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导学案解析
《六国论》复习导学案含答案

高三语文文言文复习导教案《六国论》复习导教案一.复习重点1.作者及历史背景苏洵( 1009-1066 ),北宋文学家,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
号老泉(其家有老人泉,梅尧臣曾为之作诗,故自号)。
年二十七始发奋念书。
教二子念书。
嘉祐间(1056)携二子轼、辙至京师(轼、辙于嘉祐二年(1057)三月仁宗殿试,同科进士及第。
轼22 岁,辙 19岁),翰林学士欧阳修得苏洵文二十篇,荐于宰相韩琦,授秘书省校书郎。
苏洵为文语言明畅,笔力雄健。
与其子轼、辙合称' 三苏 ' ,俱为列入 ' 唐宋八大家 ' 。
其著作有《嘉祐集》。
本文选自《权书》(共政论与史论十篇,此为其八)。
战国时,秦于商鞅变法后日强,而六国因为因循保守,政治杂乱而相对衰败,在秦的军事和外交攻势下,只好纷繁割地乞降终至消亡。
宋代基于唐末藩镇盘据,五代(梁、唐、晋、汉、周)军人乱政,采纳中央专制集权政策,军权、财权、人权都归中央,将帅无自主之权,这样虽根绝了军阀拥兵作乱,但也造成了军事上衰颓。
辽(契丹(古族名,古国名)东胡人所建国家,今辽河上游一带)、西夏(党项羌(羌,古族)所建之' 大夏 ' ,今宁、陕、甘西北部)扰乱,宋军败多胜少,政治外交于是更脆弱, ' 澶( chán)渊之盟 ' (澶渊,古地名,今河南濮阳县西北)岁输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后辽向宋索地(索晋阳(今太原)、瓦桥(河北雄县)以南十县地),无奈宋又加岁银十万两,绢十万匹。
西夏王李元昊上书请和,宋答应每年给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三万斤。
苏洵此文正是借论六国赂秦导致消亡这一点(先人论史事不必定很全面,主要在于立论有据,言之成理。
' 六国消亡在于赂秦' ,此难免片面),责备宋代行贿辽、西夏以求偷安的不妥,主张任用谋臣奇才而奋起抵抗外侮。
此文文笔纵横恣肆、简劲切洽,是谈论文之模范。
二、课文内容简讲1、课文共5段,可依据论证过程分为三部分。
六国论 导学案 一

《六国论》导学案(一)班级:姓名:代码:小组:评价:【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在自习或自主时间通过朗读本词,在掌握大意的基础上,请同学们把预习案与预习检测案完成,探究案可不做。
2.在预习过程中把有疑问的题或文中的有疑问的地方做好标记。
【学习目标】1.丰富相关文学、文化常识。
2.积累第一段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3.理解本文的论证方法,了解本文的论证结构。
4.领悟作者借史咏怀、借古讽今的写作意图,汲取其所总结的历史经验。
【学习重点】文言基础知识【学习难点】论证方法与论证结构【学习方法】熟读—理解—点拨—总结—背诵—巩固训练课文导读:一、知人论世1.作者简介苏洵(1009-1066),字明允,自号老泉,眉州眉山人,北宋著名散文家。
据说27岁才发奋读书,学业大进。
宋仁宗嘉佑元年带领儿子苏轼、苏辙到汴京以所著文章22篇(其中就有《权书》第八篇《六国》)谒见翰林学士欧阳修,文名因而大振。
苏洵长于策论,后人有诗称赞:“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嵋共比高”“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
”2.时代背景(观看微视频1)在我国历史上,战国是七雄争霸的时代。
《六国论》中的“六国”,就是指战国七雄中除秦国以外的齐、楚、燕、韩、赵、魏六个国家。
秦国采取“远交近攻”的军事战略,韩、魏、楚三国都紧靠秦国,因此直接受到秦国的威胁和侵略,在秦国强大的军事和外交攻势下,纷纷割地求和,并最早被消灭,齐、燕、赵三国随之相继灭亡。
六国灭亡,“非兵不利,战不善”,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绝不仅仅是因为割地赂秦。
苏洵不从其他方面去论证,而抓住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一点来论证,是为其针砭现实服务的。
北宋建国以后,社会矛盾尖锐。
政治上的专制腐败,军事上的骄惰无能,带来外交上的极端软弱。
到苏洵生活的年代,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二十万两,绢三十万匹;向西夏纳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三万斤。
这样贿赂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
六国论 导学案

六国论导学案《六国论导学案》六国论是中国历史上的一部经典兵法著作,作者是苏轼,书中记载了春秋战国时期六国相互争斗的历史故事以及战略战术。
六国论被誉为中国古代兵学的奠基之作,对后世的兵法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次导学案将对六国论的内容进行深入解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中所蕴含的兵法精髓。
一、六国争霸六国论中,苏轼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六国之间的战争进行剖析,揭示了各国兴衰成败的原因。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齐国、楚国、燕国、赵国、韩国和魏国。
这六个国家之间互相勾心斗角,频繁发生冲突并最终导致了战国时期的局面。
学生可以通过学习六国论,了解各国兴衰的原因,对历史事件有更深入的认识。
二、战略思维六国论中涉及了许多关于战略思维的内容,苏轼通过对各国军事行动的分析,总结出了许多有关作战策略的原则。
例如,“攻其必救,夺其所覆”、“饵之以利,动之以义”等战略戒条,这些原则在当今军事领域依然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学习六国论,学生可以了解到古代兵法思想的精华,提高自己的战略思维能力。
三、军事典故在六国论中,苏轼还描绘了许多关于军事的典故,这些典故既生动有趣,又富有启发性。
例如,楚庄王论兵时说“霸王之业,谓平定天下”,赵武灵王听说魏昭王以越姬为妃,卫石景使魏献去袭宝剑,此等典故都是六国论中的精彩片段。
学生可以通过这些典故更深入地了解兵法的精髓,增强对军事知识的理解。
