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加热温升计算

电加热温升计算
电加热温升计算

电加热器的设计和计算时间:2007-11-10来源:发布评论进入论坛

一、电加热器的设计计算,一般按以下三步进行:

1、计算从初始温度在规定的时间内加热至设定温度的所需要的功率

2、计算维持介质温度不变的前提下,实际所需要的维持温度的功率

3、根据以上两种计算结果,选择加热器的型号和数量。总功率取以上二种功率的最大值并考虑1.2系数。

公式:

1、初始加热所需要的功率

KW = ( C1M1△T + C2M2△T )÷ 864/P + P/2

式中:C1C2分别为容器和介质的比热(Kcal/Kg℃)

M1M2分别为容器和介质的质量(Kg)

△T为所需温度和初始温度之差(℃)

H为初始温度加热到设定温度所需要的时间(h)

P最终温度下容器的热散量(Kw)

2、维持介质温度抽需要的功率

KW=C2M3△T/864+P

式中:M3每小时所增加的介质kg/h

二、性能曲线

下面是一些在电加热计算中经常要用到的性能曲线,对我们的设计是很有帮助的。

三、电加热器设计计算举例:

有一只开口的容器,尺寸为宽500mm,长1200mm,高为600mm,容器重量150Kg。内装500mm高度的水,容器周围都有50mm的保温层,材料为硅酸盐。水需3小时内从15℃加热至70℃,然后从容器中抽取20kg/h的70℃的水,并加入同样重量的水。需要多大的功率才能满足所要的温度。

技术数据:

1、水的比重:1000kg/m3

2、水的比热:1kcal/kg℃

3、钢的比热:0.12kcal/kg℃

4、水在70℃时的表面损失4000W/m2

5、保温层损失(在70℃时)32W/m2

6、容器的面积:0.6m2

7、保温层的面积:2.52m2

初始加热所需要的功率:

容器内水的加热:C1M1△T = 1×(0.5×1.2×0.5×1000)×(70-15) = 16500 kcal

容器自身的加热:C2M2△T = 0.12×150×(70-15) = 990 kcal

平均水表面热损失:0.6m2 × 4000W/m2 × 3h × 1/2 × 864/1000 = 3110.4 kcal

平均保温层热损失:2.52m2 × 32W/m2 × 3h × 1/2 × 864/1000 = 104.5 kcal

(考虑20%的富裕量)

初始加热需要的能量为:(16500 + 990 + 3110.4 + 104.5)×1.2 = 70258.8 kcal/kg℃工作时需要的功率:

加热补充的水所需要的热量:20kg/H × (70-15)×1kcal/kg℃ = 1100kcal

水表面热损失:0.6m2 × 4000W/m2 × 1h × 864/1000 = 2073.6 kcal

保温层热损失:2.52m2 × 32W/m2 × 1h × 864/1000 = 69.67 kcal

(考虑20%的富裕量)

工作加热的能量为:(1100 + 2073.6 + 69.6)×1.2 = 6486.54 kcal/kg℃

工作加热的功率为:6486.54 ÷864÷1 = 7.5 kw

初始加热的功率大于工作时需要的功率,加热器选择的功率至少要27.1kw。

最终选取的加热器功率为35kw。

电加热器的设计资料及功率计算

计量单位

1.功率:W、Kw 1Kw=3.412BTU/hr英热单位/小时=1.36(马力)=864Kcal/hr

2.重量:kg 1Kg=2.204621b(磅)

3.流速:m/min

4.流量:m3/min、kg/h

5.比热:Kcal/(kg℃) 1Kcal/(Kg℃)=1BTU/hr.°F=418

6.8J/(Kg℃)

6.功率密度:W/cm2 1W/cm2=6.4516 W/in2

7.压力:Mpa

8.导热系数:W/(m℃) 1 W/(m℃)=0.01J/(cm s℃)=0.578Btu/(ft.h.F)

9.温度:℃ 1F=9/5℃+32 1R=9/5℃+491.67 1K=1℃+273.15

电加热器功率计算

加热功率的计算有以下三个方面:

● 运行时的功率● 起动时的功率● 系统中的热损失

所有的计算应以最恶劣的情况考虑:

● 最低的环境温度● 最短的运行周期

● 最高的运行温度● 加热介质的最大重量(流动介质则为最大流量)

计算加热器功率的步骤

● 根据工艺过程,画出加热的工艺流程图(不涉及材料形式及规格)。

● 计算工艺过程所需的热量。

● 计算系统起动时所需的热量及时间。

● 重画加热工艺流程图,考虑合适的安全系数,确定加热器的总功率。

● 决定发热元件的护套材料及功率密度。

● 决定加热器的形式尺寸及数量。

● 决定加热器的电源及控制系统。

电加热器功率计算的基本方法

康能电加热器发表时间:2010-07-30

一、加热功率的计算有以下三个方面:

● 起动时的功率● 运行时的功率● 系统中的热损失

二、所有的计算应以最恶劣的情况考虑:

● 最低的环境温度

● 最短的运行周期

● 最高的运行温度

● 加热介质的最大重量(流动介质则为最大流量)

三、电加热器功率设计的步骤:

● 根据工艺过程,画出加热的工艺流程图(不涉及材料形式及规格)。

● 计算工艺过程所需的热量。

● 计算系统起动时所需的热量及时间。

● 考虑合适的安全系数,确定加热器的总功率。

● 决定发热元件的护套材料及功率密度。

● 决定加热器的形式尺寸及数量。

● 决定加热器的电源及控制系统。

四、基本公式:

1、初始加热所需要的功率:

kw=(C1M1ΔT+C2M2ΔT)+864/p+p/2

式中:C1、C2分别为容器和介质的比热(kcal/kg℃)

M1、M2分别为容器和介质的质量(kg)

ΔT为所需温度和初始温度之差(℃)

H为初始温度加热至设定温度所需要的时间(h)

P为最终温度下容器的散热量(kw)

2、维持介质温度所需要的功率:

kw=C2M3ΔT/864+P

式中:M3每小时所增加的介质(kg/h)

