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复习重点

教育学复习重点
教育学复习重点

2015.6《中学教育基础》大纲及重点

1.了解教育的概念.教育的要素和基本类型;

2.掌握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3.了解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4.了解教育学产生、发展过程中的主要思想流派、代表人物及相关著作。

5.了解历史上几种有代表性的儿童发展观;

6.了解人的发展的概念,掌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7.了解教育的社会功能;

8.了解什么是素质教育以及素质教育的意义;

9.了解确定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10.了解中国教育目的的几个基本点。

11.掌握教育制度、教育政策的内涵,

12.了解学校教育制度的含义及其类型;

13.了解现代学制改革的趋势;

14..掌握学生的社会地位.权利及保障;

15.掌握学生发展的一般规律;

16.了解教师职业的产生及其专业化进程;

17. 掌握教师专业素养的构成;

18. 了解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途径。

19. 了解课程、课程标准的概念;

20. 掌握课程的类型及不同类型的划分标准;

21. 了解泰勒原理中的课程开发步骤。

22. 了解不同种类的中小学常用教学方法,以及各类方法的特点;

23. 了解教学过程的本质;

24. 了解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25. 掌握上好一堂课的基本要求。

26.了解德育的概念、内容和原则;

27.掌握德育过程中学生品德形成的基本规律;

28.掌握国外主要德育模式的基本观点及其特征。

1.教育

1、概念

广义:泛指影响人们知识、技能、身心健康、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的各种活动。

狭义:主要指学校教育,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对受教育者所施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道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等活动。

2、基本要素

教育者

受教育者

教育目的: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

教育内容:知识、技能、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等

教育方法(教育者的教法、受教育者的学法)

教育途径(教育空间:家庭、学校等;促进教育者获得发展的渠道与方式。)

3、基本类型

(1)根据教育目的、职能、形式:

正规教育:学校教育或教育部门认可的教育机构的教育;教育的高级形态。

非正规教育:正规教育体制外有目的、计划、组织的教育和培训活动,如职业教育、闲暇教育。

(2)教育活动空间

家庭教育

学校教育

社会教育

(3)教育内容

普通教育:普通科学文化知识为教学内容,对象是青少年,采取全日制教学形式。

职业教育:从事某种职业所需的的知识技能教育

(4)受教育者的年龄

学龄教育:学龄期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

成人教育

2.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理论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3.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1)萌芽(1632年前)

特点:经验描述,只言片语,缺乏论证

人物:孔子、柏拉图、昆体良

名著:《论语》、《理想国》、《论演说家的教育》

经典语录:温故而知新,教学相长、长善救失

(2)创立(1632年~19世纪中期)

特点:已形成理论体系,逐步走向科学论证,很多都是逻辑推断。

人物:夸美纽斯、康德(开创教育学,无教育学作品)、赫尔巴特

名著:1632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是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学科形成的标志,教育学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

(3)发展(19世纪中~20世纪中)

特点:理论日益完善,强调科学论证与实验,形成不同门派。

人物:斯宾塞(英)、梅伊曼、杜威(美)、凯洛夫

名著:斯《教育论》、梅《实验教育学纲要》、杜《民主主义与教育》、凯《教育学》

(4)理论深化(20世纪中到至今)

特点:研究与实验愈加严谨、深入和多样化,各种理论是建立在教育实践的基础上。

人物:布卢姆(美)、布鲁纳(美)、赞可夫(前苏)、巴班斯基(前苏)

名著:布卢姆《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布鲁纳《教育过程》、赞《教学与发展》、巴《教育过程最优化》

4.教育学的主要思想流派

1、实验教育学

时间地点: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

代表人物与著作:梅伊曼《实验教育学纲要》;拉伊《实验教育学》、比纳、霍尔

基本特征:重视研究儿童发展与教育的关系,重视实验,强调从实验的结果中寻找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2、实用主义教育学

时间地点: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

代表人物与著作: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

主要思想:杜威教育观的基本要求:实现教育的内在价值与工具价值的结合,教育过程本身是乐趣的,有益于儿童个人的;又是富有实效的,有利于国计民生。解决教育与社会、儿童、实践的脱离的三个重要问题。

