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子叶节高频愈伤组织诱导及其植株再生
住友化学公司掌握大豆的不定胚培养-再生系统

住友化学公司掌握大豆的不定胚培养-再生系统
孙国凤
【期刊名称】《生物技术通报》
【年(卷),期】1989(000)008
【摘要】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农学部 John J.Finer 助理教授和住友化学公司合作,在从大豆种子诱导不定胚愈伤组织的同时,确立了再生植物体的技术。
最近在福冈召开的日本育种学会
【总页数】2页(P9-10)
【作者】孙国凤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Q81
【相关文献】
1.山新杨叶片不定芽再生系统优化 [J], 姚志红;李俊男;黄寿臣;姜传英;李亚楠;李淑珍;张荣沭
2.白菜高效再生系统的建立及其不定芽发生的组织学观察(简报) [J], 余小林;叶纨芝;曹家树;徐淑英
3.喜树茎段不定芽的诱导及再生系统的建立 [J], 陈颖;曹福亮;李淑娴;谢寅峰
4.大豆未成熟胚培养中高浓度植物生长素的作用及其植株再生 [J], 李大
玮;Schm.,J.
5.水稻成熟胚培养高效再生系统的创新 [J], 黄赛麟;李东宣;甘树仙;朱建荣;李娟;梁晶;陈丽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小豆不定芽诱导及再生体系的建立

小豆不定芽诱导及再生体系的建立小豆(Vigna angularis)是一种重要的食用豆类作物,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
小豆生长发育过程中常常受到各种生物和非生物胁迫的影响,导致生长发育异常甚至死亡。
对小豆进行不定芽诱导及再生体系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为小豆的育种改良、基因转化等领域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持。
一、小豆不定芽诱导的研究现状不定芽诱导是植物再生体系建立的重要基础,对于小豆来说尤为重要。
目前关于小豆不定芽诱导的研究相对较少,主要集中在植物激素处理、组织培养方法和基因表达调控等方面。
植物激素处理是不定芽诱导研究的关键环节,通过外源激素的处理可以促进小豆愈伤组织的形成和增殖,进而实现不定芽的诱导。
二、小豆再生体系的建立针对小豆不定芽诱导的研究现状,我们团队进行了一系列相关研究,并成功建立了小豆的再生体系。
我们优化了小豆的愈伤组织培养条件,通过对植物激素种类、浓度和处理时间等因素的优化,最终确定了最适宜的小豆愈伤组织培养条件。
我们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小豆的基因表达进行了研究,发现了与不定芽诱导相关的关键基因,为进一步揭示小豆不定芽诱导机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我们成功实现了小豆在体外再生的过程,得到了大量的不定芽和愈伤植株,为小豆的遗传改良和基因转化提供了重要的材料基础。
三、小豆再生体系的应用前景小豆再生体系的建立为小豆的育种改良、基因转化和抗逆性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通过利用再生体系可以实现小豆的优良种质筛选和育种改良,可以快速培育出具有优良性状的新品种。
再生体系也可以为小豆的基因转化提供重要的材料基础,可以实现外源基因的导入和表达,为小豆的抗逆性研究和功能基因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平台。
小豆不定芽诱导及再生体系的建立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为小豆的遗传改良、基因转化和抗逆性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未来,我们将进一步深入研究小豆再生体系的建立机理,探索更多的应用领域,为小豆的科研和生产提供更多更好的技术支持。
激素对大豆悬浮细胞系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 NAA) 6B 和 - A合用 诱 导 出的大 豆愈 伤组 织 也呈现 出
质地 坚硬 的特 点 , 研 究 结 果 表 明 高 浓 度 的 6B 单 其 -A 用或 与 NAA等 配合使 用 时 , 可诱 导 出愈 伤 组 织 , 虽 但
轴 愈伤组 织诱 导 的影 响 , 选 确 定 了适 于 大豆 悬 浮 细 筛 胞 培养所 要求 的愈伤 组 培 激 素 条 件 , 成功 建 立 了大 并
豆 悬浮 细胞 培养 体系 .
