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龙门石窟为例,浅谈文化遗产保护与申报的关系

合集下载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作文600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作文600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
唐朝大诗人白居易曾有诗曰:“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

”说的就是举世闻名的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南郊,这里佛光山色,风景秀丽。

龙门石窟是世界上造像最多、规模最大的石刻艺术宝库,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评为“中国石刻艺术之最“,真是厉害极了,位居中国各大石窟之首,现为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5A级的游游景区。

其石窟历经了10多个朝代,陆续建造了长达1400余年,是全世界上营造时间最长的石窟。

独一无二,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皇家石窟,建造时用了大量彩绘,现多已褪色,造像11万余尊,与莫高窟、云冈石窟并称中国三大石窟。

龙门石窟中最大的那个佛像,没错,它就是卢舍那大佛,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个女皇帝武则天根据自己的容貌雕刻的,为了此雕像,武则天赞助脂粉钱两万贯,三年完工,卢舍那大佛是报身佛,意为光明普照,通高长17。

14米,头高4米,以神秘的微笑著称,被外国誉为“东方蒙娜丽莎”。

还有一个石窟也很出名,没错,它就是万佛洞,因洞内刻有一万五千尊小佛而得名。

它是龙门石窟造像最完整的洞窟,主佛为阿弥陀佛,端座于双层莲花座上,面相丰满圆润,它的背后还有五十二朵莲花,每朵莲花上都端坐着一位供养菩萨,洞内南北两壁整齐地立着一万五千尊小佛像,每尊只有4厘米。

龙门石窟不仅是中国石刻艺术宝库之一,还是历代劳动人民和艺术家无穷智慧和血汗的结晶,它活生生表现了各种人物造像的动人情景,我喜爱龙门石窟!。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世界文化遗产优秀作文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世界文化遗产优秀作文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世界文化遗产优秀作文龙门石窟,中国石刻艺术的瑰宝洛阳啊,你那龙门石窟可真是个大宝藏!走进去就像走进了一个石头做的迷宫,每一块石头都像是有故事的老爷爷。

你看那佛像,一个个端端正正的,好像在说:“别看我,我可是千年的守护者呢!”我最喜欢那个大佛,他的眼睛大大的,看着你就觉得心里暖洋洋的。

那些小佛像,有的在做游戏,有的在讲故事,看得我都忍不住笑出声来。

这些佛像可不是随便雕的,它们都是艺术家们用心雕刻出来的,就像是我们小时候画的卡通人物一样,虽然不像,但是都很可爱。

你知道吗?这些佛像都是用石头刻出来的,而且还是好几百年前的。

那时候的人们没有现在这么先进的工具,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呢?我觉得他们一定有很多小秘密,就像我们小时候玩捉迷藏一样,总是能找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地方藏起来。

龙门石窟不仅仅是石头的艺术,它还告诉我们很多关于中国文化的故事。

比如说,那个“卢舍那大佛”,她可是武则天的化身哦!武则天是个很厉害的人,她让唐朝变得更加繁荣昌盛。

我想,要是我们现在也能像她一样厉害就好了!还有那个“千手观音”,她有好多只手,每一只手都拿着不同的法器,看起来像是在跳舞一样。

我总觉得她的手在轻轻地摆动,好像在对你说:“小朋友,要好好学习哦!”龙门石窟里的每一块石头都像是有生命一样,它们静静地站在那里,不说话,但你能从它们的眼神里读出很多故事。

有时候我在想,这些石头是不是也在想念它们的主人呢?毕竟,它们陪伴了那么多年,见证了那么多人的欢笑和泪水。

龙门石窟不仅是中国的宝贝,也是全世界的宝贝。

它让我们知道,原来世界上还有很多古老的东西是值得我们去保护和珍惜的。

我们应该感谢那些古代的人们,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为我们留下了这么多美丽的艺术品。

下次你们去洛阳旅游的时候,一定要记得去龙门石窟看看哦!那里不仅有好看的风景,还有好多有趣的故事等着你去发现呢!。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世界文化遗产优秀作文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世界文化遗产优秀作文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世界文化遗产优秀作文嗨,亲们,今天我要给大家聊聊一个超级棒的地方——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这个地方可是个世界文化遗产哦,是不是有点厉害?那我就带大家一起去感受一下这个神奇的地方吧!让我给大家介绍一下龙门石窟的历史。

