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辩证法

马克思辩证法
马克思辩证法

辩证法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学习列宁《谈谈辩证法问题》

在文章的开头,列宁指出:对立统一规律是客观世界的规律和认识的规律。列宁在把它作为客观世界的规律进行论述之后就把它作为认识规律来论述。

马克思主义认为,认识是人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客观世界是辨证的,认识也当然是辨证的;对立统一规律是客观世界的根本规律,当然也是认识的根本规律。辩证法作为研究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最一般规律的科学,就其内容而言分为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曾说:“所谓客观辩证法是支配着整个自然界的,而所谓主观辩证法,即辩证的思维,不过是自然界中到处盛行的对立中的运动的反映而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4卷,第311页)这就是说,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外部世界(自然和社会)运动的一般规律和人类思维运动的一般规律,是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从本质上说,主观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的反映。因此,人的认识要正确反映客观世界,就必须反映客观世界的矛盾运动,就必须遵循认识的矛盾运动而不断前进。列宁举出马克思的《资本论》作为分析事物矛盾运动的典范。列宁指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首先分析资产阶级社会(商品社会)里最简单、最普通、最基本、最常见、最平凡,碰到过亿万次的关系:商品交换。这一分析从这个最简单的现象中(从资产阶级社会的这个‘细胞’中)揭示出现代社会的一切矛盾(或一切每个的萌芽)。往后的叙述向我们表明这些矛盾和这个社在这个社会的各个部分的总和中、从这个社会的开始到终结———的发展(既是生长又是运动)”(《马克思主义著作选编》甲种本第433页)马克思运用辩证法的根本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作为根本方法,深刻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运动。经过分析,马克思指出商品有两重性,即包含着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矛盾;由此又分析出矛盾具有两重性,即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从而形成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这就是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矛盾的萌芽。接着马克思又分析了价值形态的矛盾运动,指出由于劳动力成为商品,于是货币转化为资本。最后,马克思揭示了资本的内部矛盾,从而揭露了资本家剥削的秘密———占有剩余价值;揭示出“现代社会”的一切矛盾是生产社会化与私人占有的矛盾,从而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所以,列宁说:“一般辩证法的阐述(以及研究)方法也应当如此”。(《马克思主义著作选编》甲种本第433页)毛泽东同志指出:“这是研究任何事物发展过程所必须应用的方法。列宁自己也正确地运用了它,贯穿于他的全部著作中。”(《马克思主义著作选编》甲种本第762页)列宁以马克思为例告诉我们,要想获得对客观世界的正确认识,就必须把对立统一规律“当作认识的规律”。(《马克思主义著作选编》甲种本第431页)

所谓人的认识最根本的就是要认识事物的对立统一。列宁说:“辩证法是一种学说,它研究对立面怎样才能同一,是怎样(怎样成为)同一的———在什么条件下它们是相互转化而化为同一的”。(《列宁全集》第55集,第90页)这是因为客观事物本身就是对立统一体,事物相互之间也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事物存在、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归根到底由这种对立统一的关系所决定。这种情况从根本上决定了人对事物的认识必然是对对立统一的认识。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中的根本规律,它揭示了事物的内部对立双方的统一和斗争,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源泉和动力。它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第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揭示了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辩证法是关于事物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学说,而对立统一规律揭示出事物最普遍、最本质的联系,即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矛盾双方之间的联系,揭示出事物的内部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源泉和动力。这就从根本上阐明了世界普遍联系和发展的实质。第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辩证法其它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既然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联系和发展的最深刻本质,那么它当然也贯穿于辩证法其它规律和范畴中。辩证法的其它规律和范畴从不同侧面揭示了事物联系和发展,揭示了事物的对立统一关系,质量互变规律,以及质和量、质变和量变的对立统一关系;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的是肯定和否定之间、继

承和发展、前进性和回复性之间对立统一关系。辩证法的其它范畴本质上无不是对立统一关系。因此,对立统一规律这一辩证法的中心线索,内在地把辩证法的其它规律和范畴联结成一个有机统一体系。第三,对立统一的分析方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唯物辩证法既是科学的世界观,又是科学的方法论;既是客观世界的发展规律,又是认识思维的发展规律,是科学的认识工具和认识方法。第四,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发展观根本对立的焦点,是它们根本区别之所在。

列宁指出,人类认识世界的任何一个命题都包含辩证的关系。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运用辩证法对资本主义社会所作的分析,只是把辩证法作为认识方法的一次具体运用,其实研究任何事物都可以这样。任何一个事物都包含一般辩证法的葫芽,因此,反映事物任何一个命题,都包含着个别和一般,必然和偶然的辩证法。而一般与个别的分析方法,就是辩证法的基本方法。所谓分析就是分析矛盾,分析的方法就是辩证法的方法。从个别到一般的矛盾分析方法,也是分析和认识其他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的科学方法。因为在任何具体事物或简单命题中,都包含着个别和一般即:①没有离开个别的一般,也没有脱离一般的个别。列宁说:“个别一定与一般相连而存在。一般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任何个别(不论怎样)都是一般。”(《马克思主义著作选编》甲种本第433页)。“人”作为一般只能存在于张三、李四等具体的之中,不能想象在这一个个具体的人之外还存在什么一般的“人”;也不能不想在一般的“人”之外存在着个别的人。②一般与个别也有差别,一般是对个别的本质抽象。个别总有许多自己独有的特点,这是一般所包括不了的。列宁说:“任何一般都是个别的(一部分,或一方面,或本质)任何一般只是大致地包括一切个别事物。任何个别都不能完全地包括在一般之中。”(《马克思主义著作选编》甲种本第433页)每个人都有自己许多特点,一般的“人”只能概括许许多多个别的人的共同本质,而不可能包括每个人的所有特点。个别总是比一般具体、丰富,一般则比个别普遍、深刻。③个别与一般的关系体现了事物的普遍联系。世界上一切事物、现象、过程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在与周围其他事物、现象、过程的联系中存在和发展的;整个世界是一个联系的整体,任何具体事物、现象、过程都是这一整体中的一部分或一方面。正如恩格斯所描述的那样:“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的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其中没有任何东西是不动的和不变的,而是一切都在运动、变化、生成和消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3卷,第359页)④在个别与一般的关系中,就包含着偶然性与必然性,现象与本质的对立统一关系。所以,列宁说:“这里已经有自然界的必然性、客观联系等概念的因素、胚芽了”。(《马克思主义著作选编》甲种本第433页)。

