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学》第1次作业

《刑法学》第1次作业

一,单选题

1. 某甲蓄意杀害某乙,某晚潜入某乙的院子,见墙角有个黑影,便以为是乙,举枪射击,后来发现打死的不是乙,而是乙的一头牲畜,对甲的处理( )。
A. 按故意杀人未遂处理
B. 按故意杀人预备处理
C. 如果打死牲畜情节严重,可按故意毁坏公私财物罪处理
D. 不按犯罪处理
正确答案:A

2. 甲系A国公民,1999年7月在中国旅游后,乘坐中国国际航空公司班机回国,在飞临B国上空甲因琐事与邻坐的中国公民乙发生争执,甲将乙打成重伤,对甲应适用( )。
A. A国刑法
B. B国刑法
C. 中国刑法
D. 飞机最初降落国刑法
正确答案:C

3. 赵某1987年12月16日出生,2001年12月16日凌晨实施抢劫,共劫得人民币二百余元,对赵某应当( )。
A. 不追究刑事责任
B. 追究刑事责任
C. 追究刑事责任,但应减轻或免除处罚
D. 追究刑事责任,但应从轻或减轻处罚
正确答案:A

4. 刘某意图杀死范某。一天,持刀潜伏在范某院落的大门外,等候范某的出现,后因久等未果,又惧怕法律,遂打消杀人恶念,持刀返家。对刘某的行为应定为( )。
A. 犯罪预备
B. 预备阶段上的犯罪中止
C. 犯罪未遂
D. 实行阶段上的犯罪中止
正确答案:A

5. 刑法学研究的对象是( )。
A. 刑法典
B. 刑法及其规定的犯罪和刑罚
C. 刑法及其规定的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
D. 刑法及其规定的犯罪和刑事责任
正确答案:C

6. 在刑法空间效力问题上,主张不论犯罪人是本国人还是外国人,也不论犯罪发生在本国领域还是外国领域,只要危害本国或本国公民的利益,均应适用本国刑法的原则,称为( )。
A. 属地原则
B. 属人原则
C. 保护原则
D. 普遍原则
正确答案:C

7. 犯罪构成是犯罪的( )。
A. 标准
B. 形式
C. 内容
D. 表现
正确答案:B

8. 在犯罪构成中,居于核心地位的要件是犯罪( )。
A. 主体要件
B. 客体要件
C. 客观要件
D. 主观要件
正确答案:C

9. 疏忽大意过失与过于自信过失的主要区别是( )不同。
A. 危害结果是否发生的意义
B. 危害结果的内容
C. 对危害结果发生的认识
D. 对危害结果发生的态度
正确答案:A

10. 某甲盗窃正在使用中的电缆,数额不大,构成了破坏电力设备罪。某乙盗窃准备安装的电缆线,数额较大,构成盗窃罪。甲、乙的行为所侵犯的对象相同,但罪名却不同,原因是:( )
A. 犯罪对象数额大小不同
B. 犯罪对象本身的性质不同
C. 犯罪对象可能造成的危害不同
D. 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关系的性质不同
正确答案:D

11. 我国刑法规定的完全负刑事责任的年龄是行为人已满( )。
A. 12周岁


B. 16周岁
C. 18周岁
D. 14周岁
正确答案:B

12. 我国刑法规定,醉酒的人犯罪( )。
A. 不负刑事责任
B. 应当负刑事责任
C. 应当负刑事责任,但可以从轻处罚
D. 应当负刑事责任,但可以减轻处罚
正确答案:B

13. 我国刑法规定,又聋又哑的人或者盲人犯罪,( )。
A. 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B. 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C. 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D. 应当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正确答案:B

14. 犯罪的目的只存在于( )中。
A. 过失犯罪
B. 故意犯罪
C. 直接故意犯罪
D. 间接故意犯罪
正确答案:C

15. 工人孙某休假回村。一日主动携带邻居6岁小孩进入村旁林深路险、豺狼出没的山林中狩猎玩。走入森林约5公里的时候,两人失散。孙某继续独自狩猎,之后既不寻找小孩,也没返村告知小孩家人,便径自回县城工作单位,4日后,林中发现被野兽咬伤致死的小孩尸体,孙某的行为属于( )。
A. 故意杀人
B. 意外事件
C. 过失杀人
D. 不构成犯罪
正确答案:A

16. 甲在13周岁时抢劫价值2000元的物品,在15周岁时抢劫价值8500元的物品,在17周岁时又抢劫价值4000元的物品。在对甲追究刑事责任时,计算其抢劫罪数额应为( )。
A. 14500元
B. 12500元
C. 9500元
D. 4000元
正确答案:B

17. 某甲实施的下列行为事实中,属于故意杀人罪的构成要件事实是( )。
A. 发生在荒野
B. 用枪将被害人打死
C. 发生在“严打”期间
D. 被害人是盲人
正确答案:B