龙门石窟呢,是中国古代艺术宝库之一,距今已经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

那时候,为了纪念佛教的传播和发展,好多人都在石头上刻佛像、菩萨像等等,这些石头洞就是龙门石窟的前身。

后来呢,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把这些石头洞雕刻得越来越精美,就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龙门石窟。

说到龙门石窟的精美程度,真的是让人惊叹不已啊!那些佛像、菩萨像,不仅造型栩栩如生,而且每个细节都处理得非常到位。

比如说,有的佛像的眼睛会眨呀眨的,好像在和你打招呼;有的菩萨像的手势呢,就像是在给你传递什么秘密一样。

而且,这些佛像、菩萨像的颜色也非常丰富多彩,有的是红的、有的是绿的、有的是蓝的......简直就像一个五彩斑斓的大花园!除了佛像、菩萨像之外,龙门石窟还有很多其他的景观。

比如说,有一个叫做“万佛洞”的地方,那里有一万多个小佛像,密密麻麻地排成一片,简直就像是一个小小的佛国。

还有一个叫做“五天洞”的地方,那里有一个巨大的佛像,高约17米,真是气势磅礴!而且,这个佛像还有一个特别神奇的功能:只要你站在它的脚下许愿,愿望就会实现哦!当然啦,龙门石窟不仅仅是一个观赏的好地方,它还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比如说,那些佛像、菩萨像背后都有着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

比如说,有一个叫做“舍利弗”的菩萨,他曾经为了救度众生,不惜把自己的身体烧成了舍利子。

而那些舍利子呢,现在就保存在龙门石窟里,成为了我们学习佛教文化的宝贵资料。

总之呢,龙门石窟是一个非常值得一去的地方。

在那里,你可以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才情,可以领略到中国古代艺术的魅力,还可以体验到一种虔诚的宗教氛围。

所以呢,亲们,如果有机会的话,一定要去龙门石窟看看哦!相信我,你一定会被它的美丽和神奇所折服的!。

洛阳龙门石窟文化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典范

洛阳龙门石窟文化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典范

洛阳龙门石窟文化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典范洛阳龙门石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佛教艺术宝库,不仅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还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之一。

然而,作为文化遗产,龙门石窟也面临着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挑战。

本文将探讨洛阳龙门石窟的文化遗产保护措施以及其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典范作用。

一、洛阳龙门石窟的价值洛阳龙门石窟位于中国河南省洛阳市,始建于公元五世纪,历经多代的兴建和扩建,形成了现今规模宏大的龙门石窟。

这里保存着大量的佛教雕塑和壁画,展现了丰富多样的佛教文化和艺术形式。

石窟中的佛像造型栩栩如生,绘画技法精湛,被誉为中国石窟艺术的瑰宝。

洛阳龙门石窟不仅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也是研究中国佛教文化和历史的重要依据。

二、洛阳龙门石窟文化遗产保护的措施1.政府投资和保护机构建立为了保护洛阳龙门石窟这一重要的文化遗产,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并成立了专门的保护机构。

这些资金用于修复和保护石窟内的佛像、壁画等文物,同时也用于改善石窟周边的环境,提高游客的参观体验。

2.文物保护法律和规定制定在保护洛阳龙门石窟过程中,中国政府还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和规定,用于规范文物保护工作。

这些法律和规定明确了文物保护的责任和义务,加强了对文物保护工作的监督和管理。

3.科学修复和保护技术应用为了保护洛阳龙门石窟的佛像和壁画,科学修复和保护技术被广泛应用。

通过使用纳米材料、数字化技术以及环境监测设备等装备,可以更有效地修复和保护石窟内的文物,同时也降低了修复对文物本身的损害。

三、洛阳龙门石窟的可持续发展1.旅游业的发展洛阳龙门石窟的保护工作为其周边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

随着国内外游客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佛教艺术的兴趣不断增加,石窟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旅游景点。

游客的增加带动了周边饭店、旅行社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为当地经济和就业创造了更多的机会。

2.文化教育的推广洛阳龙门石窟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也为文化教育的推广起到了积极作用。

学校和各种文化机构组织学生和公众参观龙门石窟,通过展览和讲座等形式传播佛教文化和石窟艺术的知识。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世界文化遗产优秀作文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世界文化遗产优秀作文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世界文化遗产优秀作文龙门石窟,中国的艺术瑰宝
说到龙门石窟,大家脑海里是不是就浮现出那些栩栩如生的佛像和雕刻?没错,我就是那个在龙门石窟里摸爬滚打的小导游,今天咱们就一起走进这个充满历史韵味的地方。

