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燕岗:全皮下ICD系统的临床应用

宿燕岗:全皮下ICD系统的临床应用

1970年全球第一台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defibrillator, ICD)在美国巴尔的摩西奈医院完成,1971年美国密苏里大学也成功的进行了ICD的植入。此后,有关ICD 的临床应用研究不断增多。特别是近几年来,ICD已被证明可有效治疗室性心律失常导致的心性猝死,已被多个国际组织推荐为ⅠA类适应证。然而,传统ICD的一些缺点限制了它的广泛应用。

目前通用植入ICD的方法是通过外周静脉送入ICD导线至右心室,并与脉冲发生器相连后埋藏于左胸部皮下。即除颤电极导线在静脉及心腔内,而脉冲发生器在皮下。近几年一种全皮下ICD (subcutaneous ICD,S-ICD)系统问世并开始应用于临床,后者导线及脉冲发生器均位于皮下,除颤导线不直接接触心脏及相关静脉。目前S-ICD?已成为ICD家族的新成员并逐渐在临床上得到了推广应用。

一、设计S-ICD的原动力

众所周知,ICD除颤电极导线在植入术中及术后会出现不少的并发症,包括:

1. 术中并发症:气胸、血胸、心肌穿孔等。个别情况下,如外周静脉栓塞、永存左上腔静脉伴右上腔静脉缺如等,则外周无静脉可选择,此时无法经内科植入ICD系统,只能选择外科开胸将除颤导线缝在心外膜上。

2. 术后并发症:

(1)感染并累及心内膜形成感染性心内膜炎(IE),这一并发症会明显恶化患者预后。尤其是ICD或CRT-D的患者,由于其多有严重的基础心脏疾病、肾功能不全等,感染风险增加明显。

(2)三尖瓣返流:由于除颤导线直径粗,尤其是当心室除颤线圈与三尖瓣瓣膜结构发生粘连后更容易发生。因术后严重三尖瓣返流并导致右心衰竭的病例在临床上并非少见。

(3)ICD导线故障率明显大于普通导线(即ICD除颤导线的使用

寿命远比普通起搏电极导线短),而ICD导线发生故障后多需要拔除。对990位ICD患者的回顾性分析显示,ICD导线故障率为1.3%/年,且逐年增加,10年后的导线年故障率可达到20%,这些故障表现为导体断裂和绝缘层破损等。普通起搏导线如无感染,多可旷置而勿需拔除。但故障ICD导线多需要拔除,这主要是由于新旧除颤导线(除颤线圈间)在心腔内的相互摩擦、干扰可能导致误放电;另外的原因是因为导线粗形成血栓机会多,再次经左锁骨下静脉送人新ICD导线的机会少。

(4)拔除ICD导线有更高的并发症发生率:尽管临床经验不断丰富,ICD导线拔除依然是临床上面临的重大难题。除颤线圈与周围组织的粘连,特别是上腔静脉线圈与上腔静脉的粘连容易导致在拔出导线的过程中发生上腔静脉破裂,而后者一旦发生多是致命的。尤其在我国目前开展导线拔除的中心很少、激光拔除尚未开展等现状下将会面临更大的困境。随着ICD适应证的扩大(尤其是一级预防)、患者年轻化和寿命延长等原因,心内除颤导线故障及其处理成为愈发常见的临床棘手问题。上述问题促使人们产生了设计全皮下ICD系统的需求和动力。

二、S-ICD系统

S-ICD系统由Cameron Health公司首先研发。2008年,6台S-ICD?系统植入人体,从此开始了其临床研究。随后55位患者植入了S-ICD并于2009年获得CE证书,开始在部分国家和地区正式商用。2012年3月,波科公司宣布收购Cameron Health,成为目前世界上唯一生产商用全皮下ICD (SICD)的厂家。2012年9月,S-ICD获FDA 批准。迄今为止,全球共计植入S-ICD超过3000台,其中欧洲植入超过2000台。

S-ICD系统组件及植入过程:

1. 系统组件:包括除颤电极导线、皮下隧道针、脉冲发生器和程控系统,后者包括遥测探头和无线打印等。皮下除颤电极导线为多股电缆核心设计,绝缘层为聚氨酯。感知方式为双极,单除颤线圈。导线具有优异的抗张强度和抗磨损能力。

2. 植入过程

(1)术前X线胸片影像评估:其目的是帮助医生了解导线植入的解剖定位(如胸骨、剑突等)以及装置与切口的具体部位。

(2)患者筛选:通过患者立、卧位姿势收其体表信号,确定至少存在一个可接受的向量并被脉冲发生器的心电图模板所接受(确保每一个QRS波峰都在筛选工具的峰值区域内)。否则不宜使用S-ICD系统。

(3)分别在左胸廓侧壁心影处、左剑突下和胸骨左缘第2、3肋间(根据除颤导线长度与患者的具体体型而定)做一切口并借用皮下隧道针将除颤导线分别经皮下隧道牵拉到位、固定(图1),最后与脉冲发生器相联接后埋藏于左胸侧壁的皮下囊袋内。

(4)DFT测试可通过程控仪发放诱颤指令,在线圈与机壳间发放200 mA, 50 Hz AC的诱颤脉冲。

术后X线影像见图2,它显示了S-ICD?系统的位置及与心脏的解剖关系。

三、S-ICD系统的产品特性及其优缺点

产品特性:1. 能提供每个事件多达5次80 J能量的双向波除颤能量;2. 具有完整的事件存储功能(可存储多达44个事件),每个事件多达128 s的S-ECG图形存储;3. 充电时间(充满80 J)≤10 s;4. 超过5.1年使用寿命;5. 提供除颤后30 s的起搏功能(50 bpm,200 mA,双相起搏脉冲,7.5 ms脉宽);6. 具有自适应式除颤极性功能,即系统会记录最后一次成功除颤的极性设置,并自动选择该除颤极性应用于下一次事件的首次除颤。

类似于经静脉的ICD系统,S-ICD?系统能捕获高解析度、形态学丰富、与体表心电图类似的信号。系统提供三个感知向量,即Primary(主要)、Secondary(次要)和Alternate(备选),可基于波形比较的鉴别诊断,选择QRS波高大而T波低平的通道以减少T 波的过感知(图3)。脉冲发生器能自动或手动选择感知向量并能通过程控进行无创更改。系统具有INSIGHT节律鉴别程序,包括静态形态学分析(利用窦律模板识别室上性节律)、动态形态学分析(通过比较每一个波形识别可电击的多形性节律)和QRS波宽度分析(与窦律模板比较QRS波宽度)等三种不同的策略准确识别与分类所获得的皮下心电信号。另外,S-ICD?系统具备完善的治疗方案,包括自动延长启动的检测时间(允许非持续性快速心律失常自行终止)、充电后如检测到心律失常自发停止则中止治疗等功能。

