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浦区高三一模语文有答案

青浦区高三一模语文有答案
青浦区高三一模语文有答案

青浦区2011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期终学习质量调研测试

语文试卷Q.2012.1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注:答案请写在答题纸上,否则不予评分)

一、阅读(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18分)

有数,就有美(有删改)翟墨

(一)

⑴“天生之物,无一无偶,无一齐者。”(刘大槐《论文偶记》)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这统一物的矛盾,常常体现为“二”、“四”、“六”、“八”之偶。

⑵这“偶”,有时表现为中轴线两边的均衡对称。如合欢树的叶,蝴蝶的翅,人的耳目手足。鼻口虽为一,但仍然有左右鼻孔与上下唇齿之分。这“偶”,有时象征着相反相成的衬托或对比: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会,前后相随。”《老子》)

⑶“无独有偶”的观念几乎贯穿在各种艺术创造之中。北京紫禁城的建筑是以天安门--地安门为中轴左右对称的;中国古典小说章法中有正对,反对,有一卷中自为对,隔数十卷遥为对。中国的对联、诗词更讲究对仗,如有这么一副对联:“冻雨洒窗,东两点西三点;切瓜分客,上七刀下八刀。”既对仗工整而又拆字为数,其构思之妙令人叹为观止!

⑷这“偶”只是相对的,并非绝对平均的“一刀切”。薛雪《一瓢诗话》曰:“诗家最忌雷同,而大本领人偏多于雷同处见长。......惟其篇篇对峙,段段双峰,却又不异而异,同而不同,才是大本领,真超脱。”

⑸这“偶”推演到极致,便是中国宇宙观、美学观的高度概括:太极图与八卦。

⑹《易·系辞》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太极图的阴阳“鱼”,八卦的阴阳“爻”,都是以“阴阳”这一基本范畴派生出种种对立因素的复杂交织与运动变化,成为中国艺术美学原理的认识基础。

⑺在“偶”中,有一个不对称的偏正平衡。它构成一个最美的比率,那就是黄金比—1:0.618。实验证明,这个比率正同人在最愉快时的“信塔”胸电波高频与低频的比率相吻合。更有趣的是,葵花籽的巧妙排列,牵牛花藤的缠绕生长,自然界中许多美的生长曲线,都酷似数学上的对数螺旋线。而螺旋线的级数恰好相当于黄金率。

(二)

⑻“凡一二所不能尽者,则约之以三,以见其多;三之所不能尽者,则约之以九,以见其极

多。”(汪中《述学·释三九》)

⑼在文艺作品中,对“三”颇为厚爱:画树画三棵,画人画三个。尤其是戏曲,《三打祝家庄》、《三顾茅庐》、《三气周瑜》

⑽实际上,“三”既不是对“一”的完全重复,也不是对“一”的完全否定,在似乎重复中有微妙的进展;在好像倒退中却向更高的层次递升—换言之,“三”是事物螺旋形上升中的一个环节,波浪式发展中的一个波段,也是艺术布局或进程中一个美的单元。

⑾正因如此,一切事物不仅可以“一分为二”,而且可以“一为三”。时间有“过去、现在、未来”,空间有“上、中、下”,哲学范畴有“一般、特殊、个别”......正确认识“三分法”,可以避免对“两分法”的片面理解,避免“非此即彼”地走极端。这便是美学里中和、含蓄之美的数字依据。

⑿在文艺作品中还常用“五”、“七”、“九”表示多数或约数。其中,对“九”尤其青睐:九天九地、九流九派、九章九歌......其词之多,不可胜数!除了概示“极多”之外,还有自己独特的美学意义。“日中则移,月满则亏”。九,接近十而不到十,这是矛盾最尖锐、考验最严重、决定胜负的关键时刻。把握住了九,就把握住了矛盾顶点前的最佳瞬间,就把握住了艺术魅力之所在。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9>10。因为10的绝对值虽然大于9,但作为“数”,它不过是1的螺旋形复归,它所标志的瞬间和魅力已经开始从数的顶点跌落下来,像中而复斜的太阳、满而复亏的月亮了。

