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托邦》作品及作者介绍
中国文学中的“乌托邦”思想起源与历史简述

中国文学中的“乌托邦”思想起源与历史简述作者:李莹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2年第01期摘要:早在先秦时期,中国早期的“乌托邦”思想就已经产生。
产生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经》就记载着那些不堪剥削和压迫的农奴们的痛苦呻吟,同时也传达出他们热切期望奔向一个理想中的“乐土”。
关键词:中国文学;《乌托邦》中图分类号:I0-0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3-0023-01先秦之前,中国的乌托邦书写更多的却不是以文学的形式存在的,而是以一种思想的结晶体的形式散见于各种各样的哲学典籍之中。
如《老子》中有关“小国寡民”的设想,《论语》、《孟子》中所极力推崇的“礼乐制度”,都是一种乌托邦思想的变相书写。
从文本形式上来说,中过古代的乌托邦创作大都是用诗歌以及对话录的形式表述的,如孔子的《论语》是对话录的形式,《老子》则更像是一部随感录,这些既反映了当时中西先民们“缘事而发”的创作特征。
先人们有关理想社会的构想,开始时都是以生存问题的解决作为其首要指标,并进而从对自然性问题的关注转向对社会性问题的关注,从对口腹之欲的满足转向对社会平衡和心理需求的满足。
《老子》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更是从生存问题的解决探讨到了人与人和谐共处的行为规约。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自然的恩宠、生命的延续是人为自身的理想生存所设计的第一基本要素,当这种渴望在现实中稍稍得到满足时,人们就开始追求智慧,而个体意识的增强,也必然会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复杂化,社会必然形成,心理需要也日渐浮出水面。
中国古代乌托邦虽然对社会的大方向做出了不同程度的规定,却没有细致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中国的《老子》提出:“小国寡民,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人重死而不远徙。
虽有舟典,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这样的国家制度更是一种粗略的表达。
外国文学各时期作家及作品

外国文学各时期代表作家及作品第一章古代文学古希腊—罗马文学和希伯来—基督教文学是欧洲文学的两大源头,文学史上称之为“两希”传统。
两者之间有着重大差异。
一:古埃及文学(1)宗教诗的总汇和代表作《亡灵书》是世界上辑录时间最早的诗集之一。
二:古巴比伦文学(1)创世神话史诗《埃努玛·埃立什》既体现了所继承的苏美尔人的神话素材和创世思想,也反映出了古巴比伦人的创始观念。
(2)代表古巴比伦文学最高成就的作品是史诗《吉尔伽美什》,它是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一部完整史诗。
(3)智慧文学又称“教谕文学”,熔宗教观念与现实思考于一炉,代表作有《咏受难正直人的诗》等三:希伯来文学(1)《塔纳赫》是古代以色列民族创作的一部诗文总集,不但是犹太教的宗教经典,际一部全面展示古代希伯来文化的百科全书式的巨著。
(2)《塔纳赫》全书有24卷,分为律法书卷、先知书卷和圣文集三大部分。
(3)律法书卷又称“摩西五经”,包括《创世记》、《出埃及记》、《利未记》、《民数记》和《申命记》,是古代犹太教的基本就教律。
(4)希伯来—基督教文学的文化特质:宗教人本意识四:古印度文学(1)《吠陀本集》是印度人最古老的宗教文献,分为四种:《梨俱吠陀》、《婆摩吠陀》、《夜柔吠陀》、《阿闼婆吠陀》,其中最具文学价值的是《梨俱吠陀》和《阿闼婆吠陀》(2)印度两大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摩诃婆罗多》被称作“历史传说”或“第五吠陀”《罗摩衍那》则被称为“最初的诗”。
《摩诃婆罗多》最有名的是宗教长诗《薄伽梵歌》以英雄史诗为核心的诗体百科全书。
