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的传统文化

重阳节的传统文化
重阳节的传统文化

重阳节的传统文化

重阳节的传统文化

重阳节作为中国的传统节日,历史悠久。据有关资料记载,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春秋战国时期。屈原在《远游》诗中就有“集重阳入帝宫兮”的诗句。但这里的“重阳”是指天,还不是指重阳节;三国时期曹丕在《九日与钟繇书》中则明确写出了重阳的饮宴了:“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到了魏晋时期有了赏菊、饮酒的习俗,这在陶渊明的作品中有所体现;到了唐代,重阳节才被定为正式节日。从此以后,全国上下一起庆祝重阳节,并且在节日期间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到了明代,九月重阳,皇宫上下要一起吃花糕庆祝,皇帝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以畅秋志。到了清代,这种风俗依旧盛行。

重阳节是最好的赏秋时期,中国南方还有些山区村落保留了“晒秋”特色。去乡村赏民俗、看晒秋,已成为乡村旅游的一种时尚。“晒秋”是一种典型的农俗现象,具有极强的地域特色。在湖南、广西、安徽、江西等生活在山区的村民,由于地势复杂,村庄平地极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挂晒农作物,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一种传统农俗现象。这种村民晾晒农作物的特殊生活方式和场景,逐步成了画家、摄影家追逐创造的素材,并塑造出诗意般的“晒秋”称呼。发展至今,不少地方的这种晒秋习俗慢慢淡化,然而在江西婺源的篁岭古村,晒秋已经成了农家喜庆丰收的“盛典”。随着果蔬的成熟,篁岭每年九月九也开始进入晒秋旺

季,并举办隆重的晒秋节。篁岭晒秋被文化部评为“最美中国符号”之后,其更演变成乡村旅游提升的“图腾”和名片,每年吸引数十万人去婺源赏秋拍摄。

重阳节是杂糅多种民俗为一体的汉族传统节日。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重阳节各地习俗

【山东省】昌邑北部人家于重阳节吃辣萝卜汤,有谚语道:“喝了萝卜汤,全家不遭殃”。鄄城民间称重阳节为财神生日,家家烙焦饼祭财神。邹平则在重阳祭祀范仲淹,旧时,染坊及酒坊也在九月九日祭缸神。滕州出嫁不到三年的女儿,忌回娘家过节,有“回家过重阳,死她婆婆娘”的说法。

【陕西省】XX县重阳节,亲友以菊花、菊糕相馈赠。士子以诗酒相赏。据说妇女此日以口采茱萸,可以治心疼。

【江苏省】重阳节,南京人家以五色纸凿成斜面形,连缀成旗,插于庭中。长洲县重阳节吃一种叫做“骆驼蹄”的面食。无锡县重阳节吃重阳

糕、九品羹。

【浙江省】绍兴府重阳节互相拜访,除非亲友家有丧事,才往灵前哭拜。XX县九月九日备猪羊以祖,称为秋祭。同时也在重阳节绑粽子,互相馈赠,称为重阳粽。

【广东省】连川重阳,童男童女皆至城外相聚答歌,州人围观。南雄府九月九日请茅山道士建王母会,想求取子嗣的青年妇女都会前来参加。XX市重阳节放纸鸢,并系藤弓于其上,在半空中声音十分嘹亮。XX县民重阳节早起,大家齐声高喊"赶山猫",以此为安和富利之吉兆。

【四川省】旧时XX县读书人于此日在龙腾山岑山楼聚会,纪念诗人岑参,称为“岑公会”。民间旧俗,重阳前后要以糯米蒸酒,制醪糟。俗话说:“重阳蒸酒,香甜可口”。

【山西省】山西晋南地区自古就有九月九日登高的传统习惯。饱览大好河山,观仰名胜古迹,成为节日的盛举。至今还在民间传诵着“乾坤开胜概,我辈合登高”,“东风留不住,冉冉起峰头”,“九月欣新霁,三农庆有秋”等名言。古代重阳节"登高"寓意

在古人那儿,登高眺远,既是抒怀酬志的精神仪式,又是放牧视野、孜求彻悟的心智功课。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高,带来大势大象,带来疏旷与飘逸,带来不羁与宏放,带来生命时空的全景式阅读。视野对心境的营造、地理对情思的薰染,使得“往高处走”——有了强烈的召唤力,成了风靡千年的诱惑,于诗家墨客,更是一味精神致幻药。

然而,“登高”并非文人独嗜,百姓亦胸有丘壑,尤其在一个特殊日子里,更是趋之若骛、乐此不疲,此即九九重阳的登高节。

秋高气爽,丹桂飘香,心旷神怡,菊色爆涨……值此良辰,若不去登高放目、驰骋神思,实在辜负天地、有愧人生。

从“登高”意义上说,这几乎是个绝版的节日。今人仅视为“敬劳节”,无疑让它的美折损大半,伤了筋,动了骨。

登高节、重阳

描写传统节日重阳节的作文3篇

描写传统节日重阳节的作文3篇 描写传统节日重阳节的作文3篇 篇一:传统节日重阳节 虽然外公外婆、爷爷不在我的眼前,我不能够在他们面前做一些孝顺他们的事,但是我依然得帮助爸爸妈妈做一些我力所能及的家务事以儆效尤!那我也已经打电话给他们了,也祝他们重阳节快乐! 既然我要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我便坐在冰冷的板凳上冥思苦想。刚好这个时候妈妈要去洗衣服了,还带了我的一双鞋子,我便想:既然妈妈不让我洗衣服,那我就帮妈妈洗那一双鞋吧。说实话,那实际上是帮我自己洗一双鞋! 自己想不如自己做,于是我便用实际行动来表明。我急忙跑下楼,对妈妈说,妈妈,我想帮你洗一双鞋,行吗,这样也算我帮外公外婆做一件家务事吧!妈妈犹豫了一会儿,但还是答应了。等妈妈洗完了衣服,我便开始洗自己的鞋子。 以前妈妈教过我,要洗鞋子,得先把鞋里的袜子拿出来洗。我拿出袜子,觉得臭极了,我想:爸爸妈妈是多么的关爱我啊,虽然我的袜子那么臭,但是依然帮我洗,这多么伟大啊。我得感谢他们!我洗好了袜子之后,把鞋垫拿出来洗,鞋垫很容易洗,两面都放点洗衣粉,两个一起刷,一下就搞定了。 接下来就是鞋子本身了。鞋子我穿了很长时间,本来很白的一双鞋,现在变得黑不溜秋。但是爸爸妈妈以前仍然不厌其烦的把我的鞋

