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生不息的人生境界论》阅读练习及答案

合集下载

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3.《人生的境界》自我检测及答案解析

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3.《人生的境界》自我检测及答案解析

三人生的境界一、基础知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组是( A )。

A.觉解.(jiě) 境界.(jiè) 干坼.(chè) 敦.(dūn)厚B.差.异(chà) 奇迹.(jì) 沮.丧(jǔ) 污垢.(gòu)C.禅.宗(shàn) 解释.(shì) 干涸.(hé) 触.犯(chù)D.洞穴.(xuè) 风俗.(sú) 詈.(lì)骂蹉.跎(cuō)解析: A(B项“差”应读为“chā”;C项“禅”应读为"chán" ;D项“穴"应读为“xué";詈(lì)骂:用恶语侮辱人。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D )。

A.我们可以把各种不同的人生境界画分为四个等级来进行解释。

B.道德行为并不单是遵寻道德律的行为;有道德的人也不单纯是养成某些道德习惯的人。

C.成为圣人就是达到人作为人的最高成就。

这是哲学的祟高任务。

D.或如儒家所说,他做事是为了“正其义不谋其利”。

解析: D(A项“画分”应为“划分”;B项“遵寻”应为“遵循”;C项"祟高”应为“崇高)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D )。

A.临出发了,张小芳还在七手八脚....地收拾行李。

B.南京路上好八连,拒腐蚀.永不沾,身居闹市,一成不变....真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C.在严酷无情的事实面前,他过去给自己筑起的一座座海市蜃楼....,顷刻间全都倒塌。

