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选择题(按章节)

马原选择题(按章节)
马原选择题(按章节)

一、单项选择题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表明

A.只要参加实践活动就能获得正确认识

B.每个人的认识都直接来源于实践

C.一切认识归根到底都是从实践中获得的

D.书本上的知识不是从实践中得来的2.“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句话包含的认识论道理是

A.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3.当代自然科学发展日新月异,新的科研成果层出不穷。从根本上说,这是由A.科学家的聪明才智决定的 B.正确的科技政策决定的

C.环境和资源状况决定的

D.生产实践的需要决定的

4.认识的本质是

A.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B.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C.主体头脑中固有的

D.绝对观念在头脑中的显现

5.感性认识的形式是.

A.概念、判断、推理B.感觉、知觉、表象C.分析和综合D.总结和概括

6.理性认识的形式是

A.感觉、知觉、表象

B.感觉、分析、综合

C.概念、判断、推理

D.识记、联想、判断

7.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需要经过两次飞跃。下列各项属于第二次飞跃的是

A.调查研究,了解情况

B.深人思考,形成理论

C.精心安排,制定计划

D.执行计划,付诸实践

8.一个认识的完整过程是

A.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

B.实践—认识—实践

C.认识—实践—认识

D.概念—判断—推理

9.一个正确的认识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整个人类的认识是

A.有限与无限的统一

B.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C.感性与理性的统一

D.正确与错误的统一

10.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

A.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B.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C.唯物论的反映论与唯心论的认识论的对立

D.能动的反映论与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

11.驳斥不可知论最有力的论据是

A.指出物质是可以通过感觉感知的

B.指出感性认识可以上升到理论认识

C.指出人的认识可以透过现象揭示本质

D.指出社会实践可以证明人能够正确认识客观世界

12.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之间最基本的关系是

A.改造与被改造的实践关系

B.反映与被反映的认识关系

C.相互依存的关系

D.相互作用的关系

13.有人认为,只有写到书本上的理论才是真实可靠的,不顾实际情况,死搬书本上的教条,这在认识论上犯了

A.类似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错误

B.类似唯心主义先验论的错误

C.类似唯理论的错误

D.类似经验论的错误

14.有人认为,只有感性经验才是可靠的,抽象的理论是不可靠的,这在认识论上犯了

A.唯理论的错误

B.经验论的错误

C.形而上学的错误

D.主观唯心主义的错误

15.真理和谬误的区别在于

A.真理是绝对的,谬误是相对的

B.真理是不变的,谬误是可变的?

C.真理来源于实践,谬误是主观自生

D.真理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谬误是对事物歪曲反映

16.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而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这说明

A.真理具有绝对性

B.真理具有客观性

C.真理具有相对性

D.真理具有全面性

17.承认真理的客观性与

A.承认真理的相对性是一致的

B.承认真理的全面性是一致的

C.承认真理的具体性是一致的

D.承认真理的绝对性是一致的

18.马克思主义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为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指明了方向。这说明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C.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D.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决定作用

19.把经过实践证实的理论看成绝对真理,并当成检验其他一切认识真理性的标准,这是一种

A.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的观点

B.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的观点

C.相对主义论辩论的观点

D.轻视实践经验的唯理论观点

20.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它

A.能否满足人的需要

B.能否被多数人认同

C.能否付诸实际行动

D.能否在实践中达到预期效果

21.宋代诗人陆游一首诗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是强调

A.读书不能获得真知

B.书本知识不能指导实践

C.一切知识都直接来源于实践

D.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22.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为实践是一种

A.客观的物质性活动

B.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C.具有自觉能动性的活动

D.具有社会历史性的活动

23.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就是检验认识是否同

A.已有的理论相符合

B.已被实践证明的真理相符合

C.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相符合

D.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相符合

24.下列各项正确说明判断一种观点的是非对错的标准的是

A.以伟人之是非为是非

B.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

C.以众人的意见定是非

D.以实践中是否达到预想目的定是非

25.在真理观上坚持唯物主义,就必须承认

A.真理的客观性

B.真理的相对性

C.真理的全面性

D.真理的具体性

26.在真理观上坚持辩证法,就必须承认

A.真理是主体对客体的正确反映

B.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

C.真理既是正确的又包含某些错误

D.真理既是全面的又是具体的

27,在真理标准问题上坚持辩证法,就是承认

A.实践标准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

B.实践标准既是普遍的又是具体的

C.实践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D.实践标准既是不变的又是可变的

28.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就是坚持了检验真理的标准的

A.客观性

B.全面性

C.具体性

D.稳定性

29.既承认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又承认逻辑证明在认识和探索真理中的作用,就是认为

A.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多元的了

B.逻辑证明可以取代实践标准

C.逻辑证明可以最终证实或驳倒真理

D.被逻辑证明和证伪了的认识最终还要靠实践的检验

30.真理的价值问题是指

A.真理是否与对象相符合的问题

B.真理是否能满足人的需要的问题

C.真理是否具有客观性的问题

D.真理是否发展的问题

31.真理是有价值的,说的是

A.真理是客观的

B.真理是发展的

C.真理能满足人的需要

D.有用的就是真理

32.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

A.一切从实际出发

B.理论联系实际

C.实事求是

D.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各项属于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的有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2.下列各项正确说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的有

A.实践不断为人们提出新的研究课题

B.实践不断为人们提供新的经验

C.实践不断满足人们的物质文化需要

D.实践不断为人们的认识提供新物质手段

3.下列各项属于认识主体的性质和特点的有

A.认识主体具有自然的物质基础B二认识主体具有社会性

C.认识主体具有历史性

D.认识主体具有能动性

4.下列各项属于认识客体的含义或性质的有

A.认识客体是指人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B.认识客体是指一切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

C.认识客体具有客观实在性

D.认识客体具有对象性

5.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对认识本质的概括揭示了

A.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的对立

B.唯物论的反映论与唯心论的认识论的对立

C.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D.辩证唯物论的能动的反映论与旧唯物论的机械的反映论的对立

6.下列选项中属于理性认识形式的有

A.概念

B.感觉

C.判断D.推理

7.下列各项属于感性认识的形式的有

A.感觉

B.概念

C.知觉

D.表象

8.下列各项正确说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区别的有

A.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外部联系,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内部联系

B.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各个片面,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整体

C.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表面现象,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内在本质

D.感性认识包含错觉,理性认识则正确可靠

9.下列各项正确说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区别的有

A.是否承认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B.是否承认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C.是否承认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D.是否承认认识具有能动性

10.下列各项正确说明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之间的关系的有

A.二者具有改造与被改造的实践关系

B.二者具有反映与被反映的认识关系

C.二者具有相互作用的关系

D.二者是第一性与第二性的关系

11.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联系,会导致

A.经验论的错误

B.唯理论的错误

C.实际工作中的经验主义错误

D.实际工作中的教条主义错误

12.下列各项正确说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联系的有

A.感性认识可以自然而然地上升到理性认识

B.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C.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D.感性认识是在理性认识指导下进行的

13.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比从实践到认识的飞跃更重要,这是因为

A认识的真正任务在于揭示事物的本质B.认识的目的在于实现对客观世界改造

C.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可以使认识得到检验

D.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可以使认识得到丰富和发展

14一个正确的认识常常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这是因为

A.客观事物是多种矛盾的复杂的统一体

B.事物的矛盾有个展开和发展的过程

C.人的认识受社会历史条件和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

D.认识受主体的生理因素和认识能力的限制

15.真理的客观性是指

A.真理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

B.真理中包含着不依赖于人类的客观内容

C.真理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D.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

16.真理具有绝对性。下列各项正确说明真理的绝对性的含义的有

A.任何真理都包含着不依赖于主体的客观内容

B.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世界各个方面的正确认识

C.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会随着客观世界的变化而变化

D.每一个真理性认识都是向着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

17.真理具有相对性。下列各项正确说明真理的相对性的含义的有

A.任何真理都包含错误成分,需要修正

B.任何真理都是具体的,没有普遍性

C.任何真理都只能是对客观世界某一部分的正确认识,需要进一步扩展

D.任何真理都只能是对客观世界某一部分一定程度和层次近似正确的反映,有待于深化

18.下列各项正确说明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的有

A.相对真理中包含着绝对真理的颗粒

B.绝对真理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

C.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

D.人的认识是一个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的过程

19.在关于真理标准的问题上,下列说法中属于唯心主义观点的有

A.符合圣人之言的就是真理

B.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C.多数人认为正确的就是真理

D.对我有用的认识就是真理

20.下列各项正确说明真理的价值的表现的有

A.真理具有指导实践的功能

B.真理具有再认识的功能

C.真理具有教育的功能

D.真理具有激励的功能

21.下列各项属于党的思想路线的内容的有

A.一切从实际出发

B.理论联系实际

C.实事求是

D.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22.下列各项正确说明党的思想路线与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相统一的具体表现的有

