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周围脂肪组织在肾性高血压血管重构中的作用
MMP-9与TGF-β1在高血压血管重构中的作用及阿托伐他汀的干预研究

【 摘
要 】 目的
探讨基质 金属蛋 白酶 一 ( P 9  ̄ 转化 生长 因子一 。 G — - 高血压血管重 构 中的 9 MM 一 )I I p( F p) T 在
采 用两肾一夹方法建立 肾性高血压 大鼠模 型, 2 将 4只大 鼠随机分为对照
作用及阿托伐他汀的干预研究。方法
e ho g avg. lrt w r vlae rcu a ss l l dpesr S P, cocpcc agsi vsua ntruhglae Al as eeeautdf ad l yt i bo rsue(B )mi soi h ne aclr o oc o r n s c r n t fni amei ti ns t lme i t ( L o toai ar . E pes n f P 9ad t t ea dr i o t da hc eso u nda e M/) fh rc o a x rs oso u r u ao i m k me r c t i MM - n
M e o s R n l y e e so a d l r o sr ce h o g h wo k d e — n — 1 e h i u . T e t - o r h t d e a p r n i n rtmo e swee c n t td t r u h t e t — i n y o e c i tc n q e h t u p w n y fu
组( ) 8只 , 压组 ( 高血 8只)阿托伐他汀组 ( , 8只) 术 后 4周末 开始用阿托伐 他汀 (0mg k d'连续灌 胃 8 。 , 5 ・g ・- ) 周 检测 大 鼠尾动脉 收缩 压( B ) 光镜下观 察血管结 构变化并计算胸 主动 脉中层壁厚与 内径之 比( / )免疫组织 SP, ML , 化学法检 测 MMP 9与 T — , 一 GF B 的表 L显著升高, P 9的表达水平 MM 一 MM 一 P 9可能 与高血压血管 重构的形成有关 , 显著增强 , T F B 表达水平显著降低 ( 而 G—。 尸均< .1 。 00 ) 阿托伐他汀组较高血压组 M/ 明显降低 , I MMP 9的表达水 一 平明显降低 ,而 T — 。 GF B 表达 水平明显升高 ( P均< . ) 00 。结论 5
抗高血压药PPT课件

