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三大战役
1948年9月12日至1949年1月3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先后进行了()三大战役,共歼灭国民党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无论战争规模还是取得的战果,在中国战争史上都是空前的,在世界战争史上也十分罕见。
这三大战役共歼灭国民党军队154万余人,使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上被摧毁,为中国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三大战役是指1948年9月12日至1949年1月3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队进行的战略决战,包括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三场战略性战役。
指挥三大战役的统帅部,中共方面是在河北西柏坡的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副主席兼总司令朱德,副主席兼总参谋长周恩来,国民党方面是在南京的国防部(部长何应钦)和参谋本部(总长顾祝同),由于解放战争时期取消了抗战时期的国民政府军委会,蒋介石以总统名义亲自指挥国防部和参谋本部,甚至多次乘机到东北、华北前线指挥,但没有到淮海前线指挥。
国民政府在前线指挥的将领是:东北剿总总司令卫立煌、徐州剿总总司令刘峙、华北剿总总司令傅作义,另外杜聿明作为前敌总指挥负责了东北国军的撤退和徐州战场的现地指挥(刘峙的指挥部撤退到蚌埠)。
东北野战军林彪、罗荣桓负责辽沈战役,东北军区提供支援;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组成以邓小平为书记的总前委,统一指挥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中原军区提供支援;东北野战军林彪、罗荣桓和华北野战军聂荣臻负责平津战役,华北军区和东北军区提供支援。
各军区系统主要提供的是军区地方武装和后勤支援。
战略决战的序幕是在山东战场上揭开的,这就是1948年9月16日至24日的济南战役。
华东野战军集中强大兵力对济南发动攻击,经8昼夜激战,歼敌11万人,取得胜利。
这是人民解放军解放敌人重点设防的大城市的开始,也是蒋介石以大城市为重点的防御体系总崩溃的开始。
[1] 中共中央1948年秋,东北战场上敌我力量对比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东北解放区已拥有该地区97%以上的土地和86%以上的人口,并控制95%的铁路线。
东北野战军经过休整补充,到1948年8月止,拥有约70万人,另有地方部队33万人,并有一支颇具威力的炮兵部队。
三大战役简介

以攻打重点目标统率战役全局
在东北战场上Leabharlann 为了实现“封闭蒋军在东北加以各个歼灭”的战略意图,毛泽东明确指出应把锦州地区作为首要的重点攻击目标:“你们的中心注意力必须放在锦州作战方面,求得尽可能迅速地攻克该城”,“即使一切其他目的都未达到,只要攻克了锦州,你们就有了主动权,就是一个伟大的胜利。”这样,当东北人民解放军攻克锦州切断敌人退往关内的惟一通道之后,长春守敌在突围无望、守必被歼的情况下,做出了起义或投诚的行为也就势在必然。
平津战役是最后一个战役。平津战役在11月29日发起。从12月22日起,人民解放军按照中共中央军委先打两头、后取中间的原则,首先攻克西线的新保安、张家口,在东线,1949年1月15日,全歼天津国民党守军13万余人,解放天津。经过解放军和中共北平地下党的耐心工作,1月31日,傅作义率部接受改编,北平和平解放,平津战役胜利结束。平津战役历时64天,人民解放军伤亡3.9万人,国民党军队52万余人歼灭和改编,使华北地区除太原、大同、新乡等少数据点及绥远西部一隅之地外,全部获得解放。】
平津战场上,傅作义集团在以北平、天津为中心,东起唐山西至张家口的铁路线上摆起子一字长蛇阵,并企图在溃败时从海上南逃或向西逃窜。为了就地歼敌不让其逃走,毛泽东制定了先切断敌人东洒两头退路然后再逐个歼灭敌人的战略方针。早在辽沈战役尚未结束,平津战役还未打响的1948年11月20日,毛泽东即指示东北野战军“先以四个纵队夜行晓宿秘密人关,执行隔断平津的任务”,并建议在曲阳的人民解放军两个纵队“配合杨成武、詹大南包围张家口”,以切断华北之敌的东、西退路。26日,毛泽东制定了《东北大军人关后的作战计划》,再次强调了包围张家口和切断平、津联系的战略意图。
