2001, 18(3).
9
、张宏艳, 牟元平等, 汽车尾气净化三效催化剂研究进展, 化工科技, 2006, 14(5):70-72.
10
、李滨, 机动车尾气污染及其净化处理技术, 太原科技, 2004, (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