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现实世界到比特世界

从现实世界到比特世界
从现实世界到比特世界

从现实世界到比特世界

从现实世界到人的概念世界,再到数字世界,最后通过用户改造自然的活动反馈到现实世界,这中间三个阶段对应着地球信息科学的三个研究领域,即地理认知模型的研究、地理概念计算方法的研究以及地理信息与社会的研究。如图2-1所示。

图2-1:地理信息流与地理信息科学三个领域

1.对现实世界的地理认知

地理环境是复杂多样的,要正确地认识、掌握与应用这种广泛而复杂的信息,需要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加工,这就要求对地理环境进行科学的认识。对于复杂对象的认识是一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一个抽象过程。对于同一客观世界,不同社会部门或学科领域的人群,往往在所关心的问题、研究的对象等方面存在着差异,这就会产生不同的环境映象。

1.1认知的含义

认知属于心理学的范畴。认知理论早在70年代就被引入地图学,并用“刺激——反应”的关系模式来研究用图者在读图时的心理——物理反应。始于90年代的地图制图可视化研究也应用了认知概念,使“刺激——反应”模式的研究向纵深推进了一步,地图制图可视化的实质是探讨地图信息传输过程中人对空间客体的认识。根据空间信息分析以及空间信息可视化的需要,认知应该是知觉、注意、表象、记忆、学习、思维、语言、概念形成、问题求解、情绪、个性差异等有机联系的信息处理过程。

在简单的认知系统中,感知系统从外界环境输入刺激、进行变换整合,提取刺激特征加以组合,输出经编码的物理刺激。长时记忆系统将输入的经编码的物理刺激与系统只能感知的信息进行比较与模式匹配,一部分信息被激活,这部分被激活的信息送入短时记忆系统。短时记忆系统对输入的有限信息进行精细加工,通过反映系统来输出动作、语言、表情等。中枢处理器进行系统控制和处理,决定目标先后次序和监督当前目标执行,图2-2描述了空间认知的框架。

图2-2:空间认知

以下的单句“俄克拉荷马在德克萨斯以北”,命题理论的关键是认为其命题只是对抽象的意义编码,而非信息的自然特征。

(2.2)图像理论

图像理论认为,在空间认知中,图像是其关键构成。其理论的基础是一个图片的隐喻,认为个体感知并处理空间信息,然后将其组织成为简单的、更加有序的形式。这些信息被记忆,并且可以在需要时重新编排生成图像。

(2.3)双重编码理论

双重编码理论认为语言的和视觉的信息被独立的处理,但是相关的处理系统相互连接。一个图像系统组织各种简单的图像,形成层次结构并且可以输出为空间的形式;而语言系统并行地处理各种非视觉信息,并组织成为更高层次的、连续的结构。

地理信息系统就是信息加工系统,即输入信息,进行编码,存储记忆、做出决策、输出结果。这就是环境信息流在人的大脑中的处理过程被地理信息系统所模拟和复制的原因,当然,认知的目的在于求解问题,即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案。认知操作包括常规问题求解和创造性问题的求解。

1.2环境映象与模型

环境映象可以看作是被学习到的稳定的思维概念,它总结了个人对环境的认识、评价和选择能力,对任何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调查研究来说,理解大脑处理使用什么样的信息就显得至关重要。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关系见图2-4所示。

图2-4: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图

在环境映象研究中,如何从个人那里提取对大尺度环境有意义的信息?如何展现该信息,以便使个人的认知范围和程度明朗化?如何分析这些信息?最为普遍的方法是绘制描述环境要素的简图,通过描述环境要素的序列、要素之间的联系和差异、映象的类型、细节和规模的变化等来提供信息,即构造模型。在科学研究中,经常用模型作为实际对象的代替物或模拟物,它们与被研究的对象之间存在某种程度的一致或相似的映射关系:借助模型所获得的结论和推论又可转用于实际对象上。地理学中所采用的表现模型多种多样,例如各种地

图、航空和航天遥感图像、统计图表、剖面图等,但是地图是地学中使用最普遍、也是最重要的模型。从模型的特性和实质来看,地图是客观世界的形象/符号/概括模型。单幅地图是模拟客观实际的某一方面的模型,而系列地图和地图集属于高层次的模型,即地理系统的模型,它们模拟的是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要素的总体,反映出这些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解析特征与综合效果、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以及它们所形成的复杂巨系统的功能特征等。

1.3地图认知模型

地图认知模型分为地图编制与设计者的认知模型和地图使用者的认知模型(图2-5和图2-6)。

图2-5:地图编制者的认识模型

图2-6:地图使用者的认识模型

制图者的认知模型强调对所表达事物和现象的认知,以及对表达内容的表现形式的认知。制图者认知的目的是指导制图者选取最主要的制图内容与最适合的表现形式,以高效地传输空间信息(图2-7)。

地图使用者的认知是在已有地图的基础上,结合读图者的自身的空间知识与背景,完成对地图对象的认知,从而间接达到认知客观世界的目的。

图2-7:制图活动过程

1.4地理客体的科学认知

地理认知是地理信息传输过程中一个子系统。它偏重于心理感知和分析,认知者既感知图上明显的信息也挖掘潜在的信息,不仅仅是探测、识别或区分信息,更要主动地解译信息,形成对客观世界的整体认识。从地图学者在编制地图时的地理认知,到用图者在读图时的地理认知,这整个过程反映了人对地理课题的认识由浅入深的特点。因为从原始制图资料到地图再到新地图的地理信息传输过程,正是人们对地理事物的认知深度的螺旋式上升过程。地理认知不仅是地理模型的基础,而且也是制图概括的基础。

在地理认知的基础上对真实世界的信息进行抽象和概括,形成地理信息系统中的模型,在一定比例尺下显示地理要素的分类、分级和空间图形格局。地图模型本身就是一个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过程,GIS专家在地理认知中不仅全面、综合地分析和理解地理环境,而且其认知中还包括了对一些客观的模拟标准和规范的接受或认同。

此外,地理认知贯穿于制图概括的整个过程。具体来看,它表现在地图设计阶段,对制图概括原则、内容、分类分级指标的“构思”上,以地理认知中所获得的关于地理环境的系统功能、层次结构、各个要素的组合关系等的知识为指导。在地图编绘阶段,对地图要素的选取、数量和质量概括、图形简化等“构图”操作上,在处理符合概括指标的要素或图形时能够进一步体会地理认知的控制和指导作用,做到心中有数,操作正确,不至于误解概括指

标和规则。

1.5地图是客观世界的形象——符号——概括模型

1.5.1地图是客观世界的形象模型

地图与其它地学模型的主要区别和优点在于它具有形象性,能对实际对象做出完整的、清晰的和直观的图形描述和说明。“地图是地表空间关系和空间形式的视觉图解表象”。

1.5.2地图是客观世界的符号模型

地图区别于其它许多图示模型的又一特征是它采用专门设计和事先规定的符号来反映地物、现象和地理过程,并表示它们的位置、质量特征和数量特征。各种符号的组合便构成一种地图形象,而多种地图形象的汇集便组成一幅完整的地图图形。地图符号的作用并不仅仅局限于传输信息,它们还是记录知识、使知识定型并系统化的强大工具。

1.5.3地图是客观世界的概括模型

地图不是客观对象的完全再现,而是通过地图制图工作者脑和手的“过滤”、概括和抽象出来的模型。对地物进行取舍、图形化简、数量和质量概括、地物协调,以及夸大表示等处理,是地图学者对地物进行深刻理解、综合分析并抽象概括等一系列复杂的科学思维和创造性劳动的结果。因此,对制图对象进行地图概括是地图作为客观实际模型的一个最重要的特征。

2.现实世界的抽象

对地理对象的抽象过程通常认为有9个层次[OGC],在这九个层次之间通过8个接口与它们连接,定义了从现实世界到地理要素集合世界的转换模型。这9个层次依次为现实世界(Real World)、概念世界(Conceptual World)、地理空间世界(Geospatial World)、尺度世界(Dimensional World)、项目世界(Project World)、点世界(Points World)、几何体世界(Geometry World)、地理要素世界(Feature World)以及要素集合世界(Feature Collection World)(图2-8)。连接它们的8个接口分别为认识(Epistemic)接口、GIS学科(GIS Discipline)接口、局部测度(Local Metric)接口、信息团体(Community)接口、空间参照系(Spatial Reference)接口、几何体结构接口、要素结构接口及项目结构接口。其中前五个模型是对现实世界的抽象,并不在计算机软件中被实现;后四个模型是关于真实世界的数学的和符号化的模型,将在软件中被实现*。

*因为九层模型后面四个层次与软件实现有关,涉及具体的数据结构,本章不做介绍,可以参照“空间数据模型”和“空间数据管理”两章的内容。本章只是介绍前五个模型——对现实世界进行抽象,得到数字化的、GIS可以管理的模型。

