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文化发展概况
河南概况导游词(六篇)

河南概况导游词各位游客朋友大家好,欢迎光临古都洛阳。
现在向各位介绍一下洛阳市的概况。
洛阳市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中游南岸,伊洛盆地北缘,因居古代城区洛水之阳而得名。
它东扼虎牢,西据崤函,北依邙山,南对伊阙,东南面向嵩、洛、伊、廛、涧四条河流蜿其间,自古就有河山控戴,形胜甲天下,且居天下之中的美誉。
如此险固的地理形势和优越的地理位置,使之成为历代帝王的理想的建都之所。
根据历年的考古发掘和大量翔实的历史文献验证先后曾经有夏、商、西周、东周、东汉、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后晋等十三个朝代在此立国,时间长达____多年。
此外,又有____个朝代将其作为陪都。
所以,洛阳是七大古都中建都年代最早、朝代最多、时间最长的天下名都。
由于洛阳长期作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交通中心,所以所多历史上的重大事件都发生在这里,有许多重要人物活动都在这里。
因此大历史学家司马光说: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这就是说洛阳是中国历史的缩影,如果你想了解____年的中国,那你必须来看洛阳。
即使在今天经过历史的冲刷,洛阳依然有着丰富的文化遗存、名胜古迹。
数量之多这里就无法历数了,我们将在随后的游览过程中为大家一一讲解。
洛阳不仅是闻名中外的历史文化名城,而且是举足轻重的现代化工业城市和重要的科研基地,其工业与科技实力和外贸出口在河南省首屈一指。
有第一拖拉机场,轴承厂等一批全国知名的大型企业和研究所;洛阳还有丰富的煤炭、钼、黄金、铝土等矿产资源和森林资源;有四通八达的公路、铁路、航空交通网络、航空口岸及海关;还有全国规模较大的综合性市场----关林商贸城;有享誉中外的历史名酒杜康酒、唐三彩和洛阳水席;有甲天下的国色牡丹。
每年____月的牡丹花会,曾吸引无数中外朋前来一睹盛况,大饱眼福。
真可谓:花如海,人如潮,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如今,洛阳正借助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强劲东风,抓住这一难得的机遇,实施东引西进战略,加快发展步伐---撤销郊区,调整区划,拉大城市框架;配合创建国家优秀旅游城市和文明城市,大搞基础建设和内外部环境整治;提出大旅游发展战略,对龙门石窟、白马寺、关林庙三大景点的周边环境进行治理;做出为龙门石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负重加压,背水一战的果断决策,经过不懈努力,获得圆满在功;建设洛浦公园,营造优美环境,再现当年洛浦秋风胜景。
基于SWOT分析的河南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1492014年9月下半月刊城市旅游规划文化旅游产业作为当今世界发展最快的新兴产业之一,对经济和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河南省作为经济大省和享誉国内外的文化旅游资源大省,也把文化旅游产业放在突出位置,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抢抓中央发展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大好机遇,但目前河南省文化旅游资源“好说的多、好看的少”,开发项目遍地开花,缺少“眼球”项目的重点突破。
本文利用SWOT 分析法对河南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进行客观、全面的分析,目的在于突出资源优势,满足发展文化旅游的迫切要求,以推动我省文化旅游产业全面、健康、快速的发展。
一、文化旅游产业内涵“文化旅游产业”的提法在国外文献中很少见,Khalid 在他的工作论文中曾使用过该说法,但并没有对该词作出任何的界定。
在“十二五”规划期间,我国旅游界虽然开始热衷于对“文化旅游产业”的研究,但从研究成果看,我国学术界始终没有对文化旅游产业的概念、内容等有一个公认的、权威的 界定。
徐群、张春香观点基本一致,认为文化旅游产业是旅游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国家和地区从历史文化中留存下来并进入旅游市场的物质遗产及精神遗产,将文化旅游资源视为一种特殊的商品提供给旅游者,供旅游者游览、感受和体验,同时提供其吃住行游购娱等服务;龚绍方将文化旅游产业概括为两大类——历史文化类旅游产业和社会文化类旅游 产业。
本文认为文化旅游产业是依托文化景观资源、文化风情资源、文化艺术资源,通过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为社会公众以及旅游者提供游览、欣赏、感受和体验文化旅游产品的一项产业。
通过对人类精神文明成果进行包装、加工、宣传、推介、利用,并加以市场化的运作来取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河南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SWTO 分析(一)河南文化旅游产业优势(Strength )分析1、旅游资源优势河南是华夏民族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历史悠久,文化厚重。
中国八大古都中河南占一半:即郑州、洛阳、开封、安阳;河南地下文物居全国第一,地上文物全国第二,馆藏文物占全国的八分之一,被誉为“天然的中国历史博物馆”。
我的家乡河南郑州

我的家乡河南郑州郑州,位于中国中部地区的河南省,是河南的省会。
作为河南省最大的城市,郑州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向您介绍我的家乡河南郑州的独特魅力。
一、历史与文化郑州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可以追溯到约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在古代,郑州曾是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之一。
