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学复习资料
自然地理学复习

自然地理学复习要点绪论:自然地理学研究对象—地球表层(上至对流层,下至沉积岩石圈底部),包括大气圈、岩石圈部分、水圈、生物圈和土壤层。
分类: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第一章:地球八大行星:水星(公转速度最快、温差最大)、金星(唯一一个自转方向与公转方向相反)、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卫星最多)、天王星、海王星。
矮行星代表:冥王星,其自转方向与公转方向相反。
小行星:位于火星与木星轨道之间绕太阳运动的众多小天体总称。
月球:地球唯一天然卫星。
外部没有大气,造成直接后果:永远黑暗,无天气现象;月面温度变幅巨大;无大气层保护,月面经常遭受陨石撞击。
朔望月:月心连续两次通过地心与日心连线的时间。
恒星月:月心连续两次到达同一恒心方向。
交点月:月心连续两次通过黄道与白道两交点之一的时间。
恒星年:地球连续两次通过太阳和另一恒星连线与地球轨道的交点所需时间。
回归年:地球连续两次通过春分点的时间。
共同特征:轨道偏心率都很小,几乎都接近于圆形;轨道面近似在一个平面上,对地球轨道面的倾斜也都不大;公转方向都自西向东环绕太阳公转;自转方向除金星和天王星外,其他行星都自西向东,即和公转方向相同;赤道面对轨道面的倾斜都比较小(天王星例外);卫星轨道绝大多数都近似圆形,其轨道面接近母星的赤道面;卫星公转方向绝大多数都和母星公转方向相同。
月相:新月(距角0度,同升同落,月出清晨,中天正午,月落黄昏,彻夜不见)、满月(180度,此起彼落,黄昏,半夜,清晨,通宵可见)、上弦月(90度,迟升后落,正午,黄昏,半夜,上班夜西天)、下弦月(早升先落,半夜,清晨,正午,下半夜东天)。
地球自转地理意义:决定了昼夜更替,使地表各种过程具有一昼夜的节奏,所有在北半球作水平运动的物体向右偏转、南半球向左偏转,造成同一时刻,不同经线上具有不同的地方时间。
由于地球和月球的引力,地球体发生弹性形变,在洋面上表现为潮汐;整体自转与局部运动如地壳运动、海水运动、大气运动密切相关;地球自转加快,离心力把海水抛向赤道,造成赤道和低纬地区海面上升,中高纬度区海面下降。
自然地理学复习资料

(一)地带性土壤1.热带森林土壤—砖红壤2.热带草原土壤—燥红土3.亚热带森林土壤—红、黄壤4.温带森林土壤—棕壤5.温带湿草原土壤—湿草原土6.温带典型草原土壤—黑钙土7.温带干草原土壤—栗钙土8.荒漠土壤—荒漠土9.寒带森林土壤—灰化土10.苔原土壤—冰沼土土壤退化的主要类型显型退化:退化过程可导致明显的退化结果。
隐型退化:有些退化过程虽然已经开始或已经进行较长时间,但尚未导致明显的退化结果。
生物多样性:地球上动物、植物、微生物的纷繁多样性和它们的遗传及变异,即某一区域内遗传基因的品系、物种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的总和。
生态因子:把对生物的生命活动起直接作用的环境元素叫做生态因子。
食物链:生态系统中生物组分通过吃与被吃的关系彼此联系起来的一个序列,组成一个整体,就像一条链锁一样,这种链锁关系就称为食物链。
营养级:生物在食物链上所处的位置,食物链上的每一个环节就称为一个营养级。
食物网: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取食与被取食的关系,往往不是单一的,营养级常常是错综复杂的。
一种消费者同时取食多种食物,而同一食物又被多种消费者取食,于是形成食物链之间交错纵横,彼此相连,构成一种网状结构,这就是食物网。
生物群落:在相同时间聚集在同一地段上的物种种群的集合。
生态系统: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的全部生物和非生物成分之间,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具有能量转换、物质循环和代谢功能的生态学单位。
生态系统的组成:非生物组分(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组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生态系统结构:空间结构.物种结构.营养结构林德曼效应:十分之一定律,即每个营养级的能量大约有1/10传递到下一个营养级生态系统功能:生物生产.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反馈:当生态系统中某一成分发生变化的时候,它必然会引起其它成分出现一系列的相应变化.这些变化最终又反过来影响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