图2-8:OpenGIS 的九层模型

2.1现实世界

现实世界是所有事物(Fact )的集合,无论人们是否知道这些事物。根据事物的本质,人们可以认识理解现实世界中的事物。图2-9表示了人类生活于其中的现实世界。象云一样的纹理结构占据了图形的绝大部分,代表了人们所不了解的事物,而且它们造成了宇宙的混沌状态。人们只知道一些所熟悉的事实,其中的一些被绘制在图中。

图2-9:现实世界

2.2概念世界

概念世界是人类自然语言的世界,人类了解且认识其所命名的事物,因此这些事物构成了“语言的世界”。在图2-10的概念世界中,表示宇宙混沌状态的云并不存在,因为这些在自然语言内容中通常是不可见的。示意图显示了容易识别的事物:门、路、砖、屋顶、房屋等。用这种方法,可以返回到真实的世界中,抽象出一个事实的本质,称之为精髓(Pith)。

由于可以给出所知道的事物的名字,而且能够感受到这些相同的已知事物的本质,所以称真实世界与概念世界之间的交互为认识接口(Epistemic Interface)。

图2-10:概念世界

对于GIS来讲,自然语言的概念世界并不是充分抽象的,在GIS中只有概念世界中一个简化的子集才是兴趣所在。这个子集叫做地理空间世界,人们与概念世界的交互的方法叫选择。

图2-11中,有三种实体类型。每个由一个矩形表示,并且每个用其上部的名字所表示。矩形之间的线代表着实体之间的联系,每条线在末端带有一个作用名以解释这种联系。菱形代表聚合(Aggregation),例如,概念世界的存在依赖于真实世界的存在。实心圆意味着在联系的那个末端存在着一个集合(并不是一个单个的对象),例如,每个概念世界嵌入(Embed)一系列不同的地理空间世界。

图2-11:现实世界与地理空间世界的联系

2.3地理空间世界(Geospatial World)

从事GIS的技术人员都习惯于把世界看作一个抽象的、几乎是具有卡通特性的世界。这是由于在概念层次的世界充满了复杂的形状、样式、细节。这些复杂性在地理空间世界中被消除,并用简单的、浅显的抽象来代替,这些抽象通常在时间以及空间上都是静态的。通过地理空间世界的抽象,河流是被看作线,地形被看作等高线多边形的简化,而森林被看作多边形。

前面描述的概念世界在图2-12中以卡通的方式在地理空间世界水平上被重画。图2-12是以透视的方式绘制的,但是地理空间世界通常是从一个“顶点”来观察,即垂直地从上向下看。注意在图中,一些特征已经消失,另外一些已经变得大大简化。例如,一些窗户、墙、建筑物的房顶已经消失。这是由于它们并不是GIS世界视点的兴趣所在。它们已经成为GIS 意识中所不可见的。当然,并不存在一个通用的定义——准确地讲,什么样的特征对于一个GIS技术人员来讲是其兴趣所在,也许有时一个屋顶可能会引起兴趣。卡通仅仅表明地理空

间世界是概念世界中的一个子集和一个简化,在地理空间世界中所讲的语言是GIS学科语言。在图中,房屋的地基还保持着,尽管在概念世界中,部分地基被隐藏在其它要素后面。从GIS的观点来看,一个建筑物的所有的地基都是可见的——尽管有些是看不见的。每个GIS实现都有特定的规则,这些规则规定了在地理空间世界中什么样的特征被识别以及它们是如何从概念世界中被简化的。例如,一个规则可以把一个砖房简化为一个三维的多面体;然而具有另一种表面物质的一个房屋被简化为它的地基多边形。简单地讲,在概念世界中不可见的事物在地理空间世界中就变得可见了,因为这些事物在GIS中是特殊兴趣所在。概念世界和地理空间世界之间的交互称为GIS学科接口;从概念空间进行的交互方法叫做选择。为了转换从地理空间到概念世界的这种交互,人们可以采用嵌入(Embed)方法,这种方法把GIS感兴趣的内容放置在概念世界适当的语境(Context)中。

在地理空间世界中所认识的要素通常有一个自然的维度:0、1、2或者3,这取决于它们是否被看成点、线、面、体。此外,根据二元拓扑关系(如包含、相邻或分开),它们还具有另外的量度。下一个层次的抽象识别了要素固有的维度和尺度(Dimensionality and Metrics)特性,因此叫做维度世界,可以通过在欧氏空间中进行工具测量获取要素的尺度。

图2-12:地理空间世界

2.4维度世界(Dimensionality World)

维度世界是地理空间世界的一个抽象,其中包括一些测量工具,如卷尺测量和指南针,在这样的水平上所认识到的事实包括一元(Unary)关系(如一个弧段的长度)和二元(Binary)关系(如两点之间的距离),这些关系本身就是各种要素的抽象。

维度世界与地理空间世界的接口叫做适合(Fit)。两个电话线路杆之间的距离是属于维度世界。这个长度线适合于地理空间世界中所见到的长度跨度,在图2-13中包括了在维度空间所表现的一些抽象。

维度世界是现实世界抽象的最后一个。下一个抽象叫做一个项目世界,该世界只发生在一个具体的实现中,每一个实现都是针对一个特殊的GIS学科或分学科。在每一个实际的实现中,只有维度世界中的一个子集得到识别。通常这个子集是由研究区域的范围和被测量的特定的现象所决定的。

在项目世界的层次中,空间参照系统(Spatial Reference System)的概念被引入,最常见的参照系统是环绕地球表面建立的坐标系统(经纬度);此外,还有其它的间接的参照系统,例如线性参照系统可以用一个参数标识出一条线(如高速公路)上的一个点位。无论采用哪种坐标参照系统,都可以确定维度世界中的要素的每个“角点”的坐标。维度世界和项目世界之间的接口称为信息团体接口,从维度世界调用该接口的方法叫做编码(Codify),

其结果是每个“角点”的坐标以一组数值表示;相反的,从项目世界调用的方法称为定位,它确定了每个要素与其他要素的相对关系。

图2-13:维度世界

2.5项目世界(Project World)

有两种常用的方法来对地理空间要素建模。第一个模型定义了点、线、多边形的一个要素的空间范围,以及来自于所熟知的一系列类型的几何基本单元(Primitive),在这种方式下的要素叫做“几何体要素(Features with Geometry)”。

第二种称为覆盖(Coverage),影像是该模型的一个特殊的例子。几何体要素和覆盖是紧密相关的,但是在概念上截然不同*。

要素模型用于对现实世界中的地物对象建模,如道路、城市等等;而覆盖模型则对现象建模,包括:温度、土壤分布等等。一个要素具有多种属性,如空间位置属性,空间关系属性,描述属性,时间属性等等,覆盖也可以视为要素的一种属性。

GIS并不只是一个学科,它还是地理空间信息表现的一门语言,其中这些信息源于许多与地理学科相关的学科,如森林管理、土壤制图、运输模型、地籍管理等等,这些学科中的每一门学科都有许多子学科,一个GIS项目可以包含任何这些学科的组合。

正是项目世界语言的多样性导致了GIS信息存储之间相交互的最复杂的问题。这是人为造成地理空间世界分割的原因。但是,如果对语言结构进行充分地统一化,这种情况是可以管理的。

地理信息团体是指共享数据的用户群,他们属于不同的专业领域,可以是数据使用者,也可以是数据提供者。地理信息团体将整个地理空间世界中的一个特殊的子集看成是一个抽象。在三个不同的应用中,上述的例子被抽象为三个不同的项目世界模型。它们显示在图2-14中,分别反映了一个制图员、一个地籍管理人员和一个道路管理人员视角的项目世界。

*“空间数据模型”一章中描述的“要素模型”和“场模型”对应于这两种技术。

图2-14:项目世界

3.比特世界

3.1比特世界

地理信息系统以数字世界表示自然世界,现实世界与数学模型之间的关系见图2-15。

在计算机中,现实世界是以各种符号形式来表达和记录的,计算机在对数字和符号这些符号进行操作时,又将它们表示为二进制形式(比特世界)。因此,基于计算机的地理信息系统不能直接作用于现实世界,必须经过对现实世界的数据描述这一步骤。模型是对现实世界的简化表达,是将系统的各个要素通过适当的筛选,用一定的表现规则描写出来的简明的映象。

图2-15:现实世界与数学模型的关系

一幅地图是一个符号模型,因为它是通过制图学家处理后得到现实世界的简化描述;存储数字地图的计算机文件也是一种符号模型,它以数字代码来表现图形符号。一幅数字地图的产生不仅需要选择所要表现的物体,还要进一步考虑如何对表达它们的数据进行组织。如果数据的组织规则没有很好地建立起来,则一幅数字地图除了对生产这些数据的个人或组织