A.党的思想路线坚持的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

B.党的思想路线坚持的理论联系的原则也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始终坚持的原则

C.“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认识论的精髓

D.党的思想路线坚持马克惫主义认识论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观点

一、单项选择题

1.C

2.B

3.D

4.A

5.B

6.C

7.D

8.B

9.A10.C11.D12.A13.C14B15.D16.C

17.D18.C19.A20.D21.D22.B23.C24.D25.A26.B27.C28.A29.D30.B31.C32.C

1.ABCD

2.ABD

3.ABCD

4.ACD

5.BCD

6.ACD

7.ACD

8.ABC

9.CD10.ABC11.ABCD12.BCD13.B CD14.ABCD15.BD16.AD17.CD18.ABCD19.ABCD20.ABCD21.ABCD22.ABCD

第三章选择题复习资料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存在是指

A.生产力各要素的总和 B.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D.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

2.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是

A.制造使用工具B.具有宗教信仰C.具有思想意识D.具有语言文字

3.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A.地理环境的优劣B.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C.社会风气的好坏D.人口增长的快慢

4.社会意识是

A.社会的政治生活过程B.社会的教育活动过程

C.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

D.社会的普遍交往过程

5.下列各组社会意识形式中,全部属于非意识形态的是

A.自然科学、逻辑学、语言学

B.政治思想、语言学、道德

C.法律思想、逻辑学、宗教

D.技术科学、哲学、艺术

6.下列各组社会意识形式中,全部属于意识形态范围的是

A.法律思想、逻辑学、宗教

B.政治思想、语言学、艺术

C.自然科学、道德、宗教

D.法律思想、哲学、艺术

7.先进的社会意识之所以能对社会的发展起促进作用,是由于

A.它正确反映了社会发展规律

B.它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C.它具有历史继承性

D.它具有相对独立性

8.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

B.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

C.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D.社会生产与社会消费的关系问题

9.生产力范畴反映的是

A.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B.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C.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D.人与劳动资料之间的关系

10.在劳动资料,最能标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因素是

A.运输设备

B.动力系统

C.传动装置

D.生产工具

11.自然科学属于现代生产力系统的要素,这是因为

A.它是对自然界的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

B.它能把生产力系统中的各要素组合成统一整体

C.它渗透到生产力诸要素中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D.它是构成现代生产力系统的独立的实体性因素

12.生产关系范畴反映的是

A.人与人之间的政治关系

B.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

C.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关系

D.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

13.生产关系各项内容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劳动的分工协作形式

B.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C.产品的分配方式

D.产品的交换方式

14.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根本标志在于它是

A.促进生产力发展还是阻碍生产力发展

B.生产资料公有制还是生产资料私有制

C.社会化的大生产还是个体小生产

D.封闭的自然经济还是开放的市场经济

15.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说明实行这种经济制度遵循了

A.社会经济制度决定生产力状况的原理

B.生产力具有加速发展的原理

C.经济基础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原理

D.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

16.经济基础是一定社会中

A.生产力系统各要素的总和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

C.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D.占统治地位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

17.上层建筑由两大部分构成,它们是

A.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

B.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

C.党的组织和政权组织

D.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

18.国家政权属于

A.社会的上层建筑

B.社会的经济基础

C.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D.剥削阶级意志的表现

19.在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和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中

A.只有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是马克思提出来的

B.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是斯大林首先提出来的

C.两种社会形态划分法从不同侧面说明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

D.应该用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取代五种社会形态化分法

20.马克思根据人的发展状况,把人类历史划分为依次更替的三大社会形态。这三大社会形态是

A.原始公有制社会、私有制社会、共产主义公有制社会

B.人的依赖性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

C.无阶级社会、阶级社会、无阶级社会

D.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

21.以宏观的经济运行形式为基础,形成的依次更替的三种社会形态是

A.自然经济社会、商品经济社会、产品经济社会

B.公有制社会、私有制社会、公有制社会

C.无阶级社会、阶级社会、无阶级社会

D.古代社会、近代社会、现代社会

22.下列各组属于技术社会形态系列的是

A.自然经济社会、商品经济社会、产品经济社会

B.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

C.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

D.原始公有制社会、私有制社会、共产主义公有制社会

23.“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这句话说的是

A.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没有差别

B.社会发展是纯粹自发的过程

C.人的思想动机对社会发展不起作用

D.社会发展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

24.历史唯物主义的决定论是一种承认社会发展具有客观规律性的理论,它建立在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基础上,是能动的决定论。这说明历史唯物主义的决定论A.排斥主体选择的作用 B.与承认主体选择的作用不矛盾

C.把历史的发展看作自发的过程

D.否认人的思想动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25.美国跨越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从原始社会直接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这说明

A.五种社会形态划分的理论是错误的

B.社会形态的更替没有规律可以遵循

C.它的发展违背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D.它的发展是以世界范围内五种社会形态依次更替为前提的

26.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

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B.先进与落后之间的矛盾

C.封闭与开放之间的矛盾

D.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的矛盾

27.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是

A.阶级斗争

B.个人和群众的矛盾

C.社会基本矛盾

D.革命和改革

28.阶级首先是一个

A.政治范畴

B.经济范畴

C.思想范畴

D.法律范畴

29.划分阶级的主要标志是各种社会集团

A.在国家政权中的不同地位

B.在社会劳动组织中的不同作用

C.取得劳动产品的不同方式

D.对生产资料的不同关系

30.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

A.直接动力

B.根本动力

C.最终动力

D.唯一动力

31.阶级产生的根本前提是

A.用暴力掠夺他人财产

B.用特权侵吞公社财产

C.由于生产力发展而出现剩余产品D.由于产品分配不公而出现两极分化

32.社会革命是

A.社会各阶级之间的经济斗争

B.社会各阶级之间的政治斗争

C.社会各阶级之间的武装斗争

D.先进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国家政权的斗争

33.社会革命的最深刻的根源在于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B.人口众多和资源贫乏之间的矛盾

C.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

D.人民群众和各种敌对分子之间的矛盾

34.从历史上看,社会革命的基本形式是

A.唯一形式

B.基本形式

C.辅助形式

D.必要形式

35.改革在历史上具有普遍性,它是

A.社会制度更替的一种形式

B.统治阶级向被统治阶级妥协

C.对社会体制进行改善和革新

D.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统治的斗争

36.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

A.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

B.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

C.改变社会主义的经济运行形式

D.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37.人的本质在于

A.人的自然属性

B.人的社会属性

C.人的思想品德

D.人的文化素质

38.在其现实性上,人的本质是

A.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B.人的政治立场C.人的经济利益D.人的价值追求

39.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

A.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B.思想动机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C.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D.剥削阶级代表人物在历史发展的作用

40.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

A.根本的政治路线

B.根本的思想路线

C.根本组织路线

D.一切工作的根本路线

41.历史人物分为杰出人物和反动人物,杰出人物是

A.对历史发展起促进作用的伟大人物

B.特指无产阶级的伟大政治家和思想家

C.特指被压迫阶级的政治代表人物

D.特指代表劳动人民利益的理论家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各项属于物质生活条件的有

A.生产方式

B.地理环境

C.人口因素

D.国家政权

2.下列各项正确说明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有

A.地理环境不能影响人的生理特点和心理变化

B.地理环境不能决定一个国家社会制度的性质

C.地理环境不能决定一个国家社会制度的更替

D.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受生产力水平的制约

3.下列各项正确反映人对地理环境的依赖关系的有

A.地理环境的优劣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B.地理环境的变化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

C.地理环境为人类提供生存的场所

D.地理环境为人类提供生产建设的自然资源

4.人口因素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这是因为

A.人口状况的优劣不能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

B.人口生产的社会形式受生产方式性质的制约

C.人口因素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D.人口生产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

5.下列各项正确说明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的作用的有

A.人口密度的大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B.人口增长的快慢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

C.人口状况的优劣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

D.一定数量的人口是物质生产的必要前提

6.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决定力量,其表现有

A.它决定整个社会的面貌

B.它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C.它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

