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经济学期末复习大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经济学期末复习大纲

一共四种题型:判断(30×1=30分)、单项选择(30×1=30分)、名词解释(2×6=12分)和案例分析(3小问共28分)。

一、基本概念:

1.城市经济学:城市经济学是研究城市空间分布规律以及城市内部经济社会活动合理组织的科学。前者是宏观城市经济学的研究范畴,后者是微观城市经济学研究的范畴。

2.城市化:城市化是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它表现为人口向城市的集中、城市数量的增加、规模的扩大以及城市现代化水平的提高,是社会经济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并获得巨大发展空间的表现。

3.逆城市化:是指城市市区的人口向郊区迁移和大城市人口向周边卫星城镇迁移的现象。这个过程是属于城市化空间演进中的近域推进。

4.城市体系:就是一定区域内的一组相互依存、彼此间有较稳定的分工和联系、分布有序的城市所组成的城市群。

5.位序规模分布:指在城市体系中,城市数量随着城市规模等级的增加而减少。其统计表达式为R*P=K。其中,R表示按人口规模排列的城市等级顺序,P表示城市人口规模,K是常数。

6.城市经济增长:指城市经济的动态演化过程,是城市经济作为一个整体的规模扩张与水平提高。

7.城市发展:是一个城市不断进步的经济演化过程,即伴随着经济结构、社会结构、政治结构及观念意识变化或变革的持续的经济成长过程。

8.城市空间结构:是指城市各种经济要素在空间范围内的分布和连接状态,一般表现为三种形式:密度、布局、形态,三种形式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也是发展变化的。

9.城市基础设施:是指用于保证城市社会经济活动正常进行的公共服务系统,包括经济基础设施和社会基础设施。其中经济基础设施包括区域交通系统、公用事业系统、公共工程;区域社会基础设施包括文化教育、医疗卫生、保健、科学研究等。

10.城市产业结构:指城市中各经济要素之间的比例关系,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划分,常见的有两大部类结构,农轻重结构,三次产业结构,劳动密集型、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的结构,城市主导产业和辅助产业结构等等。

11.城市主导产业:指以城市资源优势为基础,采用了先进技术,增长率高,产业关联度强,能够代表城市经济发展方向,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支撑、主宰城市经济发展的产业。

12.产业布局的指向性:在各种因素和布局机制共同作用下的产业布局,往往反映出倾向于某一类地域的倾向,我们将其称之为布局指向。

二、思考题目:

1.什么是集聚经济?包括哪几种类型?

集聚经济指因社会经济活动及相关要素的空间集中而引起的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即由此而产生的成本节约、收入或效用增加。

集聚经济的类型包括:

①内部规模经济,或者称之为企业内部经济。它是指单个企业的生产规模因城市集聚规模的扩大而增大所产生的经济利益。

②地方化经济,也称之为企业外部、行业内部集聚经经济。地方化经济是某个行业的企业或者相互联系密切的企业在城市中集聚,从而通过相互之间的功能互补、强化,行业规模扩大等所产生的经济利益。对于企业来讲,地方化经济是一种外部经济.

③城市化经济。它是由于城市产出的扩大而带来的成本的节约。城市里往往有多个产业或者行业的经济活动,它们之间通过直接或者间接的联系和影响产生外部经济,因而有利于每个行业降低成本。

2..城市化的动力机制是什么?

城市化的动力机制是指在城市化的过程中,能够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各种力量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可以概括为农村的推力和城市的拉力,及其交互作用所产生的共同的作用力。具体来说:

(1)农村和农业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原动力,农业发展和技术水平提高可以释放更多的富裕劳动力进入城市;(2)规模化和集聚带来的经济效率共同构成城市对企业的拉力;(3)较多的就业机会和城市文明共同构成城市对居民的拉力。

在现实生活中,城市化的速度就取决于上述农村的推力、城市对企业和农村居民的拉力综合作用的结果。

3.农业对城市化的影响是什么?