哎呀,说起龙门石窟,那可是咱中国的宝贝啊!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大地上,让人看了眼睛都亮了。

它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493年,那时候的皇帝们为了庆祝佛教
传入中国,决定在这里开凿石窟,让佛像“住”进去。

你瞧这石窟,一个个就像缩小版的宫殿,里面的佛像更是各有千秋,有的慈眉善目,有的威风凛凛,简直就是活灵活现的。

我给大家说个笑话,有次我站在一个佛像前,忍不住摸了摸它的头,结果那佛像竟然“嗖”地一下站了起来,吓得我差点没跳起来。

不过别看这些佛像那么严肃,其实它们背后还有个故事呢。

比如那个大佛,听说是为了纪念一位高僧而建的,他为了修行,连自己的生命都豁出去了,最后成就了正果。

还有那个菩萨像,据说是为了让信徒们能消灾祈福,所以特别雕琢得细致入微。

在龙门石窟,你不仅能欣赏到这些栩栩如生的雕塑艺术,还能了解到很多关于佛教的故事和传说。

比如说,有一个故事说的是,有个和尚为了救出被囚禁的佛陀舍利,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那颗宝贵的舍利子。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只要有信念和毅力,总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好啦,今天的龙门石窟之旅就到这里吧。

下次来洛阳,别忘了来找我,我带你去更多好玩的地方!记得保护好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哦,让我们一起为它们点赞,也为我们的祖国骄傲!。

古城文化遗产及其旅游发展研究-以龙门石窟为例

古城文化遗产及其旅游发展研究-以龙门石窟为例

古城文化遗产及其旅游发展研究 -以龙门石窟为例摘要:洛阳作为千年帝都,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化的最重要的发祥地,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内涵,其旅游业的发展不仅对洛阳的整体发展有带动作用,而且对洛阳形象的打造也发挥了巨大作用。

龙门石窟作为洛阳旅游的一张金字招牌,其发展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本文希望通过对龙门石窟旅游业发展优势的阐述,并根据龙门石窟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措施,以期对历史文化遗产的可持续性起到作用,并对其他古城旅游的发展起到参考借鉴作用。

关键词:历史文化遗产、龙门石窟、旅游发展1.引言洛阳作为千年帝国的都城,代表着牡丹花城品牌形象,丝绸之路起点,洛阳山水。

而龙门石窟,作为一张洛阳乃至河南的旅游金色名片,在旅游业发展的关键期,抓住了机遇,成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品牌。

1961年3月国务院宣布龙门石窟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0年11月30日龙门格栅成功申报世界遗产; 2007年龙门石窟被评为全国第一个国家旅游5A级景区,成为旅游景点与精品。

此次申遗成功不仅对洛阳经济的发展有很大的贡献,而且对打造河南洛阳的形象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在对龙门石窟旅游发展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找出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尝试提出相应的对策,期望能够为文化遗产地旅游开发提供一些有效的借鉴。

1.龙门石窟发展现状1.旅游接待状况数据显示:2020年国庆长假期间,龙门石窟景区共接待游客26.5万人,较去年同期增长2.3%。

其中,10月1日至3日,景区接待游客7.5万人次,较去年同期增长115%。

但较多的游客对龙门石窟的承载力提出了考验,在交通方面:香山脚下的公路为交通干道,交通量很大,尤其是重型车辆比例很高。

这些车辆在行驶过程中产生的震动噪声和尾气排放对龙门石窟造成严重威胁。

洛阳市政府已经着手在风景区的外围修建公路环线,以取代现有的公路,现有公路将作为未来龙门石窟风景区的内部人行通道加以利用,缓解和消除公路交通对于石窟的不利影响。

龙门石窟——世界文化遗产介绍作文

龙门石窟——世界文化遗产介绍作文

龙门石窟一眼万年“洛阳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

”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是世界上营造时间最长、造像最多、规模最大的石刻艺术宝库,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盛誉为“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