1 材 料 与 方 法
1 1 材 料 .
京豆 1 大 豆种 子 由黑龙 江省 哈尔 滨市大 豆研究 号
素 受 体 结 合 而 发 挥 雌 激 素 样 作 用 , 称 为 植 物 雌 激 被 素C 2, I ] 它们在 缓解 妇女 更年 期综 合 症 , 效 预 防与 激 - 有 素相 关 的癌症 发生 等方 面显 著而 独特 的 生物 学活性 更 引起 了 国 内外 学 者 的关 注[ .然 而 , 3 ] 由于 大 田植 株 生 长周期 长且 受 自然环 境 条 件 的影 响 较 大 , 掌 握 大 要 豆异 黄 酮成分代 谢途 径 的调控 机 理及 通过 异黄 酮代 谢 工程 提高植 物 雌激 素含 量 的研 究 , 必 须 建立 可 迅 速 就 增殖 的细胞 悬 浮培养 体系 .
选择 粒 大 、 满 、 饱 无霉 病斑 的种 子 , 水清洗 后 , 用 于 7 %的酒 精浸 泡 3 , 菌水 冲洗 , 0 0s 无 再浸 泡于有 效氯为 1 的 Na 1 C 0溶液 中 , 断振 荡 , 种子 的表 面充 分接 不 使 触溶 液 , Ori 用无 菌水 冲洗 4 5次 , 种 于 1 2 2 n后 a ~ 接 / MS培养 基 上 , 养 室 ( 5 中 暗培 养 , 种 子 萌 发 培 2 ̄ C) 待
青蒿茎段愈伤组织的诱导及植株再生

青蒿茎段愈伤组织的诱导及植株再生施波;孙小琴;任甜甜;石开明;丁莉;周毅峰;周光来【摘要】为了建立青蒿的快速繁殖与遗传育种体系,以青蒿茎段为外植体,研究其离体培养及试管苗再生途径.结果表明,青蒿基段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为MS+6-BA1.0mg·L-1+NAA1.0mg·L-1,分化培养为MS+6-BA3.0·L-1+NAA0.5 mg·L-1,生根培养基为MS+NN1.5mg·L-1.【期刊名称】《湖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08(026)002【总页数】3页(P217-219)【关键词】青蒿;青蒿素;愈伤;植株再生【作者】施波;孙小琴;任甜甜;石开明;丁莉;周毅峰;周光来【作者单位】湖北民族学院,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湖北,恩施,445000;湖北民族学院,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湖北,恩施,445000;湖北民族学院,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湖北,恩施,445000;湖北民族学院,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湖北,恩施,445000;湖北民族学院,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湖北,恩施,445000;湖北民族学院,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湖北,恩施,445000;湖北民族学院,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湖北,恩施,445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31.21.1 材料青蒿植株由恩施州农业科学研究所青蒿种植基地提供.1.2 方法(1)培养基:以MS为基本培养基,附加蔗糖30 g·L-1,琼脂7 g·L-1,pH调至5.8.由6-BA与NAA激素的不同浓度配制成诱导培养基、分化培养基和生根培养基,121℃高温灭菌20min[9].(2)取青蒿幼嫩茎段(距顶端1~3 cm处),用水冲洗30min,在超净工作台上用75%乙醇漂洗1min,转入5%次氯酸钠溶液中浸泡20min,无菌水冲洗4~5次. (3)将无菌外植体剪切成0.5~1.0 cm长的小段,接种在诱导培养基上无菌培养.培养条件为25±1℃,光照1500~2000 lux,每天光照14 h.10 d后观察愈伤组织形成的情况.(4)青蒿愈伤组织分化.将青蒿愈伤组织切成0.5 cm见方的小块分别接种在不同激素浓度的分化培养基上.培养条件为25±1℃,光照1500-2000 lux,每天光照14h.分别观察不同时间的培养后愈伤组织的分化情况.(5)青蒿试管苗的生根.