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固体燃料的燃烧

合集下载

人教版(2024新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七单元 课题1《燃料的燃烧》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2024新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七单元 课题1《燃料的燃烧》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2024新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七单元课题1《燃料的燃烧》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是初中化学中关于能源利用与开发的重要章节,通过燃料的燃烧引入,使学生理解燃烧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认识不同燃料的燃烧特性及其对环境的影响,为后续学习能源的合理利用与开发奠定基础。

本课内容既是对前面所学化学知识的应用,也是培养学生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载体。

二、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如物质的组成、性质、变化等,对燃烧现象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感性认识。

但他们对燃烧的本质、燃烧的条件、燃烧过程中的能量转化以及不同燃料燃烧对环境的影响等深层次问题还缺乏系统地理解和科学地认识。

此外,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实验探究能力和环保意识还需进一步提升。

三、设计思路针对“燃料的燃烧”这一章节的教学设计,我主要采用了以下思路:首先,通过展示燃烧现象的视频或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其次,通过对比实验和探究活动,引导学生探究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然后,结合生活实际和案例分析,加深学生对燃烧和灭火知识的理解;最后,通过总结和反思,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并引导他们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四、教学目标【化学观念】学生能够理解燃烧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科学思维】学生能够掌握不同类型燃料(如固体、液体、气体燃料)的燃烧特性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

【科学探究与实践】学生能够了解燃烧过程中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原理,以及燃烧对环境的影响。

【科学态度与责任】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培养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五、教学重点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的探究六、教学难点通过燃烧条件推理灭火的原理和方法,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

七、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设计意图新课导入导入新课(约5分钟)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燃烧现象(如燃气灶点火、汽车尾气排放等),引导学生思激发学生兴趣,引出本课主题。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七单元知识点概括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七单元知识点概括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七单元知识点概括燃料及其应用第一节 燃烧和灭火一、燃烧⏹ 定义:通常的燃烧是指可燃物跟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探究燃烧的条件(本实验要在通风橱或抽风设备下进行): 【实验操作】a. 如右图(1),在500mL 的烧杯中注入400mL 热水,并放入用硬纸圈圈住的一小块白磷。

在烧杯上盖一片薄铜片,铜片上一端放一小堆干燥的红磷,另一端放一小块已用滤纸吸去表面上水的白磷,观察现象。

b. 如右图(2),用导管对准上述烧杯中的白磷,通入少量氧气(或空气),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a. 铜片上的白磷燃烧,铜片上的红磷和水中的白磷没有燃烧。

b. 白磷在水下燃烧。

【实验分析】如右图(1)。

①与②对比,说明:物质是否发生燃烧与可燃物燃烧所需要的温度有关。

①与③对比,说明:物质是否发生燃烧与是否与氧气(空气)接触有关。

③与图(2)对比,再次说明:燃烧必须有氧气(空气)。

【实验结论】燃烧的条件: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 ⏹ 通风橱是一种不完善的尾气处理装置,若改进上述实验,可将红磷和白磷装入密闭的容器内(还要套一个气球),这样便于进行尾气处理。

⏹燃烧的条件:① 可燃物;② 与氧气(或空气)接触;③ 温度达到着火点。

【注意事项】① 着火点不是固定不变的。

对固体燃料来说,着火点的高低跟表面积的大小、颗粒可惜的粗细、导热系数的大小等都有关系。

② 并非所有的燃烧都需要氧气,如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氢。

③ 只有三个条件全部满足,燃烧才能发生。

⏹ 自燃:由缓慢氧化引起的自发燃烧。

二、灭火⏹灭火的原理:① 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 ② 隔绝氧气(空气);③ 降低可燃物的温度,使其降低到着火点以下。

【注意事项】① 着火点是可燃物着火燃烧时所需的最低温度,是物质的一种性质,不随外界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② 在燃烧的三个条件中,只需破坏一个条件就可以使燃烧停止。