个别和一般的辩证关系原理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矛盾的根本方法。这就是由个别到一般,又由一般到个别。人类的认识,总是从认识一个个具体事物的特殊矛盾开始,逐步认识各种事物矛盾的共同本质,概括出一般的矛盾运动规律,然后以此为指导,如此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是人类认识的正常秩序和规律。马克思主义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我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制订和完善的过程,都是遵循这样的认识秩序和认识规律。由于一般只存在于个别之中,所以我们的认识要从个别到一般。解剖麻雀、典型经验等方法也是由此而来的。由于一般不能包括个别的全部内容,所以认识了一般之后,还要回到个别事物中去。一般只能指导而不能代替对特殊事物的研究。掌握一般和个别辩证关系的原理,就找到了理解矛盾及其规律等等问题的钥匙。不懂得它,就不懂得辩证法,就会犯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错误。

列宁从对一个简单问题的矛盾分析得出结论:“可见在任何一个问题中,好象在一个‘单位’(‘细胞’)中一样,都可以(而且应当)发现辩证法一切要素的萌芽,这就表明辩证法是人类的全部所固有的。”(《马克思主义著作选编》甲种本第433页)可见,对立统一规律无疑是人类认识的规律,已经是正确无误的了。因为既然客观世界的运动是辩证的,与客观世界的辩证运动相符合的正确的认识当然也应当是辩证的。

唯物辩证法不限于研究人类的意识和认识的规律,它首先要研究自然界和社会的一般客观过程。但是,这决不是说可以把辩证法和认识论割裂开来。列宁指出:“辩证法,按照马克思的理解,同样也根据黑格尔的看法,其本身包括现在称之为认识论的内容,这种认识论同样应当历史地观察自己的对象,研究并概括认识的起源和发展,从不知到知的转化。”(《列宁选集》第2卷,第584页)他还直截了当地说:“辩证法就是(黑格尔和)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马克思主义著作选编》甲种本第433页)列宁强调辩证法和认识论的一致,原因在于他研究认识论时是从认识的起源和发展的角度来研究认识的。这是对认识的全面的历史的考察。它没有着眼于认识的某一方面或某一阶段,而是着眼于所有的方面阶段综合在一起展现出来的认识的发展过程。这种以认识的发展过程为对象的认识论,其内容实际上就是认识发展的一般规律,即:认识发展的辩证法。

辩证法科学地揭示了人类认识对象的客观的、辩证的性质。认识论是关于认识的理论,但是科学的认识论决不能只局限于纯粹认识的领域,它必须同认识的对象相联系来研究人的认识,没有对象的认识是不存在的。而认识的对象究竟是什么,他处在怎样的状态,这是需要由辩证法来揭示的。人和人的认识,并不是从来就有的。认识是辩证法运动着的物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从自然物质中分化出人和人脑以后才产生的。如果离开辩证法,把认识看作凭空出现、主观产生的神秘物,那就谈不上什么科学的认识论。辩证法的规律贯穿于认识的全过程,辩证法所揭示的一般规律,同样也是认识发展的规律;反过来辩证法的正确性和生命力,也必须由人类认识史、科学史、实践史来检验,辩证法的发展及其新范畴的产生,也必须由新的认识不断丰富和补充。所以说,辩证法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列宁关于辩证法就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思想,是对马克思哲学的重大贡献。这一思想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第一,认识事物必须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也就是要看到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复杂的事物是由矛盾构成的,因此,看问题就必须通过矛盾分析法。矛盾即是事物,矛盾即是过程,矛盾即是发展。因此,我们分析事物,过程与发展,也就是分析事物的矛盾,分析事物的原因与结果、必然与偶然、可能与现实、形式与内容、现象与本质、绝对与相对、一般与个别以及质变与量变、否定与肯定等矛盾关系。当然,认识事物有各种方法,多种多样,但最为根本的是矛盾分析法。

第二,认识事物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所谓矛盾分析法,也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也就是说,我们在认识事物时,必须从矛盾的特殊性出发,看到矛盾的特点、个性、看到事物的复杂性。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首先要在矛盾普遍性的指导下,认识事物的特殊性。因为,特殊性是认识的基础,认识的出发点。每一门科学的任务就是揭示自然或社会的一定过程、一定方面的特殊矛盾的本质和运动规律,而要对具体事物进行科学研究,就必须把握事物的特殊性。其次,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就是要分析矛盾体系中各种矛盾的地位,把握各种矛盾在事物中的作用。同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也是为了选择解决矛盾正确的适当的方法。因此,在认识事物矛盾时,把握矛盾的特殊性是我们认识的关键,也是我们解决矛盾的关键。

第三,必须坚决反对教条主义,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教条主义割裂了一般与个别的辩证关系,只承认一般而否定个别,不懂得一般存在于个别之中,拒绝研究具体事物的个性,把一般理论当成可以不顾具体条件到处乱套的僵化公式。教条主义从本本出发,只知道高深理论,却不了解民情国情,不了解具体情况,不研究新问题。所以,以教条主义的方式领导革命与建设,就往往会造成革命与建设事业的重大损失与挫折。在我党历史上,教条主义的危害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教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创造性地坚持了一般与个别相统一的辩证法和认识论,克服了割裂一般与个别辩证关系的教条主义错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实践想结合,从而引导中国革命取得了胜利。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我们也应当坚持这一辩证关系原理,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我们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结合起来,努力推进社会主义事业。

三、认识是螺旋式上升的辩证发展过程

列宁首先提出了黑格尔等人把认识比作圆圈的思想。黑格尔按照他否定之否定的三段式,把人的认识比作圆圈。列宁认为这个比喻是合理的,也很生动形象。按照黑格尔的说法,任何一个认识都是经过从开端到中介,再到末尾的发展过程而完成的,这样正好转了一个圈,末尾部分与开端部分相联系,但不是简单地返回到开始的认识,而是比开端发展了的认识,它既是前一个认识的未尾,又是新的认识的开端。这样认识按照圆圈的形式不断发展,就形成一串圆圈。这个比喻反映了认识由低级向高级螺旋式发展的曲折性、上升性、无限性,因而是合理的,是合乎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的。

