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武侯外国语学校初三化学上册期中试题和答案

成都武侯外国语学校初三化学上册期中试题和答案
成都武侯外国语学校初三化学上册期中试题和答案

成都武侯外国语学校化学上册期中试题和答案

一、选择题(培优题较难)

1.下列关于过滤操作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滤纸的边缘要低于漏斗口

B.液面不要低于滤纸的边缘

C.玻璃棒要靠在三层滤纸的一边

D.漏斗下端的管口要紧靠烧杯内壁

2.锌是促进人体生长发育的必须微量元素。下图为锌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关信息及原子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锌属于非金属元素B.锌原子的中子数为30

C.锌的相对原子质量为65.38g D.锌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形成Zn2+ 3.下列有关实验操作的“先”与“后”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制取气体时,先装药品,后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B.用托盘天平称量10g固体药品时,先放砝码,后放药品

C.用滴管取细口瓶内的液体时,先将其伸入液体内,后挤压取液

D.加热KMnO4并用排水法收集O2的实验结束时,先熄灭酒精灯,后移出导管

4.如图所示有关二氧化碳的实验中,只与二氧化碳物理性质有关的实验是()A. B. C. D.

5.2017年10月27日央视财经报道:王者归“铼”,中国发现超级金属铼,制造出航空发动机核心部件。如图是铼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关信息,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铼原子的核内质子数为75 B.铼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86.2g

C.铼的元素符号是Re D.铼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75

6.我国古代典籍中有”银针验毒”的记载,“银针验毒”的反应原理之一是

4Ag+2H2S +O2=2X+2H2O。下列有关该反应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反应属于氧化反应B.X的化学式是Ag2S

C.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D.反应前后所有元素的化合价都发生了变化7.某同学制作的试剂标签如下,其中化学式书写不正确

...的是( )

A.B.

C.D.

8.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分别进行了有关化学反应A+B=C的四组实验,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所示,已知四位同学取的A和B的总质量均为10g,且反应均完全进行。下列选项不正确的是

A/g B/g C/g

甲739

乙649

丙X Y6

丁55Z

A.Y可能等于8 B.X可能等于4

C.X可能等于8 D.Z一定等于7.5

9.四种物质在一定的条件下充分混合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分数如图所示.则有关说法中不正确的()

A.丁一定是化合物

B.乙可能是这个反应的催化剂

C.生成的甲、丙两物质的质量比为8: 1

D.参加反应的丁的质量一定等于生成甲和丙的质量之和

10.对立统一是物质运动的普遍规律,下列①一④描述的是两种物质的性质或变化,其中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或物理变化的是

①氧气的氧化性和一氧化碳的还原性②水的汽化和氦气的液化

③氯化钠的溶解和硝酸钾结晶④盐酸的酸性和氢氧化钠的碱性

A.②③B.②④C.①④D.①③11.下图为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钠原子的质子数为11 B.图中 n的值为10

C.钠在反应中易失去电子D.钠元素位于第三周期12.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塞紧胶塞B.贮存氧气

C.过滤D.

吹灭酒精灯

13.根据下图的有关信息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镁离子(Mg2+)核内有12个质子

B.镁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4.31g

C.在化学反应中,氯原子容易失去1个电子

D.镁离子(Mg2+)与氯离子(Cl-)的最外层电子数不相等

14.水是生命之源,下列有关水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地球上的水储量是丰富的,可供利用的淡水资源是无限的

B.生活中通过煮沸的方法可以降低水的硬度

C.用蒸馏的方法可以将海水淡化

D.爱护水资源主要从节约用水和防治水体污染两方面采取相应措施

15.下图所示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称量固体氢氧化钠B.测溶液pH

C.过滤D.稀释浓硫酸

16.化学实验是化学学习的重要方法。小明在实验室里发现一瓶白色固体,他认为“可能是食盐”。对于可能是食盐,下列他的做法正确的是( )

A.尝一尝,如果有咸味就是食盐

B.用手指捻一捻是否有颗粒感

C.观察瓶子标签或者询问老师此物质是什么

D.实验室药品都是有害的,不能碰

17.硝酸铜受热分解会产生一种污染空气的有毒气体,该气体可能是

A.N2B.NO2

C.NH3D.SO2

18.诗词是民族灿烂文化的瑰宝。下列著名诗句所反映的物质变化主要与化学变化相关的是

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B.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C.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D.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一江水。

19.“一带一路”是跨越时空的宏伟构思,赋予古丝绸之路崭新的时代内涵.古丝绸之路将中国的发明和技术传送的到国外.下列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稻草造纸B.使用火药C.蚕丝织布D.冶炼金属

20.在密闭容器内,有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分数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该反应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B.生成的甲,丙两物质的质量比为8:1

C.乙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D.参加反应的丁的质量等于生成的甲和丙的质量之和

二、实验题(培优题较难)

21.某兴趣小组计划对空气成分进行探究,以下是他们的实验设计方案:

(1)除去二氧化碳和水蒸气:装置和操作步骤略。

(2)除去氧气:该小组根据教材中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的实验原理,除去了(1)中得到的气体中的氧气。在拉瓦锡的经典实验中(装置如图),使用汞的优点有_______。

A 汞为液态,在加热的条件下只与氧气反应且生成物为固体

B 时间足够长,能将密闭装置中的氧气几乎耗尽

C 无法观察装置中气体体积的变化

(3)分析误差:该小组按设计方案得到的氮气密度(假设要除去的气体均已除净)与氮气的实际密度有误差,产生误差的原因是_______。

(4)拓展与延伸:实验室如何制取氮气呢?请阅读资料并回答下列问题:

资料:

1.重铬酸铵为橘黄色粉末,加热至180°C时可分解得到氮气;

2.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常温下很难跟其他物质发生反应。但在高温或点燃条件下可与某些物质反应,如:镁能够在氮气中燃烧。

①仪器B的名称是______。

②利用上述仪器和重铬酸铵在实验室制取少量氮气,其发生装置应选择的仪器有_____(填序号),还必须补充的一种仪器是_____。若用上述装置制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

③根据已有知识,收集氮气只能用____法,理由是______。该小组欲进行镁在氮气中的燃烧实验,现收集一瓶含水约1/5体积的氮气,该如何操作______。

22.某燃料X在7.2g氧气中燃烧,得到9.2g混合气体(可能含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水蒸气).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下图所示装置验证混合气体的成分。

资料:①浓硫酸具有吸水性.②浓氢氧化钠溶液能吸收二氧化碳.

(1)通过混合气体后,A装置增重4.5g,说明混合气体中含有 ______ .

(2)B装置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 .D装置的作用是

______ .

(3)当观察到 ______ ,证明混合气体中有CO.

(4)实验结束后,同学们称量B、C装置共增重3.3g,根据以上数据可确定燃料X中所含元素及元素质量比为 ______ .

23.某同学设计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试回答:

(1)该装置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是______:改进措施是______.

(2)实验开始时,是先加热氧化铜,还是先通入一氧化碳?______.

(3)实验过程中,图中A处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______;A处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B处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______.

(4)实验过程中,一氧化碳和氧化铜反应不仅能生成铜,还可能生成中间产物氧化亚铜(一种暗红色固体,化学式为Cu2O).如果要对反应后A处残留固体的组成进行探究,试猜想残留固体的组成有哪几种可能?______.

24.有一无色气体,可能是由CO、CO2、H2O(水蒸气)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为确定其组成,小明同学按下列方案进行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查阅资料:无水硫酸铜遇水变成蓝色。

(1)若观察到A中_____________________现象,说明氧化铜发生了还原反应,证明原无色气体中一定含有一氧化碳。

(2)若观察到B中无水硫酸铜不变色,则无色气体中一定不含___________。

(3)若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写出C装置中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此现象,并不能确定原无色气体中有二氧化碳,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保护环境的角度分析,本实验的不足是____________________,改进方法是______ 25.用下列微型实验进行氧气、二氧化碳气体相关性质研究。

(1)同时挤压滴管B和C,控制相同液体量于球形容器中。

①写出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②有关上述对比实验,说法正确的是_____(填写字母)

a.MnO2加快反应速率

b.半分钟内球形Ⅲ中产生气体一样多

c.反应过程中球形I比球形Ⅲ内反应剧烈

d.MnO2一定分解产生气体

(2)微热燃烧器,蜡烛b、c燃烧,蜡烛a不燃烧。关于燃烧器中的实验分析正确的是

_____(填写字母)。

a.探究可燃物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b。探究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

c.说明红磷与白磷是同素异形体

d.可以比较白磷、红磷着火点的高低

(3)挤压滴管A,将足量稀盐酸滴于球形I中,一段时间后,蜡烛c熄灭,然后蜡烛b也熄灭了,其原因是_____。

(4)蜡烛熄灭后,将玻璃尖嘴管对着凃有澄淸石灰水的小烧杯内,烧杯内壁变模糊,此反应_____(选填“能”或“不能”)证明蜡烛一定含有碳元素。

(5)充分燃烧相同质量的碳和磷,消耗氧气多的是_____。

26.归纳与演绎是重要的科学方法,也是常用的化学学习方法。

(1)写出装置中编号仪器的名称:a_____,b_____。

(2)我们已经学习过实验室制取O2、CO2两种气体的反应原理、制取与收集方法。请你归纳出实验室制取气体反应的共同点_____(填序号)