生态平衡:生态系统通过发育和调节所达到的一种稳定状况,它包括结构上的稳定、功能的稳定和能量输入、输出的稳定。
自然地理学复习资料

自然地理学绪论地理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三类。
自然地理环境由地球表层中无机的和有机的、静态和动态的自然界各种物质和能量组成,具有地理结构特征并受自然规律控制。
地理学“三分法”: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学“三层次”:统一地理学、综合地理学、部门地理学自然地理学研究地球表层的自然地理环境。
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天然自然地理环境,人为自然地理环境。
部门自然地理学包括气候学、地貌学、水文地理学、土壤地理学、植物地理学、动物地理学等。
自然地理要素:气候、水文、地貌、土壤、植被和动物界。
第一章地球光年:光在一年中传播的距离,即一个光年,作为量度天体距离的单位。
小行星〔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绕太阳运动的众多小天体的总称。
彗星:定义:在万有引力作用下绕太阳运动的一类质量很小的天体,是太阳系的成员之一。
组成部分:彗核、彗发、彗云和彗尾。
日食: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之间,三者恰好在一条直线上,月影落在地表,月影中的人看到太阳部分或全部被月光遮住。
月食:地球位于月球和太阳之间,三者恰好或接近一条直线,地影落在月球上,处于地影区的人们看到月亮全部或部分失去光辉。
太阳活动:太阳大气受到太阳磁场和稠密气体对流区扰动的影响而处于剧烈运动当中。
主要标志:太阳黑子太阳结构:1. 内部气体:核反应区、对流区、辐射区。
2. 外部气体:光球、色球、日冕。
类地行星:【体积小,密度大】水星、金星、地球、火星;类木行星:【体积大,密度小】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太阳系中的八大行星分别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太阳系中行星及其卫星绕太阳的运动的共同特征:1. 所有行星的轨道偏心率都很小,几乎都接近圆形;2. 各行星轨道面都近似地位于一个平面上,对地球轨道面即黄道面的倾斜也都不大; 3. 所有的行星都自西向东绕太阳公转;除金星和天王星外,其余行星自转方向也自西向东,即与公转方向相同; 4. 除天王星外,其余行星的赤道面对轨道面的倾斜都比较小; 5. 绝大多数卫星的轨道都近似圆形,其轨道面与母星赤道面也较接近; 6. 绝大多数卫星,包括土星环在内,公转方向均与母星公转方向相同。
自然地理学复习资料

1.矿物:化学元素在地质作用下所形成的具有特定理化性质的天然化合物,是构成岩石的基本单元2气温:大气热力状况的数量度量,实质上是龙骑分子平均动能大小的表现3干洁空气:把除水汽,液体和固体杂质外的整个混合气体称为干洁空气4湿度:大气中水份含量的多少,称为湿度,即空气的干湿程度5饱和差:在一定温度下,饱和水汽压与空气中实质水汽压之差,用d表示d=E-e 饱和差越大,空气中水汽含量越小6露点:空气中水汽含量不变,气压保持一定时,气温下降到使空气达到饱和时的温度,用Td 表示,T-Td=0,在不饱和空气中:T-Td大于等于0T-Td差值越大,相对温度越小,反之相对温度越大,气温降到露点,是水汽凝结的必备条件7大气环流:大范围内具有一定稳定性的各种气流运行的综合现象8气团:在水平方向上物理属性比较均匀的大块空气9水循环:水不断的蒸发,输送,凝结,降落的往返运动过程10水量平衡:任一地区在任一时间段内,其收入量等于支出水量的区域内蓄水变量之和11风化作用:地表岩石与矿物在太阳辐射,大气,水和生物参与下理性性质发生变化、颗粒细化、矿物成分改变,从而形成新物质的过程,成为风化作用或风化过程12风化壳:风化产物虽经风化与侵蚀而依然残留原地覆盖于母岩表面者,即是风化壳或称残积物13山麓面:是干旱,半干旱气候条件下坡面洪流流不断搬运用化碎屑而致山坡答题保持原有坡度平行后退,山体逐渐缩小时在山麓形成的大片基岩夷平地面14流