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起源与生物进化(名词解释)

生命起源与生物进化(名词解释)
生命起源与生物进化(名词解释)

1.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

1 细胞学说

2 达尔文进化论

3. 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

2.新陈代谢

3. 生物进化

生物进化的驱动力生物进化指一切生命形态发生、发展的演变过程。

4.分子的中性学说

中性学说认为分子水平上的大多数突变是中性或近中性的,自然选择对它们不起作用,这些突变全靠一代又一代的随机漂变而被保存或趋于消失,从而形成分子水平上的进化性变化或种内变异。

5.生物圈组成部分

生物圈主要由生命物质、生物生成性物质和生物惰性物质三部分组成。生命物质又称活质,是生物有机体的总和;生物生成性物质是由生命物质所组成的有机矿物质相互作用的生成物,如煤、石油、泥炭和土壤腐殖质等;生物惰性物质是指大气低层的气体、沉积岩、粘土矿物和水。

6.北京猿人 - 主要特征

北京猿人的颧骨较高。脑量平均仅1532毫升。身材粗短,男性高约156厘米,女性约144厘米。腿短臂长,头部前倾。有些学者认为,当时已会制造骨角器。除狩猎外,可食的野果、嫩叶、块根,以及昆虫、鸟、蛙、蛇等小动物也是日常的食物来源。在北京猿人住过的山洞里有很厚的灰烬层,表明北京猿人已经会使用火和保存火种。

7.生物圈

生物圈(Biosphere)是指地球上所有生态系的统合整体,是地球的一个外层圈,其范围大约为海平面上下垂直约10公里。它包括地球上有生命存在和由生命过程变化和转变的空气、陆地、岩石圈和水。从地质学的广义角度上来看生物圈是结合所有生物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的全球性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与岩石圈、水圈和空气的相互作用。生物圈是一个封闭且能自我调控的系统。地球目前是整个宇宙中唯一已知的有生物生存的地方。一般认为生物圈是从35亿年前生命起源后演化而来的。

8. 南方古猿

9. 蓝田人

10. 能人

能人(拉丁文学名:Homo habilis),台湾称巧人,亦作直立猿人,是灵长目动物里第一种被认为属于人类的生物,是人科人属中的一个种。1960年~1963年,玛丽·利基于东非坦桑尼亚的奥杜韦峡谷发现。生存在大约一百八十万年前,是介于南方古猿和猿人的中间类型。

能人的形态特征是:他们很矮,高度不过144厘米,门齿、犬齿较大,前臼齿比纤细型南方古猿窄,锁骨与现代人相似,手骨和足骨比现代人粗壮,一般来说仍旧比较相似,头骨的骨壁薄,眉嵴不明显,脑容量大约为680毫升。

能人比起南方古猿进步,一般相信他们是南方古猿的后代,但也许他们更直接的袓先是体型更大、与猿类更相似的卢多尔夫人(Homo rudolfensis)。

一般认为能人是匠人的袓先,而匠人则是更后期的直立人的袓先。不过有关智人是否能人的直接后代还有争议。

(暑假一日一练)2020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人教新目标版(1)

2019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一年级生物(实验班)试题卷 2018.07 本试卷共3页,29小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先检查试卷与答题卷是否整洁无缺损,并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在答题卷指定位置填写自己的班级、姓名、学号和座位号。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卷上对应的题目序号后,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不按要求填涂的,答案无效。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请注意每题答题空间,预先合理安排;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卷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卷交回。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50分. 1.基因型为AaBbDd的某生物个体,其体内某精原细胞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变化示意图如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3对等位基因的分离均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 B. 该细胞能产生AbD、ABD、abd、aBd四种精子 C. B(b)与D(d)之间能进行自由组合 D. 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交换不会影响产生配子的种类 2.用紫外线照射红色细菌的培养液,几天后出现了一个白色菌落,把这个白色菌落转移培养,长出的菌落全是白色的;育种工作者从纯“南特号”品种的稻田中偶然发现了一株矮稻,并由此培养出了“矮脚南特号”新品种。这两种变异分别是: A. 基因重组和基因突变 B. 染色体变异和基因突变 C. 自然突变和人工诱变 D. 基因突变和基因突变 3.人的基因突变不包括DNA分子双链中: A. 碱基对G—C变成T—A B. 因某种原因增加了一对碱基G—C C. 因某种原因缺失了一对碱基G—C D. 因某种原因缺失了大量的基因 4.下列关于基因型和表现型的关系叙述正确的是:

综述:进化论与进化生物学的发展

综述:进化论与进化生物学的发展自达尔文1859年发表《物种起源》(The Origin of Species)一书以来,“进化”(evolution)已逐渐成为生物学文献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进化生物学(evolutionary biology)则成为当今生命科学中一个重要的前沿领域。 纵观150年来,随着科学界对生物进化现象的认识不断深化,人们对达尔文进化论的理解也随之不断深入,进化论自身也走过了曲折的发展之路。除了像其他任何一种科学理论一样需要补充和修正外,进化论还经受了来自科学领域之外的一次又一次挑战。今天,分子水平的生物进化研究正在蓬勃兴起,人们对进化论的兴趣有增无减,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以进化论为核心的进化生物学研究不仅应能够解释各种复杂生命现象,重建生物的自然历史,而且还应具有一定的预测性和应用潜力。因而,藉纪念达尔文(C. Darwin)诞辰200周年和《物种起源》出版150周年之际,回顾进化论与进化生物学的发展历程,将有助于我们全面了解该领域的科学理论与知识,并用于指导21世纪生命科学的研究。 进化论的科学本质 进化论从本质上改变了人们对地球生命现象的理解。进化论围绕生物多样性的起源与发展,引导人们探索各种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或称进化谱系)。例如,作为地球生物的一员,人类究竟何时又是如何在地球上出现的?不同人种或不同人群之间关系如何?人类与其他生物(如细菌)有何种进化上的关联?如此等等,进化论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解释。 在进化论中,具有有益性状的生物存在差异的繁殖优势被称为自然选择(natural selection),因为是自然来“选择”提高生物生存与繁殖能力的性状。如果生物的突变性状降低其生存与繁殖能力的话,自然选择就会减少这些性状在生物群体中的扩散。人工选择也是一个类似的过程,但在这种情况下是人而不是自然环境使生物交配以选择理想的性状。最常见的莫过于通过人工选择来获得人们所需的家畜品系和园艺植物品种等。 迄今为止,支持进化论的证据层出不穷,从中华龙鸟化石的发现到酵母实验进化的分析,不胜枚举[1]。近年来比较突出的例子有加拿大北部“大淡水鱼”化石的发现。科学家们根据进化理论和化石分析预测出浅水鱼类向陆地过渡阶段的大致时间,随后他们将目光投向加拿大北部努维特地区的埃尔斯米尔岛,那里有大约37 500万年前的沉积岩。通过四年的努力,科学家们终于从岩层中发掘出命名为“Tiktaalik”(因纽特人的语言中意为“大淡水鱼”)的生物化石,它既具有许多鱼类特征,又具有早期四足动物的典型特征,而它的鳍包含骨骼,可形成类似于有肢动物的肢体,用来移动和支撑躯体[2]。“大淡水鱼”的发现证实了科学家们基于进化论的预测。反过来,对于进化论预测的证实也提高了达尔文理论的可信度。的确,每一种科学理论本质上都要具备对尚未观察到的自然事件或现象作出预测的能力。 另一个经典的例子是科学家们对特立尼达岛阿立波河中的虹鳉鱼进行的观察与实验。按照进化理论,不同时间尺度上的自然选择可能产生全然不同的进化效应。在仅仅几个时代的周期内,生物个体就有可能产生小规模的变异,可称之为微进化(microevolution)。科学家们发现,生活在阿立波河中的虹鳉鱼无论是其幼体还是成体均遭受较大鱼类的捕食,生活在河流上游小溪中的虹鳉鱼只有其幼体会被较小鱼类捕食,因而长期的进化过程导致该河流中的虹鳉鱼个体较小(更易于躲避捕食者),而溪流中的虹鳉鱼则个体较大(不易被较小的鱼类捕食)。科学家们将河流中的虹鳉鱼置于原来没有虹鳉鱼种群的溪流中,发现它们仅仅在20代后就进化出了溪流中虹鳉鱼的特性[3]。 毋庸讳言,在科学上,我们不可能绝对肯定地证明某种解释是完美无缺的,或者是终结性的。然而,迄今为止,许多科学解释已经被人们反复检验,不断增添的新观察结果或新的实验分析很难对其作出重大改变。换言之,科学界已广泛接受这些解释,它们是以观察自然世界获得的证据为基础的。进化理论就是其中一个代表。从这一点出发,我们可以明确地将

第三章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复习教案

第三章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复习教案 羊流羊祜学校杨承兰 复习目标 描述生命起源的过程。 2、说出研究生物进化的方法。 3、概述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 4、了解保护色的作用。 5、概述自然选择学说,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 复习重点 1、描述生命起源的过程 2、概述自然选择学说,形成生物进化观点 复习难点 1、描述生命起源的过程 2、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 复习过程 一、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师:地球上最初的生命是什么样的呢?产生的过程和条件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文P51—P53合作交流以下问题。 师:视频播放相关图片并出示以下问题。 1、地球上生命的生存需要哪些条件? 2、科学推测需要有什么? 3、原始大气包括哪些成分? 4.说出米勒设计的实验装置中分别模拟的哪些成分? 5.米勒的实验说明了什么? 生:阅读课文,思考交流。纷纷交流自己的观点。 师生总结: 地球上生命的生存需要有机物和能量。 科学推测需要有一定的证据做基础,凭空想象往往是站不住脚的。 原始大气包括水蒸气、氢气、氨、甲烷、二氧化碳、硫化氢等。 4、

米勒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米勒将水注入左下方的烧瓶内,先将玻璃仪器中的空气抽去.然后打开左方的活塞,泵入甲烷、氨和氢气的混合气体(模拟还原性大气).再将烧瓶内的水煮沸,使水蒸汽和混合气体同在密闭的玻璃管道内不断循环,并在另一容量为5升的大烧瓶中,经受火花放电(模拟雷鸣闪电)一周,最后生成的有机物,经过冷却后,积聚在仪器底部的溶液内(图中以黑色表示)(模拟原始大气中生成的有机物被雨水冲淋到原始海洋中).此实验结果共生成20种有机物.其中11种氨基酸中有4种(即甘氨酸、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是生物的蛋白质所含有的.米勒的实验试图向人们证实,生命起源的第一步,从无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是完全可能实现的. 5、米勒的实验说明从无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是完全可能实现的。 二、生物进化的历程 师:没有人能够亲历生物进化的几十亿年的历史。那么,科学家是怎样研究生物进化的历程的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文P57—P60回答以下问题。 1、什么是化石? 2、研究生物进化的常用方法是什么? 3、在研究生物进化的过程中,重要的证据是什么? 4、生物进化的大致历程。 5、生物进化的总趋势是什么? 生:阅读课文,讨论交流问题。 师生总结: 1、化石是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的复杂变化形成的。 2、研究生物进化的常用方法是比较法。 3、在研究生物进化的过程中,重要的证据是化石。 4、生物进化的大致历程: ⑴植物: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 ⑵动物:单细胞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软体动物→环节动物→节肢动物→棘皮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5、生物进化的总趋势是:由低等到高等,由简单到复杂,由水生到陆生。 三、生物进化的原因 1、分析动物进化的原因 师:现在请你们阅读桦尺蛾体色变化的事例,找出桦尺蛾体色变化的原因。(播放多媒体课件——英国曼彻斯特桦尺蛾的变化历史。) 生:班内答辩,找出原因。 师:桦尺蛾的体色为什么会发生变化? 生1:浅体色和深体色的桦尺蛾繁殖的数量开始时大致相当,在黑褐色的树林里深体色的桦尺蛾能逃过敌害而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浅体色的桦尺蛾易被天敌发现而吃掉,数量越来越少。这样代代相传,深体色的桦尺蛾越来越多,浅体色的桦尺蛾越来越少。最后桦尺蛾形成深体色的保护色。 生2:我不同意,是因为桦尺蛾的体色可能也像树皮一样被熏黑,从而形成与环境一样的保护色。