2014内蒙古选调生考试公共基础知识之:解放战争的三大战役——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

2014内蒙古选调生考试公共基础知识之:解放战争的三大战役——淮海战役和
平津战役
淮海战役,国民党称“徐蚌会战”,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中原野战军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起临城(今枣庄市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战略性进攻战役。
战役于1948年11月6日开始,1949年1月10日结束,徐州剿匪总司令部刘峙指挥中华民国国军五个兵团部、22个军部、56个师及一个绥靖区共55.5万人被消灭及改编,解放军总共伤亡13.4万人。
淮海战役是三大战役中解放军牺牲最重,歼敌数量最多,政治影响最大、战争样式最复杂的战役。
平津战役(中国大陆称作平津战役[1],台湾称作平津会战)是国共内战“三大战役[2]”之一,1948年11月29日开始,1949年1月31日结束,共64天。
林彪、罗荣桓、聂荣臻、刘亚楼指挥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部队进攻,以伤亡3.9万人的代价,消灭及改编中华民国国民革命军3个兵团,13个军50个师共计52.1万人,解放了北平、天津及华北大片地区。
通辽人事考试信息网:/。
三大战争最后一大战役是

三大战争最后一大战役是
答案:
平津战役
扩展:
解放战争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大战役是平津战役。
在淮海战役进行的时候,东北解放军又挥师入关,开赴华北战场,同华北解放军合力进行平津战役。
由于中国共产党的争取,北平国民党军队在总司令傅作义率领下,接受和平改编,1949年初,北平和平解放。
平津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部队将国民党军傅作义集团抑留于北平(北京)、天津、张家口地区,予以各个歼灭的战略决战性战役。
是解放战争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之一。
平津战役历时64天,人民解放军伤亡3.9万人,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一个战略集团52万余人(内改编25万人),基本上解放了华北全境。
平津战役中的攻克天津、和平解放北平,以及北平解放后通过傅作义等的工作和平改编绥远国民党驻军,为人民解放军尔后解决残余国民党军提供了"天津方式"、"北平方式"和"绥远方式"。
平津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的最后一个战役。
三大战役伤亡及战果

三大战役伤亡及战果辽沈战役,是战略大决战的第一个战役,历时五十二天,在北起长春,南至山海关,东到抚顺,西止阜新的广阔地区里,解放军投入两个兵团、十三个纵队、十七个独立师,共五十三个师七十余万。
国民党军投入五个兵团、十六个军、五十一个师共六十余万。
解放军消灭国民党军正规军四个兵团、十一个军、三十六个师,非正规军九个师,共四十五个师,总计47.2万,其中毙伤6.8万,俘虏32.43万,起义2.6万,投诚6.49万。
缴获火炮6546门,轻重机枪16293挺,长短枪203960支,坦克160辆,装甲车180辆,汽车2261辆,飞机9架,战马23595匹,电台353部,炮弹270180发,枪弹2435万发。
解放军阵亡14009人,伤53328人,失踪1874人,共69211人。
敌我伤亡比6.82:1。
损耗火炮127门,轻重机枪587挺,长短枪4483支,掷弹筒85具,手榴弹136169枚,炮弹156190发,枪弹6974万发,炸药38187斤。
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战略决战的三大战役中规模最大的战役,自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历时六十六天。
国民党军先后投入七个兵团、两个绥靖区,三十四个军,八十六个师,共约八十万人。