龙门石窟始凿于北魏孝文帝年间,盛于唐,终于清末,历经10多个朝代陆续营造长达1400余年。

南北长约1公里,现存石窟1300多个,窟龛2345个,题记和碑刻3600余品,佛塔50余座,佛像11万余尊。

两山对峙,伊水中流,佛光山色,美景怡人。

北魏和盛唐的造像达到了当时艺术的顶峰,以宾阳中洞、奉先寺和古阳洞最具有代表性。

两朝的造像反映出迥然不同的风格:北魏人民以瘦为美,佛像脸部瘦长,双肩瘦削,衣纹雕刻采用平直刀法,坚劲质朴,典型地反映出北魏“举国崇佛”的历史情态,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域外文明交汇融合的珍贵记录。

唐朝人们以胖为美,佛像面相饱满,双肩宽厚,体态丰腴,衣纹雕刻使用圆刀法,自然流畅。

龙门石窟是纯正的皇家石窟,是北魏、唐朝皇家贵族发愿造像最集中的地方,具有深厚的国家宗教色彩。

其中,伊水畔的卢舍那巨佛据说是按照武则天的容貌建造,佛像恢宏庄严,17.14米的高度承载着信仰的重量。

它的面容,圆润如同经年累月雕琢出的玉石,眉弯如月,目光温和,仿佛在诉说着千年的宁静与慈悲。

耳垂低垂,如同磐石般的沉稳,却又灵动如风中柳絮。

此外,龙门石窟中保留着大量的宗教、美术、建筑、书法、音乐、服饰、医药等方面的实物资料,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许多领域的发展变化,对中国石窟艺术的创新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这就是龙门石窟,既是艺术的宝库,更是历史的长卷;既展示了无尽的艺术魅力,更承载了厚重的中华文化底蕴。

岁月流转,望一眼龙门石窟,一眼,即是万年。

龙门石窟 世界文化遗产标准

龙门石窟 世界文化遗产标准

龙门石窟世界文化遗产标准摘要:1.龙门石窟的概况2.龙门石窟的历史背景3.龙门石窟的艺术价值4.龙门石窟的保护与传承5.世界文化遗产的评定标准6.龙门石窟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正文: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南郊,地处两山对峙、伊水中流的美丽景色之中。

这里始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际(公元493 年),之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的营造,形成了南北长达1 公里、具有2345 个窟龛、10 万余尊造像的宏大石窟群。

龙门石窟被誉为中国石刻艺术的巅峰之作,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龙门石窟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北魏时期,当时孝文帝迁都洛阳,为了弘扬佛教,开始在龙门山开凿石窟,雕刻佛像。

此后,各个朝代陆续在此营造石窟,历经数百年的努力,形成了规模宏大的石窟群。

龙门石窟的艺术价值主要体现在其精美的石刻艺术上。

石窟中的佛像造型各异,线条流畅,表现出了不同的艺术风格。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卢舍那大佛,该佛像通高约17 米,气宇轩昂,端庄庄重,是中国石刻艺术的代表作之一。

为了保护和传承龙门石窟的文化遗产,我国政府和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对石窟群进行了全面的保护和维修,确保其不受自然灾害和人为破坏的影响。

其次,加强了龙门石窟的旅游管理,规范了游客参观行为,防止游客对石窟造成损害。

此外,还通过举办各类展览、讲座等活动,提高了公众对龙门石窟的认识和了解。

世界文化遗产的评定标准主要包括文化遗产的独特性、代表性、完整性和可持续性等方面。

龙门石窟作为中国石刻艺术的代表,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同时,其保存状况良好,具有较高的完整性。

因此,龙门石窟符合世界文化遗产的评定标准。

龙门石窟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不仅提升了其国际知名度,而且有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心。

同时,这也为龙门石窟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新的契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龙门石窟为例,浅谈文化遗产保护与申报的关系
——丁红
09160127
文化遗产申报世界名录必定是以文化遗产的保护为前提条件的。

所以说,保护文化遗产对我们申报世界遗产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只有恰当的处理好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遗产申报世界名录的关系,才能使我们的文化遗产充分的发挥价值性,实现长久的可持续的发展,这需要我们共同的努力。

面对当前我国文化遗产出现的种种破坏现象来说,我们的文化遗产已经遭到了巨大的破坏,失去了本来的面貌,造成的损失也是相当严重的。

为此,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已经迫在眉睫。

文化遗产确实是一个非常复杂而又庞大的系统。

由于中国城市化发展的严峻形势,带来了大规模建设和人们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普遍认识不足、重视不够,这正是文化遗产保护最关键、最急迫、最危险的时期。