①要加热②使用催化剂③没有气体参加反应④原料为纯净物⑤只生成一种气体

(3)关闭B装置中的止水夹后,从长颈漏斗向锥形瓶中注入一定量的水,静止后一段时间,如图所示,则B装置_____(填“漏气”、“不漏气”或“无法确定”);观察图C

装置,该反应处于_____(填“进行”或“停止”)中。

(4)若用B、F组合成装置来制取氧气,反应的方程式为:_____,在制取过程中发现反应过于剧烈,可将装置做哪些改动?_____。

(5)若用如图G装置进行收集二氧化碳的实验,气体应从_____(选填“a”或“b”)端导入;若瓶中装满水,收集氢气,气体应从_____(选填“a”或“b”)端导入。

(6)用块状大理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时,用C装置(多孔隔板用来放块状固体)代替B装置的优点是_____;其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

(7)拓展与延伸:实验室如何制取氮气呢?请阅读资料并回答下列问题:

资料:

①重铬酸铵为桔黄色粉末,加热至180℃时可分解得到氮气;

②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常温下很难跟其他物质发生反应。但在高温或点燃条件下可与某些物质反应,如:镁能够在氮气中燃烧。

利用如图仪器和重铬酸铵在实验室制取少量氮气,其发生装置应选择的仪器有_____(填序号),还必须补充的一种仪器是_____。若用上述装置制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

27.结合图示回答问题

(1)写出图中1标示的仪器名称:①_____,②_____。

(2)实验室用KMnO4制取O2,应选用的发生装置为_____(填字母,下同),收集装置可选一种是_____,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3)注射器与装置B相连可用于检查装置B的气密性,步骤如下:

①向锥形瓶中加入少量水至_____。

②将注射器连接到装置B的导管口处。

③缓慢拉动注射器的活塞,观察到_____,说明装置B的气密性良好。

(4)学生甲选装置F制取CO2,F装置相对于B装置具有的优点是_____。甲在把石灰石装入试管时,不慎打破管底,其原因可能是:_____。后来学生乙用这支底部有破洞的试管和一个广口瓶组装成另外一套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如图2所示).在铜网上应盛放

_____,广口瓶中应盛入_____。两种药品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图G所示装置可用来测量生成CO2的体积,其中在水面上放一层植物油的目的是:_____。

28.某化学兴趣活动小组的同学为探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研究中,进行了如下实验:

1甲乙丙丁

大理石m克,块状m克,块状m克,粉末状m克,粉末状盐酸(过量)w克,稀盐酸w克,浓盐酸w克,稀盐酸w克,浓盐酸

(1)若要研究盐酸浓度大小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可选择实验甲与实验______(选填实验编号)进行对照实验。

(2)若要研究反应物的接触面积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可选择实验甲与实验___________(选填实验编号)进行对照实验。

(3)乙和丁相比较,产生气体的速率较快的是_________,完全反应后,产生二氧化碳的

质量__________(填“相等”或“不等”)。

(4)若要选择丁组药品制取二氧化碳,为了能得到较平稳的气流,应选择如图装置中的______(填“A”或“B”)。由于浓盐酸具有强烈的挥发性,会导致收集到的二氧化碳中含有氯化氢气体,为了得到干燥、纯净的二氧化碳,可将产生的二氧化碳依次通过下列装置

_________。(温馨提示:①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可作干燥剂;②二氧化碳不与饱和NaHCO3溶液反应,氯化氢可与之反应,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NaHCO+HCl=NaCl+H O+CO )

322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培优题较难)

1.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过滤实验时,要注意“一贴二低三靠”,即滤纸要紧贴漏斗内壁;滤纸边缘要低于漏斗边缘,漏斗内液体的液面低于滤纸边缘;烧杯嘴紧靠引流的玻璃棒,玻璃棒的末端轻靠在三层滤纸的一边,漏斗下端紧靠接受的烧杯。故选B。

2.D

解析:D

【解析】

A、锌的汉字名称偏旁是“钅”字,锌属于金属元素,错误;

B、由元素周期表的信息可知,锌的原子序数30,原子序数=质子数=核电荷数,锌原子的核电荷数、质子数为30,不是中子数是30,错误;

C、由元素周期表的信息可知,锌的相对原子质量为65.38,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符号是“1”,不是“g”,常省略不写,错误;

D、根据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可知,锌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2,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形成Zn2+,正确。故选D。

点睛:元素周期表可以获得的信息: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字母表示该元素的元素符号;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A、制取气体时,先装药品,后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如果装置的气密性不好,会收集不到所制取的气体,造成药品浪费;故A错误;

B、用托盘天平称量10g固体药品时,先放砝码,后放药品,直到天平平衡为止;故B正确;

C、用滴管取细口瓶内的液体时,应先在外面挤压橡胶乳头,赶净空气后再将其伸入液体内;故C错误;

D、先熄灭酒精灯,停止加热,再把导管移出水槽.这样随着试管的温度越来越低,试管内的气体体积就越来越小,内部大气压变小,在外部大气压的作用下,水槽内的水就会被顺着导管压到试管内,可能使试管由于受热不均从而炸裂;故D错误;

故选B.

4.D

解析:D

【解析】

【详解】

稀盐酸与石灰石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密度大,聚集在烧杯底部,又因为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所以下方的蜡烛先灭,既有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也有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不符合题意,A选项错误;二氧化碳可溶于水,且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溶液反应,有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B选项错误;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故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有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C选项错误;二氧化碳可以像倒水一样倾倒,说明其密度较空气的大,只能证明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D选项正确。故选择D项。

【点睛】

此题主要是对二氧化碳性质进行的考查,明确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并会灵活应用。

5.B

解析:B

【解析】

【详解】

A. 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符号前的数字是原子序数,原子序数在数值上等于原子内的质子数,铼原子的核内质子数为75,A选项正确;

B. 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没有单位,B 选项错误;

C. 铼的元素符号是Re,C选项正确;

D. 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符号前的数字是原子序数,原子序数在数值上等于原子内的质子数,原子中的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故铼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75,D选项正确。故选B。

6.D

解析:D

【解析】

A、反应中有氧气参加,该反应属于氧化反应,故正确;

B、由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均不变,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Ag+2H2S+O2═2X+2H2O,反应前银、氢、硫、氧原子个数分别为4、4、2、2,反应后的生成物中银、氢、硫、氧原子个数分别为0、4、0、2;根据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不变,则2X分子中含有4个银原子和2个原子,则每个X分子由2个银原子和1个硫原子构成,则物质X的化学式为Ag2S,故正确;

C、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故正确;

D、在反应4Ag+2H2S+O2═2Ag2S+2H2O,中硫元素和氢元素的化合价在反应前后的质量不变,故错误;

故选D。

7.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化合物的化学式书写:显正价的元素其符号写在左边,显负价的写在右边,化合价的绝对值交叉约减,得化学式右下角的数字,数字为1时不写;化合物中铁元素显+3价时读铁,所以氯化铁的化学式为FeCl3.选B。

8.D

解析:D

【解析】

【分析】

甲同学的反应不是恰好反应,如果A剩余,则B完全参加反应,参加反应的B的质量为

3g,参加反应的A的质量为:9g-3g=6g,即A、B、C三种物质反应时的质量比为6:3:9,乙同学的反应中有1gB剩余。

【详解】

A. 根据A、B、C三种物质反应时的质量比为6:3:9,Y=36

9

=2,此选项错误;

B. X=6-2=4,此选项错误;

C. X=4,此选项错误;

D. A、B两种物质反应时的质量比是6:3,5gX与2.5g的B恰好反应,生成Z的质量为5g+2.5g=7.5g,故Z一定等于7.5,此选项正确。

故选D。

9.C

解析:C

【解析】

【分析】

化学反应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后质量增多的物质是生成物,减少的物质是反应物。据

图可知,甲是生成物,丁是反应物,丙是生成物,乙质量不变,可能作催化剂。即该反应是丁=丙+甲。

【详解】

A.丁发生分解反应,故丁一定是化合物,正确;

B.乙可能是这个反应的催化剂,正确;

C.生成的甲、丙两物质的质量比为(19%-17%):(41%-25%)=8:16=1:2,错误;

D.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反应的丁的质量一定等于生成甲和丙的质量之和,正确。

故选C。

【点睛】

考查学生应用质量守恒定律的能力。

10.A

解析:A

【解析】

①氧气的氧化性和一氧化碳的还原性都属于化学性质,不符合题意;②水的气化和氦气的液化都是物理变化,符合题意;③氯化钠的溶解和硝酸钾结晶都属于物理变化,符合题意;④盐酸的酸性和氢氧化钠的碱性都属于化学性质,不符合题意。故选A。

11.B

解析:B

【解析】

在原子结构示意图中,圆圈内的数字为质子数;弧线表示电子层,弧线上的数字为该层上的电子数。原子的化学性质主要由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当最外层电子数小于4时,反应中易失去电子成为阳离子;当最外层电子数大于4时,反应中易得到电子成为阴离子;原子核外只有一个电子层且电子数为2,或者最外层电子数为8的结构为稳定结构,不易得失电子。同一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所以A.钠原子的质子数为11 ,正确; B.图中 n的值为8;C.钠在反应中易失去电子; D.在元素周期表中,原子的电子层数等于其周期数,钠元素位于第三周期;选B

12.B

解析:B

【解析】

A、向试管中塞紧胶塞,试管不应接触桌面,故A错误;

B、集气瓶口是磨砂的,毛玻璃片粗糙面向下,封闭较好,故B正确;

C、过滤漏斗下端应紧贴烧杯内壁,应用玻璃棒引流,故C错误;