D.它是形成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

7.下列各项正确说明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之间区别的有

A.前者错综复杂,后者简单清晰

B.前者阶级性不明显,后者阶级性鲜明

C.前者不定型、不系统,后者已经系统化、理论化

D.前者是社会意识的低级层次,后者是社会意识的高级层次

8.下列各组社会意识形式,有一组是全部属于意识形态性的组是全部属于非意识形态性的,它们分别是

A.自然科学、语言学、逻辑学

B.政治思想、逻辑学、哲学

C.法律思想、语言学、艺术

D.政治思想、法律思想、宗教

9.下列各项属于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表现的有

A.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变化发展的非完全同步性

B.社会意识有根本不同于社会存在的独立的历史

C.社会意识与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

D.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

10.下列各项属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表现的有

A.任何社会意识都是对社会存在的直接反映

B.社会意识的内容来源于社会存在

C.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

D.社会意识受意识主体的立场、观点、方法的影响和制约

11.下列各项属于现代生产力系统的要素的有

A.独立的实体性因素

B.运筹性的综合因素

C.社会关系因素

D.渗透性因素

12.在现代化生产中,劳动资料包括十分复杂的内容。下列各项属于劳动资料的内容的有

A.能源动力系统

B.自动控制系统

C.信息传递系统

D.地下各种矿藏

13.下列各项正确说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含义的有

A.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独立的直接的生产力

B.科学渗透于现代生产力系统的各类要素之中

C.科学对物质生产具有主导作用和超前作用

D.科学技术已经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大扛杆

14.下列各项属于生产关系内容的有

A.历史主体与历史客体的关系

B.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C.人与人之间的政治关系

D.产品的分配形式

15.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整个生产关系的基础,这是因为

A.它决定整个生产关系的性质

B.它决定科学技术的发展规律

C.它决定产品的分配形式

D.它决定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

16.下列各项属于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的基本内容的有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B.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C.生产力与政治体制的矛盾

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

17.解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的正确方法有

A.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彻底改变基本经济制度

C.改革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环节

D.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18.上层建筑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包括丰富的内容,可以把它们归结为两个部分。.这两个部分分别是

A.政治思想和制度

B.法律思想和制度

C.政治上层建筑

D.观念上层建筑

19下列各项属于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的基本内容的有A.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B.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C.上层建筑内部各方面之间的矛盾

D.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运动

20.社会形态的基本划分法有两种,一种是经济社会形态划分法,另一种是技术社会形态划分法。下列各组有一组属于经济社会形态系列,一组属子技术社会形态系列,它们分别是

A.自然经济社会、商品经济社会、产品经济社会

B.古代社会、近代社会、现代社会

C.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

D.传统社会、转型社会、近代社会

21.马克思根据人的发展状况,把人类历史划分为依次更替的三大社会形态。下列各项属于这三大社会形态的有

A.传统的农业社会

B.人的依赖性社会

C.物的依赖性社会

D.个人全面发展社会

22.马克思以宏观的经济运行形式为基础,把人类历史划分为依次更替的三种社会形态,下列各项属于这三种社会形态的有

A.自然经济社会

B.商品经济社会

C.产品经济社会

D.古代农业社

23.技术社会形态是以生产力和技术发展水平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产业结构为标准划分的社会形态。下列各项属于技术社会形态的

A.现代社会

B.农业社会

C.工业社会

D.信息社会

24.下列各对矛盾属于社会基本矛盾的有

A.人和自然界之间的矛盾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C.个人和社会之间的矛盾

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5.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这是因为这两对矛盾

A.制约和决定着其他一切社会矛盾

B.决定整个社会的面貌

C.决定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

D.囊括了人类社会的一切矛盾

26.下列各项属于阶级产生的基本前提的有

A.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出现剩余产品

B.通过不平等分配占有他人劳动

C.社会分工及随之而来的产品交换 D.投机商人通过不平等交换赚取钱财

27.下列各项属于马克思对阶级斗争学说的新贡献的有

A.对社会各阶级作了经济上的分析

B.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

C.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

D.无产阶级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人无阶级社会的过渡

28.下列各项属于阶级斗争的有

A.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斗争

B.剥削阶级内部不同阶层之间的斗争

C.进步阶级和反动阶级之间的斗争

D.封建社会农民和手工业者之间的斗争

29.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表现在两个方面,它们分别是

A.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

B.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C.实现社会形态的更替

D.推动同一社会形态的量变

30.下列各项属于社会革命类型的有

A.新兴地主阶级推翻没落奴隶主阶级的革命

B.新兴资产阶级推翻没落封建主阶级的革命

C.中国封建社会的改朝换代D.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的革命31.下列各项正确说明社会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有

A.社会革命是推动历史进步的深刻的根源

B.社会革命是阶级社会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决定性手段

C.人民群众在革命时期能发挥出创造历史的巨大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D.革命阶级在革命斗争中受到锻炼和改造,成为建设新社会的基础

32.下列各项属于对人的本质的正确界定的有

A.劳动是人的本质B.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C.人的本质决定于人的自然属性D.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

33.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对人的本质这一界定说明

A.人的本质不是先天的,而是后天的B.人的本质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C.在阶级社会里人的本质不是超阶级的,而是有阶级性的

D.人的本质不是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关系的变化相应地发生变化的

34.下列各项正确说明人与社会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的有

A.社会是由一个个孤立的个人构成的B.人的出现与社会的产生是一致的.C.人的活动与社会结构及其发展变化是一致的D.社会的本质和人的本质是一致的35.历史唯心主义有两个根本缺陷,下列各项属于这两个根本缺陷的有

A.看不到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B.看不到物质生产是人们思想动机的根源

C.看不到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

D.不承认人民群众是推动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36.下列各项属于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新社会阶层的有

A.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

B.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

C.个体户和私营企业主

D.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

37.下列各项属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的表现的有

A.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B.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C.人民群众的各种活动都能推动社会进步

D.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决定力量

38.下列各项属于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的有

A.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

B.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

C.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

D.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

39.下列各项属于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的内容的有

A一切依靠群众B一切为了群众

C.一切按照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办

D.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一、单项选择题

1.D

2.A

3.B

4.C

5.A

6.D

7.A

8.C

9.B10.D11.C13.B13.B14.A15.D16.C17.D18.A19.C20 .B21.A22.B23.D24.B25.D26.A27.C28.B29.D30.A31.C32.D33.A34.B35.C36.D37. B38.A39.C40.D

二、多项选择题

1.ABC

2.BCD

3.CD

4.BCD

5.CD

6.ABCD

7.CD

8.AD

9.ACD10.BCD11.ABD12.ABC13.BCD 14.BD15.ACD16.ABD17.ACD18.CD19.ABD20.AC

21.BCD22.ABC23.BCD24.BD25.ABC26.AC27.BCD28.AC29.CD30.ABD31.BCD32.A BD33.ABCD35.BD36.ABCD37.ABD38.ABCD

第四章选择题复习资料

一、单项选择题

1.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决定性条件是

A.社会分工的出现和发展

B.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C.劳动力成为商品

D.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2.商品诸因素中反映人与自然关系的因素

A.使用价值

B.价值

C.私人劳动

D.社会劳动

3.商品最本质的因素是

A.使用价值

B.交换价值

C.价值

D.价格

4.具体劳动

A.反映社会生产关系

B.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C.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

D.创造剩余价值

5.决定商品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中由生产的客观标准条件决定的因素是

A.生产条件

B.劳动强度

C.劳动熟练程度

D.生产规律

6.商品生产者要获得更多收益必须使生产商品的

A.个别劳动时间等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B.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C.个别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D.个别劳动时间大大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7.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包含在该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

A.成正比

B.成反比

C.不成比例

D.反向变化

8.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指

A.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矛盾

B.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矛盾

C.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D.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

9.货币的本质是

A.商品交换的媒介物

B.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C.流通手段

D.价值表现的形式

10.在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通货膨胀

A.不会发生

B.可能发生

C.取决于商品数量D.是不可避免的

11:支付工资的货币执行的是货币的

A.价值尺度职能

B.流通手段职能

C.支付手段职能

D.价格标准职能

12.“物以稀为贵”这种现象在商品经济关系中主要是指

A.商品稀少价值就大

B.使用价值决定价值

C.供求关系对价格有影响 D.心理因素决定价值

13.价值规律是

A.自然经济的基本规律

B.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C.产品交换经济的基本规律

D.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规律

14.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主要是

A.商品价格同价值相等B之商品价值同价格相等

C.商品价值围绕价格波动

D.商品价格围绕价值波动

15.在私有制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的作用会导致小商品生产者

A.都成为资本家

B.都成为雇佣工人

C.两极分化

D.彻底破产

16.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决定性条件是在流通中购买到

A.生产资料

B.劳动力

C.劳动资料

D.劳动对象

17.劳动力价值决定的一个重要特点是

A.它由剩余价值决定

B.它包括历史和道德因素

C.它由自身的使用价值决定

D.它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

18.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是

A.货币在运动中发生了价值增殖

B.货币投人流通的目的是为了带来剩余价值

C.货币所有者购买到劳动力商品

D.货币可以购买到生产资料

19.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

A.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B.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C.劳动过程和创造新价值过程的统一