子洗的干干净净。真的对我很关爱,我真的不应该天天惹他们生气,不然我岂不是辜负了他们对我的用心良苦! 我拿了些洗衣粉,先抹在鞋子外面,在拿刷子用力的刷,好不容易才把这只鞋子的外表洗好。继而,我又弄了些洗衣粉抹在鞋子的里面,然后先把刷子放在鞋里,用力的左刷刷,右刷刷,上刷刷,下刷刷,费经心思才把这一只鞋子洗完呢!我也感到了爸爸妈妈的洗鞋的不容易! 重阳敬老,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品德。说到这里,我想起了一句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篇二:传统节日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又因为在我国古代,六为阴数,九是阳数,因此,重九就叫"重阳"。 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汉初。据说,在皇宫中,每年九月九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汉高祖刘邦的爱妃戚夫人被吕后惨害后,宫女贾某也被逐出宫,将这一习俗传入民间的。 古代,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人登高诗很多,大多数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

传统文化重阳节三年级作文

传统文化重阳节三年级作文 老人们,你们知道吗? 今天是你们的节日,九九重阳节。在这个节日里,人们要登山,喝菊花酒等习俗。九 九重阳节的九九是希望全天下的老人都活到99岁,长命百岁的意思。还有一首这样的诗 来形容重阳节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首诗就是王维在重阳节思念远方的家人而写的,最后我祝愿全天下的老人长命百岁。 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到了,妈妈拎着补品,带着我去看望公公婆婆。 到了婆婆家,妈妈一边把补品递给婆婆,一边笑着对我说“苗苗,见到公公婆婆要说 写什么?”我一听,头立刻低了下去,抿着嘴笑着,什么也没说,跑进舅舅房间玩电脑了。妈妈无可奈何地说“这丫头就是怕说话。”婆婆笑着说:“说什么,能来看婆婆,婆婆就 很开心了,还买这么多东西多浪费钱啊!” 中午婆婆烧了许多我爱吃的菜,而且把这些菜都放在我面前,还不停地夹菜往我碗里塞。吃完饭后,婆婆带我去超市买吃的。到了超市,我买了一些零食,虽然婆婆说吃零食 不好,但还是随我拿。突然在文具架上,我看到一些漂亮的贺卡,我心动了,想买,婆婆 问“买贺卡有什么用?” “送给你啊。” “你想送给婆婆,就亲手做一张吧。” 婆婆的话提醒了我,教师节的时候,学校就号召我们自己动手做贺卡送给老师,表达 自己的心意。今天我也做一张贺卡送给婆婆。回到家中,我钻进舅舅房间,关上门,开始 做贺卡。我先拿出一张白纸对折,在上面一层画一个大大的“爱心”,再用剪刀掏空,然 后在下一层画了一些代表感激之心的金盏花,还画了一双大手牵着一双小手,最后我又在 上面写下了自己创作的小诗: 婆婆,您把对我的关心织进柔软的毛衣里, 婆婆,您把对我的关心烩进美味的饭菜里, 婆婆,您把对我的关心藏进学习的奖赏里 婆婆,您把对我的关心融进和蔼的笑容里。 祝公公婆婆身体健康,天天开心! 做好后,我把贺卡递到正在干活的婆婆手中,婆婆打开后,开心地读了起来。读完后,满是皱纹的脸上乐开了化,连声夸奖:“苗苗真能干,贺卡做得比买的还漂亮,都会写诗了。”听了婆婆的夸奖,我不好意思的笑了,但心里却美滋滋的。

传统节日文化——重阳节

传统节日文化之重阳节 久久过重阳 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重阳佳节,寓意深远,人们对此节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 另外,在中原人的传统观念中,双九还是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意思,所以,在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全国各机关、团体、街道,往往都在此时组织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的老人们秋游赏景,或临水玩乐,或登山健体,让身心都沐浴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不少家庭的晚辈也会搀扶着年老的长辈到郊外活动或为老人准备一些可口的饮食。 恒景斩瘟魔——重阳节的传说 相传在东汉时期,一场瘟疫夺走了青年恒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因病差点儿丧了命。病愈之后,他辞别了心爱的妻子和父老乡亲,决心出去访仙学艺,为民除掉瘟魔。 恒景四处访师寻道,访遍各地的名山高士,终于不畏艰险和路途的遥远,在仙鹤指引下,找到了那个有着神奇法力的仙长,仙长为他的精神所感动,收留了恒景,并且教给他降妖剑术,还赠他一把降妖宝剑。恒景废寝忘食苦练,练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艺。 这一天仙长把恒景叫到跟前说:“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你本领已经学成,应该回去为民除害了”。仙长送给恒景一包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并且密授避邪用法,让恒景骑着仙鹤赶回家去。 恒景回到家乡,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仙长的叮嘱把乡亲们领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准备。中午时分,随着几声怪叫,瘟魔冲出汝河,但是瘟魔刚扑到山下,突然闻到阵阵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气,便戛然止步,脸色突变,这时恒景手持降妖宝剑追下山来,几个回合就把瘟魔刺死剑下。 从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风俗年复一年地流传下来。 后来人们就把重阳节登高的风俗看作是免灾避祸的活动。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重阳节俗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农历九月初九日的重阳佳节,活动丰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 各地过重阳节的风俗 除了以上较为普遍的习俗外,各地还有些独特的过节形式。 重阳节在陕北正式收割的季节。在重阳节晚上,月上树梢,人们用荞面熬羊肉。待吃过晚饭后,人们三三两两地走出家门,爬上附近山头,点上火光,谈天说地,待鸡叫才回家。