⒀作为形式美的数学法则,除了太极八卦之外,还有一个九宫格。九宫,是八卦之宫——四方八达加上中央,合为九宫。西方称它为“魔方阵”。它横、直、斜的数字相加都是十五。根据数字的单双,可以创造出许多方形图案,同太极图式的圆形图案相伯仲。

(三)

⒁错综其数,参伍以变。数字的巧妙组合,可以产生层出不穷的审美情趣。

⒂“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辛弃疾《西江月·夜形黄沙道中》) 之情,跃然纸上。“阑干十二独凭春,晴碧远连云。千里万里,二月三月,行色苦愁人。”(欧阳修《少年游》) 之思,牵人愁肠。“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之气,直冲云霄!......

⒃是的。有数,就有美!

1.作者介绍了“偶”的特点有:(每点不超过10个字)(2分)

①均衡对称;②相反相成;③;④

2.文中第⑶段引用对联的主要作用是

文中说“‘无独有偶’的观念几乎贯穿在各种艺术创造之中”。请另外列举中国传统文化中两个体现“偶”的观念的例子。

(共4分)

3.在文中第⑽段空格处填写一个关联词语(2分)4.“九”除了概示“极多”之外,还有自己怎样独特的美学意义?(概括回答)(4分)①②

5.文末三位诗人的诗句分别表现了怎样的审美情趣?请在空格处分别填入一个两字词语。“之情、之思、之气”(3分)6.下列对课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3分)A.第(一)部分介绍了“二、四、六、八”这些偶数。

B.“三”可以是重复,也可以是递升前行,既是多,也是发展。

C.第(三)部分写数字错综变化的情趣,列举中国古代诗词名句加以说明。

D.结尾句“有数,就有美”呼应了题目,并贯串全文,使文章浑然一体。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7—12题。(20分)

泊作者:方叶

⑴一直喜欢泊的意境。一叶渔舟,三两只画艇,或七八条竹排木筏,静静地系在清浅的水边;

粼粼波光,倒映出幢幢①的剪影,那是一种何等凄幽而灵动的韵致。

⑵总忘不了古镇小溪上木船停泊的情景。这种小船形如周作人笔下的乌篷船,促狭修长的船身,半弧形的雨篷,显得格外娇小玲珑。不过,溪船一般不用来载客悠游,“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也不用于捕鱼捉蟹,在烟波白浪里弄潮。溪船最大用途是运货,运载着沉甸甸的山珍土布或日用百货,欸乃一声山水绿,穿梭在幽深的断崖溪谷之间。对于山里人来说,溪船运载过他们的企盼与悲欢,因而每当木船出现在古镇的清溪上,好事的山里人总是趋之若鹜,争相奔向水边。最是夜幕垂落,木船如一只只鱼鹰栖息在岸边桥下,或溪心岩渚,劳累了一天的船工们常常是点亮一盏风灯,拥坐在船头上谈天说地,吹拉弹唱,任琴声、笑声伴随着水声、蛙鸣、灯火流了一溪,让溪边浣衣担水的村姑、小孩听醉了,久久不肯睡去。尽管那时我并不谙诗情画意,那摇拂晃荡的船影灯火,却如一粒凄美的种子,飘落在心田上,让我恍惚迷离,浮想翩翩。