D、酒精灯应用灯帽盖灭,不应用嘴吹灭,以免失火,故D错误。

点睛∶严格按照实验要求规范实验操作是顺利完成实验的重要保证。

13.A

解析:A

【解析】

试题分析∶由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和与元素周期表相关的知识及题中信息知,A.镁离子(Mg2+)核内有12个质子。故A正确。B.镁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4.31。故B错误。C.在化学反应中,氯原子容易得到1个电子。故C错误。D.镁离子(Mg2+)与氯离子

(Cl-)的最外层电子数相等。故D错误。

考点∶考查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及与元素周期表相关的知识。

14.A

解析:A

【解析】

A、地球上的水储量是丰富的,但有利于是淡水资源很少,错误;

B、降低水硬度的方法有蒸馏和煮沸,生活中常用煮沸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正确;

C、通过蒸馏可得到纯水,正确;

D、爱护水资源,可从以下方面做起:一是节约用水,生活中可一水多用,农业上浇灌改大水漫灌为喷灌、滴灌,工业上水重复利用;二是要减少水体污染,生活污水、工业污水要先处理再排放,农业上要合理施用农药、化肥,正确。故选A。

15.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A、称量氢氧化钠时要盛放在玻璃仪器;故错误;

B、选项测量溶液pH时,不能将试纸直接伸入溶液中;故错误;

C、进行过滤操作时,应用玻璃棒引流;故错误;

D、稀释浓硫酸时,浓硫酸倒入水中且用玻璃棒不断的搅拌,是正确的操作。

故答案D

16.C

解析:C

【解析】

【详解】

A.在化学实验室中,不能品尝药品的味道,故错误;

B.在化学实验室中,不能用手直接接触药品,故错误;

C.可以观察瓶子标签或者询问老师此物质是什么,故正确;

D.在实验室中,并不是所有的药品都有毒、有害,不能接触,故错误。

故选:C。

17.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所以硝酸铜分解不会生成二氧化硫、氨气,氮气是无毒气体,二氧化氮是污染空气的有毒气体。选B

18.B

解析:B

【解析】

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在这一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错误;

B、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在这一过程中落花腐烂,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正确;

C、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在这一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错误;

D、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一江水,在这一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错误。故选B。

点睛: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则属于化学变化;反之,则是物理变化。

19.C

解析:C

【解析】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则属于化学变化;反之,则是物理变化。A、稻草造纸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B、使用火药的过程中,火药燃烧爆炸,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C、蚕丝织布的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D、冶炼金属的过程中有金属单质生成,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C。

20.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由四种物质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分数可知,反应前后甲的质量分数增加了19%-

17%=2%,故甲是生成物;乙的质量分数不变,可能作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没有参加反应;反应后丙的质量分数增加了41%-25%=16%,故丙是生成物;丁的质量分数减少了48%-30%=18%,故丁是反应物。

A、该反应属于化学变化,符合质量守恒定律,A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生成的甲、丙两物质的质量比例为2%:16%=1:8,B选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C、乙的质量分数不变,可能作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没有参加反应,C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由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反应的丁的质量一定等于生成甲和丙的质量,D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B。

【点睛】

本题考查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以质量分数直方图的形式出现,要先看懂图形的变化,分析数据,弄清化学反应中的反应物和生成物,再结合质量分数的数据确定物质变化的质量比;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反应前后质量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可能是催化剂,也可能是不参加反应的物质。

二、实验题(培优题较难)

21.AB 得到的气体中还含有稀有气体锥形瓶 CDF 酒精灯

2KMnO4K2MnO4+MnO2+O2↑(2KClO32KCl+3O2↑) 排水法氮气密度接近解析:AB 得到的气体中还含有稀有气体锥形瓶 CDF 酒精灯

2KMnO4Δ

K2MnO4+MnO2+O2↑(2KClO3

MnO2

=2KCl+3O2↑)排水法氮气密度接近空气且难

溶于水向集气瓶中装满水,倒扣入水槽中;当收集到约剩余1/5体积水时,停止收集;盖上毛玻璃片后移出集气瓶,放在实验台上

【解析】

【分析】

【详解】

(2)除去氧气,装置如图2,使用汞的优点有:A.汞为液态,在加热的条件下只与氧气反应且生成物为固体;B.时间足够长,能将密闭装置中的氧气几乎耗尽;故答案为:AB;

(3)分析误差:该小组按设计方案得到的氮气密度(假设要除去的气体均已除净)与氮气的实际密度有误差,产生误差的原因是:得到的气体中还含有稀有气体;故答案为:得到的气体中还含有稀有气体;

(4)拓展与延伸,①仪器B的名称是锥形瓶;②利用上述仪器和重铬酸铵在实验室制取少量氮气,需要加热,其发生装置应选择固体加热型装置,选择的仪器有:CDF,还必须补充的一种仪器是:酒精灯;如果是高锰酸钾或氯酸钾制氧气也需要加热,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生成锰酸钾和二氧化锰和氧气,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受热分解生成氯化钾和氧气;③氮气的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因此只能用排水法收集;该小组欲进行镁在氮气中的燃烧实验,现收集一瓶含水约1/5体积的氮气,操作是:向集气瓶中装满水,倒扣入水槽中;当收集到约剩余1/5体积水时,停止收集,盖上毛玻璃片后移出集气瓶,放在实验台上。

故答案为:①锥形瓶;②CDF;酒精灯;2KMnO4加热

K2MnO4+MnO2+O2↑

(2KClO3

2

MnO

加热

2KCl+3O2↑);③排水;氮气密度接近空气且难溶于水;向集气瓶中装满

水,倒扣入水槽中;当收集到约剩余1/5体积水时,停止收集,盖上毛玻璃片后移出集气瓶,放在实验台上。

22.水蒸气 CO2+Ca(OH)2 =CaCO3↓+H2O 检验二氧化碳是否除尽 E中红色固体变黑,F中石灰水变浑浊 C:H = 3:1

【解析】

【详解】

(1)装置中

解析:水蒸气 CO2+Ca(OH)2 =CaCO3↓+H2O 检验二氧化碳是否除尽 E中红色固体变黑,F中石灰水变浑浊 C:H = 3:1

【解析】

【详解】

(1)装置中A起吸水的作用,可根据浓硫酸增加的质量的水蒸气的质量,故若A装置增重4.5g,说明混合气体中含有水蒸气4.5g;

(2)澄清的石灰水是起检验二氧化碳的存在和吸收二氧化碳的作用,若含有二氧化碳,那么B中的石灰水会变浑浊:CO2+Ca(OH)2 = CaCO3↓+H2O;C装置中的氢氧化钠是吸收二氧化碳,D是检验二氧化碳是否除尽,以免干扰实验;

(3)E装置是检验一氧化碳的存在,若含有一氧化碳,那么一氧化碳会与氧化铁反应生成黑色的铁,且F中的澄清石灰水会变浑浊。

(4)B、C装置中增加的质量即为混合气体中二氧化碳的质量,故混合气体中二氧化碳的质量为3.3g,那么水蒸气和二氧化碳的质量共为4.5g+3.3g=7.8g;依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混合气体的总质量为9.2g,故混合气体中一氧化碳的质量为9.2g-7.8g=1.4g。依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总质量不变,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为7.2g,那么X的质量为2g,水中氢原子的质量为4.5g×2/18 ×100% =0.5g,氧元素的质量=4.5g-0.5g=4g;二氧化碳中碳元素的质量为3.3g×12/44 ×100%=0.9g,氧元素的质量=3.3g-0.9g=2.4g;一氧化碳中碳元素的质量为1.4g×12/28 ×100%=0.6g,氧元素的质量

=1.4g-0.6g=0.8g,混合物中氧元素的质量=4g+2.4g+0.8g=7.2g,故X中含有碳、氢两种元素,碳元素的质量=0.9g+0.6g=1.5g,氢元素的质量=0.5g,故燃料X中所含元素的质量比为C:H = 3:1。

23.缺少尾气的处理装置,而把一氧化碳直接排放到空气中了在出气口处添加一燃着的酒精灯,把未反应的一氧化碳燃烧掉先通入一氧化碳黑色的固体逐渐变成亮红色的固体 CuO+COCu+

解析:缺少尾气的处理装置,而把一氧化碳直接排放到空气中了在出气口处添加一燃着的酒精灯,把未反应的一氧化碳燃烧掉先通入一氧化碳黑色的固体逐渐变成亮红色的固体

CuO+CO Δ

Cu+CO2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全部为铜;

铜和氧化铜的混合物;

铜和氧化亚铜的混合物;

氧化铜、氧化亚铜的混合物;

铜、氧化铜和氧化亚铜的混合物

【解析】

【分析】

【详解】

(1)由于通入的一氧化碳不能完全反应,故应在出气口处添加一燃着的酒精灯,把未反应的一氧化碳燃烧掉。

(2)实验开始时要先通入一氧化碳,目的是把玻璃管内的空气排出,防止爆炸。

(3)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生成的是铜和二氧化碳,故现象是色的固体逐渐变成亮红色的固体,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4)有五种可能:

全部为铜;

铜和氧化铜的混合物;

铜和氧化亚铜的混合物;

氧化铜、氧化亚铜的混合物;

铜、氧化铜和氧化亚铜的混合物。

24.黑色固体变红水蒸气(H2O) Ca(OH)2+CO2= CaCO3↓+ H2O CO还原氧化铜时有CO2生成无尾气处理装置在出气口点燃或在出气口系一个气球

解析:黑色固体变红水蒸气(H2O) Ca(OH)2+CO2= CaCO3↓+ H2O CO还原氧化铜时有CO2生成无尾气处理装置在出气口点燃或在出气口系一个气球

【解析】

【详解】

(1)一氧化碳有还原性,能与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氧化铜是黑色固体,铜是红色固体,若观察到A中黑色固体变红现象,说明氧化铜发生了还原反应,证明原无色气体中一定含有一氧化碳;