7 固体燃料的燃烧

7 固体燃料的燃烧

qA
BQnet,ar A
B—单位时间进入炉内 的燃料量;
➢ 炉排面积可见热负荷是有一定限度的; ➢ 炉排面积可见热负荷越大,炉排面积越小,燃烧设备越紧凑,成
本越低;过小,导致空气流速过高,更多煤粒吹起进入炉膛,燃 烧不完全; ➢ 炉排面积可见热负荷的高低取决于燃烧设备的结构形式和燃用煤 种,是一个经验指标。参见表7-4.
➢ 该图表明:高温回流烟气是导致煤 粉气流着火的主要热源,煤粉越细 则越容易着火。
➢ 着火温度与煤的种类有关,表7-12 。
7.3.1 煤粉特性及燃烧
影响煤粉气流着火的主要因素:
➢ (1)燃煤特性 ➢ 煤的挥发分含量和水分、灰分含量
对煤的着火性能影响很大。
➢ (2)煤粉气流的初始温度 ➢ (3)煤粉细度 ➢ (4)一次风风率(气粉比) ➢ 一次风风率是指一次风量占炉膛总
在燃烧过程中,煤层在炉排上静止不动,或者依靠机械外力(非 气流作用)而随炉排移动,大部分煤在该煤层中进行燃烧。 常用的有人工加煤层燃炉(手烧炉)、链条炉、往复炉排炉、振 动炉排炉和抛煤机炉等形式。
炉门 灰门
锅炉管束 炉膛 煤层
炉排
7.2.1 层状燃烧过程及工作特性
固定炉排上的燃烧过程是沿煤层的高度,自下而上逐 层进行的。
4 C 3 O 2 2 C O 2 C2O
➢ 温度T>1200℃时,碳粒的燃烧反应:
3C2O 2 2C O C2O
CC2O2CO
7.3.1 煤粉特性及燃烧
7.3.1的燃烧速度与氧的消耗速度相等: r b kCb
➢ 化学反应速度常数: k Ae Ea rbkCb—碳粒表面O2的浓度; RT
Sm
ak k
rbkCb —碳粒表面O2的浓度;

第七章燃料及其利用教案

第七章燃料及其利用教案

第七章燃料及其利⽤教案课题⼀:燃烧与灭⽕⼀、燃烧的条件1、燃烧通常的燃烧是指可燃物跟氧⽓发⽣的⼀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注:但并不是所有的燃烧都有氧⽓参加,如氢⽓可以在氯⽓中燃烧,镁可以在⼆氧化碳中燃烧等等。

2、燃烧的条件可燃物与氧⽓发⽣的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叫燃烧。

燃烧必须同时满⾜三个条件:(1)可燃物;(2)氧⽓(或空⽓);(3)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也叫着⽕点)。

(1)燃烧并⾮全部都有氧⽓参加,如Na在氯⽓中的燃烧,氢⽓在氯⽓中的燃烧,所以我们指通常情况。

(2)燃烧、爆炸、⾃燃、缓慢氧化都是氧化反应,都放出热量。

(3)并不是所有的爆炸都是由燃烧引起的。

如轮胎爆炸、锅炉爆炸、⽓球爆炸等均不是燃烧引起的,它们都是物理变化。

(4)燃烧需要同时满⾜三个条件,缺⼀不可。

[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分析及结论1、在500mL烧杯中注⼊400 mL热⽔,并放⼊⽤硬纸圈圈住的⼀⼩块⽩磷。

在烧杯上盖⼀⽚薄铜⽚,铜⽚的⼀端放⼀⼩堆⼲燥的红磷,另⼀端放⼀⼩块已⽤滤纸吸去表⾯上⽔的⽩磷2、⽤导管对准上述烧杯中的⽩磷,通⼊少量氧⽓(或空⽓) 1、①红磷不燃烧②铜⽚上的⽩磷燃烧③⽔中⽩磷不燃烧2、⽩磷燃烧①热⽔不能达到红磷的着⽕点,------说明燃烧时要使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点。

②热⽔温度达到⽩磷的着⽕点,且⽩磷⼜与空⽓接触,所以⽩磷燃烧。

③虽然温度能够达到着⽕点,但缺少氧⽓,故不能燃烧。

-------说明燃烧需要氧⽓。

可燃物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①温度达到着⽕点;②可燃物;③氧⽓(或空⽓);⼆、灭⽕的原理和⽅法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灭⽕只要破坏三个条件中的⼀个即可。

灭⽕的原理:(1)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2)隔绝氧⽓(或空⽓);(3)使温度降到着⽕点以下。