列宁把黑格尔关于圆圈的思想经过唯物主义的改造以后,应用于哲学史,探索了哲学思想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概述了哲学从古希腊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这一发展过程。列宁指出,在研究哲学思想的发展过程中,一般说来,历史的顺序应当同逻辑的顺序相一致。但是,在历史发展的某一阶段上,由于各种特殊的原因,也会出现某种暂时的倒退。在这种情况下,判定这一阶段的哲学发展成果,就不一定是全受人物年代顺序的限制,而应当看谁的哲学思想成果最高,谁从本质上代表了这一阶段的哲学思想的最高成果,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列宁说不一定以人物的年代先后为顺序。比如说,古希腊哲学,

在当时几个最著名的哲学家当中,虽然赫拉克刻特出世的最早,但其哲学成果却最高,代表了这一阶段哲学进步的本质。如果用圆圈的形式来表达,那么就应当把他的哲学看作是圆圈的末端,以后的哲学,不是从柏拉图反动的唯心主义开始,而是从赫拉克刻特朴素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开始继续向高级发展。这样并不是意味着否定古希腊哲学暂时倒退的历史事实,而是充分肯定了另一事实,即赫拉克利特的哲学成果最高,对后代的影响要比其他哲学家大得多。

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意义

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意义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它的内容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留给我们的大量精神财富,连同各国马克思主义者在继承和发展的实践中创造的理论成果,构成了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思想宝库。它涉及的众多学科门类所形成的知识海洋,无论在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时代,还是在人类文明继续发展进步的新时代,都当之无愧地称得上博大精深。 从不同的角度,我们可以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作出不同的回答。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称,其前身

是德国古典哲学。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是世界所发生的一切变化的基础。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物质不是精神的产物,精神只是运动着的物质的最高形式。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人们能够认识并正确运用客观规律。辩证法的规律是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历史中抽引出来的,实质上可以归结为以下3个规律:从量转化为质和质转化为量的规律;对立的相互渗透的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辩证法是关于一切运动最普遍的规律的科学。运动的根源在于矛盾。矛盾双方只存在于它们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联系之中。人们要认识物质世界的运动规律,必须通过实践,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人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个别人的认识又是有限的,这个矛盾要在无穷无尽的、连绵不断的世代中解决。 唯物史观(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始终是生产的因素,两者的结合构成生产力。人们在发展生产力时也发展着一定的相互关系,即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总合起来就构成为社会关系。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的性质随着生产力的改变而改变。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等等;所以每一个历史时代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和思想的基础。从原始公社制解体以来,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他们是在现实关系的基础上进行创造。个人在历史上有一定作用,每个时代都需要而且能够创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仰望人类思想史的浩瀚星空,上面闪烁着千百颗光彩照人的智慧之星,从探究世界本原的古希拉的先哲们,到构建了人类历史上最庞杂的一个辨证法体系的黑格尔;从重人事,定礼乐、倡仁道的中国儒学始祖的孔夫子,到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全面提出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的孙中山,他们都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杰出贡献。但是,在群星灿烂的人类思想史上,还没有一种理论能象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世界的认识如此深刻和透彻,更没有一种理论能象马克思主义那样如此富有成效地改造了人类生存的“小小寰球”。当今世界和我们当前所处的时代,同过去相比发生了很多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就是人类社会正经历着一场最伟大的革命,而这场革命是以马克思主义做为精神武器和思想旗帜。可以说,要了解世界最近一百多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不懂得马克思主义是不行的,要认识现代世界的基本格局和纷繁复杂的现象,不懂得马克思主义也不行;同样,要展望我们食品药品发展的前景,不懂得马克思主义更不行。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当代“必要”的哲学。它不仅提供了给我们一种历史观,同时,它也是我们作为历史创造和工作实际的行动指南,尽管当今的世态和社会包括一些工作思维是多变的,但一个多世纪以来,世界的必变是肯定无疑的,但我们要看到大部分的改变将是在马克思理论本身的鼓舞和指导下进行的。 就从我们的食品药品监管工作来看,从成立至今我们为保障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作出了许多的贡献,成绩是肯定的。但我们也要清晰的看到,我们仍然面临着许多新的情况、新的问题、新的矛盾,这些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的出现,要求我们必须要从理论上、实践上作出回答并加以解决,否则我们的食品药品监管工作就不能更好地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 一、辩证唯物论 1、宏观角度 (1)(辩证)唯物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的作用;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2)单元标题和课题:(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探索世界的本质;把握思维的奥妙) 2、中观角度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意识的(能动)作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3、微观角度 意识的特点(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自觉选择性);物质与运动关系;运动与静止关系等 二、唯物辩证的认识论 1、宏观角度 (1)(唯物辩证的)认识论:(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真理三性;认识三性) (2)单元标题和课题:(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求索真理的历程) 2、中观角度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3、微观角度 实践的特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真理三性;认识三性 三、唯物辩证法 1、宏观角度 (1)(唯物)辩证法:联系观、发展观、矛盾观、创新观 (2)单元标题、课题等: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发展);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观);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 2、中观角度 “普遍联系的观点”(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永恒发展的观点”(发展普遍性和实质;总趋势:前进性与曲折性统一;状态:量变与质变的统一);“矛盾观”(矛盾对立统一;矛盾普遍性;矛盾特殊性;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两点论与重点论统一);“创新观”(辩证否定观;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创新作用;发展实质) 3、微观角度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系统优化的方法;发展普遍性和实质;发展总趋势:前进性与曲折性统一;发展状态:量变与质变的统一;矛盾对立统一(同一性与斗争性);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特殊性;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两点论与重点论统一;辩证否定观;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创新作用 四、历史唯物主义 1、宏观角度 (1)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社会基本矛盾、基本规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生价值;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人生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2)单元标题: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2、中观角度 课题:寻觅社会的真谛(社会历史观);实现人生的价值(人生价值观);群众观(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最高标准) 3、微观角度 单独考查其中某个原理 导读: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包括辩证唯物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唯物辩证法三个部分。历史唯物主义包括历史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等部分。 ★哲学主观题综合角度设问(具体原理见后)