水地貌:由流水作用所塑造的多种地貌15河流阶地:谷底因河流下切而抬升到洪水位以上呈阶梯状分布于河谷两侧,即为河流阶地16土壤:地球陆地表面由风化产物经生物改造作用形成的具有肥力的薄的疏松物质层17土壤形态:土壤和土壤剖面外部形态特征,如土壤剖面构造,颜色,质地结构,孔隙度等18生态因子: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行为和分布有影响的环境要素叫生态因子19生态幅:生物在其生存过程中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其耐受的上限和下限,上限和下限之间就是生物的对这种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或称作生态幅,其中包括最适宜范围20种群:生态学上把占据着一定空间或地区的同种生物的个体群叫做种群21生物部落:若干个生物种群有规律的结合在一起,形成为一个多生物种,完整而有序的生物体系,即生物群落22生物适应:生物的形态构造,生理机能,个体发育和行为等特征与其长期生存的环境条件相互统一,彼此适合的现象23河床:平水期河水所占据的谷底部分24河慢滩:洪水期被淹没,平水期露水面25海水盐度:海水中全部溶解固体与海水质量之比,通常以每千克海水中所含的克数表示26饱和空气:温度一定时,单位体积空气中容纳的水汽量有一定的限度,达到所限度,空气呈饱和状态,称为饱和空气1自然地理研究对象(1)自然地理学研究地球表层的自然地理环境(天然的和人为的)(2)地球表层(地球圈)由大气圈和岩石圈的一部分以及水圈,生物圈和土壤层组成,并使它具有一系列不同于地球其他部分的结构特征2地球表面的基本特征:<1>太阳辐射集中分布子地表,太阳能的转化亦主要在地表进行<2>固态,液态,气态物质同时并存于地表<3>地球表面具有其特有的,由其本身发展形成的物质和现象<4>相互渗透的地表各圈层之间,进行着复杂的物质,能量交换和循环<5>地球表面存在着复杂的内部分并<6>地球表面是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环境,是人类生活的基本场所3三大岩石相互转化(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的情况相同)通过风化,剥蚀而破坏,破坏产物经过搬运,堆积而形成沉积岩,沉积岩受到高温作用又可以熔融转变为岩浆岩,岩浆岩与沉积岩都可以遭受变质作用而转化为变质岩,变质岩又会再转变成沉积岩或熔融变成岩浆岩4不同地质年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地质构造和生物发展特征(1)古生代:早古生代志留纪末,发生了世界性的强烈的构造运动——加里东运动,部分海槽褶皱上升形成山脉。
自然地理复习资料

第一章自然地理环境一、概念:大气圈(下部)、水圈、岩石圈(上部)和生物圈相互渗透,相互作用,从而形成一个复杂的具有自己独特性质的物质体系。
二、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1、物质组成:对流圈、水圈、沉积岩石圈、生物圈2、要素组成:气候、水文、地貌、植物、动物和土壤3、能量组成:太阳辐射能、地球内能、潮汐能三、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1、地球的外能和内能作用显著:2、气体、固体和液体三相物质并3、有机界和无机界相互转化4、人类聚居的场所5、存在着复杂的内部分异(例如:从东倒西、从北到南,植被存在明显差别)第二章大气大气的结构(图:P173)1.对流层:是大气圈的最底层,厚度最薄,质量最大,水汽最多。
特点:⑴.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降低(平均每升高100m,气温下降约0.65℃)⑵.具有剧烈的对流运动⑶.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⑷.天气现象复杂多变⑸.纬度不同厚度变(低纬厚,高纬薄)2.平流层特点:⑴.气温初稳后升热⑵.气流以水平运动为主(适宜飞机飞行)3.中间层:上冷下热,高空对流特点:⑴.气温随高度升高而迅速下降⑵.大气强烈的垂直运动4.暖层:空气密度小特点:温度随高度增加而迅速上升(氧原子多的原故)5.外层:空气稀薄,质点之间距离很大特点:气温很高,而且随高度而升高大气的组成水汽空气湿度的表示方法:1.水汽压:大气中水汽部分的分压力。