1、灭⽕的主要措施:①隔离法——已燃物和未燃物隔离开(清除可燃物);②窒息法:切断燃烧区空⽓的来源(隔绝氧⽓);③冷却法——是温度降低到着⽕点⼀下;2、常⽤灭⽕物质:CO2:⼆氧化碳密度⽐空⽓⼤容易隔绝空⽓,不能燃烧,不⽀持燃烧,沸点⾼。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九年级上册化学思维导图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九年级上册化学思维导图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
燃烧
可燃物
氧气
着火点
灭火原理
隔离可燃物
隔绝氧气
降低温度
灭火器
干粉灭火器
二氧化碳灭火器
水基型灭火器
易燃物和易爆物
的安全知识
安全标识
存放注意事项
运输注意事项
火灾处理注意事项
化学反应中
的能量变化
吸热反应
放热反应
化石燃料的利用

主要含碳元素
煤的综合利用
石油
主要含碳、氢元素
石油的综合利用
天然气
可燃性
利用
合理利用和
开发化石能源
使燃料充分燃烧
开发可燃冰
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
粉尘污染
有害气体污染
温室效应
能源的利用和开发
氢能、风能、太阳能
地热能、核能、潮汐能
九年级上册化学
制作工具
:知
犀思
维导
图。

2023年中考化学一轮复习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检测)

2023年中考化学一轮复习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检测)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1.下列过程属于物理变化的是()A.粮食酸酒B.陶瓷烧制C.石油分馏D.煤的干馏2.(2021·潍坊)一场大火往往由一个小小的烟头引起。

烟头在火灾中所起的作用是()A.提供可燃物B.提供氧气C.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D.使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3.古语道:“人要实,火要虚”。

此话是说:做人必须脚踏实地,事业才能有成;燃烧固体燃料需要架空,燃烧才能更旺。

从燃烧的条件看,“火要虚”的实质是()A.增大可燃物的热值B.提高空气中氧气的含量C.提高可燃物的着火点D.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4.我国南海海底含大量的“可燃冰”。

“可燃冰”外形似冰、可以燃烧,其中主要含有甲烷水合物。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可燃冰”可作为能源B.“可燃冰”燃烧时只生成水C.“可燃冰”燃烧属于物理变化D.“可燃冰”能燃烧,说明水具有可燃性5.下列图标中,与燃烧和爆炸无关的是()A. B. C. D.6.你认为下列灭火的措施或行为错误的是A.电烤炉着火时,用水浇灭B.炒菜时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C.堆放杂物的纸箱着火时,用水浇灭D.不慎碰倒酒精灯,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立即用湿抹布扑盖7.能源和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煤、石油和天然气都属于可再生能源B.电池在生产生活中应用广泛C.就地焚烧废弃塑料,减少“白色污染”D.禁止使用化石燃料,防止形成酸雨8.将棉手帕放入60%左右的酒精中浸湿,用坩锅钳夹住点燃,待火焰熄灭后,棉手帕依然完好。

下列有关该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棉手帕不是可燃物,不能燃烧B.棉手帕接触不到氧气,不能燃烧C.被酒精浸湿后,棉手帕的着火点升高了D.酒精中的水蒸发使温度达不到棉手帕的着火点9.关于燃烧和灭火,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可燃性气体达到爆炸极限时就会发生爆炸B.炒菜时油锅起火,向锅中放入较多菜叶灭火,是降低了油的着火点C.木柴架空有利于燃烧,是因为增大了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D.干粉灭火器可以用来扑灭图书、档案、贵重设备、精密仪器等物的失火10.下列对应的灭火方法不合理的是()A.做实验时,不慎碰倒燃着的酒精灯,酒精在桌面上燃烧起来——用湿抹布盖灭B.电线老化而短路引起火灾—先切断电源,再用干粉灭火器灭火C.炒菜时油锅着火——盖上锅盖D.图书馆内图书着火——用高压水枪灭火11.为了节能,燃烧前常将汽油(含C8H18等)喷成雾状,目的是()A.减少O2消耗量B.增大汽油与空气的接触C.降低汽油着火点D.升高汽油着火点12.有关如图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A.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B.向水中白磷通氧气,白磷会燃烧C.热水的作用只是提供热量D.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即可燃烧13.下图四支蜡烛都将熄灭,其中一支熄灭的原因与另外三支不同的是()A. B. C. D.14.化石燃料是不可再生能源,开发和利用新能源已迫在眉睫。

