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师资格考试的教育学》(袁振国)课件
广东专插本教育理论重点资料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推荐下载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的发展一、教育: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承传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学校教育则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他们发生某种变化的活动。
二、学校教育制度: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学制受到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人口发展状况以及青少年心理特征等的制约三、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四、我国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1904年清政府以日本学制为蓝本,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这是我国第一个实际执行的现代学制(葵卯学制),这个学制1911年后废止。
1922年全国教育联合会以美国的学制为蓝本,提出了改革学制的方案——壬戌学制(“六三三”学制)。
这一学制虽然后来几经修改,但基本上是民国时期的学制模式。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于1951年颁布了《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确立了中央人民政府的新学制。
1986年我国颁布九年义务教育法。
五、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从形式上看,教育经过了从非形式化教育到形式化教育再到制度化教育的过程。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的建立,是制度化教育的典型表征。
在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的多种特征中,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是各国最重要的特征。
六、等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功能是古代教育的基本特征。
文艺复兴运动对欧洲教育的人文化、世俗化和增加新的学科教育内容,以及扩大受教育的范围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
七、19世纪以后的近代教育,发展的主要特点是:教育国家化,初等教育义务化,教育世俗化和法制化。
八、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当代教育发生了新的深刻变化,加强了学年教育,强化并延长了义务教育,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渗透,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和多元化,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淡化,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讲课ppt课件

.
19
古代学校教育(外国)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古埃及:4000多年前,鼎盛时期------文士学校:学为
文士;以僧为师;以吏为师
古印度:宗教权威至高无上-------婆罗门教、佛教 古希腊:西方教育的源泉-------斯巴达教育和雅典
教育
西欧中世纪的基督教与世俗教育:
基督教:教会教育--------僧院学校、大主教学校、 教区学 校
.
16
原始形态的教育的共同特征:
第一、教育的非独立性。 第二、教育具有原始性。 第三、教育没有阶级性。
.
17
㈡ 古代学校教育
古代教育包括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两个阶段 古代教育的标志:学校的产生和发展
学校的产生的条件: 社会上出现了剩余产品。 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有了明显的分工。 文字的出现。
分支制学制 中国近代学制 现代学制的发展趋势
.
8
(一)学校教育制度的定义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 学校的教育系统
学制的类型: 双轨制学制是由纵向学校系统占
绝对优势的学制结构。例如,英国的学制。单轨 制学制是由横向划分的学校阶段占绝对优势的学 制结构。例如,美国的学制。分支制学制是介于 以纵向学校系统占绝对优势与横向学校阶段占绝 对优势的学制结构两极之间的学制是中间型。例 如,前苏联的学制。
教育学
.
1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 教育的发展
一 教育的概念 二 学校教育制度的概念与历史发展 三 教育的历史发展与改革趋势
第二节 教育学的发展
一 古代的教育思想 二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三 教育学在当代的新发展
.
2
教育的产生
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高等教育学》上课PPT

一、简答题
12.备课的基本要求(144页) ( 04年、03年、02年) 13.科学研究在高等学校中的作用(169页) (05年、03年、02年) 14.高校教师的劳动特点(194页) (07年、 05年) 15 .高等学校教师的作用( 192 页)( 05 年、 04)
二、论述题
材料二:某高校“世界经济”课上,老师在 讲台上认真的讲授课堂内容,并不时地在黑 板上写板书。教室里静悄悄的,学生多在看 英语书和报纸、杂志。老师回过头,发现同 学都在干其他事情,生气地说:“把别的书 都收起来,上课要认真听讲!”并紧接着说: “不要让我下去没收你们的书!”这时,一 个同学小声嘀咕道:“没劲,都是书上的, 讲的又不精彩,有什么好听的,还不如早点 勾重点。”
一、简答题
6.高等学校的课程特征(114页 )(06年) 7. 高等学校的课程结构( 114 页 ) (02 年) 8.教学过程的一般规律(124页;07年) 9.讲授法的基本要求(150页) (06年) 10. 教学方法选择的依据( 159 页)( 06 年、04、03) 11.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140页)(05年、 03年)
一、简答题
答题要求: 1.紧扣书本知识; 2.回答简明扼要; 3.若能适当发挥,酌情判1-2分.
