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导学案(学生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国论》导学案(学生版)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夯实基础,掌握典型的文言词语,翻译重要的文言句子。

2.过程与方法:

提要钩玄,明确中心论点,把握主要内容,梳理论证结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知人论世,着眼后两段,理解文章借古讽今的写作意图。

②加强诵读,感受情感,领悟文脉,把握“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鉴赏方法。

【学习重点】明确论点,把握内容,梳理结构。

【学习难点】理解意图,感受情感,领悟文脉。

【知识链接】

一、题目

“论”是散文的一种,以论证为主,特点是善于说理。一般分为两种:①政论,主要用于发表作者对于时政的见解和主张。②史论,通过评论历史,总结教训,为当时统治者提供治国借鉴。

“六国论”是个有所省略的短语,完整表达应是“六国破灭之论”。文章主要内容是分析六国破败的原因。

二、作者

苏洵(1009—1066)字明允,号老泉,北宋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长于散文,尤擅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著有《嘉祐集》。他有政治抱负,主张文章应“有为而作”,“言必中当世之过”,或者“言当世之要”,以“施之于今”。为文见解精辟,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纵横恣肆。人称“老苏”,与儿子“大苏”(苏轼)、“小苏”(苏辙)并称“三苏”,均列入“唐宋八大家”。后人有诗称赞:“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嵋共比高”。

苏洵写诗不多,擅写五古,质朴苍劲。但总的成就远逊于散文。

三、背景

1.六国

六国,指战国七雄中除秦国以外的六个国家,包括齐、楚、燕、韩、赵、魏。秦国本来弱小落后,经过商鞅变法,通过彻底改革,逐渐强大起来,积极向东方发展,夺取六国的土地。六国曾“合纵”抗秦,但各有打算,联合并不巩固,终被秦国“远交近攻”,逐一瓦解,相继灭亡。

2.北宋

宋朝是我国历史上比较软弱的一个王朝。建国后,宋太祖片面吸取唐朝藩镇割据以至灭亡的教训,采取了“虚外实内”的政策,削弱边关的实力,调集重兵驻守京城,结果造成边关空虚。太宗继位以后,曾两次派兵击辽,均遭失败,又两次进攻幽州,企图夺回幽云十六州,亦遭败绩。从此以后,宋朝国势渐渐衰弱。

宋朝初年,北边已经有敌国契丹,宋仁宗时,西边又出现了敌国西夏。宋朝受着这两个国家的威胁和侵犯,却不敢对他们进行坚决的抵抗,只想用屈服妥协的办法,向他们纳银输绢换取和平。公元1004年,辽大兵压境,直逼澶州城下,威胁汴京开封。宋真宗与辽缔结澶渊之盟,每年赠给辽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三十八年后,辽再次要挟,宋仁宗最终决定每年给契丹增加白银十万两、绢十万匹。只过了一年,西夏也来要挟,宋朝只得每年赠给西夏白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三万斤。宋朝这样一再向辽和西夏屈服妥协,结果增加了敌人的财富,削弱了自己的力量,带来了无穷的后患,实际上并不能换得和平,苏洵对此痛心疾首。

1126年,苏洵死后六十年,“靖康之变”发生了,北宋为后起的金所灭,徽、钦二帝被俘,客死异国他乡。

【自主学习】

一、自读单元赏析指导,筛选主要信息填空。

本单元主要从形与神关系的角度欣赏古代散文。散文与诗歌相比,篇幅相对较长,形式上约束较少,其外在表现或整或散,或缓或急。“散”是多数散文的基本特征。“散”不是散漫杂乱,毫无章法,而是在多姿多彩的表现中,有着充沛的思想情感,有气脉贯注其间。“散而不乱,气脉中贯”指的是散文形与神、内在与外在的相互关系与特征。作者的思想感情、精神气质,通过字句音节体现出来。诵读时,能感受到作者情感的起伏流动,这就是古代散文家和鉴赏家常讲的“气脉”或“文气”。文气是真实的思想感情浸透到文字中的表现。文气贯通,作品就有了生命力和感染力。

把握文章中的思想感情脉络有多种途径。第一,提要钩玄,沉思力索,通过梳理归纳,搞清作品的层次和线索,可以获得对作品思想情感以及某些艺术手法的认识。第二,反复诵读,因声求气,体会探求。不同的阅读速度往往会有不同的收获。快读可以对文章的总体风貌获得较为完整的印象,缓读可以细细体会文章的风神情味。

二、夯实基础

1.请给以下加点字词注音。

弊在赂.秦()六国互丧.()

率.赂秦耶()思厥.先祖父()

暴.霜露()奉之弥.繁()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燕.赵之君()

洎.牧以谗诛()邯郸

..为郡()

革灭殆.尽()秦人食之不得下咽.()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2.请在以下句子中找到通假字,写出本字并解释意义。

(1)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3.请注明加点词的活用情况,并解释意义。

(1)理.固宜然()

(2)李牧连却.之()

(3)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4)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4.请解释加点词语在句中的具体意义以及在现代汉语中的常用意义。

(1)思厥先祖父

..()

(2)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

..百倍()

(3)然后

..得一夕安寝()

(4)后秦击赵者再()

(5)可谓智力

..孤危()

(6)刺客不行

..,良将犹在()

(7)至于

..颠覆,理固宜然()

(8)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5.请解释以下多义词在句中的意义和词性。

(1)或

①或曰:‘不赂者以赂者丧……()

②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2)得

①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②此言得之()

(3)势

①其势弱于秦()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4)以

①不赂者以赂者丧()

②秦以攻取之外()

③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④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