将生长较好的试管苗切成带1~2个节的茎段,转接于生根培养基中,培养条件同上.11 d后观察试管苗的生根情况.2.1 愈伤组织的诱导本研究利用MS与不同浓度的激素(6-BA与NAA)组合培养基,对青蒿茎段愈伤组织进行诱导,生长10 d后进行结果统计(见表1).6-BA浓度的增加有利于青蒿茎段愈伤组织的诱导,但随浓度增至2.0mg·L-1时,出现了较严重的褐化现象,不利于青蒿愈伤组织的进一步分化;NAA浓度的增加对青蒿愈伤组织的诱导率没有太大的影响,但随浓度增至1.5mg·L-1时,产生的愈伤组织普遍细小,说明高浓度的生长激素不利于愈伤组织的产生.从3号培养基诱导的愈伤组织可以看出,愈伤组织较疏松,产生量大,颜色鲜艳,且只有局部褐化,故3号培养基(MS+6-BA 1.0mg·L-1+NAA 1.0mg·L-1)为最佳诱导培养基.2.2 愈伤组织的再分化将最佳诱导培养基产生的愈伤组织转接于分化培养基上,产生不定芽的情况见表2. 从表2中可以看出,适当提高6-BA浓度更利于愈伤组织的分化,当浓度达到3.5mg/L(6-BA∶NAA=7∶1)时,产生不定芽数量有所下降,说明细胞分裂素与生长素的浓度比过高反而不利于愈伤组织的分化.培养一周后,3号培养基(MS+6-BA3.0+NAA0.5)产生的不定芽,顶尖呈白色,基部呈淡绿色,且长势也很好,说明3号培养基为最佳的分化培养基.将分化出的不定芽切成带少量愈伤组织的小芽继代培养,观察发现,芽基部继续分化出许多不定芽,8天后长出许多小叶片.再经两周的培养,芽分化成丛生苗,叶片较密,颜色鲜绿,生长旺盛,由此可以看出,青蒿不定芽在3号培养基(MS+6-BA3.0+NAA0.5)上扩繁也较快.2.3 试管苗的生根将上述试管苗切分成若干单株,接种在生根培养基上进行培养.研究表明:青蒿试管苗较容易生根.11 d后统计生根情况如表3所示.由表3可以看出:NAA浓度的适当增加和6-BA浓度的减小有利于试管苗的生根,但当NAA浓度达到2.0mg/L时,根系较细,而3号培养基(MS+NAA1.5)的生根情况最好,生长很快且根系粗壮,更适用于遗传学的研究,故此培养基为最佳生根培养基.本文以青蒿幼嫩茎段为外植体,采用常规的培养基、激素和消毒剂,进行了愈伤组织的诱导、分化和生根等一系列研究.由结果可以看出,青蒿茎段产生愈伤组织与以青蒿子叶和花序等材料为外植体来诱导愈伤组织条件略有不同.王梦琼[10]以青蒿花枝为外植体,以MS+6-BA1.0+2,4-D0.5培养基诱导愈伤组织,并以MS+IAA0.1+KT1.0和MS+IAA0.1+6-BA1.0+NAA1.0培养基分别分化出芽及根;杨耀文[11]等以幼嫩花序为外植体,分别在MS+6-BA8+IAA10、MS+6-BA1.5+IAA0.2、1/2MS+IAA0.5+NAA0.5培养基上分化苗及生根;张伟华[12]用带腋芽的嫩茎和叶片为外植体,在MS+6-BA0.5+2.4-D1.5的培养基上诱导愈伤组织,诱导率分别为86%和100%.本研究表明:青蒿茎段在MS+6-BA1.0+NAA1.0培养基上诱导愈伤组织,在MS+6-BA3.0+NAA0.5培养基上分化与扩繁,在MS+NAA1.5培养基上生根.基于青蒿茎段来源丰富,取材方便,易消毒,成本低等优点,利用茎段为外植体进行组织培养,克服了以青蒿子叶、花序等材料为外植体诱导愈伤组织过程中的消毒时间不易掌控、愈伤不易分化等难题,并且在较短时间内就可获得大量分化良好的愈伤组织以及健壮的根系,为青蒿的快速繁殖提供了基础平台,更为青蒿的遗传分析、育种改良等研究提供了优良的基础材料.[1]钟国跃,周华蓉,凌云,等.黄花蒿优质种质资源的研究[J].中草药,1998,29(4):264-266.[2]刘春朝,王玉春,欧阳藩.青蒿素研究进展[J].化学进展,1999,11(1):4l-47.[3]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通讯员.世界卫生组织呼吁中国增加青蒿素产量[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5,12(8):110.[4]穆胜玉,白志川,宋孝霞.青蒿组织培养体系建立的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6,8(4):21-24,35.[5]赵兵,王玉春,欧阳藩,等.生物合成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研究概况[J].中药材,1998,21(12):639-642.