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高校基层教学组织创新实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时期高校基层教学组织创新实践

摘要:基层教学组织发展的回归与创新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新时期加强基层教学组织建设要紧密围绕人才培养工作,重点处理好科研与教学的关系,坚持以课程群建设为载体。本文介绍了华中农业大学从组织形式、制度、师资培养、激励机制等方面不断创新基层教学组织的经验。

关键词:基层教学组织;课程;科教融合

一、基层教学组织内涵及发展回顾

高校基层教学组织是按课程、专业或学科设置的教学组织,是在学院等教学单位直接领导下,按本单位的教学工作计划直接组织教学、开展教学研究的基层单位,是学校教学组织、教学管理、教学改革的最基本单位。

新中国成立前,我国借鉴现代西方“大学—学院—系(研究所)”模式,学系为松散民主的最基层教学组织,教师以“个体教学”为特点[1],教学缺乏团队的协作和研讨。新中国成立后借鉴前苏联“大学—系—教研室”模式,构建新型基层教学组织形式。此后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变化及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经历了三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1. 第一阶段:教研室的兴起与兴盛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高校学习苏联模式,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大学制度,教研室成为普遍的基层教学组织。1950年颁行的《高等学校暂行规程》规定“教学研究指导组为教学的基本组织,由一种课目或性质相近的几种课目之全体教师组成”,规定教研室主要负责“讨论、研究、制定和实施本组课程的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收集有关教学资料,编写教材;研讨教学过程中发生的问题,交流教学经验和切磋教学方法” [2]。1961年《高校60条》进一步规定“教学研究室是按照一门或者几门课程设置的教学组织” [3]。由于当时实行教育与科研相分离的体制,大学教研室的性质明确为“教学组织”。成立教研室后的大学中,教学活动从个体行为转变为集体活动,极大地提高了教学质量,保障了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2. 第二阶段:教研室的式微

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国家教育科技方针的调整,高校科技工作的地位得到明确,教研室逐步成为教学、科研相结合的“双中心”基层组织。1985年国家教委委托同济大学等14所高校研究“高校教学组织与教学管理改革”,该研究主张改“教研室”为“学科组”,将“学科组”办成“两个中心”(科研与教学),并在部分高校试点。1988年,《国家教育委员会直属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机构管理暂行办法》规定“为了长期稳定地进行重大科学研究,形成先进的科研、教学基地,高等学校可以有重点地设立相对稳定、确有特色而又精干的研究机构”[4]。高校陆续成立研究所、学科组等基层组织。

随着科技工作地位的强化,高校基层组织呈现明显的“去教研室”和“去教学”倾向。1998年《中国高等教育法》颁行后,许多高校,尤其是教育部直属重点高校,按照“高等学校根据实际需要和精简、效能的原则,自主确定教学、科学研究、行政职能部门等内部组织机构的设置和人员配备”的精神,先后取消了教研室这一建制,在校、院、系三级建制下,设置专门的科研机构,留存教研室也逐步“去教学化”。

3. 第三阶段:基层教学组织的回归与创新

20世纪八九十年代高校基层组织的调整促进了高校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飞速发展,同时教学活动回归到个体行为,教学地位被严重削弱。从“教研室”向“系”转化,使之从半学术半行政性组织转变为纯粹行政组织,从“教研室”到“科研课题组”,使之从姓“教”转变为姓“研”。保留的基层教学组织,在重科研轻教学的评价考核体系引导下,也存在“有教无研、有室无聚、有群无主、有职无权”[5]等问题。同时,这种基层教学组织又进一步强化了学校和教师重科研轻教学的意识,淡化了学校和教师的教学责任意识;使青年教师缺乏指导,教学缺乏研讨,教师之间缺乏交流与沟通,教学行为个人化,教学与科研分离。

这种矫枉过正的高校组织形式使高校工作偏离了根本任务,极大地影响了人才培养工作,近十年来问题日益凸显,引起政府、社会各界和高校自身的重视,部分高校着手恢复教研室等基层组织功能,探索课程组等新型基层教学组织形式。2006年,教育部、财政部联合推进的“质量工程”启动建设“教学团队”,极大地促进了高校基于课程组的教学团队建设;2012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第二十七条特别指出,要提高教师业务和教学能力,完善教研室、教学团队、课程组等基层教学组织,坚持集体备课制、深化教学重点难点问题研究,健全老中青教师传帮带机制,完善助教制度等。这一意见必将掀起加强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的高潮。

二、新时期基层教学组织创新的突破口

在我国要建设一批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的形势下,加强基层教育组织建设还存在认识层面、体制层面、制度层面的阻碍,需要找准突破口。

1. 以促进科教融合为重点

一定意义上讲,基层教学组织兴衰是高校教学与科研两种力量此消彼长的体现。重提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绝不是简单恢复教研室等基层教学组织,或改基层组织姓“研”为姓“教”。新时期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关键是合理处理科研与教学的关系,实现科研与教学的统一。科教融合应成为新时期基层教学组织最突出的特征,也是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的重点和难点。

基层教学组织建设要实现科教融合应做到如下方面:第一,基层教学组织与基层科研组织建制统一,即高校基层组织是基层教学组织和基层科研组织的统一

体。第二,基层教学组织负责人与学科方向负责人统一。第三,用学术育人的理念指导教学科研工作。学术育人是大学,尤其是研究性大学人才培养工作的基本特征之一。基层教学组织要创设学术育人的环境,通过系统协作使教师和学生分别成为学习者和研究者:要建立“寓教于研的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以研究为基础的教学方法,及时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重点实验室、研究基地等向学生开放,支持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 [6]等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