[赏析]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

[赏析]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 2006年07月05日 10:31 来源:成人高考教育网 对立统一规律 一、基本概念: 矛盾,矛盾的同一性,矛盾的斗争性,内因,外因,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主要矛盾,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的次要方面,两点论,重点论,矛盾分析方法,对立统一规律 二、重点难点辅导: 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注意:第一,这是比较综合的问题,既要谈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又要讲内外因问题,如果出题只问其中一部分,那么回答所问的那部分即可。 第二,对于事物发展的动力问题,考生容易记住矛盾的对立统一。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对立统一,但往往忽视二者的辨证统一、相互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运动这关键的一层含义。 2、矛盾问题的精髓: 要把握矛盾特殊性的具体表现。 3、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 第一,事物发展的内因与外因的辨证关系原理及其现实意义在以往考试末以大题形式出现过,应予以重视。 第二,内外因辨证关系中不要以为内因决定外因;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并不等于内因决定外因。

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一、基本概念: 联系,发展,运动,静止,规律,现象,本质,原因,结果,必然性,偶然性,可能性,现实性,唯物辩证法,形而上学 二、重点难点分析 1、两种发展观的对立(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注意:形而上学理解的同一,是一种绝对相同,是抽象的同一,是排斥差别的同一。现实中不存在这种同一。形而上学与唯物辨证论对立的焦点就是,是否承认事物的内在矛盾性,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而唯物辩证法认为同一是包括差别、对立的同一。 2、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核心: 注意:这条规律是揭示事物发展源泉和动力的规律。矛盾既对立又统一,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相互结合,由此推断事物的转化和发展。 3、规律及其属性 注意:第一,把握规律与认识、规律与真理的区别。规律指的是事物自身具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内在的本质必然联系,具有客观性。真理则是对规律的认识,属意识领域。 第二,承认社会历史发展有规律,不等于承认历史事件可以重复出现。社会历史规律的重复性是指同类历史事件中共同的、本质的东西一再发生作用,并不是历史事件的重复发生。历史事件是历史活动中主客体、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它总是个别的、具体的,它是不可重复的,这一点与自然发展的规律有所区别。 4、透过现象揭示本质是认识规律的途径 注意:第一,要掌握这一对范畴要注意本质与规律、必然性的联系。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它是马克思主义的本源、灵魂和根本理论基础。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唯物论和辩证法都是相互统一的,因为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当马克思唯物地解决世界本源问题时,已经内在的包含辩证法,因而从实际上说在马克思哲学中,唯物辩证法就是辩证法,马克思主义中的辩证法最初起源于黑格尔的的唯心主义辩证法,马克思和恩格斯用辩证法改造以前的唯物主义,并辩证唯物地概括了当代的自然科学成就和总结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实践经验,历经辛苦创立了最完备的彻底唯物主义的新型哲学——唯物辩证法(即辩证唯物主义),它是一种总体性的世界观,但同时它又是一种方法论,而且是有巨大的潜在的应用功能的方法论,马克思曾经说过:“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就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 以马克思和恩格斯为领头者,后来陆续的出现许多的学者对着辩证法的论述,马克思的《资本论》,他极大的发展和丰富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思想。因为他们的努力与探究,才成就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以对立统一规律为核心,阐述了形而上学发展观与辩证的发展观的根本对立,说明矛盾的客观性和普遍性,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着重阐述了认识的辩证法,分析了绝对和相对、抽象和具体、

一般和个别等哲学范畴间的辩证关系。 在马克思主义中,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辩证法、认识论、历史观在本质上是一致的,这是因为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党的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的哲学基础。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在实际工作中的创造性运用。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认识的主体。认识从实践中来,主要是从群众的实践中来;认识回到实践中去,也主要是回到群众的实践中去。这样的因果关系使得这三者保持着一致性。随着辩证法的发展,辩证法也有着他的三大规律,分别是对立统一规律,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以及否定之否定规律,而这三大定律正不断地为我们所运用,帮助我们解决许多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唯物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 ?一、唯特辩证法的总特征(普遍联和永恒发展) ?普遍联系: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的特点。 ?永恒发展:发展是前进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二、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矛盾分析法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 (1)、矛盾是指事物之间的对立和统一及其关系,要区分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 (2)、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3)、斗争性是矛盾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享的性质和趋势。 (4)、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原理,要求我们要分析和解决矛盾时,必须从对立中把握同一,从同一中把握对立。 忘记悲伤的妇人 一个老妇人唯一的儿子死了,她非常悲伤。便请教一位灵修大师:“大师,有什么办法使我儿子复活吗?”大师说:“我有办法,但你要先去找一杯净水给我。这杯水必须来自一个从来没有过痛苦的家庭,有了这杯水,我就可以救活你的孩子。”老妇人听了十分高兴,立即去寻找这杯水。可是,无论到了茅舍或华厦,乡村或城市,她发现每一个家庭都有他们各自的痛苦。最后,她为了安慰别人的痛苦而忙碌着,在不知不觉中早已忘了找水的事。就这样,在她热心的付出中,丧子的哀伤悄悄地离开了她的心。痛苦和欢乐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是一对矛盾,世界上的任何家庭都有痛苦和欢乐,都存在着矛盾。 【哲理启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不仅事事有矛盾,而且时时有矛盾,采取回避、逃避的办法都是没有用的。只有承认矛盾,直面矛盾,分析矛盾,才能有效地解决矛盾,才能科学地看问题、办事情,为社会做出贡献。 ?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又统一、又斗争推动了事物的运动和变化。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都有重要作用。 (2)、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是:第一,提供矛盾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条件。第二,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第三,矛盾双方相互贯通规定了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和方向。 (3)、矛盾的斗争性的作用表现在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中:在量变过程中,斗争性推动矛盾双方量的变化,通过双方力量的消长,为质变作准备;在质变过程中,斗争性使旧的矛盾统一体分解,新的矛盾统一体产生,完成质变。 量体裁衣 明朝嘉靖年间,北京城中有位裁缝名气很响,他裁制的衣服,长短肥瘦,无不合体。一次,御史大夫请他去裁制一件朝服。裁缝量好了他的身腰尺寸,又问:“请教老爷,您当官当了