S-ICD系统的主要优点为:1. 可提供对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的有效除颤治疗;2. 无血管损伤风险;3. 无心腔内感染的风险;4. 保留外周静脉的通道;5. 避免静脉导线拔除的风险。6. 可按照解剖标志放置,植入时无需X线透视。

当然,其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1. 无心动过缓起搏功能,因此,合并存在起搏适应证的患者不能使用该系统;2. 不能提供ATP治疗,只能提供电击治疗。即该系统缺乏主要的无痛治疗的措施。因此对某些存在单形性室速且能被ATP终止的患者不适用该系统;3. 无心房诊断功能;4. 电击后30秒的起搏会引起患者的疼痛等不适;5. 脉冲发生器偏大,瘦小的患者植入时可能存在问题;6. 目前仍缺乏大规模多中心和大样本的临床研究结果。

四、S-ICD系统的临床研究

S-ICD系统问世后进行了很多临床观察和研究,包括:1. 寻找ICD与电极的最佳空间配置(n=78):结果显示图2为最佳的除颤导线和脉冲发生器的空间位置。2. 与经静脉ICD比较除颤阈值(n=49)。显示65 J放电能使98%患者连续2次成功转复诱发的室颤。3. START 研究:比较SICD与经静脉ICD对室上速的鉴别诊断能力。64名例患者诱发出的事件经信号转换给ICD去分析,其中包括46个室性事件和50个房性事件,显示S-ICD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最高(分别为100%和98%)。4. S-ICD(IDE)研究:入选330例患者。结果显示:仅采用解剖学标志即能达到95%植入成功率;99%患者在随访期间没有发现电极与脉冲发生器的移动;100%自发的VT/VF事件经80 J电击转复

或自行转复;无患者经历由于鉴别错误所致的误电击;63%VT/VF患者满足充电避免治疗发放的标准,无晕厥的报道。5. 目前正在进行的大规模的临床研究包括(1)EFFORTLESS研究:样本量1000例,终点包括并发症和不适当电击率。预计2016年研究结束。初步的结果显示DFT有效转复率为98.5%,无AF/SVT事件的不恰当电击,年化的不恰当电击率为7%;平均的治疗时间为16~20秒。(2)PRAETORIAN研究,选自欧洲和新西兰约50个多中心,样本量约700例,按1∶1随机分组接受S-ICD或经静脉ICD治疗,随访时间为30月,主要终点为不适当电击和ICD相关的并发症,预计2015年试验结束。

五、S-ICD系统的适应证和展望

S-ICD系统对大多数ICD一级和二级预防患者能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尤其是不能经静脉植入ICD导线者(曾IE史、静脉结构问题、三尖瓣机械瓣置换术后、右心室心内膜纤维化找不到合适的感知部位等)。其中,一级预防可能更加适合S-ICD系统(治疗率低,不少患者直到电池更换或发生并发症时也未曾治疗)。另外,年轻预计生存期长而需要更换除颤导线者植入S-ICD系统也具有其优势。

非适应证:包括症状性心动过缓需要起搏者或存在频繁单形VT能被ATP有效终止者。

目前S-ICD系统尚不可能完全替代现有的已经很成熟的经静脉心内膜ICD系统,但其问世无疑是ICD治疗的新里程碑,为医患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治疗平台,至少目前可作为ICD系统的有利补充。在部分患者中可作为经静脉ICD的替代,甚至首选。今后S-ICD系统应朝着小巧、高能量、更好抗干扰能力与长寿命方向发展,并需要更的多中心和大样本的临床研究证据。

《疾病分类与代码(修订版)》章节名称及代码(ICD-10)

章节名称及代码(ICD-10)章编码章节名称第1章A00-B99某些传染病和寄生虫病A00-A09肠道传染病A15-Al9结核病A20-A28某些动物源性细菌性疾病A30-A49其他细菌性疾病A50-A64主要为性传播模式的感染A65-A69其他螺旋体病A70-A74由衣原体引起的其他疾病A80-A89中枢神经系统的病毒性感染A90-A99节肢动物媒介的病毒性发热和病毒性出血热B00-B09特征为皮肤和粘膜损害的病毒性感染B15-B19病毒性肝炎B20-B24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病B25-B34其他病毒性疾病B35-B49真菌病B50-B64原虫性疾病B65-B83蠕虫病B85-B89虱病、螨病和其他病虫侵染B90-B94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后遗症B95-B98细菌、病毒和其他传染性病原体B99-B99其他传染病第2章C00-D48肿瘤C00-C14唇、口腔和咽恶性肿瘤C15-C26消化器官恶性肿瘤C30-C39呼吸和胸腔内器官恶性肿瘤C40-C41骨和关节软骨恶性肿瘤C43-C44皮肤黑色素瘤和其他恶性肿瘤C45-C49间皮组织和软组织恶性肿瘤C50-C50乳房恶性肿瘤C51-C58女性生殖器官恶性肿瘤C60-C63男性生殖器官恶性肿瘤C64-C68泌尿道恶性肿瘤C69-C72眼、脑和中枢神经系统其他部位的恶性肿瘤C73-C75甲状腺和其他内分泌腺恶性肿瘤C76-C80不明确、继发和未特指部位的恶性肿瘤C81-C96淋巴、造血和有关组织的恶性肿瘤D00-D09原位肿瘤D10-D36良性肿瘤D37-D48动态未定或动态未知的肿瘤第3章D50-D89血液及造血器官疾病和涉及免疫机制的某些疾患D50-D53营养性贫血D50-D89血液及造血器官疾病和涉及免疫机制的某些疾患D55-D59溶血性贫血D60-D64再生障碍性及其他贫血D65-D69凝血缺陷、紫癜和其他出血性情况D70-D77其他血液和造血器官疾病D80-D89涉及免疫机制的某些疾患第4章