第三章-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复习总结

课题:第三章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复习 主备人:王东 备课组成员:王慧君王东 第课时总第____课时 备课时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授课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复习目标 1、描述生命起源的过程。 2、说出研究生物进化的方法。 3、概述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 4、了解保护色的作用。 5、概述自然选择学说,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 复习重点 1、描述生命起源的过程 2、概述自然选择学说,形成生物进化观点复习难点 1、描述生命起源的过程 2、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 复习过程 一、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师:地球上最初的生命是什么样的呢?产生的过程和条件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文P51—P53合作交流以下问题。 师:视频播放相关图片并出示以下问题。 1、地球上生命的生存需要哪些条件? 2、科学推测需要有什么? 3、原始大气包括哪些成分? 4.说出米勒设计的实验装置中分别模拟的哪些成分? 5.米勒的实验说明了什么? 生:阅读课文,思考交流。纷纷交流自己的观点。 师生总结: 地球上生命的生存需要有机物和能量。 科学推测需要有一定的证据做基础,凭空想象往往是站不住脚的。原始大气包括水蒸气、氢气、氨、甲烷、二氧化碳、硫化氢等。4、 米勒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米勒将水注入左下方的烧瓶内,先将玻璃仪器中的空气抽

去.然后打开左方的活塞,泵入甲烷、氨和氢气的混合气体(模拟还原性大气).再将烧瓶内的水煮沸,使水蒸汽和混合气体同在密闭的玻璃管道内不断循环,并在另一容量为5升的大烧瓶中,经受火花放电(模拟雷鸣闪电)一周,最后生成的有机物,经过冷却后,积聚在仪器底部的溶液内(图中以黑色表示)(模拟原始大气中生成的有机物被雨水冲淋到原始海洋中).此实验结果共生成20种有机物.其中11种氨基酸中有4种(即甘氨酸、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是生物的蛋白质所含有的.米勒的实验试图向人们证实,生命起源的第一步,从无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是完全可能实现的. 5、米勒的实验说明从无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是完全可能实现的。 二、生物进化的历程 师:没有人能够亲历生物进化的几十亿年的历史。那么,科学家是怎样研究生物进化的历程的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文P57—P60回答以下问题。 1、什么是化石? 2、研究生物进化的常用方法是什么? 3、在研究生物进化的过程中,重要的证据是什么? 4、生物进化的大致历程。 5、生物进化的总趋势是什么? 生:阅读课文,讨论交流问题。 师生总结: 1、化石是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的复杂变化形成的。 2、研究生物进化的常用方法是比较法。 3、在研究生物进化的过程中,重要的证据是化石。 4、生物进化的大致历程: ⑴植物: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 ⑵动物:单细胞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软体动物→环节动物→节肢动物→棘皮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5、生物进化的总趋势是:由低等到高等,由简单到复杂,由水生到陆生。 三、生物进化的原因 1、分析动物进化的原因 师:现在请你们阅读桦尺蛾体色变化的事例,找出桦尺蛾体色变化的原因。 (播放多媒体课件——英国曼彻斯特桦尺蛾的变化历史。) 生:班内答辩,找出原因。 师:桦尺蛾的体色为什么会发生变化? 生1:浅体色和深体色的桦尺蛾繁殖的数量开始时大致相当,在黑褐色的树林里深体色的桦尺蛾能逃过敌害而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浅体色的桦尺蛾易被天敌发现而吃掉,数量越来越少。这样代代相传,深体色的桦尺蛾越来越多,浅体色的桦尺蛾越来越少。最后桦尺蛾形成深体色的保护色。 生2:我不同意,是因为桦尺蛾的体色可能也像树皮一样被熏黑,从而形成与环境一样的保护色。 师:你们支持谁?究竟哪种说法更正确?请同学们讨论。 生3:浅色的变少不一定是被吃掉,还可以从浅色直接变成深色,如青蛙、雷鸟、变色龙等动物,它们的体色随环境的改变而变化。

进化生物学期末考试答案

《进化生物学》期末考试(闭卷)试卷B 参考答案 学院:_____专业:_____学号:____姓名:____ 一、术语解释(10 小题, 每小题2分,共计20分) 1、等位基因:同一基因的不同形式,在同源染色体上占据同一座位的两个基因(如A和a)。 2、二倍体:含有两套完整染色体组的个体。 3、孟德尔居群:占据同一生境包含在同一基因库内的同一物种的所有个体,称为一个居群;居群内遗传物质的传递遵循孟德尔定律,叫孟德尔居群。 4、多态现象:居群内的不同个体在形态、生理、生化、遗传等方面具有两种或多种变异类型,如花色这一性状,可有红色和白色等变异类型。 5、端粒酶: 一种核糖核蛋白(RNP),由RNA和蛋白质两种成分组成,催化端粒DNA的合成,能够在缺少DNA模板的情况下延伸端粒寡核苷酸片段。端粒中的RNA起到模板的作用,反转录形成互补的DNA 片段,合成末端。 6、生态型:适应于特定环境生活的居群。生态型是具有进化意义的单位,是居群对一个特定生境的遗传性反应。 7、差别繁殖:就是某些类型比其它类型产生更大比例的后代。造成差别繁殖的任何因素都是自然选择因素,只要这种差别能够遗传。 8、相对适合度:某一基因型跟其它基因型相比时,能够存活并留下子裔的相对能力。将每种基因型的存活率除以最高的基因型的存活率,所得的商数就是该基因型的相对适合度。