18. 间接故意与过于自信过失的主要区别是( )不同。
A. 危害结果是否发生的意义
B. 危害结果的内容
C. 对危害结果发生的认识
D. 对危害结果发生的态度
正确答案:D

19. 犯罪的直接客体是指( )。
A. 某种犯罪所直接侵犯的对象
B. 某种犯罪所直接侵犯的具体人或物
C. 某种犯罪所直接侵犯的社会关系的一部分
D. 某种犯罪所直接侵犯的具体社会关系
正确答案:D

20. 刑法上的因果关系是( )。
A. 必然因果关系
B. 偶然因果关系
C. 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D. 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正确答案:C

21. 某甲是间歇性精神病人。某日,某甲喝醉了酒,把某酒店老板打成重伤,在群众抓捕他时,某甲因惊恐而精神病发作。则某甲( )。
A. 应当负刑事责任,但可以减轻处罚
B. 应当负刑事责任,但可以从轻处罚
C. 不负刑事责任,因其是精神病人
D. 应当负刑事责任
正确答案:D

22. 按照我国刑法的规定,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对( ),应当负刑事责任。
A. 聚众哄抢罪
B. 抢夺罪
C. 绑架罪
D. 贩卖毒品罪
正确答案:D

23. 甲带邻居家5岁小孩到游泳池游泳,

因大意未看护好该小孩致其溺水死亡,甲因负不作为犯罪的刑事责任,甲不作为犯罪的义务来源是( )。
A. 法律的规定
B. 职务或业务的要求
C. 法律行为的义务
D. 先前行为的义务
正确答案:D

24. 冬季某日,爆炸工某甲误认为一个装有雷管的铝盒是其同事的饭盒,放在炉子上加热,以致发生爆炸事故,某甲对爆炸事故的发生,在主观方面是( )。
A. 疏忽大意的过失
B. 过于自信的过失
C. 间接故意
D. 意外事件
正确答案:A

25. 甲与乙为宅基地边界问题发生纠纷,引起殴斗。在殴斗过程中,甲拿刀朝乙肚子上猛刺一刀后逃走,致乙死亡。甲对乙的死亡在主观上属于( )。
A. 过于自信的过失
B. 疏忽大意的过失
C. 直接故意
D. 间接故意
正确答案:D

26. 犯罪的直接客体是指( )。
A. 某种犯罪所直接侵犯的对象
B. 某种犯罪所直接侵犯的具体人或物
C. 某种犯罪所直接侵犯的社会关系的一部分
D. 某种犯罪所直接侵犯的具体社会关系
正确答案:D

27. 宋某持三角刮刀抢劫王某财物,王某夺下宋某的三角刮刀,并将宋某推倒在水泥地上,宋某头部着地,当即昏迷。王某随后持三角刮刀将宋某杀死。关于王某行为的性质,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
A. 王某将抢劫犯杀死,属于正当防卫
B. 王某的行为属于防卫过当
C. 王某前面的行为是正当防卫,后面的行为是防卫过当
D. 王某前面的行为是正当防卫,后面的行为是故意杀人
正确答案:D

28. 甲欲杀害乙,某日晚趁乙返家途中,甲隔着一条小河举枪向乙射击,由于距 离较远,光线较暗,甲对射杀乙没有把握,但他还是抠动扳机向乙射击,此时,甲的主观心理态度是( )。
A. 直接故意
B. 间接故意
C. 疏忽大意的过失
D. 过于自信的过失
正确答案:B

29. 犯罪的根本特征是( )。
A. 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B. 刑事违法性
C. 应受刑罚惩罚性
D. 主观罪过性
正确答案:A

30. 意外事件不是犯罪,根本原因在于行为人的行为缺乏构成犯罪的( )。
A. 主体要件
B. 客体要件
C. 主观要件
D. 客观要件
正确答案:C

二,多选题

1. 概括各国处理刑法空间效力的原则,主要有( )。
A. 属地原则
B. 属人原则
C. 保护原则
D. 普遍原则
正确答案:ABCD

2. 犯罪构成的必备要件包括( )。
A. 犯罪客观方面
B. 犯罪客体
C. 犯罪主观方面
D. 犯罪主体
正确答案:ABCD

3. 下列刑法基本原则中,属于刑法典明文规定的是( )。
A. 罪刑法定原则
B. 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C. 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D. 主客观相统一原则
正确答案:ABC

4. 下列情况中,属于累犯的是( )。
A. 阎某1980

年因抢劫被判刑10年,1990年刑满释放后,无事可做,便多次窃取自行车,1994年销赃时被当场抓获,后人民法院判其有期徒刑4年
B. 郑某盗窃被邻居孙某告发,被判处拘役,刑满释放后到家的当晚,越想越气,抓起菜刀直奔孙家,孙某正在门口吃饭,郑某举刀向孙某砍去,孙某躲闪不及,身受重伤。
C. 赵某因危害国家安全罪而服刑5年,刑满释放。12年后,因生意破产,遂参加间谍组织再次进行危害国家安全活动。
D. 关某因盗窃罪而服刑3年,刑满释放回厂后多次打
正确答案:AC