ICD

ICD是什么? ICD的全称是国际疾病分类(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但这并非其最初的名称。在1890年巴黎召开的第一次国际死因分类修订会议中,首次提出了国际死因分类法(international list of causes of death)ILCD,这才是第一版的ICD。 之后每隔十年左右,ICD都会得到一次补充和完善。目前最新的不变国际版ICD(the unchanged international version of ICD)为1994年出版的ICD-10。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ICD-10的使用将不再以10年为修订期限,希望能使用20年或者更长时间,故ICD10仍沿用至今。并且更名为“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但为方便使用,英文简写仍沿用ICD。 那么ICD究竟是什么呢?有什么意义呢?它是who发布的国际权威分类系统,对世界上的疾病进行收集,整合和分类。 ICD主要根据疾病的四个主要特性(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和解剖位置)将疾病分门别类,使其成为一个有序的组合,并用编码的方法来表示。它是一种在流行病学,健康管理和临床中广泛使用的诊断工具。除此之外,它也是一种良好的健康信息记录工具。实际上,世界上大部分国家都使用ICD来进行健康信息的记录,尤其是死亡信息的录入。这为世界卫生组织编纂世界级的健康信息数据库提供了基础。另外,根据ICD编码的详尽信息,政府可以针对疾病的分布来预估国民的健康需求,制定出合理的政策。 且由于ICD编码具有规范性和统一性,许多国家的医疗保险都是以ICD编码为依据,制定保险计划和进行报销。 目前最新的ICD-10,据WHO统计,世界上共有117个国家在使用。我们需要知道的是,ICD的建立目的是为了允许不同国家或地区对在不同时间收集到的死亡和疾病数据,进行系统的记录,分析,解释和比较。 它设计的出发点既不是也不适用于为不同临床项目做索引。 在用于财务方面的研究上,如开账单或资源分配,国际疾病分类也有某些限制。因此,出于不同的应用目的或为了突破系统的功能限制,世界上许多国家在应用国际疾病分类标准时,均采用本地化的方法,例如美国采用的ICD-9-CM,澳大利亚采用的ICD-10-AM,以及我国的ICD-10北京临床版(2011年)。 在这里简单地分析一下ICD-10与ICD-9的区别:1975年出版的ICD-9虽然得到广泛使用,但具有明显的局限性。它的编码量较小,不能将新科技诊疗手段囊括其中,也缺乏时间的观念(如当前,进行性恶化等)和病理生理学的观点(呼吸,支气管过敏等)。而ICD-10则更为全面,丰富,详细,比ICD-9扩展了1.6倍的容量。它的应用范围不仅考虑到疾病统计生命统计,而且照顾到医院管理,科研和医院付款的使用。此外,字母编目也是在ICD-10中首次应用,将原来的“纯数字编码”改为“字母和数字的混合编码”。在如今数字化的知识经济时代,数字化医院是现代医疗发展的趋势,而ICD-10的推广应用正是医院信息系统数字化重要的一部分。 我们可以看到,ICD最近的一次更新是 1990 年起从 ICD-9 向 ICD-10 过渡,ICD-10 的推广应用经历了比过去以往更长,更艰难的更新期,这种现象在已经广泛应用了 ICD-9 的发达国家尤为明显。 以美国为例,在ICD-10出版之前,美国一直使用ICD-9-CM进行死亡信息和其他信息的录入登记(并且将这些信息使用在Medicare的报销过程中)。 因此ICD-10在美国的推广过程可谓一波三折,直到2015年10月,美国才开始使用ICD-10编码进行医疗保险报销的核实。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是由于 ICD 的每一次修订都影响了其他衍生分类及推广应用,其修订本身和新版本的推广更新为医疗信息处理都带来了很大的麻烦和挑战。 由此可见,WHO将于2017年发布的ICD-11的推广也不会例外,甚至会更加艰难。 ICD编码与临床诊断的矛盾

第7章 植入式心电远程监测系统

第7章植入式心电远程监测系统 21世纪将是信息技术与生命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世纪,随着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不断升级, 其特征尺寸已经进入了65nm的深亚微米尺度。以其为基础的信息技术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 并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每一个领域。生命科学技术在其推动下开始了新一轮的快速发展, 同时开始变革传统的医学诊断与治疗模式, 孕育出一系列具有跨学科领域特点的诊断与治疗、保健与康复的崭新方式。医学植入微电子系统就是其中一个快速发展的研究方向, 依靠微电子加工技术的支持、借助无线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进步, 使得医学植入微电子系统可以直接以系统芯片为核心的生物传感与控制系统集成, 实现嵌入生物体内、与生物体直接联接, 完成生物信息检测、处理和再生刺激的功能。体内植入式心电记录器( ECG insertable loop recorder , ILR)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 植入式Holter的开端恰恰是心脏起搏器带来的, 在20世纪80 年代末期植入心脏起搏器已经具有记录感知和起搏事件的功能。Murdock 等人发现对于某些反复发作晕厥的患者,起搏器是其唯一的诊断工具。1992年在加拿大的西安大略大学开始使用植入式心电记录器对不明原因晕厥患者进行长期心电监测。此时应用的是一种植入式Holter的雏形, 它的外形和起搏器相同,尺寸为53mm×60mm×8mm,被称作心脏监测器(cardiac monitor)或晕厥监测器( syncope monitor), 将它埋置于胸前皮下类似于安装起搏器所做的囊袋中。但与起搏器不同, 其记录电极直接连在外壳上而不需要静脉电极导线, 这使植入手术更为简便。目前成熟的产品主要是Medtronic公司生产Reveal Plus, 其仅有8inch长、17g重, 可以进行长达14 个月的心电连续监护。 晕厥临床常见,是指短暂的意识丧失,不需药物或电复律,能自行恢复意识。心律失常是心源性晕厥中最常见的原因,引起的晕厥也是危险性最高、预后较差的一类晕厥。心律失常引起血流动力学障碍,导致心输出量和脑血流明显下降,进而晕厥发作。在美国,晕厥病人占急诊病人的3%,住院病人的1%;国内尚无准确统计,估计远大于此数。频繁发作的晕厥将危害日常生活,造成焦虑和忧郁,甚至有生命危险。国外统计表明所有晕厥患者的死亡率为7.5%,其中心源性晕厥患者的死亡率为18%~33%。即使在直立倾斜试验、电生理检查后仍有26%的晕厥病人不能确诊病因,反复诊断性检查增加个人及社会的医疗负担,因此埋藏式心律失常追踪仪应运而生。晕厥的发生率之高有时让人难以置信:总体人群中约40%的人发生过晕厥,而住院和急诊患者中分别有1%~6%和3%为晕厥患者。晕厥造成的危害也令人吃惊,老年人发生的跌倒10%因晕厥引起,并能造成轻度外伤(29%)和严重致残(6%)。此外,37%的反复晕厥者需改变工作,73%的人发生焦虑或抑郁。而心源性晕厥者6个月内的死亡率>10%,使死亡率增加1倍,并使心源性晕厥成为猝死的先兆。除此,多次住院的晕厥患者,经各种详尽检查仍有30%诊断为原因不明的晕厥。近年来,不明原因晕厥的发生率有增无减,极大刺激了植入式Holter研究与技术的进展。2012年,第四代植入式Holter已在国内用于临床。直立倾斜试验已成为临床较为常用的不明原因晕