据传说,西周时期,周公姬奢创办商代东产,成为中国第一个露天市场,奠定了郑州商业的基础。
郑州还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出土了大量的商代文化遗址和文物。
这些遗址和文物见证了我家乡悠久的历史和卓越的文化传承。
二、地理与交通郑州位于中国的中部地区,境内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地理优势。
郑州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中国连接南北的交通枢纽。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郑州的交通不断改善,成为了一个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
郑州拥有一个现代化的交通网络,包括高速公路、铁路和航空港。
郑州新郑国际机场是中国主要的航空枢纽之一,连接了世界各地的航班。
此外,郑州还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节点之一,与国内外许多城市有着密切的经贸合作关系。
三、经济与发展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郑州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经济中心。
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建设,推动了郑州现代化产业的发展。
许多国内外知名的企业在郑州设立了生产基地,为我家乡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此外,郑州还是中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之一。
河南省是中国粮食生产大省,郑州作为省会城市,农业发展也十分重要,为我家乡带来了丰富的农产品和农村文化。
四、名胜古迹郑州有许多著名的名胜古迹,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观光和旅游。
其中最著名的要数嵩山和少林寺。
嵩山是中国五岳之一,以其雄伟壮丽的山峰和古老的道教文化而闻名。
少林寺则是中国佛教的发源地之一,被誉为“东方武术的发祥地”。
这些景点展现了郑州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自然风光。
五、美食与特产郑州的美食是我家乡的一大特色。
郑州的菜系以鲁菜为主,口味清淡而味道鲜美。
河南文化产业发展的态势分析

河南文化产业发展的态势分析【摘要】本文借用“态势分析”对河南文化产业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河南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优势和机遇,面临的挑战和存在的劣势,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快河南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认为,河南文化产业应该要对症下药,抢抓机遇,采取多种措施,如推动管理体制改革、调整文化产业结构、实施品牌提升战略、培育文化产业紧缺人才等,增强河南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推动河南从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产业强省转变。
【关键词】文化产业;态势分析;多策并举当前,文化产业发展水平是衡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
河南地处中原,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坐拥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具有文化产业发展的显在优势。
实际上,历经近年来快速发展,河南文化产业也的确取得了诸多成绩,但从总体看,文化资源的潜在价值并没得到充分开发,与国内文化产业发达地区相比差距也较大。
本文从宏观着眼,借助态势分析法,对河南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针对性地提出相应解决对策,以期促进河南文化产业的发展。
1 河南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的态势分析态势分析是一种卓有成效的科学分析方法,对关注对象进行较客观而准确地分析和研究,把研究对象所面临的机遇、挑战、优势、劣势、等方面的情况综合考量,以便扬长避短制定解决问题的正确对策。
本文把态势分析法运用到对河南文化产业发展的分析当中来,这样就能够对河南文化发展有更加明晰地了解。
1.1 机遇河南省委省政府对自身文化产业的发展路向是非常明确的,步伐迈得非常坚实。
2003年,提出了“中原崛起”的经济发展计划,2007年,又出台了《关于加快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的若干意见》,明确文化强省跨越的奋斗目标和保障措施。
2009年,又进一步明确了提出了“文化强省”的战略目标。
2009年,国家正式出台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等一系列政策,把文化产业上升为国家的战略性产业。
2010年,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更是将文化产业纳入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这都给河南文化产业发展带来了很多机遇。
中原文化传承现状与问题分析

中原文化传承现状与问题分析摘要:我国的综合国力虽已大大增强,但中华文化,尤其是中原文化,在国际舞台上仍没有太多的感召力。
中原文化的国际竞争力与影响力还不够强,这与厚重悠久的中原文化自身的丰富资源和巨大魅力是不相称的。