用e表示,单位是hPa(百帕)e=ρRT (ρ是密度;T是绝对温度,T=237℃+t;R是水汽比气体常数)2.饱和水汽压:一定体积的空气在一定温度条件下所能容纳的最大水气量所具有的压力。
用E表示,单位是hPaE=E0×10at/(β+t)(1)饱和水汽压随温度升高,迅速增大(2)饱和水汽压随温度的变化比实有水汽压变化迅速(3)饱和水汽压随温度改变量,在高温时比在低温时大(4)冰面饱和水汽压比过冷却水面饱和水汽压小(5)溶液面的饱和水汽压比纯水面的饱和水汽压小(6)大水滴面的饱和水汽压比小水滴面的饱和水汽压小3.相对湿度:空气中实际水汽压与同温度下的饱和水汽压之比的百分数。
自然地理学基础复习资料

《自然地理学基础》复习资料1一、名词解释1. 变质岩2. 气温日较差3. 相对湿度4. 焚风5. 流量二、简答题1. 矿物的概念及其形成的主要方式。
2. 简述主要的锋面天气类型。
3. 简述大气降温的四种过程。
4. 简述全球水量平衡的主要规律。
三、论述题1. 论述地貌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2. 什么是气候?论述气候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
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 固态原岩因温度、压力及化学活动性流体的作用而导致矿物成分、化学结构与构造的变化,而形成的岩石即为变质岩。
2.一日之内,最高温度与最低气温之差,称为气温日较差。
3.大气的实际水汽压与同温度下饱和水汽压之比,即为相对湿度。
4.气流受山地阻挡被迫抬升,迎风坡空气上升冷却形成降水,背风坡迅速升温形成的干热的风。
5. 单位时间内通过河道过水断面的水量,称为流量。
二、简答题1. 矿物是单个元素或若干元素在一定地质条件下形成的具有特定物理化学特性的单质或化合物。
主要形成方式:气体凝华;液体或熔融体直接结晶;胶体凝固;固体再结晶作用。
2. 冷锋天气;暖锋天气:水平岩层虽经垂直运动而未发生褶皱,仍保持水平或近似水平产状者;准静止锋天气;锢囚锋天气。
3. 绝热冷却;辐射冷却;平流冷却;混合冷却。
4. (1)海陆降水量之和等于海陆蒸发量之和,说明全球水量保持平衡,基本上长期不变;(2)海洋蒸发量提供了海洋降水量的85%和陆地降水的89%,海洋是大气水分和陆地水的主要来源;(3)陆地降水量中只有11%来自陆地蒸发,说明大陆气团对陆地降水的作用远远不及海洋气团的作用;(4)海洋蒸发量大于降水量,陆地蒸发量小于降水量,海洋和陆地水最后通过径流达到平衡。
三、论述题1. (1)导致地表热量的重新分配和温度分布状况复杂化;(2)改变降水量分布格局;(3)对生物界产生影响;(4)对自然界地域分异产生影响;(5)对土地类型分化产生影响。
2. 气候是指某一地区多年间大气的一般状态及其变化特征。
自然地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部分纵波也称推进波或P波。
P波在固态、液态及气态物质中均能传播,而且速度较快,在岩石中可达5.5-7km/s,它最先从震源到达震中或设置地震仪的观测地点,所以又称初始波。
横波也称剪切波或S波。
S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而且速度较慢。
P波的传播比S波快约1.7倍,故S波比P波晚到震中或设置地震仪的观测地点,所以又称次波。
P波与S波穿透地球,合称体波。
面波又称L波,沿固—气、液—气的介面传播,质点的运动兼有P波和S波的特点,近乎做圆周运动,在垂直介面的方向上迅速衰减。
面波,波长长,振幅大,传播速度比横波小约1倍,但其振幅大能使地面建筑物遭强烈损坏。
地球的内部圈层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时,有两个明显的波速突界面,这两个地球内部界面分别称为:莫霍面和古登堡面,根据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可将地球内部分为三个Ⅰ级圈层:地壳、地幔、地核地壳是莫霍面以上的地球表层。
其厚度变化在5-70 km之间。
其中大陆地区厚度较大,平均约为33km;大洋地区厚度较小,平均约7 km;总体的平均厚度约16km。
地壳物质的密度一般为2.6-2.9g/cm3。
大陆地壳(上地壳)主要为富硅铝的硅酸盐矿物所组成,常称为硅铝层;大洋地壳(下地壳)主要为富硅镁的硅酸盐矿物所组成,常称为硅镁层,因其比重较大,主要分布洋底地壳或大陆地壳的下部。
地幔莫霍面与古登堡面之间的一个巨厚圈层。
