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大学语文》练习题

论语练习题

1.《论语》一书的体例是( C )

A、对话体B、专论体C、语录体D、评述体

2、下列孔子语录中,说明乐于切磋的是( C )

A.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B、三人行,必有我师焉。C、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D、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3、下列孔子语录中,含有“烈火见真金”“路遥知马力”之意的是( C )

A、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B、三人行,必有我师焉。C、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D、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4、在下列语录中,提出了被视为儒家道德节操最高境界的是( D)

A、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B、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C、学而不厌,诲人不倦D、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二、简答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子曰”的“子”这里是对谁的尊称?孔子

2、从“好学”的角度,概括这段话的三层意思。

一是以读书好学为乐,二是以交友切磋为乐,三是要有谦虚谨慎、永不自满、永不患得患失的品德修养。

3、这段话主要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反诘、排比

谏逐客书练习题

本文要点:

1、主旨:

2、本文的中心论点

本文一开始就直截了当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指出驱逐客卿是错误的。

3、以事实为依据,从正反两方面论证纳客则强的观点

4、文章铺陈秦王所喜爱的珠宝、美色、音乐要说明什么?

5、作者从理论上阐明纳客与逐客的利害关系

6、反复采用正反对比论点,阐明中心论点

7、善于铺设,气势磅礴

8、排比、对偶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

一、段选题

1、《谏逐客书》中的“客”指的是(D)

A、客商

B、看客

C、游客

D、客卿

2、在《谏逐客书》一文中,作者先列举缪公广招贤才,孝公用商鞅,惠王用张仪,昭王用范沮的历史事实,然后得出“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的结论,这里采用的方法是( A )

A、归纳法

B、演绎法

C、类比法

D、对比法

3、《谏逐客书》列举秦王所喜好的珍宝、美色、音乐,是为了(D)

A、批评秦王声色误国

B、宣扬秦国强大富足

C、美化亲王以增强其接受劝谏的可能性

D、阐发重物轻人不能统一天下的道理

4、在《谏逐客书》中,李斯用秦王所喜好的珍宝美色都出产于国外,证明驱逐客卿是错误的,这种论证方法是(C)

A、归纳法

B、演绎法

C、对比法

D、类比法

5、在《谏逐客书》一文中,李斯用五帝三王”“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做法来论证秦国的错误,这里采用的论证方法是( B )

A、归纳法

B、对比法

C、演绎法

D、类比法

6、在《谏逐客书》中,李斯先说驱逐客卿是“藉寇兵而赍稻粮”,后驱逐客卿是“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这两者在论证方法上的不同时( C )

A、前者是类比法,后者是归纳法

B、前者是对比法,后者是归纳法

C、前者是类比法,后者是对比法

D、前者是演绎法,后者是对比法。

7、《谏逐客书》能够说服秦王取消驱赶逐客卿成命的主要原因是( A )

A、论点紧扣秦王急于统一天下的心理,切中要害

B、反复运用正反对比论证方法,是非昭彰

C、论据十分充足,事实胜于雄辩

D、排比对偶联翩,气势充沛

二、多选题

1、李斯在《谏逐客书》中说:“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这“四君”指的是(ABDE)

A、秦穆公

B、秦孝公

C、秦始皇

D、秦惠王

E、秦昭王

2、李斯在《谏逐客书》中,用下列论据来论证驱逐客卿是错误的,

3

其中运用类比论证方法的有(BCD)

A、秦国历史上的四位君王,“皆以客之功”

B、“地广者粟多”

C、泰山不让土壤

D、逐客是“藉寇兵而赍稻粮”

E、五帝三王“地无四方,民无异国”

3、李斯在《谏逐客书》中说:“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这里所采用的修辞手法有(ABC)

三、问答题

1、李斯为什么要写这篇奏章?奏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答:由于秦王听信谗言,下令驱逐一切不在秦国出生的宾客和士大夫,所以李斯写这篇奏章加以劝阻,文章的中心论点是:“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即驱逐客卿是错误的。

2、本文贯穿始终的一个论证方法是什么?

答:本文贯穿始终的一种论证方法是:正反对比,利害对比。正面论证,以彰明任用客卿之利,反面推理,以揭示驱逐客卿之害,两相对比,是非十分鲜明突出

四、简析题

1、“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于于戎”,……客何负与秦哉?”

(1)能体现这段文字中心论点的是哪几句?

答:能体现这段文字中心论点的是最后几句:“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富于秦哉?”