5. 甲意图杀死其妻,误以碱面为砒霜放入其妻粥中,其妻安燃无事。甲的行为属于( )。
A. 对象错误
B. 故意犯罪
C. 意外事件
D. 手段错误
正确答案:BD

6. 下列哪些情形应当追究刑事责任?( )
A. 15周岁的甲在聚众斗殴中致人死亡
B. 15周岁的乙非法拘禁他人使用暴力致人伤残
C. 15周岁的丙贩卖海洛因8000克
D. 15周岁的丁使用暴力奸淫幼女
正确答案:CD

7. 在刑法溯及力问题上,不同国家的处理原则有所不同,概括起来有( )。
A. 从旧原则
B. 从新原则
C. 从旧兼从轻原则
D. 从新兼从轻原则
正确答案:ABCD

8. 罪责刑相适应要求( )。
A. 重罪重罚
B. 轻罪轻罚
C. 罪刑相称
D. 罚当其罪
正确答案:ABCD

9. 下列关于刑法上因果关系的说法哪些是正确的?( )
A. 甲欲杀害其仇人张三,某日8时对其所喝牛奶下毒,1小时后毒性必定发作,张三一定会死。但张三服毒后坐飞机去外地出差,8时45分飞机故障坠毁,张三死亡。死亡结果的发生和甲的杀害行为之间,没有因果关系,甲不构成犯罪
B. 乙欲杀其仇人赵某,在河边对其砍了10刀,被害人重伤昏迷。乙以为赵某已经死亡,遂离去。但2小时后,赵某自己醒来,误将沙砾吸入喉咙,窒息死亡。赵某的死亡和乙的危害行为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C. 丙故意伤害田某,田某受轻伤入院治疗,当晚医院发生
正确答案:BCD

10. 下列关于共同犯罪的表述,错误的有( )
A. 钱、赵二人共谋去某商场行窃,赵某留在商场外观望,钱某撬门进入,窃取了价值数万元的物品。钱某认为,放把火可以破坏现场。于是,在离开前用打火机点燃了商场内的服装。后钱某把放火一事告诉了赵某。二人都应构成盗窃罪、放火罪
B. 张某、李某经共谋后于深夜蒙面携带管制刀具进入一狭窄街巷抢劫。张某叫李某把住街口,防止其他人进来,自己深入街巷,持刀抢劫了一妇女现金3000元。张某欲独吞此款,与李某会合时,对李讲:“这妇女身上一分钱都没有。”李信以为真。李仍然构成抢劫罪,共
正确答案:AC

11. 刑法与其他部门法相比有

两个显著的特点( )。
A. 调整和维护的社会关系的广泛性
B. 鲜明的阶级性
C. 处罚方法的严厉性
D. 调整和维护的社会利益的广泛性
正确答案:AC

12. 李某教唆精神病人王某犯罪,李某( )。
A. 与王某构成共同犯罪
B. 应单独承担刑事责任
C. 是教唆犯
D. 是间接实行犯
正确答案:BD

13. 以下关于认识错误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甲误将冰冻后的块状猪肉当作毒品加以运输,只成立运输毒品罪未遂
B. 乙误将张三的汽车当作仇人李四的汽车放火烧毁,构成故意毁坏财物罪未遂
C. 丙误将15周岁的田某(男性)当作未满14周岁的儿童加以拐卖,构成拐卖儿童罪既遂
D. 丁某晚上为杀害仇人王五而对准对面的来人开枪,不想打中的是丁自己的父亲,丁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
正确答案:BCD

14. 广义上的刑法包括( )。
A. 刑法典
B. 单行刑事法律
C. 附属刑法规范
D. 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判例
正确答案:ABCD

15. 不作为形式犯罪的义务来源有:( )。
A. 法定的义务
B. 道义上的义务
C. 业务或职务上的义务
D. 行为人先前行为所引起的义务
正确答案:ACD

16.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是指( )。
A. 犯罪的行为和结果都发生在我国领域内
B. 犯罪的行为发生在我国领域内,而犯罪结果却发生在我国领域外
C. 犯罪行为发生在我国领域外,而犯罪结果却发生在我国领域内
D. 犯罪行为和结果都发生在我国船舶内
正确答案:ABCD

三,判断题

1. 意外事件不是犯罪,根本原因在于行为人的行为缺乏构成犯罪的主观要件。
A. 错误
B. 正确
正确答案:B

2. 甲于1984年3月5日出生,到1998年3月5日才算已满14周岁。
A. 错误
B. 正确
正确答案:A

3. 某甲是间歇性精神病人。某日,某甲喝醉了酒,把某酒店老板打成重伤,在群众抓捕他时,某甲因惊恐而精神病发作。则某甲应当负刑事责任。
A. 错误
B. 正确
正确答案:B

4. 我国的留学生K,在他国校园寻衅重伤我国大学生C。我国刑法对K没有管辖权。
A. 错误
B. 正确
正确答案: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