总功率:取以上两种功率的最大值并考虑1.2系数。

电加热器功率计算

一、一般按以下三步进行电加热器的设计计算: 1.计算维持介质温度不变的前提下,实际所需要的维持温度的功率 2.计算从初始温度在规定的时间内加热至设定温度的所需要的功率 3.根据以上两种计算结果,选择加热器的型号和数量。总功率取以上二种功率的最大值并考虑系数。公式: 1.维持介质温度抽需要的功率 KW=C2M3△T/864+P 式中:M3每小时所增加的介质kg/h 2.初始加热所需要的功率 KW = ( C1M1△T + C2M2△T )÷ 864/P + P/2 式中:C1C2分别为容器和介质的比热(Kcal/Kg℃) M1M2分别为容器和介质的质量(Kg) △T为所需温度和初始温度之差(℃) H为初始温度加热到设定温度所需要的时间(h) P最终温度下容器的热散量(Kw) 二、电加热性能曲线下面是一些在电加热计算中经常要用到的性能曲线。

三、设计计算举例: 有一只开口的容器,尺寸为宽500mm,长1200mm,高为600mm,容器重量150Kg。内装500mm高度的水,容器周围都有50mm的保温层,材料为硅酸盐。水需3小时内从15℃加热至70℃,然后从容器中抽取20kg/h 的70℃的水,并加入同样重量的水。需要多大的功率才能满足所要的温度。 技术数据: 1、水的比重:1000kg/m3 2、水的比热:1kcal/kg℃ 3、钢的比热:kg℃ 4、水在70℃时的表面损失4000W/m2 5、保温层损失(在70℃时)32W/m2 6、容器的面积:

7、保温层的面积: 初始加热所需要的功率: 容器内水的加热:C1M1△T = 1×(×××1000)×(70-15) = 16500 kcal 容器自身的加热:C2M2△T = ×150×(70-15) = 990 kcal 平均水表面热损失:× 4000W/m2 × 3h × 1/2 × 864/1000 = kcal 平均保温层热损失:× 32W/m2 × 3h × 1/2 × 864/1000 = kcal (考虑20%的富裕量) 初始加热需要的能量为:(16500 + 990 + + )× = kcal/kg℃ 工作时需要的功率: 加热补充的水所需要的热量:20kg/H × (70-15)×1kcal/kg℃ = 1100kcal 水表面热损失:× 4000W/m2 × 1h × 864/1000 = kcal 保温层热损失:× 32W/m2 × 1h × 864/1000 = kcal (考虑20%的富裕量) 工作加热的能量为:(1100 + + )× = kcal/kg℃ 工作加热的功率为:÷864÷1 = kw 初始加热的功率大于工作时需要的功率,加热器选择的功率至少要。 最终选取的加热器功率为35kw。

水处理常用计算公式汇总

水处理常用计算公式汇总 水处理公式是我们在工作中经常要使用到的东西,在这里我总结了几个常常用到的计算公式,按顺序分别为格栅、污泥池、风机、MBR、AAO进出水系统以及芬顿的计算,大家可有目的性的观看。 格栅的设计计算 一、格栅设计一般规定 1、栅隙 (1)水泵前格栅栅条间隙应根据水泵要求确定。 (2)废水处理系统前格栅栅条间隙,应符合下列要求:最大间隙40mm,其中人工清除 25~40mm,机械清除16~25mm。废水处理厂亦可设置粗、细两道格栅,粗格栅栅条间隙 50~100mm。 (3)大型废水处理厂可设置粗、中、细三道格栅。 (4)如泵前格栅间隙不大于25mm,废水处理系统前可不再设置格栅。 2、栅渣 (1)栅渣量与多种因素有关,在无当地运行资料时,可以采用以下资料。 格栅间隙16~25mm;0.10~0.05m3/103m3(栅渣/废水)。 格栅间隙30~50mm;0.03~0.01m3/103m3(栅渣/废水)。 (2)栅渣的含水率一般为80%,容重约为960kg/m3。 (3)在大型废水处理厂或泵站前的大型格栅(每日栅渣量大于0.2m3),一般应采用机械清渣。3、其他参数 (1)过栅流速一般采用0.6~1.0m/s。 (2)格栅前渠道内水流速度一般采用0.4~0.9m/s。 (3)格栅倾角一般采用45°~75°,小角度较省力,但占地面积大。 (4)机械格栅的动力装置一般宜设在室内,或采取其他保护设备的措施。 (5)设置格栅装置的构筑物,必须考虑设有良好的通风设施。 (6)大中型格栅间内应安装吊运设备,以进行设备的检修和栅渣的日常清除。 二、格栅的设计计算 1、平面格栅设计计算 (1)栅槽宽度B 式中,S 为栅条宽度,m;n 为栅条间隙数,个; b 为栅条间隙,m;为最大设计流量, m3/s;a 为格栅倾角,(°);h为栅前水深,m,不能高于来水管(渠)水深;v 为过栅流速, m/s。 (2)过栅水头损失如

加热器功率计算

三、电加热器设计计算举例: 有一只开口的容器,尺寸为宽500mm,长1200mm,高为600mm,容器重量150Kg。内装500mm高度的水,容器周围都有50mm的保温层,材料为硅酸盐。水需3小时内从15℃加热至70℃,然后从容器中抽取20kg/h的70℃的水,并加入同样重量的水。需要多大的功率才能满足所要的温度。 技术数据: 1、水的比重:1000kg/m3 2、水的比热:1kcal/kg℃ 3、钢的比热:0.12kcal/kg℃ 4、水在70℃时的表面损失4000W/m2 5、保温层损失(在70℃时)32W/m2 6、容器的面积:0.6m2 7、保温层的面积:2.52m2 初始加热所需要的功率: 容器内水的加热:C1M1△T = 1×(0.5×1.2×0.5×1000)×(70-15) = 16500 kcal 容器自身的加热:C2M2△T = 0.12×150×(70-15) = 990 kcal 平均水表面热损失:0.6m2 ×4000W/m2 ×3h ×1/2 ×864/1000 = 3110.4 kcal 平均保温层热损失:2.52m2 ×32W/m2 ×3h ×1/2 ×864/1000 = 104.5 kcal (考虑20%的富裕量)

初始加热需要的能量为:(16500 + 990 + 3110.4 + 104.5)×1.2 = 70258.8 kcal/kg℃ 工作时需要的功率: 加热补充的水所需要的热量:20kg/H ×(70-15)×1kcal/kg℃= 1100kcal 水表面热损失:0.6m2 ×4000W/m2 ×1h ×1/2 x 864/1000 = 1036.8kcal 保温层热损失:2.52m2 ×32W/m2 ×1h ×1/2 x864/1000 = 34.84 kcal (考虑20%的富裕量) 工作加热的能量为:(1100 +1036.8 + 34.84)×1.2 = 2605.99 kcal/kg℃工作加热的功率为:2605.99÷864÷1 = 3.02kw 初始加热的功率大于工作时需要的功率,加热器选择的功率至少要27.1kw。 最终选取的加热器功率为35kw。