有用以外,对于其他人是没有用的。

数据是对现实世界状况的数字符号记录,信息是经过重新组织的,能揭示现实世界内在机理的并有利于研究工作的数据。如果数据不以空间属性表来组织,则很难从空间数据中抽取出空间信息。由于计算机的数字化特征,数据项必须是离散的以便于进行数字处理和操作,因此,地理空间也必须离散化的表达。数据建模是指把现实世界的数据组织为有用且能反映真实信息的数据集的过程。根据一定的方案建立的数据逻辑组织方式叫数据模型。数据建模过程分为三个步骤:首先,选择一种数据模型来对现实世界的数据进行组织;然后,选择一种数据结构来表达该数据模型;最后,选择一种适合于记录该数据结构的文件格式。可见,一种空间数据建模可能有几种可选的数据模型,而每一种数据结构又可能有多种文件格式进行存储。空间数据可依据它们的采集方式、存储方法、使用目标等,用不同的数据模型进行组织。如GIS中最常用的数据组织方式为矢量模型和栅格模型。在矢量模型中,用点、线、面表达世界,在栅格模型中用空间单元或像元来表达世界。

3.2模型的作用

在地理信息系统中,模型,尤其是数学模型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模型是对客观世界中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所依据的规律或过程的抽象或模拟,因此能有效地帮助人们从各种因素之间找出其因果关系或者联系,有利于问题的解决。模型的建立是数学或技术性的问题,但它必须以广泛、深入的专业研究为基础,专业研究的深入程度决定了所建模型的质量与效果,而模型的质量和数量又决定了系统中数据使用的效率和深度。大量模型的发展和应用,实际上集中和验证了该应用领域中许多专家的经验和知识,这无疑成为一般地理信息系统向专家系统发展的基础。

3.3 GIS空间数据建模

GIS是专门用于采集、存储、管理、分析和表达空间数据的信息系统,它既是表示、模拟现实空间世界和进行空间数据处理分析的工具,也是一门关于空间信息处理分析的科学技术。就GIS的工具特性而言,它是为人们采用数字形式表示和分析现实空间世界提供了一系列空间操作和分析的功能,包括综合地存储管理人们研究和解决空间问题所需的各种空间数据;根据用户的要求查询有关的空间分布信息,进行各种统计量算、列表制图;根据规划、管理、生产的需要,进行多因素的综合研究、决策方案的模拟优化等。所以,GIS一方面应为用户采用数字形式表示和分析空间现象或问题提供空间数据建模及分析操作的手段,另一方面应向用户提供友好的使用界面,便于用户进行空间数据建模、查询、分析等。

空间数据建模的基本任务是,针对所研究的空间现象或问题,描述GIS的空间数据组织,设计GIS空间数据库模式,这包括定义空间实体及其相互间关系,确定数据实体或目标及其关系,设计在计算机中的物理组织、存储路径和数据库结构等。这项工作是以空间数据模型的理论为指导的。空间数据模型是关于现实世界中空间实体及其相互间联系的概念,为描述空间数据组织和设计空间数据库模式提供了基本的方法。

一般而言,GIS空间数据模型由概念数据模型、逻辑数据模型和物理数据模型三个有机联系的层次所组成。其中概念数据模型是关于实体及实体间联系的抽象概念集,逻辑数据模型是表达概念数据模型中数据实体(或记录)及其间关系,而物理数据模型则是描述数据在计算机中的物理组织、存储路径和数据库结构,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如图2-16所示。

图2-16:空间数据模型的三个层次

3.4 GIS空间数据模型的概念与分类

3.4.1GIS空间概念数据模型

由于职业、专业等的不同,人们所关心的问题、研究对象、期望的结果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因而对现实世界的描述和抽象也是不同的,形成了不同的用户视图,称之为外模式。GIS空间数据模型的概念模型是考虑用户需求的共性,用统一的语言描述和综合、集成各用户视图。目前广为采用的数据模型是基于平面图的矢量数据模型和基于连续铺盖的栅格数据模型。

3.4.2空间逻辑数据模型

逻辑数据模型是根据前述的概念数据模型确定的空间数据库信息内容(空间实体及相互关系),具体地表达数据项、记录等之间的关系,因而可以有若干不同的实现方法。一般来说,可将空间逻辑数据模型分为采用结构化模型和面向操作的模型两大类。

1)结构化逻辑数据模型

结构化模型是显式表达数据实体之间关系的树形结构。其中的层次数据模型是按树型结构组织数据记录,以反映数据之间的隶属或层次关系。网络数据模型是层次数据模型的一种广义形式,是若干层次结构的并,其优点是能反映现实世界中极为常见的多对多的联系,缺点是复杂。一般而言,结构化模型能直接地反映现实世界中空间实体之间的联系。

2)面向操作的逻辑数据模型

关系数据模型是用二维表格表达数据实体之间的关系,用关系操作提取或查询数据实体

之间的关系,因此称之为面向操作的逻辑数据模型。其优点是灵活简单,但表示复杂关系时比其它数据模型困难;当数据构成多层联系时,存储空间利用效率较低。当前的一种发展趋势是将两者的优点集中起来,形成新的或改进的逻辑数据模型,如扩展的网络模型。

3.4.3物理数据模型

逻辑数据模型并不涉及最底层的物理实现细节,但计算机处理的是二进制数据,必须将逻辑数据模型转换为物理数据模型,即要设计空间数据的物理组织、空间存取方法、数据库总体存储结构等。

1)物理表示与组织

层次逻辑数据模型的物理表示方法主要有物理邻接法、表结构法、目录法。网络数据模型的物理表示方法主要有变长指针表、位图法、目录法等。关系数据模型的物理表示是用关系表进行的。物理组织主要是考虑如何在外存储器上以最优的形式存放数据,通常要考虑操作效率、响应时间、空间利用和总的开销。

2)空间数据存取

数据库的“存”是指从内存写一块到外存,“取”指从外存写一段到内存。常用的存取方法有:

第一种,文件结构法:包括顺序结构(如二分查找,插值查找)、表结构(线性表,倒排表)和随机结构。

第二种,索引文件:它是提高数据存取效率的基本方法。对索引的插入、删除等只涉及到索引记录本身,而对数据记录的操作要看具体的数据组织策略。如果索引本身很大的话,就要对索引文件再索引,建立多级索引,如B树、B+树等。B树是基于主关键字的索引,若要根据次关键字进行索引,必须建立倒排索引表。但是,如果这种基于次关键字的搜索是主要操作的话,这类索引就不适合了。

第三种,点索引结构:由于B树在进行基于次关键字的搜索时是不适合的,为此,将空间定位数据及其属性看作是多维空间中的点,采用栅格索引、KD树、四叉树、R树等多维点索引结构进行索引。目前空间存取方法及查询优化仍是GIS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的课题。

世界上公认的第一台电子计算机

C. 小型机 D. 巨型机 1. 世界上公认的第一台电子计算机【 】是 1946 年诞生。 A. ENIAC C. EDVAC B. EDSAC D. IBM PC 2. 下列不属于信息基本特性的是【 】。 A. 信息的凝缩性 B. 信息的可共享性 C. 信息的有限性 D. 信息的扩散性 3. 用计算机进行情报检索, 属于计算机应用中的【 】。 A. 科学计算 B. 人工智能 C. 信息处理 D. 过程控制 4.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比特是事物存在的一种状态 B. 数据就是信息 C. 信息可以具有与数据相同的形式 D. 数据是人或机器能识别并处理的符号 5. 操作系统是在计算机发展的【 】出现的。 A. 第一代 B. 第三代 C. 第二代 D. 第四代 6. 就工作原理而论,世界上不同型号的计算机,一般认为是基于匈牙利籍的科学家冯 诺依曼提出的【 】原理。 A. 二进制数 B. 布尔代数 C. 开关电路 D. 存储程序 7. 以二进制和程序控制为基础的计算机结构是由【 】最早提出的。 A. 布尔 B. 卡诺 C. 冯. 诺依曼 D. 图灵 8. 最早推出微处理器的时间是【 】。 A. 1946 B. 1965 C. 1971 D. 1978 9. 电子计算机之所以能够快速、自动、准确地按照人们意图进行工作,其最主要的原 因是【 】。 A. 存储程序 B. 采用逻辑器件 C. 总线结构 D. 识别控制代码 10. 现代通用电子数字计算机其内部使用【 】数制。 11. 现代通用电子数字计算机按其功能可分为【 】等几种类型。 A. 模拟计算机和数字计算机 B. C. 巨型,大型,中型,小型,微型 D. 12. 国产银河数字式电子计算机是属于【 】。 A. 二进制数 B. C. 十进制数 D. 八进制数 十六进制数 A. 中型机 B. 微型机 科学计算,数据处理,人工智能 便携,台式,微型

(完整word版)案例分析:比特币,路在何方

案例分析:比特币,路在何方 一、什么是比特币?比特币的价格走势可划分为的几个阶段?分别具备什么特征? 比特币是一种网络虚拟货币,数量有限,但是可以用来套现,可以兑换成大多数国家的货币,总体数量有限,不属于任何国家,不受全球任何单位的监管;因为没有任何实体和单位为它负责,它可能值钱,也可能不值钱,自由度很高,比特币的概念最初由中本聪在2009年提出,根据中本聪的思路设计发布的开源软件以及建构其上的P2P网络。比特币是一种P2P形式的数字货币。与大多数货币不同,比特币不依靠特定货币机构发行,它依据特定算法,通过大量的计算产生,比特币经济使用整个P2P网络中众多节点构成的分布式数据库来确认并记录所有的交易行为,并使用密码学的设计来确保货币流通各个环节安全性。P2P的去中心化特性与算法本身可以确保无法通过大量制造比特币来人为操控币值。 第一个阶段,2009年到2010年初,由于比特币概念刚刚提出来,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比特币显的毫无价值,这个阶段的比特币价格低、关注者少,一美元可以兑换1300个比特币。 第二阶段,2010年5月到2011年6月,比特币发展的黄金阶段,从一个程序员花10000个比特币购买一份价值