(2)|概述文中所列举的论据

答:这段文字中共列举了秦国发展历史上四位君王通过任用客卿而取得成功的历史事实;缪公用客卿,“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变法图强,“举地千里”;惠王用张仪,“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昭王用范沮,”“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3)这段论证的说服力来自哪里?

答:这段论说的说服力来自:论据充分,而且都是用的秦王自己发展史上的历史事实,都与秦国走向富强、奠定秦国统一天下的基础有关,这就切中了秦王急于统一天下的最大心理愿望。

(3)划分前半部分的层次,概括层次大意

答:前半部分又分三个层次,一是用地要广、国要大、兵要强之理来暗示人才要多多益善之意;二是用泰山、河海为喻,说明君王要功业昭彰就必须广纳人才,三是以古代圣贤为例,说明只有广纳人才方能事业有成、天下无敌。

(4)前后两部分构成怎样的关系?从这里可以看出这段文字整体上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答:后两部分之间是正反对比关系。从这里可以看出,这段议论整体上采用了比较法中的对比论证法

寓言两则练习题

一、单选题

1、《哀溺文序》、《蝜蝂传》的文体为( B )

2、《哀溺文序》的主题思想是( C )

A、应该学会游泳

B、反对见死不救

C、讽刺要钱不要命

D、

5

悲悼溺水而亡者

3、下列语句中,使《哀溺文序》的主题思想得到升华的是( D )

A、"吾腰千钱",重,是以后“何不去之”

B、“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

C、汝愚之甚,身且死,何以货为?

D、“且若是,得不有大货之溺大氓者乎?”

4、《蝜蝂传》的主题思想是( D )

A、描绘小虫的形象

B、刻画小虫善于负物

C、刻画小虫喜攀高

D、讽刺腐败官僚

5、《蝜蝂传》第一部分的表达方式是( A )

A、叙述描写

B、夹叙夹议

C、抒情

D、议论

6、《蝜蝂传》第二部分的表达方式是( D )

A、叙述描写

B、议论

C、抒情

D、夹叙夹议

二、简答题

1、《寓言二则》在总体上锁用的基本表现手法是什么?

答:运用了言在此而意在彼,彼与此相类比的表现手法。

2、《哀溺文序》所讽刺的对象是什么?

答:爱财如命的人

3、《哀溺文序》通过记叙溺死者的故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答:揭露爱财如命的愚昧无知,警告他们若不猛回头,必然葬身名利场。

4、《蝜蝂传》写了这种小虫的什么习性?这些习性与”今世之嗜取

者“的哪些特点相对应?

答“好负物——贪得无厌

喜爬高——好向上爬

5、《蝜蝂传》第二段在阐述文章旨意时,采用了什么表现方法?答:夹叙夹议

三、简析题

1、中济、船破、皆游、……不应,摇其首。

这段文字表现了”—氓“怎样的思想性格?

答:要钱不要命

2、这里对”—氓“的正面描写,是从哪几个方面着笔的?

答:行为描写,、语言描写.、表情细节描写

3、这里还用了侧面描写,借他人之口指出”—氓“”汝善游最也“,这是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答:反衬

4、今世之嗜取者,遇货不避……亦足哀夫。

(1)这段文字写”今世之嗜取者“,抓住了哪两个特点展开论述?答:贪得无厌,好向上爬。

(2)这两个特点与蝜蝂的生活习性之间有什么关系?

答:相互对应,在事理上前后一致。

答司马谏议书练习题

文学常识:

本文属于书信体驳论文

7

本文要点

1、主旨

2、作者复信的缘由

3、王安石确立的反驳原则

4、抓住对方论点,树立反驳的标靶

5、以事实为依据,逐条批驳对方的论点

6、反驳简洁有力

7、措辞委婉,寓柔于刚

一、单选题

1、下列议论文中属于驳论的是( A )

A、《答司马谏议书》

B、《论气节》

C、《朋党论》

D、《谏太宗十思书》

2、被列宁称为”“中国11世纪的改革家”的是( A )

A、王安石

B、欧阳修

C、苏轼

D、范仲淹

3、《答司马谏议书》中的“谏议”是指(C )

A、名

B、字

C、官职

D、劝谏

4、《答司马谏议书》“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鲁莽”。“君实”指( A )

A、司马光

B、君王

C、蒙君实

D、诚实

5、王安石以“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驳斥( A )

A、侵官

B、生事

C、征利

D、拒谏

6、王安石以“举先王之政,以兴除弊”驳斥( B )

A、侵官

B、生事

C、征利

D、拒谏

7、王安石以“辟邪说,难壬人”驳斥(C )

A、侵官

B、生事

C、征利

D、拒谏

8、王安石以“盘庚之迁”驳斥( C )

A、侵官

B、生事

C、致谤

D、拒谏

9、下列句子中,“故”字解释为“缘故”的意思有( A C DE )

A、所之术多异故也

B、故今具道所以,翼君实或见恕也

C、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D、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E、且以一壁之故逆强之秦之欢,不可

二、简答题:

1、王安石写作本文的意图是什么?