燃烧学 第七章 固体燃料的燃烧

燃烧学 第七章 固体燃料的燃烧

二、碳的晶格结构
– 常温下,碳晶格表面和周界上能吸附气体分子,称为物理 吸附。物理吸附不能发生化学变化。
– 温度较高时,气体分子具有较高的相对速度,能侵入石墨 晶格表面层基面间的空间内,把基面的空间距离撑大,和 碳原子形成新的键。碳和氧会形成固溶络合物,该络合物 可能会由于其他具有一定能量的氧分子碰撞而结合成CO 和CO2。
因此q 越大,碳和氧的反应速率也越大,反应速率v和q 成
正比:
vk'qk' Cs
BCs
二、碳燃烧的异相反应理论
• 上式可能存在三种情况:
– B>>Cs 此时,v=Cs k’/B=kCs 说明:
k=k’/B
一级反应,化学反应速度和碳表面氧浓度一次方成正比
碳表面处氧浓度很低,吸附了氧的碳表面积很小,吸附能力很弱
• 先不考虑扩散的因素,假定碳表面上吸附了氧的面积份额
为q,即:
q
吸附了气体分子的表面积
固体的总表面积
在吸附了氧的碳表面积上,已不能再吸附新的氧分子了,
而只能解析氧和碳的反应产物。解析速度和q 成正比:
vj = k-1q
解析速度常数
由于剩余部分没有吸附氧,因而表面附近的氧分子就会吸
附上去,其吸附速度和(1-q )及表面上的氧的浓度成正比
作用形成的二次反应产物。
– 一氧化碳学说 • 碳与氧反应的初次产物是CO,CO再与氧化合生成CO2。
– 目前普遍接受的第三种观点 • 碳与氧首先生成碳氧络合物,络合物再生成CO和CO2。
四、碳和氧反应的络合物理论
• 温度在1300℃以下时,碳和氧的反应机理
– 物理吸附为主,反应过程为一级反应; – 氧分子落入碳晶格内生成络合物。

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七单元 课题2《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课件 (共60张PPT)

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七单元 课题2《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课件 (共60张PPT)

③使用无铅汽油; ④改用压缩天然气; 其中能够减少
汽车尾气对空气污染的是( C )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
14、下列物质排放到空气中,不会使空气受到污染的是
(D )
A.燃烧煤和石油产生的废气
B.化工厂排放的烟尘
C.机动车排放的尾气
D.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产生的气体
15、冰岛南部的艾雅法拉火山于2010年3 月至4月接连两次爆发,岩浆融化冰盖引发的洪水以及 火山喷发释放出的大量气体、火山灰对航空运输、气候 和人体健康均产生长期影响。 (1)火山爆发时,岩浆中含有硫的物质燃烧,导致空 气中带有一股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该气体是 SO2 ,这种 气体若遇到雨水,极易形成硫酸型的酸雨,写出其形成 该酸雨过程 的化学方程式 SO2+H2O====H2SO3 (写出一个即可)。
车用乙醇汽油
乙醇汽油的优点:
①节省石油资源 ②减少汽车尾气的污染
16、我国正在推广使用乙醇汽油。所谓乙醇汽油就 是在汽油中加入适量乙醇(一般为1:10)混合而成 的一种燃料。下列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A ) A.乙醇汽油是一种新型的化合物 B.汽车使用乙醇汽油可以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 C.由石油可以制得汽油 D.由玉米、高粱发酵可以制得乙醇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 )
A.天然气就是甲烷 B.将石油分馏可以得到汽油、煤焦油等产品 C.煤不可再生,而石油可再生 D.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由碳和氢组成的气态碳氢化合物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 )
A.甲烷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B.把秸秆、杂草、人畜粪便等废弃物放在密闭的沼气 池中发酵就可产生甲烷 C.甲烷易溶于水 D.点燃氢气前必须验纯,点燃甲烷前不必检验其纯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燃烧学》 第七章 固体燃料的燃烧
机械学院 李君
2016年12月8日
强国之道,不在强
兵,而在强民。强
民之道,惟在养成
健全之个人,创造
(1886-1964)
进化的社会。
1930-1945,担任北京大学校 长
--蒋梦麟
内容概要
7.1 概述 7.2 煤的燃烧概述 7.3 碳粒燃烧模型(单膜模型) 7.4 碳粒燃烧模型(双膜模型)
— 从例题 14.5 的结果可以看出,对于煤粉锅炉,碳 粒的燃烧时间小于 1 秒,煤粉在炉内的停留时间是 秒的量级,煤粉直径上限约为 70 µm
本章小结
— 概述了固体燃料的分类 — 介绍了煤燃烧的过程和一些控制(影响)因素 — 推导了单膜模型为基础的碳粒燃烧控制方程 — 介绍了双膜模型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思路
边界层同向内扩散的 O2结合, 发生总包反应生成 CO2 (3) 问题的复杂性在于:碳表面 是多孔的,表面属性随碳氧 化过程而变化
建模方法
— 建模方法:单膜、双膜和连续膜
— 在单膜模型中,气相中没有火焰面,最高温度点在 碳的表面
— 在双膜模型中,火焰面位于距离表面一定距离处, 在火焰表面 CO 和 O2发生反应
— 在连续膜模型中,火焰区域分布在整个边界层内, 而且非集中在一个薄层内
单膜模型的基本假设