其厚度约2850km。
平均密度为4.5g/cm3。
根据次级界面可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
上地幔:从莫霍面至地下1000km,平均密度为3.5g/cm3,成分主要为含铁镁质较多的超基性岩。
在上地幔的上部100-350km存在一个由柔性物质组成的圈层称为软流圈(地震波的低速带)。
此软流圈之上的固态岩石圈层称为岩石圈。
下地幔:地下1000km至古登堡面之间,平均密度增大为5.1g/cm3,成分仍为含铁镁质的超基性岩,但铁质的含量增加。
地核古登堡面以下地心的一个球体。
半径为3480km。
自然地理学复习资料

《自然地理学》复习要点第一章地球一、名词解释✓恒星日:如果取春分点为标准,则春分点连续两次通过同一子午面的时间,叫做一恒星日。
✓太阳日:如果取太阳为标准,则地球上同一地点连续两次通过地心与日心连线所需的时间,叫做一个太阳日。
✓交点月:月心连续两次通过黄道与白道两交点之一需时27 d 5 h 0 min 35.8 s ,则称交点月。
✓朔望月:月心连续两次通过地心与日心连线的时间称为朔望月,时间是29 d 12 h 44 min 3 s 。
✓开普勒定律:单位时间里,行星与其中心天体连线在行星轨道面扫过的面积相等。
✓岁差:当地球自转轴旋进时,春分点西移,故地球自转不到一周即可两次经过春分点。
✓极移:由于地球质量分布不均匀,真正的极点位置常常发生变化,因此自转轴又将围绕新极点旋转。
这种现象就是极移,实际上也就是地球的自转章动,或按发现者的名字称为钱德勒章动。
✓泛对称性:大陆面积愈大,其平均海拔愈高,面积和高度拟合曲线的相关系数可达0.9。
这是泛对称现象作为一种普遍规律在海陆分布上的表现。
二、简答1、类地行星和类木行星分别有哪些特点?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体积小而平均密度大,自转速度慢,卫星数少,称为类地行星(terrestrial planets);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体积大,平均密度小,自转速度慢,卫星数多,叫做类木行星(jovian planets)。
2、肉眼可看到的彗星大多由哪几部分组成?彗核、彗发、彗云和彗尾。
3、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是什么?地球绕轴自转这一事实是确定地理坐标的基础。
如果没有这两个极点,就几乎不可能建立统一的地理坐标。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还表现在以下这几个方面:1)地球自转决定昼夜更替,并使地表各种过程具有昼夜节奏。
2)地球自转使所有在北半球作水平运动的物体都发生向右偏转,在南半球则向左偏转。
3)地球自转造成同一时刻、不同经线上具有不同的地方时间。
4)月球和太阳的引力使地球发生弹性形变,在洋面上则表现为潮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选择题填空题看图行文题简答题论述题一、名词解释:自然地理学、克拉克值、晶体、矿物、类质同象、同质多象、解理、岩石、岩浆作用、变质作用、沉积作用。
斑状结构、碎屑结构、地层、岩层产状、层理构造、岩石圈运动(构造运动)、岩相、断层、节理、褶皱、断层、节理、新构造运动、丹霞地貌、板块构造说。
地壳均衡学说地转偏向力、温室效应、长波辐射、地转偏向力、辐合辐散、气旋、反气旋、大气环流、行星风系、季风环流、局地环流、城市热岛、焚风、显热传输、潜热传输水系、流域、单向环流、厄尔尼诺、潮汐、自流井、生物群落、生态系统、生态金字塔、食物链、林德曼百分之十率风化作用、风化壳、球形风化、夷平面、准平原、雅丹地形、沙尘暴、洪积(物)扇、坡积物、残积物坡积物、洪积物、冲积物、泥石流、向源侵蚀、向旁侵蚀、侵蚀基准面、平衡剖面、单向环流、深切蛇曲、河漫滩、二元结构、河流阶地、牛轭湖、地上悬河、河流袭夺。
冰川、冰蚀作用、冰碛物、冰盖。
沙尘暴、风蚀作用、雅丹地貌、岩漠、砾漠、黄土、埋藏古土壤。
潜水、层间水、自流盆地、自流水、矿化度、硬度、岩溶作用。
二、选择题B.大气中的O3主要存在于10-50Km的大气层中,绝大部分集中在:A、对流层B、平流层C、电离层D、逸散层C.沉积岩中的石灰岩的结构为:A、碎屑B、泥质C、化学D、生物A.某地区浅海沉积物厚度为1000m表明当时地壳运动方向主要表现为:A、下降B、上升C、不变D、海退C海啸主要体现相互作用的圈层是:A、大气圈与水圈B、水圈与生物圈C、水圈与岩石圈D、岩石圈与大气圈A.没有解理,具油脂光泽的矿物是:A、石英;B、方解石;C、斜长石;D、白云母。