马克思辩证法

辩证法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学习列宁《谈谈辩证法问题》 在文章的开头,列宁指出:对立统一规律是客观世界的规律和认识的规律。列宁在把它作为客观世界的规律进行论述之后就把它作为认识规律来论述。 马克思主义认为,认识是人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客观世界是辨证的,认识也当然是辨证的;对立统一规律是客观世界的根本规律,当然也是认识的根本规律。辩证法作为研究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最一般规律的科学,就其内容而言分为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曾说:“所谓客观辩证法是支配着整个自然界的,而所谓主观辩证法,即辩证的思维,不过是自然界中到处盛行的对立中的运动的反映而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4卷,第311页)这就是说,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外部世界(自然和社会)运动的一般规律和人类思维运动的一般规律,是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从本质上说,主观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的反映。因此,人的认识要正确反映客观世界,就必须反映客观世界的矛盾运动,就必须遵循认识的矛盾运动而不断前进。列宁举出马克思的《资本论》作为分析事物矛盾运动的典范。列宁指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首先分析资产阶级社会(商品社会)里最简单、最普通、最基本、最常见、最平凡,碰到过亿万次的关系:商品交换。这一分析从这个最简单的现象中(从资产阶级社会的这个‘细胞’中)揭示出现代社会的一切矛盾(或一切每个的萌芽)。往后的叙述向我们表明这些矛盾和这个社在这个社会的各个部分的总和中、从这个社会的开始到终结———的发展(既是生长又是运动)”(《马克思主义著作选编》甲种本第433页)马克思运用辩证法的根本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作为根本方法,深刻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运动。经过分析,马克思指出商品有两重性,即包含着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矛盾;由此又分析出矛盾具有两重性,即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从而形成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这就是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矛盾的萌芽。接着马克思又分析了价值形态的矛盾运动,指出由于劳动力成为商品,于是货币转化为资本。最后,马克思揭示了资本的内部矛盾,从而揭露了资本家剥削的秘密———占有剩余价值;揭示出“现代社会”的一切矛盾是生产社会化与私人占有的矛盾,从而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所以,列宁说:“一般辩证法的阐述(以及研究)方法也应当如此”。(《马克思主义著作选编》甲种本第433页)毛泽东同志指出:“这是研究任何事物发展过程所必须应用的方法。列宁自己也正确地运用了它,贯穿于他的全部著作中。”(《马克思主义著作选编》甲种本第762页)列宁以马克思为例告诉我们,要想获得对客观世界的正确认识,就必须把对立统一规律“当作认识的规律”。(《马克思主义著作选编》甲种本第431页) 所谓人的认识最根本的就是要认识事物的对立统一。列宁说:“辩证法是一种学说,它研究对立面怎样才能同一,是怎样(怎样成为)同一的———在什么条件下它们是相互转化而化为同一的”。(《列宁全集》第55集,第90页)这是因为客观事物本身就是对立统一体,事物相互之间也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事物存在、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归根到底由这种对立统一的关系所决定。这种情况从根本上决定了人对事物的认识必然是对对立统一的认识。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中的根本规律,它揭示了事物的内部对立双方的统一和斗争,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源泉和动力。它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第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揭示了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辩证法是关于事物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学说,而对立统一规律揭示出事物最普遍、最本质的联系,即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矛盾双方之间的联系,揭示出事物的内部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源泉和动力。这就从根本上阐明了世界普遍联系和发展的实质。第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辩证法其它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既然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联系和发展的最深刻本质,那么它当然也贯穿于辩证法其它规律和范畴中。辩证法的其它规律和范畴从不同侧面揭示了事物联系和发展,揭示了事物的对立统一关系,质量互变规律,以及质和量、质变和量变的对立统一关系;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的是肯定和否定之间、继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总结 很全很经典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总结(58个) (一)、唯物论(三观两原理一方法论)10个原理 1、三观:物质观、意识观和实践观 ①物质观: 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 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运动的物质与时间、空间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 时空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 时空的有限性与无限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 ②意识观:意识的能动性原理: 第一,在认识世界过程中,意识不仅可以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可以通过抽象思维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第二,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意识具有指导性。意识可以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意识的这一能动作用具有两种不同的性质:其一,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使人们的实践活动获得成功;其二,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使人们的实践活动遭到失败。意识的这一作用是意识能动性最突出的表现。 第三,意识能够反作用于主体,影响人的生理过程。人的精神是否愉悦,对于其身体健康状况有重要影响。 ③实践观:主体与客体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自在世界与人化世界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2、两原理: ①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从属) ②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辩证唯物主义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是指统一于所有物质形态的共同的本质的属性----客观实在性;世界的统一是无限多样的统一,是包含着质的差别的统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运动和发展的充满联系的统一。 3、一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二)、辩证法(一个一,两个二,三个三,四个四)23个原理

1、一个一是指一个核心——矛盾 ①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②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③矛盾的不平衡性原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④矛盾是事物发展动力的原理: 第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使每一方在相互统一中得以存在和发展。 第二,矛盾双方相互包含,使任何一方都从对方那里吸收到了有利于自身的因素,从而在相互利用、相互促进中共同地得到发展。 第三,矛盾双方相互贯通,规定了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第四,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相互斗争,推动事物的发展。矛盾的斗争性首先引起事物的量变,一旦矛盾双方的斗争突破原有事物的限度,就会引起事物的质变。 ⑤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2、两个二是指两大总特征:联系和发展 联系: ①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原理(联系的含义和特征);②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从属);③系统与要素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从属)。 发展: ①新事物必然要战胜旧事物的原理:新事物符合客观世界发展的规律,具有存在的必然性和前进性,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新事物脱胎于旧事物的母腹,它对旧事物采取了扬弃的态度,具有旧事物所没有的优越性;社会领域的新事物符合人民利益,得到人民的拥护、支持。 ②尊重客观规律性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正、反、换)。 ③唯物辩证法过程论的原理:世界的发展是无限的,而每一个具体事物的发展是有限的,世界的无限发展是由无数个事物有限的发展过程的集合而成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

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 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 一、基本概念: 矛盾,矛盾的同一性,矛盾的斗争性,内因,外因,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主要矛盾,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的次要方面,两点论,重点论,矛盾分析方法,对立统一规律 二、重点难点辅导: 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注意:第一,这是比较综合的问题,既要谈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又要讲内外因问题,如果出题只问其中一部分,那么回答所问的那部分即可。 第二,对于事物发展的动力问题,考生容易记住矛盾的对立统一。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对立统一,但往往忽视二者的辨证统一、相互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运动这关键的一层含义。 2、矛盾问题的精髓: 要把握矛盾特殊性的具体表现。 3、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 第一,事物发展的内因与外因的辨证关系原理及其现实