(2)硫酸铜和水反应生成蓝色的硫酸铜晶体,若观察到B中无水硫酸铜不变色,则无色气体中一定不含水蒸气(H2O);

(3)若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C装置中发生的反应是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化学反应方程式:Ca(OH)2+CO2= CaCO3↓+ H2O,由此现象,并不能确定原无色气体中有二氧化碳,理由是一氧化碳和氧化铜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4)从保护环境的角度分析,本实验的不足是无尾气处理装置,使尾气中的一氧化碳泄漏到空气中污染空气,改进方法是在出气口将尾气点燃或在出气口系一个气球,将尾气收集。

25.2H2O22H2O+O2↑ ac ad 二氧化碳不燃烧、不支持燃烧且密度比空气大不能碳

【解析】

【详解】

(1)①用双氧水制氧气,化学方程式为:2H2O2

解析:2H2O22H2O+O2↑ ac ad 二氧化碳不燃烧、不支持燃烧且密度比空气大不能碳

【解析】

【详解】

(1)①用双氧水制氧气,化学方程式为:2H2O22H2O+O2↑;

②a.MnO2加快反应速率,故选项正确;

b.由于球形Ⅲ中没有催化剂,反应的速率慢,半分钟内产生气体少,故选项错误;c.反应过程中球形I比球形Ⅲ内反应剧烈烈,故选项正确;

d.MnO2不能分解产生气体,故选项错误。故选ac。

(2)a .探究可燃物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故选项正确;

b .蜡烛b 、

c 燃烧,蜡烛a 不燃烧,探究可然物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探究的不是需要氧气,故选项错误;

c .该实验不能说明红磷与白磷是同素异形体,故选项错误;

d .可以比较白磷、红磷着火点的高低,故选项正确。故选ad 。

(3)挤压滴管A ,将足量稀盐酸滴于球形I 中,稀盐酸与大理石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所以球形I 中产生的现象为产生大量气泡,一段时间后,蜡烛c 熄灭,然后蜡烛b 也熄灭了,说明二氧化碳比空气的密度大,且说明二氧化碳不燃烧、不支持燃烧。

(4)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装置中还有磷发生的燃烧,不能证明蜡烛一定含有碳元素。 (5)充分燃烧相同质量的碳和磷,由方程式的质量比

C+O 2

CO 2

12 32

4P+5O 2

2P 2O 5 124 160

可知,相同质量的碳和磷,消耗氧气多的是碳。 26.试管 长颈漏斗 ③⑤ 不漏气 进行 将长颈漏斗换成分液漏斗 a b 可以随时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

CaCO3+2HCl=CaCl2+H2

解析:试管 长颈漏斗 ③⑤ 不漏气 进行 22222MnO 2H O 2H O O +↑ 将长颈漏斗换成分液漏斗 a b 可以随时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 CaCO 3+2HCl=CaCl 2+H 2O+CO 2↑ CDF 酒精灯 4

24222KMnO K MnO MnO O ++↑ 或23

2MnO 2KClO 2KCl 3O +↑ 【解析】

【分析】

【详解】

(1)试管是常用的反应容器,长颈漏斗方便加液体药品,故答案为试管;长颈漏斗; (2)实验室制取气体反应的共同点是:③没有气体参加反应⑤只生成一种气体;故答案为③⑤;

(3)关闭B 装置中的止水夹后,从长颈漏斗向锥形瓶中注入一定量的水,静止后一段时间,如图1所示,则B 装置不漏气;观察图C 装置,该反应处于进行中;故答案为不漏气;进行;

(4)如果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制氧气就不需要加热,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做催化剂的条件下生成水和氧气,要注意配平;将长颈漏斗换成分液漏斗可以控制反应的速率;故答案为

22222MnO 2H O 2H O O +↑;将长颈漏斗换成分液漏斗;

(5)若用如图G 装置进行收集二氧化碳的实验,气体应从长管进入,因为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若瓶中装满水,收集氢气,气体应从短管进入,因为氢气的密度比水小;故答案为a ;b ;

(6)C 装置的优点是:可以随时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碳酸钙和氯化氢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和二氧化碳,配平即可;故答案为可以随时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

CaCO 3+2HCl=CaCl 2+H 2O+CO 2↑;

(7)利用图2仪器和重铬酸铵在实验室制取少量氮气,其发生装置应选择的仪器有CDF ,还必须补充的一种仪器是酒精灯;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生成锰酸钾和二氧化锰和氧气,要注意配平;氯酸钾在二氧化锰做催化剂和加热的条件下生成氯化钾和氧气,配平即可;故答案为CDF ;酒精灯;424222KMnO K MnO MnO O ++↑或

232MnO 2KClO 2KCl 3O +↑

27.长颈漏斗 集气瓶 A C 或D 2KMnO4K2MnO4+MnO2+O2↑ 浸没长颈漏斗的下端 长颈漏斗的下端有气泡冒出 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 石

解析:长颈漏斗 集气瓶 A C 或D 2KMnO 4K 2MnO 4+MnO 2+O 2↑ 浸没长颈漏斗的下端 长颈漏斗的下端有气泡冒出 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 石灰石垂直加入 大理石或石灰石 稀盐酸 CaCO 3+2HCl=CaCl 2+H 2O+CO 2↑ 防止二氧化碳气体溶于水

【解析】

(1)①是长颈漏斗。②是集气瓶。(2)加热固体制取气体,选择装置A ,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选择装置C ,氧气不易溶于水,可用排水法收集,选择装置D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KMnO 4 △ K 2MnO 4 + MnO 2 + O 2↑ (3)①向锥形瓶中加入少量水至浸没长颈漏斗的下端,防止气体从长颈漏斗逸出。②将注射器连接到装置B 的导管口处。③缓慢拉动注射器的活塞,锥形瓶内气体减少,压强减小,长颈漏斗的下端有气泡冒出,说明装置B 的气密性良好。(4)F 装置中有有孔隔板,关闭止水夹,试管内压强增大,将液体压进长颈漏斗中,使固体与液体分离,反应停止,故相对于B 装置具有的优点是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甲在把石灰石装入试管时,不慎打破管底,其原因可能是石灰石垂直加入。后来学生乙用这支底部有破洞的试管和一个广口瓶组装成另外一套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如图2所示)。在铜网上应盛放大理石或石灰石,广口瓶中应放入稀盐酸。两种药品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 3+2HCl=CaCl 2+H 2O+CO 2↑。图G 所示装置可用来测量生成CO 2的体积,由于二氧化碳易溶于水,为防止二氧化碳气体溶于水,在水面上放一层植物油。

28.乙 丙 丁 相等 B CD

【解析】

初三化学上册期中试卷及答案

初三化学上册期中试卷及答案 一、选择题(培优题较难) 1.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分别进行了有关化学反应A+B=C的四组实验,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所示,已知四位同学取的A和B的总质量均为10g,且反应均完全进行。下列选项不正确的是 A/g B/g C/g 甲739 乙649 丙X Y6 丁55Z A.Y可能等于8 B.X可能等于4 C.X可能等于8 D.Z一定等于7.5 2.实验室测定蜡烛在盛有一定体积空气的密闭容器内燃烧至熄灭过程中,O2和CO含量随时间变化曲线如图,通过分析该图可推理出的结论是 A.曲线①表示CO含量的变化 B.蜡烛发生了不完全燃烧 C.蜡烛由碳、氢元素组成 D.蜡烛熄灭时,容器内氧气耗尽 3.锌是促进人体生长发育的必须微量元素。下图为锌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关信息及原子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锌属于非金属元素B.锌原子的中子数为30 C.锌的相对原子质量为65.38g D.锌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形成Zn2+ 4.下列各图中和分别表示不同元素的原子,则其中表示化合物的是( ) A.B. C. D. 5.“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一带一路”是合作发展的理念和倡议。古丝绸之路将我国的发明和技术传送到国外,下列古代生产工艺中主要体现物理变化的是() A.粮食酿酒B.纺纱织布 C.烧制瓷器D.冶炼生铁 6.用如图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点燃白磷后缓慢将燃烧匙插入瓶中,塞紧瓶塞 B.用细铁丝代替白磷进行实验,不会影响实验结果 C.不打开瓶塞,聚焦太阳光引燃足量白磷,实验效果更好 D.若实验过程中,没有将弹簧夹夹紧,不会影响实验结果 7.用下图装置进行实验。下列现象能证明空气中O2的含量的是() A.红磷燃烧,产生白烟B.瓶中液面先下降,后上升 C.瓶中液面最终上升至1处D.水槽中液面下降 8.化学是在分子、原子的层次上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与变化规律的科学。下图是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前后分子的个数不变B.生成物有三种 C.反应前后汞原子和氧原子的个数不变D.是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9.下列有关燃烧和灭火说法正确的是 A.油锅着火后向锅中放入菜叶目的是降低油的着火点 B.家用煤加工成蜂窝煤是力了增大煤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C.高层建筑物起火立即乘电梯撤离 D.不慎碰倒了酒精灯,酒精在桌面燃烧,用水来灭火 10.比较、推理是化学学习常用的方法,以下是根据一些实验事实推理出的影响化学反应的因素,其中推理不合理的是