一、简答题
1. 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制约作用( 53 页) ( 04年、 05年、07年) 2.高等教育的经济价值(71页)(06年) 3.高等教育的文化价值(74页,08年) 4. 基础教育对高等教育的作用( 65 页, 14年) 5.高等教育目标的作用(89页,05年)
考试时长:120分钟
袁振国今世教育学版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的进展第1节教育的进展一、教育的概念教育是培育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承传社会文化、传递生产体会和社会生活体会的大体途径。
学校教育那么是教育者依照必然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打算、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阻碍,期望他们发生某种转变的活动。
二、学校教育制度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和它们之间的关系。
学制受到社会生产力进展水平和科学技术进展水平、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人口进展状况和青青年心理特点等的制约。
在现代教育制度进展趋势的多种特点中,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是各国最重要的特点。
三、教育进展的历史轨迹品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功能是古代教育的大体特点。
文艺振兴运动对欧洲教育的人文化、世俗化和增加新的学科教育内容,和扩大受教育的范围产生了庞大的作用和深远的阻碍。
19世纪以后的近代教育,进展的要紧特点是:教育国家化,初等教育义务化,教育世俗化和法制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今世教育发生了新的深刻转变,增强了学年教育,强化并延长了义务教育,一般教育与职业教育彼此渗透,高等教育走向公共化和多元化,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淡化,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这些转变既是生产力进展、政治力量转变、科学技术进步的结果,也是人类的社会理想、人一辈子态度更新的结果。
第2节教育学的进展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讨教育规律的科学。
一、教育学的思想来源二、标准教育学的成立赫尔巴特的《一般教育学》和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能够被看做是标准教育学形成的标志。
三、今世教育学的进展学术的进展和教育活动本身的日趋丰硕,增进了教育学的多元化。
不仅理论背景、学科体系发生了分化,而且教育学的学科性质、学科功能和核心内容都产生了不同的明白得。
第二章今世世界教育第1节今世世界教育的现状一、今世世界教育进展的背景二、今世世界教育进展的历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世界教育的中心任务是重建以民主主义为大体取向的教育秩序。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第4版)【教材精讲+考研真题解析】教育与教育学的发展【圣才出品】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的发展第一节教育的发展一、教育的概念(一)我国古代《学记》: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孟子·尽心上》: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作了文字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总之,我国古代把教育解释成“劝人为善”。
(二)西方源于拉丁文“educare”,指“引出”的意思,即教育是指引导儿童使之得到完满发展。
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都把教育看作是对人的引导的活动。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承传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学校教育则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他们发生某种变化的活动。
二、学校教育制度形式上:非形式化——形式化——制度化。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的建立,是制度化教育的典型表征。
1904《奏定学堂章程》,这是我国第一个实际执行的现代学制,因该年为旧历癸卯年,故称“癸卯学制”——1911,壬戌学制,即通称的“六三三”学制——1951,颁布了《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确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新学制。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学制受到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人口发展状况以及青少年心理特征等的制约。
在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的多种特征中,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是各国最重要的特征。
三、教育发展的轨迹(一)古代教育(1)中国:夏——西周——春秋战国——汉——魏晋——明——清(2)印度:婆罗门+佛教——寺院学府(3)埃及:宫廷学校——职官学校(4)希腊、罗马:家庭教师——僧侣人才(神学+七艺)等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功能是古代教育的基本特征。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第4版)【教材精讲+考研真题解析】教育与人的发展【圣才出品】

第四章教育与人的发展第一节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教育功能可以概括为两大方面,即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和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又称之为教育促进人的发展功能与教育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
在这一章里我们先对教育促进人的发展功能进行具体分析,教育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我们将在第三部分讨论。
一、个体发展与教育的主导作用(一)个体发展的含义与特征所谓个体的发展,通常指的是个体从出生到成人期身心有规律的变化过程。
个体的发展包括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两个方面。
人的生理发展包括机体的正常发育和体质的增强两方面。
人的心理发展包括认知的发展和意向的发展两方面。
人的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二者是互相依存,交互影响的。
在教育学的视野中,个体的发展不仅有其特定的含义,同时作为个体的人的发展,又有其区别于其他生命体的明显特征。