努力使中原文化真正为国际和国内民众认同和接受,是每一个中原人义不容辞的义务和责任。
关键词:中原文化;传承;文化价值观;多元化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6-0146-03一、中原文化传承的现状中原文化以河南省为核心,以广大的黄河中下游地区为腹地,逐层向外辐射,影响延及海外。
近些年来,为了加强中原文化的国内外宣传,提升中原文化影响力,河南省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一)“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搭建文化传播平台中原文化厚重,历史悠久,日益浓厚的“中原情结”凭借一系列的举措正在为中原文化的对外传播开辟新的路径,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日新月异的现代传播技术为中原文化在国际文化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发挥后发优势提供了新的条件。
最近这些年河南在文化的对外交流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大胆改革,取得了惊人的效果。
本世纪初开始的“中原文化行”系列活动把中原文化推广到了港澳台、澳大利亚、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
郑州歌舞剧院联合社会力量成功打造了歌舞剧《风中少林》,其波澜壮阔的演出阵容出现在“澳亚艺术节”上,引起当地民众对中原文化的浓厚兴趣。
在各界高呼“戏曲辉煌不再”之时,《梨园春》逆势而上,在悉尼歌剧院的演出中的道具、服装、音乐和布景无不彰显着中原文化的魅力与特色,令观众心驰神往。
由河南省豫剧二团打造的文艺精品《程婴救孤》于2013年春节首次登上百老汇舞台,成为中原文化走向世界的一张名片,对传播中华文化,展现东方戏剧魅力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1]。
在拓宽对外交流渠道的同时,河南省还精心组织“国际媒体河南行”“国际旅游小姐巡游”等文化活动,主动把游客及各界媒体“请进来”,让他们了解和宣传中原文化。
河南省文化产业创新发展探析

河南省文化产业创新发展探析【摘要】中原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其定位之一就是“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
河南省地处中原,文化资源源远流长,汲取国内外文化产业发展经验,实现河南省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需要从优化法制环境、促进科技创新、拓宽融资渠道、创新人才机制、打造中原品牌等几方面着手。
【关键词】文化产业;创新发展;中原经济区;中原品牌河南省地处中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
2011年10月,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战略定位之一就是“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
河南省培育中原文化品牌,创新发展文化产业时不我待。
一、河南省文化产业创新发展正当其时欧债危机阴云弥漫,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的情况下,中国经济下行风险增大,文化产业具有的反向调节功能,为创新文化体制、做强文化产业带来契机。
(一)政策支持创新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多项政策扶持文化产业创新发展。
2009年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2010年的《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将文化创意产业纳入其中,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再次强调“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这些政策的出台都为文化产业创新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2011年中原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的定位将使文化产业在金融政策、财政政策、产业政策等方面获得诸多优惠,为其创新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二)金融助力创新国家对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支持使文化企业融资渠道更为畅通。
一是间接融资助力。
银行加大对文化企业的支持力度,设立信贷审批“绿色通道”,创新委托贷款、应收账款抵押贷款等金融产品。
二是资本市场支持。
《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提出,支持有条件的文化企业进入资本市场融资,2011年河南省大地传媒公司借壳*st鑫安成功登陆主板市场,实现河南文化企业上市零的突破。
三是股权投资增多。
随着文化概念的升温,以文化产业为主题的股权投资基金如雨后春笋般出现,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等也纷纷进入文化领域。
关于河南陶瓷文化产业的现状分析及对策

行业市场文 刘实现关于河南陶瓷文化产业的现状分析及对策河南陶瓷文化产业发展历史十分悠久,可以追溯到宋朝时期,而且其类型分为汝窑、钧窑、官窑等,并且官窑的价值在当时让河南陶瓷的发展达到鼎盛的状态。
结合河南陶瓷在当时的发展状态分析可知,其优势体现在便利的交通、巨大的中西部市场以及成本较低等方面,许多陶瓷制作企业进入到河南寻求发展。