四、军队管理六国论中还包含了许多关于军队管理的内容,如统帅如何指挥部队、如何选拔封官之选等。
这些内容对于培养学生领导才能和团队合作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学习六国论,学生可以领悟到古代兵法家对军队管理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提高自己的军事素养和领导才能。
五、现实应用最后,通过学习六国论,学生可以将其中的兵法原则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指导自己在面对挑战时的应对策略。
六国论中的许多思想和原则,在今天的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因此,深入学习六国论,对于提高学生的学术水平和实践能力都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六国论》学案

《六国论》学案《六国论》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政治著作,作者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荀子。
全书主要讨论六个国家的兴衰成败,以及各国国君的治国理念和策略。
通过对《六国论》的学习,不仅可以了解战国时期的政治现状,还能够汲取其中的智慧,对当今社会和个人的发展有所启发。
下面将从六个不同角度展开对《六国论》的学案分析。
一、六国兴衰《六国论》通过对秦、齐、韩、宋、赵、楚六个战国国家的兴衰变迁进行详细分析,揭示了各国政治制度和国君的作为对国家命运的影响。
比如说,秦国强盛的原因在于秦始皇实行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统一文字、度量衡等措施,使得秦国实现了一统天下的伟大梦想。
而楚国因为楚庄王国君任人唯亲,贪官污吏横行,最终导致了楚国的覆灭。
通过对六国兴衰的比较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国家的兴衰往往取决于国君的英明决策和治国理念。
二、国君的治国理念《六国论》中反复强调“明主”的重要性,明主之所以称之为“明”,是因为他对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等各方面的事物都有透彻的认识和判断。
他会采取恰当的政策和措施,尽力维护国家的稳定和繁荣。
比如说,齐国平公能够广纳贤士,重视人才,使得齐国文化繁荣兴盛;而韩国显明君则实行了轻徭薄赋的政策,使百姓生活富足安逸。
因此,国君的治国理念对于国家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兵法谋略《六国论》还涉及了兵法谋略方面的内容,指出国家在外交军事上必须坚持“从君之道、治国之本”,既要注重内政建设,又要注意外交军事之事。
比如说,宋国昭公因为得罪了楚国而导致了两国的冲突,最终导致了宋国的灭亡。
而赵国的孟尝君则通过联合其他国家抵抗秦国的进攻,成功地保护了赵国的土地和百姓安全。
因此,兵法谋略在国家的外交军事政策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四、贤臣良友《六国论》中还提及了贤臣良友的重要性,指出国君如果能够广纳贤士,结交良友,就能够在政治上得到有力的支持。
比如说,秦穆公能够聘请商鞅变法,通过一系列改革措施,成功改变了秦国的落后面貌。
六国论导学案(3课时,含答案)

《六国论》导学案第一课时第11周第四课时【学习目标】1、熟读并背诵课文,积累整理重要的文言知识。
2、体会借古讽今的写法,理解六国灭亡的历史教训。
3、把握文章的论证结构。
【学习难点】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培养学生理清文章行文思路,把握主旨的能力。
【知识链接】1、文章背景(1)、苏洵一生经历了北宋真宗,仁宗,英宗三世.北宋中叶以来,我国境内东北的契丹和西北的西夏奴隶主贵族的势力逐渐强大,成为北宋王朝的严重威胁。
1004 年,辽(契丹)大举攻宋,直逼黄河北岸的道州城下,威胁宋都。
宰相寇准力主抗辽,宋军在澶州城下打了胜仗,但北宋最高统治者面对于己有利的形势却屈辱求和,与之订立“澶渊之盟”,每年向辽纳白银十万两,丝绢二十万匹。
1042 年,宋又在辽要挟割十县土地的情况下,应允每年增纳白银十万两,绢十万匹。
1044 年,宋又与西夏签约,每年纯白银七万两,绢十五万匹,茶叶三万斤。
而在此前的1006 年, 宋曾应允每年给西夏银万两, 绢万匹, 钱二万贯。
苏洵反对这种屈辱求和,认为这和战国时六国“赂秦”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故以《六国论》向北宋统治者陈述政见。
(2)、六国与秦的有关史实1)、韩魏楚以地赂秦大事年表前290年韩割武遂予秦。
前280 年楚割汉北及上庸予秦。
前275年魏割温予秦。
前273年魏割南阳予秦。
2)、秦灭六国时间表前230年灭韩前225年灭魏前223年灭楚前222年灭赵、灭燕前221年灭齐3 )、六国抗秦大事年表前269年赵将赵奢击秦,大破之。
前257年魏信陵君救赵秦兵解去。
前247年信陵君率五国兵败秦军河外。
前233年秦攻赤丽、宜安,被赵将李牧击退。
前232年秦攻番吾,又被李牧击退。
2、作者简介苏洵,字明允,号老泉,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散文家,据说27岁才发愤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
宋仁宗嘉右元年(1056)带领儿子苏轼、苏辙到京城,以所著文章22篇:《几策》2篇,《权书》10篇,《衡论》10篇,谒见翰林学士欧阳修。
《六国论》知识点复习及答案解析

2.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3.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4.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5.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6.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7.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8.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 9.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③洎牧以谗诛(
