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壶工艺美术鉴赏

紫砂壶工艺美术鉴赏
紫砂壶工艺美术鉴赏

紫砂壶工艺美术鉴赏

姓名:王闰鹤

班级:k1113—6

学号:20119130624

指导老师:魏伟

目录

前言 (1)

一,饮茶与茶具的文化 (2)

1.茶文化 (3)

2.茶具化 (3)

二、紫砂壶功能之演变 (4)

1、紫泥新品:煮茶 (4)

2、莫妙于砂:泡茶 (4)

3、不啻掌珠:把玩 (5)

4、珠联璧合:刻绘 (5)

三、紫砂壶工艺之发展 (6)

1、砂艺初始:明代 (7)

2、精雕细琢:清代 (8)

3、百花齐放:民国 (9)

四、艺术与实用的和谐统一 (8)

1、以人为本 (8)

2、以美为要 (8)

3、源于传统 (4)

4、特立独行 (5)

五、紫砂壶的工艺体系 (5)

1.材料体系 (5)

2.制作体系 (5)

3.烧成体系 (5)

六、紫砂壶造型 (5)

1.表面、纹底、镶嵌、贴塑、泥绘装饰 (5)

七、特点 (5)

总结 (5)

紫砂壶工艺美术鉴赏

前言

工艺美术鉴赏这门课把我们带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一个我们以前从未涉

足过的领域,这是一个艺术的殿堂,让我们发现了智慧和美丽。工艺美术鉴赏

是运用感知、经验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

的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的活动。美术鉴赏在帮助我们欣赏、鉴别

与评价美术作品的过程中提高我们的审美能力,形成热爱民族文化、尊重世界

多元化的情感和态度。

一,饮茶与茶具的文化

1.茶文化

饮茶不但是传统饮食文化,同时由于茶中含有多种抗氧化物质与抗氧化营

养素,对于消除自由基有一定的效果,因此喝茶有助防老,具养生保健功能,

每天喝两三杯可起到防老的作用。茶叶中含有多种维生素和氨基酸,喝茶对于

清油解腻,神经兴奋及利尿也具有一定的作用。茶原为中国南方的嘉木,茶叶

作为一种著名的保健饮品,它是古代中国南方人民对中国饮食文化的贡献,也

是中国人民对世界饮食文化的贡献。我国的茶文化在它茶叶品评技法、艺术操

作手段的鉴赏、品茗美好环境的领略等整个品茶过程的美好意境。其过程体现

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统一,是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现象。但是饮茶离不开

茶具,这也是讲究饮茶之道的一个重要表现之一,饮茶非常注重茶具本身的艺术。纵观中国的茶文化的历史,紫砂壶是品茗独钟的。紫砂壶是实用可欣赏的

生活用品及艺术品,是反映时代风尚的产物,它的工艺和艺术性极高,他的造

型及纹饰也体现了它所处的精神文明和艺术文明。是我国工艺美术创造中的瑰宝。一套精致的茶具配合色、香、味三绝的名茶,可谓是相得益彰。

2.紫砂壶文化

随着饮茶之风的兴起以及时代饮茶风俗的演变,茶具的品种是越来越多,

茶具是人们在品饮茶时候的审美情趣,人们在茶艺操作过程中追求意境和韵味,也是反映茶区生活、饮茶情趣的工艺。茶具与茶相辅相成,形成茶道模式。而

茶具中最重要的就是壶。但是唯有紫砂壶,是从古至今爱茶人的独爱。艺术大

多讲求唯美,精神至上,工艺则不然。作为生活中的艺术,多数工艺在寻求美

观的同时,还需注重其实用性,紫砂工艺尤是如此。

茶壶的功能,本为蓄茶,而所蓄之茶,早已不仅是为人的生理解渴,更多

在于精神上的滋润。一旦上升到精神层次,那盛茶的器皿,自然不能粗陋庸俗,相反是愈雅愈好。文震亨《长物志》云,“壶以砂者为上,盖既不夺香,又无

熟汤气,用以泡茶不失原味,色香味皆蕴”。紫砂既是茶壶的首选材质,紫砂

之艺因此得以登上艺术圣殿。由于使用群体文化人居多,做壶人与用壶人之间

的互动关系也是其他工艺门类少有的,故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紫砂工艺

有着重要的位置。从紫砂壶的发展史中,我们可以欣赏到国人是如何将生活极

度地艺术化,而紫砂壶功能的演变,则折射出社会和文化不断进步的过程。要

创作出好的紫砂作品,就必须深入了解紫砂历史及紫砂工艺的发展,使作品出

自传统,融于时代,既符合普遍的审美标准,又具备良好的适茶性和使用性,为广大紫砂爱好者所接受。紫砂壶在拍卖市场行情看涨,是具有收藏价值的“古董”,名家大师的作品往往一壶难求,正所谓“人间珠宝何足取,宜兴紫砂最要得”。紫砂壶,曾是中国特有的手工制造陶土工艺品,现也有机器大批量制造的。制作原料为紫砂泥,原产地在江苏宜兴,又名宜兴紫砂壶。其起源可上溯到春秋时代的越国大夫范蠡,已有2400多年的历史。从明武宗正德年间以来紫砂开始制成壶,名家辈出,500年间不断有精品传世。据说紫砂壶的创始人是中国明朝的供春。紫砂壶的特点是不夺茶香气又无熟汤气,壶壁吸附茶气,日久使用空壶里注入沸水也有茶香。乌龙茶、铁观音等则用紫砂壶,紫砂壶质地细密,既不渗漏又有肉眼看不见的气孔,能吸附茶叶,蕴蓄茶味,且传热缓慢不致烫手,即使冷热变得很快,也不致破裂。用紫砂壶泡茶,香味醇和保温性好无熟汤味,能保茶真髓。

二、紫砂壶功能之演变

1、紫泥新品:煮茶

紫砂器最早必然是作为一种容器出现,或盛水,或置物,这些用途无法体现紫砂器与其他陶器有何不同。只有用于茶的时候,紫砂独特的品质就如金子在沙砾中光芒四射。

一般认为,紫砂用于茶是始于北宋,盛于明清。北宋梅尧臣、苏东坡等诗人曾有记载紫砂的诗句。有关紫砂的最早文献资料,见于北宋仁宗时进士梅尧臣《宛陵簿集》中的两句诗:“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诗中的“紫泥新品”被认为是紫砂的最早记录。稍后于梅尧臣的大诗人苏东坡,在谪居宜兴时曾亲自设计一种提梁式的紫砂陶茶壶,烹茶审味,怡然自得,“松风

竹炉,提壶相呼”,有“饮茶三绝”之说。后人将这种式样的提梁壶命名为

“东坡壶”,相沿至今。元代(一说清康熙年间)的蔡司霑在《霁园丛话》里

记载,自己在白下(现南京附近地区)得到一个刻有“且吃茶,清隐”五字草

书的紫砂罐(当时俗称壶为“罐”),“为孙高士遗物,每以泡茶,古雅绝伦”。且不探究蔡司霑是元是清,但比较确切的是,孙高士名孙道明,号清隐,元末华亭人,曾名其居处为“且吃茶处”。这些吟咏和记述都直接谈到了紫砂

茶具,说明宋、元时期,人们已经发现紫砂煮茶的妙用了。

明代早期的紫砂壶也是供煮茶之用,做工粗糙,变化很少,形制仅有高颈、矮颈、提梁和六方长颈等。一九六六年,在南京市郊江宁县马家山油坊桥挖掘

的明嘉靖十二年(一五三三年)司礼太监吴经墓曾出土一件紫砂提梁壶。在明代

画家王问的《煮茶图》中,绘有竹炉、提梁壶、火夹、水缸、茶罐等多种茶器。其中的提梁壶与吴经提梁壶如出一辙,可见这种壶当时是用来煮茶,尚不是泡

茶之用的。

2、莫妙于砂:泡茶

明代中叶以后,社会上饮茶风尚的变化,是紫砂业快速发展的重要背景之一,紫砂壶的功能也发生巨大改变。由于当时开始改用芽茶,冲出后茶色发绿,故以白釉小盏最为适宜。但盏茶易冷,且有落尘的缺点,所以改用壶来饮茶,并逐渐成为社会风尚。

张源(明)撰写的《茶录》对沏茶的程序,做了详尽的介绍:“探汤纯熟便取起,先注少许壶中,祛汤冷气,倾出,然后投茶,茶多寡宜酌,不可过中失正……两壶后又用冷水汤涤,使壶凉洁,不则减茶香矣。”这与今天的沏茶方

法几乎相同。冯可宾所著《岕茶笺》中说:“茶壶以窑器为上,又以小为贵,

每一客,壶一把,任其自斟自饮,方为得趣。壶小则香不涣散,味不耽搁”。

烹茶演变为沏茶,对茶壶质地的要求就相对高了。

紫砂器的密度介于陶和瓷之间,属于半烧结的精细炻器,具有持殊的双气

孔结构,透气性极佳且不渗漏。这种特性使之能吸收茶汁和香气,使用越久,

泡茶越香,非但“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更有“注茶越宿,暑月不馊”的

独有品质。于是紫砂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便从其他陶器中脱颖而出,更胜过

了银、锡或铜制的茶壶。正是“陶曷取诸?取诸其制,以本山上砂,能发真茶

之色香味”。

3、不啻掌珠:把玩

《阳羡茗壶系》说:“壶供真茶,正在新泉活火,旋沦旋啜,以尽色声香

味之蕴。故壶宜小不宜大,宜浅不宜深”。壶型趋小,增加了紫砂壶的把玩性。当时有这样一个故事:时大彬初学时喜做大壶,后游历娄东,结识著名文人陈

继儒与琅琊、太原诸公,这些精通茶味事的大茶人,均以为“茶壶以小为美……何也?壶小则香不涣散,味不耽搁,况茶中香味,不先不后,只有一时,太早则未定,太迟则已过。恰好一泻而尽,化而裁之,存乎其人”,“大约及

半升,是为适可,独自斟酌,愈小愈经”。高级茶家的谈论,给时大彬极大的

启发,促使他突破了供春壶的藩篱,开始制作适合当时饮茶方式和文人趣味的

小茶壶,点缀在精舍几案之上。石大彬的变化,让紫砂壶更加符合文人的美学

趣味,因此当时就有了“千奇万状信手出,巧夺坡诗百态新”,“宫中艳说大

彬壶”这些推崇的诗句。以后徐友泉诸家,更向这一方面推进,“盈尺兮丰隆”转而“径寸而平柢”。明末清初的陈子畦、惠孟臣都是“各擅胜场”的名手。

惠孟臣专门制造小圆壶,这就是后世喝工夫茶的用水平壶的前身,孟臣壶也成

为小壶的代名词。

小茶壶适合在手中把玩,显得特别可爱,而且紫砂壶使用越久,器身会因

抚摸擦拭,色泽越发光亮照人,气韵温雅。所以闻龙在《茶笺》中说:“摩掌

宝爱,不啻掌珠。用之既久,外类紫玉,内如碧云。”《阳羡茗壶系》说:

“壶经久用,涤拭口加,自发黯然之光,入可见鉴。”