宿燕岗:全皮下ICD系统的临床应用

宿燕岗:全皮下ICD系统的临床应用 1970年全球第一台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defibrillator, ICD)在美国巴尔的摩西奈医院完成,1971年美国密苏里大学也成功的进行了ICD的植入。此后,有关ICD 的临床应用研究不断增多。特别是近几年来,ICD已被证明可有效治疗室性心律失常导致的心性猝死,已被多个国际组织推荐为ⅠA类适应证。然而,传统ICD的一些缺点限制了它的广泛应用。 目前通用植入ICD的方法是通过外周静脉送入ICD导线至右心室,并与脉冲发生器相连后埋藏于左胸部皮下。即除颤电极导线在静脉及心腔内,而脉冲发生器在皮下。近几年一种全皮下ICD (subcutaneous ICD,S-ICD)系统问世并开始应用于临床,后者导线及脉冲发生器均位于皮下,除颤导线不直接接触心脏及相关静脉。目前S-ICD?已成为ICD家族的新成员并逐渐在临床上得到了推广应用。 一、设计S-ICD的原动力 众所周知,ICD除颤电极导线在植入术中及术后会出现不少的并发症,包括: 1. 术中并发症:气胸、血胸、心肌穿孔等。个别情况下,如外周静脉栓塞、永存左上腔静脉伴右上腔静脉缺如等,则外周无静脉可选择,此时无法经内科植入ICD系统,只能选择外科开胸将除颤导线缝在心外膜上。 2. 术后并发症: (1)感染并累及心内膜形成感染性心内膜炎(IE),这一并发症会明显恶化患者预后。尤其是ICD或CRT-D的患者,由于其多有严重的基础心脏疾病、肾功能不全等,感染风险增加明显。 (2)三尖瓣返流:由于除颤导线直径粗,尤其是当心室除颤线圈与三尖瓣瓣膜结构发生粘连后更容易发生。因术后严重三尖瓣返流并导致右心衰竭的病例在临床上并非少见。 (3)ICD导线故障率明显大于普通导线(即ICD除颤导线的使用

指南与共识心脏再同步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国专家共识(2021年修订版)

指南与共识心脏再同步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国专家共识 (2021年修订版) 心脏再同步治疗(CRT)是慢性心力衰竭的有效治疗手段之一。随着CRT在我国的推广应用、循证医学证据的日益丰富、再同步技术和疗法的进展,CRT适应证也在不断发展。为进一步规范和指导CRT 在我国的应用,本次专家共识修订了《心脏再同步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建议(2013年修订版)》,更新了CRT适应证,对发展历程、适应证、植入技术、随访和程控提出了新的专家共识,并对CRT涉及的某些争议问题进行了讨论。一背景(一)慢性心力衰竭的流行病学及治疗现状 慢性心力衰竭(心衰)是心血管领域治疗学上的难题,是使患者丧失工作能力,具有较高患病率和死亡率的严重疾患。流行病学资料显示,美国大约有620万人罹患心衰[1],全球心衰患病人数高达3 770万[2]。我国2012—2015年的一项心衰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显示,在≥35岁人群中,心衰患病率为1.3%,较2003年(0.9%)的心衰患病率显著增加[3-4]。按此比率推算,我国≥35岁人群中约有心衰患者1 370万[4]。心衰的死亡率与临床严重程度相关,就中重度心衰而言,5年死亡率可达50%[5]。与此同时,因慢性心衰引发的医疗费用巨大[6]。 近年来,心衰的药物治疗取得了很大进展。在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基础上,又出现了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选择性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抑制剂、窦房结起搏电流(I f)通道阻滞剂、鸟苷酸环化酶激活剂等新型药物[7-10]。然而,仍有相当数量患者疗效不佳。另一方面,晚期心衰虽可采用心脏移植疗法,但受限于传统观念、心脏供体有限及技术等原因,未能普遍开展。而20世纪90年代后期发展起来的心脏再同步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包括心脏再同步治疗起搏器(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 pacemaker,CRT-P)和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 defibrillator,CRT-D),已经成为心衰

疾病编码在电子病历中的临床实践与医疗决策支持

疾病编码在电子病历中的临床实践与医疗决 策支持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电子病历系统逐渐取代了传统的纸质病历,成为医疗行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在电子病历系统中,疾病编码作为一种重要的临床实践工具,不仅为医生们提供了方便准确的疾病记录和管理方式,还对医疗决策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一、疾病编码的定义与应用 疾病编码,指的是将病症、疾病等医学信息转化为特定的代码,以实现统一的记录、分类和管理。常见的疾病编码系统包括国际疾病分类(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ICD)、美国临床修改版(Clinical Modification, ICD-CM)和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ICD-11)等。这些编码系统通过使用特定的编码标准,实现对医疗信息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方便医疗机构和临床医生进行疾病的诊断、治疗和统计分析。 在电子病历系统中,疾病编码的应用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疾病编码方便医生进行病历记录和管理,不仅减少了手写病历的繁琐,还提高了记录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其次,疾病编码为电子病历系统提供了基础数据,可用于临床数据挖掘和质量评估,为医疗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二、疾病编码的优势和挑战 疾病编码在电子病历中的应用具有以下优势:

1. 标准化:疾病编码系统采用统一的编码标准,不受主观因素的影响,使得疾病的诊断和统计分析结果更加准确可靠,便于不同医疗机 构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共享。 2. 自动化:通过电子病历系统自动将疾病转化为编码,减少了手工 录入的错误和时间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 然而,在疾病编码的实践过程中,也存在一些挑战: 1. 码表更新:随着医学知识的不断更新和新疾病的发现,疾病编码 系统需要及时更新码表,以适应新的临床需要。这对于医务人员来说,需要及时学习新的编码规则,增加了一定的工作难度。 2. 可比性问题:不同国家或地区使用的编码系统存在差异,导致疾 病数据的比较和分析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三、疾病编码与临床实践 疾病编码在临床实践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通过疾病编码,医生可以准确记录患者的就诊信息,包括诊断结果、治疗方案、 用药情况等。这些数据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方便医生进行疾病的追踪 和随访,提高了临床决策的科学性和针对性。 其次,疾病编码为医疗机构和疾病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通 过对疾病编码数据的分析,可以揭示出疾病的发病规律、分布情况以 及流行趋势,为疾病的预防、治疗和公共卫生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四、疾病编码与医疗决策支持

ICD编码在医疗资源利用与管理中的作用

ICD编码在医疗资源利用与管理中的作用 医疗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管理是提高卫生保健服务质量的关键。为了 实现医疗数据的统一管理和互通,国际疾病分类(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ICD)编码系统被广泛应用于医疗机构和卫生 部门。ICD编码系统对于医疗资源的利用和管理起着重要作用。本文 将探讨ICD编码在医疗资源利用与管理中的重要性,并介绍它的基本 原理和应用场景。 一、ICD编码的基本原理 ICD编码系统是由世界卫生组织(WHO)开发并发布的标准化编码系统,用于对各种疾病、疾患、损伤和死因进行分类和编码。它的目 的是统一记录和比较疾病和健康问题的各类信息。ICD编码系统基于 临床医学和流行病学的知识,将各种疾病按照特定的规则分成具有相 似特征的类别,并为每个类别指定一个唯一的编码。 ICD编码系统的基本原理是根据疾病的特点和相关信息,将其分类 并进行编码。每个ICD编码由字母和数字组成,包含多个分级(层次)的分类代码。从最高级别开始,ICD编码系统依次细分疾病或问题, 直到可以明确识别特定疾病的编码。这种层级结构使得ICD编码系统 非常灵活和精确,可适用于不同的临床场景和统计需求。 二、ICD编码在医疗资源利用中的作用 1. 疾病统计与监测