⑶我常想,泊应该属于一种静美吧。泊往往离不开平静的流水,急流险滩、惊涛骇浪之中怎么好停泊哩。惟风平浪静的溪岸湖畔、河洲烟渚,当然最好是僻远的荒村野水,花坞柳岸,千尺断崖之下,茫茫芦荡之中,才是泊的最佳去处。这时,把舟楫系在江风水月里,落日熔金中,哪怕是烟波浩浩,雨雾迷茫,当你独坐船头,静卧船舱,也不管是独钓寒江雪,画船听雨眠,静水观鱼动,一杯清茶,一盏薄醪,人如天地一沙鸥。这一瞬间,所有的喧嚣与烦恼都会渐渐离你而去。在这样澄静寥廓氛围里,自然而然也就泊出了一种心境。你看,当谢灵运把船泊在彭蠡湖口时,正值一轮秋月当空,烟波浩浩的湖面上,归帆点点,岛影幢幢,而湖边却是蒹葭苍苍,野菊灿灿,时有阵阵猿声鸟啼随风飘来。于是,诗人独立船头,昂首仰望,“乘月听哀狖,浥露馥芳荪”。感受到的正是大自然的静美,天籁的亲切,以及天地间一时无从知晓的玄机奥秘。而青箬

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的张志和,就不仅仅把一叶渔舟,更把自己淡怀逸致的襟抱,闲适脱俗的意趣,永远泊在了鹭飞鱼跃、桃花流水的西山塞前。那“烟波钓徒”的妙境,也常常令我们想起来就禁不住心醉神驰。如此看来,泊,正是巧妙而充分利用了江汀远渚的奇峭、静谧,利用了天光水色的飘逸、妩媚,酿造出一种凄幽的美,一种空灵的美,一种宁馨素洁的美。人置身其间,既可暂时逃避喧嚣尘缨,又能从淳美的大自然中觅取心灵的滋养,精神的慰藉,故此,“移舟泊烟渚”,往往成为淡泊的文人雅士寄情山水的最好选择。

⑷最美的泊自然在江南。江南水乡,河湾湖汊纵横交错,溪流水道密如蛛网。水光潋滟的西子湖,二十四桥的“瘦西湖”,以及苏州众多的园林水榭,何处不有画舫轻系、渔舟唱晚?在那湖光水色里,真不知泊过多少柔情蜜意、离愁别绪。当然,也泊过富贾豪绅、腐朽君臣的骄奢淫逸、寡廉鲜耻!那六朝金粉古都的秦淮河畔,更有数不清的歌楼舞榭、画舫游艇,“秦淮灯船之盛,天下所无,两岸河房,雕栏画槛,绮窗丝障,十里珠帘”。在那桨声灯影里,晃荡过孔尚任的南明遗恨,晃荡过朱自清、俞平伯的文采风流,更有不知亡国恨的商女那靡靡之音,以及“秦淮八艳”、“金陵十二钗”的悲愁哀怨和脂粉血泪。不妨说,秦淮风月里泊的正是中国文化长河中一条繁绮香艳的画舫吧。

⑸泊,或许还是一种精神境界。漫漫人生旅途上,谁没有云帆高挂、长风破浪的航行,自然也不少了收篷歇棹、停舟靠岸。在那幽幽水边,淡淡烟波里,栖息着高蹈文人的高情远意,他们用清风明月,溪声乌韵,柳浪荷香祛除尘廛②,清心滤思,偷得浮生半日闲。唐代诗人张继进京赶考落第之后,驾一叶扁舟夜泊在枫桥下。他不以落第为意,伫立船头,把耳濡目染的秋月、红枫、渔火、江桥以及乌啼、寒山寺的钟声,熔铸成寥廓的胸臆,熔铸成一帧“枫桥夜泊”的不朽画卷,道出了泊的深刻内涵。其实,停泊不光是休憩、等待,更是一种蓄积和迸发,航程的目标还在遥遥的远方啊,岂能松懈自已,坐视观望?一生宦海浮沉的苏东坡,是深谙“泊”的意蕴的,他常常停棹湖山,息帆远岸,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江风明月磨砺心曲,壮阔襟怀,然后,以昂然无畏的风姿去迎接人生航道上的湍流险滩,惊涛骇浪。“一蓑烟雨任平生”,正是他孤傲不屈、落拓③旷达的精神写照。

⑹是的,一个泊字,写尽了世间众生相,荡漾着人生的几多情怀!