明紫砂工艺的逐渐成熟也提高了紫砂壶的欣赏把玩功能。在成型工艺方面,由供春的“斫木为模”的成型法和拍打成型法到时大彬的“片筑法”,这种方

法能充分把紫砂的肌理效果和砂感表现出来,而且用这种方法做出的壶时间用

越久,就越光泽,让人爱不释手。烧制技术也有所创新,李茂林首创匣钵套装

壶入窑,烧成后壶色光润,无裸胎露烧所产生的瑕疵。此外,紫砂艺人对泥料

的选择也越来越讲究,他们从本山甲泥中选出紫泥、红泥、绿泥等,并且掌握

各种不同泥料的配置方法,用几种不同色泽的泥料相互配合,通过不同的配比,或者掺以钢砂、泥砂,使色泽变化更加丰富,达到妙色天错,移人心目的效果。

4、珠联璧合:刻绘

清嘉庆、道光年间出现了一位文人陈鸿寿(曼生),他与制壶艺人杨彭年

等人合作,设计制作了却月、横云、合欢、饮虹、井栏等壶型(后人称为‘曼

生十八式’),又邀文人好友为之绘画、刻文,使得紫砂壶成为高雅的陶艺作品,把艺人和文人合作的风气推到了极致。另外紫砂艺人杨彭年做壶,或由书

画名家设计,或由书画名家题词,或由书画名家镌铭,或由书画名家定壶,

“复捏造之法,虽随意制成,乃具天然之致”,造壶风格质朴简练,融造型、

文学、绘画、书法、篆刻于一壶,将壶艺、品茗和风雅情趣融为一体,具有极

丰富的文化内涵,象征壶艺的渐趋成熟,堪称“珠联璧合”。紫砂壶原本只是

一件喝茶用具,因文人和艺人的合作,演变为融陶文化、茶文化以及诗文、书画、篆刻等等诸多中华传统文化元素为一体的,极具中华传统文化代表性的高

雅之品。

可以说,曼生让紫砂真正进入了文人壶时代。文人的参与改变了陶手们做

壶的方向,提升了陶手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更是直接把华夏文明的要素融入紫砂。主流文化元素的进入,使紫砂价值倍增,一些书画高手也因作品刻绘紫砂

壶得以名扬天下,可以说二者是相互辉映。此后的调鼎、子冶、伯年、松溪、

淦亭、北岩、少亭、石泉诸家,都让紫砂与主流文化元素的结合趋于完美。

三、紫砂壶工艺之发展

1、砂艺初始:明代

谁也没有想到,一代紫砂宗师不是诞生在制陶世家,而是在金沙寺。周高

起《阳羡茗壶系》中说:“颐山读书金沙寺中,供春于给役之暇,窃仿老僧心匠,亦淘细土抟胚。茶匙穴中,指掠内外,指螺纹隐可按,胎必累按,故腹丰

尚现腠,审以辨真。”这就是供春偷师金沙寺老僧的故事。古时文人多谙书画,书僮牵纸磨墨耳濡目染日久,自然会积累些艺术功底。吴颐山也算得上一方名士,供春是吴颐山的书僮,脑袋应该不笨,而艺术功底也可能会更深厚些。他

所做的壶,非但适合泡茶,而且颇具审美情趣。后人把他奉为紫砂壶艺术的开

创者,“陶壶之鼻祖,天下之良工”。此后,时大彬、徐友泉等人在供春的基

础上对成型技术进行全面改革,型制上也有所丰富。

如顾景舟所赞誉的,时大彬是集大成者,他用泥条镶接拍打凭空成型的技法,使紫砂的技术与其他陶瓷的技术区别开来。可以说,紫砂传统的基本成型

技法,就是始于大彬。因此,在紫砂史上,时大彬的地位应不在供春之下。明

代紫砂壶用砂粗砺,器形古拙庄重,质朴浑厚,在成型工艺和烧制技术方面大

有发展,但总体而言实用功能还不是太强。特别是壶嘴。大部分嘴型较瘦,嘴

面上采用刀切手法,嘴孔较小,而且壶身与嘴衔接处的出水孔大多挖得不很归正,虽是独孔,但出水仍不够流畅。此外,壶把以提梁式为主,泡茶也不方便。因此,这个时期的紫砂壶技术还很不完善,用现今的标准看,使用起来还不够“以人为本”。

2、精雕细琢:清代

清代制壶技艺逐渐成熟,在嘴孔和嘴型上方面比明代时就进步许多。除了

嘴型和嘴孔变大外,壶身和嘴的衔接处挖的出水孔也比较圆,特别是在壶身里

面和嘴衔接处出现了填泥。填泥的出现使壶身与嘴衔接处更为通畅,出水时的

阻力大大减少。紫砂壶的实用功能得到了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喜欢用茶壶泡茶。在基本工艺进步的同时,装饰艺术也有了较大的创新,紫砂壶更具欣赏性。在

选料、配色、造型、烧制、题材、纹饰、工具各方面均优于明代,不但造型丰

富多彩,仿古形、花果形,几何形,壶式繁多,泥料配色也更丰富,朱泥、紫

色为主体外,还有白泥、乌泥、黄泥、梨皮泥、松花泥等多种色泽。一代巨匠

陈鸣远开创自然器型新风,成为时代潮流。他将更多来源于生活中的各种形态

运用于紫砂壶的创作中,如天鸡壶、南瓜壶、松椴壶等。其泥色的运用配置,

雕塑手法的娴熟,工艺技法的运用,都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于小件尤不

苟,往往于他人不经意处,运用巧思”,“构思之脱俗,设色之巧妙,制作技

巧之娴熟”,把自然生态表现的淋漓尽致,惟妙惟肖,令人拍案叫绝。

紫砂为皇家垂青成为宫廷贡品之后,雕镂装饰之风开始盛行,装饰手法空

前多样。泥绘、浮雕、描金、印花、贴花、粉彩、珐琅彩等工艺的掌握和运用,将各种各样的装饰技法巧妙地结合到一起,或古朴典雅,或工巧丽妍,使紫砂

壶变得艳丽缤纷。

3、百花齐放:民国

20世纪初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蓬勃兴起,商业逐渐发展,紫砂壶的生产

也更趋于商业化。据有关数据记载,当时宜兴的蜀山、丁山、汤渡和川埠一带

的沿山居民,“家家制坯,户户捶泥”。全县有窑货行二十五家,各种陶窑四

十余座。紫砂茗壶、花盆、花瓶和饮食器皿的制作,集中在蜀山和川埠;龙盆、罐头等黑货集中在蠡墅;缸类集中在丁山和白宕;缸翁类集中在汤渡。整个窑

场工人近六千人,临时工则因季节而增减。这一带的居民通常全家参加陶业劳动,或碎土,或炼泥,或徒手制坯,或户外晒坯,或研制釉料,或绘画施彩,

或书画雕刻,或装坯烧窑,男女老幼都不例外。

清末紫砂各项制作技术也已经非常成熟,民国之后更是百花齐放,名家辈出。程寿珍、黄玉麟等均是清末民初的大家。这时期在上海出现了许多营销紫

砂器的商户,他们出壶式的图纸,派专人到宜兴定烧以适应出口的需要。一些

古董商人出高薪聘请紫砂名家,专门依样仿制古代名器。俞国良、冯硅珍、汪

宝根、吴云根、蒋燕亭、裴石民、王寅春、顾景舟、程寿珍、朱可心等人,均

参与过古器仿制。当时仿得最多的是时大彬、徐友泉、陈鸣远的作品,手段高

超到几乎难以辨识真伪,只有仿者留下专门辨识记号的方可鉴定真伪。由于紫砂器的巨大需求和大量生产,从业人员素质良莠不齐,粗制滥造的风气开始出现,多数紫砂器的工艺水准还不如清代。当然,也有不少人坚持自己的追求,

给我们留下许多珍贵的紫砂艺术财富。通过这些流传下来的作品,我们可以清

晰辨认民国以来工艺的发展和泥料的变化,如网孔的出现等。

四、艺术与实用的和谐统一

1、以人为本

可以说这是实用主义。一把好的紫砂壶,最基本的要求是好用,如果达不

到“好用”,做得再美也只是“概念”壶,不具备紫砂的实用性,就难以被广

泛接受。所谓以人为本,指的是作品要力求人性化。比如,紫砂壶型要有适茶性,同时根据不同的适茶性配以不同的出水孔。因为各种茶叶叶片大小是不一

样的,要满足出水顺畅的要求,就必须设计不同的出水网孔,使之或适合大叶

的铁观音,或适合小叶的功夫红茶,不至于堵塞。有如壶的钮和把,均要符合

力学要求,让使用者方便拿捏,不至于烫手或滑脱。

2、以美为要

在实用主义的基础上提升其艺术性,这是紫砂创作的必然方向。一把壶好

用以后,就要追求好看。我很赞同一位紫砂评论家对艺术的阐释:“艺术本身

就是一种对和谐规律的寻找,它的最初是感性的,说白了就是好听、好看,这

就是和谐”(宋,《紫砂文化与紫砂艺术之乱弹》。无论是壶身、壶盖、壶钮、壶流还是壶把,不但要追求自身曲线的优美舒畅,更要达到总体搭配后的和谐

统一。

3、源于传统

既然紫砂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因传统元素而受人喜爱,紫砂创作便

不应抛弃五千年华夏文明,相反,还要更多地从华夏文明中汲取各种精华,激

发创作的灵感。纵观各种成功的壶型,大多是融各种传统元素于一身,充满传

统的智慧。“如意纹”、“云肩”、“瑞兽”、“龙钩”等古典元素随处可见,“天方地圆”、“抱朴守拙”的精神理念更是通贯各种紫砂作品。要创作出好

的紫砂作品,就必须深刻领悟传统文化之精髓,把这些适合紫砂的元素完美融

入作品,使之符合中华传统的审美观。

4、特立独行

然而,时代在不断前进,文明在持续发展,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都随着

社会发展而变化。一件好的作品固然必须源于传统,但还需要具备时代特征,

体现个性化。这种观念其实古人已经在践行了,没有个性,也就不存在创新,

紫砂工艺也不会发展至今。这里要重新提起的意思是,在中西文化迅速交融的

今天,各种资讯极端丰富,沟通无比便捷,人的思维方式自由而且多样,紫砂

创作者必须清醒地看到这一点,紧紧抓住时代的脉搏,吸收各种有益的信息,

使作品不断创新,并凸显鲜明的个人特征,才能保持紫砂工艺的青春活力,不

被现代化元素淹没,成为需要政府挽救的“文化遗产”。

龙山砂,阳羡壶,砂壶宜茶,茶道誉中外;荆溪水,富贵土,水土利陶,

陶艺冠古今。这幅对子精辟地概括了紫砂茶壶的实用性和艺术性,也时时警醒

我们紫砂艺人,要不断地探索紫砂与茶的关系,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与美的关系,唯有如此,紫砂方有自己的文化,而不再是其他文化的附属。

五、紫砂壶的工艺体系

1、材料体系

紫砂壶的主要原料叫紫砂矿,雅称“富贵土”,俗称“天青泥”、“红棕泥”、“底槽青泥”和“大红泥”。深藏于黄龙山岩层下数百米,在“甲泥”

