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师德论文:师德,在教室之外

师德,在教室之外

作者:李派科

一、学高为师是要求,德高为范是使命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有句名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可见,为师者,除了具备渊博的知识,还要具备崇高的道德修养和良好的个人品质。如果说,教师的天职是教书育人,传道授业,这一点也不夸张。而仅仅是为了完成教传道授业的教书任务,相信很多老师都轻松的应付,或者可以很出色的完成,但要真正做到教书育人或者说是立德树人,那绝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自古以来,我国都有着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教师也被赋予“园丁”,“蜡烛”,“灵魂的工程师”等多种美誉,可想而知,真正的教育者在人民心中有着良好的形象和崇高的地位。作为一名一线的教育者,我们也许无法像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夸美纽斯等举世闻名的教育家一样取得显赫的成绩,或者是像陶行知、李镇西、华应龙等国内知名教师那样出类拔萃,令人深深钦佩,但无论我们身在何处,身任何职,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都应该时刻谨记教书育人的光荣职责,时刻铭记党中央赋予人民教师的殷切期望。

记得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在重要的公开场合赞扬教师:“今天的学生就是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广大教师就是打造这支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努力让教师成为社会上最受尊敬、最令人向往的职业。”习近平总书记对人民教师的关怀和期望让我国千万人民教师倍感欣慰,同时也让我们更加坚定教师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对新时代教师队伍的建设作出了顶层设计。《意见》提出,坚持兴国必先强师,把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摆在首要位置,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教书育人全过程,突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师德养成,推动教师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可见,随着社会层面对教师的认可度越来越高,人民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教师的为人师表,身正为范的模范作用也越来越突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新时代对人民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赋予了新的使命!而这一系列新的改革,新的使命,都离不开两个字,那就是“师德”。

二、师德,在教室之外

人们常说:“方寸之间,三尺讲台,举手投足,言传身教,是师者,也是行者。”人民教师走上三尺讲台,就肩负着教书育人的天职;走下三尺讲台,举手投足亦应为人师表。由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教师的工作及活动时间大部分在学校或教室里。毋庸置疑,教师的素质,教师的智慧也在课室里,在讲台上展现得淋漓尽致。因此,大家对教师的关注很大一部分也着重教师在教室的活动。然而,真正的师德,往往体现在教室之外。(一)师德在教室之外的人际关系中

提到教师的人际关系,也许很多人都会想到师生关系或者是家校关系。无可否认,教师和学生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正常开展的有效保障。师生关系不但有教师职业道德的约束,也有国家法律作为保障,因此,我国的师生关系都比较和谐,健康,有利于学校的发展。至于家校关系,也就是教师与家长的关系,目前越来越和谐,很多学校都成立了空中家长学校、家委会等家校联系的组织,譬如,坦洲镇林东小学的家委会就做得很好,曾多次获得“中山市优秀家委会”的光荣称号。教师在处理这些人际关系时就需要极大的包容和博爱,这也体现了我们教师良好的道德修养。此外,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人际关系更能体现师德作用。俗话说,家和万事兴。作为教师,都有着共同的天职,教师与教师经常有互动,这难免会发生矛盾。有极个别教师为了名声或者是为了自身的利益勾心斗角,拉帮结派。这些不良的人际关系会对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产生负面影响,我们要引以为戒。究其原因,那是个别教师道德修养不够高尚,没有真正领会身正为范,为人师表的深刻内涵。走下三尺讲台之后,教师的言行举止往往没有在课堂上那么谨慎,其骨子里头的基本修养就会体现出来。所以说,师德,在教室之外的人际关系中,需要一贯以来的道德修养及最基本的人格力量的支撑。和谐的人际关系需要教师平常时温馨的一言一行,需要“润物细无声”的关怀与博爱。

(二)师德在教室之外的活动中

作为一名教师,教室是我们的阵地,教师的很多教育教学活动也在教室进行,然而,教室之外的活动也有着不一样的风采。有时候,教室之外的活动也更能从不同的侧面体现教师的道德修养和个人品质。就拿最近的台风来说,强台风”山竹”过境后,坦洲镇遭到重创,学校也受损,很多地方亟待修复。灾后的第一天,各所学校的领导老师都自发回学校参与灾后修复工作。他们不怕苦,不怕累,争分夺秒地清理残枝落叶,修复被损

坏的物品,排查各个角落的安全隐患。尽管大家都干活干到汗流浃背,但大家都没有半句怨言,也没有一个人说苦说累,因为在教师的心里,我们有一个共同的信念:一切为了学生!除了灾后重建修复活动,其它的大扫除活动、自愿者活动等,都经常看到教师熟悉的身影。在这些教室外的活动中,教师不是以传道受业者的身份存在,但他们身上的那种不为名利,不分高低,合作奉献的精神正体现了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的高贵品质。没有课室,没有讲台,没有学生,只有默默的奉献,这不正是无私的爱么?当这些平凡而简单的事情通过图片,新闻报道等形式传到家长、孩子们的眼里,就成了潜移默化的教育。师德,在教室之外变得鲜活而又有力量。

(三)师德在教室之外的反思创新中

教师被视为知识与智慧的象征,教师自身的修养以及专业知识也在不断地更新。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知识的更新,教师再也不是凭着经验,一支粉笔,三尺讲台就可以走遍天下了。在素质教育的推动下,学生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人们更加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更加注重实践活动与创新。因此,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教育教学方法也在不断更新,单凭经验已经难以满足现代教育的要求。教师面对的是富有个性与生命力的独立的个体,哪怕是同样的事情也会有不同的结果。走进教室里,随时会遇到新的问题,新的思想,走到课室外,我们才有足够的时间去反思,去改进,去创新。

俗话说,学无止境。随着科技的进步,许多新的教育教学工具也逐渐应用到教育教学中,从以前的粉笔到多媒体,到现在的一体机到云教育等,新时代的教育对教师的素质也有了更高的要求。面对时代发展的潮流,有个别的教师望而止步,不愿去尝试新事物,不愿去接受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这种思想固化,故步自封的做法迟早会被时代抛弃。令人欣慰的是,当面对新的教育方式,面对新的教育设备时,我们学校的老师首先是积极拥抱。哪怕自己之前没经历过,也要勇敢面对。他们虚心听年轻专业人士的讲解,课后仔细反思,不断地去尝试,去实践,去创新。当五、六年级的课室换成了一体机之后,大家觉得很不习惯,一时间难以适应。但为了更好地给学生上课,许多老师积极探索,主动去学习,去适应。有的老师的身高太矮,够不着屏幕的顶端,他们就自制各种辅助工具来帮忙。这种与时俱进,拥抱未来的思想是我们所提倡的。这种虚心好学、不耻下问、活到老学到老的态度正是我们需要的。一个教师,如果有了学习反思,不断创新的能力,那么他永远也不会被淘汰。可以说,教师走出课室外的反思才更加的成熟和中肯。在不断地反思与学习中才有了创新,教育的事业也因此而永葆新鲜,充满

活力。这既看不到高尚又看不见爱心的品质越来越需要每位教育者的支持与发扬。

三、写在最后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师德建设,除了做好教育教学工作,更多的功夫应该在教室之外。今年教师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也提出新时代社会对教师的定位和要求,要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作为一名人民教师,一定要紧跟党中央的步伐,坚持兴国先强师,自觉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自觉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履行教书育人使命,朝着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迈出坚实步伐。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