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口增长和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人口增长与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翟振武

从1711年到1840年,仅仅130年,中国人口就从1.1亿一跃而增长到4.1亿,成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1949年共和国成立以后,随着死亡率的快速下降,人口增长速度又大幅度飙升。庞大的规模和过快的增长速度,不仅构成了中国人口最显著和最重要的特征,而且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然而,自20世纪70年以来,中国人口增长与人口再生产类型发生了史无前例的巨大变化。过去的30多年,成为中国人口发展史上最重要、最伟大的转折时期。

一、中国人口增长的历史轨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一年,中国大陆的人口总规模就已经达到了5.5亿之多。由于卫生事业的迅速进步,危害人民群众的许多流行病,如天花、疟疾、痢疾、血吸虫等,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人口死亡率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幅度下降,从1949年的20‰直线跌落到1958年的11%,几乎下降一半。而人口的出生率却没有下降,基本维持在解放前37‰左右的高水平上。正是由于出生率“不变”和死亡率的“快变”同时发生,50年代中国人口增长率不断攀升,从1949年的16‰快速增加到50年代中期的23-24‰。年平均增加人数也从1949年的1000万人增加到1957年的1479万人。人口总规模也从1950年的5.5亿迅速增加到1959年的6.7亿,人口增长呈现一种加速的态势。

1959年至1961年间,由于严重自然灾害的侵袭,出生率不

正常地猛然下跌,死亡率陡然增高,暂时打断了建国后人口快速增长的进程。但1962年,随着经济状况的好转,出生率迅速恢复到37‰以上,1963年更是陡增到建国以来的最高水平43.37‰。,1962年以后每年出生人数高达2700万左右,最高时甚至达到2954万(1963年),年净增人口数也平均高达2000万以上。20世纪60年代成为建国后人口增长最迅猛的时期。

沿着快速增长的轨道,中国人口总量在1973年已经达到8.9亿的巨大规模。为了减缓人口规模的过快膨胀,70年代初期,中国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计划生育运动,成千上万的医生和干部走进田间地头,向群众宣传计划生育的知识,为他们提供免费的计划生育药具和技术服务,提倡“晚、稀、少”的生育观念。这是一场长达几十年社会工程,它不仅动员了亿万人民群众的参与,而且也深刻影响了亿万群众的生育行为。中国人口发展的轨迹和发展的面貌,由此发生了全新的变化。根据各个时期人口增长各指标的不同特点,我们将中国人口自70年代以来的历史轨迹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

(一)人口增长由快速向慢速转变

在计划生育的有力推动下,全国人口出生率从l970年的33.43‰降到1979年的17.82‰;人口自然增长率从1970年的25.83‰下降到1979年的11.61‰(图1);1970年全国年净增人口2144万, 1979年则降为1125万(图2)。各项速度和增量指标几乎都下降了50%以上。妇女总和生育率从1970年的5.8下降到1978年的2.7,其下降速度之快,在世界上都是罕见的。中国在控制人口出生和增长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绩,扭转了在此以前持续了20余年的高生育和高增长的局面。这是中国人口发展史上,特别是建国以来人口发展的一个历史性转折。

图1 我国1970年-2006年人口自然增长率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0》、《中国统计年鉴2007》

图2 我国1970年-2006年人口增长人数

(二)人口增长的波动与反复

70年代末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政治和经济形势发生了历史性变动,全国各项工作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

上来。在70年代初婚年龄大幅度提高、生育率普遍急剧下降之后,最初的“启动”效应已经过去,进一步提高甚至维持较高的婚龄遇到阻力;生育率已降到较低水平,进一步下降也比70年代困难得多。党和政府在总结建国以来处理人口问题的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控制人口过快增长的战略意义,把计划生育定为我国的基本国策,将其全面科学地表述为“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并将其列入宪法。在实施环节,加强了领导,健全了组织,完善了政策,使控制人口更有力地坚持下去。与70年代启动时期的顺利下降相比,80年代无论是人口增长速度,还是出生人数,都经历了一个明显的波动与反复的过程,这是一个相持和攻坚的艰难时期。

由于周期性出生高峰的影响和计划生育政策的调整与完善,出生率从1984年的19.9‰迅速回升到1987年的23.3‰,自然增长率也相应从1984年的13.08‰反弹到1987年的16.61‰。每年净增人口从1984年的1351万跳至1987年的1795万,整整增加了444万。但是,出生高峰和政策调整影响毕竟是暂时的,不会从根本上扭转人口转变的方向。所以,在经历了短暂的上升以后,人口出生率和增长率从高点上又开始逐步回落,到1989年,出生率降为21.58 ‰,增长率降为15.04 ‰。经历这次波动后,整个90年代的出生率和增长率再也没有出现反复,一直保持了下降的趋势。

(三)人口规模的惯性增长和人口内在增长趋势

90年代是中国人口政策取得丰硕成果的辉煌时期。中国在经济还不发达的情况下,有效地控制了人口过快增长,使生育水平下降到更替水平以下。这是中国几十年人口与计划生育政策实施的必然结果,也是中国人口控制的最重大的成就。

总和生育率下降到更替水平以后,中国的人口规模就开始从实质性增长阶段转变为惯性增长的阶段。按照发达国家的经验,当总和生育率下降到更替水平以后,人口数量很快就能稳定下来,惯性增长不明显。中国的人口转变与发达国家的人口转变有明显的不同。因为西方发达国家总和生育率达到更替水平是一个自然的人口转变过程,人口年龄结构并没有剧烈的变动;而我们国家的人口转变是在原有人口的高增长条件下,采取“刹车”的方式使总和生育率达到甚至低于更替水平,因此人口的惯性增长需要很长的时间。从图3可以看出,虽然中国人口的总量增长速度越来越慢,但它的规模其实一直在扩大,这是惯性增长的表现。

从图1-图4可以看出,人口增长的速度各指标在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都呈现下降的趋势。人口自然增长率从1990年的14.39‰下降到1999年的8.18‰;出生率也从1990年的21.06‰下降到1999年的14.64‰;连续几年的人口增量逐年呈平滑下降的趋势。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无可争辩的事实,即从1990年以后,中国人口的增长率稳步下降,80年代出现的那种波动与反复已不复存在。在人口基数不断增大的条件下,每年净增人口数却逐年下降。很明显,这种增长率和增长人数的平稳下降,构成了90年代中国人口增长的特点。

当总和生育率下降到更替水平以下之后,人口的净再生产率必定小于1,从而使人口的内在增长率变为负值,这标志着中国人口增长的方向性的改变。中国人口从一个增加型人口向一个缩减型人口的转变,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伟大事件,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虽然在人口内在增长率为负值的情况下,人口依然在增长,但是这种增长只是一种惯性增长,是最终走向人口负增长的一个过渡阶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