25美元的比萨饼开始,比特币价格发展进入黄金时期,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比特币,参与比特币交易。由于不满足供需平衡(供给远小于需求),催生交易价格上升,2010年11月份交易价格蹿升至49美分,11年二月涨至1美元左右,2011年春天,比特币价格开始快速飙升,到6月份一路飙升至31.9美元。这一阶段比特币具有关注度高、交易频繁、交易价格高、持有者信心坚定、市场稳定、投资回报率较高等特点。 第三阶段2011年6月到2012年12月比特币价格处于平盘修整、巩固地位阶段。由于管理不善2011年6月份比特币史上发生第一宗盗窃案以及黑客入侵事件。受此影响比特币价格暴跌至5美元附近。与此同时市场上出现了其他五六十种电子货币,这更导致了比特币处于长期低迷状态。此阶段比特币处于一种失去市场信心、价格低迷、竞争对手横出的状态。 第四阶段2012年12月之后处于绝地反击、第二次飞跃阶段。随着管理的不断完善、正规交易所的诞生以及比特币支付功能的铺开,比特币的狂热拉开了序幕。以平均每天40美元的涨势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史无前例的投资狂潮。此阶段的比特币具有价格高、投资市场狂热、投资回报率高、关注度急剧攀升等特点。 二、比特币是电子货币,那么它和网络其他虚拟货币(如Q币)有何不同?

比特币的特征

比特币的特征 比特币是一种依托于互联网的虚拟货币。自2009年1月诞生以来,在全球的接受程度和交易范围显著扩大,价格不断攀升,受到众多投资者追捧。但是,由于法律地位不明确、交易平台存在脆弱性且易被洗钱等非法交易利用,比特币已经引起国际社会广泛关注,并被纳入反洗钱和消费者保护法律框架。我国已快速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比特币交易市场,近期伴随价格的暴涨暴跌,积聚了不容忽视的投机风险。比特币的根本特征是非主权超国家性。我国应在相当长时间内否定其货币属性,同时应正视各种网络虚拟货币的快速发展,适时调整货币统计口径,重新设计网络支付工具和网络金融的监管、司法保护体系等。 比特币是一种基于开源的点对点(P2P)软件、通过执行特定算法产生的虚拟货币。自2009年1月诞生以来,比特币在全球的接受程度显著提高,交易范围不断扩大,价格快速攀升。但由于法律地位不明确、交易平台较脆弱且易被用于洗钱等非法交易,各国对比特币的态度不尽相同,存在较多争议。2013年以来,我国的比特币交易发展迅速,目前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比特币交易市场。近期比特币价格暴涨暴跌,投机风险敞口迅速扩大,值得密切关注。 比特币(Bitcoin,BTC)是一种源代码可以为公众使用的、基于网络的、点对点的匿名虚拟货币(VirtualCurrency)。比特币由中本聪(SatoshiNakamoto)于2008年设计开发,是世界上第一个去中心化的分布式匿名数字货币。 社会公众可以通过两种方式获得比特币:一是通过在电脑上执行公开的复杂算法生成,俗称“做矿工挖矿”。比特币诞生的前4年有1000万个比特币被制造出来,这个数值的半衰期为4年,最终比特币的总量将于2140年趋近于2100万个,此后数量不再增加。二是通过比特币中国、https://www.360docs.net/doc/e411074757.html,等专门交易平台用其他货币购买,俗称“做商人购买”。 比特币具有以下基本特征:一是非主权超国家性。比特币是全球网络发展的产物,不属于某个国家所有。二是去中心化。比特币的发行和支付没有中央银行等管理部门充当中央控制中心,其转账支付由网络节点集中管理。比特币系统是通过整个网络的分布式数据块来记录其交易,并由整个比特币系统共同承担交易风险。三是匿名性。从技术上讲,比特币的交易各方可以通过随意变化收款地址来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传统的电子货币严重依赖账号系统,必须收集交易双方的个人信息来完成交易,而比特币通过公开密钥技术,不再依赖账号系统,交易双方可以随意生成自己的私钥,随后将与私钥对应的公钥告知付款人即可收到款项。下次再使用时,可以重新生成一对公私钥进行交易。这种一次一密的做法可以做到完全匿名交易,难以跟踪。四是具有网络健壮性。比特币完全依赖点对点网络,无发行中心,这意味着除非全球持续断电或屏蔽掉整个互联网,否则外部世界无法对其实施关闭。五是非唯一性。作为一种无准入门槛的虚拟货币,由于比特币的源代码对外公开,经过参数修改,可以制造出功能类似的其他网络虚拟货币。 随着接受主体和范围的不断扩大,比特币的货币属性正不断增强。自诞生以来,比特币在全球的接受程度和交易范围显著扩大,目前已有200多个国家的商户接

奈斯比特

约翰·奈斯比特(John Naisbitt) 约翰·奈斯比特是世界著名的未来学家,埃森哲评选的全球50位管理大师之一。约翰.奈斯比特的阅历丰富,他有着哈佛、康奈尔和犹他三所大学的教育背景。1963年,他被肯尼迪总统任命为教育部助理部长,还曾任约翰逊总统的特别助理。主要代表著作《大趋势》,与威廉·怀特的《组织的人》、阿尔文·托夫勒的《未来的冲击》并称“能够准确把握时代发展脉搏”的三大巨著。《大趋势》一书目前在全球共销售了1400多万册。 约翰·奈斯比特以《大趋势》和《亚洲大趋势》两部著作奠定了其作为未来学家的坚实地位。奈斯比特始终对亚洲的前景保持着乐观的态度,在几年前与人合著的《亚洲大趋势》里,他预言亚洲将会成为世界经济的中心。奈斯比特还成功地预测了网络的兴起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出现。 约翰·奈斯比特 - 主要贡献 约翰·奈斯比特约翰·奈斯比特早年曾涉足政坛,1963年被肯尼迪总统任命为教育部助理部长,后被聘为约翰逊总统的特别助理,政绩平平。离开白宫后,奈斯比特供职于有“蓝色巨人”之称的IBM,1967年忽发奇想“下海”创业,其时39岁。 在自己创办的都市研究公司里,奈斯比特使用自创的“内容分析”方法研究美国社会。所谓“内容分析”方法,事实上就是广泛收集各地报纸,每天对这些报纸的内容进行分类编排,建立索引和分析比较。奈斯比特始终认为重大的社会变化都是从地方开始,自下而上的,因而通过对城市、乡村变化的研究和分析,能够判断出将来的一些发展趋势。都市研究公司定期作出研究报告,并兜售给一些大公司和图书馆。当年在全球畅销1400万册的《大趋势》一书的蓝本正是这些定期作出的研究报告。 奈斯比特著述甚丰,《大趋势》取得成功之后的近20年里,几乎平均每年均有新作问世,其中不少系与他人合著。其近期著作包括《2000大趋势》、《全球吊诡》等。 在这本由约翰·奈斯比特和他的女儿娜娜·奈斯比特以及道格拉斯·菲力普合著的书中,主要讲述了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讲述的是消费科技及其对我们的影响,重点是媒体的暴力化倾向带来的严重社会问题。第二部分关注的是当前正在发展中的基因技术。作者认为基因技术是真正革命的技术,它给人类带来的才是具革命性意义的转变。与十几年前“挥斥方遒”的“书生意气”比起来,奈氏似乎少了些锐气,多了几分沉稳,不在动辄预言人类未来的大趋势。 事实上,与国内同类图书比较起来,奈斯比特的这本新书所考察的并不是一个新主题,也并没有提出更新的观点。只不过由于生活在美国社会,因此在书中对美国文化的批判性考察和许多美国人沉迷于科技享乐现象的描述更贴近、更具说服力。不过,由于中译本的译名是一个极易引人误解的糟糕的翻译,以及中美生活水平、价值观念的差异,中国读者要想真正读懂奈氏的这本大作,并非易事。