【注释】①幢幢chuáng :形容影子摇晃。②廛chán 古代城市平民的房地。③落拓:豪放,放浪不羁。

7.第⑴段中,作者声称“一直喜欢泊的意境”。从文中找出两个概括表达“泊的意境”的词语。

□□和□□。(2分)8.第⑵段“那摇拂晃荡的船影灯火,却如一粒凄美的种子,飘落在心田上”,的表达效果是:

(3分)9.本文引用、化用了许多前人的诗文,如“独钓寒江雪”“乘月听哀狖,浥露馥芳荪”、“人如天地一沙鸥”、“谁没有云帆高挂、长风破浪的航行”等,这样写有什么作用?(2分)

10.最后一段在文中的作用是(3分)1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6分)A.文中写古镇小溪上木船停泊的情景,主要写出了劳动者的企盼与悲欢。

B.作者称“泊”属于一种静美,主要依据是可以让人远离尘嚣与烦恼。

C.作者称最美的“泊”在江南,其实就是说江南的河湾湖汊具有环境美。

D.文中所选取的诗文虽然有些没有直接点明作者,但却在文中暗示出了作者是谁。

E.本文的语言质朴无华,骈散互用,长句与短句结合,将文章写得明艳动人。

F.苏东坡孤傲不屈、落拓旷达其实照应了“泊”还有蓄势待发的情怀。

12.综观全文,作者从多个层面对“泊”进行了感悟与透析,赋予了“泊”多种情怀和意蕴,请分条列举出作者的这些感悟。(4分)①

(三)默写。(6分)【任选6空,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

13.⑴香雾云鬟湿,(杜甫《月夜》)

⑵君问归期未有期,(李商隐《夜雨寄北》)

⑶,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

⑷昔我往矣,(《诗经·采薇》)

⑸云无心以出岫,(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6)采菊东篱下,(陶渊明《饮酒》)

⑺,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

⑻孤帆远影碧空尽,(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四)阅读下面的诗,完成第14—16题。(8分)

朝天子·西湖

元徐再思

里湖、外湖①,无处是无春处。

真山真水真画图,一片玲珑玉。

宜酒宜诗,宜晴宜雨,销金锅锦绣窟。

老苏,老逋,杨柳堤梅花墓。

【注释】①里湖、外湖:西湖以苏堤为界分里湖、外湖。

14.作品标题中的“朝天子”是。“宜晴宜雨”使人不禁想起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一诗中的诗句“,”“梅花墓”指的墓地。(3分)15.对作品分析不合理的一项是:()(2分)

A.首两句总写西湖之春,虽不具体写景物,却给人一个春到西湖、生机盎然的总印象。

B.“真山真水真画图”一句甚妙。明明是真山真水,不是图画,作者偏说是真图画,来喻其美。

C.“销金锅”喻西湖是一个挥金如土的地方,“锦绣窟”言西湖是衣锦披绣的窟穴,两句极写繁盛,有赞叹,有感慨,也有思考。

D.最后以两位人物的高洁,映衬西湖格调清雅,并以苏堤和白堤作为西湖代表性景观收束作品。16.末句作者把两个人名、两个地名罗列在一起,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和深刻的印象。据此揣测作者想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17—21题。(15分)

苏武传(节选)

⑴单于使卫律治.其事。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欲自杀,胜、惠共止之。虞常果引张胜。单于怒,召诸贵人议,欲杀汉使者。左伊秩訾曰:“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宜皆降之。”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医。凿地为坎,置煴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武气绝,半日复息。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

⑵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剑斩虞常已,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动。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律曰:“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复欲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女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女为见?且单于信女,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南越杀汉使者,屠为九郡;宛王杀汉使者,头县北阙;朝鲜杀汉使者,即时诛灭。独匈奴未耳。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

⑶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

⑷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⑸……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17.本文出自著的《》(史书)(2分)

18.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4分)

①单于使卫律治.其事()②单于壮.其节()

③空以身膏.草野()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

19.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见犯乃.死,重负国!羝乳乃.得归

B.恐前语发,以.状语武蹈其背以.出血

C.欲因.此时降武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

D.见.犯乃死,重负国!何以女为见.?

