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体燃料燃烧过程1

合集下载

生物质颗粒燃烧技术

生物质颗粒燃烧技术

生物质颗粒燃烧技术引言:生物质颗粒燃烧技术是一种利用生物质颗粒作为燃料进行燃烧的技术。

生物质颗粒是一种由生物质原料经过粉碎、压制等工艺制成的固体燃料,其主要成分是木质纤维素。

生物质颗粒燃烧技术不仅可以有效利用可再生资源,还能减少环境污染。

本文将介绍生物质颗粒燃烧技术的原理、优势和应用前景。

一、生物质颗粒燃烧技术的原理生物质颗粒燃烧技术的原理是将生物质颗粒投入燃烧器中,通过控制燃烧过程中的氧气供应和燃料投入量,使颗粒燃烧产生高温烟气,进而驱动发电机或产生热能。

在燃烧过程中,生物质颗粒中的碳、氢、氧等元素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释放出热能。

通过合理调控燃烧过程中的温度、氧气浓度和颗粒尺寸等参数,可以实现高效燃烧,降低能耗和排放。

二、生物质颗粒燃烧技术的优势1. 可再生资源利用:生物质颗粒是利用农林废弃物、秸秆、木屑等生物质资源制成的,具有丰富的来源和可再生的特点,可以有效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

2. 环保节能:生物质颗粒燃烧技术相比传统化石燃料燃烧技术更为环保,燃烧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可以被植物吸收,形成生物循环;同时,生物质颗粒燃烧设备在烟气净化方面也有较高的效率,能够有效降低颗粒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

3. 灵活性强:生物质颗粒燃烧技术适用于各种规模的能源设备,可以用于发电、供热、工业炉窑等多个领域,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

4. 经济效益好:生物质颗粒燃烧技术的成本相对较低,生物质资源的利用也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

三、生物质颗粒燃烧技术的应用前景生物质颗粒燃烧技术在能源领域的应用前景广阔。

首先,生物质颗粒燃烧技术可以用于农村能源供给,解决农村能源问题,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其次,生物质颗粒燃烧技术可以替代传统的煤炭燃烧技术,减少煤炭资源的开采,降低对环境的破坏。

此外,生物质颗粒燃烧技术还可以与其他清洁能源技术相结合,如太阳能、风能等,形成混合能源系统,提供可持续的能源解决方案。

结论:生物质颗粒燃烧技术作为一种环保、可再生的能源利用技术,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第12课时单元_电厂热力设备及运行_第04章_燃烧过程

第12课时单元_电厂热力设备及运行_第04章_燃烧过程
解:锅炉机械未完全燃烧损失q4为: C fa Csl 329 A q4 (a fa asl ) 100% Qin 100 C fa 100 Csl 329 26 6.5 2.5 (0.95 0.05 ) 100% 20908 100 6.5 100 2.5 2.75% 每小时损失原煤: B4 B q4 56 2.75% 1.54(t / h)
cas 灰的定压比热,kj /( kg.o C )。
o t sl 灰渣温度, 。 对于固态排渣煤粉炉,t sl 600o C; C
对于液态排渣煤粉炉,t sl FT 100o C。
说明: • 液态排渣煤粉炉,必须考虑q6。 • 固态排渣煤粉炉,只有当A>Qar,net/420时,才必须考虑q6。
九、例题
3.某锅炉热效率试验测定,飞灰可燃物Cfa=6.5%,炉渣含碳量 Csl=2.5%,燃煤的低位发热量Qar,net=20908kJ/kg,灰分 Aar=26%,燃煤量B=56t/h,飞灰占燃料总灰分的分额afa= 95%,炉渣占燃料总灰分的分额asl=5%,求①锅炉机械未完全 燃烧热损失q4;②由于q4损失,每小时损失多少原煤?
第三节 燃烧基本原理
解:锅炉的散热损失q5为: Dr 1110 r q5 q5 0.2% 0.3076% D 721.5
2.某锅炉反平衡热力试验,测试结果q2=5.8%,q3=0.15%,q4 =2.2%,q5=0.4%,q6=0, 求锅炉反平衡效率。
解:锅炉反平衡效率ηb为:
ηb =100-(q2+q3+q4+q5+q6) =100-(5.8+0.15+2.2+0.4+0) =91.45%