比特币的产生及发展趋势

经济论坛 比特币的产生及发展趋势 王慧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北京100029) 摘要:作为一种数字货币和金融资产,如今比特币的关注度走高。从2010年开始,比特币陆续在日本、中国、美国等国家开始交易,2013年以后,比特币的交易量呈现爆炸性上涨,人们争相“开采”和交易比特币。本文将针对比特币为什么会产生,为什么人们对比特币的热情如此高涨,比特币今后是否能够成为货币等问题进行剖析。 关键词:比特币;货币形态;发展趋势 1比特币的概念 比特币(BitCoin)的概念最初由中本聪在2009年提出,根据中本聪的思路设计发布的开源软件以及建构其上的P2P网络。比特币是一种P2P形式的数字货币。比特币通过“挖矿”得到,“挖矿”所需时间就是比特币的价值,并通过网络在其持有者之间交换。该货币系统总数量将被永久限制在2100万个。比特币人人可以制造和拥有,还可以用来兑现,可以兑换成大多数国家的货币,可以用比特币购买一些虚拟物品,比如网络游戏当中的衣服、帽子、装备等,只要有人接受,也可以使用比特币购买现实生活当中的物品。 2比特币的由来及产生原因 2.1比特币的由来 20世纪初,奥地利经济学派注明经济学家哈耶克在其《货币的非国家化》一书中完整地阐述了去国家化的货币这一构想。概括这一构想就是废除中央银行制度,私人发行货币,自由竞争,在自由竞争的过程中发现最好的货币。这一构想提出后,短期间内并没有出现切实可行的办法以实现这一理念。20世纪90年代名为“密码朋克”密码破译组织开始从事创造电子货币。之后涌现出一些比特金等电子货币,但都是无疾而终。2008年11月一个自称是中本聪的人在网上贴出一则帖子,阐述了它对于新的电子货币的构想,也就是比特币。比特币的发行不需中央银行,交易过程能够隐匿身份。 2.2产生背景和原因 (1)技术的发展进步给电子货币即比特币的出现带了可能性。货币的出现历史悠久,可上溯到数千年前。货币的衍生发展的历史本就与当时技术的进步程度密切相关。例如从实物货币发展到铸币再到纸币,无一不是由于技术进步带来的货币形式的变化。自电子货币的理念在20世纪初提出以来,由于还不存在计算机技术,当时的理念只能停留在构想阶段,但随着计算机技术发展及网络的普及,比特币这一以信息量的单位命名的电子货币腾空出世。 (2)金融危机频繁出现导致人们对于政府的不信任,更加加速了以电子货币寻求解决方式的步伐。比特币诞生时正值全球金融危机,人们对政府和银行对于货币的管理能力十分失望,通货膨胀让人们更加担忧手中的财富在未来贬值的速度,人们的不安情绪给比特币的产生注入了催化剂。比特币的总量固定,不会因为政府增发滥发货币导致通货膨胀和贬值,超越政府和银行完全公平和被自己掌控的特点极大地迎合了人们不信任政府,寻求资产保值增值的心理。而且由于比特币的价格波动剧烈,人们看到有些人因为拥有比特币而一夜暴富,更加热衷于投资比特币。 (3)不需要第三方中介机构的介入,无须信用体系。目前使用的网络交易,都会引用第三方中介机制,第三方中介本身也涉及信用体系的问题,仍然关系到用户的财产安全。例如目前的网银和支付宝就是第三方,第三方的存在使得交易成本增加,第三方信用风险也是问题。但是如果没有第三方,则线上支付基本上不可能。所以在20世纪后期,人们就在寻找一种方式可以不用依赖第三方,全网共同承担交易并抵御黑客攻击等不安全因素。比特币基于数字签名原理,引入了时间戳机制和工作量证明体系,理论上可以避免“第三方中介机制”和信用体系存在的问题。 3比特币的特征及风险 3.1比特币与传统货币相比较,具有以下典型特征 (1)去中心化。比特币的产生来源于“挖矿”,也就是使用一套公开算法解决问题即可得到比特币,其参与者只有网络用户,不存在中央银行,或者发行比特币的网络游戏公司。 (2)流通无界限。其制造、流通不受任何机构的控制。 (3)专属所有。操控比特币需要私钥,记录无法追踪,其信息可以隔离保留在任何终端,难以追查其用户信息。 (4)发行数量固定。该货币系统总数量将被永久限制在2100万个。 (5)代码开源。消费者、商家、投资者都能够围绕其开展完整的交易和服务。 由以上特点可以看出,比特币具有储藏价值,支付方便,安全性高,而且基于网络而存在,不受任何国家及政府的限制和控制,其这些特点要远远优于现有的实际货币。 3.2比特币存在的风险 作为一种数字货币和金融资产,比特币的关注度今天极度走高。从2010年开始比特币陆续在日本、中国、美国等国家开始交易,2013年以后比特币的交易量呈现爆炸性的上涨。由于比特币不同于其他金融资产存在涨停跌停的问题,而且可以24小时交易,所以比特币的价格浮动范围十分大,2013年比特币的涨幅是年初的90倍。在这一情况下,各国当局都采用了一定的措施限制比特币的增值速度,例如中国在2013年12月5日发布了《关于防范比特币风险的通知》。虽然比特币的价格得到一定程度的回落,但是泡沫破灭的并没有十分迅速,而且一度降低的比特币价格,近期竟然持续走高。 (1)价格动荡剧烈,暴涨暴跌。比特币的最高数额为2100万,是固定不变的。但是比特币的制造及交易的参与者却在快速增加。需求快速增长,而供给的速度增长缓慢,导致比特币的价格快速增长。但也容易受到政策及参与者心理的影响出现暴跌。近几年比特币的价格在2个月内上涨10倍,也有在一个星期内下跌80%的情况。 (2)交易平台的不安全性。比特币的交易平台如果遭受攻击,则会导致比特币被盗,用户损失。例如全球最大的比特币交易平台Mt.Gox在2014年遭到黑客攻击,导致价值3.5亿美元共744408个比特币丢失,直接导致该平台破产。 (3)系统崩塌的风险。比特币如果想要变现,必须有别的用户去购买比特币。所以会存在不法分子伪造比特币赚钱的假象,欺骗买家购买,但如果一旦流动性不足,则系统面临崩溃的风险。 (4)技术风险高。比特币的制造依靠电脑算法,交易依靠 100

第一章自测题(含答案)

第一章补充习题 一、判断题: 、现实世界中存在着多种多样的信息处理系统,图书馆就是一种以收藏、管理和检索信息为主要目的的信息处理系统。 、信息在光纤中传输时,每隔一定距离需要加入中继器,将信号放大后再继续传输。 、集成电路根据它所包含的晶体管数目可以分为小规模、中规模、大规模、超大规模和极大规模集成电路,现在机中使用的微处理器属于大规模集成电路。 、集成电路的工作速度与芯片的尺寸有关。芯片越大,其工作速度就越快。 、在通信系统中,信道的带宽就是信道的容量。 、信息在光纤中传输时,每隔一定距离需要加入中继器,将信号放大后再继续传输。 、广播是一种特殊的、面向公众的单向通信,而通常所说的通信是指双向通信。 、电信网主要由终端设备、传输设备、交换设备等组成,利用它可以实现远程通信。 、是个人移动电话系统中采用的一种信道复用技术的简称。 、在蜂窝移动通信系统中,每个移动台始终只能与一个固定的基站通过无线电传输信息。 、所有的十进制数都可精确转换为二进制数。 二、单选题: 、下面关于个人移动通信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第代个人移动通信采用的是模拟通信技术。 、目前广泛使用的手机采用了数字通信技术,属于第代移动通信系统。 、移动通信系统中,移动电话交换中心直接接收手机(移动台)的无线信号,并负责向手机发送信号。 、第代移动通信系统将实现高质量的多媒体通信,包括语音通信、数据通信和高分辨率的图像通信等。 、数据通信中数据传输速率是最重要的性能指标之一,它指单位时间内传送的二进制位数目,计量单位的正确含义是。、每秒兆位、每秒千兆位、每秒百兆位、每秒百万位 、下面关于比特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比特是组成数字信息的最小单位 、比特只有和两个符号 、比特既可以表示数值和文字,也可以表示图像和声音 、比特“1”大于比特“0” 、使用存储器存储二进位信息时,存储容量是一项很重要的性能指标。存储容量的单位有多种,下面哪一种不是存储容量的单位。 、、、、 、与十六进制数等值的八进制数是。 、、、、 、所谓“变量操作”是指将一个整数变成绝对值相同但符号相反的另一个整数。假设使用补码表示的位整数,则经过变号操作后结果为。 、、、、 、下列关于集成电路()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集成电路是现代信息产业的基础 、制造集成电路的材料只能是硅() 、集成电路的特点是体积小、重量轻、可靠性高 、集成电路的工作速度与组成逻辑门电路的晶体管的尺寸密切相关 、下列关于个人移动通信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第代个人移动通信采用的是模拟通信技术 、目前广泛使用的手机采用了数字通信技术,属于第代移动通信系统 、移动通信系统中,移动电话交换中心直接接收手机(移动台)的无线信号,并负责向手机发送信号 、第代移动通信系统将实现高质量的多媒体通信,包括语音通信、数据通信和高分辨率的图像通信等。 、计算机网络中采用的最基本的多路复用技术是复用技术。 、时分、频分、码分、波分