最新幼儿园传统文化重阳节随笔

幼儿园传统文化重阳节随笔 导语:农历9月9日,是中国的一个古老传统佳节――重阳节。下面是随笔网小编整理的《幼儿园传统文化重阳节随笔》,欢迎阅读。 幼儿园传统文化重阳节随笔【第一篇】:幼儿园重阳节活动反思 农历9月9日,是中国的一个古老传统佳节――重阳节。中国古人以九为阳数,九月初九两阳相重,故叫”重阳”。 重阳节前,我们给孩子每人发了一份重阳节”爱心”行动问卷表。让孩子回家了解老人们的年龄,年轻时的职业,还有爱好和心里所想等,记录结果并用画画和文字的形式表现出来。我告诉班里的孩子:”重阳节就要来临了”。但大部分幼儿都不知道’重阳节’是什么节日。个别幼儿只知道是爷爷奶奶的节日。因此我给幼儿讲解了’重阳节’的来历,让幼儿更深刻了解重阳节的含义。并让幼儿们回家邀请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参加问卷活动。老人和孩子们参加问卷活动都非常积极,记录的也非常详细。绘画内容丰富多彩。我们还让家长朋友们记录下了小朋友在家帮老人们互动的照片并上传到班级相册,每一张图片都包含着孩子跟老人之间的满满爱意。 在重阳节当天,我们又组织班里的孩子开展了”走进养老院,陪老人们一起欢度重阳节”的活动。活动开始,幼儿为老人们表演了丰富多彩的节目,还跟老人们一起唱歌、跳舞。在跳舞的时

候,这群可爱的老人都积极动了起来,跟着孩子又唱又跳。幼儿们还体贴的为老人敲敲背、锤锤腿。小朋友还将从家里带来的橘子亲手剥给老人吃,看着小朋友们小心翼翼的剥着橘子,并把橘子掰开用小手一瓣一瓣的往爷爷、奶奶嘴里送。爷爷、奶奶们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活动是班级各个老师共同出谋划策并分工明确的成果,活动的每个环节都充满了幸福,环环相扣,相信这个重阳节,在老人和孩子的心中都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幼儿园传统文化重阳节随笔【第二篇】:重阳节活动 今天是重阳节的前一天,我们请来了小朋友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来幼儿园和我们的小朋友一起搞重阳节的活动。小朋友们都非常的兴奋,都知道自己的家长要来学校和自己一起搞活动,都非常的愿意表演节目给自己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看。 下午两点过我们就早早的起床开始整理,三点钟的时候准时让家长们进来和小朋友一起上课。我们班上的家长都很配合,几乎所有的家长都来了,很认真的看着小朋友们上课,小朋友们也都很积极的来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她们认真的上课,开心的表演歌曲,高兴的和家长一起做游戏。看的出来我们班的小孩都很有表现自己的欲望。以后我们也会多开展此内的活动,让我们的家长和小孩多多的互动,让家长也了解我们孩子在园的学习情况。 幼儿园传统文化重阳节随笔【第三篇】:幼儿园大班重阳节教

中华传统文化之端午节教学案例

“中华传统文化之端午节”教学案例 师:上课前请同学们听一首优美愉快的歌曲,它的名字叫《中国话》。(歌词:hebe:扁担宽板凳长 /扁担想绑在板凳上 /she:扁担宽板凳长 /扁担想绑在板凳上 /ella:伦敦玛莉莲买了件旗袍送妈妈 /莫斯科的夫司基爱上牛肉面疙瘩 /s,h:各种颜色的皮肤各种颜色的头发 /ella:s,h:嘴里念的说的开始流行中国话 /多少年我们苦练英文发音和文法 /这几年换他们卷著舌头学平上去入的变化 /s,h: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ella:好聪明的中国人好优美的中国话 /……孔夫子的话越来越国际化 /全世界都在讲中国话 /我们说的话让世界都认真听话) 生聆听。 师:正如歌曲所唱,越来越多的人在学中国话,对他们来说,以中国话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在以巨大的魅力吸引着他们。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你知道哪些中国传统文化呢? 生:我喜欢书法,中国传统文化中,书法种类很多,楷书、行书、草书,柳体、颜体,它们很具有中国特色,而且书法能教会我们做人的道理。 师:你很有书法家的潜质!你对中华传统文化简介独到! 生:我看过电视上有很多戏曲,每个戏曲里又有很多脸谱,最神奇的是“变脸”表演,真是“瞬息万变”。 生:我知道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值得一提的大宝贝,比如说瓷器,在世界都很有名,还有文房四宝,笔墨纸砚,它们都是传统文化的象征。 …… 师:说到中华传统文化,各位同学都有很多话要说,足以见证我们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今天我们要讨论的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传统节日。你知道哪些中华传统节日呢? 生:春节、重阳节。 生:端午节。 生:元宵节。 生:清明节、中秋节。 生:情人节…… 师:中国的“情人节”是哪一天? 生:农历七月七,牛郎织女相会。 师:是的,它有一个好听的中国名字,叫七夕节,又叫乞巧节。