燃料燃烧产生的污染及控制

燃料燃烧产生的污染及控制

燃料燃烧产生的污染及控制【摘要】:燃烧少物质剧烈氧化而发光、发热的现象,是人们利用能源的最主要方式。

燃烧过程中常见的污染物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和烟尘,燃烧还会产生噪声污染、热污染和铅污染等。

它们妨害着人们的健康,动植物的生长,甚至整个生态的平衡。

因此必须对它们加以控制。

【关键字】:燃料 燃烧 污染物燃烧是可燃混合物的快速氧化过程,并伴有能量的释放,同时使燃料的组成元素转化成相应的氧化物。

多数化石燃料完全燃烧的产物是CO2、水蒸汽;不完全燃烧过程将产生黑烟、CO 和其它部分氧化产物等。

若燃料中含S 、N 会生成SO2和NOx ,燃烧温度较高时,空气中的部分氮会被氧化成NOx 。

这些燃烧产物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健康以及动植物的生长。

1. 燃料的分类(1)常规燃料如煤(coal )、petroleum 、天然气(rude gas)等。

(2)非常规燃料按其物理状态分为:(1)固体燃料:挥发分被蒸馏后以气态燃烧(蒸气控制);留下的固定炭以固态燃烧(扩散控制)。

(2)液体燃料:由蒸发过程控制(气态形式燃烧)。

(3) 气态燃料:由扩散或混合控制。

2.燃烧过程中常见的污染物燃烧过程中常见的污染物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和烟尘,燃烧还会产生噪声污染、热污染和铅污染等。

这些排放物会污染环境,是目前影响全球环境的酸雨、“温室效应”等的主要来源,妨害着人们的健康,动植物的生长,甚至整个生态的平衡。

按获得方法分 按物态分天然燃料 人工燃料固体燃料 木柴、煤、油页岩 木炭、焦炭、煤粉等液体燃料 石油 汽油、煤油、柴油、重油 气体燃料 天然气 高炉煤气、发生炉煤气、焦炉煤气一氧化碳一氧化碳主要由含碳燃料不完全燃烧引起。

它在锅炉排气中约占3%,而在汽车排气中可达 13%。

对于锅炉和工业炉只要保证燃料充分氧化,采用二次燃烧,就可能降低烟气中的一氧化碳含量。

减少内燃机排气中一氧化碳则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

主要措施有:改进内燃机设备结构,如正确设计增压比,排气道增设催化补燃器,操作上自动调节油气比等;提高燃料质量,如调配汽油辛烷值、使用乳化燃料或液化气等;以及通过制订法规,进行废气监测等。