)④终继五国迁灭( )
6.选出与“义不赂秦”中“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并力西向
B.日削月割
C.不能独完
D.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7.下列各句中均含有第三人称代词的一项是( )
①思厥先祖父
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③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④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⑤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
B.暴秦之欲无厌
()
C.暴殄天物
()
D.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
②“或”的常用义:a.或者 b.有的,有的人 c.也许,或许 d.若,倘若
A.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
B.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
C.或此或彼,必居其一
()
D.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
10.下列加粗词不属于使动用法的一项是[ ]
参考答案:
1.①因为、由于②用、凭借③才④连词,“而”,表顺承,来。 2.①全都、一概②承接上文,表示原因,有“因为”的意思③亲附、亲近④相同⑤既然这 样,那么…… 3.①完,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保全;②义,名词活用作动词,坚持正义;③却,动词的使 动用法,使……退却;④事,名词活用作动词,侍奉;礼,礼遇,以礼相待,用作动词⑤日、 月,名词作状语。 4.①它实际上/表示转折意思的副词,②泛指祖辈和父辈/父亲的父亲,③等到到/表示另提 一个话题,④智谋和力量/指认识客观事物及运用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5)故事,旧事、 前例;在现代汉语中则指文学作品中有叙事性的情节。(6)可以,可以凭借,以字单独用 作介词;在现代汉语中可以连用,有“能够”的意思。 5.①招致②通“倘”,如果,连词③等到,副词④灭亡 6.D(D 名词用作动词;AB 名词作状语,C 形容词作动词。) 7.C 8.B 与 D 9.①c a b d ②c b a b 10.C 二 1.苏洵、嘉祐集·权书、苏辙、苏轼、三苏 2.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不赂者以赂 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3.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三.1 译:如果六国用贿赂秦国的土地封赏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意礼遇天下的 奇才,合力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人吃饭也不能咽下咽喉去。 2.译:治理国家的人不要使自己被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啊! 3.译:所以燕国虽然是个小国却后灭亡,这就是用兵的功效。 四、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六国论》导学案设计答案解析版

《六国论》导学案设计答案解析版《六国论》导学案(答案版)学习⽬标1.积累重要⽂⾔字词及其他⽂⾔知识,进⼀步提⾼⽂⾔⽂阅读能⼒。
2.学习本⽂严谨的论证思路;掌握本⽂论证⽅法。
3.背诵这篇⽂章。
学习重点、难点1.掌握⽂中的重点词语。
2.分析本⽂的论证思路。
学习过程第⼀课时⼀、⽂化常识资料1.写作背景北宋建国以后,对不断进犯东北、西北边境的契丹、西夏,⼀直采取妥协退让、屈辱求和的政策。
到苏洵⽣活的年代,北宋统治者每年都要向契丹、西夏纳币输绢以求苟安。
2.了解苏洵苏洵在⽂学⽅⾯取得显著成就,是经过⼀番刻苦读书认真作⽂的过程的。
少年时苏洵并不爱读书,直⾄27岁,才发奋苦读。
⾃以为学的⽐他⼈好,但后来取古⼈之⽂⼀读,才觉得古⼈的“出⾔⽤意”都远胜于⾃⼰,于是下决⼼将过去所写的数百篇⽂章全部烧毁。
之后,终⽇诵读《论语》《孟⼦》韩愈等⽂章。
这样过了七⼋年,时间⼀久,读之益精,⾃⼰胸中也“豁然已明”,但还未敢⾃出其⾔。
⼜经过⼀番努⼒,胸中之⾔益多,甚⾄不能⾃⼰,于是落笔为⽂,这才“浑浑乎觉其不易矣”。
这就是历史上关于苏洵焚稿、勤奋读书、刻苦为⽂的美谈。
在宋仁宗嘉祐元年,苏洵带领⼉⼦苏轼苏辙到汴京,以所著⽂章22篇(《⼏策》⼆篇、《权书》⼗篇、《衡论》⼗篇)谒见翰林学⼠欧阳修。
欧阳修很赏识这些⽂章,认为可以与贾谊、刘向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
⼀时公卿⼠⼤夫争相传诵,⽂名因⽽⼤振。
欧阳修评价:苏洵之⽂,“博辩宏伟”;曾巩认为:苏洵之⽂,“其雄壮俊伟,若决江河⽽下也;其辉光明⽩,若引星⾠⽽上也。
”⼆、基础知识积累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
①弊在赂.秦(lù)②六国互丧.(sàng )③率.赂秦耶(shuài)④思厥.先祖⽗(jué)⑤暴.霜露(pù)⑥草芥.(jiè)⑦洎.牧以谗诛(jì)⑧胜负之数.(shù)⑨为.国者(wéi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六国论》导学案 (苏教版高一必修二)

《六国论》导学案 (苏教版高一必修二)第一课时【学习重点】1. 落实“文言虚词‘以’的用法和意义”等文言基本知识2.初步梳理本文的论述结构一、诵记名言警句——《六国论》高考名句测试思厥先祖父,,,以有尺寸之地。
(苏洵《六国论》)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
(苏洵《六国论》)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苏洵《六国论》)思厥先祖父,,,以有尺寸之地(苏洵《六国论》)古人写文章常常借古讽今。