解放军参战部队华野十六个纵队,中野七个纵队,连同华东、中原军区地方部队共约六十万人。
战役中共消灭国民党军徐州剿总前进指挥部及其所指挥的五个兵团部,二十二个军部,五十六个师、一个绥靖区,正规军连同其他部队共555099人,约占其参战兵力的69%,其中俘虏320355人,毙伤171151人,投诚35093人,起义改编28500人。
国民党少将以上高级将领俘虏124人,击毙6人,投诚22人,起义8人。
以上战果还不包括其溃散和逃亡人数。
主要缴获有火炮4215门,轻重机枪14503挺,长短枪151045支,飞机6架,坦克装甲车215辆,汽车1747辆,马车6680辆,炮弹120128发,枪弹2015.1万发。
三大战役

三大战役
三大战役历时142天,共争取起义、 投诚、接受和平改编与歼灭国民党正规 军144个师,非正规军29个师,合计共 154万余人。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 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上被消灭。 三大战役的胜利,奠定了人民解放 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基础。
一、辽沈战役
辽沈战役是第一个战役,是三大战役中 最关键的战役。东北野战军从9月12日发起 进攻,10月1日,部分主力进抵锦州城下。 同时,在塔山的东北野战军两个纵队, 鏖战6昼夜,打垮国民党军的数十次冲击, 成功地阻止了它的东进;其“西进兵团”遭 到解放军3个纵队的阻击后未敢继续南进。 10月9日起,东北野战军发起对锦州的攻 击,于15日攻克该城,全歼守敌10万余人。
一、辽沈战役(续)
随后被长期围困在长春的国民党第六 十军于10月17日起义,新编第七军也放下 武器投诚。21日,长春宣告和平解放。 10月26日至28日,东北野战军主力在新 立屯、黑山地区全歼廖耀湘兵团10万人。 11月2日,直下沈阳、营口.辽沈战役至此 胜利结束。东北全境宣告解放。 在辽沈战役中,人民解放军以伤亡6.9 万人代价歼灭国民党精锐部队47.2万余人。
制作:林智泉 陈烨雯 演讲:孟永其
武玥妍
三大战役
三大战役是指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 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国民革命军进行的战略决
战:
一、辽沈战役:(1948年9月12日
~ 1948年11月2日);
二、淮海战役:(1948年11月6日
~ 1949年1月10日);
1949年1月31日).
三、平津战役:(1948年11月 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起 临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进行的。淮 海战役于11月6日~22日为战役第一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华东野战军在碾庄地区 歼灭黄柏涛兵团10万人。中原野战军也 完成对徐州的战略包围。
三大战役的论述题

三大战役论述题简述你对三大战役的了解?1、淮海战役(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中规模最大、歼敌最多、战况最激烈的一次大决战。
我军在兵力装备上都处于劣势的情形下,以60万对国民党军80万,以少胜多,而不是相辽沈、平津,我军数量远超出敌军数量,歼敌数量超过二战中苏联军队进行的莫斯科会战和库尔斯特会战,创造了中外战争史上的奇迹。
淮海战役实现了把国民党主力部队尽可能多地消灭在长江以北的战略构想,基本歼灭了南线敌军精锐部队,解放了华东、中原的广大地区,使敌长江防线和统治中心南京、上海都处于我军的直接威胁之下,取得了解放战争的决定性胜利。
粟裕在战略决策和战役指挥两方面都作出了突出贡献,“立了第一功”。
2、辽沈战役(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各战场中唯一我军从军数量超敌军的战场,甚至超敌军近一倍。
辽沈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敌我双方进行的第二次战略大决战,也是自1945年8月我军抽调主力欲控制东北与敌作战三年以来的一次总决算。
是役林彪大军一举歼灭了国民党在关外的全部主力队伍,解放了东北全境。
战役规模之大,歼敌数量之众,仅次于淮海战役。