ICD编码系统提供了一个统一的标准,用于对疾病和健康问题进行 记录和统计。医疗机构和卫生部门可以通过对患者的诊断和治疗信息 进行编码和分析,了解疾病的发病率、分布情况和趋势变化。这些统 计数据可以帮助政府和决策者制定公共卫生政策,合理配置医疗资源,提供定向的卫生保健服务。 2. 医疗质量评估 利用ICD编码系统,可以对诊断和治疗过程进行标准化和比较,评 估医疗质量和效果。医疗机构可以通过分析不同疾病的就诊情况和治 疗结果,发现问题并及时纠正,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安全性。此外,ICD编码还有助于对医疗过程进行质量和效果指标的建立,为医疗质 量评估提供依据。 3. 医疗资源管理 ICD编码系统为医疗资源的管理和配置提供了基本框架。通过对病 人就诊信息进行编码和统计,医疗机构和卫生部门可以了解各种疾病 的患者需求和资源利用情况,合理规划医疗设施和人力资源,提高资 源的利用效率。此外,ICD编码还可以用于监测医疗资源分布的合理 性和公平性,发现资源短缺和不均衡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 调整和优化。 4. 医学研究和科学发展 ICD编码系统为医学研究和科学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数据基础。通过 对病人的分类和编码,研究人员可以对疾病的发病机制、诊断方法和

专访|宿燕岗:我国心脏性猝死预防需理念先行

专访|宿燕岗:我国心脏性猝死预防需理念先行2019年4月12-13日中国·杭州 最美四月,诗意杭州。2019年4月12-13日,第十七届《心脏节律管理新进展》研讨会在风光旖旎的杭州成功举办。会议一如既往的得到了众多国内心律失常领域一线专家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会议期间,严道医声网有幸围绕心脏性猝死预防相关话题,采访到出席会议的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失常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宿燕岗教授。 严道医声网:您多年来对“心脏节律管理新进展研讨会这一学术平台给予了大力支持。第十七届会议召开之际,首先请您简单谈谈您对这一学术平台的评价和对会议未来发展的祝愿。 宿燕岗教授: 《心脏节律管理新进展》研讨会到今年已经成功举办了17届。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该会议是我国心律失常领域的品牌会议之一。对全国,尤其是浙江省的心律失常诊疗新技术、新概念的推广及应用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相信在沈法荣教授和团队的继续努力筹办下,会议会越办越好。 严道医声网: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是目前国际公认的心脏性猝死的最有效预防手段,但其高达21%的不恰当的电击发生率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其临床应用。您在ICD植入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能否请您从参数设置、操作技巧等方面和我们分享如何减少ICD植入并发症的发生? 宿燕岗教授: 国内每年的心脏性猝死人数约55万,但ICD植入量仅3000台左右。百万人口ICD植入比例和欧美发达国家相比非常低。我觉得造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并不在于顾虑ICD术后的并发症,而是缘于医生和患者对ICD临床应用的价值认知普遍不足。 ICD植入技术本身不复杂,并发症主要是不适当电击。在植入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几个方面来预防和降低误放电的发生:首先要保证心

ICD编码在药物治疗与用药安全中的应用

ICD编码在药物治疗与用药安全中的应用药物治疗与用药安全一直是医疗领域的重要关注点。为了准确识别药物治疗过程中的问题和风险,国际疾病分类(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ICD)编码系统被广泛应用于药物治疗与用药安全的管理和监控中。本文将探讨ICD编码在药物治疗与用药安全中的应用,并分析其优势和局限性。 一、ICD编码在药物治疗中的应用 ICD编码系统是一套用于对疾病和健康问题进行分类的标准编码系统。在药物治疗中,ICD编码可用于记录与药物治疗相关的病症、疾病和并发症等信息,为临床决策和用药安全提供参考依据。通过将药物治疗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编码,医生和药师可以更加准确地评估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效果,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1. 识别药物副作用和不良反应 药物治疗过程中,患者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副作用和不良反应。通过使用ICD编码系统,医生和药师可以准确记录和识别这些问题,并对药物治疗方案进行调整。例如,如果患者在使用特定药物后出现呕吐和皮疹等症状,医生可以使用相应的ICD编码来识别这些不良反应,并决定是否需要更换药物或调整剂量。 2. 分析用药安全问题 药物治疗过程中,由于患者的身体状况、药物相互作用等因素,可能存在用药安全方面的问题。通过ICD编码系统,医生和药师可以将

这些问题进行分类和分析,以提高用药的安全性和合理性。例如,如果某个药物在使用过程中容易导致出血问题,医生可以使用相应的ICD编码来标记这一风险,并在用药决策中谨慎考虑。 二、ICD编码在用药安全中的应用 ICD编码系统不仅可以用于药物治疗环节,还可以在用药安全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将用药相关的问题进行编码和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用药安全的风险和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干预和预防。 1. 药品审评和监管 药品审评和监管机构可以利用ICD编码系统来分析药物使用过程中的安全问题,并对药品进行评估和监管。通过编码记录药物相关的不良事件和并发症,医疗机构和药店可以建立药物安全数据库,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的安全隐患。 2. 用药指南和培训 基于ICD编码系统对药物治疗和用药安全问题进行分析,可以制定相应的用药指南和培训材料。这些指南和培训可以向医生、药师和其他相关人员传达最新的用药安全信息,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药物治疗中的风险和问题。 三、ICD编码的优势和局限性 ICD编码系统在药物治疗与用药安全中的应用具有以下优势:

ICD编码在医疗保险与报销中的应用

ICD编码在医疗保险与报销中的应用ICD编码(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国际疾病分类) 是一种被广泛应用于医学领域的标准编码系统,旨在对各种疾病、伤害、死因等进行统一分类和编码。在医疗保险与报销方面,ICD编码 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将探讨ICD编码在医疗保险与报销中的应用,并分析其优势和挑战。 一、ICD编码简介 ICD编码是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和推广的一种疾病分类系统,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全球范围内的医疗机构和研究机构中。ICD编码 的主要作用是对各种疾病进行分类和编码,以便于医生、研究人员以 及行政部门进行信息记录和统计分析。 二、ICD编码在医疗保险中的应用 1. 保险理赔 在医疗保险中,ICD编码被用于对被保险人的疾病进行编码和记录。当被保险人发生疾病或伤害时,医生会根据病情和诊断结果为其进行ICD编码,并将该编码提交给保险机构,以便进行理赔。ICD编码的使用可以提高理赔的准确性和效率,同时还能为保险机构提供疾病发生 的统计数据,帮助其进行风险评估和保费计算。 2. 保险费率确定