苏洵《六国论》:“悲夫!有如此之势,,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二、了解文学常识(一)走进作者苏洵,字明允,眉州眉山人。
年二十七始发愤为学,岁余举进士,又举茂才异等,皆不中。
悉焚常所为文,闭户益读书,遂通《六经》、百家之说,下笔顷刻数千言。
至和、嘉祐间,与其二子轼、辙皆至京师,翰林学士欧阳修上其所著书二十二篇,既出,士大夫争传之,一时学者竞效苏氏为文章。
所著《权书》《衡论》《机策》,文多不可悉录,录其《心术》《远虑》二篇。
——《宋史》•苏洵传(二)了解背景北宋初期,西、北方边患严重,自开国至英宗治平年间,宋军和辽军西夏军大小六十余战,败多胜少。
军事上的软弱无能导致了外交上的妥协投降。
例如宋真宗景德元年与辽议定,每年给辽“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后又被迫追加银十万、绢二十万匹。
北宋的这种输币、纳贡求和的办法,与“六国”赂秦而求一夕安寝的政策极为相似。
所以,苏洵写了《六国论》,以“六国破灭之道”来进行讽谏,希望北宋统治者改弦更张,勿蹈覆辙。
正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三)文体知识论:是散文的一种,以论证为主,其特点是善于说理。
“六国论”在这里是一个省略式短语,实际应是“六国破灭之论”。
文章旨在分析六国失败的原因,借古讽今三、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独立”(不看“注释”,不借助“工具书)完成下列练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⑴洎⑵燕、赵之君⑶暴霜露⑷抱薪救火⑸率赂秦耶⑹思厥⑺小则获邑⑻革灭殆尽⑼与嬴⑽草芥2.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国论》学案★教学目标1、掌握重要的实词、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
2、学习概括中心论点,体会对比、总分式分层的论证法的作用★重点难点:掌握重要的实词、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
★课前预习一、知识链接(参见《导与练》p39)1、背景北宋建国后一百年间,北宋军队与契丹、西夏军队大小六十余战,几多胜少。
到北宋中期,军费开支浩大,财政入不敷出,社会矛盾尖锐,政治上专制腐败,军事上骄惰无能,外交上极端软弱。
苏洵生活年代(1004年),契丹大举攻宋,直逼黄河北岸的澶州城下,威胁宋都,宰相寇准力主抗辽,宋找了胜仗,但北宋最高统治者面对有利的形势却屈辱求和,与之订立“澶渊之盟”,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二十万两,绢三十万匹;向西夏纳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三万斤。
这样贿赂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
北宋的这种输币、纳贡求和的办法,与“六国”赂秦而求一夕安寝的政策极为相似。
所以,苏洵写了《六国论》,以“六国破灭之道”来进行讽谏,希望北宋统治者改弦更张,勿蹈覆辙。
正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2、题解“六国论”是倒装省略句,意为“论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
3、文学知识回顾《六国论》的作者是苏洵,号老泉,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儿子苏轼、苏辙也以文学著称,后人并称他们为“三苏”。
二、基础巩固1.写出加粗字的读音率赂秦耶(lù)思厥先祖父(jué)暴霜露(pù)抱薪救火(xīn)燕赵之君(yān)洎牧(jì)以谗诛革灭殆尽(dài)或未易量(liàng)2.找出通假字(1)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2)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3)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3.找出活用字并解释(1)李牧连却之(使动)(2)以弱天下之民(使动)(3)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名词作动词)(4)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形容词作动词)(5)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形容词做名词)(6)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名词活用为动词,礼待礼遇)4.写出古今异义词的古义(1)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他实际上)(2)思厥先祖父(祖辈父辈)(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到了)(4)可谓智力孤危(智谋力量)(5)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先例)5.一词多义。
(1)非:①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 不是) ② 觉今是而昨非(错误的)③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没有 )(2)或:①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或许也许)② 或曰:‘不赂者以赂者丧……(有人)③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有时)(3)得:① 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得到) ② 此言得之(适宜,得当)③ 至德不得( 得失) ④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得到)(4)相:①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互相 ) ② 相见恨晚( )③ 死者相藉(相互) ④ 伯乐相马( 鉴定,识别)(5)势:①其势弱于秦( 势力 )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形势)6.