中国的文化遗产保护逐步走向全国整体性、系统性的全面保护阶段。

但是,一些地方仍然缺乏科学保护意识,重申报、重开发、轻保护、轻管理,甚至出现超负荷利用和破坏性开发,背离了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文化遗产保护不是一个文化遗产日能够担当的,应该是一项全民参与的工作。

每一位公民都有义务和责任保护文化遗产。

科学保护文化遗产,已成为时代赋予公众紧迫的历史使命。

下面我将以龙门石窟为例,分析一下文化遗产保护与申报之间的关系。

龙游石窟是我国古代最高水平的地下人工建筑群之一,也是世界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一大奇观,它是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体现,集人文、艺术、文化、工程技术于一体,因此,1992年,世人传说中的"无底塘"在四个当地的农民的隆隆水泵声中"水落石出"。

这些石窟的断代成因和用途更是众说纷坛,成为难以破解的千古之谜,也被当地人称之为"世界第九大奇迹"。

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市城南6公里处的伊阙峡谷间。

由于地处都城之南,古代帝王拟己为“真龙天子”,故又称“龙门”。

龙门自古为险要关隘,交通要冲,向为兵家必争之地。

因山青水秀,环境清幽,气候宜人,素为文人墨客观游胜地。

又因石质优良,宜于雕刻,故而古人择此而建石窟。

这里青山绿水、万象生辉,伊河两岸东西山崖壁上的窟龛星罗棋布、密如蜂房。

1961年国务院公布龙门石窟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2年龙门风景名胜区被公布为全国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2000年11月,联合国
教科文组织将龙门石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006年1月被中央文明办、建设部、国家旅游局联合授予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

2007年5月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全国首批5A 级景区。

龙门石窟是北魏、唐代皇家贵族发愿造像最集中的地方,是皇家意志和行为的体现,具有浓厚的国家宗教色彩。

在北魏时期雕凿的众多洞窟中,以古阳洞、宾阳中洞和莲花洞、石窟寺这几个洞窟最有代表价值。

其中古阳洞集中了北魏迁都洛阳初期的一批皇室贵族和宫廷大臣的造像,典型地反映出北魏王朝举国崇佛的历史情态。

这些形制瑰异、琳琅满目的石刻艺术品,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域外文明交汇融合的珍贵记录。

龙门石窟延续时间长,跨越朝代多,所处地理位置优越,自然景色优美,更是许多石窟难以比拟的。

龙门石窟以大量的实物形象和文字资料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许多领域的发展变化,对中国石窟艺术的创新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龙门石窟这些洋溢着信仰情感的文化遗存,其极具异域格调的外在形态和充斥着人文意识的内在涵养,是古代社会广大人民对现实世界充满诉求意愿的物质折射。

中华民族向往美好生活的精神追求和成效卓绝的创造能力,透过这一遗响千载的人文景观可以得到透彻的解说。

与此同时,龙门石窟也遭受了一定程度的破坏,但保护工作正在如期的进行之中。

龙门石窟l500多年来,尚未遭到人为和自然灾害的重大破坏。

时至今日,虽个别窟龛局部有围岩崩塌、窟内壁面剥落、少数石刻艺术品被石灰岩凝浆覆盖、少量文物近代被盗、局部石刻品受风化剥蚀脱落外,大部分窟龛造像及装饰艺术等保存尚好,基本还保持着原来的规模和风格面貌,是中国众多佛教石窟群中保存较完好和最具代表性的石窟之一。

龙门石窟存在问题:
①龙门石窟的岩体上有较多裂隙,是岩体边坡、洞窟围岩和雕刻品不稳定乃至崩塌的主要原因。

这些虽大部分已经加固,但尚有个别部分仍需维修加固。

②每逢降雨季节,不少洞窟漏水,渗水通过裂隙和可溶性碳酸盐相溶后由岩体裂隙口流出,水分蒸发,盐类沉积于雕刻品上,使有些洞窟壁面和雕刻品覆盖一层碳酸钙,致使雕刻品失去了原有的风貌。