D.劳动过程和转移旧价值过程的统一

20.资本主义商品生产过程的特征是

A.物质财富创造过程

B.价值形成过程

C.价值增殖过程

D.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结合过程

21.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条件是

A.个别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B.本部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C.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D.个别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快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22.一个资本家通过提高效率、加强管理等方法所获得的剩余价值或利润是

A.绝对剩余价值

B.相对剩余价值

C.超额利润

D.垄断利润

23.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属于

A.不变资本

B.可变资本

C.流通资本

D.流动资本

24.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重要源泉是

A.剩余价值

B.可变资本

C.资本积累

D.剩余劳动

25.资本的价值构成是

A.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一比例

B.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的比例

C.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比例

D.可变资本和不变资本的比例

26.资本有机构成提高是指

A.不变资本比重增大

B.可变资本比重增大

C.流通资本比重增大

D.流动资本比重增大

27.资本主义相对过剩人口是指

A.人口增长超过生活资料增长而出现的人口过剩

B.人口增长超过生产资料增长而出现的人口过剩

C.人口增长超过资本增长而出现的人口过剩

D.劳动力供给超过资本对劳动力需求而出现的人口过剩

28.资本主义国家政体主要有

A.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两种

B.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及专制独裁制三种

C.两党制和多党制两种

D.一党制、两党制和多党制三种

29.资本主义国家的立法机构是

A.法院

B.检察机构

C.议院或国会

D.警察机构

30.资本主义民主制的核心和主要标志是

A.议会制

B.三权分立制

C.民主共和制

D.普选制

31.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是

A.实用主义

B.利己主义

C.自由主义

D.民主主义

32.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

A.只具有历史进步性

B.只具有阶级局限性

C.既有历史进步性又有阶级局限性

D.既无历史进步性也无阶级局限性

二、多项选择题

1.商品是

A.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B.人类劳动的产品

C.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

D.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的体现

2.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是

A.自然分工

B.劳动分工C.社会分工D.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所有者

3.商品二因素是指

A.价值

B.交换价值

C.使用价值

D.价格

4.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是指

A.个别劳动

B.社会劳动

C.具体劳动

D.抽象劳动

5.货币最基本的职能是

A.价值尺度

B.流通手段

C.支付手段

D.储藏手段

6.剩余价值

A.是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价值

B.是生产资料的自然报酬

C.体现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

D.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

7.资本主义增加绝对剩余价值生产主要是依靠

A.延长工作日

B.缩短必要劳动时间

C.增加劳动强度

D.提高劳动生产率

8.决定剩余价值率的因素有

A.剩余价值量B.可变资本量C.必要劳动时间 D.剩余劳动时间

9.资本积累的客观必然性主要表现在

A.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无限追求

B.竞争的压力

C.垄断的需要

D.市场经济要求10.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主要包括资本主义的

A.政党制度

B.国家制度

C.民主制度

D.三权分立制度

11.资本主义的“三权分立”制度中的三权指的是

A.立法权

B.执法权

C.司法权

D.行政权

12.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主要体现在资产阶级的

A.人生观

B.价值观

C.道德观

D.思维方式

一、单项选择题

1.D

2.A

3.C

4.C

5.A

6.B

7.A

8.C

9.B10.A11.C12.C13.B14.D15.C16.B17.B18.C19.B20 .C21.C22.C23A.24.C25.D26.A27.D28.A29.C30.A31.B32.C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

2.CD

3.AC

4.CD

5.AB

6.ACD

7.AC

8.ABCD

9.AB10.ABCD11.ACD12.ABCD

第五章选择题复习资料

一、单项选择题

1.公式W’-G,表示的是产业资本循环处于

A.购买阶段

B.生产阶段

C.销售阶段

D.实现阶段

2.购买来尚未使用的生产资料处于资本循环的

A.购买阶段

B.生产阶段

C.销售阶段

D.流通阶段

3.G一W…P…W’-G’是

A.货币资本循环公式

B.生产资本循环公式

C.商品资本循环公式

D.流通资本循环公式

4.划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根据是

A.生产资本不同部分在价值形成中的作用不同

B.生产资本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不同

C.生产资本不同部分的价值转移方式不同

D.生产资本不同部分的价值周转方式不同

5.资本家加速资本周转的目的是

A.提高平均利润率

B.提高年剩余价值率

C.提高剩余价值率

D.提高资本积累率

6.年剩余价值率是

A.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之比

B.剩余价值与总资本之比

C.一年内剩余价值总量与一年预付可变资本之比

D.一年内剩余价值总量与一年预付总资本之比

7.社会资本是

A.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的所有单个资本的总和

B.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和借贷资本的总和

C.生产部门的资本和非生产部门资本的总和

D.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的总和

8.从社会总产品出发考察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间题是

A.社会总产品的构成问题

B.社会生产划分为两大部类问题

C.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比例关系问题

D.社会总产品的实现,即社会总产品的补偿问题

9.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实现条件的公式是

A.I(c+v)=IIc

B.I(v+m)=IIc

C.I(v+m)>IIc

D.II(v+m)=Ic

10.扩大再生产条件下,通过本部类内部交换就可实现的是

A.Iv

B.Im/x

C.II△c

D.II△v

1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中最典型的现象是

A.生产过剩

B.商品短缺

C.长期萧条

D.持续高涨

1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

A.商品经济中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矛盾

B.商品经济中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C.社会中生产社会化和私有制的矛盾

D.社会中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13.资本主义生产成本中不应包括

A.支付的工资

B.原材料费用

C.固定资本折旧

D.固定资本未折旧部分

14.资本主义生产成本的构成是商品中的

A.可变资本和不变资本价值

B.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价值

C.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

D.不变资本和剩余价值

15.剩余价值转化为何种形式时,一个部门中的剩余价值与利润还不存在量上的差别

A.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B.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C.平均利润分割为产业利润和商业利润