因为保守派代表人物司马光一再致书王安石,指责改革,要求废除新法,王安石以此信进行反驳,并表明自己坚持改革,绝不悔改的决心。

2、本文主要采用了什么方法来驳斥对方?效果如何?

主要采用了反驳乱点的方法来进行反驳,这样,既能直接痛快的切中论敌的要害,又能使文章本身显得要言不烦,简洁有力。

3、王安石为什么把“名实相符”作为自己反驳论敌的依据?

因为“名实相符”是儒者都应信守的原则,司马光号称大儒,当然也不例外,王安石以此作为反驳的论据,就理直气壮,立于不败之地。

三、简析题

9

1、盖儒者所争,……则固前知其如此也。A、概括这段议论的中心论点。

驳斥司马光对王安石变法的种种指责

B、这段议论的驳论的着眼点是什么?

驳斥论点

C、司马光攻击新法的主要观点有哪些?

五个:侵官、生事、征利、拒谏、招致怨谤

D、王安石驳斥司马光种种观点的总立论原则是什么?

名实是否相符

E、这段拨论的力量主要来自哪里?

以君王之命,先王之政,国家利益为立足点,不容对方争辩。

2、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A、这段议论的驳论中心是什么?

驳斥司马光关于新法招致天下怨谤的指责。

B、这段话可分两个层次,请概括这两个层次的大意。

第一个层次,揭示新法招致怨谤的原因在于士大夫阶层的因循守旧;第二层次,借盘庚东迁之事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决心。

C、在驳斥过程中,作者揭露了什么?

旁敲侧击的揭露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不顾国家利益、同俗自媚、因循守旧的政治腐败现象。D、王安石引用盘庚东迁的历史事实来说明什么?体现了他怎样的决心?

说明变法是完全合乎当时的情势和道义理法的,即使一时反对

的人多,也不能悔改。这体现了王安石要坚持变法到底的决心。

E从这段话可以看出这篇文章怎样的风格特点?

可以看出本文寓刚于柔的论辩风格。、

《氓》练习题

本文要点:

1、主旨

2、本诗各章的主要内容

3、女主人公的主要性格特征

4、赋、比、兴手法的运用

5、对比、映衬手法的运用

一.单选题

1、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C)

A、《乐府诗集》

B、《离骚》

C、《诗经》D《楚辞》

2、《诗经》中最有价值、保存民歌最多的是(A)

A、国风

B、大雅

C、小雅D颂

3、《氓》中采用的主要表达方式是(A)

A、赋B比C、兴D,比兼兴

4、《氓》中使用人物性格得到更鲜明体现方法是(B)

A、类比

B、对比

C、象征D侧写

二、多选题

1、《诗经》在表现形式上的特点有(ABDE)

A、以四言为主

B、多用比兴

C、平仄协调

D、讲究节奏和韵律

E、

11

常用常用重章叠句

2、《氓》中的对比手法表现在(ABD)

A、氓与弃妇的性格对比

B、以结婚为界,氓的性格的前后对比

C、氓与其他男子的性格对比

D、以被休弃为界,弃妇性格的前后对比

E、女子之间的性格对比

3、《氓》中抒情主人公的性格特征主要有(AD)

A、善良忠贞

B、卑劣无耻

C、虚伪凶狠D勤劳坚毅E、委曲求全

4、《氓》中运用比兴诗句有(ACDE)

A、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B、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C、吁嗟秋兮,无食桑葚D淇则有岸,隰则有泮E、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三、简析题

阅读《氓》最后一小节,回答问题:

1、指出其中的比兴句及其比兴意义。

答:“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反喻弃妇的悲惨生活没有尽头

2、指出体现氓“士贰其行”的诗句

答:“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3、指出体现女主人公决绝态度的诗句

答:“反是不思,不思其反”

4、指出本节中用到的成语和采用的修辞手法

答:成语“信誓旦旦”。采用的修辞手法有顶针、比喻。

归园田居练习

一、单选题

1、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写作田园诗的著名诗人是(A)

