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控制中级-相关专业知识知识点整理

疾病控制中级-相关专业知识知识点整理
疾病控制中级-相关专业知识知识点整理

流行病学

1、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防治

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流行病学研究对象的3个层次:疾病、伤害、健康

疾病包括传染病、寄生虫、地方病和非传染病等一切疾病

伤害包括意外、残疾、弱智和身心伤害

健康包括身体生理生化和各种功能状态、疾病前状态和长寿

△流行病学工作深度的3个范畴:揭示现象(描述性流行病学)、找出原因(分析流行病学来检验或验证所提出的病因线索)、提供措施(人群流行病学实验,即实验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研究的3种基本方法:观察法、实验法和数理法

△基本原理:①疾病与健康在人群中分布的原理,其中包括疾病的流行现象;

②疾病的发展过程,其中涵盖了机体的感染过程和传染病的流行过程;③人

与环境的关系,即疾病的生态学;④病因论,特别是多因论;⑤病因推断原则;⑥疾病防治的原则和策略,其中包括:疾病的三级预防,疾病发展的数学模型等。

△实际应用:①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②疾病的监测;③疾病病因和危险因素的研究;④疾病的自然史;⑤疾病预防的效果。

△特点:①群体特征;②以分布为起点的特征;③对比的特征(对比是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的核心);④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学的特征;⑤社会医学的特征(研究对象的生物、心理和社会生活状况);⑥预防为主的特征(群体性和社会性、预防性、宏观方法性、实用性)

2、疾病的分布

△发病指标

①发病率:在一定期间内(通常为1年)、一定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的例数

发病率=(一定期间内某人群中某病新病例数/同时期暴露人口数)×K

(K=100%,1000‰,或10000/万)

②罹患率:是人群新病例数的指标,指某一局限范围,短时间内的发病率,以

日、周、旬、月未单位,使用与局部地区疾病的暴发、食物中毒、传染病及职业中毒等暴发情况。

③患病率:某特定时间内的总人口中,患有某病(包括新和旧病例)者所占的

比例,也称现患率。可分为期间患病率(通常超过1个月)和时点患病率(以不超过一个月为度)。

时点患病率=(某一时点一定人群中现患某病新旧病例数/该时点人口数)×K

期间患病率=(某观察期间内一定人群中现患某病的新旧病例数/同期的平均人口数)×K 期间患病率=某一特定期间开始时的患病率+该期间内的发病率

患病率=发病率×病程

④感染率=(受检者中感染人数/受检人数)×K (K=100%)

⑤续发率:指在某些传染病最短潜伏期到最长潜伏期之间,易感接触者中发病

的人数占所有易感接触者总数的百分率。

续发率=(一个潜伏期内易感接触者中发病人数/易感接触者总人数)×100%

⑥病残率:指通过询问调查或健康检查,确诊的病残人数与调查人数之比。

△死亡指标

①死亡率:在一定期间内(通常为1年),在一定人群中,死于某病(或死于所

有原因)的频率。

死亡率=(某期间内(因某病)死亡总数/同期平均人口数)×K

②病死率:在一定时期内,患某病的全部患者中因该病死亡者的比例

病死率=(某时期内因某病死亡人数/同期患某病的患者数)×100%

③生存率=(随访满n年尚存活的病例数/随访满n年的病例数)×100%

④累积死亡(发病)率:在一定时间内死亡(发病)人数占某确定人群中的比

例,多用百分率来表示。

△疾病流行强度

①散发:发病率呈历年的一般水平,各病例间在发病时间和地点方面无明显联

系,表现为散在发生。

②暴发:在一个局部地区或集体中,短时间内突然有很多相同的患者出现,这

些人多有相同的传染源或传播途径。大多数患者在最长潜伏期内。

③流行:某病在某地区显著超过该病历年散发发病率水平时,称流行。跨越国

界、洲界时,称大流行。

△疾病分布的形式

①年龄:年龄与疾病之间的关联比其他因素的作用都强。年龄分布出现差异的

原因:免疫水平状况;暴露病原因子的机会不同。

疾病年龄分布的分析方法:横断面分析:主要分析不同年龄组的发病率、患病率和死亡率,多用于传染病的分析。出生队列分析:将同一时期出生的人划归一组称为出生队列,可对其随访若干年,以观察患病死亡情况。