D.平均利润分割为企业利润和利息

16.其他各种剩余价值具体形式的基础是

A.生产价格

B.平均利润

C.生产成本

D.利润

17.资本主义制度下部门内部的竞争形成

A.商品的生产价格

B.商品的市场价格

C.商品的社会价值

D.商品的个别价值

18.超额利润是

A.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

B.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格的差额

C.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

D.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市场价格的差额19.商业资本的职能是

A.销售商品和实现商品中的价值与剩余价值

B.销售商品和创造价值与剩余价值

C.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

D.补偿流通领域中的流通费用

20.商业资本独立化的条件:一是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的分工,二是

A.存在独立的商业活动

B.有商业资本和借贷资本的分工

C.商业资本家有独立的投资

D.有商业店员可供剥削

21.商业利润的真正来源是

A.商品流通领域中商品的加价

B.商业店员所创造的剩余价值

C.商业资本家在商品买卖中贱买贵卖

D.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22.商业资本家获得的商业利润应相当于

A.剩余价值

B.利息

C.年剩余价值

D.平均利润

23.商业资本家对店员的剥削主要体现在无偿占有店员

A.销售商品的劳动所创造的全部价值

B.销售商品的劳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

C.全部劳动实现的剩余价值

D.剩余劳动实现的剩余价值

24.资本主义商业店员同产业工人的关系是

A.商业店员占有工人的剩余价值

B.商业店员为产业工人实现剩余价值

C.商业店员与产业工人共同受资产阶级剥削

D.商业店员与产业工人的经济利益是对立的

25.借贷资本家贷出货币时

A.既让渡其使用权又放弃所有权少

B.只让渡其使用权没有放弃所有权

C.只放弃所有权没有让渡使用权

D.既不让渡使用权又不放弃所有权

26.平均利润率既定且借贷供求也较为平衡的情况下影响利息率最重要因素是

A.社会心理因素

B.政府的经济政策

C.习惯和法律传统

D.风险因素

27.利息的本质是

A.剩余价值的特殊转化形式

B.使用借贷资本支付的报酬

C.借贷资本的所有权的产物

D.具有自身特殊的运动形式

28.资本主义银行利润的水平一般相当于

A.本部门的剩余价值率

B.平均利润率

C.活期存款利率

D.长期贷款利率

29.股份公司本质上是

A.资本民主化的形式

B.消灭了劳动与资本的界限

C.劳动者通过购买股票而成为资产者

D.大资本控制小资本的形式

30.同股票价格成反比的是

A.股票票面额

B.股息

C.银行利息率

D.股票控制额

31.在同一土地上追加投资劳动生产率只等于劣等地的水平这部分投资可带来

A.级差地租工

B.级差地租

C.绝对地租

D.平均利润

32.级差地租形成的原因是

A.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

B.土地的资本主义私有权垄断

C.追加投资劳动生产率的差别D,土地肥沃程度和位置的差别

33.形成级差地租第二形态的条件是

A.土地的肥沃程度不同

B.土地的地理位置不同

C.土地的交通条件不同

D.同一块土地上连续追加投资的劳动生产率不同

34.绝对地租形成的原因是

A.土地自然条件好坏

B.土地的地理位置不同

C.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

D.土地的私有权垄断

35.资本主义绝对地租的源泉来自

A.土地的劳动生产率

B.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

C.农业工人的剩余劳动

D.土地私有制

36:土地价格是

A.土地价值的货币表现

B.地租的资本化

C.绝对地租和级差地租的总和

D.农业资本家交纳的全部租金

二、多项选择题

1.货币资本是

A.以货币形式存在的资本

B.产业资本循环的第一种职能形式

C.用来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为剩余价值的生产作准备的资本

D.一定数量的贵金属货币

2.资本处于生产过程的时间包括

A.自然力作用时间

B.原材料的储备时间

C.劳动时间

D.停工时间

3.固定资本是

A.以劳动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

B.以原材料形式存在的资本

C.经过多次生产过程才实现其价值全部周转的资本

D.按照在使用过程中的磨损程度其价值逐步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资本

4.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下的剩余价值

A.全部用于积累或全部用于消费

B.用于消费的部分作为资本家的个人消费

C.划分为积累和消费两个部分

D.用于积累的部分划分为追加C和追加V两部分

5.生产成本的形式

A.表明了剩余价值是由可变资本带来的

B.使剩余价值表规为全部所费资本的增加额

C.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

D.混淆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别

6.生产价格与价值的关系是

A.生产价格与价值无关

B.生产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

C.生产价格的形成以价值为基础

D.生产价格与价值在数量上经常不一致

7.商业利润的实质是

A.产业工人创造的一部分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B.体现了商业资本家和产业资本家共同剥削无产阶级的关系

C.商业店员所创造的剩余价值

D.体现着商业资本家和产业资本家共同瓜分剩余价值的关系

8.商业资本的作用是

A.有利于产业资本家提高经济效益

B.有利于节省流通资本

C.可以加速产业资本的周转

D.可以缩短流通时间

9.借贷资本的主要来源是

A.产业资本循环中分离出来的货币资本

B.暂时闲置的固定资本折旧费

C.暂时闲置的流动资本

D.暂时闲置的用于资本积累的剩余价值

10.银行利润

A.来自于存贷款的利息差额

B.来源于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C.与银行自有资本有关

D.相当于平均利润

11.资本主义级差地租形成的条件是

A.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

B.土地肥沃程度的差别

C.在同一土地上连续投资的劳动生产率不同

D.不同地块地理位置的差别

12.资本主义地租体现以下哪几个阶级之间的关系

A.产业资本家

B.农业资本家

C.农业雇佣工人

D.土地所有者一、单项选择题

1.C

2.B

3.A

4.D

5.B

6.C

7.A

8.D

9.B10.D11.A12.C13.D14.A15.A16.D17.C18.C19.A20 .C21.D22.D23.D24.C25.B26.C27.A28.2B9.D30.C31.D

32.A33.D34.D35.C36.B

二、多项选择题

1.ABC

2.ABCD

3.ACD

4.BCD

5.BCD

6.BCD

7.ABD

8.ABCD

9.ABCD10.ABCD11.BCD12.BCD

第六章选择题复习资料

一、单项选择题

1.迄今为止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大体可分为

A.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两个阶段

B.垄断资本主义和非垄断资本主义两个阶段

C.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两个阶段

D.国内垄断和国际垄断两个阶段

2,一般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大体形成于

A.16世纪资产阶级革命以后

B.18世纪工业革命以后

C.19世纪末20世纪初

D.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3.垄断产生的物质条件和基础是

A.社会分工的发展

B.自然分工的发展

C.社会化生产力的发展D商品经济的发展

4.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并占统治地位是

A.资本原始积累的结果B:争夺短缺资源的产物

C.生产和资本集中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

D.资本主义国际竞争的结果

马原选择题(按章节)

一、单项选择题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表明 A.只要参加实践活动就能获得正确认识 B.每个人的认识都直接来源于实践 C.一切认识归根到底都是从实践中获得的 D.书本上的知识不是从实践中得来的2.“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句话包含的认识论道理是 A.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3.当代自然科学发展日新月异,新的科研成果层出不穷。从根本上说,这是由A.科学家的聪明才智决定的B.正确的科技政策决定的 C.环境和资源状况决定的 D.生产实践的需要决定的 4.认识的本质是 A.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B.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C.主体头脑中固有的 D.绝对观念在头脑中的显现 5.感性认识的形式是. A.概念、判断、推理B.感觉、知觉、表象C.分析和综合D.总结和概括 6.理性认识的形式是 A.感觉、知觉、表象 B.感觉、分析、综合 C.概念、判断、推理 D.识记、联想、判断 7.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需要经过两次飞跃。下列各项属于第二次飞跃的是 A.调查研究,了解情况 B.深人思考,形成理论 C.精心安排,制定计划 D.执行计划,付诸实践 8.一个认识的完整过程是 A.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 B.实践—认识—实践 C.认识—实践—认识 D.概念—判断—推理 9.一个正确的认识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整个人类的认识是 A.有限与无限的统一 B.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C.感性与理性的统一 D.正确与错误的统一 10.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 A.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B.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C.唯物论的反映论与唯心论的认识论的对立 D.能动的反映论与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 11.驳斥不可知论最有力的论据是 A.指出物质是可以通过感觉感知的 B.指出感性认识可以上升到理论认识 C.指出人的认识可以透过现象揭示本质 D.指出社会实践可以证明人能够正确认识客观世界 12.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之间最基本的关系是 A.改造与被改造的实践关系 B.反映与被反映的认识关系 C.相互依存的关系 D.相互作用的关系

马原各章选择题

1.在人类新千年到来之时,西方媒体纷纷推选千年风云人物。在英国广播公司和路透社等媒体的评选中,多次名列千年思想家前两位的是( ) A.马克思、爱因斯坦 B.牛顿、爱因斯坦 C.马克思、牛顿 D.达尔文、牛顿 2. 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 )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3.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 ) A.工业革命 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C.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D.阶级斗争 4.在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中,构成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基础部分的是()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人类学 5.在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中,()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深刻、最全面、最详细的证明和运用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6.在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中,构成整个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核心的是()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历史学 7.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 A.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B.致力于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制度 C.致力于实现无产阶级政党执政 D.致力于消灭私有制和剥削现象 8.关于当代科学技术革命的兴起和发展对马克思主义产生影响的错误理解是() A.证实了马克思主义 B.证伪了马克思主义 C.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问题 D.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9.马克思主义哲学吸取的黑格尔哲学中的“合理内核”是() A.唯物主义思想 B.辩证法思想 C.可知论思想 D.认识论思想 10.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完整体系初步形成的标志是() A.《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B.《共产党宣言》 C.《德意志意识形态》 D.《资本论》 11.19世纪40—60年代,马克思的两大发现是() A.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B.唯物论和辩证法 C.唯物辩证法和科学社会主义 D.劳动价值论和科学社会主义 12.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 )。 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B.共产党的出现 C.十月革命的胜利 D.剩余价值论的发现 13.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A.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B.唯物主义和辩证法 C.剩余价值学说和劳动价值论 D.科学社会主义 14.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 ) A.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

马原选择题库全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一、、单项选择题 l、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C) 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木观点和基木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D、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2、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A)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3、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A)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 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4、在19 世纪三大工人运动中,集中反映工人政治要求的是(B) A、法国里昂工人起义B、英国宪章运动 C.芝加哥工人起义 D、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5.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C) A、工业革命 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C、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D、阶级斗争 6.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是(B) A、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 B、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C、工人罢工和起义 D、工人运动得到了“农民的合唱” 7、马克思和恩格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英国古典经济学理论是(C) A、辩证法B、历史观C、劳动价值论D、剩余价值论 8、马克思把黑格尔的辩证法称为(A) A、合理内核 B、基本内核 C、精髓D核心 9、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成为东西方矛盾焦点和帝国主义政治体系最薄弱环节的国家是(D) A、德国B.奥地利C.中国D.俄国 10、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这个论断的含义是(A) A、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哲学的存在方式是物质 C、马克思主义的存在方式是精神D、无产阶级掌握哲学就由自为阶级转变为自在阶级 11. 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A) A、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B与时俱进 C,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 D,科学性 12、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C) A、辩证唯物主义 B、历史唯物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D、唯物主义 13、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C) A、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著作 B、一.切从实际出发 C理论联系实际D、实事求是 二、多项选择题