20.解释下列句子(3分)

①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②即谋单于,何以复加?

21.苏武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阅读前三节,分别用简括的语言说说作者是如何刻画这位民族英雄形象的?(3分)第⑴节:

第⑵节:

第⑶节: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13分)

六一居士传

⑴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

⑵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客笑曰:“子欲逃名者乎?而屡易其号。此庄生所诮畏影而走乎日中者也;余将见子疾走大喘渴死,而名不得逃也。”居士曰:“吾因知名之不可逃,然亦知夫不必逃也;吾为此名,聊以志吾之乐尔。”客曰:“其乐如何?”居士曰:“吾之乐可胜道哉!方其得意于五物也,泰山在前而不见,疾雷破柱而不惊;虽响九奏于洞庭之野,阅大战于涿鹿之原,未足喻其乐且适也。然常患不得极吾乐于其间者,世事之为吾累者众也。其大者有二焉,轩裳珪组劳吾形于外,忧患思虑劳吾心于内,使吾形不病而已悴,心未老而先衰,尚何暇于五物哉?虽然,吾自乞其身于朝者三年矣,一日天子恻然哀之,赐其骸骨,使得与此五物偕返于田庐,庶几偿其夙愿焉。此吾之所以志也。”客复笑曰:“子知轩裳珪组之累其形,而不知五物之累其心乎?”居士曰:“不然。累于彼者已劳矣,又多忧;累于此者既佚矣,幸无患。吾其何择哉?”于是与客俱起,握手大笑曰:“置之,区区不足较也。”

⑶已而叹曰:“夫士少而仕,老而休,盖有不待七十者矣。吾素慕之,宜去一也。吾尝用于时矣,而讫无称焉,宜去二也。壮犹如此,今既老且病矣,乃以难强之筋骸,贪过分之荣禄,是将违其素志而自食其言,宜去三也。吾负三宜去,虽无五物,其去宜矣,复何道哉!”

⑷熙宁三年九月七日,六一居士自传。

【注释】①逃名:逃避名声②轩裳珪组:分指古代大臣所乘车驾,所着服饰,所执玉板,所佩印绶,总指官场事物。

22.六一居士,即指,字,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文章采用了汉赋的方式,逐层推进地阐述自己思想和情趣,而且也使行文跌宕起伏、情感真切。这样的散文在高中教材中学过的是:《》。(3分)23.第⑵段中引用《庄子·渔父》里的典故的用意是:(2分)24.下面表述不符合原文的一项:()(3分)A.“六一”就是:藏书一万卷,金石遗文一千卷,琴一张,棋一局,酒一壶,再加上“吾一翁”。

B.世事之中有两种累赘,使他不能“极吾乐于其间”,使他劳神费心,年老体弱又多病,所以希望脱身于世俗杂务,回归自然,寄情五物。

C.作者写陶醉于五种物品之时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既喻自然界的多种事物和声响,又喻为社会官场的嘈杂事物,作者能对之置之而不顾,写出了他对五种物品的乐而不倦和专心致志。

D.居士不以“五物”为累的原因,是它有安全感,不会带来任何祸患。但是要借助“五物”来让自己快乐,所以最终来讲,还是为物所累,总之还是一种无奈之举。

25.作者总结自己想退隐的三条理由,其第三条,“贪过分之荣禄,是将违其素志而自食其言”,据此概括居士退隐的主观原因是:(2分)26.每个人对快乐的理解是不尽相同的。请结合上文并列举课文一例,谈谈中国文人对快乐的认识。

(3分)

二写作(70分)

27、根据下面材料写作

有一首名为《让你飞》的歌曲,其中有这样几句歌词:“你和我断了一切/没有理由去埋怨/就因为我深深爱你/爱的瞬间/对我就算是永远”。“瞬间”与“永远”原本似乎是矛盾对立的,在这里却并非如此。

请以《瞬间与永远》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除诗歌外)。

青浦区2011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期末学业质量测试语文答案(一)1-6 (18分)

