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复习材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地理学复习材料

一、名词解释:

1.沉积建造:彼此有共生关系的地层或岩相的组合,或岩性大致相同的沉积物组合。一个沉积建造相当于大地构造旋回的一定阶段。

2.干洁空气:通常把除水汽、液体和固体杂质外的整个混合气体称为干洁空气,简称干空气。

×3.热赤道:围绕地球且连接每条经线上年平均温度最高点的线。

4.大气窗口:电磁波通过大气层较少被反射、吸收和散射的那些透射率高的波段成为大气窗口。通常把太阳光透过大气层时透过率较高的光谱段称为大气窗口。

5.潜热:指单位质量的物质在等温等压情况下,从一个相变化到另一个相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6.显热:,物体在加热或冷却过程中,温度升高或降低而不改变其原有相态所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称为“显热”。

7.辐射逆温:晴朗平静的夜晚,地面因辐射而失去热量,近地气层冷却强烈,较高气层冷却较慢,形成从地面开始向上气温递增,称为辐射逆温。

8.水汽压:大气中水汽产生的那部分压力(e)。单位是百帕(hPa)。

×9.相对湿度:实际水汽压e 与同温度条件下饱和水汽压E 之比称为相对湿度。相对湿度通常用百分数表示:f=e/E×100%

10.露点温度:当空气中水汽含量不变、气压一定时,气温下降到使空气达到饱和时的温度,称为露点温度,简称露点。

11.焚风:气流受山地阻挡被迫抬升,空气冷却,水汽凝结;气流越山之后顺坡下沉,此时空气中水汽含量大为减少,下沉气流按干绝热递减率增温,以致在背风坡形成相对干而热的风,这就是焚风。

12.阳伞效应:由大气污染物或火山喷发等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而引起的地面冷却效应。

13.洋流:海水沿着一定方向有规律的水平流动即为洋流。

14.河网密度:流域中干支流总长度和流域面积之比,称为河网密度。

×15.容水度:是在常温、常压条件下单位体积的空隙岩石中所能容纳水分的最大含量

16.包气带:指位于地球表面以下、潜水面以上的地质介质,是大气水和地表水同地下水发生联系并进行水分交换的地带,它是岩土颗粒、水、空气三者同时存在的一个复杂系统。

17.波浪的折射:当波浪的前进方向不垂直海岸时,则波浪进入浅水区后,发生折射。

18.雪线:多年积雪区与季节积雪区之间的界线就叫做雪线。

19.倒石堆:大小不等、零乱无序的岩块(土块)呈锥状堆积在坡脚的堆积物,称崩积物,也可称为岩堆或倒石堆。

20.侵蚀基准面:当下蚀到达某一水面后,下蚀作用便会停止,因流速到比为零,河(沟)床的深度也就到此为止,这一水面称为侵蚀基准面。换句话说,控制河流(或沟谷)下蚀作用的水平面即为侵蚀基准面。

21.河漫滩:是指洪水期被淹没而平水期出露水面的谷底滩地。

22.阶地:由于河流下蚀,原来谷底的一部分相对抬升到洪水位以上,在谷坡上分布的呈阶梯状的地形,称为阶地。

23.灰化层:伴随着有机酸溶液的下渗,土体上部的碱金属和碱土金属淋失,难溶的Al2O3和Fe2O3

也从表层下移,淀积于下部。只有极耐酸的SiO2残留在土体上部,形成一个强酸性的灰白色淋溶层,称为灰化层。

24.水稻土:是由各种地带性土壤、半水成土和水成土经水耕熟化培育而成,其形成过程是在季节性淹水灌溉、耕作、施肥等措施影响下,进行氧化还原交替过程、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复盐基作用与盐基的淋溶,及粘粒的分解、聚积与迁移、淋失,使原来的土壤特征受到不同程度的改变,使剖面发生分异,而形成特有的土壤形态、理化和生物特性。

25.地域分异: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及其所组成的自然综合体,沿地表按一定方向发生水平分化的现象叫地域分异。

二、简答题

1.简述自然地理学的研究任务?