9、遗传平衡定律: 群体符合以下条件:群体无限大;随机交配,即每一个体与群体中所有其它个体的交配机会是相等的;没有突变;没有任何形式的自然选择,那么,群体中各基因型的比例可从一代到另一代维持不变,这就是遗传平衡定律。 10、进化:居群中基因种类和基因频率的逐代改变。 二、简答题(共6小题, 任选2小题,每小题10分,共计20分) 1、简答有性生殖中减数分裂的生物学意义。 参考答案:(1)减数分裂维持了有性生殖的生物世代传递过程中遗传物质的恒定; (2)减数分裂最重要机制就是,形成配子时非同源染色体随机自由组合(即孟德尔自由组合定律),产生非同源染色体的不同重组,从而产生天文数字的遗传变异。例如人类有23对染色体,就有223 可能的染色体组合的配子; (3)再加之减数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配对,发生连锁交换(即摩尔根连锁交换定律),其遗传变异更是大大增加。 总之,有性生殖的生物正是通过减数分裂,不断的增加其遗传变异,这就是减数分裂的真正生物学意义。 2、简答K对策及其生物学意义。 参考答案:k 指的是环境负载力,代表在一特定生境中能共存的居群的个体数目。因此,具有K选择生活史式样的生物把大部分可利用的资源分配到增大竞争能力和存活上,把较少部分用于生殖输出。可把美洲杉、红豆杉、银杏等长命树种归入r-k 谱系靠近K这一极端,因为适合度是由有机体保持居群负载力不变的能力决定的。动物中,老虎、狮子、大象、蓝鲸、黑猩猩、滇金丝猴等均属于K-对策者。K-对策的生物,通常出生率低、寿命长、个体大、具有较完善的保护后代的机制;一般扩散能力弱,但竞争能力较强,能够把有限的资源更多地投入到提高竞争能力上。 k-选择居群具有的生活史式样是在稳定的生境中能把适合度提高至最大限度,个体长期生存。所以K-选择居群的个体数目很少有波动,而且比r-选择更能抵抗环境波动。通常在居群密度高时出现个体死亡,因此居群大小受密度制约。成熟居群的密度一般较低,大多数资源由成体利用,提供给幼苗形成的很少。繁殖成功率很低,有效的能量分配式样是促进生长和

生物进化论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完成版)

生物进化论与人类社会的发展 马璇 5120209158 进化思想源远流长。两千五百年前,中国和希腊古代哲学家的著作中就早已孕育了朴素的进化思想。我国古代早期的唯物主义者管仲就提出。水是万物本源。《管子水地篇》说:“水者何也,万物之本源也,诸生之宗室也。”无独有偶,古希腊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等哲学家的著作中,也都含有一些进化思想。众所周知.进化思想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期间,拉马克、达尔文等知名学者在批判继承前人的基础上不断提出自己新的观点,并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地被修正。这些观点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渐被人们所认可和接受。 在进化科学发展的历史上,最早提出系统进化论的是法国生物学家拉马克。他在1809年出版的《动物哲学》一书中,系统地阐述了拉马克进化理论。他认为生命具有向上发展的必然趋向.并且强调动物意志、器官用进废退及获得性状遗传在进化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近代科学进化论的奠基人是英国学者达尔文,达尔文的巨著《物种起源》则是科学进化论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标志。达尔文提出了自然选择的原理,他认为进化的动力在自然界内部,并把进化的机制归结为自然的原因。这就科学的说明了生命自然界发展的主要过程。 在过去的近一百五十年期间,较其他自然科学理论而言,生物进化论的影响远远超越了自身的领域,许多社会科学学科都在借鉴、使用进化概念。随着生物进化论研究的纵深和发展,进化论还将在深度和广度上继续影响社会和科学的进步。总结进化论对社会和科学发展的具体影响及其得失,重新认识和审视进化学说,将其用于对科学和社会的探索及实践,有着理论创新的意义。 说到生物进化论和社会的关系,不得不说社会达尔文主义。 社会达尔文主义的理论,是由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演绎而来。它是将达尔文进化论中的“适者生存”的思想,广泛应用于人类社会当中的一种社会理论学说。其核心概念是,由于生存竞争所造成的优胜劣汰,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中也是一种同样普遍适用的生存适用法则,并在人类的社会进化和社会发展上起到了重要作用。 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与社会达尔文主义有着本质性的区别。达尔文进化论,是达尔文通过深入观察自然界中的物种生存的变异过程,并对其进行了系统分析与科学总结得出的。在1859年出版了体现以“自然选择”为主导思想的《物种起源》一书。而后来《自然选择》的进化论思想,被斯宾塞定义的《适者生存》的理论在社会的理论发展中所取代。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创立者赫伯特?斯宾塞把进化论中的“适者生存"广泛应用于社会学上,特别是在教育学与不同的阶级斗争方面。斯宾塞远比达尔文在写作《物种起源》时期的观点更有依赖性。他认为无论是对于物质、自然的世界,还是人类社会,同质性都是无条理的,不稳定的。保守主义思想家萨姆纳认为生存竞争是社会生活的核心特征,如果有人在路上倒下,这不应该是一件令人遗憾的事。但我们的社会道德伦理要求的是关心弱势群体,救死扶伤的一种人道主义的救助美德。社会达尔文主义的错误之处就是,将达尔文的一般意义上的动物之间的进化思想移植到社会当中,在社会中广为使用,是对达尔文进化论思想理论的一种误读。 达尔文在《人类的由来》中表明了“人是道德的生物",人类社会的进化是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生物进化。社会达尔主义的滥用,给社会带来了更深程度的负面影响,产生了恶劣

新人教版《遗传与进化》期末检测试题(含答案)