机械机电毕业设计_液压系统设计计算实例

液压系统设计计算实例 ——250克塑料注射祝液压系统设计计算 大型塑料注射机目前都是全液压控制。其基本工作原理是:粒状塑料通过料斗进入螺旋推进器中,螺杆转动,将料向前推进,同时,因螺杆外装有电加热器,而将料熔化成粘液状态,在此之前,合模机构已将模具闭合,当物料在螺旋推进器前端形成一定压力时,注射机构开始将液状料高压快速注射到模具型腔之中,经一定时间的保压冷却后,开模将成型的塑科制品顶出,便完成了一个动作循环。 现以250克塑料注射机为例,进行液压系统设计计算。 塑料注射机的工作循环为: 合模→注射→保压→冷却→开模→顶出 │→螺杆预塑进料 其中合模的动作又分为:快速合模、慢速合模、锁模。锁模的时间较长,直到开模前这段时间都是锁模阶段。 1.250克塑料注射机液压系统设计要求及有关设计参数 1.1对液压系统的要求 ⑴合模运动要平稳,两片模具闭合时不应有冲击; ⑵当模具闭合后,合模机构应保持闭合压力,防止注射时将模具冲开。注射后,注射机构应保持注射压力,使塑料充满型腔; ⑶预塑进料时,螺杆转动,料被推到螺杆前端,这时,螺杆同注射机构一起向后退,为使螺杆前端的塑料有一定的密度,注射机构必需有一定的后退阻力; ⑷为保证安全生产,系统应设有安全联锁装置。 1.2液压系统设计参数 250克塑料注射机液压系统设计参数如下: 螺杆直径40mm 螺杆行程200mm 最大注射压力153MPa 螺杆驱动功率5kW 螺杆转速60r/min 注射座行程230mm 注射座最大推力27kN 最大合模力(锁模力) 900kN 开模力49kN 动模板最大行程350mm 快速闭模速度0.1m/s 慢速闭模速度0.02m/s 快速开模速度0.13m/s 慢速开模速度0.03m/s 注射速度0.07m/s 注射座前进速度0.06m/s 注射座后移速度0.08m/s 2.液压执行元件载荷力和载荷转矩计算 2.1各液压缸的载荷力计算 ⑴合模缸的载荷力 合模缸在模具闭合过程中是轻载,其外载荷主要是动模及其连动部件的起动惯

分析化学计算公式汇总

分析化学主要计算公式总结 第二章误差和分析数据处理 (1)误差 绝对误差δ=x-μ相对误差=δ/μ*100% (2)绝对平均偏差: △=(│△1│+│△2│+……+│△n│)/n (△为平均绝对误差;△1、△2、……△n为各次测量的平均绝对误差)。(3)标准偏差 相对标准偏差(RSD)或称变异系数(CV) RSD=S/X*100% (4)平均值的置信区间: *真值落在μ±1ζ区间的几率即置信度为68.3% *置信度——可靠程度 *一定置信度下的置信区间——μ±1ζ

对于有限次数测定真值μ与平均值x之间有如下关系: s:为标准偏差 n:为测定次数 t:为选定的某一置信度下的几率系数(统计因子) (5)单个样本的t检验 目的:比较样本均数所代表的未知总体均数μ和已知总体均数μ0。 计算公式: t统计量: 自由度:v=n - 1 适用条件: (1) 已知一个总体均数; (2) 可得到一个样本均数及该样本标准误; (3) 样本来自正态或近似正态总体。 n=35, =3.42, S =0.40,

(备择假设 , (6)F检验法是英国统计学家Fisher提出的,主要通过比较两组数据的方差 S^2,以确定他们的精密度是否有显著性差异。至于两组数据之间是否存在系统误差,则在进行F检验并确定它们的精密度没有显著性差异之后,再进行t 检验。样本标准偏差的平方,即(“^2”是表示平方):S^2=∑(X-X平均)^2/(n-1)

两组数据就能得到两个S^2值,S 大^2和S 小^2 F=S 大^2/S 小^2 由表中f 大和f 小(f 为自由度n-1),查得F 表, 然后计算的F 值与查表得到的F 表值比较,如果 F < F 表 表明两组数据没有显著差异; F ≥ F 表 表明两组数据存在显著差异 (7)可疑问值的取舍: G 检验法 G=S x x 第三章 滴定分析法概论 主要化学公式 (1)物质的量浓度 c B =n B /V B (2)物质的量与质量的关系 n B =m B /M B (3)滴定剂与待测物质相互作用的计算 c A V A =a/tc T V T c T V T =t/a(1000m A /M A ) (4)滴定度与滴定剂浓度之间的关系 T T/A =a/tc T M A/1000 (5)待测组分质量分数的计算 ωA =(T T/A V T )/S*100%=S cTVTMA t a 1000/*100%

液压传动——液压传动系统设计与计算

第九章液压传动系统设计与计算 液压系统设计的步骤大致如下: 1.明确设计要求,进行工况分析。 2.初定液压系统的主要参数。 3.拟定液压系统原理图。 4.计算和选择液压元件。 5.估算液压系统性能。 6.绘制工作图和编写技术文件。 根据液压系统的具体内容,上述设计步骤可能会有所不同,下面对各步骤的具体内容进行介绍。 第一节明确设计要求进行工况分析 在设计液压系统时,首先应明确以下问题,并将其作为设计依据。 1.主机的用途、工艺过程、总体布局以及对液压传动装置的位置和空间尺寸的要求。 2.主机对液压系统的性能要求,如自动化程度、调速范围、运动平稳性、换向定位精度以及对系统的效率、温升等的要求。 3.液压系统的工作环境,如温度、湿度、振动冲击以及是否有腐蚀性和易燃物质存在等情况。 图9-1位移循环图 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应对主机进行工况分析,工况分析包括运动分析和动力分析,对复杂的系统还需编制负载和动作循环图,由此了解液压缸或液压马达的负载和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以下对工况分析的内容作具体介绍。 一、运动分析 主机的执行元件按工艺要求的运动情况,可以用位移循环图(L—t),速度循环图(v—t),或速度与位移循环图表示,由此对运动规律进行分析。 1.位移循环图L—t 图9-1为液压机的液压缸位移循环图,纵坐标L表示活塞位移,横坐标t表示从活塞启动到返回原位的时间,曲线斜率表示活塞移动速度。该图清楚地表明液压机的工作循环分别由快速下行、减速下行、压制、保压、泄压慢回和快速回程六个阶段组成。 2.速度循环图v—t(或v—L) 工程中液压缸的运动特点可归纳为三种类型。图9-2为三种类型液压缸的v—t图,第一种如图9-2中实线所示,液压缸开始作匀加速运动,然后匀速运动,