①研究自然地理要素的特征、形成机制和发展规律。(部门自然地理学)

②研究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彼此之间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的动态过程(综合自然地理学)

③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分异规律,开展自然地理区划,阐明各级自然区和各种土地类型的特征和开发利用方向。(区划)

④参与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评价。(评价)

⑤研究人为环境(受人类干扰、控制的环境)的变化特点、发展动向和存在问题,寻求合理利用和改造的途径及整治方法。(开发)注:前两点是基础研究,后三点是应用研究。

3.简述大陆漂移学说的主要证据。

①大西洋两岸的海岸线相互对应;

②大西洋两岸构造呼应:北美洲和非洲﹑欧洲在地层﹑岩石﹑构造上遥相呼应;

③相邻大陆,特别是大西洋两岸古生物群具有亲缘关系

4.简述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

①水平构造:水平岩层虽经垂直运动,但仍保持水平或近似水平产状者,称为水平构造。

②倾斜构造:岩层经过构造变动后层面与水平面形成夹角时,即为倾斜构造。皱褶、断层、不均匀升降运动都可造成岩层的倾斜。

③褶皱构造:岩层在侧向应压力作用下发生弯曲的现象称为褶皱

④断裂构造:岩石因为所受应力强度超过自身强度而发生破裂,使岩层发生连续性破坏的现象称为断裂。虽有破裂但破裂面两侧岩块未发生明细滑动者叫做节理;破裂而又发生明显位移的则称为断层。

6.简述气候形成的因子。

(一)气候形成的辐射因子:太阳辐射是气候系统的能源,又是一切大气物理过程和现象的基本动力,在气候形成中起着主导作用。

(二)气候形成的环流因子:气候形成的环流因子包括大气环流和洋流。大气环流是全球热量和水分的主要转移者,也是气团形成的基本原因,大气环流还调节海陆间的热量。

(三)气候形成的地理因子:地理因子通过对环流因子和辐射因子的影响而作用于气候,地理因子包括海陆分布、洋流、地形等。

7.水情要素有哪些?

(一)水位:河流中某一标准基面或测站基面上的水面高度,叫做水位。水位高低是流量大小的主要标志。

(二)流速:流速指水质点在单位时间内移动的距离,可用薛齐公式计算;

(三)流量:单位时间内通过某过水断面的水量,叫做流量。计算式为:Q=Av (A为断面积,v 为平均流速)。

(四)水温与冰情:河流的补给特征是影响水温度状况的主要因素。

8.简述河川径流形成的一般过程。

①停蓄阶段:降水落在流域内,一部分被植物截留,另一部分被土壤吸收,然后经过下渗,进入土壤和岩石孔隙中,形成地下水。降水量超过上述消耗而有余时,便在一些分散洼地停蓄起来,这种现象叫做填洼。

②.漫流阶段:植物截留和填洼都已达到饱和,降水量超过下渗量时,地面便开始出现沿天然坡向流动的细小水流,即坡面漫流。坡面漫流逐渐扩大范围,并分别流向不同的河槽里,叫漫流阶段。

③河槽集流阶段:坡面漫流的水进入河道中,沿河网向下游流动,使河流流量大为增加,叫做河槽集流。这个阶段包括雨水由坡面进入河网,最后流出出口断面的整个过程,它是径流形成的最终环节。

9.简述河流补给的类型及其主要特点

①降水补给:雨水是全球大多数河流重要的补给来源,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的水量及其变化,与流域的降水量及其变化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②融水补给: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的水量及其变化,与流域的积雪量和气温变化有关。

③地下水补给:具有稳定和均匀两大特点

④湖泊与沼泽水补给:取决于湖泊和沼泽对水量的调节作用,湖泊沼泽补给的河流流量变化较缓慢且稳定。

⑤人工补给:从水量多的河流、湖泊中,把水引入水量缺乏的河流,向河流中排放废水等,都属于人工补给范围。

10.简述引起地下水位动态变化的因素。

①气候:降水、蒸发、气温的周期性变化引起地下水相应变化,暴雨干旱等则造成地下水土壤变化;

②地表水:河湖水位升降,海岸附近涨潮,也常引起地下水动态变化;

③地壳升降:引起基准面变化,上升区基准面下降,地下水强烈循环同时变淡,下降区地下水循环减缓并发生盐化;

④植物蒸腾作用:使地下水位产生以昼夜为周期的升降

⑤人为原因:抽水、排水工程使地下水位降低,农田灌溉、修建水库使地下水位升高

11.简述成冰作用的一般过程。

成冰作用是指积雪转化为粒雪,再经变质作用形成冰川冰的过程。

①粒雪化作用有冷型和暖型两种。前者在温度较低的情况下,随着新雪层对下面雪层压力的逐渐增加积雪逐渐密实,冰粒间间隙减小,使得冰晶变大并逐渐圆化而形成细小的粒雪;后者由于温度较高,雪的融化不仅使其圆化,而且融化的水还填充了雪层孔隙或进一步向内部渗透;

②成冰作用分为冷型和暖型两种。冷型变质过程是在低温干燥环境下,粒雪在粒雪层静压力下进行重结晶作用而逐渐变成冰;暖型成冰变质过程是在温湿环境下,冰雪融水沿粒雪层内的孔隙渗浸,降温时以粒雪为核心再结晶或冻结成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