龙城中学高二生物12月份检测题 一、选择题(共40题,每题1.5分) 1.处于减数分裂四分体时期的细胞中,DNA、染色体、染色单体的数量比为( ) A.4∶1∶2 B.2∶1∶2 C.2∶1∶1 D.4∶1∶4 2.M、m和N、n分别表示某动物的两对同源染色体,A、a和B、b分别表示两对等位基因,基因与染色体的位置如图所示,下面对该动物精巢中部分细胞的分裂情况分析合理的是( ) A.正常情况下,若某细胞的基因型为AABB,此时该细胞的名称为初级精母细胞 B.正常情况下,若某细胞含有MMmmNNnn这8条染色体,则此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 C.在形成次级精母细胞过程中,图中的染色体发生复制、联会、着丝点分裂等变化 D.M和N染色体上的基因可能会发生交叉互换 3.下列关于RNA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RNA可分为mRNA、tRNA、rRNA B.mRNA的转录和翻译都是在细胞核中进行的 C.RNA可以作为某些生物的遗传物质 D.mRNA直接决定蛋白质分子中氨基酸的排列顺序4.有三个核酸分子,经分析知,共有5种碱基、8种核苷酸、四条多核苷酸链,它们是()A.一个DNA分子,两个RNA分子 B.三个DNA分子 C.两个DNA分子,一个RNA分子 D.三个RNA分子 5.决定猫的毛色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基因bb、BB、Bb的猫分别是黄色、黑色、虎斑色,现有 虎斑色雌猫与黄色雄猫交配,生下3只虎斑色小猫和1只黄色小猫,它们的性别是()A.全为雄猫或3雄1雌 B.全为雌猫或全为雄猫 C.全为雌猫或3雌1雄 D.雌雄各半 6.某种自花传粉植物连续几代只开红花,偶尔一次开出一朵白花,且该白花的自交子代全开白花,其原因是( ) A.基因突变 B.基因重组 C.基因分离 D.环境条件改变 7.某条多肽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 778,若氨基酸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110,如考虑终止密码子,则编码该多肽的基因长度至少是() A.75对碱基 B.78对碱基 C.90对碱基 D.93对碱基 8.下列关于遗传信息和遗传密码在核酸中的位置和碱基构成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遗传信息位于mRNA上,遗传密码位于DNA上,碱基构成相同 B.遗传信息位于DNA上,遗传密码位于mRNA、tRNA或rRNA上,碱基构成相同 C.遗传信息和遗传密码都位于DNA上,碱基构成相同 D.遗传信息位于DNA上,遗传密码位于mRNA上,碱基构成不同 9.如图表示有关遗传信息传递的模拟实验,下列相关叙述合理的是() A.若X是mRNA,Y是多肽,则管内必须加入氨基酸 B.若X是DNA一条链,Y含有U,则管内必须加入逆转录酶 C.若X是tRNA,Y是多肽,则管内必须加入脱氧核苷酸 D.若X是HIV的RNA,Y是DNA,则管内必须加入DNA酶 10.下图为细胞中多聚核糖体合成蛋白质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过程的模板是脱氧核糖核酸,原料是氨基酸 B.一个密码子只决定一种氨基酸,一种氨基酸只由一种tRNA转运 C.若最终形成的②中含有17个基本组成单位,则①中至少含51个碱基 D.若①中有一个碱基发生改变,则合成的多肽链的结构一定发生改变

生物进化论-人类未来发展趋势

人类未来发展趋势 对于生活在现在的人来说,对于未来的畅想总是很多的。我们会憧憬未来的美好,也会恐惧未来的未知,未来对于我们来说,是神秘的。因此,好奇的人总是希望能预知未来,掌握未来。那么,首先就要了解未来的发展趋势。 对于未来,很直接的会想到比现在发达,比现在进步,这都是理所应当的。发展,是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动力源泉。所以,我们的未来是,科技上的巨大进步,带动着我们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巨大提高,整个社会也会跟现在有巨大的差别。我们可能再也用不着燃油的汽车了,不用再用人力去做各种事,一切都是智能化什么的,就像我们小时候幻想的一样。但是不管未来怎么发展,人类的未来只要还是掌握在人类手里。每个人都应该是自由的,有自己的独立的义务权利;人与人之间,都应该是平等的,互相尊重,友爱;在人类社会这个大环境里,和谐稳定,这才是人类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未来的发展,总是跟经济息息相关,那么就不能说到职业的发展。当然,从现在的生活也能看出来。像现在热门的计算机行业,金融行业,未来的发展前景依旧很不错。新兴的产业,有生物技术(基因)方面的,新能源,新材料的开发,还有什么空间技术,海洋技术之类的,在未来的人类社会中都会占有很大比重。还有就是与我们人关系最为紧密的

饮食与医疗,在未来发展中更是不可或缺的。 提到生物技术,作为生命科学的学习者,我更加深切的感受到生物技术在未来人类生活会有多大作用。生物技术或者说生命科学,是有极好的发展前景的。不久的未来,我们可能通过基因治疗彻底解决那些危害人类健康的不治之症;转基因作物的大量推广,极大促进生产的发展;生物能源的应用,改善现在不合理的能源结构;微生物的发酵工程,还有蛋白质工程等等。总之,生物技术的发展,是人类未来发展趋势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生物技术的进步对于人类的未来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人类的未来到底是什么的样的,我们都不敢妄断。但如今人类的活动,让我们对人类的未来,并没有完全的信心。我们大量的占用着自然资源,污染着环境,改变着自然的发展规律。我们都不敢想,未来的某一天,我们会不会生活在PM2.5达到500甚至1000的环境里,是不是还能和到天然的淡水资源,还有很多很多值得我们担忧的事。既然知道我们的未来可能变成那样,我们就不能坐以待毙,我们不仅要正确的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更要在这之后改变对我们人类不利的趋势,趋利避害,才能让我们人类有更长足的发展。所以说,未来如何发展,是什么趋势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我们现在所做的会影响未来。