目前,河南省为优化陶瓷产业发展,将陶瓷产业集聚区作为新的发展策略,并围绕产业集聚区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使更多的产业在转型过程中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目标。
所以,河南已经将产业集聚区的建立作为拉动陶瓷产业发展重要的对策,通过引进更多的陶瓷企业进入集聚区,使集聚区形成高密度、高规范的发展环境,并利用集聚区的建立不断提升河南陶瓷产业在市场中的竞争能力,为河南陶瓷产业发展发挥区域优势以及文化优势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河南陶瓷文化产业的发展概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我国改革开放不断发展过程中,河南陶瓷生产企业已经将国外先进的生产经验应用到当前的生产中,并逐渐优化和更新现有的传统生产方式,使目前河南陶瓷生产的格局体现为建立一个产业集聚区,由六大品种支撑三大陶瓷产业园的局面。
禹州钧瓷文化产业集聚区作为一个陶瓷文化产业集聚区,而三大陶瓷产业园由黄陶瓷产业园区、鹤壁石林建筑陶瓷园区以及郏县神前陶瓷产业园组成,六大陶瓷品种包括日用瓷器、艺术陶瓷、卫生洁具、建筑陶瓷、民用陶瓷、工业陶瓷。
但是,与发达国家陶瓷生产规模、陶瓷类型以及创新意识相比,河南陶瓷企业都比较落后,而且缺少专业的高技术人才,同时不具备市场竞争意识,没有为河南陶瓷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在传统的生产方式中产生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许多企业缺乏先进的管理方法,导致许多企业面临破产或者倒闭的问题。
为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目标要求,需要河南的陶瓷企业紧跟时代发展,认清现有的发展问题以及困难,为提升陶瓷产业发展制定相应的对策产生借鉴意义。
二、河南陶瓷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一)加强陶瓷产业园区建设,实现陶瓷企业区域集聚为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河南省建立陶瓷产业集聚区,目的是让更多的陶瓷生产企业进入集聚区,使每个企业成为集聚区建立的核心要素,让更多的企业推动集聚区的建设和发展。
河南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环境因素及对策分析

前已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的发展战略之后, 河南省的文化 产业既面临着宝贵的发展机遇, 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新时 期, 必须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河南省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 性和紧迫性, 认识河南省文化产业 发展所面临的有利环境
因素和不利环境 因素, 努力把河南省 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
文化产业是一门新兴产业, 被公认为2世纪全球经济 1
一
长, 文化产业越来越成为河南实现中原崛起的重要柱产
体化时代的 “ 朝阳产业” “ 或 黄金产业” 文化产业是文化 。
业之一。 当前, 河南区域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着极为复杂的内
部和外部的环境, 其中既有一些有利的环境因素, 也有一些 不利的环境因素。
产业优势, 实现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更好地满足全省人
民日 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
一 .
重的, 既有机遇, 也有挑战。 一方面, 有利于河南省加强与
世界各 国文化的交流与合作, 博采各国文化之长, 展示中原 文化的国际形象, 为河南省文化产业的发展 提供深厚的文 化基础; 另一方面, 也对河南省文化产业的发展造成了一 定 的冲击。 以美 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通过对全球信息高速公路
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19 .亿元, 6 22 占全市G P D 的比重 为1. 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 约为13 4元, 23 %; 6 0L 占全市 GP D 的比重为9 %; . 广东文化产业增加值达2 2 亿元, 6 54 占
全省G P D 的比重为5 %; . 云南文化产业增加值4 0 6 4 亿元, 占 全省G P D 的比重达6 %。 . 还有一些地方在紧追不合, 1 其中不
这种现代信息传播工具的控制, 控制着文化内容的传输, 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南省文化发展概况 时间:2012-06-25 字体:大 中 小 访问次数:363 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力量。河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中原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源和主干,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占有突出地位。