巴比特——比特币侧链白皮书

摘要 自2009年比特币系统的推出以来,它带来了众多计算机科学和电子 现金方面的创新,人们对去中心化加密货币的潜力有了极大的兴趣。 但与此同时,对已达成共识的比特币系统关键部分实施变更,则必须 非常保守地来处理。这导致与其他互联网协议相比,比特币系统更难 于适应新需求和采纳新创新。 我们提出了一种新技术——“楔入式侧链”——实现比特币和其他帐簿资产在多个区块链间的转移。这使用户能用他们已有的资产来使用新的 和创新的加密货币系统。通过复用比特币系统的货币,这些系统相互 之间的交互操作,以及与比特币之间的交互操作,可以更容易地进行,避免出现与新货币相关的流动性短缺和市场波动。由于侧链是独立的 系统,技术和经济上的创新不会被其他因素妨碍。尽管比特币系统和 楔入式侧链间有双向转移的能力,但它们是隔离的:即使出现侧链中 加密被破解(或恶意设计)的情况,所有的损害都只限于侧链本身。 本文将阐述“楔入式侧链”及其实施要求,以及为了能从将来区块链 间的互联中充分受益所需的工作。 ----

目录 1 前言 2 设计原理 3 双向楔入 3.1 定义 3.2 对称式双向楔入3.3 非对称式双向楔入

4 缺陷 4.1 复杂度 4.2 欺骗性转帐 4.3 中心化挖矿的风险 4.4 软分叉的风险 5 应用 5.1 竞争链实验 5.1.1 技术实验 5.1.2 经济实验 5.2 资产发行 6 发展方向 6.1 抗哈希算力攻击 7 致谢 A 联合楔入 B 高效SPV证明 C 元互换 1 前言 1983年,David Chaum将数字现金作为一个研究课题首次提出,通过设置一个可信的中央服务器,来防止双重花费[Cha83]。为降低这个中央可信方带给个人的隐私风险,并确保资产的可置换性,Chaum引入了盲签名——提供一种加密方法,来防止与中央服务器的签名(这个签名代表钱币)进行关联,同时还能让中央服务器进行双花防范。对中央服务器的需求,是数字现金的致命弱点(阿喀琉斯之踵)[Gri99]。虽然有可能通过将中央服务器的签名替换为含几个签名者的门限签名,来分散单点故障,但区分和辨识签名者的可审计性变得很重要。在这种

比特币发展现状及其合法性地位探究

湖北工业大学 比特币的发展现状及其合法性地位探讨 学生姓名:苏云杰学号: 1110311144 学院:计算机学院 专业年级: 11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1班 指导教师:李璟璐 2014年2月21日

目录 摘要 (3) 关键词 (3) 前言 (4) 1.比特币货币系统的基本原理 (5) 1.1比特币的供应机制 (5) 1.2比特币的发行机制 (5) 1.3比特币的交易机制 (6) 2.比特币的基本特性 (6) 2.1虚拟性 (6) 2.2有限性 (6) 2.3匿名性 (6) 2.4专属性 (7) 2.5经济性 (7) 2.6 去中心化 (7) 3.比特币的货币职能体现 (8) 3.1经济价值体现 (8) 3.2流通媒介体现 (8) 3.3贮藏功能体现 (8) 3.4支付功能体现 (8) 3.5世界货币体现 (8) 4.比特币的合法性探讨 (9) 4.1比特币合法的论点 (9) 4.2比特币不合法的论点 (9) 4.3比特币合法性发展方向 (12) 结束语 (14) 附录:比特币发展大事纪 (15)

比特币的发展现状及其合法性地位探讨 摘要 由于比特币的自然属性,其在现行的金融体制内总是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回避和否定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各国政府或中央银行应当积极行动起来,尽快建立比特币等虚拟货币监督管理系统。建立一个虚拟货币监督管理系统统一管理虚拟世界的货币发行流通体系,中央银行对网络虚拟货币发行流通进行备案,并对虚拟货币发行额度及其与法定货币间的交易兑换进行监督。相关职能部门进一步完善对比特币交易涉及税收征管、法律监督、货币流量的监控并对比特币持有人兑现建立保护机制。同时应进一步对新的虚拟货币发行人实行准备金要求,约束虚拟货币滥发。 关键词:比特币、合法性、虚拟货币、新型支付方式、金融产品

题目计算机为什么可以计算。通过现实世界如何描述物理

题目:计算机为什么可以计算。通过现实世界如何描述、物理如何实现、现实世界如何用0 和 1 编码等几个方面阐述。 计算机为什么可以计算? 姓名:张恒博 院系:材料科学与工程 学号:14011070

1.现实世界对计算的描述 1.1什么是计算? 计算(Computation)是执行一个算法的过程。它不仅仅是数据分析的工具,还是思想与发现的原动力。 计算必须包含以下四个方面: ①对输入到输出的转换 ②必须给定输入和输出的描述:计算机中描述任何输入和输出,以及计算的基本单元,实际就是数据,数据的表示,是各种规则的“0,1”字符串。 ③必须给定转换的算法 ④必须考虑转换的效率 1.2计算的核心是什么? 效率是计算问题的核心。它包含的核心概念有:大问题的复杂性、效率、演化、按空间排序、按时间排序;计算的表示、表示的转换、状态和状态转换;可计算性、计算复杂性理论等。 1.3为什么要用0.1来编码计算机语言? 语义符号化就是将现实世界的语义用符号表达,进而进行基于符号的计算。将语义表达为不同的符号,就可采用不同的工具(或数学方法)进行计算;将符号赋予不同语义,则能计算(处理)不同的现实世界问题。例如:将阴赋予凉或冷的语义,将阳赋予温或热的语义,则用阴和阳的组合可以描述一年24节气的演变规律 至于为什么用0.1来编码计算机语言?我们而从老子的《道德经》和易经八卦中可以得出答案。 老子的《道德经》第四十二章写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道生一,一是太极;一生二,二是阴阳;二生三,三是天地人;三生万物,万物是万事万物。道是独一无二的,道本身包含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相交而形成一种适匀的状态,万物在这种状态中产生。万物背阴而向阳,并且在阴阳二气的互相激荡而成新的和谐体。 伏羲氏在天水卦台山始画八卦,一画开天。所谓八卦就是八个卦相,八卦其实是最早的文字,是文字符号。八卦代表易学文化,渗透在东亚文化的各个领域。八卦表示事物自身变化的阴阳系统,用“一”代表阳,用“- -”代表阴,用3个这样的符号,按照大自然的阴阳变化平行组合,组成8种不同形式,可以表示8种语义,叫做八卦。对于八卦不要有过多神秘色彩,它在汉族文化中与阴阳、五行一样用来推演世界空间时间各类事物关系的工具。每卦代表自然空间中的8个事物:乾代表天,坤代表地,巽(xùn)代表风,震代表雷,坎代

经济学角度看比特币

巴菲特直言比特币是欺诈,其价值究竟在哪? 今天我们来说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经济学家怎么看待比特币。 我们知道巴菲特作为投资界的巨擘,一直都很不看好比特币,但他对区块链技术本身是看好的。 那是什么原因,让巴菲特对比特币如此的嗤之以鼻呢?比特币是不是真如很多人说的那样不堪?

1977年,Joan和Richard Sweeny发布了一篇名为《货币理论和大国会山托儿合作社危机(Monetary Theory and the Great Capitol Hill Baby Sitting Co-op Crisis)》的文章,描述了托儿合作社成员之间进行保姆券交易来照看各自孩子的一种螺旋式通货紧缩的场景。我们今天就以这份论文为场景,来研究一下,比特币这类事物在经济学领域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身份。 故事发生在美国国会大厦,主人公是150对在美国国会山上班的人。因为他们工作繁忙,并且时不时需要享受一下两人世界,所以总是时不时需要出门,在出门的时候就要委托别人帮忙照顾自己的子女。于是他们就合作成立了一个托儿所一样的托儿合作组织,并且在参加托儿合作组织的成员内部发行一种保姆券,每张券对应一小时的照看孩子的服务。外出的家长把孩子交付他人照顾后,必须支付保姆券,按对方照顾自己孩子的小时数支付相应的张数。保姆券一开始发行的数量是一定的,成员可以通过在空闲的夜晚帮别人照顾小孩来赚额外的保姆券,以备不时之需。 这貌似是一个万无一失的制度,既能解决每个家庭的外出问题,又能保证待在家里的小孩子有人照顾,但是实际上它运行了一段时间后几乎陷入到崩溃的边缘。

首先,有些暂时没有外出计划的夫妇开始利用空余的时间赚取保姆券,以便能在想要外出的时候能有更多地可支配时间,于是他们开始囤积保姆券。有人开始囤积必然有人的券就会减少,因为保姆券的总量是固定的。于是那些手头没有保姆券或者有比较少券的人就也开始刻意的减少外出的时间,也开始努力赚取保姆券。因为他们怕保姆券越来越少,以后他们就没有机会外出了。 于是,在没有新成员加入合作组织,也没有增发新保姆券的情况下,流通中的保姆券越来越少,每对夫妇也都刻意的开始减少外出的时间,努力赚取保姆券。 如果把这个“托儿所”看做是一个经济体,那么保姆服务就成了这个经济体的产出,而这个经济体正在经历的保姆服务越来越少,保姆券越来越不够用的情况,在经济学上称之为经济衰退,而衰退的原因,正是出现在经济体内的通货紧缩。 在“托儿所”这个经济体中,通货就是保姆券,而在总量限定,购买力限定的情况下,经济体中的成员都会刻意的开始囤积通货,以备不时之需,而这样做的结果就是流通中的保姆券越来越少,经济体的产出也越来越少,整个经济体活力大幅降低,经济开始衰退。 讲完故事,我们再回头来看比特币。

