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语言学简介

社会语言学简介
社会语言学简介

社会语言学

社会语言学(Sociolinguistics )是在20 世纪60年代在美国首先兴起的一门边缘科学。它主要是指运用语言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从不同的社会科学的角度去研究语言的社会本质和差异的一门学科。

对这个定义,有一些不同的理解。有的学者认为,此研究应以语言为重点,联系社会因素的作用研究语言的变异;有的学者认为是语言的社会学,研究语言和社会的各种关系,使用语言学的材

料来描写和解释社会行为,并将语言当做社会现象考察。

[1]

中文名索绪尔外文名

Saussure 概况听语音

在当前中国,“社会语言学”与“文化语言学”、“语言文化学” 等有相混的地方,应该把它们区分开来为好,给“社会语言学” 一个较为固定的内涵、一个较为稳定的外延,不能作为一个“漫无边际”的“糊里糊涂”的概念。

社会语言学在当前中国,主要是一些研究方言学的学者在做,或

者说是一些学者从方言学的领域中转移过来的。这有一定的原因,方言与文化、方言与民俗之间,等等,本来就关系较为紧密,这也是促成中国社会语言学形成的一个原因。

社会语言学将从以下两个领域进行探索: 第一,是社会生活的变化将引起语言(诸因素)的变化,其中包 括社会语境的变化对语言要素的影响。 第二,从语言(诸因素)的变化探究社会(诸因素)的变化。

在第一个领域中,社会是第一性,社会有了变化,才引起语言的 变化。在第二个领域中社会仍是第一性, 但未会有像语言相对论 者所认为,有什么模式的语言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社会模式或者社 会文化。

社会语言学的任务是在于描述“语言和社会结构的共变”。

互相变化。[2]

索绪尔 索绪尔(Saussure ,1857-1913 )首先提出社会语言学的研究方 向。

他认为Language 分为两个方面: —是语言 ( Langue )即平时人们研究的语言系统或是总结语言的 使用,例如语法,句法,词法等;

另一个方面便是言语(Parole ),即社会语言学,语言的当代的 使用偏好,与当代社会相关联的研究方向。

但并未得到当时学者们的重视。

布莱特 布莱特(W. Bright, 1966)他认为社会语言学是研究语言变异。 研究内容涉及七个方面:

1. 说话者的社会身份;

2. 听话者的身份;

3. 会话场景;

4. 社会方言的历时与共时研究;

“共

变”是现代语言学常用的新术语。

该命题说的“共变”是现代语 言学常用的新术语。该命题说的 “共变”似乎指语言是一个变数。 这两个变数互相影响,互相作用, 互相制约,互相接触而引起的

代表人物

听语音

5.平民语言学;

6.语言变异程度;

7.社会语言学的应用。

他的视角涉及语境、语言的历时与共时。他的重点放在“语言变异”上,社会语言学本身也是以变异为立足点。

费希曼

费希曼(J. Fishman, 1972 )他将社会语言学的研究范围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微观社会语言学以语言为出发点,研究社会方言和语言变异,考察社会因素对语言结构的影响;宏观社会语言学则以社会为出发点,研究语言在社区组织中的功能。

希曼是将社会语言学二分为宏观和微观。他是关注的是不同层面的研究对象。

海姆斯

海姆斯(D.Hymes, 1974)提出,社会语言学的重要研究目标有三项:

(1)既有社会目标又有语言目标;

(2)社会现实的语言学,意指拉博夫及其同事所从事的工作

(3)社会构成的语言学,旨在探究语言在使用中的范围广泛的

理论。

海姆斯特别强调社会语言学的目标应该具有广泛性、“跨学科性”和“多学科性”。

祝畹瑾她将研究内容细分为五个方面:

(1)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语言状况,和按照各种属性划分的言语共同体使用语言的状况和特征;

(2)各种语言变体的构造特点及其社会功能;

(3 )交谈的情景与选择语码之间的关系以及语码选择与人际关系的相互作用;

(4 )社会以及不同的集团对各种语言变体的评价和态度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效应;

(5)由于社会的、文化的、经济的政治的种种原因以及语言接触所引起的

语言变化的方式和规律等。

她的界定主要是关注言语共同体、语言变体、语码转换、社会与变体的联系这几个方面。

杨永林

杨永林社会语言学是研究语言与社会之间关系的一个语言学分支。

社会语言学研究涉及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语言结构,一是社会语境。通过研究两者之间的交互作用。