特殊句式(1)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被动句)(2)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判断句)(3)后秦击赵者再(介宾短语后置句)(4)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省略句)五、精讲提示1、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各是什么?作者是怎样提出的?有什么特色?2、课文第二、三段分别论证了两个分论点,是怎样论证的?•与中心论点的论证有什么关系?3、怎样理解第四、第五段?4、本文的论证语言有什么特色?★课中导学一、研读第一段1、重点词语解释非兵.不利武器弊.得赂秦弊端盖.失强援因为赂秦而.力亏.因此减弱不赂者以.赂者丧因为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相互灭亡全都2、古今异义非兵不利..古:不锋利今:有害;没有好处。
3、词类活用不能独完.形容词作动词,保全4、指出下列句式,并翻译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译:六国的灭亡,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端在于用土地来贿赂秦国.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译: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
二、研读第二段1、重点词语解释小则.获邑与.战胜而.得者固.不在战矣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举.以予人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既然这样那么暴秦之欲无厌.满足此言得.之适宜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2、古今异义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古:他实际上今:承上文转折,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确实;的确思厥先祖父..古:祖辈父辈今:父亲的父亲3、词类活用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形容词作名词形容词作名词4、句式举以予人(省略句)5、翻译句子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译: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译: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译:6、高考中曾经考过的名句,请背诵文章后,默写。
1.古人写文章常常借古讽今。
苏洵《六国论》:“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勿使为积威之所劫哉!”【04北京卷】2.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苏洵《六国论》)【06浙江卷】(同07上海卷)3.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苏洵《六国论》)【08上海卷】4.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苏洵《六国论》)【08山东卷】★学习反思★课外拓展请阅读苏辙的《六国论》完成文后问题。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
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
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
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
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
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
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以见矣。
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
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
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
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耶?委区区之韩、魏,以当虎狼之强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
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安于其间矣。
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
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
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
至使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1.对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C )A.并力西向西向:向西,指抗秦。
B.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下咽:咽下咽喉。