“中秋节·重阳节”主题活动方案

“中秋节·重阳节”主题活动方案 中秋和重阳节是我国的重要传统节日,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民族传统和民族精神。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秋节·重阳节’主题活动方案”,欢迎阅读。 “中秋节·重阳节”主题活动方案 为进一步深化和丰富传统节日的内涵,引导人们认知、尊重、传承、弘扬传统,按照中央、自治区和我市“我们的节日”工作安排,市文明办决定在全市组织开展“我们的节日——中秋节·重阳节”主题活动。现将活动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活动主题 以“庆丰收庆团圆”和“敬老孝老”为主题,广泛开展文化娱乐、传统民俗、志愿服务、经典诵读、科普宣传、美化环境等活动,过好传统节日,感受传统文化,增强爱国情感,营造节日氛围。 二、活动内容 1.开展民俗文化活动。围绕节日主题,结合风俗民情,利用好文化阵地,广泛开展群众乐于、便于参与的,形式多样的文化表演、联欢会、剪纸、书画摄影展览、民俗故事会、民俗文化展、经典诵读等群众性民俗文化活动,展现地区精神文明新风貌和节日文化新风采。 2.开展网上庆佳节活动。节日期间,要积极借助网络、

微信、微博、抖音等现代技术平台,组织引导干部群众开展网上庆佳节活动,为广大网友搭建中秋赏诗、联欢聚会、交流家书、民俗娱乐的平台,表达节日问候、家国情怀,弘扬传统文化,增进民族凝聚力,扩大节庆活动的参与度和影响力。 3.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以传统佳节为契机,依托志愿服务站、社区服务中心等志愿服务和文化阵地,利用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精心设计开展民俗宣传讲座、文体文化等志愿服务活动。同时,发动广大志愿者为孤寡老人、空巢老人、残疾人、留守儿童等弱势群体开展走访慰问、心理疏导、精神慰藉、联谊会等活动,并为贫困人员送关爱送温暖,传播志愿服务精神,传承传统文化精髓。 4.开展讲文明树新风活动。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单位要利用传统节日,积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文明旅游、文明交通、文明餐桌、文明礼仪等宣传教育活动,倡导文明有礼过节,同时组织广大干部群众、志愿者积极开展美化环境活动,引导市民践行行为规范,增强人们生态文明意识,营造健康文明的节日氛围。 三、活动要求 1.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单位要把开展好“我们的节日——中秋节·重阳节”主题活动作为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制定切实可行的活动方案,

关于重阳节的传统习俗.doc

重阳节的传统习俗 转眼又迎来我国的重要民俗节日重阳节。你知道重阳节的传统习俗吗?今天我特意准备了一些重阳节的传统习俗,希望你能喜欢。 重阳节的传统习俗 重阳节各地习俗:河北省 香河县九月九日,有姻亲关系的家庭会互相送礼,称为"追节"。永平府以重阳的天气占未来晴雨。重阳节若下雨,这几个日子也都会下雨。典周县境内无山,县民多于重阳节上城楼登高。 重阳节各地习俗:山东省 昌邑北部人家于重阳节吃辣萝卜汤,有谚语道:"喝了萝卜汤,全家不遭殃"。鄄城民间称重阳节为财神生日,家家烙焦饼祭财神。邹平则在重阳祭祀范仲淹,旧时,染坊及酒坊也在九月九日祭缸神。滕州出嫁不到三年的女儿,忌回娘家过节,有"回家过重阳,死她婆婆娘"的说法。 重阳节各地习俗:陕西省 西乡县重阳节,亲友以菊花、菊糕相馈赠。士子以诗酒相赏。据说妇女此日以口采茱萸,可以治心疼。 重阳节各地习俗:江苏省 重阳节,南京人家以五色纸凿成斜面形,连缀成旗,插于庭中。长洲县重阳节吃一种叫做"骆驼蹄"的面食。无锡县重阳节吃重阳糕、九品羹。 重阳节各地习俗:上海市 上海豫园于重阳节办菊花会,以新巧、高贵、珍异三项评分定高下。

重阳节节日禁忌 一年十二个月有六个奇数六个偶数,奇奇相逢和偶偶相逢都成了节日。重要的传统节日大都集中在奇数上,它们分别是一月一、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月数日数奇奇相逢。一月又称正月,正月正是传统的大年初一,一直到初五都是正规的节日。三月三是沐浴节,接着就是清明节,五月五是端午节,七月七是乞巧节,七月十五是中元节,九月九是重阳节。十作为从头开始,已经是数字的结束,后面的也不被人们所重视。由此可见,热热闹闹的传统节日,恰恰是建立在不吉利的奇数之上,按照中国传统之中"逢凶化吉"的思维转换模式,有理由相信,节日喜庆的外表是为了完成奇月奇日由凶转吉,一系列的节日活动是为了镇压住凶气、战胜凶气而设立。 奇数又被认为是阳数,二阳相逢叫重阳。九是数字之中最大的数字,所以这一天也是大凶日。这一天的仪式活动是登高、赏菊、饮酒、吃蟹。登高是本质意义,后三者是附加活动。登高,也就是到野外去登山,这就是躲避,离开平日生活的环境,躲避凶气的捕捉。相传这一天里会有瘟气降临,人们要离开自己的家,尽可能到高处去,才能平安。在道教的传说里有生动的描绘,道士费长房告诫友人九月九要全家登高,友人照办,晚上回来见家里的猪羊都已死去。这个故事形象地说出了九月九之毒之凶。这一天的另一个仪式是在头上插茱萸,茱萸是一种中草药,和艾草一样具有消毒的作用,也不乏伪装的意义。王维《九月九日怀山东诸弟》中,"遥望兄弟登高日,遍插茱萸少一人",记的就是全家登高的活动。它强调的是全家躲避,要数一数是不是丢下了一个人,丢下者就会被瘟神捉走。