意义在以往考试末以大题形式出现过,应予以重视。 第二,内外因辨证关系中不要以为内因决定外因;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并不等于内因决定外因。 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一、基本概念: 联系,发展,运动,静止,规律,现象,本质,原因,结果,必然性,偶然性,可能性,现实性,唯物辩证法,形而上学 二、重点难点分析 1、两种发展观的对立(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注意:形而上学理解的同一,是一种绝对相同,是抽象的同一,是排斥差别的同一。现实中不存在这种同一。形而上学与唯物辨证论对立的焦点就是,是否承认事物的内在矛盾性,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而唯物辩证法认为同一是包括差别、对立的同一。 2、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核心: 注意:这条规律是揭示事物发展源泉和动力的规律。矛盾既对立又统一,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相互结合,由此推断事物的转化和发展。 3、规律及其属性 注意:第一,把握规律与认识、规律与真理的区别。规律指的是事物自身具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内在的本

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分析唯物辩证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课程论文 教学实践环节 论文题目:从马克思主义角度分析唯物辩证法 年级、专业: 学生姓名: 学号: 完成时间: 成绩: 指导教师:

内容摘要:首先阐述对唯物辩证法的初步认识,说明唯物辩证法与实际的联系,粗略点出唯物辩证法的意义所在。其次阐述唯物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的统一,进一步分析唯物辩证法,说明唯物辩证法的科学性。接着分析唯物辩证法与科学发展观之间的联系,突出唯物辩证法可以让人们科学地认识与了解实际,促进发展。然后着重说明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中的核心内容,突出唯物辩证法在马克思主义中的重要地位。最后总结对唯物辩证法的分析。 关键词认识意义主客观辩证法的统一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的核心 对唯物辩证法的初步认识 所谓唯物,就是以实际为根本,以物质来决定意识。唯物辩证法是一种研究自然、社会、历史和思维的哲学方法,从总体上揭示了世界的辩证性质。唯物辩证法的出发点是我们实际中所存在的各种有形的事物。这些有形的事物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在持续运动、变化的。恩格斯曾说过:“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其中没有任何东西是不动和不变的,而是一切都在运动、变化、产生、消失。”唯物辩证法所要研究的就是永恒运动着的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规律。 唯物辩证法被称为“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总结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历史经验,概括自然科学的最新成就,批判地继承人类文化优秀遗产,特别是批判改造黑格尔唯心主义辩证法的基础上创立的,后来又有列宁、斯大林和毛泽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说明唯物辩证法是由对实践经验的总结而得来的。因而唯物辩证法可以充分的联系实际,以实际为根本对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做出理性的分析。 唯物辩证法既揭示了客观世界联系与发展的本质和规律,也揭示了人类实践活动中思维发展的规律。 唯物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的统一 客观辩证法是指客观事物或客观存在的辩证法,即客观事物以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形式呈现出的各种物质形态的辩证运动和发展规律。主观辩证法是指人类认识和思维运动的辩证法,即以概念作为思维细胞的辩证思维运动和发展规律。客观辩证法独立于人的思维和意志之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只是物质世界本身的联系和发展。而主观辩证法以概念为基础,同人类思维的自觉活动相联系。虽然两者在表现形式上不同,但是主观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的反映,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在本质上是统一的。唯物辩证法包括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可以充分说明唯物辩证法是理性、客观地分析实际的。 客观辩证法是对外部自然界的规律,而主观辩证法是对支配人类本身的肉体存在和精神存在的规律,恩格斯认为“这两类规律,我们最多只能在观念中而不能在现实中把它们分开”,更进一步说明了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是统一存在的。既从实际出发,联系外部世界,又不脱离人的思维,以物质决定意识,然后意识反映物质,科学而又全面的认识实际。 人类对世界的认识不能只看到物质的表面就做出判断,也不能单凭自己的感觉就有了结论。而唯物辩证法结合了客观辩证法对外部自然界的认识和主观辩证法对人类思维的解析,避免了杜林形而上学思想中将二者对立而陷入“唯心主义”沼泽的情况,真正做到了科学认识世界。 唯物辩证法和科学发展观的联系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理论品质在当代中国的一个生动而具体的体现。它着眼于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精神,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体现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继承与创新的完美统一。科学发展观是对人类社会关于发展问题认识的最新成果,是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知道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世界观、方法论的集中体现。科学发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三章辩证法

第三章辩证法 第一节联系与发展 一、相关概念 1、联系:作为哲学范畴,包括一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 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2、系统: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构成的具有稳定结构和特定功能的有 机整体。 3、整体:事物的各内在部分相互联系构成的有机统一体及其发展的全过程。 4、部分:构成事物有机统一体的各个方面及发展全过程的各个阶段。 5、运动:物质的存在方式,它标志事物变动不居的动态过程。 6、发展:前进的变化或进化,反映着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或 从一种运动形式中产生另一种运动形式的过程,从总体上概括世界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无序到有序的有方向的运动。 7、新事物:合乎历史发展方向,有远大前途的东西。 二、普遍联系原理 联系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1、联系的客观性 事物本身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它不依赖人的意志为转移,人的联系概念不过是客观存在的联系的反映。坚持联系的客观性是坚持唯物主义的观点,否认联系的客观性是唯心主义观点。 2、联系的普遍性 (1)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 (2)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处在和其它事物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之中; (3)整个世界及每个事物都是由无数个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而构成的有机整体。 3、联系的多样性 (1)联系的内容和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2)各种不同的联系在事物发展过程中作用是不一样的。 4、联系的条件性 任何具体联系都依赖于一定的条件,条件改变了,联系的性质、方向也随之改变。(1)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有条件的; (2)条件是可以改变的; (3)改变条件也是要有条件的,只有有条件这点才是无条件的。 5、方法论意义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三、系统论(整体和部分) 1、整体和部分的含义 整体:事物的各内在部分相互联系构成的有机统一体及其发展的全过程。 部分:构成事物有机统一体的各个方面及发展全过程的各个阶段。 2、相互区别 (1)概念不同 (2)地位不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 (3)功能不同,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 第一章对立统一规律 主要内容 一、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二、对立统一规律 问题导入: 上一讲,我们讲述了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原理,解决了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 主义一元论的世界观。这一讲和下一讲,主要阐明物质世界为什么会发展,怎样发 么?解决世界的状况?怎么样?的问题,集中论述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唯物辩证 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最一般的规律,科学地回答了世界的状况?怎么样?的问题。 下面,我们首先讲一讲对立统一规律为什么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的问题 在唯物辩证法科学体系中地位和作用。 一、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唯物辩证法是一个内容极为丰富的科学理论体系,它的总特征就是关于事物联 点,它的所有规律和范畴,都是从不同的方面揭示事物的普遍联系和