问题描述
组分守恒方程(1)
— 在表面上,碳的质量通量等于
流出的 CO2和流入的 O2之差
,即:m& 'C'
=
m&
'' CO2
-
m&
'' O2
— 在任一径向位置 r 处,净质量
通量表示为:m&
'' net
— 化学动力学控制的燃烧通常发生在颗粒尺寸比较小
、压力比较低、温度比较低的情况下
碳粒燃烧的控制因素(2)
— 例题14.1,判断燃烧处在那种控制模式下?注意: 其中的给定条件,颗粒表面温度为 1800 K。
— 思考:这一温度是否为任意值?如果不是,那么应 该如何确定?
能量守恒方程(1)
— 表面的能量守恒控制方程决定于燃 烧速率,能量传递和质量传递之间 存在着强烈的耦合(coupling)
— 通过一些列数学处理和简化(参见教材,自己阅读 ),利用电路比拟得到的燃烧速率表达式为:
m& C
=
YO2 ,¥ Rkin +
-0 Rdiff
Rkin
º1/
K kin
=
vI RuTs 4πrs2MWmixkc P
Rdiff
º
vI + YO2 ,s r D4πrs
碳粒燃烧的控制因素(1)
— 碳粒的温度和大小决定了两个阻力之间的大小关系 — 当 Rkin/Rdiff << 1时,燃烧速率是扩散控制的
— 挥发分在焦炭周围燃烧,消耗了周围介质向煤粒表 面扩散的氧气,不利于煤粒的燃烧,特别在燃烧初 期,挥发分的析出和燃烧速率较大的阶段,这种影 响尤为严重
灰分概述
— 煤的灰分极不相同,受煤种、产地、开采方式等因 素的影响
— 从来源上,可以分为三种:
ü 有机性灰分,是成煤原始植物本身所含的矿物性杂质,与燃 料的有机部分有关,在燃料的可燃质中分布很均匀,只占总 灰分的极小部分
( ) m& CDhC
=
m& Ccpg
æ exp ççè -
m& Ccpg 4πkg rs
ö ÷÷ø
1
-
exp
æ ççè
-
m& Ccpg 4πkg rs
ö ÷÷ø
(Ts
- T¥
)
+ e s 4πrs2s
Ts4
-
T4 sur
— 上式有两个未知数,需要联立方程(14.30)求解
— 如果燃烧过程处在过渡区域( Rkin/Rdiff ≈1),则还 需要联立方程(14.21)求解
ü 第二种灰分是煤在碳化期间,由于环境的变迁而混到成煤物 质中的矿物杂质,如宇宙灰尘、火山灰等,数量变化范围很 大,表现为可燃质的残渣或可燃质内部间隔开的夹层,分布 也比较均匀
ü 第三种是在开采时混杂进来的矿物杂质,包括煤层边界处的 可燃质含量较低的固体物,颗粒很大,是燃料灰分的主体, 可以通过机械选煤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加以清除
=
4πrs
r
D
ln
æ ççè
1 + YO2 ,¥ 1 + YO2 ,s
/ vI / vI
ö ÷÷ø
表面化学反应动力学