流动人口是传染病暴发流行的高位人群;是疫区与非疫区间传染病的传播纽带;

对性传播疾病的传播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给儿童免疫规划的落实增加难度,使免疫规划适龄儿童预防接种出现免疫空白。

②时间分布特征:短期波动、季节性、周期性(呼吸道传染病)、长期变异

③地区分布:国家间与国家内的分布、城乡分布、地区聚集性、地方性疾病

④疾病的人群、地区、时间分布的综合描述:移民流行病学

3、病因和病因推断

流行病学的病因一般称为危险因素,后者的含义就是使疾病发生的概率,即危险升高的因素。

病因模型:生态学模型(流行病学三角、轮状模型)、疾病因素模型、病因网络模型充分病因指该病因存在,必定(概率为100%)导致疾病发生。必要病因指有相应疾病发生,以前必定(概率为100%)有该病因存在。按病因是否充分或必要分类,有4种组合:充分且必要病因;必要但不充分病因;充分但不必要病因;不充分且不必要病因

即使必要病因,也仅仅针对传染病的病原体或营养素缺乏病的营养不足等,对于绝大多数病因而言,他们既不是充分的,也不是必要的。

因果联接方式:单因单果、单因多果、多因单果、多因多果、直接/间接病因

病因X1→病因X2→疾病Y(X2为直接病因,X1为间接病因)

△疾病推断的技术

整个流行病学病因研究过程可以分为三部分:①根据病因模型构想可能病因;

②描述流行病学提出病因假设,分析流行病学验证假设;③根据病因判定标

准作出综合判定。

Mill准则:分析流行病学研究包括疾病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科学实验五法:求同法、差异法、同异并用法、共变法、剩余法

△统计学关联

关联偶然联系(随机误差)非因果关联(选择、测量或混杂偏倚)

有统计学意义关联因果关联(有时间先后)间接因果关联(间接病因)

直接因果关联(直接病因)

△因果关联①继发关联:是一种纯粹由混杂偏倚产生的关联,即怀疑的病因(暴露)E与疾病D并不存在因果关系,而是由于两者(E、D)有共同的原因,E、D都与C存在关联,从而继发产生E与D的关联。

△病因判定的标准:①关联的时间顺序;②关联的强度;③剂量-反应关系;④暴露与疾病的分布一致性;⑤关联的可重复性;⑥关联的合理性;⑦终止效应;⑧联系的“特异性”

4、描述性研究

分类:个案调查、纵向研究、现况研究(抽查和普查)、筛检、生态学研究、监测等

△普查

主要目的:早期发现和治疗病例、了解疾病的疫情和分布、了解健康水平和建立生理正常值等。

开展普查时的必备条件:有足够的人力物力、所普查的疾病患病率较高、疾病的检验方法和操作技术不很复杂、检验方法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均较高。

△抽查

抽样的原理:抽样必须遵循随机化的原则,每个单位都有同等机会可能被抽中。抽样方法及其误差:单纯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整群抽样、多级抽样。抽样误差由大到小:整群抽样>单纯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

样本大小:对调查结果精确性的要求越高,即容许误差越小,则样本量越大;

预计现患率或阳性率越高,则样本量越小;各组或层间事件发生率越一致,则样本量可以小些;所选抽样方法的抽样误差越大,则样本量也要适当增大;

规定允许犯一类错误的概率(α)越低,则样本量越大;对计量资料而言,研究指标的变异程度越大,则样本量要求越大。

△筛检

定义:通过快速的检验、检查或其他措施,将可能有病但表面上健康的人同可能无病的人区别开来的方法。

评价指标

①真实性:指测量值与实际值符合的程度,包括灵敏度、特异度、约登指数等。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