3、文化教育学

时间地点:20世纪20年代德国

代表人物与著作:爱德华·斯普朗格《文化与教育》、西奥多·李特《职业教育、专业教育、人的陶冶》

主要思想:研究重点是教育哲学方面的问题,主张以文化财富去陶冶学生,追求个性的养成和人格的发展。强调“教育是文化的过程”。

4、结构主义教育思想

时间:20世纪五六十年代

代表人物与著作:皮亚杰(奠定基础)、布鲁纳《教育过程》(发起一个结构主义课程运动是形成标志)

主要思想:强调认知能力的发展,教育是一个构造过程;重视知识结构的学习;提倡“从发现中学习”;强调儿童早期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教师在教育过程扮演的角色是组织情境,以引起儿童的兴趣和动机,进而主动寻求问题的解答。

5、建构主义教育思想

时间:20世纪80年代后期

代表人物与著作:格拉赛斯费尔德、斯戴福(激进建构主义)、还有很多

主要思想:知识是发展的,是学习者内在建构的,是以社会和文化的方式为中介的;学习者在认知、理解和解释世界的过程中构建自己的知识,同时在人际互动中通过社会性的协商进行知识的社会建构。

6、终身教育思想

时间地点:20世纪50年代中期法国

代表人物与著作:保尔·朗格朗《终身教育引论》

主要思想:强调把教育贯穿于人的一生;教育一体化,注重教育的整体性;采取有利于学习的灵活多样的组织形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注重教育的民主化。

5.儿童发展观

1、自然成熟理论

代表人物:格赛尔

主要思想:支配儿童发展的因素是成熟和学习,着重于成熟对儿童发展的制约,认为成熟与主体的内环境有关,而学习则与客观外环境有关。

2、行为主义的发展观

代表人物:华生、斯金纳、班杜拉

主要思想:儿童的行为是由环境力量塑造起来的,任何正常儿童都能学会任何事物,只要具备或施加适当的环境条件。(环境决定论)

3、精神分析理论

代表人物:弗洛伊德、艾里克森

主要思想:弗洛伊德认为,儿童将来的发展是正常或变态,5岁前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艾里克森认为,个体的发展过程是自我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和不断整合的过程。

4、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发展观

代表人物:维果斯基

主要思想:儿童的发展至少要确定两种发展水平:第一种是现有发展水平,第二种是在有指导下借助别人帮助所达到的问题的水平,也是通过教学获得的潜力(“最近发展区”)。强调“学习的最佳期限”。

5、认知学派的儿童发展观

代表人物:皮亚杰

主要思想:儿童心理发展的实质,是机体在和环境发生不断的交互作用中,最环境的适应过程,也是不断破旧平衡,建立新平衡的过程。儿童心理发展具有阶段性。

6.人的发展

1、概念

人的发展指个体的发展,即随着时间和年龄的递增而发生的个体的身心变化。

包括生理发展、机体发展和心理发展。

2、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教育能够制约人的遗传素质对其身心发展的影响;

(2)教育能调节和选择环境对人的身心发展的影响;

(3)教育能够系统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方向、速度和水平。

7.教育的社会功能

1、经济功能:

(1)教育能提升人的社会生活素质,使之更有效促进生产力发展;

(2)普及科学知识技能,促进科技的普及;

(3)推动社会成员转变观念,从而形成能提升社会经济水平的现代社会观念和行为。

2、政治功能:具有维系社会政治稳定、促进社会政治变革的功能

3、文化功能:具有传递文化、选择文化、更新与创造文化、促进文化交流与融合的功能。

8.素质教育

1、概念

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个性,注重开发人的身心潜能,并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2、意义

素质教育是时代发展的呼唤;决定着国家的未来;关系亿万家庭的幸福;是教育自身改革发展的需要。

9.教育目的

1、客观依据

(1)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2)一定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