A、陶渊明B\王维C\张若虚D\张继

2、下列诗句中,具有深刻喻意的是(C)

A、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B、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C、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D、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

3、下列诗句中纯属白描的是(C)

A、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B、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C、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D、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4、下列诗句中,纯用白描手法的是(A)

A、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

B、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C、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D、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5、《归园田居》中“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所用的修辞手法是(C)

A、比拟

B、夸张

C、比喻

D、借代

二、多选题

1、《归园田居》“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这里所用的修辞手法有(ACD)

A、比喻

B、夸张

C、对偶

D、拟人

E、借代

2、下列作品中,属于五言古诗的有(BE)

A、《登高》

B、《归园田居》

C、《春江花月夜》

D、《无

13

题》E、《游子吟》

3、下列诗句中,具有用上下句对比意义来表达诗旨的有(AE)

A、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B、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c、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D、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E、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四、简答题

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志向和心情?

答:崇尚自然的志向和归隐田园后的喜悦心情

2、指出诗中运用对比手法的地方,并说明其表现作用。

答:诗作通过世俗与本性、丘山与尘网、鸟笼与树林、小池与深渊、樊笼与自然等一系列对比,借助‘爱’与‘误’、‘恋’与‘思’、‘落’与‘得’等具有明显感情倾向词语的点拨,将诗人崇尚什么、憎恶什么的心态,表现的很鲜明。

3、这首诗的取景和造语有什么特点?

答:质朴自然

4、这首诗多借助什么手法来表情达意?

答:比喻

5、“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两句包含的多重喻意是什么?答:“羁鸟”、“池鱼”是比喻自己受到狭隘官场的束缚和禁锢;树林、深渊比喻田园的广阔、自由;而这两句的总体喻意,则是诗人对解脱困扰、重返自然的向往、追求。

春江花月夜练习

一、单选题

1、下列诗句中,在写景中通过暗示手法抒写人情的是(A)(1)玉户帘中卷不去(2)滟滟随波千万里

(3)汀上白沙看不见(4)江流宛转绕芳甸

2、下列诗句中暗示游子远去的诗句是(C)

(1)玉户帘中卷不去(2))滟滟随波千万里

(3)白云一片去悠悠(3)江流宛转绕芳甸

3、《春江花月夜》中写到月光“卷不去”、“拂还来”是暗示(C)(1)思妇徘徊楼台(2)游子夜夜望月思妇

(3)相思之情难以排遣(4)江流宛转绕方甸

4、这首诗中的“月徘徊”,月照“梳妆台”暗示的是(A)(1)望月思人,对镜伤怀(2)相思之情,难以排遣(3)希望渺茫,团圆无望(4)春将归去,情何以堪

5、下列诗句中,表示音讯不通,相思之情无法传递的是(C)(1)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2)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3)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4)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6、这首诗中,“碣石潇湘无限路”,“碣石潇湘”的意思是(C)(1)泛指天东地北(2)碣石山与湘水、潇水(3)泛指天南地北(4)河北与湖南

15

7、《春江花月夜》的四个部分的基本着眼点依次为(D)

(1)人生—思妇---游子---景物(2)思妇---游子---景物---人生

(3)游子---思妇---人生---景物(3)景物---人生---思妇---游子

三、多选题

1、《春江花月夜》的主旨是(ACD)

(1)描绘了江南春江花月夜清幽宁静的自然美景

(2)展示田园的广阔和自由

(3)抒写了人间的离情别绪

(4)表现了诗人对宇宙永恒、人生短暂的思索

(5)向往着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和隔膜

四、简答题

1、说明诗作第一部分的特点和作用

答:第一部分描绘自然景物,构成一幅天地一体、色彩绚丽的完整图画,为下面的抒情提供了环境与气氛。

2、比较说明诗作二三部分和第四部分借景抒情的不同特点和作用答:二三部分情景交融的基本特点是相反相成;通过景和情的对比反衬,鲜明的体现出月圆人不圆的旨意。第四部分景物的色调与人情的色调完全一致,情景交融的特点是同步相生,通过景与情的相互烘染,离别相思之苦就显得更加浓重。

《行路难》练习

一、单选题

1、诗歌想象丰富,夸张奇特,具有飘逸、奔放、雄奇、壮丽的风

格的诗人是(A)

(1)李白(2)杜甫(3)李商隐(4)陆游

2、《行路难》中运用行为细节揭示内心悲愤的诗句是(B)