农业的发展是城市化形成的一个先决条件,也是城市化持续的支撑条件。农业对城市化的影响是从供给与需求两个方面进行的。(1)从供给的角度分析,农业发展所产生的农业剩余是城市经济形成和发展的必要条件。(2)从需求的角度分析,农村市场是城市经济的重要需求来源。

4.工业对城市化的影响是什么?

(1)工业生产具有空间集聚的内在要求。工业生产在少数区位聚集加快了原有城镇经济发展,促成了新的城镇的形成。

(2)工业的发展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对农村的劳动力产生了很强的吸引力,成为农村劳动力和人口资源不断地流向城市的重要因素。

(3)工业发展通过产品的供给与需求,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的转换.

5.服务业对城市化的影响是什么?

(1)服务业也具有空间集聚的内在要求,服务业在空间上的集聚成为城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动因。

(2)服务业的发展对工业产生了支撑作用,为工业提供各种各样的服务。服务业的发展为工业规模扩张和专业化分工的实现提供了保障。

(3)当城市化进入终极阶段,服务业会取代工业成为推动城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

(4)服务业的发展成为农村人口和企业向城市迁移的重要的诱因。城市的服务业创造了城市良好的生活、居住环境。

(5)服务业促进了农村和农业发展观念的转换。城市经济的产业组织方式、管理模式、经营理念等逐渐地向农村和农业渗透,从而推动了农村经济结构的转

换。

6.城市化在时间维度上的演进规律及其特征是什么?

第一阶段为初始阶段,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呈现出缓慢上升之势,持续的时间比较长;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低于25%。在这个阶段,城市发展缓慢,农业和农村在国民经济中处于主导地位。

第二阶段为加速阶段,当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30%左右时,城市化开始加速,主要表现为农村人口大量持续地向城市迁移,城市人口快速增长,城市的数量增多,城市的规模扩张迅速。在这个阶段,城市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据着主地位,城市化与工业化并存且相互促进。城市化的加速阶段持续的时间相对较短,当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60%—70%时,加速阶段即告结束。

第三阶段为终极阶段,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趋势大幅度下降,城市人口的自然增长也趋缓,从而导致城市化水平的增幅减缓。在这个阶段,人口绝大多数生活在城市,城市经济成为国民经济的主体,城市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居于绝对优势的地位,无论是经济还是社会发展都表现出“城市化。

7.城市化在空间维度的演进规律及其特征是什么?

城市化在空间上的演进称为城市化的地域推进.一般分为近域推进和广域推进两种形式.

①城市化的近域推进是指单个城市的空间规模的扩大,主要表现为城市的市区不断地向近郊区扩张,导致近郊区转化为市区。与此同时,远郊区则转化为了近郊区。

②城市化的广域推进主要是指城市数量的增加。广域推进包括了两个方面,一是农村地区的乡镇发展成为城市,二是在区域开发中新规划建设的城市。

③城市化的近域推进与广域推进是并存的。但是,在城市化的不同阶段上,近域推进与广域推进会发生主次上的变化。

一般认为,在城市化的初始阶段,首位城市的近域推进表现比较明显。在城市化的加速阶段,首位城市的近域推进会进一步加快,同时,广域推进也逐渐显现出来,并不断加强.在城市化的终极阶段,广域推进成为城市化的重要空间特征。

8.与同类国家比较,中国的城市化率为何这么低?

(1)和经济发展阶段有关,整体上还处于工业化中期;(2)度量问题,长期以来中国对城市的度量标准比较严格;(3)转轨期的体制阻碍,土地使用制度、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滞后阻碍了城市化的迅速推进。

9.如何看待发达国家的“逆城市化”?

表面上看,它似乎和城市化是背道而驰的。但实际上并非城市化的历史逆转,即不是真的“反城市化”,而只是在城市化水平继续缓慢提高的同时,郊区化以更快的速度推进,导致城市人口不断从中心向郊区转移,使得郊区急速扩张和蔓延。郊区成为主要的人口聚居区。中心城市开始分解,小城市成为城市化的主力军。

造成“逆城市化”现象的根本原因主要有两个。

(1)大城市过度密集造成的负效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