本世纪70年代以来虽经处治,但仍须加大科研力度和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根治。

③龙门石窟历经千百年沧桑,由于风吹、雨淋、日晒、冰冻,致使石窟岩体和雕刻
品风化剥落日趋严重,亟需采取科学保护措施加以防治。

④龙门石窟重点文物保护区,尚需依据规划进一步加强治理和整顿,以创造一个更有利于永久保存石窟文物的空间和环境。

关于保护原状问题,还要注意保护环境的原状。

不良环境(特别是影响石刻、壁画安全的大气污染、湿度变化)是破坏文物的一大因素。

埋在地下千年的文物一经出土,往往因为环境变化而变形、锈蚀。

近三十年来,敦煌壁画也变色明显,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三:一是树木多了,增加了大气的含水量;二是洞门封闭了,影响了通风效果;三是游人增多,既增加了洞内的温度,又对壁画所处的环境有所污染。

因而,保护环境更应注意对大气环境的保护。

龙门石窟已有一千五百年的历史,在这漫长岁月中,历代劳动人民都采取了不同的方法对其进行保护,这中间有成功的经验,也有保护效果不好的例证。

然而,由于自然界的风吹、日晒、雨淋、温差而形成的冻融等这些人类不可抗拒的自然因素的侵袭,我国多数石窟都存在着围岩、雕刻品的崩塌,洞窟漏水及多种水害和风化等现象。

现代社会工农业生产、交通、旅游事业的发展,对既有环境也产生了破坏作用,成为对石刻文物的一大威胁,对此人们应当予以相当的重视。

我国的石窟保护工作现已进入科技保护时代,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及乐山大佛等处的保护工作者,都已把多学科技术用于石窟保护上。

龙门石窟自1971年开始,用科技保护代替了传统的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今天,利用现代的科学技术,总结前人的工程经验,并予以改进,同时,按照文物保护的原则,探索新方法、新材料及新工艺,以达到保护和再现石窟寺建筑的历史及美学价值的目的,是我们极其重要的任务。

在对龙门石窟进行了全面修复和保护工作后,我们正式踏上了申报世界名录的道路。

龙门石窟的申报成功与否,也是对我国文化遗产价值的充分肯定,对我国文化遗产事先长足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龙门石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也是全人类的优秀文化遗产。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龙门石窟的保护工作。

1953年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成立了“龙门文化管理所”,以后逐渐发展为龙门石窟研究院,龙门石窟保护区管理局,在龙门石窟的文物抢救、保护、规划、修缮、开放和学术研究等方面,均作出了突出的成绩。

各政府度龙门石窟提供了长期的经济和技术支持。

2000年1月24日,龙门石窟顺利通过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考察评估。

11月31日,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4界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审议,
龙门石窟顺利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

如今,龙门石窟保护工作已经得到了国际和国内社会的广泛关注。

在有关部门和各政府部门的积极支持下,龙门石窟长期保护和实施规划正在逐步实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缓助的200万美元的石窟保护项目,正在中外专家的共同努力下顺利实施。

名冠洛阳八景之首的“龙门山色”更加秀色迷人,卢舍那大佛正以永恒的微笑迎接四海宾朋。

能否申报并获准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事实上反映了一个地方的文明素质、文物保护意识和政府管理水平。

洛阳市一位领导很实在地说:“如果不是这次申报,我们也不懂怎样保护文物。

”而洛阳市民从深夜频频传来的沉闷的爆破声中,也忽然明白了什么是文物保护的现代意识。

中国的五千年文明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历史财富,也是整个人类的共同文化遗产。

虽然,不少地方政府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初衷,只是为了“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当成招商引资的一种身份证;也有一些已经申报成功的城市,出现了违章建筑回潮现象。

但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在各地受到重视,毕竟给国人特别是政府管理部门,带来一种与国际接轨的文物保护意识,使人们从一个更开阔的世界视野看待我们的民族文化资源。

龙门石窟那尊著名的卢舍那佛,以她那曼妙含蓄的微笑,昭示世人:历史是一个国家向未来前进的支点,而一个保护和珍惜自己历史的国家,是伟大的、前途光明的。

从龙门石窟的申报过程中,我国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所以才可以保证这次申报的顺利成功。

由此可以得出,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与文化遗产的申报时相辅相成的,只有保护到位了,才可以取得最终申报的成功。

龙门石窟的案例更是深刻证明了这一点,所以,文化遗产的保护应该广泛普及,全民参与,使中国文化遗产的申报取得长足的飞跃,实现遗产保护和合理开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