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语法史

汉语语法史
汉语语法史

汉语语法史

第三部分汉语语法史

第一章上古汉语语法的发展

第一节从甲骨文看商代语法

汉语语法的基本特点是用词序和虚词表现语法范畴、造句规则和句型变化。这个基本特点早在商代就开始奠定了。甲骨文反映了这一基本特点,为研究商代语法提供了可靠的材料。以下从词类、句子成分、基本句型三个方面来认识商代语法。

一、词类

甲骨卜辞中的词,按照语法功能和语法意义可以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介词、连词、语气词、叹词等类,各个词类发展不平衡。

1.名词

甲骨文中名词是最发达的一类,数量最多,内容最丰富,占整个词汇的70%以上,有:

普通名词:天、土、山、木、禾、人、牛,等;

方位名词:东、南、西、北、上、下,等;

时间名词:岁、年、今、明、旬,等;

专有名词,包括人名、族名、地名、干支等。

名词在句中主要作主语、宾语和定语,时间名词常作状语。如:

。(《丙》32.5) 王入

方亦侵我西鄙田。(《菁》2.29.3)

壬戌卜,今日王省。(《合》32954)

2.动词

甲骨文里的动词几乎都是单音词,没有表示时体的附加成分。主要作谓语,有的带宾语,有的不带。如:

贞:我不其受年,(《粹》868)

王勿渔,其狩。(《佚存》656)

3.形容词

甲骨文里形容词有“吉、利、大、小、新、旧、赤、白、敏”等,在句中可作定语、状语或谓语。如:

王其田于昼,禽大豚。(《甲》3639)

王田于鸡,往来亡灾,王占曰:弘吉。(《佚》347)

4.数词、量词

甲骨文里已有从“一”到“万”的数字,没有分数和约数,基数和序数形式上没有区别。如:

癸酉贞:帝五玉,其三小(羊)。(《通》486)

隻(获)兔七,隹卅。(《续》3.18.1)

甲骨文中有量词“朋(贝的单位)、丙(车的单位)、升”等。如:

易(赐)贝二朋。(《南坊》3.81)

车二丙。(《佚存》下915)

5.代词

甲骨文里有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两类。第一人称代词有“我、余、朕”,第二人称代

词有“乃、女”,指示代词有“之、兹”。

6.副词

情态副词:又、亦、乃,等。如:

七日壬申电,辛巳雨,壬午亦雨。(《通》422) 否定副词:不、弗、勿、毋,

等。如: 之日大采雨,王不步。(《粹》1004)

语气副词:其、佳(惟),等。如:

贞:今夕其雨,贞:今夕不雨。(《甲》3404) 7.介词

甲骨文中有介词“于、乎、在、以、自、从、及”等。如:

其告在后祖丁,王受又,(《甲》722)

) 东云,自南雨。(《通》376

8.连词

甲骨文中的连词有“于、以、与、暨、又、自”等。如:

翌乙酉,烝于祖乙于后祖乙。(《通》41) 贞:羌十又五,卯五牢。(《粹》540) 至于甲骨文里有没有叹词和语气词,学界尚没有统一的意见。

二、句子成分

甲骨文中,主、谓、宾、定、状、补都已具备但不发达。

1.主语

甲骨文里的主语一般在动词前,如:

凤(风)止。(《铁》55.3)

乙丑卜,王贞:余伐猷。

也有少数主语放在动词后面。如:

己丑卜,贞:今出羌,亡?。(《粹》1300) 2.谓语

甲骨文里,动词、形容词、数名词组都可以作谓语,如:

王禽狐卅又七。(《合》28414)

祖辛一牛,祖甲一牛,祖丁一牛。(《通》151) 3.宾语

宾语一般在动词后,如:

北方受禾,西方受禾,(《戬》26.4) 偶尔也放在动词前,有强调意味,如: 王其兕隻(获)。(《粹》935)

否定句里,代词宾语放在动词前,如: 河杀我,不我杀,(《乙》54.6)

双宾语:

帝不降我年。(《乙》7793)

4.补语

表行为对象,以介词结构充当,如:

辛酉卜,贞:祈年于河。(《合》20085)

表行为发生的处所,通常也是介词结构充当,如: 辛酉,王田于鸡录。(《合》32848)

5.定语、状语

我受黍年。(《续》二29.2)

五十犬,五十羊,五十豚。(《前》3.23.6) 今日不雨。(《前》3。17.5) 丁卯卜,王大隻(获)鱼。(《通》749) ※三、句型

1.主+谓

凤(风)止。

帝若,帝弗若。

2.主+谓+宾

丁卯卜,王大隻(获)鱼。

壬申王其涉河。

主+(其、不)宾+谓 3.