矿层之间。广东大埔和宜兴丁蜀地区都有紫砂矿。在宜兴,只能在丁蜀地区范

围内的陶土矿中找到紫砂泥。紫砂页岩生于甲泥矿层的夹层中,大多是从深达

数百米甚至千米的地下矿深井中开采出来的,并且以深层矿体的质地较为优良。紫砂泥烧制的成品如紫砂壶、紫砂花瓶、紫砂茶具,以及其他的紫砂工艺品。

得益于饮茶气,紫砂壶最为常见,其特点是不夺茶香气又屋熟汤气,壶壁吸附

茶气,日久使用空壶里注入沸水也有茶香。然而开采出来的紫砂泥矿体(常被

称为生料),质坚如石,需要一定的加工处理,方可成泥,用于制作。

其工艺如下

·矿体开采

·挑选矿料

·露天堆放(风吹雨打、日晒夜露数月甚至数年)

·自然风化(矿体成为松散小颗粒)

·除去杂料

·矿料粉碎(用石磨或轮辗机碾碎)

·矿料过筛(根据泥料要求的数目,用不同的规格筛网筛选)

·配料混合(纯原矿泥料无此工序)

·加水拌和(大缸中)

·练泥(手工泥采用人工木槌练或足踏或用滚石碾烂等,机制泥则采用机器设备真空搅练)

·掇成湿泥块(手工泥切片成块,机制泥挤出切条)

·陈腐养土(多放置地窖阴湿处和套缸内,且陈腐的时间越长越好)

·熟料(使用前还需要再对泥料练制一次,方能达到理想的可塑性和均匀度)

2.制作体系

由于紫砂原料的可塑性好,紫砂陶的成型工艺有着与其他陶瓷工业与众不同的

生产方式和技艺。这是几百年来历代艺人们的技术实践,形成了一套特有的合

理的手工制作技法。如制作圆器,用泥条、泥片、镶接后,再打身筒成形;方形器,用泥片镶身筒成形,最后细部加工完成。一般从处理泥料到坯件成形的全

过程,均由同一人制作完成。因此,一件作品的工艺质量、艺术价值的高低,

都取决于设计制作者的技术水平、艺术素养,操作技术的熟练及丰富的实践经

验是分不开的。

一件完美的艺术作品,首先必须讲究选料,其中包括泥色与形体的结合,实用

功能与形式美的结合。在设计构思时,要考虑所采取的工艺过程、技法,其中

包括成形时所用泥料软硬程度,即含水量要适当。在制作过程中,必须掌握坯

件在自然干燥过程中,干燥程度不同对作品的影响。一件合格的半成品进入窑

内烧成,必须放置合理的窑位,掌握火度,气氛温差要适度。只有这样,才能

使设计的作品达到预期效果;只有这样,才能使紫砂土与火的结合产生出特有的艺术效果。因此,一件完美的紫砂作品在各道工序中都凝结着陶艺工作者的心血。

(1)壶嘴的制作。壶嘴的制作在统一设计的基础上,我做到壶嘴壁最大限度的薄,壶嘴根喇叭口最大限度的大嘴内形体是出水口部分再最大、嘴根部分最大,壶嘴的光洁。依据这个导向,我用削、挖、刮、和用“独个”撑、尖刀压和赶

的诸技法,达到上述目标。

(2)壶口的制作。壶口的制作,我注意到三个问题,一是壶口的方圆扁正大小与壶的设计风格的统一。二是防止壶嘴“流口水”的门槛设置,我习惯于用挖

槽法作阴式门槛。三是门槛的制作要干净利落,既不影响出水的畅通,又能让

该出去的水,爽朗而去,不该出去的水,戛然而止的挡一挡、停一停。壶嘴口

的制作我一般是放在壶嘴接到壶体上再进行的。

(3)壶体的孔眼的制作与处理。壶体的孔眼,原则是在排列整齐美观之后,本着能多做一个就多做一个孔眼的精神制作,壶出水孔打好后,重在后期的规整。我在嘴接好后,先用锋利的薄刀把圆孔外的“毛刺”刮平,然后再用“独个”

把每一个圆孔按一按、撑一撑,使那圆孔与壶身结合部分的弯直角,化成了

“圆弧”角。壶体的出水圆孔,排列的平匀、光洁,那么水的障碍越少、阻力

自然越小。圆孔的角由直的变为圆弧的,这小的喇叭口和外面大的喇叭口方向

一致、水流呼应,也自然有利于水的凝聚力、冲击力,压力增大。

(4)壶盖的气孔的制作。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壶盖的出气孔就是东风。壶嘴、壶体孔眼的制作再好,壶盖的出气孔的制作与之不相配,那出水也不畅流。砂

壶水的畅流,是靠壶盖出气孔进气使壶口与壶内的气压平衡得以实现的。壶盖

出气孔一按水就断流,就是壶内外气压不平衡的缘故。我在做壶盖的出气孔时,坚持壶大相对孔眼要大,且必须做到孔眼上小下大的内喇叭型,是进气的速度快、扩展快,以求得出水的速度和进气的速度和空气的质量的平衡,确保砂壶

出水的喷发之势。

3.烧成体系

紫砂壶的捂灰烧制工艺是通过运用其他介质人为地对窑变现象的一种应用,在烧成过程中使紫砂壶变色均匀的一种烧成工艺。龙窑烧成时,由于茅柴未完

全燃烧的残留物和炭灰的堆积,特别是在下段底部位置形成局部混合还原气氛,造成紫砂壶的变色现象。经过摸索规律后,这种窑变现象逐渐授掌握运用。早

期的捂灰是把紫砂壶装入匣钵内,在其内外用砻糠等塞满整个匣钵,遮盖封闭

后把匣钵装在龙窑最底部位置进行烧制。

一些因烧成时受火不均,或是制作时由于“花泥”等原因引起的烧发变色,为了补救,经常采用捂灰工艺进行改色处理,如清末名家程寿珍就有许多捂灰

烧成的作品。材质纯正的捂灰壶,经泡养后效果特别,具有像“墨玉”一般的

色泽。因此,现在有人还将烧制好的紫砂壶采用捂灰工艺再次烧成,进行改色。现在在推板窑等一些常规窑炉中捂灰烧成时,因不具备龙窑底部的混合还原气氛,匣钵内一般采用细煤粉,木屑等碳性较强的燃料作为填充物,形成局部还

原气氛。并采用低温(约1100-1150℃)烧制,以增加制品表面的碳素附着能力。紫砂原料的吸附性恨强,其本身又含有较多的有机物和碳素,在还原气氛下,

这些有机物和碳素不易燃尽,并且在400-600℃时有FeO的情况下,氧化碳分

解反应强烈进行,反应所产生的碳素被吸附在胎体表面,这些碳素的氧化在还

原气氛中要推迟到烧成的末期及冷却的初期才能燃尽,所以捂灰烧成时的温度

要低于实际的烧成温度。而密封匣钵中塞满的碳性填充物,能减少烧成时匣钵

内燃烧产物中游离氧的含量,并隔离壶体,使紫砂壶在良好的局部还原气氛中

烧成。并且由于碳性填充物中碳素的渗入,加强了紫砂壶的着色效果。各种紫

砂原料由于其本身化学成分含量的差异,以及烧成时温度和气氛等因素,捂灰

烧成后的紫砂壶会呈现多种青黑色调。

捂灰工艺主要是含铁量较高的紫砂壶在还原气氛下烧成,使原料中氧化铁

存在的形式发生改变。在正常烧成条件下,紫砂原科中氧化铁的结晶形成大多

数是赤铁矿在还原气氛中烧成,赤铁矿被还原成了磁铁矿晶体,故捂灰制品表

面对磁铁有一定的吸附性。紫砂泥料中如绿泥类等一部分含铁较低的泥料一般

不适宜捂灰烧成(捂灰烧成后多呈淡灰墨色,色泽效果不佳)。捂灰烧成后的

紫砂壶,如再在中性-氧化气氛的窑炉中复烧,郾又会恢复到原来的颜色。

紫砂壶的烧成及窑变都具有一定的规律性,经过长期的摸索总结,熟练的

烧成艺人可以根据泥料及窑炉的不同特性控制作品的最终效果,这也紫砂壶带

来了更神秘的色彩。

六、紫砂壶造型

1.表面装饰

紫砂矿料粉碎到具有一定细度后,可作为紫砂坯体表面粉饰使用,称化妆

土或盖面浆层。化妆土的色泽均选取天然矿料作色泥,烧成后色泽鲜艳自然,

呈半透明状的滋润质感。化妆土一般作涂层使用,也可用刀在化妆土层刻画出

各种图案,使坯体底色露出来,即可在器表呈现两种颜色的图案。化妆土也可

用于陶刻后图案着色,或者可以利用样板,喷绘出各种所需图样。

2. 绞泥装饰

绞泥是受唐代陶瓷绞胎工艺的启发,把两种或两种以上质性相近而颜色不

同的紫砂泥料,有序或无序相间排列、揉和在一起,然后沿图案分割成泥条、

泥片后制成坯体。绞泥图案纹样清晰,里外一致,自然逼真,具有不可复制性。

3.镶嵌泥装饰

镶嵌泥始于原始彩陶的构图纹样,是采用不同颜色的紫砂泥料或绞泥贴片等,运用镶泥、嵌泥的不同制作手法,完成几种泥科的镶接,形成一种规则整齐又富有变化的纹样图案。

4. 贴塑装饰

贴塑是用紫砂坯件本色或异色的泥料,预先捏塑好构件或雏形,然后以粘贴的方法进行装饰,再运用雕、镂等手法,完成整体的造型。

5.泥绘装饰

泥绘流行于清朝初期,是运用色泥浆料以堆积、雕琢的方式,在紫砂坯体

表面进行书画绘制。泥料的厚薄变化给画面带来了鲜明的层次感,是紫砂与中

国书画相结合的—种艺术形式。

紫砂器素面素心,其中有相当一部分的作品,运用紫砂材质本身的装饰性

能与造型,工艺技巧等高度结合,使作品获得良好的整体艺术效果,也赋予作

品形、神、气兼备的艺术感染力。但我们也不能忽视紫砂泥料用于装饰的魅力。有的作品会同时使用多种装饰手法,只要运用得当,达到紫砂器造型与装饰的

高度结合,既可提升艺术品味,也扩大了它对不同喜好人群的适应性。而且用

于装饰的泥料属于天然矿物料,经高温烧成后发色沉着,古色古香,具有经久

不褪的特点。紫砂艺人呕心沥血不断努力,从多个方面体现着紫砂器的材质美。

七、紫砂壶特点

1.紫砂壶是从砂锤炼出来的,既不夺茶香气又无熟汤气,故用以泡茶色香味皆蕴。

2.砂质茶壶能吸收茶汁,使角一段时日能增积“茶锈”,所以空壶里注入沸水

也有茶香。

3.便于洗涤,日久不用,难免异味,可用开水泡烫两三遍,然后倒去冷水,再

泡茶原味不变。

4.冷热急变适应性强,寒冬腊月,注入沸水,不因温度急变而胀裂;而且砂质

传热缓慢,无论提抚握拿均不烫手。

5.紫砂陶质耐烧,冬天置于温火烧茶,壶也不易爆裂。当年苏东坡用紫砂陶提

梁壶烹茶,有“松风竹炉,提壶相呼”的诗句,也决非偶然。这就是古今中外

讲究饮茶的人,所以特别喜爱用紫砂壶的原因。

总结

紫砂壶作为中国优秀的工艺美术,用它丰富文雅的造型语言,独特的风格,成为独具品格的文化形态,它达到了形、神、气、态兼备,因而长时间丰富着

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一直以来我都很喜欢中国古代的文化,通过工艺美术鉴

赏的课程让我了解到很多中国的历史、文化和民俗。

参考书目:

1.《中国美术鉴赏》2008年

2.《茶艺入门》2002年

3..工艺鉴赏论坛

4.百度

紫砂壶起源文化发展历程

紫砂壶的起源一直可以上溯到春秋时代的越国大夫范蠡,就是那位功成身退的与西施一起退隐江湖的“陶朱公”。数来已有二千四百多年的历史了!不过,紫砂做成壶,那还是明武宗正德年间以后的事情,历史上比较有代表性的人物如:供春,陈曼生等。 紫砂泥原料,主要分为紫泥、绿泥和红泥三种,俗称“富贵土”。因其产自江苏宜兴,故称宜兴紫砂。相传古时候宜兴街头,一日突然有一僧人沿街叫卖:“卖富贵土了!谁买富贵土?买了就可以发家致富。”因此而得名。 宜兴紫砂陶艺术起源于宋代,经历明清两代的成熟,发展到今天在壶的造型艺术上日臻完美、丰富,如何鉴别和欣赏这一门世界陶瓷门类中独树一帜的紫砂陶艺术,即对于紫砂陶艺术应持怎样的审美观点,直接影响了制作者的创作构思。所以,有必要谈谈紫砂艺术的审美问题。 砂壶之美可归纳为:造型美、材质美、实用美、工艺美、品位美之五类。紫砂是陶的一个特殊种类,盛产于宜兴丁蜀镇一带。在丁蜀镇蜀山西南片300米左右范围内,考古人员重点发掘了一个废弃物堆积层和一座清朝中期停烧的古窑址,从中采集到了大量从明末清初到民国等不同时期的紫砂残片。这次发掘新发现了许多紫砂款识,款识类型多样,有堂斋款、人名款、店号款、诗联款、年号款、花款、器名款、伪托款等。早期地层中的款识以刻款为主,晚期地层中的款识多为印章款。 由于缺乏充足证据,紫砂的起源一直颇受争议。根据文献记载以及传世实物,考古界一般认为紫砂始于明代。1976年,宜兴红旗陶瓷厂在丁蜀镇羊角山施工时,发现了一座古窑址,根据窑址堆积层中发现的北宋时期的乱砖以及众多早期紫砂残片,考古人员推断紫砂应始于北宋。但这一论断在学术界颇有争议。杭涛认为,仅凭北宋时期的乱砖就推断紫砂始于北宋不太科学,而且在宋元时期的墓葬中没有发现过与羊角山窑址发现的紫砂器相近的陶器。 “从这次考古发掘来看,可以初步断定紫砂被有目的地使用应始于明中晚期。”杭涛表示,明早期墓葬中从没出现过紫砂器,最早一件是南京市博物馆在明代太监吴经墓中出土的一把嘉靖年间的提梁壶。这次考古发掘在废弃堆积层的最下层发现了部分紫砂陶片,其中壶嘴的形制和“铆接”制法、高领带鋬罐的口沿形制等与江苏金坛明代并内出土的明晚期的紫砂壶、罐造型上基本一致,由此可以推断这些应是明代紫砂。这也为今后进一步考古发掘提供了方向,为解决紫砂起源问题提供了实证。由于紫砂原料的可塑性好,紫砂陶的成型工艺有着与其他陶瓷工业与众不同的生产方式和技艺。这是几百年来历代艺人们的技术实践,形成了一套特有的合理的手工制作技法。如制作圆器,用泥条、泥片、镶接后,再打身筒成形;方形器,用泥片镶身筒成形,最后细部加工完成。一般从处理泥料到坯件成形的全过程,均由同一人制作完成。因此,一件作品的工艺质量、艺术价值的高低,都取决于设计制作者的技术水平、艺术素养,操作技术的熟练及丰富的实践经验是分不开的。

《紫砂壶制作工艺》

紫砂壶制作工艺 【第一集】 一、紫砂壶的由来: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中国茶受到不分国籍不分肤色的各国人民喜爱,不仅中国茶闻名世界、而且中国茶具除了品茶必备以外,还成为了可供欣赏把玩的艺术品,紫砂壶就是其中的代表,紫砂壶作为中国传统手工艺品,在世界范围内受到热烈欢迎。 宜兴紫砂陶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园地里的一枝奇葩,在中国陶瓷历史的长河中,根据对古窑址的发掘,可追溯到北宋中叶,距今约有一千年的历史,她以非常独特的陶艺风格蜚声中外。 大约六百年前,宜兴人偶然发现紫砂泥矿,因为生活的需要,当地人就把这种泥制成各种器皿使用,慢慢的发现这种泥还具有独特的功能,用它制成的茶壶冲泡茶水非常神奇,其壶不仅透气不透水,茶汤醇厚绵长,泥中含有的丰富矿物质还对人体大有裨益,从此紫砂壶成为了宜兴的传统工艺,一直薪传至今。 (部分内容用动画展现)

紫砂壶分为圆器、方器、塑器、筋纹器、花器以及特殊造型壶等。 最常见的是圆器,也称素器,多数紫砂壶都是这种造型,主要由各种不同方向的曲线组成,紫砂圆器比例谐调、转折圆润,隽永耐看; 方器主要是由长短不同的直线组成,如四方、六方、八方及各种比例的长方形等,方器造型方中藏圆,线面挺括平整,轮廓线条分明,给人干净利落、明快挺秀之感,方器一般大小不同的几块泥片用胶泥沾合而成; 塑器是对雕塑性器皿及带有浮雕、半圆形装饰的器皿造型的统称。设计塑器造型时,除了要注重表现形象特征外,更要注重表现它的本质,使其符合功能合理、视觉美观、触觉舒适以及安全牢固的原则。紫砂塑器不仅形象生动构图简洁,而且巧妙的利用紫砂泥料的天然色泽来增强其艺术装饰效果。 筋纹器造型的特点是将形体的俯视面作若干等份,把生动流畅的筋纹组织于精确严格的结构之中。多以生活中常见的瓜果、花瓣以及云水纹为蓝本提练出造型样式,不仅侧视面上有诸多变化,俯视面上的形象更加吸引人。筋纹器造型紫砂壶纹理清晰流畅,口盖严丝合缝,是艺术与技术的高度统一。

任淦庭紫砂陶刻作品欣赏

聋、聋人即是纪念这一时期的历程及对师兄陈少亭的铭感之情,并激励自己虽然耳聋但要赶超前人的信念。陈少亭在紫砂彩绘技法、陶刻技法上亦手把手,一刀刀传授任淦庭技艺。任淦庭在卢兰芳教授下,在师兄陈少亭传帮带下,技艺逐渐加强。时紫砂彩绘、雕刻十分时兴,制品面广量大,每天从早上忙到很晚才能休息。特别是做下手的更苦更累。往往师父、师兄休息了,任淦庭还得忙,但任淦庭从不叫苦。 卢兰芳与上袁村邵云如交好,至上袁、蜀山、潜洛陶刻彩绘一般住在邵云如家,与邵云如切磋技艺。邵云如,紫砂陶刻名家,艺名“北岩”。卢兰芳与邵云如谈书论艺,唯任淦庭不在其身边。邵云如问明究竟,知道任淦庭有耳聋毛病,自卑避人,十分疼惜,经常关心照顾任淦庭,并尽力耐心讲解,用笔墨、竹刀作示范,传授技艺,使任淦庭得益匪浅。后任淦庭曾回忆说:邵云如亦算得上半个师傅。艺成后,任淦庭一直在卢兰芳身边,或做下手,或由卢兰芳布局刻画,任淦庭补描刻绘。至民国以后(1911),卢兰芳被聘至上海永安公司任专职画师,任淦庭才逐渐自立,自刻自画为生。自立之初,任淦庭以陶刻彩绘一般紫砂器具为主,亦在仿古器上作陶刻装饰,其时署款为“干庭”、“大聋”、“聋人”。 经受磨砺练真功 民国五年(1916),“宜兴吴德盛陶器行”(或称店)创办。老板吴汉文,著名陶刻名家、收藏家、经营家、陶坊主。擅陶刻、能制壶,阅历广博,交友甚众。“吴德盛”创办之始,聘请邵云如、卢兰芳、崔克顺、陈研卿、陈少亭等为陶刻客师,聘任任淦庭为陶刻技工,长年替吴德盛制品陶刻装饰。吴汉文慧眼识宝,看中任淦庭的不言不语,埋头陶刻的性格,逐开始培养。在布局章法、刻工线条上,吴汉文严加要求,十分讲究,并依照自己的眼光、观点、要求,一一要求任淦庭。任淦庭在吴德盛受到吴汉文的器重,加倍努力,苦练刀法技艺,虚心接受吴汉文的督导,并努力学习吴汉文的刀法技艺。几年以后,任淦庭在刀法逐渐纯熟的基础上,开始对紫砂高档器皿进行陶刻装饰。先由吴汉文督导打底子,按排布局章法,得到吴汉文的认可或修改后,逐步由简单到复杂,由局部到全面的陶刻装饰。其间,任淦庭署款为“干庭”、“左民”、“左腕道人”。 任淦庭原是左癖子,用左手写字作画,习以为常。至吴德盛后,吴汉文要求他练习使用右手。任淦庭听从吴汉文的教导,逐渐训练使用右手,经过刻苦训练,竟练成左右手能同时书画雕刻的“绝技真功”。特别是在同一器具上作成双成对的飞禽走兽,或是在成对器物上作飞禽动物时,任淦庭能同时用左右手,对称作画,布局舒坦,形象生动,栩栩如生,是紫砂陶刻界独创的绝技之一。二十年代以后,“吴德盛”出品的花盆、鼎罐、瓶盘类制品,均在书画陶刻上比较讲究,山水、花卉、翎毛,动物等图案不一,形态各异,有许多制品为任淦庭所陶刻装饰。其时,任淦庭由技工升任为技师。三十年代之后,“吴德盛”名号越来越响,“金鼎商标”品牌亦越来越响,许多名人政要订壶定壶均由吴汉文接洽。其时,吴汉文经常邀请书画名流来宜在紫砂壶上作书绘画。有些制品的书画陶刻装饰由任淦庭替代吴汉文运刀作刻,署款为“干庭”、或为“干庭”、“陶”同时落款,可见吴汉文对任淦庭的信任程度。在“吴德盛”最兴盛时期,名人政要经常在“吴德盛”对面的“立新旅社”落脚下榻,随时都会进入“吴德盛陶器店”参观,亦会到陶器店后面的制作陶坊参观。遇有名人政要参观,任淦庭总是不言不语,不吱一声。遇有他不愿回答的问题或难题,他充耳不闻,或在工作桌台上的衬坯垫子上书写“聋子”二字,应付搪塞过去。这是任淦庭生活的机智和经验的积累,对此,吴汉文十分欣赏。吴汉文所收藏的古器玩物、紫砂珍品并不对任淦庭回避,使任淦庭大饱眼福,对提高技艺,借鉴、借用、引鉴和摹仿都起了很大的作用。 任淦庭在生活上十分朴素。他幼年丧父,中年丧母,命运多变,养成生活朴素的习惯。三十年代,任淦庭技艺已经成熟,并为艺途生涯第一个高峰期。任淦庭却整日埋头于陶刻技艺的钻研,一有时间就练书作画看书,寻章摘句,提高文化修养,从没有挥霍浪费之情况发生。任淦庭其时已具有较高的书法绘画技巧和扎实的用刀功底,陶刻作品手法多样,因材施艺,书味浓郁,步入紫砂陶刻名家之列。 桃李天下成大家