D.谁叫你平日贪玩,到考试才临阵磨枪....,没考好还累倒了。

这是自作自受!解析:D(“临阵磨枪”,临:到,快要;阵:阵地、战场;枪:指梭镖、长矛一类的武器。

到了快要上阵打仗的时候才磨刀擦枪。

比喻事到临头才匆忙准备。

A句,“七手八脚”形容人多手杂,动作纷乱。

指多人一起动手;B句,“一成不变”指一经形成,不再改变。

《人生》阅读理解参考答案

《人生》阅读理解参考答案

《人生》阅读理解参考答案人生阅读答案,相信同学们完成之后,阅读能力会很快得到提高!人生阅读答案阅读《人生》中节选的文字,完成14~17题。

①这里有一座高塔,是所有的人都必须去攀登的。

它至多不过有一百来级。

这座高塔是中空的。

如果一个人一旦达到它的顶端,就会掉下来摔得粉身碎骨。

但是任何人都很难从那样的高度摔下来。

这是每一个人的命运:如果他达到注定的某一级,预先他并不知道是哪一级,阶梯就从他的脚下消失,好像它是陷阱的盖板,而他也就消失了。

只是他并不知道那是第二十级或是第六十三级,或是另外的哪一级;他所确实知道的是,阶梯中的某一级肯定会从他的脚下消失。

②最初的攀登是容易的,不过很慢。

攀登本身没有任何困难,而在每一级上,从塔上的瞭望孔望见的景致都足够赏心悦目。

每一件事物都是新的。

无论近处或远处的事物都会使你目光依恋流连,而且瞻望前景还有那么多的事物。

越往上走,攀登越困难了,而且目光已不大能区别事物,它们看起来似乎都是相同的。

每一级上似乎也难以再有任何值得留恋的东西。

这时也许应该走得更快一些,或者一次连续登上几级,然而这是不可能做到的。

③通常是一个人一年登上一级,他的旅伴祝愿他快乐,因为他还没有摔下去。

当他走完十级登上一个新的平台后,对他的祝贺也就更热烈些。

每一次人们都希望他能长久地攀登下去,这希望也就显露出更多的矛盾。

这个攀登的人一般是深受感动,但忘记了留在他身后的很少有值得自满的东西,并且忘记了什么样的灾难正隐藏在前面。

④这样,大多数被称作正常人的一生就如此过去了,从精神上来说,他们是停留在同一个地方。

⑤然而这里还有一个地洞,那些走进去的人都渴望自己挖掘坑道,以便深入到地下。

而且,还有一些人渴望去探索许多世纪以来前人所挖掘的坑道。

年复一年,这些人越来越深入地下,走到那些埋藏矿物的地方。

他们熟悉那地下的世界,在迷宫般的坑道中探索道路,指导或是了解或是参与地下深处的工作,并乐此不疲,甚至忘记了岁月是怎样逝去的。

《人生的境界》课堂练习

《人生的境界》课堂练习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D ) A.我们可以把各种不同的人生境界画分 为四个等级来进行解释。
B.道德行为并不单是遵寻道德律的行为; 有道德的人也不单纯是养成某些道德习 惯的人。
C.成为圣人就是达到人作为人的最高成 就。这是哲学的祟高任务。
D.或如儒家所说,他做事是为了“正其 义不谋其利”。
C.禅中有人说,绝知乃万妙之源,冯友兰也认为, 在人生的过程中,觉觉的有无与程度的高低决 定着你的人生是否有意义,你的价值的大小。
D.中国的哲学是既入世而出世的,所以中国的圣 人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将来中国哲学可能对 世界作出重要贡献。
8.作者所说的人生境界划分依据是什么?( 4 个字)
觉解程度
9.作者所说的人生境界是指哪4种?写出人生 四种境界的内涵。(每一种人生境界是20字 以内)
5.下列对人生的境界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 的一项是( B )
A.人生境界是人们所做的各种事对他自己所 有的各种意义的合成整体。
B.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每个人各有自己 的人生境界,与其他任何个人的完全不相同, C.如果忽略个人差异,各种不同的人生境界 可以由低到高划分为四个等级。
D.做相同的事,人们的人生境界可能不同; 做不同的事,人们的人生境界可能相同。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 一组是( B ) ①哲学的任务正是_____他这种觉解。
②道德境界,也是哲学的产物。道德 行为,并不单纯是____ 道德规律的行 为。
③他真正是有道德的人,他所做的都 是 _____严格的道德意义的道德行为。 A.给予 依照 适合 B.给予 遵循 符合 C.寄予 遵循 适合 D.寄予 依照 符合
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人生的最高境界阅读答案

人生的最高境界阅读答案

人生的最高境界阅读答案【篇一:《著述出书的最高境界》阅读附答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为第二境界也;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

”非常形象,生动,精到,被广泛认可。

其实,著述出书也有三种境界。

其一,为满足追名逐利的私欲而著述出书。

随着出版政策的宽松和印刷技术的发达,一些人写书出书的热情汹涌澎湃,他们仿佛文曲星下凡,洋洋万言倚马可待。

皇皇巨著隔夜而成,但是泥沙俱下难免鱼龙混杂,沽名钓誉必然经典难觅,这样的书,____________________。

其二, ____________________。

如司马迁所言:“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

遇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其实司马迁自己都是在遭受李陵之祸后,于巨大屈辱之中,因“郁有所结而不得通其道”。

乃“述往事,思来着”,这才有了《史记》的问世,又如【甲】这样的书,情感充沛,令人唏嘘,但常常困于个人小圈子。

其三,为完成立言传世的使命而著述出书,如孔门弟子追记孔子言行思想的著作《论语》,内容广博,涉及政治.教育.礼仪.经济.文学.天道观.认知论等等;弘扬了孔子思想,传播了儒家文化,对后世影响至深。

又如【乙】。

这样的书,寓意深远,警醒世人,其思想至今影响中国和世界。

相比而言,第一种其实根本算不上境界不值一提;第二种虽令人感叹,但大多郁结了个人之遭遇,境界不够广阔;只有第三种,崇高的精神令人敬佩敬仰,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是最高的境界。

小题1: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2分)小题2:从下面四个论据中选择恰当的两个分别填入文中甲.乙处。

(只填序号)(2分)①鲁迅为了改造国民劣根性,毅然弃医从文,愤世著书。

为后人留下了数量巨大,品味极高的精神文化遗产。

②傅雷以自己深厚的父爱吗,为儿子留下了充满拳拳爱子之心的《傅雷家书》。

③诗人屈原,因屡屡遭受来自贵族的排挤和打击,于是“发愤抒情”,写下了流芳千古的《离骚》《天问》。

【推荐下载】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五册第一单元人生的境界同步练习(带答案)

【推荐下载】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五册第一单元人生的境界同步练习(带答案)

[键入文字]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五册第一单元人生的境界同步练习(带答案)
多做课后练习有利于掌握课堂的知识点,以下是语文第五册第一单元人生的境界同步练习,请大家认真做题。