比特币在中国的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我国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以交易平台为核心,从比特币的生产(挖矿)、存储(比特币钱包)、兑换(按一定汇率兑换各种法偿货币或其他虚拟货币)到支付、消费较为完整的产业生态链,相关衍生性金融服务也已出现,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截至2013年5月,从事比特币“挖矿”工作的中国“矿工”已达8.5万人,人数跃居世界第一。二是平台交易量骤增,排名跃居世界第一。我国主要的比特币交易平台包括比特币中国、OKCoin、火币网等。比特币中国注册用户超过3万人,在2013年5月全球比特币交易平台排名位列第五,但到2013年11 月已成为全球交易量最大的交易平台,日交易量超过10万比特币,近期最高日交易额超过2亿元人民币。三是接受比特币用来购买商品和服务的商家数量日益增多。国内第一家接受比特币支付的实体商户是车库咖啡。芦山地震后,壹基金宣布接受比特币捐赠,共收到233个比特币,折合人民币近22万元。目前淘宝网已有越来越多的网店接受比特币。四是部分金融机构开始提供以比特币为基础资产的金融服务。如光大银行(行情股吧买卖点)福州分行铜盘支行为福建中金在线网络管理公司推出的“中 金在线比特币私募基金”提供托管服务。 比特币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了两大风险:一是国内比特币交易的投机性很强。当前比特币的最大风险是价格暴涨暴跌引发的投机风险。仅2013年以来,比特币的价值已经上涨了92倍。由于比特币市场容量较小,交易24小时连续开放,没有涨跌幅限制,价格容易被投机分子控制,产生剧烈波动,风险极大。普通投资者盲目跟风容易遭受重大损失。二是以比特币为标的的诈骗案频发。如在香港注册的比特币交易平台GBL负责人携款跑路案,涉嫌虚构网络比特币交易平台,从中诈骗钱财,导致1000多名投资者损失超过2500万元人民币。 国际上对比特币的看法与监管措施 比特币的快速发展及价格大起大落的投资风险已经引起国际上的高度关注,一些国家近期陆续表明立场并采取监管措施。 一是澄清比特币的性质。迄今没有任何国家认可比特币为本国法偿货币。2013年11 月,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在致参议院听证会的信中指出,比特币属于虚拟货币,美联储无权直接监管。欧洲央行将比特币归为具有双向流动特征和买卖价格、可用来购买虚拟或实体商品和劳务的第三类虚拟货币,并认为虚拟货币与电子货币的最大区别在于是否具备法偿货币地位。德国认为比特币既非电子货币,也不是法定支付手段。德国财政部承认比特币为“记账单位”,作为记账单位的比特币与外汇一样,具有结算功能,但不能充当法定支付手段。法国央行2013年12 月5日指出,比特币作为一种有代表性的虚拟货币,迄今尚未被列入监管范畴。香港金管局2013年12月6日指出,比特币不受金管局监管,不是货币,也没有条件成为支付媒介或电子货币。韩国金融监管委员会日前表示,比特币属于虚拟货币,其价值

比特币的货币属性研究

比特币的货币属性研究 目前,我国央行出台的通知已抑制疯狂增长的比特币,我国不承认比特币与人民具有币同等的法律地位。西方国家陆续承认、接受比特币流通。为此,从比特币具有的货币属性入手研究,再扩展到比特币的监管、比特币与洗钱犯罪等争议比较凸显的方面分析,期望比特币能够在我国货币体系中占有一席。希望我国能够像西方国家一样实行多元化的货币体系,这样才能够鼓励创新,让新事物在法律框架内运行。 标签:比特币;货币属性;货币体系;洗钱罪 比特币在中国声名鹊起源于芦山地震,当壹基金接受比特币作为捐赠款时,很多人开始转向探究比特币为何物。自此之后,比特币的身价跌宕起伏,而比特币市场也开始波及其他市场,受到追捧。对于一个来历不明、无任何机构发行的虚拟货币怎能让如此多的“比民”为之疯狂?比特币到底是“金融创新”还是“郁金香泡沫”,仁者见仁。尽管央行等部委不承认比特币流通使用,但并不表明比特币不具有货币属性,笔者认为这是中国只承认人民币为唯一流通的法定货币特有的国情决定的,不利于金融创新。 1比特币的货币属性 比特币(BitCoin,BTC)是一种开源的、基于网络的、点对点的匿名电子货币,由中本聪于2008年设计开发,是世界上第一个分布式的匿名数字货币。简而言之,比特币是一种网络虚拟货币,但由于存在特殊的属性又不同于一般的虚拟货币,因此比特币特性是吸引众多学者研究的根源之一。与传统货币相比,比特币的全新理念挑战现有大部分货币制度,甚至有学者怀疑比特币根本不属于货币体系范畴,其发行与支付不受中央控制,货币转账是由网络节点进行集体管理,交易双方甚至可以隐藏真实身份,这些元素根本不是现有货币具备的。但是,事实上比特币已经发展到可以在某些领域充当货币的职能,探究清楚其货币属性才能够深入分析解决其可能存在的法律问题。 通常判断一种货币是否是真正意义上的货币应从经济学的角度全面分析,而不是为方便政府宏观调控,凡是新事物就一概抹杀。根据经济学理论,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和世界货币五大职能,而比特币也同样具备这五大职能。其一,比特币具有价值尺度职能。由于获取比特币的主要途径是挖掘,为了“挖矿”就需要精密的设备,目前市面上一台性能优越的个人主机不过万元,而一台经过改装的特制比特币“挖掘机”却身价4万元人民币。因此,比特币的价值体现在前期的设备投入以及通过消耗大量的计算能力和电力制造出来的,在挖掘过程中消耗的劳动全部转化为比特币的价值,具备价值尺度职能。其二,比特币具有流通手段职能。德国是首个承认比特币合法地位的国家,接受比特币流通。现在已经有百个网站接受比特币,比特币正逐渐成为商品交换的一般媒介物,流通性显而易见。其三,比特币具有支付手段职能。由于比特币便利廉价的支付特点,在彼此承认领域内就出现过用比特币换取披萨、咖啡等货物交

3S技术与集成-考试复习资料

3S技术:是遥感技术(Remote sensing,RS)、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y information systems,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s,GPS)的统称,是空间技术、传感器技术、卫星定位与导航技术和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相结合,多学科高度集成的对空间信息进行采集、处理、管理、分析、表达、传播和应用的现代信息技术。 GIS(地理信息系统):是在计算机硬、软件系统支持下,对整个或部分地球表层空间中的有关地理分布数据进行采集、储存、管理、运算、分析、显示和描述的技术系统。GIS是一种基于计算机的工具,它可以对空间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简而言之,是对地球上存在的现象和发生的事件进行成图和分析)。GIS 技术把地图这种独特的视觉化效果和地理分析功能与一般的数据库操作(例如查询和统计分析等)集成在一起。 RS:Remote sensing,遥感是指非接触的,远距离的探测技术。一般指运用传感器/遥感器对物体的电磁波的辐射、反射特性的探测,并根据其特性对物体的性质、特征和状态进行分析的理论、方法和应用的科学技术。 GPS:是英文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全球定位系统)的简称。利用GPS定位卫星,在全球范围内实时进行定位、导航的系统,称为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是由美国国防部研制建立的一种具有全方位、全天候、全时段、高精度的卫星导航系统,能为全球用户提供低成本、高精度的三维位置、速度和精确定时等导航信息。系统由空间星座、地面控制和用户接收机三部分组成。 数字地球:一个以地球坐标为依据的、具有多分辨率的海量数据和多维显示的地球虚拟系统。数字地球看成是“对地球的三维多分辨率表示、它能够放入大量的地理数据”。戈尔的数字地球学是关于整个地球、全方位的GIS与虚拟现实技术、网络技术相结合的产物。 大数据:或称巨量资料,指的是所涉及的资料量规模巨大到无法通过目前主流软件工具,在合理时间内达到撷取、管理、处理、并整理成为帮助企业经营决策更积极目的的资讯。大数据的4V特点:Volume(大量)、Velocity(高速)、Variety(多样)、Value(价值)。 云计算:(cloudcomputing)是基于互联网的相关服务的增加、使用和交付模式,通常涉及通过互联网来提供动态易扩展且经常是虚拟化的资源。云计算是通过使计算分布在大量的分布式计算机上,而非本地计算机或远程服务器中,企业数据中心的运行将与互联网更相似。这使得企业能够将资源切换到需要的应用上,根据需求访问计算机和存储系统。它意味着计算能力也可以作为一种商品进行流通,取用方便,费用低廉。最大的不同在于,它是通过互联网进行传输的。 智慧城市:就是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响应。其实质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城市智慧式管理和运行,进而为城市中的人创造更美好的生活,促进城市的和谐、可持续成长。 RS的最新发展 1、应用卫星的发展:遥感的多平台、多传感器和多角度; 2、传感器分辨率的发展:空间、时间、波谱; 3、分析处理技术的发展:对地定位和智能化分析; 4、应用卫星的发展:信息获取向三维动态方向发展,定性描述向定量表达过渡,应用方向转向环境研究。 GIS的最新发展 1、空间数据库趋向“三库”一体化:面向对象的数据模型及图形矢量库、影像栅格库和DEM格网库; 2、空间数据表达趋向多尺度; 3、数据挖掘技术可发现更多知识; 4、互联网推进互操作及地学信息服务业; 5、将形成较完整的理论框架体系。 3S技术的集成模式 目前,3S技术集成主要还是采用两两集成的模式,即通过3S技术与功能的两两组合,共同作用,形成有机的一体化系统,已快速准确的获取具有定位功能的对地观测信息,实现对系统信息的实时更新和对地表现象与过程的综合分析。其主要技术思路如图。 两两集成和整体集成(手机) 3S技术的集成的关键技术 1、多源、多时相、多尺度信息的获取技术:遥感技术、GPS技术、空三摄影测量技术、定位定向系统技术、