初三化学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及答案

九年级化学试题 题号一二三四总分 得分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C-12、H-1、O-16、S-32、N-14、Mn-55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题2分,共20分,请把答案填写在题后 的答案栏内) 1.化学的发展对改善人们的生存环境和促进社会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下列各项措施与其要达到的目标不相符的是 A.研制、合成药物-------抑制细菌和病毒 B.生产化肥和农药------增加粮食产量 C.开发新材料、新能源-------改善生存条件,提高生活质量 D.合成食品添加剂-------增进人体健康 2.自然界中发生的这些变化中,有一种与其它三种变化有本质区别的是 A.云雾消散 B.冰雪融化 C.树木折断 D.铁器生锈 3.我国自主研制的“神舟七号”载人飞船于2008年9月25日成功发射升空并顺利返回。飞船常使用的一种助燃剂液氧是由氧气加压降温制成的蓝色液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液氧和氧气的构成分子相同,物理性质不同 B.液氧中的氧分子停止了运动 C.液氧和氧气的组成元素不同 D.液氧中的氧分子间没有空隙4.化学变化常伴随着能量的转化。如图所示,火柴燃烧实验中观察到试管塞被冲飞,这种现象主要能说明 A.化学能最终可转化为机械能 B.内能可转化为化学能 C.化学能最终可转化为光能 D.化学能可转化为内能 5.下图所示的基本实验操作符合操作规范的是 A.点燃酒精灯 B.检查气密性 C.给液体加热 D.称量药品质量 6.观察与比较是化学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观察比较四种物质:CO2、SO2、MnO2、NO2,它们的共同点是 A.组成中都含有氧元素 B.构成中都含有氧分子 C.氧元素和另一种元素的质量比都是2:1 D.常温下都是无色气体 7.关于实验室电解水实验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实验室必须使用直流电对水进行电解 B.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玻璃管内产生的气体可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初三化学上册期中测试题

榆林市第八中学九年级第二轮模拟考试试题 化学试卷 命题人:李伟伟全卷满分50分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P—31 K—39 第Ⅰ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共10题,1-6每题1分,7-10每题2分,共计14分) 1.下列各组日常生活中发生的变化,全部属于化学变化的一组是() A、煤气燃烧水变蒸气 B、瓷碗破碎剩饭变馊 C、菜刀生锈水果腐烂 D、灯泡发光冰块熔化 2.图中所示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3.下列物质中含有氧气分子的是() A.过氧化氢(H2O2)B.二氧化锰(MnO2)C.二氧化碳(CO2)D.空气 4.下列操作或现象与分子对应的特性不一致 ... 的选项是() 选项操作或现象分子的特性 A给篮球充气分子间有间隔 B100mL酒精和100mL水混合在一起,体积小于200mL分子是有质量的 C在花园中可闻到花的香味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D水通电分解可得到氢气和氧气化学变化中分子是可以再分的 5.区分硬水和软水的最佳方法是() A、观察是否澄清、透明进行区分。 B、品尝是否有异味进行区分。 C、加肥皂水,搅拌,观察有无泡沫进行区分。 D、加热,观察有无固体析出进行区分。 6.关于过滤操作的叙述不正确 ... 的是() A.滤纸的边缘要低于漏斗口的边缘 B.液面要始终不低于滤纸的边缘 C.玻璃棒要轻靠在三层滤纸处 D.漏斗下端的管口要紧靠烧杯内壁 7.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所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为() A . Al2O3 B. SiO2 C. Fe3O4 D . CO2 8.我国研制的大型激光武器“神光二号”用了磷酸二氢钾(KH2PO4)大晶体。下列关于磷 酸二氢钾的说法中,错误 .. 的是() A.磷酸二氢钾是由四种元素组成的 B. 一个磷酸二氢钾分子中含有六个原子 C. 磷酸二氢钾中磷元素的化合价为+5价 D.磷酸二氢钾中氢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32 9.火箭常用联氨(N2H4)作燃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2H4+2NO 2X +2H2O。 则X的化学式是() A.N2B.NO2C.NH3 D.N2O 10.“凤凰”号火星探测器发回的照片上显示,火星上确有液态水存在。下列微粒模型示意图可 表示构成水的微粒的是() A B C D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个大题,共分) 二、填空题(每空1 分,共19分) 11.用化学符号表示: (1)正一价的氢元素;(2)两个氢原子________;(3)两个氢气分子_________ ;(4) 氢氧根_________。 12.写出下列物质的名称或化学式: 名称氮气氧化铁氢氧化铜

2018年成都某外国语学校招生数学真卷(二)

⑨2018年成都某外国语学校招生数学真卷(二) (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 一、判断题。(每题1分,共6分) 1.(圆的面积)圆的面积与半径成正比例。() 2.(周期问题)一年最多有53个星期日。() 3.(位置关系)A、B相距300米,B、C相距200米,则A、C一定相距500米。() 4.(立体图形)从高12厘米的圆锥顶端截去一个高为4厘米的小圆锥,则小圆锥与余下部分体积的比是1:26。() 5.(立体图形的体积)把一个正方体的木块削成一个最大的圆柱,正方体和圆柱的体积比是4: 。() 6.(分数的性质)一个真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加上同一个非0 自然数,所得的新分数一定大于原数。() 二、选择题(每题1分,共5分) 7.(量率对应)一项工程,单独完成甲要10天,乙要8天,丙要12天,甲、乙、丙工作效率的比是()。 A.10:8:12 B.5:4:6 C.12:15:10 D. 111 :: 10128 8.(周期问题)六年级120人排成一个三层的空心方阵,这个空心方阵最外层每边有()人。 A.12 B.13 C.40 D.30 9.(设数法)有甲、乙两根绳子,从甲绳上先剪去全长的3 4 ,再接上 3 4 米,从乙绳上先剪 去3 4 米,再剪去余下绳子的 3 4 ,这时两根绳子所剩下的长度相等,原来这两根绳子比较 ()。 A.甲长 B.乙长 C.同样长 D.无法确定 10.(归一问题)小明从A地到B地的平均速度为3米/秒,然后又从B地按原路以7米/秒的速度返回A地,那么,小明在A地与B地之间一个来回的平均速度应为()米/秒。 A.4.2 B.4.8 C.5 D.5.4 11.(方中圆)如果一个圆的直径与正方形的边长相等,那么圆的面积()正方形的面积。 A.大于 B.等于 C.小于 三.填空题(每题2分,共24分) 12.(周期问题)把140 111 化成小数时,连同整数部分第2019位上的数字是______。 13.(分解质因数)一个正整数A与1080的乘积是一个完全平方数,A的最小值是_____。 14.(立体圆形)一个长方体,它的高和宽相等,若把长去掉2.5厘米,就成为表面积是150平方厘米的正方体,这个长方体的长和宽的比是_______。

初三化学上册期中试卷(含答案)

化学上册期中试卷(含答案) 一、选择题(培优题较难) 1.“”和“”表示两种不同元素的原子,下列可能表示氧化物的是 A.B. C. D. 2.最近,我国科学家成功合成新型催化剂,将CO2高效转化为甲醇(CH3OH)。这不仅可以缓解碳排放引起的温室效应,还将成为理想的能源补充形式。该化学反应的微观过程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中四种物质均为化合物B.反应前后H元素的化合价不变 C.参加反应的甲、乙分子个数比为1:3D.反应前后原子数目发生改变 3.2017年10月27日央视财经报道:王者归“铼”,中国发现超级金属铼,制造出航空发动机核心部件。如图是铼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关信息,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铼原子的核内质子数为75 B.铼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86.2g C.铼的元素符号是Re D.铼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75 4.已知A+3B=2C+3D中,已知2.3gA跟4.8g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4.4gC。又知D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8,则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A.23 B.46 C.92 D.96 5.现有 18.6g NaOH 和 Na2CO3固体混合物,已知钠元素与碳元素的质量比 23:3,则原混合固体中含有钠元素的质量为()

A.9.2 g B.6.9 g C.4.6 g D.2.3 g 6.运用推理、归纳、类比、对比的方法得出下列结论,其中合理的是() A.因为化学变化都遵循质量守恒定律,所以质量不发生改变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B.水和过氧化氢的组成元素相同,则两者的化学性质相同 C.Na+、Mg2+、Cl-的最外层电子数均为8,由此得出离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均为8 D.过氧化氢溶液加催化剂的反应速率快,说明催化剂可以改变反应速率 7.对立统一是物质运动的普遍规律,下列①一④描述的是两种物质的性质或变化,其中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或物理变化的是 ①氧气的氧化性和一氧化碳的还原性②水的汽化和氦气的液化 ③氯化钠的溶解和硝酸钾结晶④盐酸的酸性和氢氧化钠的碱性 A.②③B.②④C.①④D.①③ 8.下图是“尾气催化转换器”将汽车尾气中有毒气体转变为无毒气体的微观示意图,其中不同的圆球代表不同原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此反应有单质生成 B.原子在化学变化中是不可分的 C.图中生成物全部是化合物 D.参加反应的两种分子的个数比为1∶1 9.下列有关水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水与冰块混合得到混合物 B.水的蒸发和水通电分解都属于物理变化 C.硬水是指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 D.水沸腾时可冲起壶盖,说明温度升高分子会变大 10.某反应前后分子变化的微观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反应物与生成物共有3种物质B.反应后原子个数增多 C.该图可示意CO与O2的反应D.反应物中元素的化合价都为0 11.硒元素有防癌抗癌作用。硒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及硒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信息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初三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中试题及答案