关于紫砂壶底款大全的资料

关于紫砂壶底款大全的资料 北宋。早期紫砂时期。1976年,宜兴丁蜀镇羊角山发现紫砂古窑址,出土了早期的紫砂茶具残片。经考证,其年代上限为北宋中期。据此,我们可以断定,宜兴紫砂器的生产历史已有将近一千年了。宋人欧阳修、梅尧臣等都写过歌咏“紫瓯”的诗词,或认为紫砂茶具在北宋已经诞生,而且受到上层社会的欢迎。1976年7月,在宜兴丁蜀镇的羊角山,发现古窑址的废片堆积,其中有早期的紫砂残片,泥色紫红,泥质粗糙,手工技术不高,成品有明显的火疵,复原所得大部份为壶。羊角山窑,据判断年代上限不早于北宋中期,盛于南宋,下限延至明代中期。这一发现,被认为印证了紫砂始于北宋的看法。文献中确切记载的紫砂历史,是从明代正德年间供春学金沙寺僧制作茗壶开始的。供春所制,据第一部紫砂艺术的专著--周高起在天启年间写成的《阳羡茗壶系》中所说,当时已经极难经见。现存传世的供春壶,见于著录而且很著名的有两件:一件是“树瘿壶”,传说曾为吴大澄收藏,后为储南强所得,把下刻“供春”两字,裴石民配制壶盖,黄宾虹为之定名,现存中国历史博物馆;另一件是原罗桂祥先生收藏,后藏香港茶具文物馆,壶底有“大明正德八年供春”两行楷书铭款的“六瓣圆囊壶”。据顾景舟先生谈,曾见过树瘿状壶有十二件之多,不合文献所载供春壶的特点,似难以

定为真品。不过,传世供春壶作为明代中后期紫砂器的标志,时代赋予的地位还是不可忽视的。明代中期。据明.周高起的《阳羡茗壶系创始》记载:金沙寺(宜兴湖父镇西南,为唐相陆希声山房)僧搏紫砂细土,搜筑为胎,规而圆之,刳使中空,踵捏口、柄、盖、底,作成壶具。附陶穴烧成,人遂传用。金沙寺僧的确切年代,已经难以查考。据推测应比供春年代略早,大概在成化~弘治年间(1465~1505)。考古发掘所见有明确纪年可考的紫砂实物,现在首推南京市博物馆的一件藏品。这是一件提梁壶,通高17.7厘米,1965年出土于南京市中华门外马家山的明司礼大监吴经墓,同出的有嘉靖十二年砖刻墓志。这件壶的质地、制法,可与羊角山出土标木相比照,它的胎体近似缸胎而质地较细,壶面黏附着“缸坛釉泪“,证明当时烧制紫砂还没有另装匣钵,是与一般缸器同窑烧成的。吴经墓出土的这件壶,对于鉴定供春生活时代制作的紫砂器,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明正德~嘉靖年间(1506~1566)。据《宜兴县志》记载:明正德间,有制壶名师供春,所制紫砂茶具,新颖精巧,温雅天然,质薄而坚。负有盛名,所制'树瘿砂壶'为世间珍宝,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金沙寺僧(约1506—1566)供春(约1506—1566)明代嘉靖~万历年间(1522~1619)。当时较著名的紫砂高手有董翰、赵梁、袁锡、李养心和时朋。时鹏、董翰、赵梁、元畅是嘉靖、万历时期的著名陶工,号称“四大

紫砂的鉴赏与收藏

一、紫砂的起源、壶名及壶型 中国的文化都有一种有趣的故事,各行各业都有一个祖宗,都有先师。如佛教的师祖为释迦牟尼,释迦牟尼称为“佛祖”,是觉悟的智者,又称“如来佛”,如来,是如实地来临,意是像真理一般来到这个世界;又如中国教育的祖师爷是孔夫子,被世人封为“大成至圣先师”的位置。再又如鲁班是木匠的师祖;扁鹊、华佗是医药业的师祖等等。宜兴陶的师祖为“陶朱公”范蠡,又称“造缸大师”;紫砂壶的鼻祖为供春。 总之,凡师祖后人都不能忘却,是他们首创家业,开辟道路,历尽千辛万苦,积累经验,一代一代、一辈一辈把事业传承下去,使之发展壮大,兴旺发达。那么,作为我们后人应时刻牢牢记住前人,没有他们的开辟创造,没有他们的先智造化,没有世代的传承,可以说,任何行业,任何事物的发现和发展还封尘在万丈泥土之下。因此,祖先不能遗忘,而且要发扬光大,代代相传。 (一)“陶朱公”范蠡 春秋战国时,越国大臣范蠡,辅助越王勾践灭吴王夫差后,决定功名隐退,便偕美女西施来到宜兴丁蜀山。范蠡来后带领当地百姓开凿运河(被后人称为蠡河),隐居在一山坡上(被称为蠡墅),开挖陶土,叫化百姓造缸、造坛、造瓮,利用当地资源,制成实用陶器,使宜兴一方人家富裕了起来,从此,宜兴的陶业生产日日得到兴旺发展。人们为纪念范蠡,一直将范蠡供奉为陶的师祖,立庙塑像,称为“陶朱公”、“造缸大师”。当然范蠡还一个美称叫“中华商圣”。范蠡除了带领宜兴百姓开创了制陶技术,以陶致富之外,还在理财经营上著书立说,崇尚儒商,同时被世人尊为商家鼻祖。 (二)紫砂壶鼻祖供春

供春,是迄今为止,从有关文字记载中人们知道最早的紫砂始祖。供春是明代正德年间进士、宜兴城里人吴颐山的书童。吴颐山,名仕,字克学。为准备科举考试,携书童供春到金沙寺借住读书。金沙寺老和尚在寺中经常以陶土抟坯做些物器为乐,但供春聪明好学,常偷窥老和尚抟泥,并用心领会,也偷偷学做。供春根据寺院庭中一棵老银杏树瘿瘤,效仿做成一把壶。此壶树皮斑驳逼真,瘿瘤栩栩如生,口盖周正,款式敦丽,烧成后色栗润韵,端庄凝重,气韵盎然。而且据资料考证,供春还“斫木为模,削竹为刀”,创造了制壶的雏形工具,改进了制壶技艺。供春从老和尚的“捏筑为胎,规为圆之,刳使中空”的原始方法,一下子创造了雏形工具,这是一个发明创造,功应推供春为紫砂壶鼻祖。 (三)大文豪苏东坡 苏东坡(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州人。苏东坡是宋代大文豪,供春是明正德年间人,宋到明年代相甚久远,紫砂壶鼻祖反而是为明供春,而不是宋人,这需要了解紫砂史才能明白个中道理。紫砂陶始于北宋,盛于明清,从丁山蠡墅羊角山古窑址早期紫砂陶器残片的发现,充分证实了紫砂陶始于北宋的佐证。关于紫砂陶的古代文献资料都有显示,最早北宋进士梅尧臣就对紫砂陶作过“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的描写;欧阳修曾赞“喜共紫瓯吟且酌,羡君潇潇有余清”;苏东坡题“松风竹炉,提壶相呼”。北宋许多大诗人都对紫砂陶作过“紫泥”、“紫瓯”、“砂罂”、“提壶”等描述,故说明宋代宜兴就已有紫砂陶的制作了。而且,苏东坡先生在丁山的蜀山建书院讲学,买田地欲终老。曾亲自设计一种提梁式茶壶,邀请文人雅士烹茶品味,怡然赋诗,并留下许多绝妙佳句: “松风竹炉,提壶相呼”;“雪芽为我求阳羡,乳水君应饷惠山”,“李生好客手自煎,贵从活火发新泉”等等。苏东坡邀朋茗茶,就独钟这款提梁壶,故后人就把他设计的提梁壶称作“东坡壶”。因此历史上留有苏东坡等名人雅士的词句和“东坡壶”物证,再依

紫砂壶的款式及标识知识大全

紫砂老壶的款式及标识知识大全 近年来,紫砂收藏界盛起收藏一厂老壶热潮,尤以北京为甚,特收集归纳整理出原一厂的壶款、标识,以馈壶友。 (一).壶款

紫砂一厂出产的样式说多不多说少也不少.几百种是跑不掉的.但是接触久了经手的东西多了也能大致知道宜兴紫砂厂有生产过的样式. 哪些样式是一厂从未生产过的. (二).标识 宜兴紫砂厂建厂历史悠久.从1958年直到1997年. 现今台面上的制壶名家几乎都是从宜兴紫砂厂出来的喜欢紫砂壶的人.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喜欢紫砂泥料.而紫砂一厂的泥料正是最佳的宜兴紫砂,其原料都经过筛选和养土,具有一定的水平尤其是一厂的烧窑更是有别于外面民间的窑,有人试将紫砂厂的泥料拿到外面去烧结果烧出来后表皮却较为干燥重量与紫砂的扎实度也大不相同.无法像厂内那样烧出来具有的水色与光泽 . 那要如何判断是否真为宜兴紫砂一厂的产品呢我想可以从好几种方式来加以判断: 一.标签 一般来说宜兴紫砂厂出厂之产品大多有贴上标签1977年起,紫砂壶的生产以创造外汇为主,当时的生产以宜兴紫砂厂(紫砂一厂)为大宗,直到1997年紫砂一厂改制民营为止,其间外销标志约分几个时期: 、一、椭圆形绿标(鸡蛋标)—约1977年—1982年; 椭圆形绿标即是坊间常说的“鸡蛋标”;这一时期是经历“文革”以来的复兴时期;百废待

兴,开始从半停滞状态恢复生产,然而一时尚不能恢复旧有的生产水平,工艺程度上也不是很好。然因泥料风化陈腐时期更长,故紫砂品泥质极佳。 二、无标志(甲子泥的年代)—约1983年—1987年;所谓的甲子泥是台湾同胞对80年代初期一厂普紫和拼料的通称;此类紫砂的胎土里用肉眼即可以看到不规则且細小的黄色与黑色的矿粒,黑色颗粒尤其明显,俗称黑麻胎土或黑星胎土;可以肯定地说甲子泥并非全是甲子年所生产,大约在82年即开始见到此类胎土的壶,一直延伸至甲子年后两三年仍然还有此类壶品,所以应称甲子年前后较为客观! 这一时期应该是一厂的小康时期;侨商开始参与,台湾紫砂爱好者推动了紫砂市场的复苏,紫砂在国际市场亦渐露锋芒。工艺水平逐步改善,紫砂品泥质亦极佳。甲子泥的出现,更把泥质推上一个台阶。 以上两个时期的紫砂品,在坊间被称为“早期壶”。当然关于“早期壶”亦有人定义为仅限椭圆形标壶,这且存不论。这一时期的泥质极佳,藏家玩家们为之倾心不已。但产量较少,真品已经很少在市场上流通了。 三、方圆标(白标)—约1987年—1992年;