[6]Alain Goossens,Suvit.Häkkinen,Into Laakso,et al.Secretion of secondarymetabolites by ATP-binding cassette transporters in plant cell suspension cultures[J].Plant Physiol,2003,131:1161-1164.[7]耿飒,叶和春,李国风.中药青蒿的生理生化特征及研究进展[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02,8(1):90-97.[8]Fulzele D P,Sopahimalarn AT,Heble MR.Tissue Cultures ofArtemisia Annua:Organogenesis and Artemisinin Production[J].Phytother Res,1991,5:149-153.[9]周光来.湖北贝母愈伤组织诱导条件的研究[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2(4):39-41.[10]王梦琼.青蒿的组织培养厦植株再生[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4,27(2):74-75.[11]杨耀文,李保军,张廷襄.黄花蒿组织培养的初步研究[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01,24(2):8,19.[12]张伟华.不同激素组合影响黄花蒿快速繁殖的初步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6,2(4):169-171.【相关文献】[1]钟国跃,周华蓉,凌云,等.黄花蒿优质种质资源的研究[J].中草药,1998,29(4):264-266.[2]刘春朝,王玉春,欧阳藩.青蒿素研究进展[J].化学进展,1999,11(1):4l-47.[3]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通讯员.世界卫生组织呼吁中国增加青蒿素产量[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5,12(8):110.[4]穆胜玉,白志川,宋孝霞.青蒿组织培养体系建立的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6,8(4):21-24,35.[5]赵兵,王玉春,欧阳藩,等.生物合成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研究概况[J].中药材,1998,21(12):639-642.[6]Alain Goossens,Suvit.Häkkinen,Into Laakso,et al.Secretion of secondarymetabolites by ATP-binding cassette transporters in plant cell suspension cultures[J].Plant Physiol,2003,131:1161-1164.[7]耿飒,叶和春,李国风.中药青蒿的生理生化特征及研究进展[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02,8(1):90-97.[8]Fulzele D P,Sopahimalarn AT,Heble MR.Tissue Cultures of ArtemisiaAnnua:Organogenesis and Artemisinin Production[J].Phytother Res,1991,5:149-153. [9]周光来.湖北贝母愈伤组织诱导条件的研究[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2(4):39-41.[10]王梦琼.青蒿的组织培养厦植株再生[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4,27(2):74-75.[11]杨耀文,李保军,张廷襄.黄花蒿组织培养的初步研究[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01,24(2):8,19.[12]张伟华.不同激素组合影响黄花蒿快速繁殖的初步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6,2(4):169-171.Induction of Callus from Stem Segment of Artemisia annua L.and Plant Regeneration。