初三化学上册期中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培优题较难) 1.比较、推理是化学学习常用的方法,以下是根据一些实验事实推理出的影响化学反应的因素,其中推理不合理的是 序号实验事实影响化学反应的因素A铁丝在空气中很难燃烧,而在氧气中能剧烈燃烧反应物浓度 B碳在常温下不与氧气发生反应,而在点燃时能与氧气反应反应温度 C双氧水在常温下缓慢分解,而在加入二氧化锰后迅速分解有、无催化剂 D铜片在空气中很难燃烧,铜粉在空气中较易燃烧反应物的种类 A.A B.B C.C D.D 2.在一密闭的容器中,一定质量的碳粉与过量的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充分反应,容器内各相关量与时间(从反应开始计时)的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A.B. C. D. 3.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其中“”和“”表示不同元素的原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反应物有4种分子 B.反应前后原子个数不变 C.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 D.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是原子 4.石墨烯是一种革命性材料,具有优异的光学、电学和力学特性。图为金刚石、石墨和石墨烯的结构模型图,图中小球代表碳原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石墨烯是一种新型化合物 ②三种物质分别在足量的氧气中完全燃烧的产物相同 ③金刚石和石墨烯是组成相同但结构不同的两种物质 ④石墨烯有超强的导电性和导热性,说明石墨烯的化学性质和金属相似 A.①④B.②③C.①③D.②③④ 5.碳12是指含6个中子的碳原子。下列对氧16和氧18两种氧原子的说法正确的是A.质子数相同B.质量相同 C.电子数不相同D.16和18表示原子个数 6.“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一带一路”是合作发展的理念和倡议。古丝绸之路将我国的发明和技术传送到国外,下列古代生产工艺中主要体现物理变化的是() A.粮食酿酒B.纺纱织布 C.烧制瓷器D.冶炼生铁 7.下列关于四种粒子结构示意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初三化学上册期中试题和答案

化学上册期中试题和答案 一、选择题(培优题较难) 1.钒被誉为“合金中的维生素”,钒元素的部分信息如下图。下列有关钒的说法正确的是 A.属于非金属元素B.原子序数为23 C.原子核外电子数为28 D.相对原子质量为50.94g 2.下列有关实验操作的“先”与“后”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制取气体时,先装药品,后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B.用托盘天平称量10g固体药品时,先放砝码,后放药品 C.用滴管取细口瓶内的液体时,先将其伸入液体内,后挤压取液 D.加热KMnO4并用排水法收集O2的实验结束时,先熄灭酒精灯,后移出导管 3.某工地发生多人食物中毒,经化验为误食工业用盐亚硝酸钠(NaNO2)所致。NaNO2中氮元素的化合价是() A.+4B.+3C.+2D.+5 4.“天宫二号”太空舱利用NiFe2O4作催化剂将航天员呼出的二氧化碳转化为氧气。已知Fe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则Ni元素的化合价为() A.+1 B.+2 C.+3 D.+4 5.实验室常用加热高锰酸钾固体制取氧气,化学方程式为2KMnO4 K2MnO4+MnO2+ O2↑,现对一定量的高锰酸钾固体进行加热,加热过程中涉及的相关量随时间变化的图象正确的是 A.B. C.

D. 6.下列鉴别两种不同物质的方法,不正确的是() 序号待鉴别的物质鉴别方法 A CO2与O2燃着的木条,观察燃着的情况 B酒精与白醋闻气味 C CaCO3与NaCl加水,观察是否溶解 D NaOH与Na2CO3滴加酚酞溶液,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 A.A B.B C.C D.D 7.一定条件下,密闭容器内发生的某化学反应,测得t1和t2时各物质的质量见下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物质M N P Q t1时的质量/g519317 t2时的质量/g233x51 A.x的值小于3 B.Q可能是单质 C.该反应一定是分解反应D.M与N的质量变化比为14:3 8.某高性能锂电池,其反应原理可表示为: Li+MnO2= LiMnO2,已知锂元素在化合物中显+1价,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LiMnO2是氧化物 B.该反应是化合反应 C.此反应中,二氧化锰是催化剂 D.LiMnO2中锰元素的化合价显+2价 9.四种物质在一定的条件下充分混合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分数如图所示.则

2019年成都某外国语学校招生数学真卷(四)

④2019年成都某外国语学校招生数学真卷(四) (满分:120分时间:90分钟)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百分率)在一次数学考试中,有100人及格,2人不及格,则不及格率()。 A.等于2% B.小于2% C.大于2% D.无法确定 2.(数论)连续6个自然数,前三个数的和为90,那么后三个数的和为()。 A.93 B. 96 C.99 D.90 3.(逻辑推理)如果3月恰好有四个星期日,那么3月1号不可能是()。 A.星期五 B.星期四 C.星期三 D.星期二 4.(最不利原理)有红、黄、蓝、绿、白五种颜色的小珠子放在同一个口袋里,每种颜色的珠子都足够多,一次至少要取几颗珠子,才能保证其中一定有三颗颜色相同?() A.3 B.11 C. 15 D.16 5.(图形找规律)我们来探究“雪花曲线”的有关问题:下图1是边长为1的等边三角形,将此等边三角形的每条边三等分,而以居中的那一条线段为底边再作等边三角形,然后以其两腰代替底边,得到第二个图形如下图2;再将下图2的每条边三等分,并重复上述的作法,得到第三个图形如下图3,如此继续下去,得到的第五个图形的周长应等于()。 A.3 B.1024 81 C. 243 16 D. 256 27 二、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16分) 6.(量率区分)一根5米长的绳子,先剪下它的1 2 ,再剪下 1 2 米,这时还剩下_____米。 7.(行程问题)从山脚到山顶的公路长为3千米,小明上山每小时行走2千米,下山时每小时行走3千米,那么小明上山和下山的平均速度为_____千米/小时。 8.(有余数的除法)一个数被3 除余2,被4除余3,被5除余4,符合这个条件的500以内的最大数是_____。 9.(错中求解)小明在做乘法时,把乘数4.32的小数点给忘记了,结果得到的积比正确答案大2138.4,则正确答案是______。 10.(半圆)一个半圆的周长是5.14厘米( 取3.14),则这个半圆的面积是_______。 11.(分数的计算)有一个最简真分数,把分数的分子加上分母,分母也加上分母,所得的新分数是原分数的5倍,则这个最简真分数是_______。 12.(牛吃草问题)解放军战士在抢修洪水不断冲毁大坝的过程中,若10人需要45分钟,20人需要20分钟,则14人需要_____分钟。 13.(枚举法)图A是一个由125个小正方体组成的大正方体。 从这个大正方体中抽出一些小正方体,抽的方法是:从一个面 到其对面所涉及到的小正方体都要抽掉。图B中黑色部分就是

2020年成都某外国语学校招生语文真卷二

2020年成都某外国语学校招生语文真卷(二) (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 一、基础部分。(共24分) 1.看拼音,写词语。(8分) diāo kè héǎi pēnɡ pài dǒu qiào í hónɡ dǐ yù 2.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4分) 势不可当.( ) ①担任;充当②阻挡;抵挡③承当;承受 不假.思索( ) ①假定②假如③借用 聚精会神.( ) ①精神;精力②完美;最好③机灵;心细 别出心裁.( ) ①用刀、剪等把片状物分成若干部分②安排取舍(多用于文学艺术)③去掉;削减3.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近义词反义词近义词反义词近义词反义词 ( )英勇( ) ( )虚弱( ) ( )璀璨( ) ( )安静( ) ( )茂密( ) ( )仰望( ) 4.补充下列词语。(6分) 余音( )( ) 熙熙( )( ) 虎视( )( ) ( )( )风云 ( )钉( )铁弄巧( )( ) 二、句子。(共12分) 1.指出下列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4分) (1)水渐渐蹿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 (2)路灯照着路旁的小杨树,小杨树像挂满了珍珠玛瑙。( ) (3)双方脸对着脸,眼睛对着眼睛,兵器对着兵器,一切都像被某种定身术给制服了!( ) (4)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待在一起怎么行!( ) 2.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8分) (1)他那灰白的抽动着的嘴唇里发出低微的声音。(缩句) (2)他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改为反问句) (3)他活着是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群众会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用关联词语合并句子) (4)闰土的心里有无数的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修改病句) 三、课文填空。(共11分) 1.默写。(5分) (1),浪淘风簸自天涯。(刘禹锡《浪淘沙》(其一))

镇江市初三化学上册期中试卷(含答案)

镇江市化学上册期中试卷(含答案) 一、选择题(培优题较难) 1.化学是在分子、原子的层次上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与变化规律的科学。下图是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前后分子的个数不变B.生成物有三种 C.反应前后汞原子和氧原子的个数不变D.是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2.如图所示,甲是溴(Br)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乙摘自元素周期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元素属于金属元素 B.甲、乙两种元素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是NaBr C.乙原子的核内中子数为11 D.甲原子核外共有5个电子层 3.下列有关催化剂的说法正确的是() A.只能加快反应速率B.二氧化锰在任何化学反应中都是催化剂C.能增加生成物的质量D.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不变4.四种物质在一定的条件下充分混合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分数如图所示.则有关说法中不正确的() A.丁一定是化合物 B.乙可能是这个反应的催化剂 C.生成的甲、丙两物质的质量比为8: 1 D.参加反应的丁的质量一定等于生成甲和丙的质量之和 5.最近,我国科学家成功合成新型催化剂,将CO2高效转化为甲醇(CH3OH)。这不仅可以

