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论常见论述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简要论述

1.比较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模仿理论的异同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认为艺术“模仿”,但二人“模仿说”却有很大不同。

(1)模仿的对象

柏拉图认为,艺术家模仿的是现实世界可感的实物,而现实中的实物并不是本质,不是真理,这些实物是理念世界的复制品。柏拉图将理念世界中的概念称为理式,每种物体都有一个理式,,而且这个理式是唯一的。他认为,理式“先于现实世界、高于现实世界,是世界的本原,先有理式然后才有个别的具体事物”。在《理想国》第十卷中,柏拉图“床”的例子阐释了艺术、实物以及理念世界三者的关系。

亚里士多德也认为艺术是模仿,但是他并不像柏拉图那样认为艺术是虚假的,和现实世界“隔着两层”。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是真实的,艺术所模仿的不是现实世界的外形,而是现实世界所具有必然性和普遍性的本质和规律。至于模仿的对象,亚里士多德认为诗模仿的是“在行动中的人,而这种人有必然是好人或坏人——只有这种人才具有性格...他们所模仿的人物不是比一般人好,就是比一般人坏”,这点与柏拉图的诗模仿“性中的低劣的部分”的观点也不一样。

(2)艺术才能的来源

柏拉图认为模仿的诗人对所模仿的事物一无所知,本身也不具备什么艺术才能,而是要靠神来给予启示和“灵感”。在《伊安篇》中,他用磁石的例子来说明这个道理。诗歌的最终创作者并不是诗人,,而是神,诗人只是“神的代言人”。

相反,亚里士多德则很重视人的智慧与能量。他认为模仿是人的本性,人与禽兽的区别之一就在于人善于模仿。

(3)艺术的功用

柏拉图认为艺术不仅不能反映真实,还会欺骗人,使人远离真实,阻碍人们对真实的认识。他觉得诗歌能激起人性中的低劣部分,因此应该驱逐出境。

亚里士多德则任务艺术不应被谴责,而应被发扬光大。模仿不仅能让人获得知识,,还能让人感到快感。

(4)对艺术的态度

柏拉图对艺术持否定态度,而亚里士多德对艺术持肯定态度。

柏拉图认为文艺应为贵族统治阶级服务,反对现实主义,否定文艺的真实性,其“模仿说”带有一定政治色彩。

而亚里士多德承认艺术反映现实,具有高度真实性,并且认为艺术可以高于现实。与柏拉图截然相反的是,亚里士多德对艺术持肯定态度,,认为艺术可以教育人,“净化”人的心灵。

2.比较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和贺拉斯的《诗艺》

(1)文艺与现实的关系

亚里士多德首先提出了文艺的本质是对人生的模仿。与柏拉图完全不同的是,亚里士多德肯定了“模仿”这一艺术形式,打破了柏拉图模仿与理式隔着三层的观念。此外,亚里士多德还在文章中肯定了模仿作为人的一种本能,而模仿所表现的普遍本质规律也往往需要借助特殊的具体形象来呈现。

在对文艺的本质问题的看法上,贺拉斯基本上保持了和亚里士多德观点的一致性。他提出了艺术是对生活的模仿,作家应“到风俗中到生活习惯中去寻找模型,从那里汲取活生生的语言”。

(2)文艺的创作

在文艺创作方面,亚里士多德《诗学》主要向读者阐述了悲剧这一艺术形式。作者采用

了大量笔墨解释悲剧的定义以及构成悲剧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整个悲剧艺术包含形象、性格、情节、言词、歌曲与思想”,且“六个成分里,最重要的是情节,即事件的安排”。在亚里士多德的观念里,由事件连缀成的情节构成了悲剧的目的所在,据此他也推断出情节要符合“整体化”原则。

在文学创作问题上,贺拉斯的《诗学》的论述则是偏重从观众角度出发去看待某一具体的文学作品。即“一首诗仅仅具有美是不够的,还必须有魅力,必须能按作者的愿望左右读者的心灵”。而且贺拉斯在亚里士多德“情节整一化”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得体原则”,即部分与整体的和谐统一。具体体现在,选择事件要条理分明,安排字句要考究小心,语言要符合习惯等等。从内容方面,贺拉斯对文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提出了文艺要有“雅”、“俗”之分,为新古典主义的产生奠定了理论基础。

(3)美学影响和社会功用

在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中,美是一种真实的快感,是可知可感的。关于这一点,亚里士多德还在其著作中还具体阐述了悲剧和喜剧快感的差异性及其原因。而贺拉斯《诗艺》中的美学思想似乎更加明确和系统化。“和谐、折中”的思想在《诗艺》中多有体现。至于社会教化方面。亚里士多德在其《诗学》中肯定了悲剧的净化作用。贺拉斯也是赞同这种功用的,他也在其文章中传达了“寓教于乐”、“学”与“娱”两不误的观念。

亚里士多德和贺拉斯都肯定了“模仿”的真实性及其社会基础,他们二者观点上没有过多的向左之处。只是作为后继者的贺拉斯,在亚里士多德观点的基础上进一步补充说明并且发展完善而已。当然,贺拉斯的个别观点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也应保持一种中立态度。比如其《诗艺》中传达出所谓“高贵”的评价原则也代表了一定的阶级局限。

3.简述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

在西方美学史上,真正奠定了悲剧理论基础的乃是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他在《诗学》中对古希腊的悲剧艺术进行了系统的理论总结,对于悲剧的情节、人物以及悲剧艺术的审美特征等问题进行了全面的深刻的探讨。他认为,“悲剧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这可以说是悲剧理论史上第一个较为完整的定义。他对于悲剧理论的另一个重要贡献在于他对悲剧艺术带给人们的审美体验的深刻分析。他认为,悲剧能够借助于引起人们的怜悯和恐惧之情来使人们的灵魂得到净化和陶冶。

(1.)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为“悲剧”下了一个定义:“悲剧是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通过‘装饰’的语言,以不同的形式分别被用于剧的不同部分,它的摹仿方式是借助人们的行动,而不是叙述,通过引发怜悯和恐惧使这些情感得到疏泄。”

(2.)同时,亚里士多德指出悲剧的六个成分:形象、情节、性格、言词、歌曲和思想,其中,“情节是悲剧的根本,用形象的话来说,是悲剧的灵魂。性格的重要性占第二位。”而这六个成分中,事件的合理安排是悲剧中第一位的,也是最重要的。完整的活动具有开端,中间,结尾。一部悲剧是由部分构成的整体,其组成部分不仅要排列有序,而且必须具备量度。这一系列或出于必然,或出于或然而继随发生的事件中,人物由逆境转入顺境,再由顺境转入逆境,这一长度即是比较合适的界限。

(3.)同时,亚里士多德还提出:作为对一种行动摹仿的情节,它必须摹仿单一的和完整的行动。组成情节的事件必须严密布局,以至于如果搬动或删除其中的任一成分,整体将会松散和崩溃,也就是悲剧的情节应达到整一。这就是悲剧论的情节整一律。古典主义理论家把亚里士多德悲剧情节结构的整一性理论发挥成“三一律”,即时间整一律、地点整一律、情节整一律。

(4.)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的效用是引起我们的怜悯,从而是心灵得到净化。最完美的悲剧取材于少数家庭的故事。悲剧的目的不在于摹仿人的品质,而在于摹仿某个行动,剧中人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