1.(2分)③相对性,并非绝对“一刀切”④不对称的偏正平衡。

2.(2+2分)形象地说明了“无独有偶”的观念几乎贯穿在各种艺术创造之中。或“中国的对联、诗词更讲究对仗”;比如可以谈婚姻中成双作对、口彩中的好事成双等等。

3.(2分)而是

4.(2+2分①九,接近十而不到十,这是矛盾最尖锐、考验最严重、决定胜负的关键时刻。

②九还体现了数学法则中的形式美,即它横、直、斜的数字相加都是十五。根据数字的单双,可以创造出许多方形图案。

5. (3分)喜悦(欢愉、愉悦)、孤苦(孤独、孤愁)、悲壮

6. (2分) A (二)7-12题(20分)

7.(2分)凄幽、灵动

8.(3分)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泊”的凄美意境(1分)和“船影灯火”从此占据了自己心中的重要位置(1分)。

9.(2分)①使文章富有浓厚的文化意蕴和诗情画意,增加了文章的感染力。(1分)

②扩大了“泊”的意蕴,深化了文章的主题。(1分)

10.(3分)①总结上文②呼应标题③点明主旨,明确了泊的深刻意蕴。(答对一点给1分)

11.(6分)C E (C项错误:除了环境美,还有人文美;E项错误:本文语言特点不是质朴无华,而是华美明艳)

12.(4分)①“泊”是一种自然状态,它是运动后复归的宁静,是劳累后放松的歇息。

②“泊”是一种心境,置身其间,既可逃避“喧嚣尘缨”,又能从淳美的大自然中觅

取心灵的滋养、精神的慰藉。

③“泊”是一种文化,江南的许多河流湖泊往往作为背景被写进文学作品中,使它平添了一分文化气韵。

④“泊”更是一种精神,它不光是休憩、等待,更是一种蓄积和迸发,是一种寥廓的胸臆。(答对一点给1分,答对3点给4分)

(三)默写 6分

13.⑴清辉玉臂寒⑵巴山夜雨涨秋池⑶人有悲欢离合⑷杨柳依依

⑸鸟倦飞而知返(6)悠然见南山⑺春色满园关不住⑻唯见长江天际流

(四)14-16题(8分)

14、(3分)曲牌;“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林逋墓。 15、(2分)D

16、(3分)表达了词人一方面希望像苏轼一样出仕为国出力,但另一方面又企图像林逋一样过着隐居避世的日子的矛盾心理。

(五)17—21题。(16分)

17. (2分)班固汉书

18. (4分)①审理②以……为壮③滋润④使……争斗使……斗 19. (3分) A.20. (3分)“丧失气节、玷辱使命,即使活着,还有什么脸面回到汉廷去呢!”

“假如是谋杀单于,又用什么更严的刑法呢”?(明显错误一处扣1分)

21.(3分)第⑴节:通过苏武的“引佩刀自刺”的行为描写,表现苏武的宁死不屈。

第⑵节:通过苏武与卫律的对话描写,并在两人的对比中,表现苏武不惧威逼、严拒利诱,忠于自己的国家。

第⑶节:通过苏武面对单于的断绝饮食的行为,以自己的茹毛饮雪,顽强求存的行为表现苏武拒不变节,忠于国家的坚定信念。

(能扣住“如何刻画”的,大意对即可。明显答非所问的不给分。)

六、(22—26)题。(14分)

22.(3分)欧阳修,字永叔;主客问答;《前赤壁赋》

23.(2分)欲自逃其影的典故是为了说明名是无法逃避的,也是为了引出欧阳修的态度——深知名不可逃,也并不想逃名,取名“六一”并不是矫情的表现,仅仅是“聊以志吾之乐尔”。24.(3分)D

25.(2分)从文章提供的信息看,显性的原因应该是:不慕功名利禄,渴望悠闲自在的归隐生活。当然隐性的原因是功成身退、明哲保身、远身以避祸。(两种说法均可)

26.(3分)言之成理,观点与材料对应即可。

27.作文(略)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