在医疗保险中,保险费率的确定往往与被保险人的风险相关。ICD 编码可以提供疾病发生的详细信息,使保险机构能够更加准确地评估被保险人的风险水平。例如,某人患有严重的慢性疾病,根据ICD编码可以确定其保费较高,而健康人的保费较低。 三、ICD编码在医疗报销中的应用 1. 医疗费用结算 医疗报销是指通过医疗保险制度,将患者在医疗过程中发生的费用进行结算并向患者报销一部分费用。ICD编码在医疗报销中起到关键的作用。医生在对患者进行诊断和治疗时,会为其进行ICD编码,并将此编码提交给医保部门。医保部门根据ICD编码确认患者的疾病和治疗项目,并结算医疗费用,并相应地向患者或医院报销费用。 2. 医疗统计和研究 ICD编码的另一个重要应用是医疗统计和研究。医保部门通过对ICD编码的统计分析,可以了解不同疾病的发病率、治疗情况和药物使用情况等,有助于指导公共卫生政策的制定和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此外,研究人员还可以通过分析ICD编码数据,进行流行病学研究、疾病预防和临床效果评估等。 四、ICD编码应用的优势与挑战 1. 优势 ICD编码的应用可以提高医疗保险与报销的准确性和效率,降低理赔和报销的风险。通过统一的编码系统,可以方便医疗机构、保险机

ICD编码在医疗保险与报销中的应用

ICD编码在医疗保险与报销中的应用ICD(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编码是一种全球通用的医学分类系统,用于对疾病、病因、症状、外部因素和其他与健康相关的因素进行编码和分类。在医疗保险和报销领域,ICD编码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医疗服务的管理和费用的核准提供了便利。 一、ICD编码的基本原理与分类 ICD编码是基于疾病的分类而建立的,其基本原理是将各种不同类型的疾病进行归类并分配特定的编码。ICD编码的分类体系包括多个层次,从高层次的大类别逐渐细分到具体的亚类别。例如,疾病的主要分类按照器官系统划分,然后进一步细分为特定的疾病类型。 二、保险公司使用ICD编码的好处 1. 简化理赔流程:ICD编码为保险公司提供了一个统一的标准,有助于简化理赔流程。医疗服务提供者在申请报销时,只需提供相应的ICD编码,保险公司就能够快速准确地审核并核定赔付金额。 2. 降低欺诈风险:使用ICD编码可以减少欺诈行为的发生。由于ICD编码是一个标准化的系统,保险公司可以通过与医疗记录进行对比,验证申请人的疾病是否真实存在,从而减少虚假报销的可能性。 3. 提供数据分析依据:ICD编码的广泛应用使得保险公司可以收集大量的医疗保险数据,进而开展大规模的数据分析。这些分析可以帮助保险公司更好地了解市场需求、调整保险产品设计,从而提供更优质的保险服务。

三、医疗服务提供者使用ICD编码的好处 1. 规范医疗记录:ICD编码要求医疗服务提供者对每个患者的疾病做出准确的编码,使得医疗记录更为规范化和清晰化。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医疗质量,还方便医生之间的交流和研究。 2. 提高报销准确性:医疗服务提供者通过准确地使用ICD编码,可以获得更高的报销准确性。正确的ICD编码有助于避免由于分类错误或遗漏而导致的报销延误或被拒绝的情况。 3. 加强医疗服务管理:通过ICD编码,医疗服务提供者可以更好地管理自身的医疗服务。例如,可以通过ICD编码的统计分析了解常见疾病的发病率、治疗效果等信息,进而制定更科学的诊疗方案和预防策略。 四、面临的挑战与改进方向 尽管ICD编码在医疗保险与报销中有着诸多优势,但也面临一些挑战。首先,ICD编码系统本身的更新与调整需要与时俱进,以适应新的医疗科学发展和临床实践的需求。其次,一些ICD编码的准确性和适用性仍存在争议,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善。此外,对于非常规或罕见疾病的编码,可能存在困难和不足。 为了进一步提升ICD编码的应用效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一是加强对医疗服务提供者和保险公司的培训和指导,提高他们对ICD编码规则和使用方法的理解和掌握;二是建立更有效的ICD编码评估机制,对现有编码的准确性和适用性进行定期评估和更新;三

疾病分类与代码

疾病分类与代码 疾病分类与代码是医学领域中非常重要的概念与工具。疾病分类系 统用于对各种不同的疾病进行统一的分类和编码,以便于医务人员进 行疾病的诊断、治疗和统计分析等工作。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疾病 分类系统和代码,并探讨其在临床实践和研究中的应用。 一、国际疾病分类(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简称ICD) 国际疾病分类是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简称WHO)制定和推广的一套疾病分类和编码系统。目前最新版本是第十 次修订(ICD-10),已成为全球范围内最为广泛使用的疾病分类系统。 ICD的编码方式由字母与数字组成,共有三至七位数字,代表了不 同的疾病和病情的分类。其中,前三位数字代表大类疾病,后续数字 则表示具体的亚类。例如,ICD-10中的代码“A09”表示肠道传染病中 的“其他细菌性肠炎及大肠炎”。 ICD的应用范围涵盖了医疗保健、疾病监测、统计分析和医学研究 等领域。它为全球卫生数据的统一收集和分析提供了便利,也为临床 医生提供了一个标准的诊断依据。此外,ICD还有利于国际间的卫生 信息交流与共享,对于全球卫生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ICD的特点与应用 ICD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多级分类:ICD采用多级分类的方式,将疾病按照其性质、部位、原因等进行细致划分。这有助于医生对疾病进行准确的分类和诊断, 提高了医疗服务的质量与效率。 2. 全球适用性:ICD是一套全球通用的疾病分类系统,几乎所有的 国家和地区都在其基础上进行本国情况的调整与补充。这种统一的分 类标准有利于跨国医疗合作与疾病数据的比较分析。 3. 动态更新:随着医学科学的不断发展和疾病谱的变化,ICD也在 不断进行修订和更新。新版本的ICD不仅仅是对疾病分类的调整,还 包括对疾病名称、定义和描述等方面的更新与完善。 ICD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临床医学:ICD为医生提供了一个统一的诊断和疾病编码的标准。在临床实践中,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症状和检查结果,通过查询ICD 手册来确定最符合患者情况的疾病代码。 2. 疾病监测与统计:ICD的分类和编码系统有利于对疾病发病率、 死亡率和治疗效果等进行统计和分析。通过使用ICD,医疗机构和卫 生部门可以了解不同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及时制定针对性的预防和 控制措施。 3. 医学研究与教育:研究人员可以利用ICD数据库进行疾病的流行 病学研究和临床试验设计。同时,ICD也被应用于医学教育中,帮助 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疾病分类和编码的原则与方法。 三、其他疾病分类与代码系统