“罗摩衍那”的意思是“罗摩的漫游”或“罗摩传”。
(3)佛教形成于公元前6世纪中叶,由释迦牟尼创立;为了传教,佛教文学随之出现,著名的有《本生经》、《所行经》等。
(4)约产生于公元1世纪的寓言故事集《五卷书》为套盒结构。
五、古罗马文学(1)共和时期(前240—前30)利维乌斯·安德罗尼库斯:把古希腊文学精品介绍给缺少书面文学传统的古罗马人,把希腊文学的某些主要形式移植到缺少骨干文学类型的古罗马;诗人埃纽斯:《编年史》;普劳图斯:翻译改编古希腊新喜剧;(2)黄金时期(前100—17)卢克莱修:《论自然》阐述伊壁鸠鲁的哲学思想,表述了物质不灭、凡人不必惧怕死亡的生活观;诗人卡图鲁斯:“新诗人”,从古希腊抒情诗中寻找创作灵感;奥维德:史诗型作品《变形记》;贺拉斯:《讽刺诗集》,《长短句集》,《歌集》,《诗艺》;摹仿论,“寓教于乐”;“古典主义”的主张;维吉尔:史诗《埃涅阿斯纪》追述罗马建国的光荣历史,《牧歌》,《农事诗》;(3)白银时期(17—130)普鲁塔克:《希腊罗马名人传》,古罗马的司马迁;莎士比亚的悲剧多以此作为蓝本;阿普列尤斯:《金驴记》;第二章中古文学就性质而言,中世纪欧洲文学包括:教会文学,民族史诗与谣曲,骑士文学,市民文学。
文艺复兴时期的自我塑造:从莫尔到莎士比亚

阅读感受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受启发的是作者对文艺复兴时期文学人物自我塑造的细 致入微的分析。他通过对每个文学人物的个性、经历和作品进行深入研究,揭示 了他们独特的自我身份结构和塑造过程。这种分析不仅展示了文艺复兴时期文学 人物的丰富性和多样性,还为我们理解这些人物提供了新的视角。
阅读感受
我还从书中汲取了关于身份认同和自我塑造的深刻洞见。在现代社会中,我 们同样面临着身份认同的问题。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可以思考如何在现代社会 中塑造自己的身份,并找到自己的独特价值和意义。
目录分析
这一章节探讨了托马斯·莫尔的作品《乌托邦》如何反映了自我塑造和社群 之间的相互影响。莫尔的乌托邦理念提供了一种理想的自我塑造环境,即在一个 完美的社会中,人们能够发展和展现自己的潜能。然而,他的理念也揭示了个人 与集体之间的复杂关系。
目录分析
培根作为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家和知识分子,他的思想反映了自我塑造和知 识之间的关联。他的作品强调了通过观察和实验获取新知识的方法,这为自我塑 造提供了新的可能。他的思想还揭示了个人在追求知识过程中如何塑造自己的形 象。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这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自我塑造:从莫尔到莎士比亚》的读书笔记,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谢谢观看
阅读感受
阅读感受
《文艺复兴时期的自我塑造:从莫尔到莎士比亚》读后感 斯蒂芬·格林布拉特的《文艺复兴时期的自我塑造:从莫尔到莎士比亚》是 一本深入探讨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文学人物自我塑造的著作。通过对莫尔、廷代尔、 怀特、斯宾塞、马洛和莎士比亚等主要文学人物的深入研究,作者揭示了文艺复 兴时期自我身份结构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该时代文学产生的深远影响。
内容摘要
本书还探讨了文艺复兴时期其他代表性作家的作品,如拉伯雷的《巨人传》、蒙田的《随笔》等。 这些作品都展现了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对于自我塑造的多元理解和探索。 总体而言,《文艺复兴时期的自我塑造:从莫尔到莎士比亚》这本书通过对文艺复兴时期文学作 品的深入剖析,揭示了人们对于自我塑造的追求和探索。它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文艺复兴时期的 文学风貌,还能引导我们在现代社会中思考如何更好地塑造自我、实现个人价值。
《乌托邦》汉译本浅析

作者: 马立杰
作者机构: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北京100872