传统文化——重阳节心得体会

传统节日铺路,教育改革起航 浅谈传统节日——“重阳节”对教育的帮助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中国传统文化节日之一,伴随在我们每一个国人的成长历程中,已经成为我们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年复一年的面对这个传统节日,可能很多人已经在生活的奔波中渐渐淡忘了吧?但当读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时,总能唤起我们深藏在心底的记忆,并伴随着很多地感触。 物质生活的不断提升,让我们已经失去了很多本该属于我们传统文化精华。对于这个传统节日,很多人现在定义为“老人节”,也有人定义为“游子节”,诚然这些定义都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但作为一个传统节日,其实他付与给我们的意义不仅仅是如此。面对现实中很多残酷的生存压力,我们已经慢慢地潜移默化的结合自己的现状,将其定义为自己所或缺的一部分精神慰藉。这种状况不仅仅限于“重阳节”,还有很多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等等;每次面对这些节日到来,我们总有一种莫名的伤感,更多时候是将现实生活中的不如意带到节日中,伴随着太多复杂的心情,很多人往往会在传统文化节日有近乡情怯的行为。这些传统文化节日时刻在提醒着我们失去了一些本该属于我们应有的东西,燃烧着我们藏在心底的隐痛。 生活中我们总想让自己的理想得到实现,让自己人生价值得到实现,而在传统节日面前,我们的这些都变成了累赘和负担;它不断地

鞭笞着我们努力去实现传统文化节日的内涵和时代精神的结合。不论是面对为生活而奔波的青年,还是翘首期盼儿女回家的老人,家庭亲情的纽带作用再一次在节日中延伸放大,唤起我们心底的情感,提醒我们回首走过的脚印,抓紧时间弥补我们的过失和遗憾。 随着社会的日益发展,我们逐渐淡化了传统节日的意义,用很多自以为冠冕堂皇的说辞来应对,殊不知在内心深处的无奈时刻在隐隐作痛。随着我国人口组成结构的不断变化,人口老龄化越来越严重,中青年人已经被生活压得没有喘气的时间;而对于少年人的教育尤为关键,他们才是社会和家庭未来的中坚力量,才是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者,做好对他们传统文化节日的内涵宣传和传承刻不容缓。 现实社会对传统文化节日内涵的变味越来越严重,他们已经感受不到传统文化节日带来的氛围。对于“重阳节”,很多孩子只认为是老年人的节日,跟自己没有关系。简单从这个方面出发,即使是老年人的节日,对于他们各自家庭而言,有爷爷、奶奶、外公和外婆等,对社会而言则更多,营造良好的传统节日氛围,教育他们尊老、敬老和赡养老人的义务,树立良好的社会公德,这才是传统节日带给我们的社会和谐的福音。 面对现实生活中越来越多不健康信息和现象对未成年人的诱惑,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更有义务时刻教育孩子继承传统美德。不断加强积极与家长的沟通交流,让教育不仅仅局限于课堂,还必须把教育延伸到家庭和平常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屡见不鲜的未成年人犯罪都越来越凸显出我们教育的失败,这不仅仅是教育部门的责任,更是家庭和

传统节日重阳节经典祝词

传统节日重阳节经典祝词 【篇一】传统节日重阳节经典祝词 1、传统的节日,穿越时间将真情凝聚;崭新的祝福,跨越空间将思念传递。衷心祝愿你青春大旗永不倒,快乐心情永不老,幸福日子过得好。重阳节快乐! 2、重阳节逢双九,与君共进菊花酒,重阳糕里放快乐,茱萸囊里放祝福,喝下飘香的酒,吃下快乐的糕,佩戴祝福的物,愿君重九幸福永长久! 3、重阳节,特送你重“月”,重起来的月就是“朋”,愿你好友遍布五湖四海,贵朋来自四面八方,祝你重阳节快乐,与挚友们一起登高畅饮吧! 4、上老花镜,翻看老皇历,一个老日子,几副老面孔,约上老伙计,带上老相好,坐上老爷车,来到老地方,共品老酒一壶,共赏金菊飘香。重阳节快乐! 5、带一颗心去登高,让一双眼去望远,携一份情怀去思念,寄一缕清风去相见,托一个好梦去连线,送一声祝福去你身边。重阳节,愿你步步高,天天好。 6、大诗人李商隐说: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我要说,黄昏自有黄昏的美景,黄昏自有黄昏的风采。重阳节携手登高处,是老来相伴的美景,是爱情到老的见证! 7、拜托繁星,将九片柔情放入信中,盼久久快乐天天上映,祝你笑容久久不停,重阳节“久”是幸福!

8、尝一口重阳糕,生活事业步步高。品一口菊花酒,财有运有啥都有。转眼重阳到,登高远眺心情好,朋友聚聚不寂寥,遍插茱萸把信捎,万事顺利祝安好! 9、插一支山茱萸,身体健康心情愉;吃一块重阳糕,事业辉煌步步高;喝一杯菊花酒,生活甜美永恒久。重阳节来了,祝你节日快乐,阖家欢乐! 10、重阳节到了,托白云带去问候,请秋风捎去祝福;托小鸟带去挂念,请落叶捎去真情。祝看短信的你重阳节快乐! 11、秋风徐徐,九九重阳。赏着菊花,品味菊酒。登高远望,思念家乡。祝愿飘泊在外的游子们重阳节快乐,身体健康。 12、思念已久,相识已久,短信已久,祝福已久,九月九日重阳节,敬你一杯菊花酒,愿你和家人早早团圆,节日快乐! 13、又是九月九,放松心情走一走;抛开愁中愁,幸福健康笑开口;邀你同饮重阳酒,天天年年乐久久!重阳节快乐哦! 14、重阳节,登登高,望望远,赏赏菊,团团聚,发祝福,愿幸福,望快乐,盼相聚,你和我,都快乐。祝重阳节快乐。 15、重阳节,送你一本快乐秘籍:一把烦恼抛到九霄云外,二把祝福送给九宗七祖,三把思恋传给九亲十故!重阳快乐! 【篇二】传统节日重阳节经典祝词