五个方面来鉴赏紫砂壶

五个方面来鉴赏紫砂壶 *导读:拿到一把紫砂壶,既能收藏、欣赏,还能使用。很多收藏爱好者都希望自己购买的紫砂壶物有所值,最好是物超所值,但是一旦花了买真…… 拿到一把紫砂壶,既能收藏、欣赏,还能使用。很多收藏爱好者都希望自己购买的紫砂壶物有所值,最好是物超所值,但是一旦花了买真壶的钱却买了假壶,一切则成为泡影。如果是屡屡上当受骗,那么不仅会使收藏者在经济上蒙受损失,而且极易动摇乃至打击他们的收藏信心。 如今市场上品类繁多的紫砂壶很受收藏者的喜爱,但是这些紫砂壶有的几百元,有的则要几万元乃至10万元,价格有天壤之别。同是紫砂壶,价格相差大,很多收藏爱好者感觉摸不准收藏和鉴赏的门道。 对于此问题,一位资深紫砂壶收藏家张先生对记者表示,如何鉴赏和收藏紫砂陶艺精品其实大有学问。就一把紫砂壶来说,主要从泥、形、工、意、用五个方面去鉴赏它。 看泥。张先生说,紫砂壶得名于世,其根本的原因是其制作原材料紫砂泥的优越。宜兴紫砂陶土的品种繁多,因此我们所见的紫砂茶具的颜色也五彩缤纷。天然紫砂泥质有红泥、紫泥、本山绿泥、天青泥和调砂泥等,因此应根据泥土质地,而不是颜色

来区分其好坏。紫砂手感不同于其他陶泥,摸紫砂物件就如摸豆沙,一把紫砂壶,泥的优劣是评判其优劣的一个重要因素。 看形。紫砂壶之形,在存世各类器皿中最为丰富,紫砂壶是整个茶文化的组成部分,它追求的意境,应为茶道所追求的淡泊和平,超世脱俗。张先生说,例如石桃、井栏、梅桩、仿古等传统造型,皆是时代冲刷后存下的优秀作品,以今天的眼光细细打量,其仍在闪闪发光。因此,紫砂壶之形,是决定壶之美的一个重要条件,造型美,壶则美,反之则不美。 看工。紫砂壶在工上,融汇了国画大写意的豪放。在点、线、面三元素上,犹如工笔绘画一样,转弯曲折、抑扬顿挫。面,须光则光,须毛则毛;线,须直则直,须曲则曲;点,须方则方,须圆则圆,无半点含糊。张先生说,按照紫砂壶成型工艺的特殊要求来说,壶嘴与壶把要绝对在一直线上,并且分量要均衡,壶口与壶盖结合要严紧。在这里作者的个性、风格、气质得到体现,有的壶造型清秀飘逸,有的古朴敦厚,有的轻快明朗,有的粗犷简雅。 看意。张先生说,这里所说的意是指壶的意境,也可说是思想性。任何一件堪称为艺术的作品,都是应该有思想的,否则就等于没有灵魂,而没有灵魂的作品,无论它的表面多么华丽,也不能算是一件好作品。一把有意的壶,不仅让人赏心悦目,而且能够让人浮想联翩,产生情感,产生思想。 最后是用。这里的用是指壶的日用性,即功能美,换一句话

教你怎样从各方面鉴别紫砂壶

教你怎样从各方面鉴别紫砂壶 目前市场上见到的紫砂壶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没有任何收藏价值的劣质壶,一类是具有收藏价值的紫砂壶。 劣质壶的原料往往是沙锅泥、花瓶等低档泥料,它的颜色油亮,呆板,打碎后可以明显看出里外层的颜色不同。这类壶的价格往往在几元到几十元之间,基本没有收藏价值。真正的紫砂壶所选用的泥料是产于宜兴丁蜀镇的紫砂泥。紫砂泥是宜兴得天独厚的原料,它在成分上具备了制陶所必须的化学组成及矿物组成。从显微镜观察发现,紫砂泥主要矿物为石英、粘土、云母和赤铁矿。这些矿物的颗粒组成,使紫泥具备了可塑性好、生坯强度高、干燥收缩小等良好的工艺性能。由于紫砂壶坯体不施釉,所以烧成后仍有较大的吸水率和气孔率。据测定紫砂茶壶的吸水率在1.6%-7.05%之间。因此,制成品具有良好的吸附气体性能和透气性能,用之泡茶色、香、味均好。 如何辨别紫砂泥是否纯正? 过去有一种鉴别紫砂方法,说“拿一根火柴在壶身上划,只要能打出火来的就是真的,不然就是假的。”其实这不是一种鉴别紫砂的可靠方法,因为过去的火柴是用红磷为原料,红磷的燃点低,只需轻轻摩擦便会燃烧,在衣服上摩擦也会燃烧,现在出的安全火柴基本上都划不着火。 那么该如何鉴别紫砂的真伪呢?一是看颜色,纯正紫砂的颜色,应具有玉石般的韵味,不论其自身是紫色、黄色、还是红色,其光质像上了油一样,越擦越润;二听声音,在紫砂壶内放入茶叶,然后注入开水,紫砂壶发出沙、哑、沉的声音,声音沙哑说明材质透气性好,内部不结晶,能保持茶的香味,不易变味。如果注水后,发出金属声或者瓷器般的脆声,就可断定非紫砂或者紫砂不纯;三是闻其味,掺了化工原料的茶壶有异味,或是用铁观音入壶,泡一小时后,茶水变色或有异味,属假紫砂壶;四是凭手感,纯紫砂壶的手感应是光滑圆润、舒坦自然的,虽有颗粒但仍很圆润,通过传统手工加工碾磨的砂粉其手感和机器加工出来砂粉的手感是不同的。通过长时间的泡养,好的紫砂能显现出深沉、古朴、油亮的气质,而非紫砂或者紫砂不纯的壶基本上养不出来。 紫砂壶的手工制作与模具制作 很多壶友认为紫砂壶手工与否其实不必非常在乎,全手工不见得就好到哪里,半手工的就不见得差到哪里,主要是泥料得纯、得正,不要掺有对身体有影响的添料在里面就行。因为价格上的高低悬殊,使得手工制作与否还是倍受关注的。就壶而言,手工与否是有本质区别的。一位壶友总结得非常有道理,他指出,手工制壶,经反复拍打泥片成形后,在外壁进行削、刮、整的工序,而且每个工序都相当费功夫。而模具制作工夫不在拍打上,基本成形后,为使泥与具吻合,工夫用在内壁上;手工制壶,坯体外表形成泥层,内层相对疏松,中间砂粒聚集形成泥砂坚骨,使紫砂特有的透气性能得到很好的保留。经过烧制后,质地收缩不一,泥砂层次不齐,外表粗粒凸现,使壶表面呈现出温润的质感和明快的光泽。壶内壁由于矿物结构疏松和砂粒堆积空隙,体现出内透外吸的本性功能,呈现出紫砂特有的性质。而模具制作的,泥质在均衡性、同一性都受到了很大的破坏,内、外壁缺乏立体性结构分层,烧成后表面失去质感效果,壶壁吸透率跌降至60%以上,紫砂特有的性能所剩无几。最突出的表现为:使用久了,往往出现灰暗死板等现象。在鉴别上,模具壶的鉴别有一个窍门,一般纯粹模具做的活,在壶的中间从壶嘴到壶把有一条细细的痕迹,仔细观察是可以发现的。

如何识别真假紫砂壶

如何识别真假紫砂壶 2010-08-21 19:13:48| 分类:|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 一是看。首先看表面。由于是陶土而且不上釉,新的紫砂壶表面不可能是光亮的,而是有粗糙感。而假泥壶为了卖相好,一般会打蜡抛光。其次,紫砂泥中含有石英、云母等微量元素,在高温烧制中会形成结晶体,因此在光亮下,整个壶身能看到很多细微的银白色亮点。第三,真正的紫砂壶壶内外颜色几乎是一致的,不会相差太大。 二是用开水试。将刚烧开的水倒进壶内并沿着壶身浇下,盖上壶盖。你会看到水不是顺着往下流,而是被慢慢吸干;壶盖上则先是慢慢湿润,而后又慢慢吸 干。这是紫砂壶拥有双层气孔,透气性好的表现。 三是将泡好的茶留在茶壶内,两三天内茶不会变馊。 另外,用壶盖敲壶身听声音的鉴别方法其实是不科学的。因为造型、泥料的不同,声音也会不一样。而且假泥中加入玻璃水等也可以敲出真泥类似的声音。 敲击听声音的更大功效在于辨别壶身有没有隐藏的裂痕。 茶壶有很多种,陶的、瓷的、金的、铁的、铜的、锡的……这里我们只把焦距对在「宜兴紫砂壶」上头。在众多紫砂壶中,如何挑选到一把好壶,岂只是紫砂新生的难题,对悠游紫砂陶多年的老手,同样也是一个严肃的课题。紫砂壶既是着重功能性的实用品,又是可以把玩、欣赏的艺术品。所以,一把好的紫砂壶应在实用性、工艺性和鉴赏性三方面获得极高的肯定。壶艺爱好者在选购紫砂壶 时,不妨就这三个重点加以考量。 1.实用性 茶壶的天职就是要能拿来泡茶,这当然是毋庸置疑的,换言之,选择茶壶时便不应违背「实用」的基本原则。所以,选购时不妨先就其实用的功能加以考量。优良的实用功能是指其容积和容量的恰当,壶把的便于端拿,壶嘴出水的流畅,让品茗沏茶得以得心应手。因此,选购紫砂壶应依据个人的饮茶习惯,考量壶的容量,壶嘴出水的顺畅,壶把执握的舒适等等。一把实用的贴心好壶至少应具备 下列几点: 1).容量大小需合己用。茶壶容量大小差距甚多,大者容水数升,小者仅纳一杯之量。同样的,有的人交游广泛,天天高朋满座,一周泡掉三斤茶,此时如果选用朱泥小壶来泡,那光是来回地倾茶注水便够他手忙脚乱,满头大汗了。反之,若三两好友促膝品茗,偏偏选用容水近升的大汉方壶,那岂不强迫人人非要牛饮一番不可,果真如此,那保证不出三个月,你的朋友会三个变两个,两个变孤支, 到头来只有「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份了! 2).口盖设计合理,茶叶进出方便。国人爱喝的鸟龙茶系,在冲泡前呈干燥紧缩状态,借着茶则置入壶中并不太难,但经热水冲泡数巡之后,叶片逐一伸展膨胀

紫砂壶款识赏析鉴定

紫砂壶款识赏析鉴定 宜兴紫砂壶的款识千差万别,研究起来亦有相当难度。早期的紫砂壶多无款,明后期才出现款识。紫砂壶居民赛产品,落款随意性极大,具体到每个人早年与晚年的款识又有很大变化,极少有陶工一生只用一、二枚印章。如是刻款,那变化就更大了。请张三刻,也请李四刻,习惯了自己也刻。如果款识是印章,因敲打力度的不同,也会出现不同的效果。紫砂壶中的印章款多为阴刻,敲打在壶上,变成了阳文,阴刻的图章,敲打在半干的泥坯上,如用力过小,字的顶端刀痕往往难以出现;只有用力较大,才可将印章的全部刀痕打印出来。所以,即便是同一个印章,打印力度不同的印痕字根相同,字尖往往会不尽相