A狮子山地层最老的是:A. 志留系B. 泥盆系C. 石炭系D. 二叠系武汉市狮子山地层倾向大致为():A、0-10°B、90-100°C、180-190°D、210-220°狮子山的延伸方向与地层走向()。
A.一致B.斜交C.垂直D.没有关系岩石的成因有三种,属于沉积岩的是:A. 大理岩B. 花岗岩C. 板岩D. 石灰岩极完全解理的矿物是:A. 白云母B. 方解石C. 正长石D. 石英主要矿物由石英、斜长石、角闪石组成的岩石是:A. 花岗岩B. 闪长岩C. 辉长岩D. 橄榄岩主要矿物由斜长石、角闪石组成的岩石是:A、花岗岩;B、闪长岩;C、辉长岩;D、橄榄岩。
加HCL剧烈起泡的矿物是:A、方解石;B、白云石;C、石英;D、白云岩。
SiO2含量最少的岩浆岩是:A、橄榄岩;B、辉长岩;C、闪长岩;D、花岗岩。
大理岩的岩石类型属于:。
A、岩浆岩B、沉积岩C、变质岩D、石灰岩等粒结构、块状构造的岩浆岩其形成作用为:A、喷出作用;B、浅成作用;C、深成作用;D、火山作用。
页岩的主要成岩作用方式为:A、压固作用;B、胶结作用;C、重结晶作用;D、动力变质作用。
在硝酸和钼酸铵作用下有黄色沉淀的矿物是:A、方解石;B、磷灰石;C、橄榄石;D、磷块岩。
经区域变质作用形成的板岩,其原岩为:A、页岩;B、砾岩;C、石灰岩;D、花岗岩。
变质岩的主要特征是:A、层理;B、片理;C、节理;D、解理。
角闪石单体的形态为:A、放射状;B、柱状;C、粒状;D、板状。
没有解理,硬度大于小刀,具油脂光泽的矿物是:A、石英;B、方解石;C、斜长石;D、白云母。
碎屑岩中碎屑颗粒大小为2~0.05mm,该岩石结构为:A、砾状结构;B、砂状结构;C、粉砂状结构;D、泥质结构。
具有碎屑结构的岩石为:A、花岗斑岩;B、砂岩;C、片麻岩;D、石灰岩。
内力地质作用的主导因素是:A. 地壳运动B. 岩浆作用C. 变质作用D. 地震丹霞地貌的岩层产状为:A.近水平或水平B. 倾斜C. 直立D. 倾角大于70°在低压中心附近,气流向中心流动,称为:A.辐散B. 辐合C. 气旋D. 反气旋白天山谷风的运动特点是:A.沿山坡上升B. 沿山坡下降C. 作水平运动D. 平行山谷运动秦岭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它属于:A. 经向构造体系B. 纬向构造体系C. 扭动构造体系D. 山字型构造“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指的是():A、纬度地带性B、垂直地带性C、干湿度分带性D、径度地带性“截弯取直”是什么的主要表现()。
A.海岸作用B.冰川作用C.河流作用D.片流作用“一山之隔两重天”是什么效应()。
A.海陆风B.焚风C.大气降温D.山谷风易风化的构造部位是:A. 背斜翼部B. 向斜翼部C. 背斜核部D. 向斜核部可溶性较强的碳酸盐类岩石是:A. 石灰岩B. 白云质灰岩C. 灰质白云岩D. 白云岩岩石结构为全晶质粗等粒结构,块状构造,该岩石生成环境是:A.深成B. 浅成C. 喷出D. 火山具有板状构造的变质岩是:A.页岩B.泥岩C.片岩D.板岩SiO2含量为70%的岩石是:A. 超基性岩B. 基性岩C. 中性岩D. 酸性岩含K2O、Na2O较多的岩石是:A. 花岗岩B. 闪长岩C. 辉长岩D. 橄榄岩在高压中心附近,气流向周围流动,称为:A.辐散B. 辐合C. 气旋D. 反气旋海陆风是由海陆热力差引起的,表现为近地面:A. 海陆风作水平运动B. 海陆风作垂直运动C. 白天吹海风D. 白天吹陆风大兴安岭属于:A. 经向构造体系B. 纬向构造体系C. 扭动构造体系D. 山字型构造泥炭资源丰富的地理环境是:A.湖泊B. 浅海C.高山D.沼泽花岗岩是深成侵入岩,其结构构造为:A.斑状结构、块状构造B. 等粒结构、流纹构造C. 斑状结构、气孔构造D. 等粒结构、块状构造志留系与泥盆系接触关系为平行不整合,较老的志留纪末期地壳运动是:A、下降B、上升C、先降后升D、先升后降庐山地质构造主体表现为:A、地垒B、地堑C、断层D、褶皱通过暖空气上升或冷暖空气混合进行的直接的能量传输称为:A、显热传输B、潜热传输C、对流D、环流完全由基岩组成的阶地叫做:A、基岩阶地B、基座阶地C、堆积阶地D、埋藏阶地地球自转速度加快,赤道附近海平面:A、上升B、下降C、不变D、变化不定沙尘暴主要体现相互作用的圈层是:A、大气圈与水圈B、大气圈与生物圈C、大气圈与岩石圈D、岩石圈与生物圈在地球表面沉积岩所占的比例为:A、95%B、75%C、25%D、5%被称为地面生物保护神是():A、O2B、CO