社会语言学试图透过社会文化现象分析研讨言语行为。并通过语

言使用现象说明社会结构及其内在机制问题。语言结构是传统

语言学关注的一部分但是社会语言学的特点是把语言和会话者的背景,所处的语境作为研究的部分。重视社会与语言的相互影响。

游汝杰、邹嘉彦

游汝杰、邹嘉彦指出社会语言学(Sociolinguistics )学科名称是由社会学(Sociology )和语言学(Linguistics )复合而成,内容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Social Linguistics ,基本涵义是:从语言的社会属性出发,用社会学的方法研究语言,从社会的角度解释语言变体和语言演变;

二是Sociology of Language ,基本涵义是:从语言变体和语言演变的事实,来解释相关的社会现象及其演变和发展的过程。

从研究方向来界定社会语言学,简而言之,前者是从社会研究语言,后者是从语言研究社会。

陈原

陈原(1918— 2004),广东新会人,生于1918年5月23日。1938 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工学院。 从1938年到1948年先后在广州、桂 林、重庆、上海、香港等地的新知书店、生活书店、三联书店任 编辑,参与《世界知识》《读书与出版》《国际英文选》等杂志 与书籍的编辑工作。解放后曾在人民出版社、三联书店、世界知 识出版社、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文字改革出版社担任领导工

作。曾在文化部出版局、国家出版局担任过党内外的领导职务。

问,友谊出版公司名誉董事长,国际世界语协会会员,国际控制 论学会会员,世界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学会国际理事会成员。

著有《语言与社会生活》、《社会语言学》、《辞书与信息》、

《在语词的密林里》等。《人和书》是他在《读书》上开设的专 栏文章的结集。

陈原从三十年代起从事出版工作和拉丁化、 世界语运动,同时研 究国际政治、经济、地理和语言文字,有一些译文和著作。五十 年代与六十年代主要做出版方面的领导工作。他曾谦逊地说:

“我对语言本无研究,只不过是个门外的爱好者。”不过在文化

革命中,恶棍姚文元借着一部词典狠狠地给打了一棍子, 潮啦,

复辟了,大帽子铺天盖地而来,晕头转向之余,很不服气。 于是一头扎进语言现象和语言学的海洋 ...... 。 从此走上研究社会 语

言学的道路。他的第一本语言著作《语言与社会活》正是在“文 现任中华全国世界语协会副理事长,

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副主席, 中国语言学会理事,

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理事, 上海辞书学会顾

黑线回

革”期间写的读书札记的基础上整理而成的。这本书六万余字, 内容涉及比较词汇学和社会语言学的若干问题。

作者首先用一些语言事实论证社会与语言的密切关系, 说明语言 是一种社会现象,社会生活的急剧变化对语言词汇产生巨大影响, 接着讨论了社会生活对语言的几种特殊影响。

一是不同时代存在的一种把语言化为灵物来崇拜的迷信现象,

染的顶峰,是应该完全加以否定的;

三是社会互相影响造成语言间的借词, 讨论了汉语借词的历史过 程,特别讨论了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引入,术语的国际化、标准 化与规范化问题。

该书还用相当的篇幅讨论由于交际的种种需要而出现的委婉语。

这本书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接触了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大量语言 现象,文字流畅,言词犀利,作者鲜明的爱憎跃然纸上,作者在

“前言”中说:“这六万字的笔记作为一个语言学的小学生同文

一个小小侧面的反映罢。”虽然是自谦之词,但恰恰说明它的时 代特点。 一九八三年出版的《社会语言学》一书是《语言与社会生活》的 续篇和发展,是有关社会语言学若干理论问题和若干实际问题的 探索。社会语言学在国外虽然早已引起人们的重视并成为一门学 科,但在我国还是一个空白,陈原的《社会语言学》填补了这个 空白,具有拓荒的意义。作者力图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来研究 社会语言学。

在全书开始的几章,集中阐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语言本质的 认识一一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 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是思 想的直接现实。 这三点是作者研究社会语言学的出发点。 与上述观点相关,作者 又从信息论的角度阐明了语言作为信息载体或作为信息系统在 社会交际中的重要作用。该书第十章“从社会生活观察语言的变 化”与第十一章“从语言变化探索社会生活的图”是全书论述 别举出“文革” 中的很多实例;

二是对语言的污染 滥用外来词, 他认为“洋泾浜”是语言污

i=r

化专制主义恶棍们作斗争的记录, 也许可作为这个动荡年代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