1.个体发展的历史性与社会性2.个体发展的顺序性与阶段性3.个体发展的相似性与差异性4.个体发展的现实性与潜在性(二)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遗传、环境与教育——“三因素论”遗传素质是指人们从父母先代继承下来的解剖生理特点,是人发展的物质前提,提供发展的可能性,但是对人的发展不起决定作用,会随着环境和人类实践活动的改变而改变。
环境是指人生活于其中、赖以生存并影响人发展的一切外部条件的总和。
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
诸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孟母三迁。
(二)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教育的主导作用归因为:第一,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引导着个体的发展方向;第二,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科学和深刻;第三,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第四,个体的遗传因素、社会环境因素部分也是受到教育影响的结果。
遗传素质与环境对个体发展的作用均是与教育分不开的。
教育的主导作用既表现为对个体的作用,也表现为对种族遗传、对环境形成的重要影响作用。
(三)个体发展是主客观统一作用的结果个体并不是简单地被动地接受先天条件和外部环境的作用,而是其内在因素(如遗传、机体成熟的机制)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个体参与其中的能动的实践的结果。
(完整版)袁振国《当代教育学》WORD版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的发展第1节教育的发展一、教育的概念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承传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学校教育则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他们发生某种变化的活动。
二、学校教育制度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学制受到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人口发展状况以及青少年心理特征等的制约。
在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的多种特征中,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是各国最重要的特征。
三、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等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功能是古代教育的基本特征。
文艺复兴运动对欧洲教育的人文化、世俗化和增加新的学科教育内容,以及扩大受教育的范围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
19世纪以后的近代教育,发展的主要特点是:教育国家化,初等教育义务化,教育世俗化和法制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当代教育发生了新的深刻变化,加强了学年教育,强化并延长了义务教育,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渗透,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和多元化,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淡化,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这些变化既是生产力发展、政治力量变化、科学技术进步的结果,也是人类的社会理想、人生态度更新的结果。
第2节教育学的发展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一、教育学的思想来源二、规范教育学的建立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和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可以被看作是规范教育学形成的标志。
三、当代教育学的发展学术的发展和教育活动本身的日益丰富,促进了教育学的多元化。
不仅理论背景、学科体系发生了分化,而且教育学的学科性质、学科功能以及核心内容都产生了不同的理解。
第二章当代世界教育第1节当代世界教育的现状一、当代世界教育发展的背景二、当代世界教育发展的历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世界教育的中心任务是重建以民主主义为基本取向的教育秩序。
教师资格证教育学课件

教师资格证教育学课件教师资格证教育学课件一、教育学概述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教育问题、教育原理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
它不仅关注教育制度、政策、法律等方面的问题,还涉及到教学方法、课程设计、教育评估等多个方面。
教育学的发展对于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培养优秀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育学的历史发展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起源于19世纪初期的德国。
1808年,赫尔巴特出版了《普通教育学》,标志着教育学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
19世纪后期,随着实验心理学的兴起,教育学开始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心理特征,逐渐形成了实验教育学。
20世纪以来,随着社会发展和教育实践的不断推进,教育学不断吸收新的理论和方法,形成了多种不同的流派和思想。
三、教育学的理论流派1、实证主义教育学:以赫尔巴特和乌申斯基为代表,主张以科学方法研究教育问题,强调教育的实验性和可测量性。
2、文化教育学:以斯普朗格和杜尔为代表,强调教育的文化性和价值性,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价值观念。
3、进步主义教育学:以杜威和皮亚杰为代表,主张教育应该适应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4、后现代主义教育学:以费德里斯和哈贝马斯为代表,强调教育的多元性和开放性,批判传统的线性思维和权威主义。
四、教育学的核心内容1、教育制度:研究教育制度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探讨教育体制和教育政策等问题。
2、教育目的:研究教育目的的内涵、演变和发展,探讨教育对于个人和社会的作用。
3、课程与教学:研究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学习评估等问题,探讨如何提高教学效果和学习质量。
4、教育心理:研究学生的学习过程、心理特征和发展需求,探讨如何根据学生心理特点进行教学设计。
5、教育技术:研究教育技术的应用和发展,探讨如何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率。
五、教育学的发展趋势1、教育研究的跨学科性:教育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不断加强,形成了许多新的研究领域和方法。
2、教育研究的实践性:教育研究更加关注实践问题,注重解决实际教育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