2015-2016八年级上初二生物期末试题(带答案)解析

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 八年级生物试题 时间:60分钟 注意事项:1.试题共8页,分第Ⅰ、Ⅱ两卷,第Ⅰ卷是选择题,第Ⅱ卷是非选择题,考试时间60分钟.将第Ⅰ卷的正确答案填在第二卷的表格中。 1.下面是某合作学习小组的同学讨论有关“花和果实”时所做的记录,其中错误的一项是 A.桃子的食用部分由子房壁发育而来 B.番茄花的子房内有多个胚珠 C.花粉萌发形成的花粉管内有精子 D.柱头、花柱和子房合称为花蕊 2.参观寿光蔬菜博览会时会发现,有许多植物在各种营养液中进行无土栽培,这些植物吸收营养物质主要靠根尖的 A B C D 3.玉米种子和菜豆种子都有 A.果皮和胚乳 B.种皮和胚 C.胚和胚乳 D.种皮、胚和胚乳 4.在生产实践中,一般不利用营养器官进行繁殖的一组植物是 A.向日葵和西瓜 B.地瓜和土豆 C.大蒜和萝卜 D.葡萄和白菜 5.对部分栽培植物的描述,正确的是 ①蜜桃花两性,单生②西瓜是雌雄同株植物,异花传粉③板栗主要靠嫁接繁殖④萝卜主要用根繁殖 A.②③ B.①②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6.云南某地大量红豆杉因树皮被剥而死亡,这是因为树皮中有输送有机养料的 A.木质部 B.韧皮部 C.形成层 D.髓 7.北方农民常将采收的玉米穗、高粱穗吊挂在自家房檐下面,这样做的好处是 A.防止虫、鸟取食 B.防止种子相互混杂 C.使种子顺利度过休眠期 D.保持种子干燥,有利于延长种子的寿命 8.以下对图示昆虫发育过程最正确的解释是 A.图示昆虫发育过程属不完全变态发育 B.若此昆虫是一种害虫,则成虫期对农作物危害最大 C.昆虫这种发育特点是人工选择的结果 D.这种昆虫的发育过程与家蚕相同 9.在下列植物生长的一生,需大量使用的氮肥的是( )

(整理)进化生物学试题全章节

第一章绪论 —、选择题 1.拉马克提出的法则除获得性状遗传外还有。 A用进废退B一元论C多元论D动物的内在要求 2.在生物学领域里再没有比_A_的见解更为有意义的了。 A进化B变化C辨证统一D生物与环境的统一 3.生物体新陈代谢自我完成的动力在于____。 A种内斗争B遗传与变异的对立统一 C同化与异化作用的对立统一D生物与环境的统一 4.表现生物遗传特征的生命现象是___。 A自我调控B自发突变C自我完成D自我复制 5.在人类进化过程中__起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 A生物学进化B社会文化进化C环境的变化D基因的进化 二、填空题 1.进化生物学的研究内容括________ ,____ ,_ ,____ ,_____ 。2.达尔文进化论的主要思想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词解释 1.生物进化: 2.进化生物学: 3.广义进化: 4.中性突变: 5.同工突变: 四、简答题 1.什么是进化? 2.什么是生物进化生物学? 3.进化生物学的研究的内容 4.进化生物学研究的水平与方法 5.简述拉马克学说的创立及其主要内容 五、论述题 1.试述达尔文与拉马克学说的异同 2.学习进化生物学的意义 3.试述生物进化论与进化生物学的关系 第二章生命及其在地球上的起源 一、选择题 1.活着的有机体需要不断从环境吸取负熵以克服自身的__。 A、熵流 B、熵变 C、熵 D、熵产生 2.生命现象最基本的特征是___。 A、自我复制 B、自我更新 C、自我调控 D、自我突变 3.团聚体和__均为多分子体系的实验模型。 A、类蛋白质 B、类蛋白质微球体 C、微芽 D、微粒 4.构成生物体的有机分子,包括核酸、蛋白质、糖类、脂类和。

第16章《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知识点总结苏教版

第16章《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知识点 总结苏教版 1.化学演化学说生命起源过程 原始地球火山爆发 ↓ 第一步 第二步 第三步 原始大气──→有机小分子──→有机大分子──→原始生命──→原始单细胞生物 (氨基酸等)(蛋白质、核酸等)(能生长、繁殖、遗传)。 原始大气的成分:二氧化碳、甲烷、氮气、氨、氢气和水蒸气(注意:没有氧气) 原始生命诞生的场所:原始海洋 2.生命起源的实验证据 米勒模拟原始地球条件的实验: ①火花放电的作用:模拟原始地球的闪电 ②向装置内输入的气体主要是:甲烷、氨、氢气和水蒸气 ③米勒提出的问题是:原始地球有没有可能产生生命 ④米勒作出的假设是:原始地球有可能产生生命

⑤米勒在实验中搜集到的证据是:容器中产生了原先不存在的各种氨基酸等有机小分子 ⑥米勒得出的结论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原始大气中各种成分能够转变为有机小分子。 3.生物进化的证据 生物进化的直接证据:化石。化石是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和遗迹 马的进化趋势是体型由小到大,四肢越来越长,多趾着地逐渐变成只有中趾发达并惟一着地。 在德国发现的“始祖鸟”化石就是爬行类进化成鸟类的典型证据。我国辽宁省发现的孔子鸟化石为爬行类进化成鸟类提供了新证据。 越简单、越低等的生物的化石总是出现在越古老的地层里; 越复杂、越高等的生物的化石总是出现在越新近形成的地层里。 4、生物进化的主要历 生物进化的规律:从单细胞到多细胞、从低等到高等、从简单到复杂、从水生到陆生 5、达尔文的进化学说——自然选择学说(“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之一”) 达尔文认为,地球上的生物一般具有很强的生殖能力,