(3)首剂现象:致低血压,宜从小剂量开始试用,并
密切监测。
⑷高血钾:肾功能受损或与留钾利尿药、非甾体抗
炎药、β受体阻断药合用时,易发生,注意!
⑸血锌降低:久用!引起皮疹、味觉及嗅觉缺损、
脱发等。
2.AT1受体(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断药:
氯沙坦(losartan ) 缬沙坦(valsartan ) 厄贝沙坦(irbesartan )
为选择性β1受体阻断药:
美托洛、阿替洛尔:作用优于普萘洛尔,它们 主要作用于心脏(β1);而对支气管(β2)的影响 小,故相对安全。
卡维洛尔:作用比普萘洛尔强2~4倍。
(四)钙通道阻滞药:
▲分类:
第一代: 为短效药,如硝苯地平,因可增加
冠心病患者死亡率,目前西方国家已不用作高血压病的治 疗。
第二代和第三代: 才是治疗高血压的主要药物,
共同的药动学特点:
不同ACEI因化学结构不同,药物体内过程 存在较大差异:
(1)食物能影响卡托昔利的吸收,宜在餐 前1小时服用。
(2)肝、肾功能的状况显著影响药物作 用:
●大多数ACEI(如依那普利、喹那普利、培哚
普利等)为前体药,须在体内经肝转化后才能发挥 作用。
●多数主要通过肾脏清除(仅福辛普利等为通过 肝、肾双清除),肾功损害,t1/2可明显延长。
疗效,但对正常人血压无明显影响。
◆大规模临床研究证明:长期用药可降低 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提高 病人的生活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量。
◆降压机制:
①初期:通过排钠利尿,↓细胞外液和血容
量→心排出量↓→BP↓
②长期:
a. ↓血管平滑肌内Na+的浓度→促进Na+
高血压_百度百科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慢性病,也是心脑血管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脑卒中、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及慢性肾脏病是其主要并发症。
国内外的实践证明,高血压是可以预防和控制的疾病,降低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可明显减少脑卒中及心脏病事件,显著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有效降低疾病负担。
高血压的危害性与患者的血压水平相关外,还取决于同时存在的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靶器官损伤以及合并的其他疾病的情况。
因此在高血压的定义与分类中,将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定在收缩压≥140m m H g 和(或)舒张压≥90m m H g ,根据血压水平分为正常、正常高值血压和1、2、3级高血压之外,同时还根据危险因素、靶器官损伤和同时合并的其他疾病进行危险分层。
高血压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女性在更年期前患病率略低于男性,但在更年期后迅速升高,甚至高于男性;高纬度寒冷地区患病率高于低纬度温暖地区,高海拔地区高于低海拔地区;与饮食习惯有关,盐和饱和脂肪摄入越高,平均血压水平和患病率也越高。
我国人群高血压流行有两个比较显著的特点:从南方到北方,高血压患病率呈递增趋势;不同民族之间高血压患病率也有一些差异,生活在北方或高原地区的民族患病率较高,而生活在南方或非高原地区的民族患病率则较低,这种差异可能与地理环境、生活方式等有关,尚未发现各民族之间有明显的遗传背景差异。
治疗高血压的主要目的是最大限度地降低心血管发病和死亡的总危险,因此要求医生在治疗高血压的同时,干预患者所有的可逆性心血管危险因素、靶器官损伤和合并存在的临床疾病。
对于一般高血压患者降压目标是140/90m m H g 以下,对于合并糖尿病或肾病等高危病人,血压应在病人能耐受的情况下酌情降至更低水平。
诊断性评估的内容包括以下三方面:(1)确定血压水平及其它心血管危险因素;(2)判断高血压的原因,明确有无继发性高血压;(3)寻找靶器官损害以及相关临床情况。
从而作出高血压病因的鉴别诊断和评估患者的心血管风险程度,以指导诊断与治疗。
药理学抗高血压药

特点:
临床抗高血压的一线药,可单独应用治
疗轻度高血压 或与其他药物联合应用治疗中、重度高血压 作用温和、持久,不易产生耐药性 主要作用为减轻其他高血压药引起的水 钠潴留。 常作为抗高血压之基础用药
不良反应
高尿酸血症:痛风
水电解质失衡: 低钾
缺钾促发两种室性心律失常: 尖端扭转型心律失常
一、利尿药
常用的是噻嗪类,单用有抗高血压作用,可 使患者血压平均降低约10%左右。
1.降压机制
1.早期:排钠利尿,减少细胞外液和血容量 2.长期应用 ①排钠,降低动脉壁细胞内Na+的含量,减少Na+-
Ca2+交换,减少胞内Ca2+量 ②降低血管平滑肌对血管收缩剂的反应性 ③诱导动脉壁产生扩血管物质如激肽、前列腺
3.减少缓激肽(bradykinin,BK)的降解 促EDHF及NO释放:扩血管及抑制血小板聚集粘附 促PGI2合成:增加扩血管效应
优 点:
各型高血压:降压不伴反射性心率增快 长期应用不引起电解质紊乱和脂质代谢障碍,并可
有效降低糖尿病、肾病患者肾小球损害 可预防和逆转心血管重构(高血压患者的血管壁增
抗高血压药
(antihypertensive drugs)
.
概述:高血压是临床常见病症,WHO建议: 在静息状态下动脉收缩压超过140mmHg,舒张 压超过90mmHg的个体为高血压。可分为原发 性高血压(90%~95%)和继发性高血压。原发 性高血压亦称高血压病。继发性高血压是某 些疾病的一种表现(嗜镉细胞瘤、尿毒症 等)。高血压可分为轻度、中度、重度及高 血压危象。
在受体水平抑制RAAS
与ACEI相比 1. 选择性强,不影响缓激肽系统
抗高血压药物的分类及应用