我国传统节日 重阳节

我国传统节日重阳节 中国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结晶。值得一提的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历代的文人雅士、诗人墨客,为一个个节日谱写了许多千古名篇,这些诗文脍炙人口,被广为传颂,使我国的传统节日渗透出浓厚的文化底蕴,精彩浪漫,雅俗共赏。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生活的精彩画面。 我国古代把九叫做阳数。阳数,象征着吉祥、幸福、光明。农历九月初九,两九相重,都是阳数,因此称为重阳。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从此就过重阳节。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今。 中华民族是历史悠久和高度文明的民族,祖先给后人留下了许多有益、有趣的节日。九九重阳是阳气极致之日,两九相重,日月并阳,阴阳之气交接,为了避免邪气之侵袭,遂有登高、饮菊花酒、插茱萸,以避祸求福的风俗。 民间在古代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重阳节,正是菊花盛开最旺盛的时节,因此自古以来就形成了:重阳节赏菊的传统习俗,所以这天又称菊花节。 重阳佳节,我国有饮菊花酒的传统习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 茱萸,是一种常绿带香的植物,具备杀虫消毒、逐寒祛风的功能。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 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制作材料:糯米,玉米,红豆,南瓜,白糖,少许橄榄油。 在中原人的传统观念中,双九还是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意思,所以在1989年时,中国政府把这一天定为老人节。 关爱今天的老人,就是关心明天的自己。重阳节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登高、赏菊、吃重阳糕,而是一种信息,老年人更需要关爱,需要快乐和健康,孝敬长辈,尊敬老人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我们要从小做起,从现在做起。

中华传统文化重阳节

中华传统文化重阳节 【篇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之重阳敬老活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之重阳敬老活动 金秋时节,重阳已至,在这个敬老爱老的日子里,为了突出幼儿园 中华经典文化特色,弘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对孩子 进行尊老、敬老的品德教育,让孩子们在生活中亲身感受节日文化、体验民俗风情,10月10日上午,肇庆市直属机关第二幼儿园结合九九重阳节,邀请市老干部大学的爷爷奶奶和幼儿园退休教师来园一 起欢度节日。孩子们为爷爷奶奶献上一杯热茶,祝爷爷奶奶健康长寿,表演了舞蹈《no body》,团体操《精忠报国》,和爷爷奶奶 们一起玩游戏,给爷爷奶奶送上自己亲手制作的贺卡。爷爷奶奶们 也为孩子们表演了精彩的节目。小小的重阳节活动,不仅让老人们 感受到生活的乐趣,也为孩子们从小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品德修 养奠定了基础,通过本次活动孩子们亲身体验到了在为别人带来快 乐的同时也快乐了自己,从小与传统文化产生情感上的认知和共鸣,真正激发孩子爱祖国的情感。 【篇二:中国传统文化之传统节日】 华人传统节日除夕(农历十二月廿九或三十)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龙头节(农历二月初二)上巳节(农历三 月初三)寒食节(清明节前一日) 清明节(公历4月5日前后)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七夕(农历七月初七)中元节(农历七月十四或十五)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寒衣节(农历十月初一)下元节(农历十 月十五)腊八节(农历十二月初八) 其中,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为中国七大传 统节日。 一、除夕: 农历十二月大年三十晚上叫除夕。 来历:除夕最早源于先秦时期的“逐除”。据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 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除“疫疠之鬼”,来年才会无病无灾。这就 是“除夕”节的由来。“除”意思是“交替”;“夕”意思是“夜晚”。故除 夕之夜,含有“旧岁到此而除,明日另换新岁”的意思。“除”乃除旧 布新之意。“除夕”有“送旧迎新、祛病消灾”的意思。

中国传统文化之传统节日

中国传统节日 除夕(农历十二月廿九或三十)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 龙头节(农历二月初二) 上巳节(农历三月初三) 寒食节(清明节前一日) 清明节(公历4月5日前后)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 七夕(农历七月初七) 中元节(农历七月十四或十五)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 寒衣节(农历十月初一) 下元节(农历十月十五) 腊八节(农历十二月初八) 其中,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为中国七大传统节日。 一、除夕: 农历十二月大年三十晚上叫除夕。 来历:除夕最早源于先时期的“逐除”。据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除“疫疠之鬼”,来年才会无病无灾。这就是“除夕”节的由来。“除”意思是“交替”;“夕”意思是“夜晚”。故除夕之夜,含有“旧岁到此而除,明日另换新岁”的意思。“除”乃除旧布新之意。“除夕”有“送旧迎新、祛病消灾”的意思。 风俗活动:守岁、放烟花、吃团圆饭。 诗句:(唐)成大《卖痴呆词》:“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迫新岁;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卖。” 二、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是农历的一岁之首,俗称“大年”。是我国民间最热闹、最隆重的一个传统节日。 来历:古代的春节,是指农历二十四个节气中的“立春”时节,南北朝以后才将春节改在一年岁末,并泛指整个春季,这时回春,万象更新,人们便把它作为新的一年的开始。到了辛亥革命后的民国初年,改农历为公历(阳历)后,便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直到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上才正式把正月初一的新年定为“春节”,至今仍有许多人将过春节叫过年。 年:人们常把过春节说成“过年”,而“年”的最初含义与今天根本不同。

重阳节的风俗习惯是什么

重阳节的风俗习惯是什么 重阳节的风俗习惯 重阳节习俗1:赏菊 历来重阳节都有观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在古时重阳节又叫菊花节,人们认为菊花是长寿的象征,重阳节期间很多地方都会举行菊花大会、菊花展,全城的人都会出动赏菊。从三国魏晋以来,重阳聚会饮酒、赏菊赋诗成为一种风尚。 重阳节习俗2:饮菊花酒 我国古人在重阳节有饮菊花酒的传统习俗,菊花酒被看作是重阳节必饮的吉祥酒,可祛灾祈福,从汉代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都盛行在九月九饮菊花酒。 重阳节习俗3:登高 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 重阳节习俗4: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