临床路径系统

临床路径系统 一、路径表单 1、支持临床路径维护与导入,可按专业、病种定义临床路径,对照临床路径表单的内容,实现临床路径的阶段、步骤、项目等信息的维护,可维护临床科室常用临床路径; 2、支持临床路径监控规则维护,对于各临床路径实施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一些关键点(例如手术、重点医嘱等),可维护监控规则,检查入径患者是否在指定时间如数完成指定项目 3、支持根据病人的主症状或入院诊断自动、智能判断是否进入临床路径,也可以根据医生需要来自由选择是否进入临床路径; 4、支持对于在路径执行中所产生的不符合路径系统的信息,医生需要分析变异原因,给出变异分析进行收集和统计; 5、支持为病人选择部分或全部退出该病种的临床路径,明确对患者进行出径处理,并填写出径原因。系统后台必须分析变异、退出原因,为管理部门分析出径原因提供数据依据; 6、支持退出路径申请和审核机制; 7、支持准入提示:临床医师下诊断时,如果临床诊断ICD符合临床路径准入ICD,系统可以提醒临床路径医师,给出详细提示信息。如果需要入径,可跳转到出入径管理界面,操作方便快捷; 8、支持路径阶段性提醒功能,可以每天将医护需要给病人实行的治疗方案自动以表单的方式实现; 9、支持路径时间自动提醒,包括手术安排、术前讨论、相关化验等。 10、支持临床路径项目实施记录:对于入径患者,根据实际治疗过程,对临床路径项目进行执行、撤销,并且同步进行项目实施记录; 11、支持病情变异记录:对于入径患者,实际治疗过程中如果出现病情变化或发生意外情况,但是并不影响临床路径整个治疗过程,医师需要进行详细记录,记录病情变异原因和相关详细信息; 12、支持出院控制:如果患者符合入径要求,医生未入径操作和治疗,并且未有合理理由和原因的,患者出院操作暂停执行。 13、支持病情变异分析:对出入径患者出径原因、变异原因进行统计分析,为临床路径的改进和调整提供数据依据。 14、系统能够从HIS中提取病人基本信息,并把相关信息传送至住院医生工作站和护士工作站以及住院结算收费系统。

骨科手术ICD编码主要缺陷与原因分析

骨科手术ICD编码主要缺陷与原因分析 近年来,骨科手术在临床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成为医疗领域的重要一环。而骨科手术ICD编码作为标准化医疗编码系统的一部分,对临床疾病的统计、分析和管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骨科手术的不断发展和技术的不断进步,骨科手术ICD编码在实际应用中也暴露出不少缺陷,严重影响着其准确性和可靠性。本文将对骨科手术ICD编码的主要缺陷进行分析,并探讨造成这些缺陷的原因,以期为改进和优化骨科手术ICD编码提供参考和指导。 一、主要缺陷分析 1. 编码不准确 在实际应用中,很多骨科手术的ICD编码并不准确,有时甚至出现明显的错误编码。这主要是因为医务人员对于某些专业术语的理解不够深入或者对疾病分类标准的掌握不够精准,导致了编码的不准确性。 2. 编码选项繁多 骨科手术涉及的疾病种类繁多,不同的手术可能对应数十种不同的ICD编码选项。在实际操作时,医护人员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查找和选择合适的编码,容易出现选项繁多、混淆不清的情况。 3. 编码与手术不匹配 有时候医务人员在进行骨科手术ICD编码时,存在将编码与实际手术操作不匹配的情况,容易造成统计数据的偏差和失真。 4. 编码更新不及时 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和技术的不断更新,骨科手术ICD编码体系也需要不断地进行更新和完善。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有些医疗机构对编码的更新不够及时,导致新的技术和手术无法得到正确的编码。 二、原因分析 1. 医务人员专业水平不足 目前一些医疗机构内,尤其是一些基层医院,医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对ICD编码的理解程度还有待提高。他们可能对于疾病分类标准的了解不够深入,对于某些专业术语的使用和理解有偏差,容易导致编码的不准确性。 2. 编码工作不得力

国际疾病分类编码系统(ICD)简介

国际疾病分类编码系统(ICD)简介国际疾病分类编码系统(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简称ICD)是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简称WHO)制定并管理的一套用于对疾病进行分类和编码的标准工具。ICD编码系统的作用在于统一全球范围内对疾病、疾病原因、死因以及与健康相关的行为和情况的描述和编码,以支持世界各国在卫生领域的统计、研究和决策。本文将对ICD编码系统的历史背景、发展、结构和应用进行简要介绍。 一、历史背景 ICD编码系统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53年,当时是为了统计统计法国人口中的疾病而建立的。经过多次修订和扩展,ICD于1948年被WHO正式采用,并至今保持了持续更新和完善。随着全球卫生状况的变化和临床医学的发展,ICD系统也逐渐从简单的疾病分类扩展至包括医疗、行为和社会领域的多个方面。 二、发展与结构 ICD编码系统的发展是一个持续的进程,每隔一段时间进行一次全面修订,并根据全球卫生状况的变化和最新的医学知识进行更新。当前最新版本是ICD-10,该版本于1992年发布,主要由疾病编码和分类的两部分组成。 在疾病编码方面,ICD系统使用由字母和数字组成的编码,其中字母表示疾病所属的章节,数字表示具体的分类。例如,“A00-A09”表示

肠道传染病,而“A00”表示霍乱,而“A01”则表示嗜血杆菌病等。通过这种方式,医生和公共卫生工作者可以使用统一的编码来记录和汇总疾病数据。 在分类方面,ICD系统将疾病细分为多个章节、类别和亚类别,以便更好地组织和管理疾病信息。例如,章节I是感染性和寄生虫病,章节II是肿瘤,章节III是血液和免疫系统疾病等。每个章节下面包含多个类别,每个类别下面又包含多个亚类别,以此类推。 三、应用 ICD编码系统在临床医学、公共卫生、医疗统计、疾病研究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以下是ICD系统的几个主要应用方面: 1. 临床诊断和治疗:医生可以使用ICD编码系统来记录和报告病人的诊断结果,以便于沟通和共享医疗信息。此外,ICD编码系统还为医生提供了对相关疾病的准确定义和分类,以指导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决策。 2. 疾病监测和流行病学研究:公共卫生工作者和研究人员可以使用ICD编码系统对疾病进行统计和分析,以监测疾病的流行情况、趋势和分布。这些数据对于制定公共卫生政策和采取预防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3. 国际比较和数据汇总:ICD编码系统在国际间的数据比较和共享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由于ICD系统是全球范围内通用的标准工具,各