( ) RC kg/s/m2 = m& 'C' ,s = kcMWC éëO2,s ùû
éëO2,s ùû =
MWmix MWO2
P RuTs YO2 ,s
m& C
= 4πrs2m& C'' ,s
=
m&
'' CO2
-
m&
'' O2
— 在稳态条件下,各处的质量通
量相等:m&
'' C
4πrs2
=
m& 'n' et 4πr 2
— 可以看出,净质量流量恰好等 于碳的燃烧速率:
m& 'C'
=
m& 'n' et
=
m& C'' O2
-
m&
'' O2
组分守恒方程(2)

( ) m& O2 = vIm& C m& CO2 = 1+ vI m& C
— 表面的能量守恒方程可以写为:
m& ChC
+ m& O2 hO2
- m& CO2 hCO2
=
Q& s
0
-i
+
Q& s
-
f
+ Q&rad
— 根据式(10.55)~(10.60),上式 可以化简为:
( ) m& CDhC
=
-kg 4πrs2
dT dr
rs
+ e s 4πrs2s
Ts4
-
T4 sur
能量守恒方程(2)
= 4πrs2kc
MWCMWmix MWO2
P RuTs YO2 ,s
kc = A exp[-EA / Ru / Ts ]
m& C = K Y kin O2 ,s
取决于压力、表面温度和颗粒半径等
电路比拟的分析方法

由上面的结果,可以进一步写成:m& C
=
YO2 ,s - 0 1 / Kkin
º
DY Rkin
本章作业
— 14.8
非均相反应的反应速率

7.3 碳粒燃烧模型(单膜模型)
概述
— 碳粒燃烧模型是煤燃烧的基础 — 焦炭燃烧控制煤燃烧的速度和反应时间 — 真实的焦炭燃烧过程非常复杂,需要进行简化分析
ü 化学反应是以总包反应的形式进行 ü 扩散无法通过固体表面(即:反应发生在相界面)
(1) 碳表面的主要产物是 CO; (2) 从表面扩散出去的 CO 穿过
核心问题:单碳粒燃烧模型的基本思想、基本方法 和基本结论
7.1 概述
固体燃料的范畴
COAL
CHARCOAL WOOD ● ● ● ●
REFUSE
BIOMASS
固体燃料
— 液体燃料在燃烧前必须气化 — 固体燃料包含:煤、垃圾、金属、木材、碳(煤焦
或炭)、生物质燃料等 — 不同固体燃料的燃烧特性有很大的差异 — 本章重点讲述煤的燃烧,特别针对球形固体碳颗粒
— 为了获得在表面上气相温度梯度的表达式,需要写 出包含气相的能量平衡方程,从中求解出温度分布
— 采用前面(式 10.10)的结论,可以得到:
dT dr
rs
=
Zm& C rs2
(T¥ - Ts ) exp (-Zm& C / rs ) 1- exp (-Zm& C / rs )
— 将上式带入前面的表达式,可以得到:
灰分对煤燃烧过程的影响
— 按照灰分在可燃质中的分布,可以分为两种:
ü 内在灰分,在成煤过程中成煤物质本身就存在的矿物杂质, 以微粒或层状较均匀的混杂在可燃质中,数量不是很多
ü 外在灰分,开采时的外来杂质,直接决定于煤的开采水平, 煤在磨细以后,大部分外在灰分以及夹层状灰分会与可燃质 相互分离,因此对煤中的大部分可燃质的燃烧过程,没有直 接的妨碍作用
( ) m& 'O' 2 = YO2
m& C'' O2
+
m&
'' O2
- r D dYO2 dr
( ) ( ) m&C =
4πr2r D 1+ YO2 / vI
d YO2 / vI dr
( ) ( ) YO2 rs = YO2 ,s YO2 r ® ¥ = YO2 ,¥
组分守恒方程(3)

m& C
7.4 碳粒燃烧模型(双膜模型)
问题描述
碳颗粒的燃烧时间
— 碳粒的公式(14.57)可以用来估算扩散控 制条件下,碳粒的燃烧时间:
tC = D02 / KB
KB
=
8r D rC
ln (1+
B)
— 以上的分析是基于气相介质是静止的假设,真实情 况往往要复杂的多,比如:有对流输运的存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