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重阳节习俗5: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除了佩带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 新中国成立后,重阳节的活动充实了新的内容。1989年,我国重阳节定为老人节。到这一日,各地都要组织老年人登山秋游,开阔视野,交流感情,锻炼身体,培养人们回归自然,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高尚品德。重阳节食俗 1.菊花 饮酒赏菊可是古人在重阳节的保留项目,请注意,“就菊花”可不光是看,古人还将菊花泡酒畅饮。要说做这个菊花酒也不难,用菊花加糯米、酒曲,按一般的酿制方法就可以制得一坛清新的菊花酒了。其味清凉甜美,有养肝、明目、健脑、去痿痹、延缓衰老等功效。 2.重阳糕 重阳糕又叫“撑腰糕”、“花糕”、“发糕”或“菊糕”,是用发面

_九九重阳节敬老习俗简介.doc

_九九重阳节敬老习俗简介.doc 九九重阳节敬老习俗简介节日习俗是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活化石”,是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活文物”。但它不会一成不变,总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渗透进新的内容和价值观念。近年来,随着我国老年社会的提前到来,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占到我国总人口的25%以上,在金钱至上、物欲横流的冲击下,敬老孝亲、尊老敬老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正是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从上个世纪%年代以来,把重阳节定为老人节已成约定俗成之势,并为全社会所公认。 首先,重阳节是夕阳红的象征。重阳时节,秋高气爽,五谷飘香,是收获的季节,是成熟的季节。把重阳节定为老人节,象征年节成熟,象征夕阳红。 其次,“九九”与“久久”同音,含有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意思。九九重阳是双九重叠、日月并阳,人们认为这个日子很特殊,是一个特别值得庆贺的日子,应该特别对待。用它来象征年高德劭、年德并应的老年人最为贴切恰当。因此把重阳节定为老人节也是顺理成章。 再次,为了弘扬中华民族“敬老孝亲”的传统美德。 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素有尊老敬老、事亲敬上的优良传统。唐

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是一首赞美母爱的诗,拨动了天下儿女报答慈母养育之恩的心弦: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尤其是后两句,引起天下儿女的共鸣,把尊老敬老之心表达得非常形象和深刻。是父母小心翼翼地哺乳儿女,是父母在儿女身体有恙时担惊受怕而终日悉心呵护照料,是父母承担了多少艰难劳苦方使儿女知书识礼,是父母费尽了多少精神为儿女定亲婚娶而兴家安业———父母那数不清的大恩,确如一首歌里所唱的:“我能数尽青丝发,只有亲恩数不来。”所以做儿女的对待父母应该像那乌鸦一样知道反哺,像那羔羊一样知道跪乳,千万不能因为娶了媳妇,添了小家庭的许多甜蜜恩爱,有了生儿育女、儿女绕膝的欢乐就将父母弃之脑后,念念不忘的是多一分孝,少一分不孝! 从这个意义上说,把重阳节定为老人节不单纯是“敬老孝亲”,而是在解决一个反对年龄歧视,融合代际关系,减少家庭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一个社会问题。定重阳节为老人节是对尊老敬老社会习尚的引导和提倡,是对中华民族事亲敬上传统美德的弘扬,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善举。 重阳节的民俗有哪些重阳节是杂糅多种民俗为一体而形成的汉族传统节日。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况且秋季也是一

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 篇一:中国的传统节日——重阳节 中国有不少的传统节日,你们都知道有哪些吗?有看花灯的元宵节;有吃粽子的中秋节;还有热闹的春节??,不过我最喜欢的还是九月九日孝敬老人的重阳节了,因为这是个孝敬老人的好机会。 重阳节有不少习俗,比如:登高、插茱萸、饮菊花酒等等,这些都是为了辟邪延寿。传说,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在重阳节这一天它就会出来到处走动,传播瘟疫,非常可怕。汝南县的父老乡亲都病倒了,村里有个叫桓景的小伙子不顾艰难险阻来到东南山上拜一位叫费长房的大仙为师,桓景用大仙给他的青龙剑苦练了一年,又到了九月九日这一天,大师对他说:“今天是九月九瘟魔又要来了,我给你茱萸叶 子一包,菊花酒一瓶,你带着父老乡亲去附近的山上辟邪吧!”桓景按照大师说的去办,果然瘟魔不敢上山,桓景手持青龙剑追下来,大战几个回合,终于战胜了瘟魔,解救了父老乡亲(: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

孝敬老人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管是重阳节这天还是平时我们都要孝敬老人,关心老人,比如:爸爸妈妈下班后主动帮他们捶捶背,倒杯热水,在家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有空时常和爸爸妈妈回老家看望爷爷奶奶。总之,我们要把握住每一个孝敬长辈的机会。 我爱中国的传统节日——重阳节! 篇二: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民族文化 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民族文化 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民族文化 农历九月九日是我国传统节日--节。重阳节别名“登高节”、“茱萸节”、“菊花节”等,在有些地方也被称为“祝寿节”、“女儿节”等,今天也被称为“老人节”、“敬老节”。 重阳节起源很早,在漫长的传续过程中,重阳节逐渐成为深具中国民俗文化特征的重要节日之一。两千多年来,对生命归宿的追求作为重阳节深层结构中的基本内涵没有发 生改变,人们熟悉的毛泽东“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等词句,[①]就高度概括了这一节日所蕴涵的丰富的时空观和生命感。但在发展过程中,重阳节还融合了敬老养老的儒家理想与孝道伦理,也融合了道教养生贵生、驱邪求寿的世俗理念,逐渐由最初的天伦祈祀型国家大礼转变为人伦娱乐型的民间佳节,成为一个世俗化的全民传统节日。如今,在全球化老龄工作的大环境和大背景下,重阳节被赋予了新的

中国传统文化之传统节日(个人整理修改版)