C.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可以:可以用来。
D.尝读六国世家世家:《史记》中诸侯的传记。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D )A 不赂者以赂者丧以五倍之地B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C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为之深思远虑D其势弱于秦至使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3.下列各句加点的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C )A.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B.以攻山西千里之秦C.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D.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4.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可以用来阐述“六国灭亡原因”的一组是(D )①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②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③不知天下之势也④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⑤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⑥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A.①③⑥B.②④⑤C.③⑤⑥D.②③⑤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 苏洵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B.苏辙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诸侯及士人不明大势,见识短浅,策略失误。
C.苏洵的《六国论》开宗明义,起笔就提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点明了文章的写作目的。
D.苏辙的《六国论》着眼于战略形势的分析,与苏洵的《六国论》有所不同;苏辙侧重于批评齐、楚、燕、赵四国,与苏洵的《六国论》也有所不同。
15、下列句中加点字的用法与例句中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D)例句: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诸侯……A.日削月割,以趋于亡B.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C.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D.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25、下列句中“乃”与“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的“乃”意思不同的是(A )A、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B、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C、今其智乃反不能及D、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6、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①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___ 判断句____。
②商鞅用于秦而收魏_______被动句______________。
③而范睢以为忧___________省略句______________。
7、本文作者认为六国破灭的原因是(用现代汉语写出来,不超过20字)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主要的论证方法是:答____________________。
8、把文中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
用韩、魏两国对付秦国,其余四国却在后方休生养息。
(2)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到让秦国人能够趁虚而入来并吞了他们的国家,怎不令人悲哀啊!18、用原文填空(4分)A.苏辙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
B.苏洵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参考答案:1、C2、D3、C4、D5、C6、略9、略10、略11、B 12、C 13、B 14、C 15、D 16、A 17、略18、略19、B20、A 21、B 22、A 23、C 24、D 25、A 26、C11、对下列句中加点字注释错误的一项是()A.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郊:城外B.委区区之韩、魏以当虎狼之秦委:舍弃C.韩魏不能独当秦当:抵挡D.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阴:暗中13、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②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③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④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A.①和②句中的“以”用法相同,③和④句中的“而”用法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