热力学工程与设备 第三章 燃料燃烧

热力学工程与设备 第三章 燃料燃烧

1、元素分析法: C、H、O、N、S、A、M
C:煤中含量最多的可燃元素,一般含量为15-90%
以两种形式存在:
碳氢化合物:碳与氢、氮、硫等元素结合成有机化合物 碳呈游离状态
H、可燃元素,一般含量为 3-6%
以两种形式存在:
化合氢(H2O):与氧化合成结晶水形式(不可燃 ) 自由氢:与化合物组成的有机物,如CnHm(可燃)
Qgr.ar Qnet .ar 单位燃料所生成的水由 C的液态水 0 变成20 C的水蒸气所吸收的热量
M ar H ar 18 Qgr.ar Qnet .ar 2500 ( ) 100 100 2 25( M ar 9 H ar )k J / k g
Qnet .ar Qgr.ar 25 M ar 225 H ar
n 18 1 Qgr Qnet 2500 ( H 2 2CH 4 H 2 S Cm H n ) 2 22.4 100 n 20.1( H 2 2CH 4 H 2 S Cm H n )kJ / Bm3 2 标准燃料的概念 规定: 热值为41820kJ/kg(约合10000kcal/kg)的气 体为标准气。
ar . f
f 分析基 C f % H f % O f % N 100 S f % A f % W f % 100 % % M
100
M ar M ad 100 M ad
(3)干燥基(干燥基): 以无水的煤为基准而测出的煤各元素的质量百分组成。 干燥基
干燥基
Cd % H d % O d % N d % S d % Ad % 100 %
二、其它热工性质
1、固体燃料
(1)挥发分: 在隔绝空气的条件下,将一定量的镁杨在温度900℃下加 热7min,所得到的气态物质(不包括其中的水分) 组分:含矿物结晶水、挥发性成分和热分解产物 煤中挥发物含量影响燃烧的火焰长度及着火温度。 一般的:挥发物含量高时火焰长,着火温度低,易着火 (2)煤的粘结性 指粉碎过的煤粒在规定条件下干馏成焦,煤粒或与外加物 相粘结的强度。 粘结性强的煤:易结大块。 粘结性弱的煤:易堵塞炉栅。

第二章 燃烧与大气污染2

第二章  燃烧与大气污染2
有机污染物,常常指未燃尽的碳氢化合物,是燃料燃烧不完全的结果。
▪ 主要形成历程
➢ 链烃分子氧化脱氢形成乙烯和乙炔 ➢ 延长乙炔的链形成各种不饱和基 ➢ 不饱和基进一步脱氢形成聚乙炔 ➢ 不饱和基通过环化反应形成C6-C2型芳香族化合物 ➢ C6-C2基逐步合成为多环有机物
▪ 其它
➢ 比较活泼的碳氢化合物可能是产生光化学烟雾的直接原因
COS h CO S S O2 SO O
O COSCO SO
SO O2 SO2 O
与CS2相比,COS的可燃性较差。
▪ 元素硫的氧化
所有硫化物的火焰中都曾发 现元素硫,通常这种硫呈原子 态或二聚硫S2。低温下纯硫蒸 发时,这些蒸气分子是聚合的, 其分子式为S8。对373K左右的 纯硫氧化物的气相研究表明, 此种氧化反应具有链反应特征。
%
转化率与温度密切相关。H2SO4浓度越高,酸露点越高;烟气露点
升高极易引起管道和空气净化设施的腐蚀。
➢ 在有些燃烧设备中,SO3可以通过催化反应形成
SO2在4300C-6200C条件下与V2O5接触,产生以下反应:
V2O5+SO2——V2O4+SO3
2SO2+O2+V2O4——2VOSO4
2VOSO4——V2O5+SO3+SO2
➢ 碳粒子燃尽的时间与粒子的初始直径、表面温度、氧气浓度等有关
➢ 减少燃煤层气中未燃尽碳粒的主要途径应当是改善燃料和空气的混合, 保证足够高的燃烧温度,以及碳粒在高温区必要的停留时间。
➢ 燃烧碳层中成分和温度分布
▪ 影响燃煤烟气中飞灰排放特征的因素
➢ 燃煤尾气中飞灰的浓度和粒度与煤质、燃烧方式、烟气流速、炉排 和炉膛的热负荷、锅炉运行负荷以及锅炉结构等多种因素有关。

木炭汽车工作原理

木炭汽车工作原理

木炭汽车工作原理
木炭汽车是一种使用木炭作为燃料的汽车类型。

它的工作原理基本上与传统的燃料汽车相似,但是燃烧过程中使用的燃料不同。

木炭汽车的工作原理可以分为燃料供给、燃烧和排放三个主要步骤:
1. 燃料供给:木炭汽车使用木炭作为燃料,木炭是由木材经过高温炭化制成的一种固体燃料。

木炭通过燃料供给系统进入引擎中。

供给系统通常包括燃料箱、燃料泵和燃料喷射器等部件,它们协同工作将木炭送入引擎以供燃烧使用。

2. 燃烧:木炭汽车的引擎与传统汽车的内燃机相似,通常使用的是内燃式发动机。

当燃料喷射到引擎中时,进入燃烧室与空气混合并被点火。

点火后,混合气体燃烧产生高温和高压气体,驱动活塞向下运动。

活塞的运动转化为曲轴的旋转运动,从而传递动力给车轮驱动汽车前进。

3. 排放:与燃油汽车类似,木炭汽车燃烧后也会产生废气,如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氮氧化物和颗粒物等。