缓解碳排放引起的温室效应,还将成为理想的能源补充形式。该化学反应的微观过程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中四种物质均为化合物B.反应前后H元素的化合价不变 C.参加反应的甲、乙分子个数比为1:3D.反应前后原子数目发生改变 6.某工地发生多人食物中毒,经化验为误食工业用盐亚硝酸钠(NaNO2)所致。NaNO2中氮元素的化合价是() A.+4B.+3C.+2D.+5 7.已知:金属X在常温下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而金属Y和Z不能;将Y 、Z分别投入稀盐酸中,Y溶解并产生气泡,Z无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X氧化物的化学式只能表示为XO B.Y能将X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C.Z在自然界中只能以单质形式存在 D.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X>Y>Z 8.下列关于四种粒子结构示意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A.①③属于不同种元素B.④属于离子,离子符号为Mg2- C.②③的化学性质相似D.①④均达到相对稳定的结构 9.硼是作物生长必需的微量营养元素,硼元素的相关信息如图所示。下列有关硼的说法正确的是 A.相对原子质量为10.81g B.属于金属元素 C.原子的核电荷数为5D.原子核外有6个电子 10.用下图装置进行实验。下列现象能证明空气中O2的含量的是()

九年级上册化学期中考试试题(含答案)

贝思特化学试题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Na--23 N—14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1分,共10分。) 1. 下列食品、调味品的制作过程中,没有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 鲜奶制酸奶 B. 黄豆酿酱油 C. 糯米酿甜酒 D. 水果榨果汁 2. 在下列物质中,属于混合物的是() A. 冰水混合物 B. 水银 C. 干冰 D. 铁锈 3. 下列关于燃烧现象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 铁丝在空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 B. 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色烟雾。 C. 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 D. 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4. 下图中的微粒符号表示2个氧分子的是

5. 核能的合理利用一直是国际关注热点。已知某种核原料的原子核内含有1 个质子和2个中子。下列关于该原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 核电荷数为3 B. 电子总数为2 C. 属于氢元素 D. 相对原子质量为1 6. 下列关于空气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 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叫单质。 B. 质子数相同的粒子属于同种元素。 C. 空气中氧气的质量分数为21% D. 原子形成离子的过程中核外电子层不会增加。 7.硒是抗衰老元素,且能抑制癌细胞生长,“北大富硒康”中含有硒酸根离子(SeO 42-),则在硒酸根离子中,硒元素的化合价是 ( ) A .+4 B .-2 C .-4 D .+6 8. 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9.右下图是“尾气催化转换器”将汽车尾气中有毒气体转变为无毒气体的微观示意图,其中不同的圆球代表不同原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 .此反应有单质生成 B .原子在化学变化中是不可分的 C .图中生成物全部是化合物 D .参加反应的两种分子的个数比为1∶1 10.化学使人类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如打火机就给人们生活带来了方便,下列有 (反应前) (反应后)

成都外国语学校招生真卷 语文2

语文试卷 (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 一.语文基础知识及运用(30分,每小题3分) 1. 下列词语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搓捻.(niàn) 滑稽.(jī)酝酿.(niàng)随声附和.(hè) B. 收敛.(liǎn) 炫.耀(xuàn)栅.栏(zhà)煞.有介事(shà) C. 蝉蜕.(duì) 绅.士(shēn) 惨.淡(cǎn) 饥肠辘.辘(lù) D. 贪婪.(lán) 伫.立(zhù)沉淀.(diàn)津.津有味(jīng) 2. 下列词语的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坍塌禁锢宽宏大量一丝不笱 B. 停滞蓦然不可救要滚瓜烂熟 C. 辉煌决别骇人听闻拈轻怕重 D. 绽开尴尬疲倦不堪惊慌失措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运用错误的一项是( ) A.大李是外科医生,他对手术技术精益求精 ....,患者送他个绰号“李一刀”。 B.他知道最好的办法就是和大家保持一致,然而他不肯做一个随声附和 ....的人。 C.《西游记》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又一个神通广大 ....、除恶灭邪、大快人心的英雄梦! D.2016年10月,中国成功地发射了“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这是多么骇人听闻 ....的消息! 4.下列文句的空缺处,依次填入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①他不决地伫立着,缓缓环顾四周的房屋和院中的景物。 ②她一连几次挑起话头,想和女儿谈谈,可是女儿的却很冷谈。 ③ 2008年5月12日,我国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的8.0级大地震。 A.犹豫反应耸人听闻 B.犹豫反应骇人听闻 C.徘徊反映骇人听闻 D.徘徊反映耸人听闻 5.下面的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为了避免交通事故不再发生,“交通安全日”这天,我们走上街头,进行交通安全宣传。 B.一个市民是否有低碳意识,是衡量良好文明行为的标准。 C.中学生应该具备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D.通过学校组织的感恩教育行动,使绝大多数同学对父母彻底改变了态度。 6. 给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当阳光洒在身上时,它更坚定了心中的信念------要开出:一朵鲜艳的花。 ②不久,它从泥土里探出了小脑袋,渐渐地,种子变成了嫩芽。 ③从此,它变得沉默,只有它知道它在努力,它在默默地汲取土壤中的养料。 ④虽然它经受着黑暗的恐惧,暴雨的侵袭,但是它依然努力地生长着。 ⑤种子在这块土地上的生活并不那么顺利,周围的各种杂草都嘲笑它,排挤它,认为它只是一粒平凡的种子。 A.①⑤②③④B.①③②⑤④C.⑤③④②①D.⑤④②③① 7.下列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1988年,几只原本生活在欧洲大陆的斑贝(一种类似河蚌的软体动物)被一艘货船带到北美大陆。 B.“啊,萤火虫就在我的手上。”影子兴奋地告诉盲孩子,“你把它接过去,它一点也不烫手,真的不烫手。” C.进了太和门,就到紫禁城的中心——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座大殿矗立在七米高的白石基上。 D.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 8.对下面文段中有关修辞方法作用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人为什么要读书呢?书,可以唤醒沉睡的心灵,可以引领迷惘的灵魂。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崭新的世界。读艾青的诗歌,我坚定了不断前行的信念;读史铁生的散文,我鼓起了直面人生的勇气;读托尔斯泰的小说,我充满了对精神家园的憧憬......读书,就像用麦管吮吸甘露,让人欣喜,让人着迷。还有什么比读书更能产生令人陶醉的内心体验呢? A.文段开头运用设问,自问自答,强调了书对人的思想的启迪和引领作用,有助于启发读者的思考。 B.文段中运用“读......,我......”的排比句式,语势强烈,意在突出读书带给“我”的力量,

初三化学上册期中考试试卷及答案

初三化学上册期中考试试卷及答案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C—12O—16N—14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8个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2分,共36分,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下面的表格里) 题号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 答案 1、我们每天生活在不断变化的物质世界里,以下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冰雪融化 B、蜡烛燃烧 C、衣服晾干 D、菠萝榨汁 2、具备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是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的基础和保证。下列有关实验操作正 确的是: 检查装置气密性往试管中加入锌粒加热液体固体药品的取用 ABCD 3、今年5月上旬,一枚用于探伤的放射源铱192(其原子中含有77个质子和115个中 子)在南京丢失,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该元素属于金属元素 B、该元素的原子序数是192 C、该原子的核外有115个电子 D、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92.2g 4、下列化学用语表示正确的是: A.2个氢分子—2H B.3个氧原子—O3 C.4个水分子— D.5个钠离子— 5、下列有关催化剂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催化剂所起的作用叫催化作用 B、催化剂可能减慢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度 C、在化学反应前后催化剂的质量没有改变 D、在化学反应前后催化剂的性质没有改变 6、下列关于右图所示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A、试管1和试管2中气体的质量比为2︰1 B、试管1中的气体是氢气 C、该实验表示的反应是化合反应 D、该实验证明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 7、下列有关物质燃烧现象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铁丝在空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B、硫粉在氧气中燃烧:产生蓝紫色火焰,生成一种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C、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生成二氧化碳 D、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生成大量的白色烟雾 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空气是由空气分子构成的 B、空气中的氮气、氧气经混合,它们的化学性质都已改变 C、分离液态空气法制氧气属于分解反应 D、空气中氮气、氧气等分子均匀地混合在一起 9、绿茶中的单宁酸具有抑制血压上升、清热解毒、抗癌等功效,其化学式为C76H52O46,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单宁酸由76个碳原子、52个氢原子和46个氧原子构成 B、单宁酸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

2019年成都某外国语学校招生数学真卷(三)

③ 2019年成都某外国语学校招生数学真卷(三) (满分:150分 时间:90分钟)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分数的基本性质)把2 5 的分母加上15,要使分数的大小不变,分子应该扩大到原来的( )。 A.3倍 B. 4倍 C.5倍 D.15倍 2.(比较大小)如果341 1.61474 ?=÷ =?=÷甲乙丙丁,那么,把甲、乙、丙、丁四个数从大到小依次排列后第三个数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3.(圆柱和圆锥)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底面周长的比是2:3,它们的体积之比是5:6,圆柱与圆锥高的最简整数比是( )。 A.5:8 B.12:5 C.8:5 D.5:12 4.(百分数的应用)王叔叔携带了30千克行李乘飞机,按民航局规定,每位旅客最多可以免费携带20千克行李,超重部分每千克按照飞机票的1.5%支付行李托运费。结果王叔叔共支付了120元的行李托运费,则他的飞机票价格是( )。 A.1000元 B. 800元 C.600元 D.400元 5.(数学知识的综合应用)下面说法中,正确的个数是( ) (1)()1 02 y x x = ≠,x 和y 成正比例。 (2)把一根长2米的绳子平均分成5份,每份占全长的 25 。 (3)等腰直角三角形的面积正好等于斜边的平方除以4。 (4)若大圆的半径的长度正好等于小圆的直径的长度,则该大圆的面积正好是小圆面积的4倍。 (5)甲的体重比乙的体重重60%,乙的体重就比甲的体重轻37.5%。 A. 2个 B.3个 C.4个 D.5个 二、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每小题1分,共5分) 1.(百分数的实际应用)把20克盐放到200克水中搅拌成盐水溶液,盐占盐水重量的10%。 ( ) 2.(商品经济)将一件商品的定价先降低10%,再涨价10%,则这件商品现价低于原价。( ) 3.(3,5的倍数特征)1~100的自然数中,能被3或5整除的数共有47个。 ( ) 4.(分数的应用)如果甲数的25正好等于乙数的3 4 (甲、乙都不为0),那么甲、乙两数的比是8:15。 ( )