同。有关记载早期紫砂壶款识的文献资料及实物材料非常之少,且真伪不辨,很少有标准器款识来证明、比较其他款识,这样就给紫砂壶鉴别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尽管如此,鉴别紫砂壶真伪,款识仍是不可缺少的一环。 紫砂壶在明中期,由日用粗陶向工艺陶转变之后慢慢开始流行起来。恰恰在这时候,艺术商品化的发展趋势又空前活跃,艺术品的市场需求量越大,作伪之风就越甚。在绘画方面作伪,以明代为甚。特别是明代中后期,作伪地区分布之广,作伪者之众,作伪方法和手段之多变,以及流传展品数量之多,均远远超过以往任何时代。在离宜兴不远的人文基苯的几个江南重镇,尤以苏州地区为甚。据沈德符《野获编》云:“骨董自来多赝,而

吴中尤甚,文士皆以糊口。近日前辈,修法莫如张伯起,然亦不克向此中生活。至王百谷全以此作计然策 矣。”文中所言张伯起即张凤翼,王百谷即王雅登。这两位都是苏州地区著名文人和书画收藏家,他们尚从古董作伪中渔利,其他市俗者就可想而知了。 此外,松江、鄞县、无锡、湖州、杭州等许多地区都有制作伪字画之风。上述这些地方的文人墨客又正是与宜兴紫砂壶制作者有着密切的关系,玩赏、吹捧紫砂壶的人当然也就出在这些地方。在这种气氛交往中,不可能没有“私下交易”。就在几年前,紫砂壶行情特好的时候,上述地区尚有画家模仿绘画大师笔意在紫砂壶上写字绘画,然后经名人刻制,从中渔利。这种作品流向社会,制壶者、绘画者、刻者,三人只要有一人属原作

“事事如意”壶的造型特色

“事事如意”壶的造型特色 摘要:“事事如意”是汉族传统吉祥图案之一,富有极好的口彩文化,壶身圆润光洁,呈椭圆形,壶嘴、壶把直立向上,曲线优美。壶盖隆起上饰以如意纹,造型美观大方,壶钮呈莲子状。 关键词:事事如意壶;造型艺术;饮茶 1 前言 宜兴紫砂壶的来源甚早,远在两千多年前的人们,就已经开始用这种古老而神秘的器皿,时至今日,紫砂壶作为了一种全新的收藏品,俨然有成为国内收藏品的全新宠儿的趋势,同时在时代的不断的发展中,悄然的进入了人们的眼中。紫砂壶是古时人们作为饮茶的一种器具,而广泛的存在,因为煮茶不留茶香,又不存在熟汤的气息,而被人们大面积的使用在了日常生活中。 2 “事事如意”壶的造型特色 明中叶以后,唐宋饮茶之风再次在宜兴士大夫中兴盛,于是,集壶艺、诗词、书画、篆刻于一体的紫砂壶文化就随之应运而生,成为茶文化的标志。紫砂陶原料被誉为“五色土”,主要种类有:白泥、嫩泥(黄泥)、紫泥(古称青泥)、红泥(朱泥)、绿泥(段泥)。“五色土”质地细腻柔韧,可

塑性、渗透性强,是一种品质极优的陶土。用紫砂壶泡茶,能在较长时间内保持茶汤的原汁原味;同时,紫砂壶握于手中便于畅饮和赏玩。自古爱壶者,手不离壶,壶不释手,搓摩宝爱,一日千遍。亦有的用布擦壶,茗壶用沸水沏茶后,壶表有极细微茶汁渗出,肉眼不能见,用湿布来回在壶身擦拭,日久,壶表细腻、莹润、光滑、净亮,手感舒适。明. 周高起《阳羡茗壶系》:“壶经用久,涤拭日加,自发暗然之光,入手可鉴”。 “事事如意”是汉族传统吉祥图案之一,富有极好的口彩文化,壶身圆润光洁,呈椭圆形,壶嘴、壶把直立向上,曲线优美。壶盖隆起上饰以如意纹,造型美观大方,壶钮呈莲子状。 紫砂作品中,无论是“光货”的造型设计,还是“花货”的造型设计,都必须遵?疟浠?与统一的规律。这也是造型设计的艺术创作的一个普通规律。紫砂壶造型在形式上的变化与统一的规律有自己的特殊性和表现形式。在设计上它受着功用、技艺、审美的制约。紫砂壶形制各不相同,充满着变化。但它们又统一于方、圆、塑的基本造型之中。在同一把壶上,也存在有变化与统一的关系,壶身线条的变化,壶嘴位置的变化等。在一把壶上,它们又必须是和谐与统一的。紫砂壶造型包括功能效用、材料技术、艺术处理之三方面的因素,在传统紫砂壶造型设计中,功能效用是首要的。因为

图解紫砂泥料种类大全

图解紫砂泥料大全 现如今紫砂文化风横扫大江南北,紫砂爱好者日益增加;由于本人也非常喜欢紫砂文化,经常和朋友在一起沟通紫砂文化的魅力,但是真正的了解紫砂文化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紫砂文化博大精深,我们买到一把紫砂壶,看到的只是一个壶而已,壶以外还有更有意义的东西。曾在茶余后谈起一个话题:喜欢紫砂壶的朋友都是怎么样喜欢上紫砂壶的,回答都很简单,很多都是由于喝茶引发的爱壶,为了更清楚的了解紫砂本质,本文收集了紫砂泥料的一资料,供博友们学习! 《底糟青》底糟青,为原矿紫砂。 产于江苏宜兴丁山黄龙山系四号井,由于产于紫砂最底层,质地特纯,泥质细腻、成色稳重,呈棕色,在近代制壶名家广泛使用。 窑温:约1160度C / 收缩比:约11% 适合冲泡:乌龙茶生茶(轻焙火系列) 底槽青 底槽青成品 黄龙山石黄 开产于黄龙山的嫩泥矿,近代用来做朱泥壶的原料,嫩泥矿中含砂量重,坊间常用来做仿古朱泥壶,颇受欢迎。 窑温:约1100度C / 收缩比:约18%

适合冲泡:乌龙茶生茶(轻焙火系列) 黄龙山石黄原矿 黄龙山石黄成品 《黑铁砂》黑铁砂,为早期最常见通用之泥料之一;为江苏宜兴黄龙山原矿提练再加入锰而成,当时因矿脉里铁质成份较高、所生产的茶壶会产生火疵、小熔点,日久使用,深获早期壶识者深爱、赞赏。养壶者之最爱。新壶初用砂土气重,茶汤略现砂气,经使用壶身展现出灰黑,泡茶鋉数日则如墨黑,泡茶好喝,评价好赞不绝口! 矿区:江苏宜兴丁山黄龙山 窑温:约1130度C / 收缩比约12% 适合冲泡:乌龙茶生茶(轻焙火系列)特好、铁观音(中焙火或重焙火系列) 、普洱茶各种系列 黑铁砂内含矿物

黑铁砂成品 〈内紫外红》壶胚乃以清水泥为泥料,成型后再以红泥浆上浆"壶表",再让壶坏阴干入窑烧成;此作法在当时为早期壶很常见之泥料工艺壶身泡茶多日颜色变朱红色,现代壶已甚少见此作法。 矿区:江苏宜兴丁山黄龙山 窑温:约1100度C / 收缩比:约11% 适合冲泡:乌龙茶生茶(轻焙火系列)、普洱茶各种系列 内紫外红成品 《大红袍》由宜兴市洑东乡西面,在任途村与红卫村交介处小煤窑矿区,所开采的夹层嫩泥。含氧化铁,在炼泥过程加入天然铁红粉提升红色,经过窑烧会变成大红色,泥质细腻密度高、高结晶,泡茶柔顺好喝,经过泡茶养成色泽艳红非常讨喜,此种泥料非常稀有,泡茶好喝,评价特好。 矿区:宜兴市洑东乡西面 窑温:约1040度C / 收缩比:约45-55% 适合冲泡:乌龙茶生茶(轻焙火系列) 特好、铁观音(中焙火或重焙火系列) 、普洱茶各种系列 小煤窑矿区大红袍原矿

紫砂壶与南泥壶的介绍及鉴别

紫砂壶与南泥壶的介绍及鉴别 一、紫砂壶的特点紫砂壶既是注重功能性的实用品,又是可以把玩、欣赏的艺术品。所以,一把好的紫砂壶应在实用性、工艺性和艺术性三方面获得极高的肯定。 (一)紫砂壶的实用性紫砂壶是用于泡茶注茶的。所以,选购时不妨先就其实用的功能加以考量。优良的实用功能是指其容积和容量的恰当,壶把的便于端拿,壶嘴出水的顺畅,让品茗沏茶得心应手。因此,选购紫砂壶应依据个人的饮茶习惯,考量壶的容量,壶嘴出水的顺畅,壶把执握的舒适等等。因为,透过使用上的舒适感,可以产生情感,愉悦身心,百玩不厌,让人珍爱有加。 (二)紫砂壶的工艺性紫砂壶的工艺性是指制作的技术水准,也是评审壶艺优劣的准则。一把好的紫砂壶除了壶的流、把、钮、盖、肩、腹等应与壶身整体比例协调,点、线、面的过渡转折交待清楚与流畅。尚须审视其“泥、形、款、功”四方面的施艺水准。 “泥”紫砂壶独特之处在于其制作原材料紫砂泥的优越性。所以评断一把紫砂壶的优劣,首在于其用泥的品质。虽然泥色的变化,只给人带来视觉感官的差异,与其使用的功能无关。 但就使用的习惯而言,紫砂壶藉泡茶品茗不断地抚摸,透过—2—手感的舒服,则可达到愉悦心灵的效果。好的紫砂泥因具有“色不艳、质不腻”的显著特性。所以,选购紫砂壶应就紫砂泥的良莠加以考量。“形”即壶的形象,也就是形状样式。紫砂壶的造型千姿百态,其间蕴藏了丰富多彩的完美器形,汇集了历代艺人的创作智慧和心血结晶,素有“方非一式,圆不一相”的赞誉。至于选择何种形状样式的壶为佳,则因各人心理需求的不同,很难论定。不过,因紫砂壶属于整个茶文化组成的部分,所以它所追求的意境,应属茶道所追求的“涤净烦嚣,淡泊明志,超世脱俗”的意境。“古拙素雅”与茶道文化的意境最是融洽,所以紫砂壶的造型考量应以能表现“古拙”气氛的为优选。“款”即壶的款识。紫砂壶的署款,素来非常讲究。它不同于一般作品的自属图章戳记式的格局。因壶艺的韵致格调和书法绘画艺术同传,所用印款,往往出自一代金石篆刻名家之手。鉴赏紫砂壶款有两个意义:一是鉴别壶的作者是谁;一是欣赏镌刻的诗词书画及印款(金石篆刻)。 紫砂壶的装饰艺术结合了中国传统艺术“诗、书、画、印”一体的艺术特点。所以欣赏一把紫砂壶,除讲究泥料、造型及制作技艺之外,还有文学、书法、绘画、金石诸多方面,给每一位壶艺爱好者带来更多美的享受。“功”是指壶艺的功能美,有别于实用功能的诉求点。这些年来大陆市场逐渐开放,台商大举介入紫砂市场,遂使砂壶市场蓬勃发展,砂壶产品屡有新作问世。只是紫砂艺人创新作品,徒讲造型的形式美,却忽视了功能为用的美。盖有些艺人自己不饮茶,所以对饮茶习惯知之甚少,这种情况直接影响了砂壶功能的发挥,相—3—信在泡茶、品茗的使用过程,有的砂壶已然出现“中看不中用”的重大缺失。紫砂壶的功能美主要表现在容量适度、高矮得当、口盖严谨及出水流畅四个方面。按目前台湾家庭的饮茶习惯,一般二至五人聚饮,宜采用容量350毫升为佳,无论手拿手提都只需举手之劳,所以人称“一手壶”。 (三)紫砂壶的艺术性紫砂艺术是一种“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艺术创作形式。 一件好的紫砂壶,除了讲究形式的完美与制作技巧的精湛,还要审视纹样的适合,装饰的取材以及制作的手法。再说壶艺本身就是感情,所以一件较完美的