 一、基础部分(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加粗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称心(chēn)禅让(shàn) 粗糙(cāo)
 B.角逐(jué) 给予(gěi)符合(hú)
 C.禅宗(chán) 埋怨(mán) 即使(jí)
 D.熨帖(yùn) 差异(chā)驯服(xún)
 2.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与时具进狭隘振聋发聩精悍
 B.两全齐美奇跡安常处顺伺候
 C.闲情逸致蒙昧引疚自责蹋实
1。

生生小说练习题及答案

生生小说练习题及答案

生生小说练习题及答案一、阅读理解1. 请根据小说《生生》的情节,简述主人公在故事中经历了哪些重要的人生转折点。

2. 分析小说中主人公性格的变化,并说明这些变化对故事情节的推动作用。

3. 小说《生生》中有哪些象征性的物品或事件?它们对理解整个故事有何帮助?4. 描述小说中主人公与其他角色的关系变化,并分析这些变化对主人公命运的影响。

5. 根据小说内容,讨论小说的主题和作者想要传达的信息。

二、词汇理解1. 解释以下小说中出现的词汇:- 宿命- 觉醒- 挣扎- 重生2. 根据小说内容,解释“生生不息”在文中的含义。

3. 描述小说中“挣扎”一词所体现的情感和心理状态。

三、写作技巧分析1. 分析小说《生生》的叙述方式,如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以及这种叙述方式对读者理解故事的影响。

2. 讨论小说中对话的使用,以及它如何帮助塑造角色和推动情节发展。

3. 探讨小说的开头和结尾,它们如何为整个故事设定基调和提供总结。

四、创意写作1. 以小说《生生》中的一个角色为视角,写一篇日记,描述他在故事中的一天。

2. 创作一个与《生生》主题相关的短故事,探讨“生生不息”的概念。

答案一、阅读理解1. 在小说《生生》中,主人公经历了从无知到觉醒,再到最终的重生和自我实现的过程。

这些转折点包括他初次面对生活的挑战、经历失败后的自我怀疑,以及最终克服困难,实现个人价值和目标。

2. 主人公的性格在小说中经历了显著的变化。

起初,他可能显得天真、依赖,但随着故事的发展,他逐渐变得更加坚强、独立。

这些性格上的变化不仅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也使读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3. 小说中的象征性物品或事件可能包括主人公经常携带的某个物品,或者某个特定的场景,如他第一次尝试独立完成某项任务。

这些象征性元素帮助读者理解主人公的心理变化和成长过程。

4. 主人公与其他角色的关系在小说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些关系的变化,如与家人、朋友或导师的互动,不仅影响了主人公的个人成长,也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人生》课后阅读练习答案

《人生》课后阅读练习答案

《人生》研讨与练习说明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一、通读课文,探究下面的问题。

1、作者把人生比作攀高塔,你认为这个比喻是否恰切?为什么?2、挖掘坑道、征服广阔领域、在工场劳作的三种人各是什么样的人?从实际生活中为这三种人补充几个例子。

本题意在考查对课文的整体感知能力。

为达此目的,从几个具体“点”的分析进行设计。

另外,还考查学生表达创见的能力,第一小题和第二小题第二问都不要求答案一致,而且鼓励独到的见解。

参考答案:1、这个比喻较为恰切。

把人生比作攀登,是一般性的做法,大家广为认可;把人生进一步具体地比作攀登高塔,非常奇特,是一个成功的设喻。

大的方面没有什么问题,细节略有瑕疵,似可商榷,如“课文研讨”中“整体把握”所提到的。

至于为什么恰切,道理不难说明,学生可以各抒己见。

2、挖掘坑道的人:从事研究工作,进行较为抽象的脑力劳动,也就是像阿基米德那样的科学家。

征服广阔领域的人:军事家、政治家,像恺撒大帝、秦始皇等。

在工场劳作的人:技术工人、工艺师、设计师、发明家,像爱迪生、张衡、毕升等。

二、冰心把生命比作一江春水、一棵小树,勃兰兑斯把人生比作攀登高塔、挖掘坑道,你还可以把生命或人生比作什么?想出几个形象的比喻,写一段有深意的文字,请老师和同学评议。