出版物刊名: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22-26页
年卷期: 2016年 第4期
主题词: 托马斯·莫尔;《乌托邦》;汉译本;乌托邦
摘要:自1935年第一本《乌托邦》汉译本出版迄今,20世纪80年代以来,先后有十多种不同译本(不含港台译本)问世,其中有些版本还一版再版,影响极广。
诸多汉译本的出版对于《乌托邦》及其思想的在华传播做出了重大贡献。
比较这些不同译本,不仅有助于增强对《乌托邦》在华传播史的认知,而且也有助于吸纳各家,博取众长,为进一步提高新译本的质量服务。
“乌托邦”文学与文学中的“乌托邦”

“乌托邦”文学与文学中的“乌托邦”作者:姜超英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5年第11期摘 ; 要:乌托邦是人类思想意识中最美好的社会,文学也中不乏对理想世界的描绘,它们虽都有悖于现实生活,给人一种荒谬的不真实之感,但“乌托邦”确是承载人们美好期望的理想之地,为世人展示了生命虚无中的美好之处。
值得一探究竟。
关键词:乌托邦;文学;理想世界中图分类号:I207.42 ; ; ; ;文献标识码:A ; ; ;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32-0016-01《乌托邦》一书是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托马斯·莫尔的不朽巨著,用拉丁语写成,书的全名原为《关于最完美的国家制度和乌托邦新岛的既有益又有趣的金书》。
在这部书中,他创造了一个拉丁文新词“Utopia”,它由“U”和“topia”两部分组成。
其中“U”源于希腊语“ou”(没有),又与“eu”(完美)相联系”,而源于希腊文的“topia”意思是“地方”。
因此,“Utopia”一次的最初意思是“现实中不存在的完美地方”。
早期空想共产主义者康帕内拉在《太阳城》里描绘了一个没有剥削没有私有制,人人劳动,社会组织生产分配,拥有大智慧的“圣哲”(太阳)作为城市最高管理者的理想社会。
“太阳城”是康帕内拉虚构的理想城邦。
在太阳城里,没有私有财产,人人参加劳动,生活日用品按需分配,每天工作四小时,其余时间用于读书娱乐。
儿童从二三岁开始接受教育,10岁前学习各种科学知识。
17世纪德国神学家、基督教修道院院长约翰·凡·安德里亚在《基督城》里,描写了理想国度--基督城。
在这座面积不大,人口不多的城市中,由三人执政,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社会制度,人人参加劳动,没有剥削和压迫,因而手工业和农业很发达,科技和文化很繁荣,人民不仅享有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享有丰富的精神生活。
此时,“乌托邦”就已具有空想的成分。
陶渊明在《桃花源记》里建构的“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醉人世界,汉魏时期的令人心驰神往的游仙诗,无一不体现着“乌托邦”在中国经历的本土化发展历程。
乌托邦与反乌托邦的对比:以《美丽新世界》为材料

乌托邦与反乌托邦的对比:以《美丽新世界》为材料引言在文学作品中,乌托邦和反乌托邦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社会构想。
《美丽新世界》是英国作家阿道司·赫胥黎于1932年创作的一部反乌托邦小说,该书以科技发展和人类社会运行为基础,探讨了虚幻的理想社会。
本文将通过分析《美丽新世界》这部小说,对其中描述的乌托邦和反乌托邦进行对比,并深入探讨其中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
乌托邦:完美但缺乏人性乌托邦一词源自希腊语,“ου”(ou)表示“无”,“τοπος”(topos)表示“地方”。
因此,乌托邦被定义为一个理想化或者完美的社会模型。
在《美丽新世界》中,作者描绘了一个没有痛苦、冲突和悲伤的未来社会。
在这个社会中,科技高度发达并广泛运用于生活的各个方面。
人们分为不同的阶级,且每个阶级都被赋予了固定的角色和责任。
人们生活在充满稳定和安全感的环境中,没有贫富差距和社会不平等。
然而,《美丽新世界》中描绘的乌托邦社会却是以牺牲人性为代价得到的。
在这个社会中,人们失去了自由选择和思考的权力。