初三化学上册期中化学试卷

上册期中化学试卷 一、选择题(培优题较难) 1.从水分子分解示意图中获得以下信息,其中不正确的是() A.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B.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 C.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也可分 D.一个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2.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下列古诗中不涉及 ...化学变化的是() A.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B.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C.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D.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3.下列实验设计不能达到其对应实验目的的是( ) A.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B.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C.验证质量守恒定律D.证明CO2 密度比空气的大 4.下列有关碳和碳的氧化物的说法,错误的是() A.《清明上河图》至今图案清晰可见,是因为在常温下碳单质的化学性质稳定 B.碳在空气充分燃烧时生成CO2,不充分燃烧时生成CO C.CO和CO2组成元素相同,所以它们的化学性质也相同 D.CO可用于冶炼金属、做气体燃料; CO2可用于人工降雨、灭火 5.“” “”表示两种不同元素的原子,下图表示化合物的是

A.B. C. D. 6.如图是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④表示的粒子属于金属元素 B.①表示的粒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电子 C.①②③④表示四种不同元素 D.②④所表示的粒子化学性质相似 7.下图是某化学反应过程的微观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前后分子的个数不变B.生成物有三种 C.反应前后汞原子和氧原子的个数不变D.汞和氧气都由分子构成 8.在密闭容器内,有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分数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四川省成都市某外国语学校招生入学语文真卷

四川省成都市某外国语学校招生入学语文真卷 一、基础知识积累及运用。(每题3分,共24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捕获(pǔ)电话簿(bó)情不自禁(jìn) B.分泌(mì)脂肪(zhǐ)追本溯源(shuò) C.诘责(jié)鸟瞰(kàn)惩恶扬善(chéng) D.惬意(qiè)机械(jiè)称心如意(chèng) 2.下列四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无事生非神机妙算日积月累张冠李带 B.气势凶凶燃眉之急司空见贯博大精深 C.明察秋毫栩栩如生兴高采烈千钧一发 D.通霄达旦穿流不息生死悠关一愁莫展 3.对下列各组词语中两个加点字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布告——布局 解说:两个“布”字意思相同,都是“散布,分布”的意思。

B.谋略——谋生 解说:两个“谋”字意思不同,“谋略”的“谋”是“计划,计策,主意”的意思;“谋生”的“谋”是“设法寻求”的意思。 C.情不自禁——忍俊不禁 解说:两个“禁”字意思相同,都是“禁受,受得住,耐”的意思。 D.温故知新——无缘无故 解说:两个“故”字意思不同,“温故知新”的“故”是“缘故,原因”的意思;“无缘无故”的“故”是“老,旧,过去的”的意思。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这几天电脑一直不能上网,昨天重装了系统,现在速度很快,如白驹过隙。 B.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C.一连下了好几天雨,操场上拖泥带水的。 D.成都市政府未雨绸缪地采取行动,抑止了房价的飞涨。 5.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修辞方法的一项是()。 A.天空撒满了快活地眨着眼睛的星星,天河显得很清楚,仿佛为了过节,有人拿雪把它擦亮了似的。 B.对面走来了一群红领巾,笑笑闹闹,让人感觉很美好。

初三化学上册期中考试知识点总结

初三化学上册期中考试知识点总结 第1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科学。 2、我国劳动人民商代会制造青铜器,春秋战国时会炼铁、炼钢。 3、绿色化学-----环境友好化学(化合反应符合绿色化学反应) ①四特点P6(原料、条件、零排放、产品)②核心: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消除污染 4、蜡烛燃烧实验(描述现象时不可出现产物名称) (1)火焰:焰心、内焰(最明亮)、外焰(温度最高) (2)比较各火焰层温度:用一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现象:两端先碳化;结论:外焰温度最高 (3)检验产物H2O:用干冷烧杯罩火焰上方,烧杯内有水雾 CO2:取下烧杯,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变浑浊 (4)熄灭后:有白烟(为石蜡蒸气),点燃白烟,蜡烛复燃。说明石蜡蒸气燃烧。 5、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 结论:与吸入空气相比,呼出气体中O2的量减少,CO2和H2O的量增多 (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成分是相同的) 6、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科学探究 一般步骤: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实验验证→记录与结论→反思与评价 化学学习的特点: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及其现象; 7、化学实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一、常用仪器及使用方法 (一)用于加热的仪器--试管、烧杯、烧瓶、蒸发皿、锥形瓶 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燃烧匙 只能间接加热的仪器是--烧杯、烧瓶、锥形瓶(垫石棉网—受热均匀) 可用于固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 可用于液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烧杯、蒸发皿、烧瓶、锥形瓶 不可加热的仪器——量筒、漏斗、集气瓶 (二)测容器--量筒 量取液体体积时,量筒必须放平稳。视线与刻度线及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点保持水平。 量筒不能用来加热,不能用作反应容器。量程为10毫升的量筒,一般只能读到0.1毫升。 (三)称量器--托盘天平(用于粗略的称量,一般能精确到0.1克。) 注意点:(1)先调整零点 (2)称量物和砝码的位置为“左物右码”。 (3)称量物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 一般药品称量时,在两边托盘中各放一张大小、质量相同的纸,在纸上称量。潮湿的或具有腐 蚀性的药品(如氢氧化钠),放在加盖的玻璃器皿(如小烧杯、表面皿)中称量。 (4)砝码用镊子夹取。添加砝码时,先加质量大的砝码,后加质量小的砝码(先大后小) (5)称量结束后,应使游码归零。砝码放回砝码盒。 (四)加热器皿--酒精灯 (1)酒精灯的使用要注意“三不”:①不可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②用火柴从侧面点燃酒精灯,不可用燃着的酒精灯直接点燃另一盏酒精灯;③熄灭酒精灯应用灯帽盖熄,不可吹熄。 (2)酒精灯内的酒精量不可超过酒精灯容积的2/3也不应少于1/4。 (3)酒精灯的火焰分为三层,外焰、内焰、焰心。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物体。

2017年成都某外国语学校招生语文真卷

○152017年成都某外国语学校招生语文真卷(二) (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 一、基础知识(每题2分,共20分) 1.下面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氛.(fēn)围钢琴.(qíng) B. 给.(g?i)予水藻.(zh?o) C.嫉.(jí)妒倔.(jué)强 D. 埋.(mái)怨逮.(d?i)捕 2.下列词语有共同特点的一组是() A. 神采奕奕鹤发童颜视死如归实事求是 B. 以身作则忐忑不安骨瘦如柴浓眉大眼 C. 千载难逢疲惫不堪提心吊胆犹豫不决 D. 完璧归赵闻鸡起舞负荆请罪纸上谈兵 3.下面句子书写准确无误的一项是() A.时间一去不复反,我们不能让年华虚渡过。 B.成都的春天姗姗来迟,新生的一切为这一刻作足了铺垫。 C.转眼就是盛夏,热浪滚滚,蒸茏一般,大地也似在热浪中战栗。 D.沧海桑田,故乡的一切发展迅速,让久别的游子由衷的惊叹。 4.依次填人词语最恰当的选项是()只要拥有一颗纯真的心,就可以()烦恼的枷锁,在欢乐的草坪上自由漫步;就可以在()失败的阴影,在胜利的阳光下大步前行;就可以()冷漠的坚冰,在热情的海洋里扬帆远航。 A.驱散融化摆脱 B.摆脱融化驱散 C.摆脱驱散融化 D.驱散摆脱融化 5.下面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小学生活快结束了,同学们面临分别,恋恋不舍,期望能萍水相逢 ....在新的校园里。 B.蜀锦以用料的讲究、工艺的精湛、悠久的历史遐迩闻名 ....。 C.朝鲜不顾世界各方的坚决反对,再次发射火箭,在国际社会引起了强烈的轩然大波 ....。 D.他仍是同学们眼中遵守纪律的好伙伴,是老师眼中不耻下问 ....的学生。 6.下面各句中没有语病的是() A.能否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是考试取得好成绩的关键。 B.我们不仅要在课堂上及教科书中学语文,还要在课堂外和生活中学语文。 C.经过车辆尾号限行措施,使成都的交通状况改观了很多。 D.老师耐心地纠正并指出了我这次作文中存在的问题。 7.下列句子,属于比喻句的一项是() A.他仰望着空中的燕子,仿佛他的心也一起飞上了蓝天。 B.读书之余,我喜欢养些易种易活的自己会奋斗的花草。 C.幸亏红领巾帮助了我、要不然我不知还要吃多少苦头。 D.雪后的原野上,梅花点点,每一朵都是一首精美的诗。 8.下面句子中表达意思不一样的一句是() A.这件事他不可能不知道。 B.这件事他肯定知道。 C.他不可能知道这件事。 D.难道他会不知道这件事? 9.梅尧臣的“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常被后人引用,借以说明() A.任何人和任何事物都各有加 B.任何人和任何事物都各有 C.任何人和任何事物都各有千秋 D.任何人和任何事物都各有所爱 10.下面语句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