此题意在延伸拓展、学以致用,并训练文字表达能力,与老师和同学合作交流的能力。

答案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可以顺着课文的思路延伸下去,即想几个与课文的比喻相似或相近的比喻;也可以别出心裁,想出更新颖更奇巧的比喻。

有几点要注意,一是“有深意”;二是避免与课文所描写的重复,最好要有原创性、独特性;三是语言尽量优美。

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3.《人生的境界》自我检测及答案解析

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3.《人生的境界》自我检测及答案解析

三人生的境界一、基础知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组是( A )。

A.觉解.(jiě) 境界.(jiè) 干坼.(chè) 敦.(dūn)厚B.差.异(chà) 奇迹.(jì) 沮.丧(jǔ) 污垢.(gòu)C.禅.宗(shàn) 解释.(shì) 干涸.(hé) 触.犯(chù)D.洞穴.(xuè) 风俗.(sú) 詈.(lì)骂蹉.跎(cuō)解析: A(B项“差”应读为“chā”;C项“禅”应读为"chán" ;D项“穴"应读为“xué";詈(lì)骂:用恶语侮辱人。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D )。

A.我们可以把各种不同的人生境界画分为四个等级来进行解释。

B.道德行为并不单是遵寻道德律的行为;有道德的人也不单纯是养成某些道德习惯的人。

C.成为圣人就是达到人作为人的最高成就。

这是哲学的祟高任务。

D.或如儒家所说,他做事是为了“正其义不谋其利”。

解析: D(A项“画分”应为“划分”;B项“遵寻”应为“遵循”;C项"祟高”应为“崇高)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D )。

A.临出发了,张小芳还在七手八脚....地收拾行李。

B.南京路上好八连,拒腐蚀.永不沾,身居闹市,一成不变....真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C.在严酷无情的事实面前,他过去给自己筑起的一座座海市蜃楼....,顷刻间全都倒塌。