(3)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

2、价值取向

(1)个人取向各流派

A.古典自由主义教育:培养“自由人”,使受教育者的身体、道德、智慧和美

感平衡地、和谐地发展。

B.自然主义教育:培养具有独立人格的尊严的“自然人”,促进人的自然发

展。

C.人本主义教育:强调人在受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培养有个性的人;教

育在满足最基本需要的基础上,强调自我实现需要的发展。

(2)社会取向各流派

A.儒家政教合一思想:重视教育与社会政治的作用,某种程度上教育就是政

治。

B.公民教育思想:教育有用的公民,个人绝对属于国家,每个人都要作为国家

的公民而存在。

C.教育的文化本位论:强调用“文化”来统筹教育、社会、人三者间的关系,唤

醒人的意识,使其具有追求理想目标价值的自觉意志,并在这个过程中创造文化,发展新文化。培养完整的人格,在深层意义上使人成为人。

10.中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点/精神

1、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性

2、坚持培养劳动者

3、坚持人的全面发展

11、教育制度与政策

(1)教育制度概念

两种解释:一个国家各种教育机构的体系,包括学校制度和管理学校的教育行政机构体系;根据国家性质制定的教育目的、方针和设施的总称。

(2)教育政策概念

教育政策是一个有目的、有组织的动态发展过程,是政党、政府等政治实体在一定历史时期,为了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和任务而平衡各方教育利益、协调教育关系所规定的行动依据和准则。

12、学校教育制度

(1)含义

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体系及其规则系统。它规定了学校的性质、培养目标、教育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就业方向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衔接关系。学制是制度化程度最高的教育形式。班级授课制是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核心。

(2)类型

(1)双轨型学制(西欧)

把学校系统分为两个轨道:社会上层阶级;平民大众

(2)单轨型学制(美国)

自下而上结构体系:小学—中学—大学

(3)分支型/中间型学制(苏联)

小学和中学实行单轨,普通高中和职中实行分叉

13、现代学制改革趋势

(1)学校教育与社会的联系更为密切

(2)学制的弹性化、开放性的特征日趋明显

(3)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普及化

(4)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一体化趋势日益增强

(5)现代学制逐渐向终身化方向发展

14、学生

(1)社会地位

学生有独立的社会地位,是行使特定权利的行为主体,享有法律规定的各项社会权利。

(2)权利:生存权、受保护权、发展权、参与权、受尊重的权利

(3)保障:学生是权利的主体,学校和社会要尊重和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

15、学生发展的一般规律

(1)学生发展的顺序性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身心按照某种固定顺序展开,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顺序逐渐发展。

(2)阶段性:学生的身心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发展目标、发展速度、发展重点和发展特征。

(3)差异性:不同学生间在身心发展特征上具有相对稳定的不相似性。

(4)不平衡性:学生生理成熟与心理成熟的不平衡和发展速度的快慢与发展时间的先后的不平衡。

16、教师

(1)职业的产生

(2)专业化进程

(1)国外的研究

柏林纳从“教学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和掌握情况”:新手教师;熟练教师;胜任型教师;业务精干型教师;专家型教师

“教师职业生涯发展周期模式”:职前期、职初期、能力建立期、热心和成长期、职业挫折期、职业稳定和停滞期、职业衰落期、离岗期。

(2)国内的观点

“自我更新”角度:“非关注”阶段(正式教师教育前);“虚拟关注”阶段(师范学习);“生存关注”阶段(新任教师,关注“生存”技能);“任务关注”阶段(关注教学);“自我更新关注”阶段

17、教师专业素养的构成

(1)专业理念(教育观、学科信念等)

(2)职业道德(敬业、乐业等)

(3)专业知识(学科知识、学科教学知识、教育科学知识、通识性知识)

(4)专业能力(教学技巧、教学能力、交往能力、组织与管理能力等)

(5)心理素质(乐观情绪、豁达心胸、坚韧不拔的毅力)

18、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途径

(1)教师职前专业发展的基础——开放、多样化的教师职前培养模式

(2)初任教师继续发展的前提——教师的上岗培训

(3)合格教师不断成长的保障——教师继续教育

19、课程

(1)课程的概念

在教师指导下旨在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一切有计划的教育资源。可分课程物质资源、课程人力资源。课程是动态生成的。

(2)课程标准的概念(课程大纲)

以纲要的形式规定学科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范围、实施原则及方式、结果标准及其结构的指导性文件。