辣椒三系子叶愈伤组织诱导及植株再生

辣椒三系子叶愈伤组织诱导及植株再生宋利娜;康德贤;王红梅;王益奎;李文嘉;曹振木【期刊名称】《北方园艺》【年(卷),期】2012(000)009【摘要】以辣椒雄性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子叶为外植体,研究了6-BA、IAA 浓度组合及AgNO3对子叶离体再生培养的影响.结果表明:三系之间在愈伤诱导和不定芽分化上均表现一定的差异,不仅最适的愈伤诱导和不定芽分化培养基不同,且分化出不定芽的数量也表现出较大差异,R-1分化出的不定芽数目明显多于A-1、B-1;AgNO3对愈伤组织诱导没有明显的作用,但3 mg/L的AgNO3可提高不定芽的分化率;6-BA/IAA比值为10时与比值为4时相比更有利于不定芽的分化;1/2MS+IAA 0.2 mg/L+NAA 0.1mg/L是辣椒三系最优的生根培养基配方.【总页数】4页(P109-112)【作者】宋利娜;康德贤;王红梅;王益奎;李文嘉;曹振木【作者单位】广西大学农学院,广西南宁530004;广西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广西南宁530007;广西作物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广西南宁530007;广西作物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广西南宁530007;广西大学农学院,广西南宁530004;广西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广西南宁530007;广西作物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广西南宁530007;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海南儋州571737;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海南儋州57173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641.303.6【相关文献】1."保冠一号"番茄子叶与下胚轴的愈伤组织诱导与植株再生 [J], 李永辉;白远国;邓红云;陈豪2.植物激素对药用植物山丹离体子叶愈伤组织诱导、器官分化及植株再生的影响[J], 胡人伦3.黄瓜子叶下胚轴愈伤组织诱导及植株再生试验 [J], 佟新萍4.苹果子叶愈伤组织的诱导及植株再生的研究 [J], 范昆华;蒋震涛5.屋久岛紫薇子叶愈伤组织诱导及植株再生技术初探 [J], 陈红;陆小清;王传永;蔡小龙;张凡;周艳威;李云龙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芝麻菜愈伤组织诱导及植株再生

维普资讯
第 2 卷 第 5期 l
20 6 仨 0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J u n lo n a rc l rlU ies y o r a fYu n n Agiut a nv ri u t
Vo.2 N . I l o5
0 【 06 c .2 0
பைடு நூலகம்
c l sf q e c al e u n y,a d t e r n fre a u fh p c t l ,c tl d n p t l ,c t ld n t e o t l u r n h n ta se r d c i s o y o oy s o ye o e i e oy e o ot p i o h ma
1 0月
芝 麻 菜愈 伤 组 织诱 导 及 植 株 再 生
张传利 , 良斌 一 林
( 云南农业 大学农学 与生物技术学院 , 云南 昆明 6 0 0 ) 52 1
术
摘要 :以芝麻菜 ( rc t aMi) E uas i l 无菌苗的下胚轴 、 av 1 子叶 和子 叶柄 作为外植 体 , 研究 了不 同的激 素浓 度和组合对