金融论文:比特币的货币属性辨析

比特币的货币属性辨析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2008年11月1日,中本聪在密码学讨论会议上发表了一篇关于新型数字货币的论文,并将该种货币命名为比特币。2009年初比特币走入大众视野,随着时间的流逝和比特币的推广,公众对比特币的关注开始提升。比特币在一定程度上分担了传统货币的部分职能,但与已经出现的虚拟货币、电子货币不同,比特币不依赖特定的中央发行机构,而是使用覆盖整个“点对点”网络节点的分布式数据库来记录货币的交易,并运用密码理论进行设计来确保流通环节的安全性。 比特币具有无发行机构、匿名性、总量确定、监管透明等特点,对税收体制、央行职权造成了冲击。德国政府在2013年第一个承认比特币是私人货币,但是也有更多的国家(这其中也包括中国)明确不承认比特币的合法货币地位。 (二)研究意义 本论题的研究,在理论上,通过阐述比特币的独特性,在对国内外应对比特币措

施的评析中论述了比特币的性质,使比特币的法律性质形成了一个较为系统的理论架构,并为我国如何应对比特币这一实际问题提供理论上的依据;在实践中,通过反思国内外应对比特币的措施,借鉴其较为成熟的观点与做法,提出我国应对比特币的建议,实现对比特币的监管与保护,给予其一定的发展空间。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从收集到的国外文献来看,有学者从经济学角度对比特币进行理性选择和分析,探讨比特币对货币理念的冲击、其能否代替政府发行货币成为法定货币甚至能否成为国际货币;也有学者从法律角度探讨比特币是否是电子货币,是否受到法律的监管,对其如何监管等问题。虽然学者们对这些问题都有所提及,但都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定性,也没有从法学理论层面进行系统详尽的论述。 Paul Ford在The Bitcoin of the Realm一文中,对比特币的产生、获得、交易做了简要的介绍,比较了比特币与现行货币、现行在线支付的不同,从比特币的信用方面入手,对其究竟是未来的国际货币还是泡沫恶作剧提出自己的看法。Paul Ford 认为,由于比特币背后没有权威的信用作保证,所以,比特币成为国际货币的论断是

2014年《美学原理》期末考试含答案

《美学原理》期末考试 一.单选题(共50题,50分) 1.以下对《红楼梦》的说法正确的是? A、它是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史。 B、它是封建末世形象的历史。 C、它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 D、以上说法都正确 2.美和美感具有社会性的原因不包括? A、审美主体都是社会的、历史的存在。 B、任何审美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进行的。 C、自然物本身具有社会性。 D、审美活动不是生物性的活动而是社会文化活动。 3.对于美育说法有误的是? A、孔子是最早提倡美育的中国古代思想家 B、席勒认为应大力推行美育 C、美育是德育的一部分 D、美育属于人文教育 4.不属于优美的特点的是? A、静默 B、单纯 C、和谐 D、恐惧 5.20世纪美学大讨论中朱光潜对于自然美的看法是哪一种? A、自然美在于自然物本身的属性 B、自然美是心灵美的反映 C、自然美在于“自然的人化” D、自然美在于人和自然相契合而产生的审美意象。 6.汤显祖认为哪一个朝代是“有情之天下”?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 7.李白的“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描述的是一种什么类型的景象? A、优美 B、崇高 C、壮美 D、悲情 8.“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出自是哪位诗人? A、杜甫 B、白居易 C、王维 D、李白 9.丰乳肥臀的原始母神雕像反映了原始美感 A、与动物崇拜观念相关 B、与图腾崇拜观念相关 C、与人的巫术观念相关 D、与生殖崇拜观念相关 10.被苏联美学家卢那察尔斯基称为“俄国的春天”的是 A、托尔斯泰 B、屠格涅夫 C、普希金 D、契诃夫 11.西方第一个从哲学思辨的高度谈论美学问题的哲学家是? A、苏格拉底 B、柏拉图 C、亚里士多德 D、毕达哥拉斯 12.“以美育代宗教”的说法是由谁提出的? A、王国维 B、梁启超 C、鲁迅 D、蔡元培 13.曹雪芹美学思想的核心?

奈斯比特的信息社会理论及对社会现代化的启示

奈斯比特的信息社会理论及对社会现代化的启示在当代西方社会思潮中,未来主义因深切地表达了对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关注、具体而详尽地描绘了人类社会的未来形态而独树一帜。其重要代表人物之一,美国学者约翰·奈斯比特提出的信息社会理论更是广为流传、影响颇大。约翰·奈斯比特在《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趋向》、《再创公司》、《2000年大趋势》、《亚洲大趋势》等一系列著作,系统地阐述了他对社会发展趋势的看法,形成了所谓的信息社会理论。概括起来奈斯比特的信息社会理论主要有以下内容: 第一,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信息社会。奈斯比特认为,人类社会分为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三个阶段,目前“虽然我们还是认为我们生活在工业社会,但是事实上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以创造和分配信息为基础的社会”。[1]信息社会开始于1956年和1957年,其标志性事件有二:一是“1956年,担任技术、管理和事物工作的白领工人人数在美国历史上第一次超过了蓝领工人;工业的美国正让位给一个新社会”。二是“1957年标志着信息革命全球化的开始;俄国人发射了人造地球卫星———它引来了全球卫星通讯的时代”。 第二,信息资源和人才资源是最重要的资源。奈斯比特认为,在新的信息社会中最重要的战略资源是信息而不是资本,知识的生产力已以成为生产力、意外力和经济成就的关键。知识已经成为首要的产业,这种产业为经济提供必要的和重要的生产资源。“我们现在大量生产知识,而这种知识就是我们经济的推动力。”作者认为,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人类更快地“进入信息社会,目前电子计算机已渗入整个世界的工作,历史上没有一种技术在工作场所有过这样大的应用范围。在高技术的信息社会中,人们是利用脑力,而不是象工业时代的工人那样从事体力劳动。因此最艰巨的挑战还在于人的训练。要大力开发人力资源,加强教育,而掌握电子计算机技术知识,已成为当代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项成果。 第三,世界经济一体化(全球化)的趋势在加快。奈斯比特认为,当前一大趋势是从过去各国的一国经济走向世界经济,正在形成全球的相互依赖的经济格局。“在这个世界里,发达国家必须与发展中国家进行交往,过去只是由于道义上的原因时,发达国家才考虑对穷国的援助,现在这一点依然如此,但是还有一个可能是更有力的理由,那就是为了北方(发达国家)自身的利益。只有第三世界发展了,北方的市场才有保证”。作者毫不讳言地指出:“在相互依存的世界中,援助不是施舍,而是投资,它尤其是一种战略性投资”。一个国家可以关起门来发展经济或者左右世界经济的昨天已经结束了。” 第四,技术的物质奇迹和人性的精神需要。我们会强烈的需要常常到自然界,去宿营,去海边,以抵消高技术的影响。你可能不得不把你的孩子拖离开电子计算机或电视游戏,带他们去钓鱼或者骑自行车。 第五,人们更加关注未来、关注长期发展。奈斯比特的信息社会理论认为,在农业社会,人们关注的是过去;在工业社会,人们关注的是现在;而在信息社会中,人们将更加关注未来。信息社会是一个不断变化、充满挑战的社会,人们要学会正确地分析信息以应对挑战,适应未来。在一个不断变化的社会中,必须有长期的战略,“战略计划已成为许多企业、特别是在产品行销全球的公司的热门话题”。作者举例指出,过去,美国企业管理人员都为近期利益而工作,不仅忽视了长期利益,而且常常是以长期利益为牺牲品。日本管理人员正相反,他们不顾短期成本,只追求长期的战略,这恰恰是日本成功的奥秘之一。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进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到17、18世纪后由于工业革命的发生而出现了加速发展的趋势,产生了社会现代化。所谓社会现代化“从历史的角度来透视,广义而言。现代化作为一个世界发生的历史过程,是指人类社会从工业革命以来所经历的一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