他们被注射药物控制情绪,并通过类似于克隆的方式进行生殖,剥夺了亲子关系和爱情的存在。
乌托邦追求完美,但却忽略了人类天性和内心深处真正重要的东西。
反乌托邦:现实与艰辛反乌托邦与乌托邦相对立,意味着不完美或失败的理想社会构想。
在《美丽新世界》中,作者揭示了反乌托邦社会存在着各种问题与矛盾。
这个社会虽然保持着表面上的秩序和稳定,但背后隐藏着极大的压抑和不正常现象。
首先,《美丽新世界》中所呈现出来的反乌托邦社会缺乏人性化的关怀和温暖。
人们被分为不同的阶级,弱者被压迫和剥削,而强者则利用科技手段维护并加强自己的统治地位。
这种社会结构导致了不公平、不平等和社会矛盾的存在。
其次,在反乌托邦中,个体的选择权丧失。
人们没有自主性,无法追寻独立思考和行动的自由。
每个人都循规蹈矩地按照既定的制度生活,缺少自我决定能力与选择权。
乌托邦与反乌托邦相似之处尽管乌托邦和反乌托邦看似截然相反,但在《美丽新世界》中却不难发现它们之间存在一些相似之处。
英国文学主要作者和作品

中世纪文学Middle Age 5世纪-1485杰弗里。
乔叟(Geoffrey Chaucer)受但丁Dante 比特拉克Petrach 薄伽丘Boccaccio的影响《公爵大人书》the book of Duchess《百鸟议会》the Parliament of Fowls《声誉之堂》the house of fame《特洛勒斯与克利希得》Troilus and Criseyde《坎特伯雷故事》the Canterbury tales作家安葬在威斯敏特教堂Westminster Abbey 后被称为诗人角the poet’s corner文艺复兴时期文学(15世纪后期-17世纪初)the literature of Renaissance: rebirth 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16)戏剧家,诗人喜剧,编年史剧,悲剧,传奇剧最著名的《罗密欧与朱丽叶》(Romeo and juliet)《威尼斯伤人》(The Merchant of venice)《亨利四世》(Henry iv)《第十二夜》(Twelfth Night)《哈姆雷特》(Hamlet)《奥赛罗》(Othello)《李尔王》(King Lear)《麦克白》(Macbeth)《冬天的故事》(Winter’s Tale)《暴风雨》(the Tempest)传奇剧T他还创作了154首14行诗和2首长诗“他不属于一个时代,他属于永远”初期喜剧:错误的喜剧Comedy of errors驯悍记Taming of the shrew爱的徒劳love’s Labor’s lost弗兰西斯。
培根Francis Bacon 1561-1626与莎士比亚同时代,《学术的推进》Advancement of learning 1605 总结了前人的一切只是,并进行归类。
《新工具》New Instrument 阐述归纳法拉丁文著作《新大西岛》New Atlantis《乌托邦》Utopia《论述文集》Essays《论婚姻与单身》《论读书》17世纪文学革命与复辟时期的文学约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托马斯.莫尔 (1478-1535),写 的《乌托邦》首先提出消灭私有 制的理念,他把上帝的主宰转化 为人的主宰。也就是社会大锅的 掌勺人,这是莫尔追求的最高精 神境界。
莫尔是一个有抱负有理想的人,他写作的动机 是积极的,是渴望实现自己的抱负和理想的。 然而乌托邦社会主义却成为空想社会主义 的 同义词,乌托邦在后代被人们和空想等同起来。 这也许非莫尔所料及。 他的时代是地理发现的大时代。新的航路,新 的陆地,新的人民,一齐涌现出来,使欧洲人 眼界顿开,打破了成见,解放了思想。在这样 的气氛中,莫尔从一位航海家口里叙出一个乌 托邦来,的确真假难分,有如能迷惑人的桃源 仙境。
托马斯· 莫尔毕业于牛津大 学 ,曾当过律师 、国会议 员、财政副大臣、国会下 院议长、大法官 。是欧洲 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杰出的 人文主义者,曾任英国大 法官,是仅次于英王的第 一号要人,后因在宗教问 题上违逆英王亨利八世, 被判处死刑。