抗高血压药物的分类及临床应用摘要:高血压病是以循环动脉压增高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是全球范围内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而且高血压又是心、脑血管及肾功能衰竭的主要危险因素。
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口老龄化的进程不断加速,高血压患者在人群中的比例也逐年成上升趋势。
目前降压药物品种繁多,新药的应用也是逐年上升。
这样虽然扩大了医师用药的选择范围,但如果用药不合理,就会造成降压药的滥用,加重患者的经济负担。
故要求临床医师应对不同患者,在保证疗效和干预可逆转的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前提下,合理选择具有良好效价的治疗药物。
本文就抗高血压药物的分类及临床应用进行综述。
总结了六大类一线降压药的发展历史,作用机制及适宜人群。
阐述了如何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的联合使用降压药,以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的依从性,并且最大程度的降低药物的副作用。
希望本文能为社区医生在指导高血压患者合理用药上提供帮助。
关键词:高血压抗高血压药物合理应用高血压病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病,是全球范围内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根据流行病学研究,血压升高是脑卒中和冠心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防治高血压是防治心脑血管病的关键。
([1]田林抗高血压药物的研究进展和展望中国实用医药2009年5月第4卷第14期)2010年修订版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中提示,将高血压诊断标准定在收缩压≥140mmHg和舒张压≥90mmHg。
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口老龄化的进程不断加速,高血压患者在人群中的比例也逐年成上升趋势。
([1]刘羽平浅谈高血压的临床用药及联合用药的方法中国保健营养(上))根据相关数据表明,中国35—74岁的成年人高血压患病率为%。
[1](钱之玉.药理学进展.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5:122.)由此可见,如何指导高血压患者合理使用降压药物成为社区医生一项重要服务内容。
本文对抗高血压药物的分类,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进行综述,为该类药物的合理选用,联用应用提供参考。
原发性高血压与继发性高血压地鉴别,慢性肾功能不全地治疗原则

[高血压]继发性高血压与原发性高血压的鉴别诊断继发性高血压与原发性高血压的鉴别诊断(一)肾性高血压:1. 肾实质病变所致:急性肾炎;慢性肾盂肾炎;肾癌;多囊肾;先天性肾发育不良2. 肾血管性:大动脉炎所致肾动脉狭窄内分泌疾患所致肾性高血压是继发性高血压最主要的病因,占高血压总数的3%-5%。
其中以肾脏本身器质性病变继发引起血压增高,临床上应与高血压病后期靶器官—肾脏损害的临床表现作鉴别。
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多囊肾、肾结核、肾结石等造成肾损害,引起肾缺血,导致高血压。
总的来讲,肾实质病变所致高血压较肾血管性高血压略多见,占高血压总数2%-3%,后者为1%-2%。
肾实质病变如各种肾炎、慢性肾盂肾炎所致的肾动脉狭窄。
不少病例经手术治疗后血压可以恢复正常。
肾实质病变①急性肾炎多见于青少年,起病前有链球菌感染史、有水肿、血尿、蛋白尿。
眼底检查可见视网膜动脉痉挛。
②慢性肾炎与晚期高血压病合并肾功能损害者,有时不易鉴别,年龄较轻,有急性肾炎史或反复浮肿史, 蛋白尿出现在高血压之前,明显贫血,血浆蛋白降低,氮质血症,血压增高相对较轻等,多系慢性肾炎。
③慢性肾盂肾炎,女性多见,有尿路感染史。
尿中有蛋白、红细胞、脓细胞、尿细菌培养阳性,支持慢性肾盂肾炎。
④多囊肾常有家族史,肾区扪及肿大肾脏,超声检查可明确诊断。
肾动脉狭窄单侧或双侧,年轻人多由于大动脉炎引起的,50岁以上年长者,多系肾动脉粥样硬化,肾动脉狭窄性高血压有如下临床表现:①病史较短,②突然发生明显的高血压,或原有高血压突然加重,③无高血压家族史,④降压药物疗效不佳,⑤上腹部或腰部脊肋区可闻及血管杂音,⑥腰部外伤史,进一步检查可做静脉肾盂造影,放射性核素肾图,肾静脉肾素活性测定,确诊依靠肾动脉造影。
(二)内分泌疾病1.嗜铬细胞瘤90%发生在肾上腺髓质,其余发生在交感神经节及体内其它部位的嗜铬组织。
由于瘤细胞分泌儿茶酚胺,可引起血压高和代谢紊乱,表现为阵发性或持续性伴阵发加重的高血压。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药物