2C、H2OD、O3长白山天池的成因为:A、构造湖B、冰蚀湖C、火山湖D、岩溶湖根据均衡理论,全球气温下降,地球自转速度变化是:A、增加B、减小C、不变D、无规律冬季北极全天变化是:A、昼长夜短B、夜长昼短C、全天为昼D、全天为夜诱发海啸发生的是:A、滑坡B、地震C、泥石流D、风暴潮二、填空题自然地理学的性质包括:-----------------------------------------------------------------------自然地理学研究的对象:------------------------------------------------------------------。
四大圈层:-------------------------------------------------------------------------------地球表层系统结构:------------------------------------------------------------------------全国人民都知道,汶川地震形成的次生湖泊灾害的名称是----------------,全国人民还知道,该地震属( )源地震,南方第四纪Q1、Q2、Q3的沉积物分别称。
狮子山上的石英砂岩属沉积岩中的岩类。
山岳冰川的冰蚀地貌主要。
黄土高原的沟间地地貌主要有,,。
石灰岩岩溶作用中侵蚀地貌形成的化学反应方程为。
一般而言,粘土的空隙率于沙砾的空隙率,前者的透水性于后者。
在背斜构造中,核部地层时代较______________,翼部地层时代较_______。
我国降水量分布的总趋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南方雨季比北方__________,北方雨季比南方结束_____________。
河流的向源侵蚀使河谷,向下侵蚀使河谷,向旁侵蚀使河谷。
地球表层系统四大圈层是指。
三大界是指。
三态是指。
大陆地壳具有垂直结构,下层为,上层为。
山岳冰川主要有。
荒漠类型有。
两个要素是决定气候分异的基本依据。
地下水的类型按埋藏条件分为。
河流、冰川的沉积物分别称为。
两地层之间缺失地层,上下地层产状不一致,这种接触关系称---------。
大陆地壳具双层结构,上层为___________层,下层为______________层。
根据地壳运动方向,地壳运动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类。
在向斜构造中,核部地层较____________,翼部地层较_________________。
地球表层系统环境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大圈层。
两个流域的分界线称为----------------。
海蚀地貌包括。
地转偏向力使北半球运动的物体向_______________ 偏转。
地球的重力值随纬度的增加而---------------------。
自然地理学的性质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对流层中,随着高度的升高,大气温度降低,每升高100m,气温降低______。
水汽蒸发或凝结过程中的吸热或放热所进行的热量传输称________________。
地壳中造岩元素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赤铁矿有黑色、红色等,但它们的条痕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岩浆岩造岩矿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浅色矿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沉积岩中由于物质的成分、颜色、结构沿垂直方向的变化所显示出来的成层现象,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构造。
利用放射性同位素蜕变规律来计算矿物或岩石的形成年龄,这种方法测得的年龄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地球表层系统的结构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全球地震带主要分布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