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解体原因的探究与启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联解体原因的探究与启示

摘要:苏联的解体是20世纪中最为重大的国际政治事件之一。造成苏联解体的原因非常复杂,其中经济和政治体制是导致苏联解体最为根本的原因,西方资本主义的仇视和对苏联的经济封锁更是加速了苏联的解体。苏联的解体只是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失败,但并不能改变社会主义不断发展的必然规律。

关键词:苏联解体、苏联模式

十月革命的胜利,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苏联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拓出了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更证明了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直接走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可能行,然而在1991年12月25日的暮色中,克里姆林宫上空的红色苏联国旗悄然降下。至此,具有近70年历史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在20世纪末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从此不再存在。

从苏联的起步发展到解体,仅只有短短的70年,其社会模式的变更速度之快,完全出乎人们的意料,强烈的冲击并影响了国际的政治局势,更给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带来的最为严重的挫折,使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陷于了低谷。只是这种剧变不是偶然的,而是长期积累起来的各种矛盾的爆发,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一、斯大林模式与政治体制

在列宁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苏联通过实行新经济政策,是国民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回复和发展。但随着列宁的去世,苏联在斯大林的领导下开始了社会主义改造和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逐步形成了一种高度集中统一的苏联社会主义模式——苏联模式,又称斯大林。

苏联模式下的政治、经济、文化体制,是一种高度集中和过度集权的体制。在这种体制下,能够应对国内外严峻的国际局势和战争的准备,集中一切人力、财力、物力,适应备战和应战的需要,能够快速的推进工业化进程,尤其是重工业的发展,显著增强塑料的国防和军事实力。

但苏联的经济政治体制模式,严重背离经济的发展规律。虽经过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并获得了不小成效,但经济的发展却仍日趋缓慢,甚至出现滑坡。随着二战的结束,国际局势日渐平和,时代的主题更多的向和平与发展转移,国民经济发展比例严重失调,制度性的弊端进一步凸现。在政治上,苏联无情地消灭各种反对派和压制持不同政见者,要求一个国家只能有一个统一的党,并在意识形态方面进行了严密控制,使整个社会处于僵化、封闭和麻木的状态。苏联模式的弊端和缺陷严重影响了苏联的发展。

斯大林模式是高度集中而又严格的计划经济体制,它的特点是一切权力归中央,中央以行政命令和统一计划管理经济,指挥生产。企业没有自主权,实行单一公有制。排斥商品、价值和市场经济,不按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办事。在革命和战争的特殊年代,这种体制起到了非常大的积极作用,它能保证在最短时间内把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集中起来,解决急需解决的问题。然而,在科技迅猛发展、世界经济日益走向一体化的和平时期,它就不能适应时代的潮流了。因为,它不能充分发挥地方、企业和个人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缺乏竞争活力;不能及时进行技术改造,采用新技术,切实提高经济效益,始终处于一种粗放经营的水平,不断的被西方经济拉开差距;不能正确及时地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经济的全面发展,长期压低消费品的生产比例,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不能真正全面地实行对外开放,取人

之长,补己之短,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谋求生存和发展,使经济由停滞变为落后,陷入困境而难以自拔。

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缺乏民主,破坏法制,极大地损坏了社会主义的声誉。人民的民主权利得不到保障,民主和法制不健全并遭破坏,缺少有力的必要的监督机制,个人或少数人独断专行,并出现了盲目的个人崇拜和领导人的神化。再加上政治上的高度集权,使得党内的反对派,政治上或学术上的持不同意见者,以及那些无端被怀疑为存在思想政治问题的人,统统当作“反党”、“异端”、“心腹大患”、“阶级敌人”,遭到了大清洗。结果错杀了一大批人,造成了大量的冤假错案。闹得广大干部和群众人人自危,都处于一种惶惶不可终日的恐怖气氛中,在人们的心理上造成了挥之不去的负面影响。

苏联的解体,宣告着斯大林模式的破灭。政治体制弊端和缺陷是苏联解体的最本质的原因。

二、苏联经济和经济体制

整个国民经济最基本的问题就是农业的生产问题,1920年春天,国内战争基本结束,秋冬之际则完全结束。1914到1918年的帝国主义战争,1918到1920年的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再加上布尔什维克党政策的失误,已经使苏维埃共和国的经济困难得不成样子,可以说到了奄奄一息的境地。为了解决农民的不满和骚动,列宁推行了新经济政策,并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就。但列宁去世后,苏共领导层围绕社会主义道路问题展开激烈争论,以斯大林为首的一派提出的超越阶段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思想,形成一个超越阶段的斯大林的社会主义模式。虽然给重工业带来了快速的发展,但是严重制约了农业的发展,使的重工业无法长时间的蓬勃发展,并严重拖累了国民经济。

苏联过早抛弃新经济政策走农业全盘集体化之路,严重破坏了农业发展的良好态势,造成了农业发展的长期滞后,从而影响了其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列宁逝世后,新经济政策被认为是资本主义道路,苏联只有立即实行社会主义才能快速发展,才能增强国防力量,抵御外来的侵略,而用新经济政策会使苏联被西方资本主义所同化。随着稍后出现的粮食收购危机等一系列问题,斯大林最终结束了新经济政策,转而开始实行集体化运动。集体化运动采用行政命令的方式,派出大量的城市工人和干部到农村去强制农民加入集体农庄。1933年,以集体农庄为基本组织形式的集体化基本完成,2000多万农户被20多万个集体农庄所取代。集体农庄按国家统一计划进行生产,对农产品实行义务交售制,农民没有经营管理权和农产品的处理权。于是,那些不愿加入集体农庄的农户只好以屠宰牲畜、毁坏农具和焚烧谷物来发泄不满。1933年与战时困难的1916年相比,牲畜存栏骤降至原有的1/2到1/3,粮食总产量跌入低谷。直到1952年即斯大林去世的前一年,苏联的农业生产还没有达到沙俄时期1913年的水平。斯大林的农业政策给本来呈现良好发展势态的农业造成了很大的破坏,使农业不但没有进步反而出现严重倒退。

苏联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和集体所有两种形式,不允许其他经济成分存在。1933年1月宣布在工业、农业和工商业各部门中驱除了资本主义分子,确立社会主义原则。在经济运行机制上,实行排斥价值规律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主要的计划指标由国家自上而下集中制定,否定商品经济,限制市场流通,认为搞市场关系会导致资本主义。这直接导致了苏联经济和世界经济即资本主义经济的对立,使苏联关起门来搞经济建设,严重影响了其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在斯大林“两个平行的、也是互相对立世界市场”的理论的影响下,使得苏联把资本主义当成是洪水猛兽严加防范,拒绝对外开放,排斥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尤其是当国际经济已经成为促进国内经济发展重要因素的全球化经济时代,苏联仍坚持闭塞孤立,最终断送了自己的经济活力。

苏联的经济体制过度侧重于重工业和军事工业,资源配置大幅度向重工业倾斜。国内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