王其兕隻(获)。

王北羌伐。

动+双宾 4.主+

帝受(授)我右(佑)。

5.连动式

王往兽。/ 翌甲午,王涉归。

6.兼语式

辛未,王令伐羌。

第二节上古汉语实词的发展

一、上古汉语名词、动词、形容词的发展

1.名词的发展

周秦两汉时期,名词仍然是汉语最发达的词类。在句中作主语、宾语、定语;作定语

大多表示领属关系,少数表示修饰关系。如: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论语?学而》)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论语?雍也》)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楚辞?离骚》) 名词也可以作谓语,如:

思齐大任,文王之母。(《诗?大雅?思齐》) 名词也可作状语,如:

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战国策?秦策一》) 失期,法皆斩。(《史记?陈涉世家》) 有时,名词有一个词头“有”,加在国名、族名前面,如“有夏”、“有周”、“有苗”

等。

先秦开始出现词尾“子”,如:

若晋君以入,则婢子夕以死。(《左传?僖公十五年》) 播弃黎老,贼诛孩子。(墨子?明鬼下))

2.动词的发展

动词的基本功能仍然是作谓语,没有时体的区别,动作发生的时间是由副词、时间词、

语气词及上下文来表示。如: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左传?庄公十年》) 上古动词也可作定语、状语,起修饰作用。如: 生拘石乞而问白公之死焉。(《左传?哀公十六年》) 汉有游女,不可求焉。(《诗?周南?汉广》)

3.形容词的发展

形容词的基本功能仍然是作状语、定语和谓语。如: 可使制梃而挞秦楚之坚甲利兵。(《孟子?梁惠王上》)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庄子?养生主》) 闻柳下惠之风者,鄙夫宽,薄夫敦。(《孟子?万章下》)

了形容词词尾“然、焉、如、乎、若”等。如: 周代产生

终风且霾,惠然肯来。(《诗?邶风?终风》)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诗?卫风?氓》)

二、上古汉语数词的发展

1.多位数的表示

个位与十位之间大多数要加“有”、“又”,到两汉则基本不用,如: 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尚书?尧典》)

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史记?太史公自序》) 2.复数的表示复数一般用“诸、众、群”等形容词来表示。如: 诸娣从之,祈祈如云。(《诗?大雅?韩奕》)

众心成城,众口铄金。(《国语?周语下》)

上古往往用“三、五、七、九、十二、百、千”等泛指多数。如: 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论语?公治长》) 率时农夫,播厥百谷。(《诗?周颂?噫嘻》)

3.约数的表示

使用“数、余、所、许、左右”等词。如:

天子杀殉,众者数百,寡者数十。(《墨子?节葬下》) 地之相去也,千里有余。(《孟子?离娄下》)

4.不定数的表示

两个数字连用表示不定数,如:

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论语?八佾》) 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论语?先进》)

5.分数的表示

累三而不坠,则失者十一。(《庄子?达生》)

故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史记?货殖列传》)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老子》五十章) 6.倍数的表示

此皆十倍其国之众而未能食其地也。(《墨子?非攻下》) 7.序数的表示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老子》六十七章)

三、上古汉语量词的发展

1.度量衡量词

“寸、尺、丈、步、墨、寻、常、仞、里、舍”等。五尺为墨,八尺为寻,两寻为常,

七尺或八尺为仞,三百步为里,三十里为舍。

2.容器量词

借用某种物品的名称作为量词,表示某种物品的约数。如: 一箪食,一瓢饮。

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

3(个体量词

先秦产生“本(用于草木)、乘、两(用于车)、介、个(用于竹)、匹、品、张”等,

汉代产生了更多的量词如“把、发、口、块、枚、篇、片”等。王悦之,益车四乘。

如有一介臣,断断猗,无他技。(《庄子?列御寇》) 使在地之火,附一把炬。(《论衡?感虚》)

4.集体量词

先秦产生“秉、户、家、乘、束、双、驷、伍”等,如: 或取一秉秆焉。(《左传?昭公二十七年》)