我们积极适应经济文化一体化的新趋势,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引领先进文化建设,以文化资源为依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全面繁荣文化事业、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加快推进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 中原文化 中原是所有中华儿女心灵上的故乡,中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中原崛起进程的不断加快,中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焕发出勃勃生机和迷人魅力,在海内外的传播和影响也进一步扩大,河南已经成为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文化大省。 中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中原文化既是一个历史概念,也是一个空间概念。根据中原文化内容的特色,大体可以概括为史前文化、神龙文化、政治文化、圣贤文化、思想文化、名流文化、英雄文化、农耕文化、商业文化、科技文化、医学文化、汉字文化、诗文文化、宗教文化、戏曲文化、民俗文化、武术文化、姓氏文化等18种文化。总之,中原文化厚重、多元、经典,是一种典型的“圣”文化、“福”文化、“魂”文化。中原文化这种独特的魅力,使其在中华文明史上书写了灿烂的篇章。 中原文化特点鲜明、作用独特 中原文化具有五个主要特点:一是根源性,二是原创性,三是包容性,四是开放性,五是基础性。中原文化的显著特性,决定了中原文化对于历史进程的推动,对于中华文明的形成,对于民族精神的传承,对于经济社会的发展,都发挥了独特而重要的作用。一是认识作用,中原文化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的缩影,反映了中华文明发展的轨迹,折射着中国历史发展的脉络;二是引领作用,中原文化以其文化理想引领着东方文明的进程;三是推动作用,中原文化产生的新思想、新知识、新技术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四是支撑作用,中原文化具有对中华民族共同精神的维系、智慧成果的传承功能;五是凝聚作用,中原文化固有的向心力在促进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发挥着聚合作用。历史上河南之所以能够长期成为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成为中华崛起的高地,与根深叶茂的繁荣文化是分不开的。 文化事业 坚持文化发展和经济发展相统一、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共发展,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加大公益性文化资源整合力度,积极构建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新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省文化事业蓬勃发展。 文化服务力明显提升 广播电视村村通、社区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室)、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流动舞台配送、文化下乡等文化惠民工程建设走在全国前列,拥有全国最大的省级有线电视网络,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7%和96.87%,有效解决了广大群众特别是农民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问题。中国文字博物馆、殷墟博物馆、洛阳博物馆、河南艺术职业学院、鹤壁文化艺术中心、安阳文化中心等一大批高品位文化场馆兴建和开放,河南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步入了全面发展的新时期;“欢乐中原”广场文化活动观众达2000多万人,成为河南历年来参与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广场文化活动。全省现有公共图书馆136个,博物馆78个,群众艺术馆、文化馆204个,文化站2000多个,农村集镇文化中心1423个,电影发行公司132个,城镇电影院477个,初步形成了县(市)图书馆、群艺馆(文化馆)、博物馆、乡镇文化服务中心(文化站)、村文化大院(文化室)等多层次的基础文化设施网络体系。全省有“全国文化先进县”18个、“全国民间艺术之乡”16个、“省级文化先进县”40个、“河南省民间艺术之乡”69个以及“全国文化先进社区” 13个、“全国特色文化广场”5个,基层文化建设和农村文化工作全面铺开。 文化吸引力显著增强 河南是戏剧大省,有豫剧、曲剧、越调三大剧种以及蒲剧、坠剧、宛梆等20多个小剧种活跃在城乡舞台上。随着文化精品工程的深入实施,豫剧《香魂女》、《程婴救孤》、《常香玉》等剧目连续三届分别获得中国艺术节最高奖——文华大奖;《程婴救孤》、《风中少林》、《铡刀下的红梅》等剧目连续三年分别获得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舞台艺术双“三连冠”的获得,在全国独树一帜,使河南舞台艺术在全国的地位日益提高。豫剧《程婴救孤》、舞剧《风中少林》、戏曲电影艺术片《村官李天成》、电视剧《快乐星球》等获得全国第十届“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河南戏剧界涌现出很多艺术名家,如“人民艺术家”常香玉、豫剧表演艺术家马金凤、越调表演艺术家申凤梅等。全省现有中等艺术学校18所,专业艺术表演团体204个,年均演出5万多场,其中到农村演出4万多场。 文化影响力不断扩大 “潮涌中原”、“奋力实现中原崛起”等大型主题宣传活动唱响了加快发展的主旋律;“中原文化港澳行”、“中原文化天津行”、“中俄友谊之旅•中国行”河南采访、“网上看河南”等大型活动规模大、声势大、影响大,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了河南开放、崛起的新形象,掀起了强劲的“河南风”;继丙戌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打出黄帝文化品牌之后,丁亥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的巨大成功,进一步打响了黄帝文化品牌,使其逐步成为推动全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实现新跨越的重要力量。