莫尔:在我眼前,总好像由我的乌托邦人推举我当上了终身 的国王。……自己仿佛在胸前手握着用一束鲜果组成的帝王 权杖,身上披着引人注目的圣方济修道士的袈裟,头戴一顶 非常漂亮的麦穗制成的王冠,昂首挺胸向前走去。 诺福克∶在英国,谁不服从国王,就没有好结果。 莫尔∶我已经再三思索考虑了,但是,我不能违背自己的良 心。 诺福克∶托马斯,我怕你将要付出很高的代价。 莫尔∶自由的代价的确很高。然而,即使是最低级的奴隶, 如果他肯付出代价,也能享有自由。
名著剖析
1.关于城市
2.关于官员
3.关于职业 4.关于社交生活
《乌托邦》 的描写可分为
5.关于旅行 6.关于奴隶 7.关于战争 8.关于宗教
在公医院治疗的病人首 先得到特殊照顾。在每一 个城的范围内,邻近城郊, 有四所公医院,都是十分 宽大,宛如四个小镇。其 目的有二:第一,不管病 人有好多,不至于挤在一 起而造成不舒适;其次, 患传染病的人可以尽量隔 离。这些医院设备完善, 凡足以促进健忘的用且无 不应有尽有。而且,治疗 认真而体贴入微,高明医 生亲自不断护理,所以病 人被送进医院虽不带强迫 性,全城居民一染上病无 不乐于离家住院护理。
《乌托邦》 ,以一个旅客拉斐尔的见闻,描述假想岛屿国家乌 托邦的政治制度。作品主要引用自己和Peter Giles的对话。作 品展现了“最有价值和最有尊严”的城市Amaurote。乌托邦将现 实中的欧洲国家与完全有序合理的国家乌托邦进行对比。在乌托 邦,私有财产不存在,存在着绝对的宗教宽容。乌托邦能够容忍 不同的宗教习俗,但不会容忍无神论者。认为如果一个人不相信 上帝或来世,他绝不能被信任的,因为,从逻辑上讲,他将不会 得到任何部门的承认。
《乌托邦》分上下两部分。第一部分揭露和抨击由于圈地运 动而导致的“羊吃人”的不合理的社会现象,反映了封建专 制和资本原始积累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指出私有制是劳动者 贫困和社会上各种灾祸的根源,消灭私有制是保证人人幸福 的唯一途径。 第二部分讲述了一个虚拟的 乌托邦岛的故事,这是一个 理想的社会:没有私有制, 人人参加劳动,公民一律平 等,社会拥有丰富产品,全 体公民过着无忧无虑的富裕 生活。《乌托邦》的基本思 想,在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史 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后来社 会主人口减少,不能从岛 上其他地区取得补充而不 损害别的城市的适当人力 (据说,这种情形历来只 有两次,由于瘟疫流行), 他们就从殖民地调回公民 充实。他们宁可让殖民地 消灭,不愿看到岛上的任 何城市削弱。
凡非乌托邦人作战中亲自擒获 的战俘、奴隶的小孩以及他们 从外国取得的处于奴役地位的 人,在乌托邦都不被当做奴隶。 他们的奴隶分两类,一类是因 在本国犯重罪以致罚充奴隶, 另一类是在别国曾因罪判处死 刑的犯人。多数奴隶属第二类。 他们获得了很大的一批:有时 是廉价买来的,更有时是不花 钱要来的。这般奴隶不但不断 要做工,而且上了链。乌托邦 较为严历地对待本国国民中的 奴隶,由于他们虽受过很好的 道德教育,却仍不免犯罪,这 是尤其令人感到遗憾的,应该 从严加倍处分,以儆效尤。
莫尔因不愿宣传承认英王 是英国教会最高领袖而 被判为“叛国罪”
1515-1516年托马斯· 莫尔出使欧洲,用拉丁 文写成小说《乌托邦》,书的全名是《关于 最完美的国家制度和乌托邦新岛的既有益又 有趣的金书》。《乌托邦》是在十五至十六 世纪的地理发现已经开始但远未完成的条件 下写成的,因此它采用到一个陌生国家去旅 行这样的游记体裁小说形式,非常迎合当时 社会的口味。而实际上这是一部严肃的书。
• 托马斯· 莫尔 (ThomnasMore,14781535年)约于1478年2月7日 出在英国伦敦一个不太显赫 的富有家庭。莫尔幼年丧母, 由父亲带大。他的父亲约 翰· 莫尔(JohnMore)曾担 任过皇家高等法院的法官, 是一位勤俭持家、正直明达 的人,对儿子要求极为严格, 这对莫尔一生产生了深刻的 影响。
托邦(Utopia)这个词是作者根据古希腊 语虚构出来的,“u”来自希腊文“ou”, 表示普遍否定,“topia”则发端于希腊文 “topos”,意为地方或地区;因而Utopia 就意为不存在的地方、乌有之乡。 乌托邦(Utopia)本意为“没有的地方”或者 “好地方”。延伸为还有理想,不可能完 成的好事情,其中文翻译也可以理解为 “乌”是没有,“托”是寄托,“邦”是 国家,“乌托邦”三个字合起来的意思即 为“空想的国家”。 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