液压传动系统设计与计算

液压传动系统设计与计算 第九章液压传动系统设计与计算 液压系统设计的步骤大致如下: 1.明确设计要求,进行工况分析。 2.初定液压系统的主要参数。 3.拟定液压系统原理图。 4.计算和选择液压元件。 5.估算液压系统性能。 6.绘制工作图和编写技术文件。 根据液压系统的具体内容,上述设计步骤可能会有所不同,下面对各步骤的具体内容进行介绍。第一节明确设计要求进行工况分析 在设计液压系统时,首先应明确以下问题,并将其作为设计依据。 1.主机的用途、工艺过程、总体布局以及对液压传动装置的位置和空间尺寸的要求。 2.主机对液压系统的性能要求,如自动化程度、调速范围、运动平稳性、换向定位精度以及对系统的效率、温升等的要求。 3.液压系统的工作环境,如温度、湿度、振动冲击以及是否有腐蚀性和易燃物质存在等情况。 位移循环图图9-1 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应对主机进行工况分析,工况分析包括运动分析和动力分析,对复杂的系统还需编制负载和动作循环图,由此了解液压缸或液压马达的负载和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以下对工况分析的内容作具体介绍。 一、运动分析 主机的执行元件按工艺要求的运动情况,可以用位移循环图(L—t),速度循环图(v—t),或速度与位移循环图表示,由此对运动规律进行分析。 1.位移循环图L—t 图9-1为液压机的液压缸位移循环图,纵坐标L表示活塞位移,横坐标t表示从活塞启动到返回原位的时间,曲线斜率表示活塞移动速度。该图清楚地表明液压机的工作循环分别由快速下行、减速下行、压制、保压、泄压慢回和快速回程六个阶段组成。 2.速度循环图v—t(或v—L) 工程中液压缸的运动特点可归纳为三种类型。图9-2为三种类型液压缸的v—t图,第中实线所示,液压缸开始作匀加速运动,然后匀速运动,9-2一种如图

实务中的计算公式汇总讲解

罗列了实务中的公式,特别复杂的已经自动过滤,★为个人综合考试概率和公式本身重要性 第二篇第六章 安全疏散 百人宽度指标 ★★★★★ 百人宽度指标是每百人在允许疏散时间内,以单股人流形式疏散所需的疏散宽度。 b t A N ??= 百人宽度指标 (式2-6-1) 式中:N ——疏散人数(即100人); t ——允许疏散时间,min ; A ——单股人流通行能力(平、坡地面为43人/min ;阶梯地面为37人/min); b ——单股人流宽度,0.55~0.60m 。 第八章 建筑防爆 泄压面积计算 ★★★★ 爆炸能够在瞬间释放出大量气体和热量,使室内形成很高的压力,为了防止建筑物的承重构件因强大的爆炸力遭到破坏,将一定面积的建筑构、配件做成薄弱泄压设施,其面积称为泄压面积。根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有爆炸危险的甲、乙类厂房,其泄压面积宜按下式计算,但当厂房的长径比大于3时,宜将该建筑划分为长径比小于等于3的多个计算段,各计算段中的公共截面不得作为泄压面积: 3 2 10CV A = (式2-8-1) 式中 A — 泄压面积(㎡); V — 厂房的容积(m 3); C — 厂房容积为1000m 3时的泄压比(㎡/m 3) 最大爆炸压力计算 ★ 对易爆建筑物在设计时需要有一个压力峰值的估算,作为确定窗户面积、屋盖轻重等的依据,使得易爆场所一旦发生燃爆能及时泄爆减压。Dragosavic 给出了最大爆炸压力计算公式: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式2-8-2) 式中 △P 错误!未指定书签。—最大爆炸压力(kPa); 泄压系数,房间体积与泄 第三篇 第四章 水喷雾灭火系统 水雾喷头布置的基本原则是,保护对象的水雾喷头数量应根据设计喷雾强度、保护面积和水雾喷头特性,按水雾喷头流量计算公式3-4-1和保护对象水雾喷头数量计算公式3-4-2计算确定,水雾喷头的布置应使水雾直接喷射和完全覆盖保护对象,如不能满足要求时应增加水雾喷头的数量;水雾喷头与保护对象之间的距离不得大于水雾喷头的有效射程;水雾喷头、管道与电气设备带电(裸露)部分的安全净距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p K q 10= (3-4-1) ★★★ 式中:q ——水雾喷头的流量(L/min ); P——水雾喷头的工作压力(MPa); K——水雾喷头的流量系数,取值由生产厂提供。 q W S N ?= (3-4-2) 式中:N——保护对象的水雾喷头的计算数量; S——保护对象的保护面积(㎡); W——保护对象的设计喷雾强度(L/min ·㎡)。 第九章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一个探测区域内所需设置的探测器数量,不应小于式(3-9-1)的计算值: S K A N ?= (3-9-1)★★★★ 式中:N :探测器数量(只),N 应取整数; S :该探测区域面积(㎡); A :探测器的保护面积(㎡); K :修正系数,容纳人数超过10000人的公共场所宜取0.7~0.8;容纳人数为2000~10000

工程经济计算公式汇总78679

工程经济计算公式汇总 1.利息I=F-P 在借贷过程中, 债务人支付给债权人超过原借贷金额的部分就是利息。 从本质上看利息是由贷款发生利润的一种再分配。 在工程经济研究中,利息常常被看成是资金的一种机会成本。 I—利息 F—目前债务人应付(或债权人应收)总金额,即还本付息总额 P—原借贷金额,常称本金 2.利率i=I t/P×100‰ 利率就是在单位时间内所得利息额与原借贷金额之比, 通常用百分数表示。 用于表示计算利息的时间单位称为计息周期 i—利率 I t—单位时间内所得的利息额 P—原借贷金额,常称本金 3.单利I t=P×i单 所谓单利是指在计算利息时, 仅用最初本金来计算, 而不计人先前计息周期中所累积增加的利息, 即通常所说的" 利不生利" 的计息方法。 I t—代表第t 计息周期的利息额 P—代表本金 i单—计息周期单利利率 而n期末单利本利和F等于本金加上总利息,即: 4. F=P+I =P(1+n×i单) n I n代表n 个计息周期所付或所收的单利总利息, 即:

5. I n=P×i单×n 在以单利计息的情况下,总利息与本金、利率以及计息周期数成正比的关系. 6.复利I t=i×F t-1 所谓复利是指在计算某一计息周期的利息时,其先前周期上所累积的利息要计算利息,即“利生利”、“利滚利”的计息方式。 I t—代表第t 计息周期的利息额 i—计息周期复利利率 F t-1—表示第(t-1)期末复利利率本利和 一次支付又称整存整付,是指所分析系统的现金流量,论是流人或是流出,分别在各时点上只发生一次。 n计息的期数 P现值( 即现在的资金价值或本金),资金发生在(或折算为) 某一特定时间序列起点时的价值 F终值(即n 期末的资金值或本利和),资金发生在(或折算为) 某一特定时间序列终点的价值 7.终值计算( 已知P 求F) 一次支付n年末终值( 即本利和)F 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1+i)n 称之为一次支付终值系数, 用(F/P, i, n)表示,又可写成: F=P(F/P, i, n)。 8.现值计算(已知F 求P) 式中(1+i)-n称为一次支付现值系数, 用符号(P/F, i, n)表示。式又可写成: F=P(F/P, i, n)。

电加热器设计功率计算公式与方法

电加热器设计功率计算公式与方法 一.功率计算公式: 1、初始加热所需要的功率 KW = ( C1M1△T + C2M2△T )÷ 864/P + P/2 式中:C1C2分别为容器和介质的比热(Kcal/Kg℃) M1M2分别为容器和介质的质量(Kg) △T为所需温度和初始温度之差(℃) H为初始温度加热到设定温度所需要的时间(h) P最终温度下容器的热散量(Kw) 2、维持介质温度抽需要的功率 KW=C2M3△T/864+P 式中:M3每小时所增加的介质kg/h 二、电加热器功率设计计算举例: 有一只开口的容器,尺寸为宽500mm,长1200mm,高为600mm,容器重量150Kg。内装500mm高度的水,容器周围都有50mm的保温层,材料为硅酸盐。水需3小时内从15℃加热至70℃,然后从容器中抽取20kg/h的70℃的水,并加入同样重量的水。需要多大的功率才能满足所要的温度。 技术数据: 1、水的比重:1000kg/m3 2、水的比热:1kcal/kg℃ 3、钢的比热:0.12kcal/kg℃ 4、水在70℃时的表面损失4000W/m2 5、保温层损失(在70℃时)32W/m2 6、容器的面积:0.6m2 7、保温层的面积:2.52m2 初始加热所需要的功率: 容器内水的加热:C1M1△T = 1×(0.5×1.2×0.5×1000)×(70-15) = 16500 kcal 容器自身的加热:C2M2△T = 0.12×150×(70-15) = 990 kcal 平均水表面热损失:0.6m2 × 4000W/m2 × 3h × 1/2 × 864/1000 = 3110.4 kcal 平均保温层热损失:2.52m2 × 32W/m2 × 3h × 1/2 × 864/1000 = 104.5 kcal (考虑20%的富裕量) 初始加热需要的能量为:(16500 + 990 + 3110.4 + 104.5)×1.2 = 70258.8 kcal/kg℃ 工作时需要的功率: 加热补充的水所需要的热量:20kg/H × (70-15)×1kcal/kg℃ = 1100kcal 水表面热损失:0.6m2 × 4000W/m2 × 1h × 864/1000 = 2073.6 kcal 保温层热损失:2.52m2 × 32W/m2 × 1h × 864/1000 = 69.67 kcal (考虑20%的富裕量) 工作加热的能量为:(1100 + 2073.6 + 69.6)×1.2 = 6486.54 kcal/kg℃ 工作加热的功率为:6486.54 ÷864÷1 = 7.5 kw 初始加热的功率大于工作时需要的功率,加热器选择的功率至少要27.1kw。 最终选取的加热器功率为35kw。

电加热计算公式

电加热计算公式 计量单位 1.功率:W、Kw 1Kw=3.412BTU/hr英热单位/小时=1.36(马力)=864Kcal/hr 2.重量:kg 1Kg=2.204621b(磅) 3.流速:m/min 4.流量:m3/min、kg/h 5.比热:Kcal/(kg℃)1Kcal/(Kg℃)=1BTU/hr.°F=418 6.8J/(Kg℃) 6.功率密度:W/cm2 1W/cm2=6.4516 W/in2 7.压力:Mpa 8.导热系数:W/(m℃)1 W/(m℃)=0.01J/(cm s℃)=0.578Btu/(ft.h.F) 9.温度:℃1F=9/5℃+32 1R=9/5℃+491.67 1K=1℃+273.15 电加热功率计算 加热功率的计算有以下三个方面: ●运行时的功率●起动 时的 功率 ●系统中的热损失 所有的计算应以最恶劣的情况考虑: ●最低的环境温度●最短的运行周期 ●最高的运行温度●加热介质的最大重量(流动介质则为最大流量) 计算加热器功率的步骤 ●根据工艺过程,画出加热的工艺流程图(不涉及材料形式及规格)。 ●计算工艺过程所需的热量。 ●计算系统起动时所需的热量及时间。 ●重画加热工艺流程图,考虑合适的安全系数,确定加热器的总功率。 ●决定发热元件的护套材料及功率密度。 ●决定加热器的形式尺寸及数量。 ●决定加热器的电源及控制系统。 有关加热功率在理想状态下的计算公式如下: ●系统起动时所需要的功率: ●系统运行时所需要的功率:

加热系统的散热量 ●管道 ●平面 式中符号,含义如下: P功率:kW Q散热量:管道为W/m;平面为W/m2 m 1 介质重量:kg λ保温材料的导热数:W/mk c 1 介质比热:kcal/kg℃δ保温材料厚度:mm m 2 容器重量:kg d管道外径:mm c 2 介质比热:kcal/kg℃L管道长度:m m 3每小时增加的介质重量或流量: kg/h S系统的散热面积:m2 c 3 介质比热:kcal/kg℃△T介质和环境温度之差或温升:℃h加热时间:h

分析化学(第二版)主要计算公式汇总

v1.0 可编辑可修改 分析化学(第二版)主要计算公式总结 第二章误差和分析数据处理 (1)误差 绝对误差δ=x-μ相对误差=δ/μ*100% (2)绝对平均偏差: △=(│△1│+│△2│+……+│△n│)/n (△为平均绝对误差;△1、△2、……△n 为各次测量的平均绝对误差)。 (3)标准偏差 相对标准偏差(RSD)或称变异系数(CV) RSD=S/X*100% (4)平均值的置信区间: *真值落在μ±1σ区间的几率即置信度为% *置信度——可靠程度 *一定置信度下的置信区间——μ±1σ