全年开展对外文化交流100多项,涉及世界五大洲和港澳台1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承办了“艺海流金中原之旅”大型文化交流活动,组织少林寺武僧团参加了俄罗斯中国年开幕式,豫剧《程婴救孤》先后赴港、澳、台等地区演出,郑州市杂技团赴美国表演等活动,进一步弘扬了中原文化、扩大了河南的影响。 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扎实推进 作为文化资源大省,河南文物古迹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现有各类文物点约3万处。坚持市场化发展、多元化开发、多形式发展,高度重视并扎实做好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和利用,洛阳龙门石窟、安阳殷墟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嵩山历史建筑群已被确定为中国2009年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河南博物院《殷墟珍宝展》等9个陈列展览分别获得特别奖、优秀陈列奖、最佳内容奖、最佳综合效益奖等8个奖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工作稳步推进,初步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体系,现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2个(26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48个。2007年度,河南“许昌灵井旧石器遗址”等五个考古发掘项目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占据半壁江山。 文化产业 坚持把繁荣发展文化产业作为建设文化强省的重要支柱,以传媒出版、文博会展、文化旅游、功夫娱乐、影视动漫、戏曲演艺、书法绘画、网络创意等优势文化产业为突破口,以打造文化品牌为首要任务,以开发适销对路的文化产品为基础工作,以建立市场化运行机制为关键环节,以促进文化与旅游相结合为重大举措,开发创作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黄河文化品牌、中原文化品牌,形成了一批在国内有实力、在国际有影响的中原影视产业基地、中原报业产业基地、中原出版产业基地、中原娱乐产业基地。2007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突破450亿元,近三年翻了两番多。 演艺业成为生机勃勃的文化产业增长点 河南演艺历史悠久,演艺资源丰富,发展演艺业条件优越、市场广阔。我们注重发挥比较优势,不断明确演艺业发展的出发点,寻找演艺与市场的结合点,激发演艺团体闯市场的兴奋点,扩大演艺业与旅游业的共生点,把握演艺业改革发展的着力点,找准党委、政府工作的立足点,抓住演艺业发展的关键点,并把这七“点”连成一“线”作为河南推进演艺业改革发展的工作主线,初步探索出一条政府主导、文旅联姻、企业经营、市场运作、依法管理、竞争发展的路子,有力推动了全省演艺业更好更快发展。《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大宋•东京梦华》等实景演出成为河南文化旅游的知名品牌。白云山旅游景区通过开展民俗风情演出,开封清明上河园通过演绎宋文化历史故事,不断丰富旅游内涵,既增加了经济收益,又展示了中原文化。2007年,全省文化市场经营单位达到2.5万余家、其中演出经纪机构103家,从业人员近30万人,年营业额突破50亿元。 出版业成为文化产业的主力军 通过高度重视、加强扶持,深化改革、增强活力,提高质量、多出精品,加强管理、促进繁荣,勤奋好学、优化素质,河南出版业越做越大、越做越强、越做越优、越做越长。截至2007年底,全省有图书出版社12家,报纸出版单位123家,期刊出版单位242家,电子音像出版社4家,网络出版单位3家。标志性出版工程《中原文化大典》基本完工;在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奖评选中,全省有9种出版物获奖,1家出版社获优秀出版单位奖;有1种图书荣获第十届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成功举办了首届中国(郑州)印刷包装产品博览会;获得了第十八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的承办权。河南有11种期刊列入全国百种重点社科期刊;《销售与市场》杂志成功在美国上市,成为“中国营销第一刊”;《小樱桃漫画》成为国内发行量最大的原创漫画图书。2007年,中原出版传媒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的成立,标志着我省出版界沿用了50余年的传统出版体制彻底尘封,全新的企业化经营管理体制正式启动,全年主营业务收入52.31亿元,位居全省百强企业17名;河南日报报业集团主营业务收入为11.89亿元,位居全国省级党报前列。 影视产业不断发展壮大 影视产业坚持改革体制机制、转变经营方式、开拓题材品种、逐步做大做强,正日益成为文化强省建设的重要支撑。河南文化影视集团有限公司挂牌成立,不仅初步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还被文化部命名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公司以奥斯卡电影院线为依托,在上海、西安、海口等城市建设了10余座奥斯卡五星级影城,初步形成植根郑州、西安,辐射全国的电影放映网络,排名位居全国第9位。河南天乐动画影视发展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成为全省第一家三维动画公司,公司拍摄的原创动漫电视连续剧《独脚乐园》已在国内外许多电视媒体播出,被国家广电总局评为“2007年优秀动画片”。 农村文化产业闯市场打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