变化发展的本 观点的展开,对立统一规律也是如此。所以,我们有必要对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有一 (一)唯物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科学 请大家看看这一组长征及其图片。设问:看到这组图片想到些什么?最后抽象出1.什么是联系? 页码,1/42 2013-9-24 所谓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2.联系的特点 (1)联系具有客观性 事物的联系是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 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每一种事物都是和其他事物联系着而存在的,这 性。 坚持联系的客观性,就是要求我们要从客观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出发,这是唯物 法、诡辩论的重要区别所在。 坚持联系的客观性,就是在联系的观点上坚持了唯物论。 (2)联系具有普遍性 事物联系的普遍性有三层含义: 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即任何事物都

马克思主义原理复习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马克思主义原理考试复习提纲(完整版) 马克思主义原理考试复习提纲(2009年11月) 1、马克思主义的广义、狭义含义? P3 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体系。 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是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什么?P4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3、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什么?P16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4、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继承了前人的什么理论成果?P8 马克思主义是在吸收了几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一切优秀成果,尤其是在批判的继承、吸收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在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和科学总结工人阶级斗争实践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 *5、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是什么?一般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6、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是什么?P17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7、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是什么?P14 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8、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方法是什么?P21 坚持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 9、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是什么?P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10、哲学基本问题是什么?P28 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谈谈“中国梦”与“我的梦”

我梦就是中国梦 一、什么是中国梦 1、我的梦。作为青年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后备力量。我的梦就是成为一名德智体全面提升的合格人才,为将来在具体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优异的成绩,为中国梦的实现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2、中国人的梦是由每一个中国人的梦汇集而成的强国复兴梦。我想每一个人对未来有着不同的梦,它可能是一名在学术上有建树的科学家,也可能是在专业领域有独特创新的工程师,也可能是具体岗位上能工巧匠,也可能是一名普通教师和普通技术工人……等等。虽然每个人的工作岗位不同,贡献大小不同,但他们都在为着自己的梦想去实践,去奋斗。滴水成流,最终汇成一股强大的势不可挡的洪流,它就是----中国强盛之流,中华民族复兴之流。 二、为什么要有中国梦 1、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几千年不断延续、传承至今的文明,但在近代百年的历史发展中,遭受列强侵略,任人宰割和压迫;统治者丧权辱国,任领土被侵占被割让,任资源被掠夺,任人民被欺负,被外人称为“东亚病夫”,中国人在外人面前低人一等,不敢抬头;被许多国家看不起的民族,任人嘲笑,受到很多不公正的待遇。近代以来,许多仁人志士,许多不干被欺负的中国人渴盼复兴,无数人为了实现民族复兴,苦苦探索,甚至抛头颅,洒热血。现在,我们找到了一条复兴之路,看到了复兴的曙光,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梦。 2、如今,我国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位,但人口多、资源缺、底子薄、地区之间、人与人之间发展很不平衡,在复兴之路上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各种各样的干扰和阻力,但都不可能阻挡中国人的复兴步伐,都不可能阻止中华民族实现最伟大的的中国梦。 3、现今世界“和平、合作、发展”已成为主流,发展经济已成为各国的首要目标。但环境、资源问题日益严峻,国与国之间除了经济合作,同时还存在着竞争关系,竞争中有合作竞争和对立竞争。一些国家地区仍然存在着不和谐的因素,一些敌对势力不希望中国复兴,逆潮流而动,视中国的发展是对他们的威胁,挑起争端,企图阻碍和干扰中国的发展。另外,由于中国的快速发展对资源需求不断增加,势必与其他国家在发展空间、资源等问题上产生矛盾,这些矛盾处理不好,将会影响中国和平发展和中国梦的实现。 三、怎样实现中国梦 “中国梦”首先是“自强梦”。实现“中国梦”,就是要实现综合国力进一步跃升。进一步做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的“五位一体”建设,将“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坚持促进社会和谐”纳入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社会建设的重点,等等。我们每一个人只有立足自己岗位,创先争优,胼手胝足,奋发有为,在奋斗的每个驿站都留下无悔的记忆,才能为自己的梦想注入一份心力。 作为青年大学生,要主动将自己的成长成才与实现“中国梦”结合起来,坚定“走中国道路”的信心。只有国家的发展我们才有自己的机会,才有可能实现自己期望的梦想。作为青年大学生,必须紧密团结,“凝聚中国力量”。“中国梦”要求每一个中国人都用自己的勇气、智慧、创造精神争取美好生活的梦。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责任已一步步落到我们青年大学生身上。我们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只有国家好、民族好,我们每个人才会好;只有民族、国家实现科学发展,个人才能实现全面发展。同样,只有每个人都拿出实干的精神和劲头,立足本职,干好自己的事情,在自己岗位上人人出彩,每个人活力都充分涌流,13 亿个体共同编织的“中国梦”才够美丽,才更坚实。作为这个有机整体中的一分子,中国当代青年大学生也不是以个体存在的,而是共同生活在中国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员,国家的荣辱兴衰与我们息息相关。只有更多地关心国家大事,了解当今世界发展的趋势,坚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才能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法两大特征梳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法两大特征梳理 华图教育 导语:马克思主义哲学看似比较晦涩,我们很多学员在复习时容易进入误区,跟着马哲一起晦涩,纠结于马哲的某些概念,在我看来大可不必,我们在复习马克思主义哲学重要的知识点辩证法时,只要把握好其最基础的知识点就可。以下由华图教育李小舟老师给大家梳理一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法知识点,期望对广大学员有所帮助。 马克思主义哲学模块包括两大特征即联系与发展。 其中就概念而言,世界是联系的,其概念为联系的涵义为联系是指一切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其联系的特点包括四方面即客观性: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客观现象;普遍性:事物之间、内部各要素之间;多样性:形式是多样的;条件性:时间空间发生改变,联系也发生改变。 世界是永恒发展其中包括两个知识点即1、发展的永恒性:发展的本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2、社会发展过程也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1)总的方向、趋势和内容上是上升的、前进的,这一上升性是由社会基本矛盾决定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2)具体道路和形式则是迂回的、曲折的,不是直线上升的。正因为社会发展既是前进的又是曲折的,所以社会发展表现为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 例:张家界自然风景区由于今年缺乏科学的规划和强有力的调控,致使许多与自然景观不协调的设施如补丁般漫山遍野,大煞风景。加之游人太多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严重,使“世界自然文化遗产”的品位下降。最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列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濒危名录,整改不力将摘牌。由此可见( )。 A.联系是客观的,不是主观的 B.联系是直接的,不是间接的 C.联系是抽象的,不是具体的 D.联系是无条件的,不是有条件的解析:正确的为A选项。自然风景的自然条件是客观的,不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当人类发展未必客观规律时,就会遭到惩罚。所以说联系是客观的,不是主