心衰的器械治疗进展

心衰的器械治疗进展 心力衰竭(心衰)是全球性的心血管挑战,是心血管疾病最后的战场。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在西方发达国家,心衰患病率高达1.5%-2%。中国成人心衰患病率约为0.9%,预计总人数超过400万人。心衰患者病死率与严重程度相关,5年死亡率可高达50%。药物是心衰治疗的基础,而近年越来越多的临床试验证据显示,以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为代表的器械治疗能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进一步降低心衰患者的死亡率,提高生活质量。器械治疗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笔者就心衰器械治疗的现况及相关展望作一梳理。 1、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包括MADIT-CRT在内的一系列研究强有力地证明了CRT治疗心衰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指南推荐用于药物控制不佳、左室射血分数(LVEF)≤35%、宽QRS波的心衰患者。尽管如此,CRT治疗也存在一些临床棘手的问题,比如术后无反应、膈肌刺激、右室电极心尖部起搏非生理性、左室电极远期阈值升高等等。此背景下应运而生的相关新技术在提高CRT反应率、减少并发症上取得一定突破。 1.1 左室四极导线和多位点起搏技术

左室四级导线的4个电极(D1、M2、M3、P4)和右室电极能形成10个不同起搏向量配置,能有效降低左室起搏阈值、避免膈肌刺激、降低左室导线脱位风险。此基础上由圣犹达公司推出的左室多位点起搏技术(MPP)能提供左室双位点起搏,进一步改善室内同步收缩性和血流动力学效果(图1)。Pappone C等入选44例有CRT适应证的患者,随机分为传统CRT治疗组(22例)和MPP组(22例),随访12个月结果显示,尽管在术后反应率上MPP组略高于传统组(76% vs 57%,P=0.33),但MPP组在降低左室收缩末期容积(-25% vs -18%,P=0.03)和改善LVEF上(+15% vs +5%,P<0.001)明显优于传统组。国内由华伟教授牵头的中国慢性心衰患者中MPP性能的上市后研究正在进行,其初步反映MPP改善CRT术后急性血流动力学效果的研究结果将于近期亚太心律失常年会上公布。 图1. 左室多位点起搏示意图 1.2 CRT生理性起搏模式:AdaptivCRT

125例起搏器植入术后动态心电图分析

125例起搏器植入术后动态心电图分析 目的采用动态心电图观察起搏器功能及临床意义,探讨DCG对起搏器随访的价值。方法对125例起搏器植入患者的动态心电图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起搏异常3例,感知异常8例,起搏器特殊功能56例,根据DCG结果对起搏器进行相应的调整取得良好效果。结论DCG能提供完整的起搏器工作信息,為明确起搏器工作状态,调整参数提供可靠依据,且较常规心电图检出率高,是患者随访的重要方法之一。 标签:动态心电图;起搏器;特殊功能 现代心脏起搏器能诊断、预防和治疗缓慢性及快速性心律失常并存储信息,能治疗某些非心律失常性疾病如心力衰竭。随着起搏器的特殊功能增多,起搏心电图的分析更加困难。本文就125例起搏器动态心电图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起搏器工作状态、特殊功能心电图表现及临床意义,探讨动态心电图对起搏器随访的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09~2012年我院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随访患者125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49例,女性76例,年龄16~95岁,临床诊断冠心病104例,扩张型心病1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7例,高血压性心脏病13例。起搏类型VVI型24例,DDD型99例,ICD2例(单腔1例,双腔1例)。起搏随访时间术后7d~10年。 1.2 方法全部病例先行十二导心电图检查,然后采用DELMAR公司三导动态心电记录仪记录24h动态心电图,专人回放,开启起搏分析,采用人机对话模式,正确判断起搏器功能。全部病例在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束后使用起搏程控仪行起搏器程控功能分析检查。 2 结果 检出起搏器起搏异常3例,起搏器感知异常8例,起搏器特殊功能56例,起搏器介导性心律失常1例。起搏器特殊功能共检出9种,包括非竞争性心房起搏,房性期前收缩后反应,心室起搏管理(MVP),自动模式转换,噪音反转、自动A V搜索、心室安全起搏、室性期前收缩后反应、抗心动过速起搏,见表1。检出结果均与程控仪显示结果相符合。常规心电图的起搏器异常及特殊功能检出率明显低于动态心电图(见表2)。 3 讨论 起搏器起搏功能异常常见于起搏器电池耗竭、起搏电极部分或完全断裂、脱位,亦可见于心肌阻力或阈值改变。起搏器感知异常分为感知不足和过感知,感

ICD编码在医疗保险与报销中的应用

ICD编码在医疗保险与报销中的应用医疗保险与报销是现代社会中对于个体医疗费用的经济保障和补偿 手段,而ICD编码作为一种国际通用的疾病分类系统,对于医疗保险 与报销的实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将探讨ICD编码在医疗保险与 报销中的应用,并分析其影响和意义。 一、ICD编码的概述 1. ICD编码的定义 ICD编码(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国际疾病分类) 是由世界卫生组织制定和发布的一套疾病、病伤和死因的分类系统。 它通过标准化的编码方式,将不同疾病和病伤进行分类和统计,为医 疗保险业务的实施提供科学有效的支持。 2. ICD编码的结构 ICD编码由多个层级组成,包括章节(Chapter)、类(Category)、亚类(Subcategory)和编码(Code)等层级。每个编码都对应一个特 定的疾病或病伤,其中编码的前几位数字表示不同的章节或类别,后 面的数字逐级进行详细分类。 二、ICD编码在医疗保险与报销中的应用 1. 诊断编码 在医疗保险业务中,ICD编码主要用于对患者的诊断进行分类和统计。医保机构通过审核医疗记录中的ICD编码,判断医疗费用的合理

性和报销范围。不同的诊断编码对应不同的医疗费用报销政策,ICD 编码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个体的医疗费用报销比例。 2. 报销审查 ICD编码在医保报销审查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医疗机构在提交报销申请时,需要提供与患者病情相关的ICD编码。医保机构通过审核编码的准确性,判断申请报销的医疗费用是否符合规定,避免不必要的纠纷和损失。 3. 统计数据分析 ICD编码还可以用于医疗保险与报销相关数据的统计分析。通过对编码进行分类和汇总,可以统计不同类型疾病的发病率、治疗效果以及医疗费用等信息。这些数据对医保政策的调整和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三、ICD编码在医疗保险与报销中的意义 1. 促进合理用药 通过对ICD编码进行统计分析,医保机构可以了解不同疾病的治疗方案和药物使用情况,进而制定相应的报销政策。这有利于促进医生合理开药、患者按疗程用药,避免不必要的药物滥用和费用浪费。 2. 控制医疗费用 ICD编码在医疗保险与报销中发挥了控制医疗费用的作用。通过对临床诊断编码的准确审查,医保机构可以避免对不合理诊断和治疗的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