D.谁叫你平日贪玩,到考试才临阵磨枪....,没考好还累倒了。

这是自作自受!解析:D(“临阵磨枪”,临:到,快要;阵:阵地、战场;枪:指梭镖、长矛一类的武器。

到了快要上阵打仗的时候才磨刀擦枪。

比喻事到临头才匆忙准备。

A句,“七手八脚”形容人多手杂,动作纷乱。

指多人一起动手;B句,“一成不变”指一经形成,不再改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生生不息的人生境界论
袁济喜
①人生境界论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亘古长存的人文话题。谈到“境界”一词,我们生活中
常说某人思想道德高尚,就称赞他境界高;有时也指人在某件事物上的处境。王国维在《人
间词话》中强调人生境界是文学境界的前提,没有人生境界就写不好诗词。我以为,中国文
化视野中的人生境界论是理想与现实、永恒性与当下性的统一。
②在传统文化中,人生境界与人格境界直接相关。中国人自古至今,较多地从道德的层
面上去看待人格现象。中国古代虽没有人格这个名词,但儒家经典《礼记》中有所谓“言有
物而行有格也,是以生则不可夺志,死则不可夺名。”这里所说的“格”也就是指内在道德
与外在行为的统一。
③从孔子到思孟学派的《中庸》、《大学》,推崇的是内心的真诚无伪,慎独养心,直到
今天,我们中国人最恨的是日常生活中的两面派。所谓人格,更多的是指内外合一的道德境
界。中国古代推崇的人格境界,就是一种有着自我体认的道德精神与坚定意志能力,达到了
与天地并流,与宇宙合一的超越境界。《易传》上提出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
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就是这种坚毅厚重人格境界的写照,一直到今天依然成为我们的
精神训条。
④没有心灵火光的照亮,就达不到人格境界的高尚。心灵攀登游历所达到的层次叫做
“境”,即境界,它是指对于世俗利益解脱之后,达到的心灵修养境致。孔子说:“知之者
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认为道德的境界有三种,第一种是了解与知道,第二种
是喜好,第三种才是乐以为之。这分明说的是三种道德境界的依次攀登升华。
⑤对人生境界,古人常用“胸次”、“胸怀”、“怀抱”来形容之,认为这是一个人道
德层次与人生修养的显现。中国传统文化讲究人生的历练,当人经历了许多沧桑,往往对于
人情世故有些看穿,胸次超然。古人一再强调,做学问如果没有胸襟器度,肯定是做不成大
学问的。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也指出出,古来成大事业者,做大学问者,一定要有很高
的心胸境界。
⑥魏普六朝是一个追求“雅人深致”的时代,所谓“雅人深致”,是指一个人有很高的
文化修养与门弟血统。而这些最直接的显示便是一个人的品味和趣味,也是人生境界高低的
分水岭。同是“竹林七贤”中的王戎,被阮籍骂作“俗物”,就是因为他为人斤斤计较。
⑦中国古代的人生观,虽然存在着儒道两家的对立,但是这两派的观念并不是一成不变
的,而是可以互相补充的。儒家与道家都将人格境界奠定在天人合一的意识上,主张在与自
然和谐相处中建构人格,而不是在与自然界的对立中建设人格,这就造成了儒道两家文化人
格的顺从性与和谐性。儒家“与天地参”的道德境界,与道家的自然之道也可以相通,孔子
晚年也希望自己能在“浴沂舞雩”的美境中获得解脱,他的“浴沂舞雩”与庄子的“逍遥
游”实质上是相同的人生境界。儒道两家人格的不同有助于中国文化因素与人生境界的□,
他们彼此之间的互补,造成了中国文化人格的□,中国后期受儒学熏陶的文化人物,没有不
出入佛老的,苏轼就是典型。
⑧中国古代士大夫这种调和儒、道、佛的人生境界论,在北宋苏轼的身上看得很清楚。
苏轼早年也有着忠君之心。从他给皇帝的上书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苏轼儒者济世的信念与政
治态度。如果说儒家的人生境界论来源于他们的现实精神,道家与玄学主张超离现实,苏轼
则游离于二者之间,他对现实世界既人乎其中又出乎其外,他认为对生活之乐既要关注、又
不可沉溺其中;对生活完全不感兴趣则人生索然寡味,对生活一味沉迷则亦玩物丧志,不足
为乐。因而苏东坡对生活始终抱着一种漂流的心态。
⑨中国古代没有“哲学”一词,它的研究更多是指一种人生观与宇宙观,中国古代的
“哲学”更主要的是一种人文学说与人文精神,它的人文内涵更深,境界更远,它的最高指
向是诗化人生。
67.从第①段中可以看出,加点词“境界”是指_____________

68.第⑥段中,作者举“竹林七贤”中王戎的例子,目的是为了论证:_______
69
.在第⑦段空白处处依次填入恰当的词语,并说明理由。

A广博精深 多元化 B多元化 广博精深
选择项:(______)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0.第⑦段中,“浴沂舞雩”一词出自高中课文《______________
》一文。其中表现了孔子

的怎样的人生理想?
71
.下列对本文概括不准确的一项是: ( )

A
.第④段中引用孔子的话,是对人生境界层次的有力说明。

B
.从第⑨段中可见,中国古代哲学主要研究人的精神境界。

C
.中国魏晋以后的人生境界论是由儒道佛多元思想组成的。

D
.作者认为,中国历史上的文化人物没有不出入于佛老的。

72
.第⑧段中,作者说:“苏东坡对生活始终抱着一种漂流的心态。”请你结合《前赤壁赋》,
谈谈你对苏东坡“漂流”心态的理解。
【答案】
67
.人的思想道德的层次(高下)(或:人在某件事物中的处境)。

68
.人生品味和趣味与人生境界相关;或人生品味和趣味是人生境界高低的分水岭。

69. B
从搭配上说,“广博精深”不能修饰“中国文化因素”;从语义上讲,只有

“彼此之间的互补”,才能形成“广博精深”。
70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孔子通过赞成曾点的观点的做法,含蓄地表达了他

追求自由、主张消极避世的思想或主张以礼治国,渴望太平盛世的图景。
71.D
72
.在《前赤壁赋》中,作者通过写月夜泛舟欣赏奇妙的江山美景写他超然的心态,也发出

了人生短促无常的感叹,他的心态在“变”与“不变”的分析中,在“江上之清风”和“山
间之明月”中得到解脱。这里,他胸怀旷达和纵情山水、随遇而安。在几度遭贬后,苏轼确
实表现出时而颓废消极,时而心胸旷达积极面对人生的漂流心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