(3)由于AT1受体阻断药取消肾素释放的负反馈调节机制, 使血浆肾素活性增加。
ACE抑制药 与AT1受体阻断药的比较 。
AT1受体阻断药
AT1受体 ACE
与Ang II竞争与受体的结合 无影响
Ang II 的主要作用及其机制
AngII 的促生长作用
▪ 早年发现Ang II升高血压的剂量能引发心肌 肥厚,能增加细胞内DNA和RNA的含量,还 能增加细胞内蛋白质合成而导致心肌肥厚, 是一种原发的直接作用。
▪ Ang II促生长作用也有心组织中局部自、旁 分泌和细胞内分泌的Ang II参与。
【临床应用】
❖3.心肌梗死:卡托普利对缺血心肌有 保护作用,能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和 由此引起的心律失常。心肌梗死病人 在心肌梗死后早期应用卡托普利,能 改善心功能和降低死亡率。
adverse effects
>5% Inhibition of BK
cough SP Inflammatory neuropeptides
Mechanisms of ACE inhibitor
Ang I
Ang II
direct
vasoconstrictor
AT1
effect
promote
ACE inhibitor
ACE
stimulation of aldosterone secretion
promot e
bradykinin
Inactive peptide NO
保护血管内皮细胞作用
肾脏保护作用
➢ 降低动脉血压及舒张肾脏出球小动脉, 使肾小球毛细血管压力降低。
2013--抗高血压药物

1991
D
2002
我国四次高血压患病率调查结果
高血压定义
《2010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中定义为:
在未用抗高血压药情况下,收缩压≥140mm
Hg和/或舒张压≥90mmHg。
按血压水平分为1,2,3级。
类别 正常血压
收缩压(mmHg) <120
舒张压(mmHg) <80
正常高值
120-139
80-89
五.血管扩张药
1.血管平滑肌松弛药 2.钾通道开放药
常用抗高血压药
利尿剂
β受体阻滞剂
钙拮抗剂(CCB)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
均可作为首选药物用于高血压的起始与维持治疗。
利尿剂
利尿剂
Since 1948年… … 目前权威高血压治疗指南(2007年版欧洲高血压指南、
血压病史。
冠心病患者约有1000万,65%有高血压病史。
心脑血管病发病和死亡呈现年轻化趋势,30岁左右可发生心
肌梗死和脑卒中。
20.00% 18.00% 16.00% 14.00% 12.00% 10.00% 8.00% 6.00% 4.00% 2.00% 0.00%
A 1958 1959 B 1979 1980 C
4.无巯基引起的不良反应。
AT1受体阻断药 (ARB)
ARB
氯沙坦(losartan) 缬沙坦(valsartan) 厄贝沙坦( irbesartan)
替米沙坦( telmisaryan)
坎地沙坦(candesartan)
ARB与ACEI相比的优点:
1.选择性强,不影响缓激肽系统 2.对AngⅡ拮抗更完全,对ACE途径及糜蛋白酶途径 产生的AngⅡ均有作用 3.反馈性引起AngⅡ生成,间接兴奋AT2受体 4.不良反应少:无咳嗽、无血管神经性水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