中国古代传统节日 除夕(农历十二月廿九或三十)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 清明节(公历4月5日前后)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 七夕(农历七月初七) 中元节(农历七月十四或十五)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 腊八节(农历十二月初八) 其中,春节、清明、端午、中秋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一、除夕: 农历十二月大年三十晚上叫除夕。 来历:除夕最早源于先秦时期的“逐除”。据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除“疫疠之鬼”,来年才会无病无灾。这就是“除夕”节的由来。“除”意思是“交替”;“夕”意思是“夜晚”。故除夕之夜,含有“旧岁到此而除,明日另换新岁”的意思。“除”乃除旧布新之意。“除夕”有“送旧迎新、祛病消灾”的意思。 风俗活动:守岁、放烟花、吃团圆饭。 诗句:(唐)范成大《卖痴呆词》:“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迫新岁;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卖。” 除夕英文名Chinese New Year's Eve 别称:大年夜、除夜、岁除 节日时间:农历十二月三十日 节日类型传统节日流行地区中国以及汉字文化圈诸国节日起源除旧布

新、祭祀祖先 节日活动:清扫庭舍、贴年红、祭祖、守岁 节日饮食:年夜饭 节日意义:除旧布新,迎祖宗回家过年起源时间先秦时期 风俗习惯 ?年夜饭?贴年红?燃爆竹?祭祖?守岁?挂灯笼?压岁钱 节日禁忌 1、福字不能倒贴,大门是迎福纳福的地方,福字应该正贴。福字倒贴的地方一般是水缸,垃圾箱。[19] 2、如果是自家大门对准邻居家大门,那么,务在自家大门口外面的门框上挂两个中国结,以趋利避害。[20] 3、忌倒污水、倒垃圾、丢弃杂物、扫地、洒水、随地便溺。据说这样不小心就会溅洒到神灵身上,如果神灵恼怒就会降祸于人。[20] 4 、不论是否守岁,屋里的灯都不要关,要彻夜不灭,寓意来年前途光明。 5、记得要在年前还清债务,如果已欠过年,初一到初五也不能上门讨债。 6、忌说不吉利的字眼。 7、过年期间鱼是必备菜,曰“有余”。吃鱼时,应将头尾留下不吃,这样就表示来年不仅有吃穿,还有剩余。 典故传说 夕的传说?七郎射夕?熬年守岁?春联门神 二、春节: 春节,即农历新年,是一年之岁首,亦为传统意义上的“年节”。俗称新春、新岁、新年、新禧、年禧、大年等,口头上又称度岁、庆岁、过年、过大年。是我国民间最热闹、最隆重的一个传统节日。 来历:古代的春节,是指农历二十四个节气中的“立春”时节,南北朝以后才将春节改在一年岁末,并泛指整个春季,这时大地回春,万象更新,人们便把它作为新的一年的开始。到了辛亥革命后的民国初年,改农历为公历(阳历)后,便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直到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上才正式把正月初一的新年定为“春节”,至今仍有许多人将过春节叫过年。 年:人们常把过春节说成“过年”,而“年”的最初含义与今天根本不同。据说,在很古的时候,世界上有一种最凶恶的野兽叫“年”。它一出来,见人吃人,见畜伤畜,人们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天神为了惩罚“年”,把它锁进深山,只许它一年出山一次。人们发现“年”有“三怕”——怕红颜色、怕响声、怕火光。于是,有一年腊月三十晚,大伙在门口贴上红纸,不断地敲锣打鼓、放鞭炮,晚上屋子里彻夜点上灯,“年”来了一看,家家灯光通明;一听,处处放炮声,吓得它不敢进村。白天它又偷偷下山来,见还是户户门上红,遍地咚咚响,吓得它胆颤心惊,调头又跑回去了。从此后,“年”一直没敢再来,据说饿死在深山老林里了。后来,人们才把防“年”、“驱年”,变成安安稳稳地过年了。 风俗活动:贴春联、放爆竹、敲锣鼓、吃饺子、拜年。 诗句:王安石《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中文名春节英文名Spring Festival 别称新春、年节、新禧、岁首、

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中英文版本

The 9th day of the 9th lunar month is the traditional Chongyang Festival, or Double Ninth Festival. It usually falls in October in the Gregorian calendar. In an ancient and mysterious book Yi Jing, or The Book of Changes, number 6 was thought to be of Yin character, meaning feminine or negative, while number 9 was thought to be Yang, meaning masculine or positive. So the number nine in both month and day create the Double Ninth Festival, or Chongyang Festival. Chong in Chinese means double. Also, as double ninth was pronounced the same as the word to signify forever, both are Jiu Jiu, the Chinese ancestors considered it an auspicious day worth celebration. That's why ancient Chinese began to celebrate this festival long time ago. The custom of ascending a height to avoid epidemics was passed down from long time ago. Therefore, the Double Ninth Festival is also called Height Ascending Festival. The height people will reach is usually a mountain or a tower. Ancient literary figures have left many poems depicting the activity. Even today, people still swarm to famous or little known mountains on this day. On this day, people will eat Double Ninth Gao (or Cake). In Chinese, gao (cake) has the same pronunciation with gao (height). People do so just to hope progress in everything they are engaged in. There is no fixed ways for the Double Ninth Cake, but super cakes will have as many as nine layers, looking like a tower. The Double Ninth Festival is also a time when chrysanthemum blooms. China boasts diversified species of chrysanthemum and people have loved them since ancient times. So enjoying the flourishing chrysanthemum also becomes a key activity on this festival. Also, people will drink chrysanthemum wine. Women used to stick such a flower into their hair or hang its branches on windows or doors to avoid evilness. In 1989, the Chinese government decided the Double Ninth Festival as Seniors' Day. Since then, all government units, organizations and streets communities will organize an autumn trip each year for those who have retired from their posts. At the waterside or on the mountains, the seniors will find themselves merged into nature. Younger generations will bring elder ones to suburban areas or send gifts to them on this day. 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 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在这一天,人们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在汉语里,糕与高同音,,人们会用吃糕代替登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