对于有限次数测定真值μ与平均值x之间有如下关系: s:为标准偏差 n:为测定次数 t:为选定的某一置信度下的几率系数(统计因子) (5)单个样本的t检验 目的:比较样本均数所代表的未知总体均数μ和已知总体均数μ0。 计算公式: t统计量: 自由度:v=n - 1 适用条件: (1) 已知一个总体均数; (2) 可得到一个样本均数及该样本标准误; (3) 样本来自正态或近似正态总体。 例1 难产儿出生体重n=35, =, S =, 一般婴儿出生体重μ0=(大规模调查获得),问相同否

双侧检验,检验水准:α= ,v=n-1=35-1=34 3.查相应界值表,确定P值,下结论 查附表1, / = ,t < / ,P >,按α=水准,不拒绝H0,两者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6)F检验法是英国统计学家Fisher提出的,主要通过比较两组数据的方差 S^2,以确定他们的精密度是否有显著性差异。至于两组数据之间是否存在系统误差,则在进行F 检验并确定它们的精密度没有显著性差异之后,再进行t 检验。样本标准偏差的平方,即(“^2”是表示平方): S^2=∑(X-X平均)^2/(n-1) 两组数据就能得到两个S^2值,S大^2和S小^2 F=S大^2/S小^2 由表中f大和f小(f为自由度n-1),查得F表, 然后计算的F值与查表得到的F表值比较,如果 F < F表表明两组数据没有显著差异;

(完整word版)液压系统设计方法

液压系统设计方法 液压系统是液压机械的一个组成部分,液压系统的设计要同主机的总体设计同时进行。着手设计时,必须从实际情况出发,有机地结合各种传动形式,充分发挥液压传动的优点,力求设计出结构简单、工作可靠、成本低、效率高、操作简单、维修方便的液压传动系统。 液压系统的设计步骤 液压系统的设计步骤并无严格的顺序,各步骤间往往要相互穿插进行。一般来说,在明确设计要求之后,大致按如下步骤进行。 ⑴确定液压执行元件的形式; ⑵进行工况分析,确定系统的主要参数; ⑶制定基本方案,拟定液压系统原理图; ⑷选择液压元件; ⑸液压系统的性能验算: ⑹绘制工作图,编制技术文件。 1.明确设计要求 设计要求是进行每项工程设计的依据。在制定基本方案并进一步着手液压系统各部分设计之前,必须把设计要求以及与该设计内容有关的其他方面了解清楚。 ⑴主机的概况:用途、性能、工艺流程、作业环境、总体布局等; ⑵液压系统要完成哪些动作,动作顺序及彼此联锁关系如何; ⑶液压驱动机构的运动形式,运动速度; ⑷各动作机构的载荷大小及其性质; ⑸对调速范围、运动平稳性、转换精度等性能方面的要求; ⑹自动化程度、操作控制方式的要求; ⑺对防尘、防爆、防寒、噪声、安全可靠性的要求; ⑻对效率、成本等方面的要求。 2.进行工况分析、确定液压系统的主要参数 通过工况分析,可以看出液压执行元件在工作过程中速度和载荷变化情况,为

确定系统及各执行元件的参数提供依据。 液压系统的主要参数是压力和流量,它们是设计液压系统,选择液压元件的主要依据。压力决定于外载荷。流量取决于液压执行元件的运动速度和结构尺寸。 2.1载荷的组成和计算 2.1.1液压缸的载荷组成与计算 图1表示一个以液压缸为执行元件的液压系统计算简图。各有关参数已标注在图上,其中F W是作用在活塞杆上的外部载荷。F m是活塞与缸壁以及活塞杆与导向套之间的密封阻力。 作用在活塞杆上的外部载荷包括工作载荷F g,导轨的摩擦力F f和由于速度变化而产生的惯性力F a。 ⑴工作载荷F g 常见的工作载荷有作用于活塞杆轴线上的 重力、切削力、挤压力等。这些作用力的方向 如与活塞运动方向相同为负,相反为正。 ⑵导轨摩擦载荷F f 对于平导轨 F f=μ(G+F N) 对于V型导轨 F f=μ(G+F N)/sin(α/2) 式中G——运动部件所受的重力(N); F N——外载荷作用于导轨上的 正压力(N); μ——摩擦系数,见表2—1; α——V型导轨的夹角,一般为90°。表2—1摩擦系数μ

电加热器电流

1.口诀 电动机:电热(电加热炉等): 单相220,Kw数乘4.5A 电热设备三相380 Kw数乘1.5A 单相380 Kw数乘2.5 A 三相380 Kw数乘2A 2.用途 电流的大小直接与功率有关,也与电压、相别、功率因数(又称力率)等有关。一般有公式可计算。由于工厂常用的都是380/220V三相四线系统,因此可以根据功率的大小直接算出电流。在380三相时(功率因数0.8左右),电动机每KW的电流约为2A。即将“KW数加一倍”(乘2)就是电流A。这电流也称电动机的额定电流。 (例1)5.5KW电动机按“电力加倍”算得电流为11A。 (例2)40KW水泵电动机按“电力另倍”算得电流为80A。电热是指用电阻加热的电阻炉等。三相380V 的电热设备,每KW的电流为1.5A。即将“Kw数加一半”(乘1.5)就是电流A。 (例3)3KW电加热器按“电热加半”算得电流为4.5A。 (例4)15KW电加热炉按“电热加半”算得电流为22.5A。这口诀应不专指电热,对于白治灯为主的照明也适用。虽然照明的灯泡是单相而不是三相,但对照明供电的三相四线仍属三相。只要三相大体平衡也可这样计算。此外,以KVA为单位的电器(如变压器或整流器)和以KVar为单位的移相电容器(提高功率因数用)也都适用。既是说,这后半句虽然说的是电热,但包括所有KVA.KVar为单位的用电设备,以及以KW 为单位的电热和照明设备。 (例5)12Kw的三相(平衡时)照明干线按“电热加半”算得电流为18A。 (例6)30KVA的整流器按“电热加半”算得电流为45A(指380V三相交流侧)。 (例7)100KVar的移相电容器(380v三相)按“电热加半”算得电流为150A。 (例8)在380/220V三相四线系统中,单相设备的两条线,一条接相线而另一条接零线的(如照明设备)为单相220V用电设备。这种设备的功率因数大多为1,因此,口诀便直接说明“单相(每)KW4.5A”。计算时,只要“将千瓦数乘4.5”就是电流A。同上面一样,它适用于所有以KVA为单位的单相220V用电设备,以及以KW为单位的电热及照明设备,而且也适用于220V的直流。 (例9)1000W投光灯按“单相千瓦、4.5安”算得电流为4.5A。对于电压更低的单相,口诀中没有提到。可以取220V为标准,看电压降低多少,电流就反过来增大多少。比如36V电压,比220V为标准来说,它降低到1/6,电流就应增大到6倍,即每KW的电流为6×4.5=27A。比如36V、60W的行灯每只电流为 0.06×27=1.6A,5只便共有8A。目前电气照明也广泛采用荧光灯、高压水银荧光灯、金属卤化物灯等,由于它们的功率因数很低(约为0.5),因此不能同口诀①、②中的白织灯照明一样处理。这时,可把KW换算成KVA后,再按本口诀计算。也可以直接记住:它们每1Kw在三相380V时为3A;在单相220V时为9A。因此例5若为荧光灯照明,电流将为36A;例10中若为高压水银荧光灯照明,电流将为9A。 (例10)在380/220三相四线系统中,单相设备的两条线都接到相线上的,习惯上称为单相380V用电设备(实际是接在两相上)。