在关内我军各战场有效歼灭敌军局势下,战略形势大为有利于我军的情况下,使蒋无力增兵东北战场,东北战场我军虽歼不算多,但在面对弱敌的情况下,我第四野战军有了发展壮大的机会,四野的发展壮大,得力于关内各野战军积极、艰苦而有效的歼敌,蒋无法抽调较多兵力到东北,为四野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我方在东北有较大优势下,东北也成为我各大战区中率先取得全面胜利的战区。
从此,东北野战军成为我军一支强大的战略机动力量,这对于而后顺利进行的平津战役和加速全国解放都具有战略意义。
林彪的指挥和用兵之道在辽沈战役中也得到最集中的体现。
3、平津战役(1948年11月29日至1949年1月31日)和平谈判的方式也处理得非常圆满。
平津战役是解放战争中的三大决战之一,歼敌数量排名第二,和平谈判的方式也处理得非常圆满,我军伤亡人数最少,并在实践中创造出“天津”、“北平”、“绥远”三种解决敌人的范例,改编(起义)的敌人数量之巨甚至超过了歼敌数量,实属罕见。
三大战役

中国历史上的三大战役是:长平之战、官渡之战和淝水之战。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是解放战争中的三大战役。
长平之战周赧王五十三年(公元前262年),秦军围攻韩国上党(今山西沁河以东地区)。
上党郡守冯亭不敌,献上党于赵,借赵军抗秦,引发了秦赵之间的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大战。
一开始,赵王命廉颇为将,廉颇依凭险要地势坚壁增垒,采取固守不战的策略。
秦军久攻不下,历时三年。
周赧王五十年(公元前260年),秦派人到赵国散布谣言,说秦国不怕廉颇,只怕赵括。
赵王中计,改任赵括为将。
赵括是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夸夸其谈,只会纸上谈兵,而没有实战经验。
秦利用赵括骄傲轻敌的弱点,交战时假装不敌赵军,连续后退。
赵括以为秦军已败,率领赵军开垒出击,长驱直入,攻击秦军营垒。
秦军早有防备,赵军不能攻下其营垒。
此时,白起派出两支奇兵,由左右两翼迂回,切断赵军退路。
赵军被围困,只得筑垒坚守。
赵王大惊,忙派兵增援。
秦王知道赵派援兵后,便往河内(河南黄河以北地区)征发年满十五岁的男丁参加长平之战,堵截赵国援军,断其粮道。
九月,赵括将赵军分为四队,轮番冲击,企图杀出一条血道,但未成功。
赵括被射死,四十余万士卒被迫降秦。
白起怕赵军日后反叛,只让年少体弱的二百四十人归赵,其余全部坑杀于长平。
秦赵长平之战,结果以赵国的惨败而告终,赵军先后死亡达四十五万人,秦军也死亡过半。
赵国实力由此大为削弱。
官渡之战袁绍与曹操之间的战争,袁绍是采取攻势的一方。
他进攻的目的是直捣许都,劫夺汉献帝,企图通过进攻曹操心脏而迫使曹操中途堵截,最后达到消灭曹操的目的。
袁绍当时有“精兵十万,骑万匹”(《后汉书〃袁绍传》)。
曹操的军队最多不超过三、四万人。
200年初,袁绍大军开到黄河北岸黎阳,从这里派大将颜良率军渡过黄河,包围白马(今河南滑县东)。
曹操采取声东击西之计,领兵佯攻延津(今河南延津北)。
袁绍中计,大军西调,准备堵击曹军。
曹操却立即调头东向,率轻骑前往白马解围。
颜良被杀,袁军几乎全军覆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放战争三大战役
三大战役是指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队进行
的战略决战,包括辽沈、淮海、平津三个战略性战役。
背景
人民解放军经过两年的英勇作战,到1948年秋,敌我力量对比进一步出现
了有利于革命而不利于反革命的变化。首先,敌我双方军事力量的对比发生了变
化。这时,人民解放军已经增加到了280万人,第一线总兵力则超过了敌人。
经过新式整兵运动,全军指战员的政治素质和战斗力也是大大加强了。此时,国
民党军队的全面防御和分区防御都已经破产,为了避免各个被歼,蒋介石决定实
行重点防御,实际上已经失去了完整的战线,缺少进行战略机动的兵力。因此,
从军事上来说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其次,国民党在政治上已经空前孤立,不但
国民党统治区的人民群众日益看清蒋介石反革命集团内战、独裁卖国的反革命本
质,而且国民党内部也是矛盾重重,陷于分崩离析的困境之中,经济上,国民党
统治区也是一片混乱,通货膨胀、物价飞涨,整个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而这时