筋纹器紫砂壶鉴赏

筋纹器紫砂壶鉴赏 *导读:《宜兴陶器图谱》所录《砂壶考》云:邓秋板砂壶全形拓本,刻大彬菱花式壶,工巧有致。大彬二字楷书款。邓秋板砂壶全形拓本,刻大彬菱花式壶,工巧有致。大彬二字楷书款。《菱花式壶》以对称菱花瓣为造型特征,阴阳交间,凹凸分明,十二瓤纹清晰端正,制工亦十分严谨,可谓是明代时大彬所创制的筋纹器代表作。 陶瓷成型和装饰中,筋纹效果的出现,可以追溯至唐代,甚至更远。人们取法于梅、莲、海棠、菱花、蔬果等自然物态和青铜、玉器的造型来仿制陶瓷器皿,这种源于自然的优美的点、线结合,面体切割在紫砂创始阶段,就得到人们的青睐和赞赏。数百年来,对它的追求和推崇,引起了艺人和壶友间强烈的共鸣,制作者刻意求新,欣赏者推敲玩味,促进了筋纹效果与制作技巧的日臻完美。纵观紫砂艺术的古秀新葩,筋纹效果确以那壁立千仞的整肃;行云流水的从容;花枝摇的和顺;恰如其分的均等和吞吐自如的变化为紫砂艺术的发展和开拓起到了承上启下,推波助澜的作用。 筋瓤货的主要特点是规则的纹理组织,等分匀衡,筋纹线清晰柔和,齐整协调,线条顺畅,自然明快,具有强烈的节奏韵律美。紫砂筋瓤货成型难度比光货与花货高,要做好一把筋瓤货必须从材质,工具,器形神韵入手,对紫砂艺人的做壶功底要求较

高。 筋瓤货器形态多姿优雅,讲求淳朴逸秀的艺术风格。所以优雅造型必须采用精细之泥,才能相得益彰,展现出筋瓤货的独特神韵。其次,筋瓤货由泥片镶接、压筋纹、依据样校准、拼接而成。工具是制作筋瓤货的前提,制成各种工具,如压筋纹的线梗、理筋纹的内外铁皮刀、清线的明针等等,工艺品制作切忌马虎,务必精到,方可出精品。紫砂制作工具,包含诸多的审美理念,是技艺相结合产物。 再次,对筋瓤货线型的把握,筋瓤货线型一致,分直线型、对称型,以圆心均等加旋转型等三大类。直线型宜由小渐大,节奏鲜明,棱线虽多,但无琐碎之感,要集秀丽、华美、大方于一体。中者宜简不宜繁,对称凹凸变化,收放自如,衬托主体,形成强烈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后者在平面上分成若干等分,以中轴线为基准,构成旋转的弧形曲线,富有张力,动感十足。 最后,筋瓤货的造型设计。筋瓤货设计上要求线条宽容得体,线面转折明确,体态形象生动,流畅自然,委婉曲折,方可体现紫砂艺术的神韵。千变万化的造型,离不开视觉上的平衡和功能上的稳定,简练而又不失完美,通过严谨的比例美学及精湛的技艺,创造出赋于艺术灵感的完美作品。

明清紫砂壶分析

明清紫砂壶:明万历至清顺治五年宜兴人 日期:2014-03-15 浏览:3404次 明清紫砂壶:明万历至清顺治五年宜兴人第十章紫砂壶壶艺人传略明清紫砂壶壶艺人传略金沙寺僧约明成化、弘治、正德年间(1465-1521年)宜兴湖父金沙寺僧人。“僧闲静有致,与陶缸瓮者处”,用缸泥澄练,捏成砂壶,“附陶穴烧成,你知道明万历。人遂传用”。僧人没有留下姓名,《阳羡茗壶系》“开创”篇把他列为紫砂壶壶的开创人。自从供春学了他的造壶技艺后,始为撒布。供春亦名龚春、龚供春,明正德至嘉靖年间(1506-1566年)宜兴人。本是四川参政吴颐山的家僮。颐山曾读书金沙寺中,供春给使之暇,窃仿老僧心匠,亦用细土抟坯,指掠内外,指螺纹隐隐可见;胎必累按,故腹半尚现节腠,视以辨真。蒋蓉紫砂壶壶拍卖价格。制品古朴风雅,传器树瘿壶,极造型之美,被称为茗具中逸品。爱闲老人明嘉靖至万历年间人,姓名不详。作品有宜均窑笔洗,紫赤色胎,内有淡色开片釉,署“爱闲老人手制”款,作品撒布英国及西欧各国。(《宜兴文史原料》)欧子明明嘉靖至万历年间宜兴人,是宜兴烧制欧窑较为告捷的名艺人。制品小巧精巧,浑朴而妍态。作品有花盆、水盂、盘、碗、洗和佛像等。“尤以洗类为多”由于他对彩釉孝敬甚大,故中国出名“欧窑”由此而得名。董翰号后溪,明万历年间宜兴人,是最先缔造菱花式的制壶艺人,清顺治。已殚笨拙。(《阳羡茗壶系》)赵梁明万历年间宜兴人,也有传为赵良的,他的作品中多提梁式。(《秋园亲佩》)元畅明万历年间宜兴人,也有传为元锡或袁畅的。无传器款章,未足敦是。(《茶馀客话》)时朋明万历年间宜兴人,朋一作鹏,时大彬之父。与董翰、赵梁、元畅四人,被誉为“紫砂壶四名家”。《阳羡茗壶系》对他们的评价是:“皆供春之潜力也,董文巧而三家多古拙。”李茂林字养心,号称李老四,明万历至清顺治五年间(1573-1648年)江西婺源人。李仲芳父,善制小圆壶,上有朱书号记,明万历至清顺治五年宜兴人。世称“名玩”。那时名家壶坯都附人缸窑烧造,“难免沾缸罐釉泪”李茂林滥觞“壶乃另作瓦缶,囊闭入陶穴”(即用匣钵封锁起来),从而创新窑具、繁荣了紫砂壶陶业。(《桃溪客话》《秋园杂佩》)时大彬时朋之子,别号少山,明万历至清顺治五年宜兴人。他初仿供春,喜作大壶,后善制小壶,耳目一新,壶艺传至大彬始蔚然大观,推其正宗。居“壶家妙手称三大”之首位。吴梅鼎品评,称其典重,所传弟子甚众,我不知道孟臣紫砂壶壶图片鉴赏。皆着名于世。李仲芳茂林之子,大彬门徒,“为高足第一”,明万历至崇祯年间(1573-1644年)江西婺源人。制品渐趋文巧,技艺精深,兼长家传与师承。古人所传大彬壶,亦有仲芳作之,大彬见赏而自署款识者。时人称道:“李大瓶,时台甫。”(《阳羡茗壶系》)徐友泉名士衡,明万历四年至崇祯十六年间(1576-1643年)江西婺源人。全手工紫砂壶壶辨别图片。原非陶人,其父好大彬壶,延之家塾。友泉作品,别具一格,善仿古铜器形及蕉叶、莲房、菱花、鹅蛋、分档等形形色色的紫砂壶壶。泥色多变,技艺上流,所谓“综古今而合度,极变化以从心。”(《阳羡茗壶系》《阳羡茗壶赋》《宜兴县志》)欧正春明万历至崇祯年间江西婺源人,时大彬弟子。其作品“多规花卉果物,式度精妍。”(《阳羡茗壶系》)沈君用名士良,别称多梳,明万历至崇祯间人,祖籍江西婺源。《阳羡茗壶系》称其制作为“神品”,壶式承欧正春一派,至尚像诸物,以奇妙著称。沈君盛明万历至崇祯年间人。善仿徐友泉,而参以沈君用法,为时大彬再传弟子,种类相当厚实,巧与君用相媲美。相比看明万历至清顺治五年宜兴人。

紫砂壶的制作过程

一把紫砂壶,说简单不过是一件茶具,但对于紫砂人来说,它像自己的孩子一般,每一把壶都倾尽全力。制作紫砂壶的艰辛,只有紫砂人知道,需要耐心、细心与恒心,更是需要天时地利人和...... 一件紫砂工艺品的成功,要经过十到几十道复杂的成型工序。要完成这些工序,一是要靠艺人们的制作技艺,二是要靠繁多的制作工具,两者缺一不可。 下面和诸君分享一下全手工做壶的过程,让我们一起来了解紫砂。 一.切泥块-打泥片-刮泥片 打泥条要打出中间与两头,上下需保持一致厚度。此基本功,初学者就得学三个月,需耐得住寂寞,有毅力,不怕苦。师傅只要听到木搭只声,就知道徒弟的规范程度。 二.搓嘴-搓把

紫砂器成型的主要方法是手工捏作。手工成型的关键在于泥胚成型技巧的规范恰到好处及表 面的精细加工。精细地刮平修正,可以使器形结构更加严谨,轮廓线条分明得体,筋囊文理 清晰,达到珠圆玉润、浑然一体的制作要求。 三.裁泥片-围身筒 南方的冬天,又湿又冷,经常是室内温度比室外温度还要低,低头静坐制壶,需要的是毅力,而紫砂泥在手中又硬实又冷,制作起来也相当的不容易。 四.切口-上满片 大夏天去窑上烧窑,更是一番磨难,在窑炉边就好像坐在火炉旁,冬天觉得很舒服,而到了 酷暑,窑炉就像一个大火球。制壶时艰辛,烧窑亦不易。 五.篦身筒 一个壶一般需要做几块篦只才能达到,全凭个人对造型的理解,每把壶的造型,需每把壶的 篦只,而且都应该是自己亲手做,经过几十年全手工做壶,会长年积累几百只篦只。

六.光身筒 紫砂中含有砂,或粗或细,天天与砂打交道,手指上就像天天被磨砂膏磨去角质,久而久之,手也会变得粗糙。 七.开假底-覆假底部位脂泥 而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而紫砂人根本不能留长指甲,更不要说小姑娘涂指甲油了,指甲打理 得再好看,长指甲缝易卡泥,指甲油易掉,在紫砂面前,一切都是徒劳。 质朴的指尖艺术,也需要质朴的双手去完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