为了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木炭汽车通常会装备排放控制装置,如催化转化器和颗粒捕集器等,以减少废气排放和改善空气质量。

总体而言,木炭汽车的工作原理与传统燃料汽车相似,但使用的燃料不同。

通过将木炭作为燃料进行供给、燃烧和排放过程,木炭汽车实现了基本的驱动与行驶功能。

往复炉排工作原理

往复炉排工作原理

往复炉排工作原理
往复炉排是一种常用于锅炉中的燃烧设备,其工作原理如下:
1. 燃料供给:往复炉排通常用于燃烧固体燃料,燃料通过供给系统加入炉排的燃料仓中。

2. 往复运动:往复炉排由一组连杆、曲柄机构和推杆组成。

曲柄机构根据设定的节律通过连杆使炉排在炉膛内往复运动。

3. 燃烧过程:当炉排往复下移时,固体燃料从燃料仓中被推送到燃烧区域。

在燃烧区域中,燃料与空气进行充分混合并燃烧,产生高温气体。

4. 燃烧产物排放:燃烧后的燃烧产物以及未燃烧的固体燃料残渣通过炉排往复上移时排出炉膛。

5. 热能回收:燃烧产生的高温气体可用于锅炉中的热能回收系统,例如传导给锅炉水壁进行水蒸气生成。

这些步骤循环重复,不断地进行燃料供给、往复运动、燃烧和热能回收,以保持锅炉的稳定工作。

为什么火烧会产生烟雾?

为什么火烧会产生烟雾?

火烧产生烟雾是由于燃烧过程中的物质变化和气体释放导致的。

下面我将详细解释为什么火烧会产生烟雾。

首先,了解烟雾的形成需要了解火焰的组成和燃烧过程。

火焰主要由燃烧产生的气体和固体颗粒组成。

燃烧是一种氧化反应,需要燃料、氧气和适当的点火源。

当火焰点燃燃料时,燃烧过程包括三个关键步骤:燃料的分解、氧化反应和产物的形成。

1. 燃料的分解:在火焰中,燃料首先会发生分解。

根据不同的燃料类型,分解的方式也不同。

例如,木材燃烧时,木材中的碳水化合物会分解为碳和水蒸气。

这个过程会产生大量的热能,并释放出一些可燃性气体。

2. 氧化反应:燃料分解后,与氧气进行氧化反应。

这个过程会释放出更多的能量,并形成二氧化碳和水蒸气。

在氧化反应中,燃料中的碳和氢与氧气结合,产生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同时也释放出大量的热能。

3. 产物的形成:在燃烧过程中,除了产生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外,还会产生一些未完全燃烧的产物。

这些产物包括固体颗粒、有机化合物和其他气体。

其中,固体颗粒是形成烟雾的主要原因之一。

当燃烧产生的气体达到足够高的温度时,它们会迅速冷却并凝结成微小颗粒,这些颗粒就是烟雾的组成部分。

烟雾中的固体颗粒包括未完全燃烧的炭和其他燃料残留物。

这些固体颗粒非常细小,悬浮在空气中,并因为光散射而呈现出可见的灰色或黑色。

此外,烟雾中还可能含有其他有害物质,如一氧化碳、硫化物和氮氧化物等。

这些物质的生成与燃料的成分和燃烧条件有关。

总结起来,火烧产生烟雾的原因是燃料的分解、氧化反应和产物的形成。

在燃烧过程中,未完全燃烧的产物以及燃烧释放的气体在高温下冷却凝结形成微小的固体颗粒,最终形成可见的烟雾。

这就是为什么火烧会产生烟雾的原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