解放区的政治经济形势却是蒸蒸日上。当时各主要解放区已经连成一片,面积达
到235.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24.5%,人口有1.68亿人,占全国总人
口的35.3%。而且经过土地改革,解放区农民的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解放军的后方进一步巩固。
这些情况表明,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队进行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中
共中央军委制定了关于第三年的军事计划,决定在东北、华北、西北、华东等地
发起攻势,进行几次大的战役,把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
战略作战,需要贯彻分批歼敌的方针。中共中央决定把第一个歼击目标选择
在东北战场。
辽沈战役
战役时间: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
兵力对比:70万:50万。东北野战军全部主力2个兵团部、步兵12个纵
队和1个特种兵纵队、1个铁道纵队,东北军区地方部队等;国民党军东北“剿
总”司令部及第1兵团2个军、第6兵团4个军、第8兵团2个军、第9兵团
6个军和援敌第17兵团3个军等。
歼敌数量:歼灭敌东北“剿总”总部、锦州指挥所、4个兵团部、11个军部、
33个师及非正规军等共计47.2万余人。
进程回放:
第一阶段东北野战军主力南下,于10月15日打下锦州,歼敌10余万,俘
敌东北“剿匪”总司令部副总司令范汉杰。截断了北宁线,封闭了东北与华北的
陆上通道。长春守敌动摇,一部起义,一部投诚,长春顺利解放。第二阶段从
10月20日开始至28日,进行了辽西会战,东北野战军全歼了妄图重占锦州,
夺路南逃的廖耀湘兵团10万余人。第三阶段从10月29日至11月2日,东北
野战军解放了沈阳和营口,东北全境得以解放。辽沈战役共歼敌47万人,解放
了东北全境,连同其他战场的胜利,人民解放军上升为300万人,国民党军队
则下降为290万人。全国军事形势出现了一个新的转折点。从此,人民解放军
不仅在质上占了优势,而且在数量上也占了优势。辽沈战役的胜利,使得人民解
放军拥有了一个巩固的具有一定工业基础的战略后方,并拥有了东北野战军这支
近百万的战略预备队,为以后解放平津与华北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正如毛泽东同
志所指出的“这是中国革命的成功和中国和平的实现已经迫近的标志。”
点评:
从刚进入东北时的13万余人,发展到拥有70万大军的东北野战部队,林彪
居功至伟。当年林彪废止与敌主力在锦州及其周围决战,并主动撤出四平,改变
了解放战争之初中央军委对东北的作战方针,实践证明是极富战略眼光的,其意
义与关内我军内线作战的方针同样重大。从1947年夏季攻势开始,特别是经过
秋季、冬季攻势之后,东北我军已占绝对优势,野战主力达70万之众。东北国
民党军完全处于被动下风,虽然还有14个军55万部队,但主力不到40万人,
其它多为地方保安部队扩编而成,且被相对孤立在几个大城市。当时情形下先打
长春肯定比打锦州有利,毛泽东从战略高度考虑要“关门打狗”,林彪更多的是
从军事角度判断并认为锦州作战会演成全东北之大决战。后来林彪招人非议的
“回师打长春”之举其实也无可厚非,敌增兵锦西、葫芦岛确实对我军构成威胁。
林彪的犹疑多少与他孤独自私的个性有关,包括之前的要求华北杨成武兵团先行
动和后来主力的推迟入关。但实际交战中,仅用31个小时就攻克了锦州,“开
创了我军功坚作战迅速解决敌人的光辉战例”。以高度机动和大胆穿插将廖耀湘
兵团打乱并分割围剿,仅用两昼夜就将其全歼,时间之短、战果之大,在我军战
史上可谓空前的记录,毛泽东要求淮海前线我军也应仿效这种战法。辽沈战役组
织之精彩绝伦,林彪的军事指挥水平已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淮海战役
战役时间: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
兵力对比:60万:80万。华东野战军全部主力15个纵队和1个特种兵纵
队,第35军(吴化文部),华东军区地方部队,中原野战军全部主力7个纵队
和中原军区地方部队等;国民党军徐州“剿总”司令部、前进指挥部,第2兵团
5个军、第6兵团4个军、第7兵团5个军、第8兵团2个军、第12兵团4