马原选择题精选总结

马原选择题精选总结-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5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马克思主义三大组成部分中,列宁将其称之为“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的是 把宇宙中的各种物质运动归结为机械、物理、化学、生物和社会五种基本运动形式的是(恩格斯) 从动物心理发展为人类意识,起决定作用的是(劳动) “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这是(辩证唯物主义)列宁说: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反映的特性,这是合乎逻辑的。正因为一切物质都具有反映特性,因而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发展成为最高级的反映形式--人脑的反映形式即意识。 人们在创造历史的活动中,“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观点是:社会规律的决定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之间的辩证关系。认为在历史活动中“谋事在人”,就是承认社会发展过程的客观规律是通过人的自觉活动得以实现的,承认人的能动作用。这是正确的。但“成事在天”即把办成事情的原因、决定因素归结为外在于人的天意,认为历史活动的成败完全由客观必然性或某种超自然力量所决定的,这是错误的,因为它否认了人的努力在事情成败中的作用,同时也否认了社会规律的客观性,从而陷入了唯心史观和宿命论。 辩证法讲的是世界的状态是什么样的.辩证法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主观辩证法作为概念辩证法、头脑中的辩证法,是对自然界的客观的变化、运动和发展的过程在人的思维中的反映。它是人们的一种理论形态或者思维方法形式存在的辩证法,属于意识的范畴。相应的,客观辩证法是以物质联系运动发展的客观状态形式存在的辩证法,总体属于物质的范畴,主观辩证法是对客观辩证法的反映。客观辩证法是内容,主观辩证法是形式,这就是两者的关系。主观辩证法指辩证的思维,在本质上它是客观辩证法在思维中的反映。它属于唯物辩证法的范畴。 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观点 中国古代哲学家李贽提出“是非无定质”,这种观点是相对主义 【解题分析】此题是考查对相对主义的确认。题干是中国古代哲学家李贽的关于相对主义的典型命题,“是非无定质”是说是非没有界限,这显然是相对主义诡辩论的观点。实际上形而上学哲学有多种表现形式,其中就有“相对主义”和“绝对主义”。相对主义的错误在于夸大事物的相对性,而绝对主义则是夸大事物的绝对性。“是非无定质”是一种形而上学观点,但更确切地说是相对主义的错误观点。 中国古代哲学提出:“无独必有对”,“独中又有自对”,这是一种 A.矛盾的观点

马原选择题题库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题 1.《百喻经》中有一则寓言,有一个愚人到别人家去做客,他嫌菜没有味道,主人就给他加了点盐。菜里加了盐以后,味道好极了,愚人就想:“菜之所以鲜美,是因为有了盐,加一点点就如此鲜美,如果加更多的盐岂不是更加好吃?”回家以后,他把一把盐放进嘴里,结果又苦又咸,这则寓言给我们的启示是: B A.持续的量变会引起事物发生质的变化 B.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的原则 C.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要时时注意事物的自我否定 D.不可能通过一些现象而去认识某个事物的本质 2.爱迪生发明电灯之前做了两千多次试验。有个年轻记者曾经问他为什么遭遇这么多次失败。爱迪生回答:“我一次都没有失败,我发明了电灯。这只是一段经历了两千步的历程”。爱迪生之所以说“我一次都没有失败”是因为他把每一次实验都看作:B A.对事物规律的正确反映 B.整个实践过程中的一部分 C.实践中可以忽略不计的偶然挫折 D.认识中所获得的真理 3.俄国早期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普列汉诺夫说,绝不会有人去组织一个“月食党”以促进或阻止月食的到来,但要进行社会革命就必须组织革命党。这是因为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有所不同,它是:A A.通过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 B.由多数人的意志决定的 C.比自然规律更易于认识的规律 D.不具有重复性的客观规律 4.社会生产是连续不断进行的。这种连续不断重复的生产就是再生产,每次经济危机发生期间总有许多企业或因产品积压、或因订单缺乏等致使其无法继续进行再生产而被迫倒闭。那些因产品积压而倒闭的企业主要是由于无法实现其生产过程中的:B A.实物补偿 B.价值补偿 C.增殖补偿 D.劳动补偿

马原题库 全

马原选择题【题库】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一切唯心主义的共同观点是【C】 A. 都认为世界是主观精神的产物B.都认为世界是客观精神的产物 C. 都认为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 D. 都认为世界是静止不变的 2.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自己哲学的过程中,对待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采取了全面科学的态度。这种态度是【D】 A.批判其错误观点B.吸收其合理思想C.把二者结合起来D.批判地继承 3.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是【D】 A.从个别到一般的方法B.从现象到本质的方法C.逻辑推理的方法 D.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4.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错误是【B】 A. 否认物质的客观性B.不懂得个性和共性的辩证关系 C.否认物质的可知性D.把可直接感知的实物当作世界的本原 5.空间是指【B】 A.物质运动的持续性B.物质运动的广延性C.物质运动的顺序性 D.物质运动的特殊状态 6.规律是指【A】 A.事物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B.事物外部表面的偶然联系 C.人们按需要制定的规则D.人们改造世界的正确方法 7.二元论的根本错误是【C】 A.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本原B.认为世界统一于原子 C.否认世界的统一性D.否认世界的可知性 8.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C】 A.对立统一的观点 B. 否定之否定的观点 C.联系和发展的观点D.量变和质变的观点 9.矛盾的基本属性是【B】

A.普遍性和特殊性B.斗争性和同一性 C.绝对性和相对性D.变动性和稳定性 10.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指导下,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体现了【B】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统一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C.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的统一D.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11.有的哲学家认为,因果联系是由于人们多次看到两组现象先后相随而形成的心理习惯。这种观点属于【B】 A.因果观上的唯物主义观点B.因果观上的唯心主义观点 C.因果观上的形而上学观点D.因果观上的相对主义观点 12.真象与假象的区别在于【D】 A.真象是客观的,假象是主观的B.真象是内在的,假象是外在的 C.真象表现本质,假象不表现本质D.真象从正面直接地表现本质,假象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 13.下列活动中,属于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的是【C】 A.交通警察维持交通秩序B. 医生给病人作手术 C.农民收割庄稼D.运动员参加体育比赛 14.驳斥不可知论最有力的论据是【B】 A.物质是可以通过感觉感知的B.人可以透过现象揭示本质 C.感性认识可以上升为理性认识D.实践的成功可以证明人们对客体的认识是正确的 15.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B】 A.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B.实践——认识——实践 C.感觉——知觉——表象D.概念——判断——推理 16.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在于【C】 A.感性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理性认识则来源于抽象思维 B.感性认识产生于日常生活,理性认识则产生于科学实验 C.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则反映事物的本质 D.感性认识包含错误,理性认识则完全正确 17.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A】 A.实事求是B.阶级斗争理论C.社会发展理论D.人民群众历史作用理论

马原期末选择题汇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试卷 考试时间50分钟,50道题。每题2分。1-40单项选择,40-50判断正误。(注:去除多项选择) 1.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客体是(D) A.观念本身 B.人的意志的产物 C.自然界的存在物 D.认识和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2.1963年,伽利略因宣传日心说被教廷判处终生监禁,1979年教皇为伽利略公开平凡,这说明(D) A.谬论可以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真理 B.真理可以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谬误 C.真理是不断发展的 D.真理终将战胜谬误. 3.实现意识对物质反作用的根本途径是(D ) A.学习书本知识 B.进行社会调查 C.研究历史资料 D.参加社会实践。 4.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是(D) A.寄生的资本主义 B.腐朽的资本主义 C.不断发展的资本主义 D.过渡的资本主义 5.英国广播公司(BBC)评选千年思想家,名列榜首的是(A) A.马克思 B.爱恩斯坦 C.达尔文 D.牛顿 6.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指(D) A.自然界 B.人口因素 C.地理环境 D.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的总和。 7.下列各项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的有(C) A.理性为万物的本原 B.数为万物的始基 C.水是万物的本原 D.精神是世界万物之源。 8.资本积累的实质是(B) A.资本家节余 B.资本家用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来榨取更多剩余价值 C.目的是为了增加社会财富 D.用暴力剥夺小生产者和他国劳动人民。 9.经济全球化的微观基础是(C) A.国际金融的迅速发展 B.国际贸易的高速发展 C.跨国公司的发展 D.新科技革命和生产的社会化 10.现阶段先进生产力集中体现在(B) A.劳动对象 B.科学技术 C.劳动者 D.管理方式 11.《坛经》中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这段记载中关于运动的基本观点是(D) A.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B.运动与物质不可分割 C.精神劳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 D.精神是运动的主体。 12.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本质特征是(B) A.劳动过程 B.价值增殖过程 C.生产关系的再生产过程 D.商品价值的形成过程 13.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A)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B.阶级斗争理论 C.社会发展理论 D.人民群众历史作用理论 14.G—W…P…W’—G’是(A) A.货币资本循环公式 B.生产资本循环 C.商品资本循环公式 D.流通资本循环公式 15.我国制定2020年远景规划的依据是(D) A.现实的可能性 B.抽象的可能性 C.好的可能性 D.现实性 1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是(A) A.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B.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 C.形式与内容的关系 D.本质与现象的关系 17.“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D.)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B.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C.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 D.事物是本质与现象的统一 18.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暴露了(D) A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对抗B.资本主义生产无政府状态C.社会生产和社会需求的矛盾D.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过渡性