燕王闻之,泣数行下。(《吕氏春秋?行论》)

第三节上古汉语代词的发展一、人称代词

周代产生了“吾、卬、台、予”。“吾”和“我”不同,“吾”只作主语和宾语,如:

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也。(《论语?雍也》) 第二人称代词,周代产生了“尔、而、若、戎”。如: 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宣公十五年》) 即使我与若辩矣,若胜我,我不胜若,若果是也。(《庄子?齐物论》) 戎虽小子,而式弘大。(《诗?大雅?民劳》)

第三人称代词

厥、其、之、彼

文王受命厥中身,厥享国五十年。(《书?无逸》) 爱其母,施及庄公。(《左传?隐公元年》)

爱公叔段,欲立之。(《左传?隐公元年》)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孙子兵法?谋攻》)

二、指示代词

1.近指

兹可谓一劳而久逸,暂费而永宁也。(班固《封燕然山铭》) 大任在身,生此文王。(《诗?大雅?大明》)

斯人也而有斯疾也。(《论语?雍也》)

子善视之,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左传?昭公十二年》) 2.远指

上古远指代词有“其、彼、匪、夫”。

其巫,老女子也,已年七十。(《史记?滑稽列传》)

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庄子?齐物论》)

匪风发兮,匪车偈之。(《诗?桧风?匪风》) (匪,用法同彼) 此夫老子所谓“上德不德,是以有德”。(《史记?日者列传》) 3.特指

特指代词有“尔、若、然”,有“如此”、“这样”、“那样”的意思。夫子何善尔也。(《礼记?檀弓上》)

以若所言,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孟子?梁惠王上》) 物固莫不有长,莫不有短,人亦然。(《吕氏春秋?用众》) 4.虚指

虚指代词有“某、或”,表示不能、不愿或不必说出的人或事。如: 从某至某,广从六里。(《战国策?秦策二》)

于是使勇士某者往杀之。(《公羊传?宣公六年》)

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励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礼记?中庸》) 5.无指

表示“没有人”或“没有东西”的代词,有“莫”、“无”。如: 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孟子?离娄上》) 相人多矣,无如季相。(《史记?高祖本纪》)

三、疑问代词

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宣公二年》) 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老子》五十八章) 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论语?颜渊》)

曷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公羊传?隐公元年》) 非之则胡为不去也,(《谷梁传?宣公十七年》)

“许子冠乎,”曰:“冠。”曰:“奚冠,”曰:“冠素。”(《孟子?滕文公上》)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而志,”(盍、阖,“何不”的合音) 第四节上古汉语副词、介词的发展

一、上古副词的发展

从商代到周秦两汉,产生了大量新的副词,其语法意义和句法功能都有很大发展。

1.程度副词

甚、殊、孔、极、最、颇、太、少、已、尤、弥、益,等。甚嚣,且尘上也。(《左传?成公十六年》)

其新孔嘉,其旧如之何,(《诗?豳风?东山》)

且吾所为者极难耳。(《史记?刺客列传》)

秦女绝美,王可自取,而更为太子取妇。(《史记?伍子胥列传》)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论语?子罕》)

积货滋多,蓄怨滋厚,不亡何待,(《国语?楚语下》) 2.范围副词

周秦时期范围副词产生了20多个,其中表全体范围的有:毕、并、皆、俱、具、举、

悉、咸,等。如:

是月也,耕者少舍,乃修阖扇,寝庙毕备。(《礼记?月令》)

朕卜并吉。(《书?大诰》)

格尔众庶,悉听朕言。(《书?汤誓》)

表示限定范围的有:但、独、仅、特、徒、唯、直、止,等。如: 匈奴匿其壮士肥牛马,但见老弱及羸畜。(《史记?刘敬孙叔通列传》) 止可以一宿,而不可久处。(《庄子?天运》)

3.情态副词

屡、亟、数表示行为多次重复。如:

屡顾尔仆,不输尔载。(《诗?小雅?正月》)

亟请于武公,公弗许。(《左传?隐公元年》)

浸、稍表示行为的渐进。如:

小利贞,浸而长也。(《易》)

固表示确凿无疑,可译为“本来”、“当然”。如:

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春秋?内篇》)

表示必然,可译为“必定”、“一定”。如: 必

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4.时间副词

初、昔、向、乡表示追溯过去。如: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左传?隐公元年》)