厦门大学进化生物学期末试卷B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45分) 1、生物进化 2、神创论 3、耗散结构 4、古细菌 5、五界说 6、性选择 7、适合度 8、生殖隔离(广义的生殖隔离)9、姐妹种 10、生态演替 11、基因家族 12、分子钟 13、趋同进化 14、简化式进化 15、宏观进化 二、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1、生物体新陈代谢自我完成的动力在于____。 A种内斗争 B遗传与变异的对立统一 C同化与异化作用的对立统一 D生物与环境的统一 2、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是自我复制、自我调控、自我更新和。 A自我抑制 B自我繁殖 C自我突变 D自我利用 3、真核细胞起源的途径包括内共生说和__。 A突变说 B选择说 C渐进说(经典说) D适应说 4、根据__化石可以断定当时地球的沉积环境。 A指相化石 B微化石 C标准化石 D大化石 5、行为进化的基本环节包括__ A趋性反射 B本能行为,学习行为 C悟性行为 D趋性,反射,本能行为,学习行为,悟性行为 6、蛔虫的进化属于 A、复式进化 B、特化式进化 C、简化式进化 D、以上都不对

7、物种形成的三个环节是 A、变异,突变,隔离 B、变异,重组,选择 C、变异,选择,隔离 D、选择,重组,隔离 8、特化式进化分为几种类型,下面哪个不是 A、渐变 B、分歧 C、趋同 D、平行 9、从低等生物到高等生物,基因组大小呈现出趋势 A、增大 B、不变 C、减小 D、不定 10、人类的祖先可能是 A、腊玛古猿 B、森林古猿 C、女娲捏的泥人 D、始祖南猿 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15分) 1、简述生物体化学成分的同一性。 2、为什么说化石好像一部生物历史书? 3、举例说明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 四、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1、请从进化过程中新构造的起源、形态结构进化的两方向及进化的总趋势三个方面论 述生物形态结构的进化。 2、论述并举例说明什么是宏观进化及宏观进化的主要类型。

进化生物学期末复习

名词解释 1.基因频率: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的比率。 2.基因型频率:某种基因型的个体在群体中的比率。 3.宏观进化:是种以上的高级分类群在长时间(地质时间)尺度上的变化过程。 4.微观进化:无性繁殖系或种群在遗传组成上的微小差异导致的微小变化。以现存的生物 种群和个体为对象,研究其短时间内的进化变化。 5.进化:物质的整合和与之相伴随的运动的耗散,即,物质从无序到有序,从同质到异质, 从简单到复杂的有向变化过程。或一种缓慢、有秩序地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 6.生物进化:种群内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改变,并由此引起的生物类型的逐渐演变。 7.多倍体:指含有3个或多个染色体组,即有3至多套染色体(3x、4x、6x等)的个体、 种群和种。具有多倍染色体的状态称为多倍性。多倍体按其细胞遗传学上的差别可以分为以下4个类型:同源多倍体,异源多倍体,同源异源多倍体和节段异源多倍体 8.突变:细胞中的遗传基因发生的改变。它包括单个碱基改变所引起的点突变,或多个碱 基的缺失、重复和插入。原因可以是细胞分裂时遗传基因的复制发生错误、或受化学物质、辐射或病毒的影响。 9.渗入杂交:基因从一个种群进入另一个不同种的种群基因库的作用 10.自然选择:达尔文根据他的观察和推理,创立自然选择的进化理论,他强调不同基因型 个体的差别存活;随着自然选择学说的发展,差别存活已被差别繁殖所代替。所谓差别繁殖就是某些基因型比其它基因型产生更大比例的后代。造成差别繁殖的任何因素都是自然选择因素。若不同基因型的个体繁殖率有差异,那么,繁殖率高的个体所携带的基因在种群中的频率就会提高,整个种群将更适应于生存条件。因此自然选择就是生物适应环境的机制。 11.间断平衡论:进化是突变与渐变的交替出现。 12.遗传多态性:在同一互交繁殖的种群中长期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基因型的现象 13.行为:可分为动物行为和植物行为;动物行为是指动物体感受信息后的有规律的适应性 活动,包括能直接观察到的一切动物状态,如动物的活动形式、发声、身体姿势以及体色的改变、气味的释放、假死、拟态等都属于动物的行为范畴;植物行为包括植物的生长、分泌等,表现为向性,如根的像地性,茎的负向地性等。 14.信号:是指能引起动物发生行为反应的任何符号、姿态和标志等。 15.适应:是生物对环境的一种适合,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机能与其赖以生存的一定环境 条件相适合的现象。 16.遗传漂变:由于群体太小引起的基因频率随机增添甚至丢失的现象,它仅作用于种群中 已发生的变异,其本身并不产生新的变异。 17.生态位:生态位是指每个个体或种群在种群或群落中的时空位置及功能关系。 18.种群:生态学上,把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称为种群。遗传 学上定义的种群:随机互交繁殖的个体集合,又称为孟德尔种群,是有性生殖的基本单位,也是进化的基本单位,还是物种存在的基本单位。 19.物种:由种群组成的生殖单元在自然界占有一定的生境地位,在宗谱上代表一定的分支。 20.基因库:一个种群在一定时间内,其组成成员的全部基因的总和被称为该种群的基因库。

高中生物5.1《生物进化理论的发展》教案2苏教版必修2_20120601082930234

生物进化理论的发展 教学内容分析: 第一节介绍了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现代达尔文主义的主要观点、分子进化的中性学说、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发展的意义,并以此来分析生物进化观点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这些知识是学习生物多样性的基础。本节还着重介绍了现代达尔文主义的主要观点,从而阐明了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在长时期内遗传组成上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体现为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改变,即生物进化的过程实质上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过程。 学生在学习第一章第二节“生物科学的学习过程”时已经对达尔文的进化理论及中性学说有了初步了解,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现代达尔文主义对达尔文进化论的补充与完善,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生物学科学素养。本节活动较多,有助于促进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处理数据信息等能力的提高。 知识目标: 1、解释种群、种群基因库、基因频率、隔离、物种的概念。 2、说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3、阐述突变和基因重组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 4、尝试探究自然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影响 5、分析并阐述隔离与物种形成的关系 能力目标: 1、运用数学方法讨论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 2、运用生物进化观点解释一些生物现象。 情感目标: 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和生物进化理论在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 1、种群、物种、基因频率、隔离等概念。 2、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1、基因频率的概念。 2、自然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的影响。 3、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 教学方法: 讨论法,分析法,探究性学习 技术媒体和实验器材: 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 教学流程图:

完整word版,进化生物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推荐文档

进化生物学 1、名词解释 生物进化论:是研究生物界进化发展的规律以及如何运用这些规律的科学 人种:指体质形态上具有某种共同遗传特征的人群 标准化石:存续时间相对较短,以致可用其作为所在地质年代标志的物种化石就叫做标准化石 信息素:动物用于化学通讯的分泌物叫做信息素 双亲行为:双亲为哺乳和保护后代而产生的行为 基因延长:是通过基因内部重复等而造成的基因长度增加 物种:是由居群组成的生殖单元和其它单元在生殖上市隔离的,在自然界占据一定的生态位表型趋异:是指后裔的平均表型相对其祖先的表型偏离 集群灭绝:是指生命史多次发生的大范围、高速率的物种灭绝事件 神创论:生物界的所有物种,以及天体和大地,都是由上帝创造出来的 2填空题 (1)生命的本质特征有生殖、繁殖、新陈代谢、细胞、原生质、应激性、调节、进化趋势(2)核酸、蛋白质起源的三大分支学科:陆相说、海相说、深海相说 (3)新基因起源的途径:基因突变、基因重叠、基因重复、基因延长、外显子改组 (4)生物个体结构复杂性提高的途径:叠加组合、渐进的适应性进化、旧器官的改造 3简述题 (1)从猿到人行为特征的变化 1、前后肢分工分工与直立行走 2、工具的制造和使用(人类是普遍性使用工具和制造工具,而猿个别会使用工具不会制造高级工具) 3、食性的进化(人类是杂食、熟食,而猿类是素食、生食) 4、繁殖的进化(性行为没有季节的限制,且发生时间更长) 5、智力的起源和进化(智力更加发达) 6、语言的产生和发展(人类语言比其它语言更加复杂)(2)简述真核细胞内共生起源说合理性表现及不足之处 合理性表现:1、在膜形态结构上,线粒体和细菌相似,叶绿体和蓝藻相似。在化学组成上,内外膜不一致,线粒体外膜和真核细胞的质膜相似,而线粒体 内膜则是与原核细胞的质膜相似2、线粒体和叶绿体都是半自主性的 细胞膜,它们像细菌一样,一二分裂方式进行繁殖,这些特征具有曾 是独立生存的生物性质3、线粒体、叶绿体的核糖体在大小和对蛋白 质合成抑制剂的反应性质上与原核生物的相似4、现今的生物中,有 些真核细胞存在有内共生现象5、分子进化方面的证据,根据16SrRNA 序列比较分析,红藻的叶绿体毫无疑问是从蓝藻来的6、同工酶与代 谢途径研究的证据也支持内共生学说 不足:假说太粗糙,只注重形态学方面而忽略细胞生理和生化特征,另外内共生假说也不能很好地解释细胞核的起源 (3)简述达尔文学说的主要内容 1、达尔文认为物种是可变的,所有的物种具有共同的祖先 2、生存斗争和自然选择 达尔文学说中的一个概念,认为每个生物在生活过程中必须跟自然环境作斗争、跟同一物种的生物作斗争、跟不同物种的生物作斗争。自然选择是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自然选择是在生物的生存斗争之中进行的 3、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关于进化生物学的一点看法

关于进化生物学的一点看法 哲学家关于宇宙的三个终极问题:我是谁,我来自何处,去向何方,总能在不同时代唤起不同人关于生命的起源与进化的无限遐想。生命到底如何从无到有,又为何这般千姿百态,一直是由进化生物学来解释的。 进化是指生物与其生存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其遗传系统随时间而发生一系列不可逆的改变,并导致相应表型的改变。而进化生物学是研究生物进化的科学,包括进化的过程、原因、机制、速率和方向等。其意义和重要性在于它是人类认识自然的本能追求,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利用,是自然(生命)科学的基础,同时也是农林业持续发展的基础,关系到人类的衣食住行及社会各个方面(政治、外交、法律等)。 学科历史 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学派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理论 达尔文Charles Darwin(1809-1882)的自然选择理论主要说了这么几个问题:生命是进化来的;生物进化是逐渐和连续的,不存在不连续变异或突变;生物之间都有一定的亲缘关系,有着共同的祖先—一元论;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的根本动力(机制)。可以说,《物种起源》的发表宣布了科学的生物进化理论的形成, 达尔文思想也成为现代生物进化研究的主要理论源泉。但受时代的局限,他过分强调了过度繁殖所引起的生存斗争并把其当成作生物进化的主要动力,他的某些主张仍然得不到现代科学的支持。 中性突变--随机漂变理论 中性突变学说是由日本人Kimura于1968年提出的。他的中心论点是:突变大多是“中性”的,对生物个体的生存既无害也无利(在分子水平);中性突变是通过随机的“遗传漂变”在群体中固定下来,在分子水平上的进化不依赖于自然选择;进化的速率有中性突变的速率所决定,对于所有生物几乎是恒定的;决定生物大分子进化的主要因素是突变压和机会。此学说被称为“非达尔文主义进化”学说,可见其突破性的成就。其实中兴突变学说的产生有一定的科学大背景。在以数学和物理领头的自然科学领域里,当概率和随机开始逐步代替有序和定值,中性学说其实是混沌与模糊理论在生物界的延伸。这一步的迈出让生物学家开始体会到现代数学和物理理论对于生物研究的重大启迪,为今后生物学的飞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