马原单项选择题库

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一、单项选择题(在下面各题的选项中,请选出最符合题意的1项,并将代表正确选项的字母写在题干的括号内。) 1.在人类新千年到来之时,西方媒体纷纷推选千年风云人物。在英国广播公司和路透社等媒体的评选中,多次名列千年思想家前两位的是( A ) A.马克思、爱因斯坦 B.牛顿、爱因斯坦 C.马克思、牛顿 D.达尔文、牛顿 2.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曾经被称为“时代的歌中之歌”的是(A) A.《共产党宣言》 B.《资本论》 C.《反杜林论》 D.《国家与革命》 3.被誉为“工人阶级的圣经”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 A.《共产党宣言》 B.《资本论》 C.《反杜林论》 D.《国家与革命》 4.在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中,构成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基础部分的是()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人类学 5.在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中,()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深刻、最全面、最详细的证明和运用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6.在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中,构成整个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核心的是()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历史学 7.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 A.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B.致力于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制度 C.致力于实现无产阶级政党执政 D.致力于消灭私有制和剥削现象 8.关于当代科学技术革命的兴起和发展对马克思主义产生影响的错误理解是() A.证实了马克思主义 B.证伪了马克思主义 C.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问题 D.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9.马克思主义哲学吸取的黑格尔哲学中的“合理内核”是() A.唯物主义思想 B.辩证法思想 C.可知论思想 D.认识论思想 10.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完整体系初步形成的标志是() A.《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B.《共产党宣言》 C.《德意志意识形态》 D.《资本论》 11.19世纪40—60年代,马克思的两大发现是() A.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B.唯物论和辩证法 C.唯物辩证法和科学社会主义 D.劳动价值论和科学社会主义 12.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 A.实践性 B.科学性 C.革命性 D.阶级性 13.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A.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B.唯物主义和辩证法 C.剩余价值学说和劳动价值论 D.科学社会主义 14.科学社会主义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是() A.《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B.《共产党宣言》 C.《德意志意识形态》 D.《资本论》 15.马克思“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是:()

马原选择题练习

绪论 1、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 A )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2 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C ) 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D.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 3.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 A ) A.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B.与时俱进 C.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 D.科学性 4、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是(C) A.革命性与稳定性的统一 B.批判性与变动性的统一 C.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D.逻辑性与历史性的统一 5 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A ) A.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一 C.坚持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植根于人民的政治立场 D.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单项选择 1、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 C ) A.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 B.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 C.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 D.一部分哲学的基本问题 2、列宁的物质定义揭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D ) A.运动 B.物质可以认识 C.物质能为感官感知 D.客观实在性 5、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是(C ) A.观察实验方法 B.逻辑推理方法 C.矛盾分析法 D.归纳演绎方法 6、“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句诗 句含的哲学道理是( D )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B.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量的统一 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7、人们先设计图纸,然后根据图纸施工建成大楼,这说明( C ) A.意识决定物质 B.意识创造物质 C.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D.意识依赖于物质 8、“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句话在哲学上讲(C ) A.矛盾的普遍性 B.矛盾的斗争性 C.矛盾的特殊性 D.矛盾的同一性

马原选择复习题

绪论 单项选择题 1.人类即将进入21世纪之际,英国广播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了“千年思想家”网上评选,名列榜首的是(A )。 A.马克思B.爱因斯坦 C.达尔文D.牛顿 2.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 C )。 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D.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3.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A )。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6.19世纪30年代——40年代发生在法国、英国、德国的三大工人运动,标志着( B )。A.资产阶级成了统治阶级 B.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C.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 D.资本主义发展到了垄断资本主义 5.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的理论成果,统称为( B )。 A.马克思主义 B.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C.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D.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6.为马克思主义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的是( C )。 A.美洲大陆的发现 B.纺织机和蒸汽机的广泛使用 C.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D.资本原始积累 7.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是( B )。 A.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 B.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C.工人罢工和起义 D.工人运动得到了“农民的合唱”

马原2018选择题试题库

2018年选择题题库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在思想和文化方面主要批判地继承、吸收了哪些学说的合理思想() A.英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德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B.德国古典哲学、法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C.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D.法国古典哲学、德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2、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 A.最重要的理论品质B.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C.最鲜明的政治立场D.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3、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重要标志是() A.《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出版B.《资本论》的出版 C.《反杜林论》的出版D.《共产党宣言》的公开发表 4、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唯心主义哲学、旧唯物主义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 A. 坚持人的主体地位 B. 坚持用辩证发展的观点去认识世界 C. 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D. 坚持从客观的物质实践活动去理解现实世界 5、马克思的两个重要理论发现是() A.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B.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学说 C.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D.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6、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过这个范围便是相对的了,这个范围是指() A.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B.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统一性 C.物质和意识何者更为重要 D.物质和意识何者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更密切 7、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是指() A.思维和存在能否在一定条件下等同起来B.思维能否认识存在的问题

C.划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标准 D.思维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的问题

马原大题总结(完整版)

材料分析题(30分) 【材料1】英国著名历史学家,英国学术院院士霍布斯鲍姆指出,给确定某一具体思想方式或者观点是能否被看作马克思主义的标准作依据的,“是在19世纪末大致定型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美国著名学者海尔布隆纳在标准问题上有着与霍布斯鲍姆相近的看法。他认为,马克思主义思想有一个可以得到“公认的共同点”,这个共同点来源于“同一套前提”,它是规定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前提。 “凡是包含有这类前提的分析,都可以正当地将其分类为‘马克思主义’的分析,即使作者本人并不如此认定”。这“同一套前提”是:对待认识本身的辩证态度,唯物主义历史观,依据马克思的社会分析而得出的关于资本主义的总看法,以某种形式规定的对社会主义的信奉。 【材料2】1934年,当德国共产党的理论家卡尔?科尔施还没有彻底脱离马克思主义的时候,他写了一篇题为《我为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者》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科尔施力图通过他对马克思主义的所谓的特殊看法来表明他是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这些看法的要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全部原理,包括那些表面上具有普遍性的原理,都带有特殊性,马克思主义不是实证的,而是批判的; 马克思主义的主题不是现在处于肯定状态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是显得日益分崩离析的正在衰亡的资本主义社会;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目的不是观赏现存的世界,而是对它进行积极的改造。 【材料3】匈牙利思想家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认为:“我们姑且假定新的研究完全驳倒了马克思的每一个个别的论点。即使这点得到证明,每个严肃的‘正统’马克思主义者仍然可以毫无保留地接受这种新结论,放弃马克思的所有全部论点,而无须片刻放弃他的马克思主义正统。 所以,正统马克思主义并不意味着无批判地接受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结果。它不是对这个或者那个论点的‘信仰’,也不是对某本‘圣’书的注解。恰恰相反,马克思主义问题中的正统仅仅是指方法。” 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阐述如何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700字以上) 【答案要点】 1.从不同的角度,我们可以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作出不同的回答。 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8分 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这一概念早在马克思在世的时候就已经使用。从狭义上来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