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论语?颜渊》)

将、且、其表示行为将要发生。如:

大王且何以报魏,(《战国策?魏策三》)

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表示行为正在发生。方、正

尝、曾、既、已、业、业已表示行为已经发生。

卒、终、竟表示行为终于发生。

俄、旋表示短暂的时间。

5.否定副词

不、弗表示一般的否定。

毋、勿表示禁止。

非、匪、微用于名词谓语的否定。如: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秋水》)

微我无酒,以敖以游。(《诗?邶风?柏舟》)

未主要否定过去,常与“尝”连用。如:

问其与饮食者,尽富贵也,而未尝有显者来。(《孟子?离娄下》) 莫表示禁止,相当于“不要”;又用于一般否定,相当于“不”。如: 斩有罪者以殉,曰:“莫如此不用王命~”(《国语?吴语》) 诸将皆莫信,佯应曰:“诺。”(《史记?淮阴侯列传》) 6.语气副词

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易?乾?文言》)(“其”表揣测语气,可

译为“大概”、“也许”。)

一之为甚,其可再乎,(《左传?僖公五年》)(“其”表反诘语气,可译为“难道”。)

吾子其无废先君之功。(《左传?隐公三年》)(“其”表祈使语气,可译为“要”、“应

当”。)

岂、渠、钜、独、宁表反诘语气,可译为“难道”、“怎么”。无乃、毋乃表示估量语气。如:

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论语?雍也》)

得微、得无、得亡表示揣测语气,相当于“莫非”、“该不会”。 7.谦敬副词

用在谓语前面,自己表示谦卑,对对方表示恭敬。敬、谨、请、幸对人表示恭敬。如:

徒属皆曰:“敬受命。”(《史记?陈涉世家》)

楚王曰:“善哉,吾请无攻宋矣~”(《墨子?公输》) 敢、窃表示谦恭的语气。如: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孟子?公孙丑上》)

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战国策?赵策》)

二、上古汉语介词的发展

周秦两汉时期,汉语介词有很大的发展,介词大都是从动词虚化而来的。比如《史记》

中有介词50个以上。

1.引介时间

于、以、乎、在、当、为、方、会、从、由、自、及、至、到、作,等。如: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春秋?内篇杂下》) 会暮,大风起,汉兵纵左右翼围单于。(《史记?匈奴列传》) 及周之衰也,分而为两……(《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2.引介处所

于、於、在、即、自、从、道、以、自、乡,等。

※ 第五节上古汉语句法的发展句法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句子成分即主、谓、宾、定、状、补的发展。一、主语的发展

甲骨文句子主语大多是单词,周秦时期大量的短语充当主语,比如: 子路、曾析、冉有、公西华侍坐。

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天下之无道也久矣。

二、谓语的发展

谓语由并列、连动、兼语、主谓短语充当。比如: 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

子入而问其贤良之士而师事之。

吾令凤鸟飞腾兮,继之以日夜。

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三、宾语的发展

从语义上看,出现了多种宾语:

如: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受事宾语

主体宾语如: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存在宾语如:夫禽兽有父子而无父子之亲。

结果宾语如:玉不琢,不成器。

数量宾语如: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

句子形式的宾语如:吾乃今然后知君非天下之贤公子也。四、补语的发展结果补语如:若火之燎原,不可向迩,其犹可扑灭, 趋向补语如:楼缓闻之,逃去。

程度补语如: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处所补语如:齐攻宋,宋使臧子索救于荆。

时间补语如:郑君死孝文时。

数量补语如:太子击前,诵恭王之言,诵三遍而请习之。受事补语如: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比较补语如: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工具补语如:倒置干戈,覆以虎皮,以示天下不复用兵。五、定语的发展如: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形容词作定语

名词作定语如:是子也,熊虎之状而豺狼之声。数量词作状语如:齐鲁千亩

桑麻,渭川千亩竹。动词作定语如:北海则有走马吠犬焉,然而中国得而畜使之。

如:臣请遂道王者诸侯强弱存亡之效。词组作定语

六、状语的发展

副词作状语如: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如: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形容词作状语

数词作状语如:禹八年于外,三过家门而不入。

如:天下之士云合雾集。名词作状语

动词作状语如:而广身自射彼三人者,杀其二人,生得一人。词组作状语如:且丈夫生不五鼎食,死即五鼎烹耳。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