加热器功率计算

加热器功率计算

作者: 日期:

加热器功率计算 按公式计算:加热功率(K w)=(体积*比重*比热*温度差)/ (860X升温时间X效率)。 1、首先需要确定升温时间(H )和^ t (°C),多长时间从多少度到多少度,这个参数很重要。如果时间要求很短,那需求的功率可能就会较大,浪费能源;如果时间长了,设备的准备时间就长,具体看客户需求,找好一个平衡点。? 2、主体设备内的空气体积(M3),包括管道,大概估下。3?、空气比重1 .16(K g/m 3),比热0.24 kcal/kg ° 4、还有加热效率,一般0.5-0 .6o 电热管管材的使用标准 电热管使用的环境条件 1.海拔高度不超过1 0 00米。2?.周围环境温度-2 0C 5 0Co 3.周围空气相对湿度不大于9 0 %(环境温度为25C时)。4?.周围无导电尘埃、爆炸性气体及能够严重损坏金属和绝缘材料的腐蚀性气 体。5?.没有明显的冲击与振动。 电热管性能要求

1升温时间?在试验电压下,元件从环境温度升至试验温度时间应不大于1 5m i n 2额定功率偏差?在充分发热的条件下,元件的额定功率的偏差应不超过下列规定的范围; 对额定功率小于等于 100W 的元件为:±0%。?对额定功率大于1 0 0W 的元件为+ 5%?—10%或1 0 W ,取两者中的较大值。 大不超过 5mA ?I = 1/6( t TXO . 0 0 0 0 1) I —热态泄露电流m A t —发热长度m m?T-工作温度C ?多个元件串联到电源中时,应以这一组元件为整体进行泄露电流试验。 4绝缘电阻?出厂检验时冷态绝缘电阻应不小于 5 0底 密封试验后,长期存放或者使用后的绝缘电阻应不消与M Q 工作温度下的热态绝缘电阻应不低于公式中的计算值 ,但最小应不小于1MD? R=「(10-0. 015T )/tj X0.001 R —热态绝缘电阻M Q t —发热长度m m ?T —工作温度C 5?绝缘耐压强度 元件应在规定的试验条件和试验电压下保持 1mi n ,而无闪络和击穿现象6?经受通断电的能力?元件应能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经历 0次通断电试验,而不发生损坏 7?过载能力?元件在规定的试验条件和输入功率下应承受3 0次循环过载试验,而不发生损坏 8耐热性?元件在规定的试验条件和试验电压下应承受1 000次循环耐热性试验,而不发生损坏 电热元件(电热丝,加热板等)额定功率计算公式 日期:20 09-12 — 1 1 1 :32:24 编辑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9 3 3 电热元件(电热丝,加热板等)额定功率计算公式 1,当工作电压(2 2 0 V )的3倍时,则电热元件必须米用星形连接。 2,当电源线电压等于电热原件的工作电压 (3 80V )时,则电热元件必须采用三角形连接, ?各相电热元件在对称负载情况下的常用连接方式 的功率计算公式见表,常用连接方式见图。 3泄露电流?冷态泄露电流以及水压和密封试验后泄露电流应不超过 0. 5mA?工作温度下的热态泄露电流应不超过公式中的计算值 ,但最 20 0

最新10液压传动系统的设计和计算汇总

10液压传动系统的设 计和计算

10 液压传动系统的设计和计算 本章提要:本章介绍设计液压传动系统的基本步骤和方法,对于一般的液压系统,在设计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几个步骤:①明确设计要求,进行工况分析; ②拟定液压系统原理图;③计算和选择液压元件;④发热及系统压力损失的验算;⑤绘制工作图,编写技术文件。上述工作大部分情况下要穿插、交叉进行,对于比较复杂的系统,需经过多次反复才能最后确定;在设计简单系统时,有些步骤可以合并或省略。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对液压系统设计的内容、步骤、方法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教学内容: 本章介绍了液压传动系统设计的内容、基本步骤和方法。 教学重点: 1.液压元件的计算和选择; 2.液压系统技术性能的验算。 教学难点: 1.泵和阀以及辅件的计算和选择; 2.液压系统技术性能的验算。 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为主,充分利用网络课程中的多媒体素材来表示设计的步骤及方法。 教学要求:

初步掌握液压传动系统设计的内容、基本步骤和方法。 10.1 液压传动系统的设计步骤 液压传动系统的设计是整机设计的一部分,它除了应符合主机动作循环和静、动态性能等方面的要求外,还应当满足结构简单,工作安全可靠,效率高,经济性好,使用维护方便等条件。液压系统的设计,根据系统的繁简、借鉴的资料多少和设计人员经验的不同,在做法上有所差异。各部分的设计有时还要交替进行,甚至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下面对液压系统的设计步骤予以介绍。 10.1.1 明确设计要求、工作环境,进行工况分析 10.1.1.1 明确设计要求及工作环境 液压系统的动作和性能要求主要有:运动方式、行程、速度范围、负载条件、运动平稳性、精度、工作循环和动作周期、同步或联锁等。就工作环境而言,有环境温度、湿度、尘埃、防火要求及安装空间的大小等。要使所设计的系统不仅能满足一般的性能要求,还应具有较高的可靠性、良好的空间布局及造型。 10.1.1.2 执行元件的工况分析 对执行元件的工况进行分析,就是查明每个执行元件在各自工作过程中的速度和负载的变化规律,通常是求出一个工作循环内各阶段的速度和负载值。必要时还应作出速度、负载随时间或位移变化的曲线图。下面以液压缸为例,液压马达可作类似处理。 就液压缸而言,承受的负载主要由六部分组成,即工作负载,导向摩擦负载,惯性负载,重力负载,密封负载和背压负载,现简述如下。 (1)工作负载w F