马克思论文(唯物辩证法谈网络)

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是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统一。客观辩证法是值客观事物或客观存在的辩证法,即客观事物以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形式呈现出的各种物质形态的辩证运动和发展规律。主观辩证法是指人类认识和思维运动的辩证法,即以概念作为思维细胞的辩证思维运动和发展的规律。唯物辩证法即包括客观辩证法,也包括主观辩证法,体现了唯物主义,辩证法、认识论的统一。 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唯物论和辩证法是统一的。 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辩证思维方法是人们正确进行理性思维的方法。主要有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等。 网络作为一种现代化的传播工具,大大缩短了人们之间相互联系的距离,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天地。人们既可以通过网络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广交天下朋友,又可利用网络的隐蔽性逃避现实,甚至干些违法乱纪的事情。所以,我们该用马克思唯物辩证法来正确分析网络,认识网络。 网络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载体,具有传递速度快、信息量大、获取便捷、可以互动等特点普遍为人们所接受,这些都给人们传统的思想观念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网络的全球性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十分便利,通过网络,大大开阔人们的视野,即使足不出户,也可以知道天下

事。网络的全球性还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广阔无比的获取知识的空间,打破了传统教育模式,人们可以不再以课堂教学为基础,不受时空限制,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实际情况来选择学习的时间和地点,随心所欲地去寻找自己所需的信息。 由于网络的全球性,网络信息来自干不同种族、不同国家、不同行业、不同阶层,知识信息应有尽有,可以说网络是一部“百科全书”。网络为我们提供了无限选择的机会,人们由传统的被动接受信息转为主动的上网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任何信息也可以在网上自由地交流,这就激发了人们的求知探索欲和丰富的想象力,最大限度地调动人们上网获取信息的主动性、自主性和参与性。同时,网络的共享性使知识达到空前的“增值”,从而激发人们的创新意识,增强人们探究“未知”的信心。 但是由于网络具有开放性,缺乏有效的监管,致使网络世界的信息庞杂,难免鱼龙混杂,人们在享受网络带来诸多益处的同时,网络文化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也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网络是一个“无限制”的虚拟世界。青少年,可塑性强,极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沉迷网络不仅影响其正常的工作和学习,还会影响其思想观念,甚至改变其人生之路。 而且由于网络操作具有较强的隐蔽性,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大家都是平等的,你可以不必理会他人的评价,也可以“不负责任”地任意渲泄自己被压抑的情感,这样—来,—些人便会对网络产生产生心理上的依赖,沉迷其中,继而消极对待甚至逃避充满“缺陷”的现实

马克思原理辩证法论证人与自然关系

从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中看人与自然的关系 ——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体会 【摘要】人们的实践活动一定要尊重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要正确理解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的关系,用辩证的观点看待和把握。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社会不断的进步,人类的生产,消费活动对自然界的巨大冲击,森林破坏,环境污染等问题不仅大大破坏了生态平衡,还日益严重威胁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达到天人和谐是个永恒的话题。 【关键字】客观规律主观能动性人与自然和谐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告诉我们,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它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而事物的发展都有其本身的规律,规律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其次,规律是客观的。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点。规律的客观性告诉我们,人们不能藐视规律,更不能创造和消灭规律,但这决不是说人们在客观规律面前时完全消极被动无所作为的,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够主动地认识和改造自然。 在原始发展时期,由于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社会文明刚刚起步,水中的鱼、空中的鸟、森林野地的野菜和野果是维系原始人生存的必要条件。人类对自然的敬畏和被动服从,人类崇拜依附于自然。在农业文明时期,由于农业不断发展,人们生产实践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作用,慢慢认识自然规律并利用这种认识指导实践,改造自然,对自然进行初步开发。比如说制定十二节气来计划农产品的种植,根据阴晴圆缺来判断天气情况,制造改进各种生产工具,例如水转翻车,铁犁铧等,造福了人类,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工业文明的出现,使社会生产力有了质的飞跃,人类利用自然的能力极大地提高。与此同时,人类对自然的理念也发生了根本的改变:由“利用”变成“征服”,人类控制、支配自然,以自然的“征服者”自居。人类对自然的征服和统治变成了对自然的掠夺和破坏。自然资源被无节制的大规模消耗,造成污染物大量排放、自然资源枯竭和生态日趋恶化,能源危机、环境污染、水资源短缺、气候变暖、土地荒漠化、动植物物种大量灭絶。尤其到了近代,人类为了有效地“改造自然”,人们不惜把对自然规律的“正确认识”看得轻而易举,并加以夸大和绝对化。随着对自然控制与支配能力的急剧增强,以及自我意识的极度膨胀,人类开始一味地对自然强取豪夺,从而激化了与自然的矛盾,加剧了与自然的对立,人类也不得不面对人口剧增、能源短缺、臭氧层破坏、全球变暖、大气污染、水资源缺乏、森林锐减、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物种灭绝等生态危机的种种现实。近年来人们的种种行为违背了自然规律,使人类终将受到大自然的惩罚,自食其恶果。上述种种无一不是人们与大自然过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