MS+3. /L 6 BA +0 /L NAA. 0 mg 一 .1mg MS+3. /L 一 0 mg 6 BA +0. /L NAA d u f rr g n r — 2 mg me i m e e e a o tn u ,i i h t e r g n r tn u s fe u n y wa 2 7% , 3 6% , 9 2% i g b ds n wh c h e e e aig b d q e c s 7 . r 6. 6. rs c iey.Th e pe t l v e
第二章: 愈伤组织培养

一)、 愈伤组织形成
1 、器官的形成 一般愈伤组织开始分化时,由大小不等的细
胞开始逐渐形成大小均匀的细胞,保持相对稳定 状态。
在分化时,愈伤组织的表层和内部都可形成 分生中心。芽多发生在愈伤组织的表层,属外起 源。
根发生在组织的深处,与整体植株发生类似, 是内起源。
愈伤组织的外部形态也随分化而改变,一般 由疏松转向紧密。
• 无论在MS还是在H或B5培养基中,不附加激素2, 4-D均不能诱导 扁桃花药愈伤组织的形成,
• 扁桃花药在H+1.0mg/L 2,4-D的培养基上诱导率最高为47%;在 MS+1.0mg/L 2,4-D培养基上诱导率为67.0%;在B5+0.5~ 1.0mg/L2,4-D,出愈率都在84.0%以上,其中以2,4-D为0.5mg/L时, 出愈率高达100%.。说明在扁桃花药诱导过程中,最适基本培养 基是B5,最佳 2,4-D浓度为0.5mg/L。
分裂期:
外植体(explant)中已分 化的活细胞在外源激素的作 用下,外植体外层细胞出现 了分裂,由于外层细胞的迅 速分裂使得这些细胞的体积 缩小,逐渐回复到分生组织 状态,该时期细胞通过脱分 化的起动期而进入分裂,并 开始形成愈伤组织。
分裂期特征:
生理生化上分裂期的一个明显特征 是外层细胞进行分裂,而中间的细胞不 分裂。另外还有细胞数目增加,体积变 小;细胞核和核仁增到最大,RNA含量 达到最高等。
• 此时期的愈伤组织:细胞分裂快, 结构疏散,缺少组织的结构,颜色浅 而透明。
分裂期愈伤组织
形成期:
• 细胞分裂从分裂期的周缘细胞分 裂为主逐渐转向内部的组织细胞, 愈伤组织表层细胞分裂减缓或停 止,内部深层细胞分裂并形成像 维管束或类似于分生组织组成的 鸟巢状结构的次生组织。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_愈伤诱导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3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苦荞麦 苎麻 芽和根诱导 花药 花茎 花生 芥蓝 脱分化 胡杨 胚状体 胚培养 羽毛针禾 罗布庥 绿苗移栽成活率 继代次数 继代培养 继代 红豆杉 红皮云杉 红景天甙 繁殖 粳稻 突变体 秤锤树 种子胚变异 种子 离体胚培养 离体培养 离体再生 离体 石榴 盾叶薯蓣 百山祖冷杉 白三叶 疏松愈伤组织 甲基赤藓糖磷酸途径 生长代谢特征 生物工程 甜高粱 甘菊 球茎 玻璃化 獐牙菜 激素 流式细胞仪 水培 毛竹 毛状根 武育粳3号 正交实验设计 植物生长调节剂 柳枝稷 柑橘 枸杞
科研热词 愈伤组织 组织培养 胚性愈伤组织 植株再生 再生 转化 花药培养 籼稻 水稻 植物激素 成熟胚 愈伤组织诱导 外植体 再生植株 诱导 生根 水生植物 水浮莲 培养基 器官发生 发根农杆菌 原生质体 再生体系 下胚轴 高频植株 高山红景天 香蕉 饲料型四倍体刺槐 食用稗 陆地棉 重瓣大岩桐 转基因烟草 转化效率 转化受体 贺兰山丁香 表达载体构建 草坪草 苜蓿 苔藓 芦荟素 芦荟 脱水蛋白 脱水处理 脯氨酸 胚龄 胚败育 胚胎发生 胚状体 胚性细胞悬浮系 肥披碱草 耐盐 羊齿天门冬
罗布麻 罗布红麻 继代培养 细胞学 细胞分化 组织解剖学 组织培养力 红砂 粳稻 粤泰b 类病毒 秦艽 种间杂种f1 盐胁迫 白三叶草 疣粒野生稻 玉米 热稳定蛋白 灯盏花 激素 海岛棉 海垦2 沙芥 沙枣 污染 正交实验 橡胶树 椭圆叶花锚 植物细胞培养 根癌农杆菌 枸杞 未授粉胚珠 暗诱导元件 新麦草 抗菌肽 成熟胚诱导的愈伤组织 悬浮细胞 悬浮培养 快速转化 幼胚促萌 幼胚 山定子 尾叶桉u6 小麦幼胚 子叶 外殖体 壳体蛋白 基因型 地钱 四裂红景天 商加索三叶草 启动子 叶片离体培养 双链rna分解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