个军、第13兵团3个军、第16兵团2个军,第1绥靖区5个军、第3绥靖区
4个军等。
歼敌数量:歼灭敌徐州“剿总”前进指挥部、5个兵团部、22个军部、56个
师共计55.5万余人。
进程回放:
第一阶段从11月6日至22日。华东野战军主力在徐州以东碾庄地区,围
歼敌人黄伯韬兵团,击毙敌兵团司令黄伯韬。敌第三绥靖区副司令官、中共地下
党员何基沣、张克侠率部23000人在贾汪、台儿庄地区起义。从11月23日至
12月15日,是淮海战役的第二阶段。主要作战目标是歼灭由豫南赶来增援而孤
军突击的黄维兵团。中原野战军在华东野战军一部的配合下,全歼敌第十二兵团
于双堆集地区,生俘兵团司令黄维。在此期间,国民党徐州“剿总”副总司令杜
聿明率领邱清泉、李弥、孙元良三个兵团撤离徐州,被华东野战军主力合围在陈
官庄一带,孙元良兵团被歼灭。第三阶段从12月16日至1949年1月10日。
人民解放军发起总攻,全歼邱清泉、李弥两个兵团,击毙兵团司令邱清泉,生俘
副总司令杜聿明。至此,淮海战役胜利结束。这次战役共计歼敌55.5万人,解
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的地区。国民党统治的心脏地带京、沪一带完全暴露
于人民解放军的攻击之下。
点评:
淮海战役与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有所不同,它从一开始战役的提出到战役规
模的扩大,都是由毛泽东和前线指挥员根据不断变化的战场形势而作出的英明决
策,所以战役结果也大大超出原先预想。粟裕从打淮海战役(“小淮海”),演变
成“大淮海”的关键时刻提出了三个建议,无疑是淮海战役的点睛之笔。1948年
9月24日在济南战役结束的头一天,粟裕提出淮海战役建议;10月31日,粟
裕分析战场形势,预见到华东、中原两大野战军将由战略配合作战发展成战役协
同作战,遂主动建议军委“此次战役规模很大,请陈军长、邓政委统一指挥”(刘
伯承尚在豫西),解决了两大野战军统一指挥的难题;11月8日在淮海战役发起
的第三天,粟裕根据东北全境解放的新形势,向军委发出了著名的“齐辰电”,提
出了将敌人主力抑留在长江以北(徐州及其附近)逐次歼灭的设想,甚至想到了
我军渡江后仗如何打,中央军委予以采纳,并下定决心把淮海战役发展为南线战
略决战。淮海战役第一阶段打得非常艰苦,黄百韬兵团有5个军12余万人,是
淮海战场上敌军兵力最多的兵团。我华野主力只有36万余人,以6个主力纵队
围歼黄百韬,还要用7个纵队在徐东打援邱、李兵团,兵力上并不占明显优势,
加上黄拼死顽抗,战斗进行得异常惨烈。淮海战役最关键的第二阶段,粟裕在兵
力使用上和精力透支都到了极限,华野一肩要挑三副重担,黄维兵团虽已被中野
围住,但还要华野抽调部队参加围歼,北线杜聿明集团尚未围死,南线还要打击
李延年、刘汝明兵团。杜部邱李孙3个兵团被团团围死,李刘兵团被成功阻截是
淮海战役的转折点,这时候粟裕主动提出,再调华野3个纵队(加上已经抽调的
2个纵队,含特纵一部,共抽调了5个纵队),由陈士榘率领参加对黄维兵团的
主攻作战,其时中野虽有15万人马,但战斗力较强的也就是第4、6等几个纵
队,而且重武器火力全无。对于杜聿明集团,毛泽东曾指示要仿照歼灭廖耀湘兵
团那样“乘其运动之际,大胆插入敌军之间,各个歼灭之”,但具体实施上又谈何
容易!当时华野兵力对杜集团只是略占优势,不比东野围歼廖耀湘是四倍以上的
绝对优势兵力。淮海战役的进行难度之大,意义更重大
平津战役
战役时间:1948年11月29日至1949年1月31日。
兵力对比:90万:60万。东北野战军全部主力2个兵团部、步兵12
个纵队和1个特种兵纵队、1个铁道纵队,华北军区第2兵团3个纵队、第3
兵团4个纵队,加上东北军区、华北军区部分地方部队;国民党军华北“剿总”
司令部及第4兵团2个军,第9兵团5个军加1个新骑师等,第11兵团1个
军加1个独立师、3个整骑旅,第17兵团4个军加1个独立师等。
歼敌数量:歼灭国民党军新保安、张家口、天津守敌及塘沽敌一部26万余
人,改编北平守敌25万余人。
进程回放:
平津战役第一阶段从1948年11月29日至12月21日,根据中共中央军
委确定的对平、津、张实行围而不打或割而不围的作战方针,人民解放军完成了
对平、津、张的战略包围和战役分割任务,使敌人失去南逃或西窜的可能,造成
了解放军从容歼敌的态势。第二阶段从12月21日至1949年1月15日,人民
解放军按照先打两头、后取中间的作战方针,先歼灭新保安之敌两个师,接着歼
灭由张家口突围之敌七个师,并于1月14日总攻天津,全歼守敌13万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