20、课程的类型与不同类型的划分标准

(1)以课程决策层次为标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

(2)以课程组织形式为标准:学科课程、活动课程、整合课程

(3)以课程内容排列方式为标准:直线型课程、螺旋型课程、阶梯型课程

(4)以学生选择的自由度为标准:必修课程、选修课程

(5)以课程影响形式为标准:显性课程、隐形课程、悬空课程

21.泰勒原理中的课程开发步骤

(1)确定教育目标

(2)选择学习经验

(3)组织学习经验

(4)评价学习经验

22.不同种类的中小学常用教学方法

(1)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

特点:教师与学生间的信息传递,大量靠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来实现;在教学中,采用讲授、谈话、讨论和读书指导等属于以语言为主要传递形式的教学方法。

(2)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

特点:具有形象性、具体性、直接性、真实性;在运用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式时,最主要是指导学生观察,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包括演示法和参观法。

(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

特点: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在知识运用过程中形成技能技巧、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包括练习法、实验法和实习作业法。

(4)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

特点:学生有较大的活动自由,学生主体性得到充分彰显,独立性得到高度发挥;教师成为学生的咨询者、指导者和合作者。包括发现法和讨论法。

(5)以情感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

特点: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主要包括欣赏教学法和情境教学法。

23.教学过程的本质

(1)是指教学过程内在的、能被人的思维所把握的基本关系和属性。

(2)是在一定教育目的规范下,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24.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1)备课。(2)上课。(3)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4)课外辅导。(5)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25.上好一堂课的基本要求

(1)教学目标明确。(2)教学内容正确。(3)教学结构合理。

(4)教学方法恰当。(5)教学语言精湛。(6)板书有序。

(7)态度从容自如。

26.德育

(1)概念:教育者依据社会发展的要求与受教育者的需求及其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和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进行的政治、思想、道德、法规与心理品质等方面的教育。

(2)内容

文明习惯与行为规范教育;道德品质教育;爱国主义与民族精神教育;

集体主义教育;家庭美德教育;民主与法制教育;理想教育与世界观教育。

(3)原则

1)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2)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

3)积极引导,正面教育为主;

4)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5)注意学生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

6)在集体中进行教育;

7)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

27.德育过程中学生品德形成的基本规律

(1)学生品德由知、情、意、行四个要素构成。

(2)学生品德在活动与交往中形成。

(3)学生品德在其品德内部矛盾转化过程中形成。

(4)学生品德在提高自我教育能力过程中形成。

(5)德育过程是学生品德长期反复逐步提高的过程。

28.国外主要德育模式

(1)迪尔凯姆的德育模式

基本观点:德育目的是实现社会道德个体化,个体品德社会化;主要内容和途径是教授道德原则;道德教育既非说教也非灌输,它要的是解释。

特征:德育目的是使学生习得社会道德与社会规范,成为社会合格的公民;德育方法在于向学生阐明德育原则的基础上,使之内化为学生的行为。

(2)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模式

基本观点:核心是主张道德教育应激发个体的积极思维,发展个体的道德推理能力,促使个体的道德认知水平向更高阶段发展。

特征:

人的本质是理性的,必须利用智慧达到对理性的把握,在此基础上构建合乎理性的道德原则与规范;注重个体认知发展与社会客体的相互作用,人的道德理性是主客体在实践中互动的结果;注重研究个体道德认知能力的发展,按道德认知能力发展的要求进行学校道德教育。

(3)关怀体谅模式

基本观点:把道德情感的培养置于道德教育的中心地位,重视道德情感,强调关心他人,将道德情感和道德判断相结合。

特征:主张儿童是德育的主体;德育关键是人的潜能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德育目标是培养健全人格;大力倡导民主德育观,主张教师关注儿童的思想情感。

(4)价值澄清德育模式

基本观点:

在学校德育方面,强调通过澄清价值评价的过程,帮助学生减少价值观的混乱,提高他们分析与处理各种道德问题的能力;在德育实践领域提出价值澄清反应、价值清单、团体讨论等方法与策略,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特征:

学校德育目的明确,便于把握;德育方法与策略简单易行,有较大实用性与针对性;德育过程中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克服传统德育严重脱离学生实际生活的弊病,使德育真正走进学生生活。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