液压传动系统设计实例

图10.9-10 注塑机的工作循环 2·4 液压传动系统设计计算实例 ——250g 塑料注射成型机液压系统设计计算 塑料注射成型机(简称注塑机)的基本工作原理是:颗粒状塑料通过料斗进入螺旋推进器中,螺杆转动,将料向前推进,同时,因螺杆外装有电加热器而将料溶化成黏液状态,在此之前,合模机构已将模具闭合,当物料在螺旋推进器前端形成一定压力时,注射机构开始将黏液状料高压快速注射到模具型腔之中,经 一定时间保压冷却后开模,把成型 的塑料制品顶出,便完成一个动作 循环。注塑机的工作循环如图10.9-10所示。 250g 注塑机的一次注塑量为250克,拟采用液压传动与控制方式。 2·4·1 设计要求及设计参数 (1) 设计要求 1) 合模运动要平稳,两片模具闭合时不应有冲击; 2) 合模后,合模机构应保持闭合压力,防止注射时冲开模具;注射后,注射机构应保持注射压力,使塑料充满型腔; 3) 预塑进料时,螺杆转动,物料被推至前端,这时,螺杆同注射机构一起向后退,为使螺杆前端的塑料有一定的密度,注射机构必须有一定的后退阻力; 4) 系统应设有安全联锁装置,以保证安全生产。 (2) 设计参数 250g 注塑机液压系统的设计参数如表10.9-19所示。 表10.9-19 250g 注塑机的设计参数 2.4.2 选择液压执行元件 本注塑机动作机构除螺杆为单向旋转外,其他机构均为直线往复运动。因此,各直线运动机构均采用单活塞杆双作用液压缸直接驱动;因螺杆不要求反转,故采用单向液压马达驱动。从给定的设计参数可知,锁模时所需的力最大,为900kN 。为此,可设置增压器,以获得锁模时的局部高压来保证锁模力。

标准齿轮模数齿数计算公式汇总-共16页

标准齿轮模数齿数计算公式 找对应表太不现实了! 告诉你一简单的: 齿轮的直径计算方法: 齿顶圆直径=(齿数+2)*模数 分度圆直径=齿数*模数 齿根圆直径=齿顶圆直径-(4.5×模数) 比如:M4 32齿34*3.5 齿顶圆直径=(32+2)*4=136mm 分度圆直径=32*4=128mm 齿根圆直径=136-4.5*4=118mm 7M 12齿中心距D=(分度圆直径1+分度圆直径2)/2 就是 (12+2)*7=98mm 这种计算方法针对所有的模数齿轮(不包括变位齿轮)。 模数表示齿轮牙的大小。 齿轮模数=分度圆直径÷齿数 =齿轮外径÷(齿数-2) 齿轮模数是有国家标准的(GB1357-78) 模数标准系列(优先选用)1、1.25、1.5、2、2.5、3、4、5、6、8、10、12、14、16、20、25、32、40、50 模数标准系列(可以选用)1.75,2.25,2.75,3.5,4.5,5.5,7,9,14,18,22,28,36,45 模数标准系列(尽可能不用)3.25,3.75,6.5,11,30 上面数值以外为非标准齿轮,不要采用! 塑胶齿轮注塑后要不要入水除应力

精确测定斜齿轮螺旋角的新方法 Circular Pitch (CP)周节 齿轮分度圆直径d的大小可以用模数(m)、径节(DP)或周节(CP)与齿数(z)表示 径节P(DP)是指按齿轮分度圆直径(以英寸计算)每英寸上所占有的齿数而言 径节与模数有这样的关系: m=25.4/DP CP1/8模=25.4/DP8=3.175 3.175/3.1416(π)=1.0106模 1) 什么是「模数」? 模数表示轮齿的大小。 R模数是分度圆齿距与圆周率(π)之比,单位为毫米(mm)。 除模数外,表示轮齿大小的还有CP(周节:Circular pitch)与DP(径节:Diametral pitch)。 【参考】齿距是相邻两齿上相当点间的分度圆弧长。 2) 什么是「分度圆直径」? 分度圆直径是齿轮的基准直径。 决定齿轮大小的两大要素是模数和齿数、 分度圆直径等于齿数与模数(端面)的乘积。 过去,分度圆直径被称为基准节径。最近,按ISO标准,统一称为分度圆直径。 3) 什么是「压力角」? 齿形与分度圆交点的径向线与该点的齿形切线所夹的锐角被称为分度圆压力角。一般所说的压力角,都是指分度圆压力角。 最为普遍地使用的压力角为20°,但是,也有使用14.5°、15°、17.5°、22.5°压力角的齿轮。 4) 单头与双头蜗杆的不同是什么? 蜗杆的螺旋齿数被称为「头数」,相当于齿轮的轮齿数。 头数越多,导程角越大。 5) 如何区分R(右旋)?L(左旋)? 齿轮轴垂直地面平放 轮齿向右上倾斜的是右旋齿轮、向左上倾斜的是左旋齿轮。 6) M(模数)与CP(周节)的不同是什么? CP(周节:Circular pitch)是在分度圆上的圆周齿距。单位与模数相同为毫米。 CP除以圆周率(π)得M(模数)。 M(模数)与CP得关系式如下所示。 M(模数)=CP/π(圆周率) 两者都是表示轮齿大小的单位。 (分度圆周长=πd=zp d=z p/π p/π称为模数) 7)什么是「齿隙」? 一对齿轮啮合时,齿面间的间隙。 齿隙是齿轮啮合圆滑运转所必须的参数。 8) 弯曲强度与齿面强度的不同是什么? 齿轮的强度一般应从弯曲和齿面强度的两方面考虑。 弯曲强度是传递动力的轮齿抵抗由于弯曲力的作用,轮齿在齿根部折断的强度。齿面强度是啮合的轮齿在反复接触中,齿面的抗摩擦强度。 9) 弯曲强度和齿面强度中,以什么强度为基准选定齿轮为好? 一般情况下,需要同时讨论弯曲和齿面的强度。 但是,在选定使用频度少的齿轮、手摇齿轮、低速啮合齿轮时,有仅以弯曲强度选定的情况。最终,应该由设计者自己决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