马原选择题库整理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 1、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C) C.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 2、列宁的物质定义揭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D) D. 客观实在性 3、就意识的能动性而言,“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这种观点(C ) C.是对意识能动作用的一种正确的揭示 4、“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两种观点是(A ) A.前者是辩证法,后者诡辨论 5、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的事物发展的辩证形式是(C ) C、事物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 6、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的事物发展的辩证内容是(A ) A.自我发展、自我完善 7、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这句话说明的哲学道理是(B ) B.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8、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是(C ) C.矛盾分析法 9、“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句诗句含的哲学道理是(D) 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10、人们先设计图纸,然后根据图纸施工建成大楼,这说明(C ) C.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11、中国古代庄子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这是一种(A ) A.抹煞事物质的稳定性的相对主义观点 12、“马克思主义的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具体地分析具体情况”。这就是要人们在实践中学会运用(D) D.矛盾特殊性原理 13、“如果偶然性不起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这是一种(D ) D.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的观点 14、“一个志在有大成就的人,他必须如歌德所说,知道限制自己。反之,那些什么事都想做的人,其实什么事都不能做,而终归于失败。”这段话告诉我们(D ) D.要抓住要矛盾,不要平均使用力量 15、荀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这说明(A) A、量变是质变的准备 16、“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句话在哲学上讲( C ) C、矛盾的特殊性 17、发展的实质是( D ) 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马原选择题题库

马克思主义基 本 原理概论选择题及答案 7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 B ) 、单项选择题 1 .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 C ) .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2 .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 A ) A .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 它的发展 B .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 .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 3 .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 A .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它的发展 B .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 .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 .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4 .人类进人 21 世纪,英国广播公司 ( BBs )在全球范围内进行 名列榜首的是( A ) A .马克思 B .爱因斯坦 C .达尔文 D .牛顿 5 .在 19 世纪三大工人运动中,集中反映工人政治要求的是( B ) 纺织工人起义 6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 C ) 运动 D .阶级斗争也包括继承者对 千年思想家” 网评, A .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B .英国宪章运动 C .芝加哥工人起义 D .德国西里西亚 A .工业革命 B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C .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马原复习论述题汇总范文

马克思主义原理复习题论述题(1) 论述题 1、(1)微软垄断案反映了垄断企业之间的激烈竞争。垄断与竞争并存的原因是什么? 当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垄断与竞争并存的格局仍不会改变。其根本原因:第一,垄断或国家垄断并没有消除竞争的动因和基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是市场竞争的一般基础。市场竞争是市场主体实现经济利益的方式和途径。垄断只是改变市场结构而不能消除竞争的动因和基础。第二,不存在“据对的垄断”。发展不平衡规律决定了不可能形成一家垄断组织独霸天下的局面;同时社会需要多样化,并有多变性。这使垄断企业不能囊括一切商品的生产和流动。第三,科学技术的重大变革和创新是激发垄断竞争的重要因素。科技创新会突破人为垄断的种种限制。科技创新会缩短产品和行业的生产周期,从而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这就使竞争无处不在。 (2)通过微软垄断案,你从中可以深刻领悟哪些经济学原理? 通过微软垄断案至少可以领悟以下经济学原理:技术创新是企业竞争的核心;扩大市场份额是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重要途径;垄断并不能消除竞争,垄断与竞争并存;现代市场经济是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经济相结合;政府反垄断行为表明市场机制是市场经济国家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 2、试用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的原理说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什么既要坚持,又要发展? (1)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真理的绝对性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具有确定性、无条件性。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是近似的、有条件的。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并不是指两种不同性质的真理,而是指同一真理的两种属性。任何真理都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2)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对立统一关系。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绝对真理寓于相对真理之中,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真理是由相对到绝对不断转化和发展的过程。 (3)马克思主义既是绝对真理又是相对真理。一百多年来的社会实践反复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客观性,这是绝对的,不容置疑的。但是,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穷尽对于客观事物以及社会历史发展客观规律的认识。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马克思主义也必须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如果把马克思主义看做是认识的“顶峰”,那就会丧失马克思主义生命力。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是既要坚持,又要发展。 3、试论述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和作用。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①商品生产要遵循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②商品交换要遵循等价交换原则——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价值规律表现形式: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①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也称价值规律的实现形式和发生作用的形式。②等价交换是商品交换的一个重要原则。 价值规律的作用:(1)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的分配(2)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3)导致商品生产者优胜劣汰。总之,价值规律的作用,就是竞争机制和价格机制的作用,归结为一点是资源优化配置和提高经济效益。这是通过价格与供求相互制约的关系、通过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生产者要提高劳动生产率,使自己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实现的。 4、试论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原理,这一原理对于我们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何重大指导意义? (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同一矛盾性质相反的两重基本属性,它们本身就是对立统一

马原选择题汇总

马原选择题汇总 (1)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唯心主义哲学、旧唯物主义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 A.坚持人的主体地位 1. D 2. C 3. D 4. A 5. D B.坚持用辩证发展的观点去认识世界 C.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D.坚持从客观的物质实践活动去理解现实世界 (2)最近,由多国科学家组成的团队利用一台粒子加速器,让两束原子在一个圆环轨道上做高速运动,发现这些原子自身的时间确实比外界时间慢了。这项实验进一步证明了作为物质运动存在形式的时间具有() A.客观性 B.有限性 C.相对性 D.一维性 (3)在听完一个成功的企业家讲课后,一些来自企业的学员有些失望,便问他:“你讲的那些内容我们也差不多知道,可为什么我们之间的差距那么大呢?”这位企业家回答说:“那是因为你们仅仅知道,而我却做到了,这就是我们的差别。”这句话表明了实践高于理论认识,因为实践具有() A.普遍有效性 B.客观规律性 C.主体能动性 D.直接现实性 (4)“文化蕴藏着巨大的力这种‘力’不同于物理学上的‘力’,物理的‘力’是人用来‘化’自然界的,文化的‘力’是用来‘化’自身的。”这一说法表明() A.文化具有培育和塑造人的功能 B.文化构造了人的本质 C.文化是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 D.文化是历史进步的源泉 (5)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中价值增殖过程的分析,把雇佣工人的劳动时间分为() A.生产使用价值的时间和生产价值的时间 B.转移旧价值的时间和创造新价值的时间 C.生产生产资料价值的时间和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

D.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时间和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 (6)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过这个范围便是相对的了。这个范围是指() 6. A 7. D 8. B 9. C 10. A A.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 B.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 C.物质和意识何者更重要 D.物质和意识何者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更密切 (7)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大讨论是一场新的思想解放运动。实践之所以成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 A.真理的主观性和实践的客观性所要求的 B.真理的相对性和实践的绝对性所预设的 C.真理的属性和实践的功能所规定的 D.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 (8)列宁说,资本主义社会形态是个活生生的形态,既有“骨骼”,又有“血肉”。人类社会作为一个活的有机体,其“骨骼”系统是指() A.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等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B.与一定的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C.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 D.由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哲学等构成的社会意识形态 (9)卢梭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中说道:“我认为,在人类的一切知识中,最有用但也最不完善的知识就是关于人的知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破解了人是什么这一“斯芬克斯之谜”。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 A.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内在统一 B.所有人共同属性的概括 C.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D.自由理性的外化 (10)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政府对经济生活进行干预和调节的实质是() A.维护垄断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 B.维持资本主义经济稳定增长 C.消除或防止经济危机的爆发 D.提高资本主义社会的整体福利水平

马原期末试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卷A卷 一、单选题(在本题的每一小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请把你认为正确的答案填入附表一。多选不给分。每题1分,共30分)。 1.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A )。zzzz A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是(D )。zzzz A工人运动得到了“农民的合唱”B工人罢工和起义 C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D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3.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C )。zzzz A消灭阶级、消灭国家B实现人权C实现共产主义D实现个人的绝对自由 4.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B )的基本问题。zzzz A唯心主义哲学B全部哲学C唯物主义哲学D一部分哲学5.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D )。zzzz A实践性B运动性C客观性D物质性 6物质的唯一特性是(A )。zzzz A客观实在性B实物性C结构性D可分性7.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D )。zzzz A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B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 C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D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8.印度一位教授曾对一棵树算了两笔不同的账:一棵正常生长50年的树,按市场上的木材价格计算,最多值300多美元;但从它产生的氧气、减少大气污染、涵养水源、可以为鸟类与其他动物提供栖息环境的生态效益看,则值20万美元。这种算账方法强调了(C ) A事物存在的客观性B人类认识的主观性C事物联系的多样性D事物运动的规律性zzzz 9.时间是指(C )。zzzz A物质运动的广延性B物质运动的绝对性C物质运动的持续性D物质运动的规律性 10.商品最本质的因素是(C ) A使用价值B交换价值C价值D价格 11.货币的五种职能中最基本的是(D )。 A世界货币和贮藏手段B贮藏手段和支付手段C价值尺度与价格标准D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 12.马克思主义认为,从实践的活动机制看,实践是(C )。zzzz A生活、行为、现实、事实等感性活动B科学实验C主体与客体通过中介相互作用的过程D道德行为和政治活动 13.“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说明(D )。 A自然界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 C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14.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的基础是(D )。zzzz A客观世界B感觉C思维D实践 15.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C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