()金樽清酒斗十斤,玉盘珍馐直万钱

(2)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3)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4)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3、《行路难》中,以路途艰险比喻世路艰难的诗句是(C)

(1)金樽清酒斗十斤,玉盘珍馐直万钱

(2)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3)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4)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4、《行路难》中,情感运行的特点是(D)

(1)逐层递进(2)逐层递退(3)平缓舒展(4)起伏跌宕5、《行路难》的抒写主旨是(A)

(1)精神痛苦和心理矛盾(2)朝廷昏暗和仕途艰难(3)积极用世和执着追求(4)恃才自信和满怀希望

二、多选题

1、下列诗篇属于乐府体的有(ADE)

17

(1)陆游的《关山月》(2)李商隐的《无题》(3)陶渊明的《饮酒》(4)李白的《行路难》(5)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2、《行路难》中所运用的抒情方法有(ABCDE)

(1)借事抒情(2)借行为细节抒情(3)借象征抒情(4)借典故抒情(5)直抒胸臆

三、简析题

1、指出诗中的行为细节及其表现意义

答:行为细节:“停杯投箸”、“拔剑四顾”。表现意义:形象表达英雄失意的抑郁悲愤之情。

2、指出诗中的象征句及其象征意义

答:象征句:“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象征人世与仕途的艰难险阻。

3、诗中用了哪几个历史人物典故?表达什么感情?

答:用吕尚、伊尹终遇明主的典故表示自己仍对前途充满希望和信心,用宗巧的话来形容的展示自己的宏伟抱负

4、诗歌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精神?

答:表达了作者对前途的坚定信念和乐观进取,自强不息的精神。5、本诗的情感流程的特点及其原因是什么?

情感流程的特点:起伏跌宕。原因:现实的压抑与内心的自信相互冲撞,失望与希望交替起伏。

《登高》练习题

一、单选题

1、《登高》的诗眼是(B)

(1)落木(2)悲秋(3)登台(4)双鬓

2、《登高》前四句的抒情方法是(A)

(1)借写景抒情(2)借叙事抒情(3)借比喻抒情(4)借典故抒情

3、《登高》后四句的抒情方法是(B)

(1)借写景抒情(2)借叙事抒情(3)借比喻抒情(4)借典故抒情

4、《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景象中所渗透的诗人的主要感受是(C)(1)秋衰(2)老病(3)国势衰微(4)穷愁潦倒

5、《登高》“艰难苦恨繁双鬓”一句的意思是(D)

(1)由于艰难苦恨,白头发愈来愈多。

(2)由于年老病衰,白头发愈来愈多。

(3)由于生活艰难,非常痛恨年老病衰。

(4)国事艰难,非常遗憾因年老而不能尽力。

6、作为一首七律诗,杜甫的《登高》在形式上的一个明显特点是(D)(1)首句如韵(2)收尾二联不对偶(3)二三两联对偶(4)四联全对偶

二、多选题

1、下列诗篇,属于七律的有(CE)

(1)王昌龄《从军行》(2)李白《行路难》(3)杜甫《登高》(4)白居易《杜陵叟》(5)李商隐《无题》

19

2、《登高》中的“悲秋”的寓意有(ACE)

(1)悲季节之秋(2)悲行役之秋(3)悲人生之秋(4)悲多病之秋(5)悲国势之秋

3、《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两句所包蕴的主要感情有(ABCD)

(1)羁旅之思(2)怀乡之情(3)垂暮之叹(4)衰病之怨(5)离别之难

三、简析题

1、前四句的抒情方法是什么?情感基调是什么?

答:抒情方式:借景抒情。感情基调:哀

2、前四句写景的感情基调有何不同?分别渗透着诗人怎样的感情?答:前四句写劲秋,渗透政局动荡之思;第二句写清秋,渗透孤单冷清之哀;第三句写衰秋,渗透国势衰颓之痛;第四句写肃秋,渗透历史无情之叹。

3、“悲秋”之“秋”中有哪几方面的寓意?

答:前四句写季节之秋;后四句写人生之秋;渗透在两者之中的是国势之秋。

4、为什么说“悲秋”二字是联接景和情的关钮?

答:“秋”字锁合前四句写景,“悲”字引出后四句抒情。

5、“作客”的内涵是羁旅行役之苦吗?为什么?

答:“作客”的内涵式羁旅行倚之苦,而是抒写远离朝政之哀,因为此时诗人已在“行役”,他心中始终想的是回到朝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