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龙门石窟兴建的历史背景和艺术成就

合集下载

洛阳龙门石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研究

洛阳龙门石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研究

洛阳龙门石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研究在中国的洛阳市郊区有着一处著名的石窟古刹——龙门石窟。

这里是中国石窟艺术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古代艺术和文化的珍贵遗产。

本文将深入探讨洛阳龙门石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

一、龙门石窟的历史背景龙门石窟为北魏时期兴建,距今已有1500余年历史。

地处洛阳市南面的龙门山麓,是由北魏晚期到唐代中期相继修建而成。

北魏末年,由于战乱和政治、经济的混乱,中国社会处于动荡的时期。

为了缓和这种势态,加强统治的稳定性,北魏政府展开文化活动和宗教事业的推行,其中重要的一项是兴建佛教寺庙和石窟造像。

在这些寺庙和石窟制作中,艺术家们运用许多出色的技巧,创造出大量卓越的艺术作品,其中即包括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内刻画的佛教造像与题记,反映了佛教在中国社会中日益增强的影响力。

龙门石窟内的佛教造像和碑刻既有汉传佛教的特征,又融合了印度、波斯和中亚的文化因素,形成较为独特和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和文化内涵。

二、龙门石窟的文化价值龙门石窟是中国石窟艺术发展历程中的代表性作品,其所具有的文化价值是非常重要的。

1. 艺术价值龙门石窟的艺术价值高超卓越,既有极高的手工艺术价值,也有着卓越的艺术创作价值。

石窟内遗留下来的佛像、彩塑和浮雕雕塑,均精美绝伦,工艺水平达到中国古代艺术的最高峰。

这些雕塑形象栩栩如生,雕琢细致入微,不仅展示出了独特的美学风格,更体现了当时人类高超的艺术水平。

2. 历史价值龙门石窟因为时代和历史背景的契合,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文化重要标志,对于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社会文化多元性、人文社会和宗教信仰等,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龙门石窟是华夏历史长河中璀璨的一笔,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化历史地位。

3. 学术价值龙门石窟的雕塑造像以及题刻,通过经济、政治、文化、宗教和艺术领域的多学科研究,为中国古代社会、文化、历史以及美学和宗教等领域的学术研究提供了极为珍贵的材料和文物资料。

龙门石窟保留了中国古代的艺术思想和文化凝聚,这样的历史和文化遗产在中国文化学术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

写一段关于龙门石窟的介绍

写一段关于龙门石窟的介绍

写一段关于龙门石窟的介绍龙门石窟,位于中国河南省洛阳市东南部的龙门山上,是中国著名的佛教石窟艺术宝库之一。

它以其丰富多样的佛教造像和精美绝伦的艺术风格而闻名于世,被誉为“东方艺术宝库”。

龙门石窟始建于北魏时期,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

该石窟群由东西两个部分组成,东西两部分分别为东岳庙和西岳庙,共计有234个洞窟,窟内雕刻了数以千计的佛像和浮雕。

其中最著名的是东岳庙第五窟,也被称为“禅宗第一洞”,内部有着众多精美的浮雕和佛像,被誉为中国石窟艺术的巅峰之作。

龙门石窟的佛教造像丰富多样,包括站立、坐立、卧佛等形态,造型栩栩如生,根据佛教经典中的描述,佛像表现了佛陀的智慧、慈悲和威严。

除佛像外,石窟内还有丰富的浮雕和壁画,描绘了佛教故事和传说,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

龙门石窟的艺术风格独特多样,融合了中原地区和西域文化的特点。

在佛教造像中,既有刚健豪迈的北魏风格,又有柔和细腻的唐代风格。

浮雕和壁画则展现了浓厚的民族风情和西域文化的影响。

这些艺术作品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还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宗教和艺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除了艺术价值,龙门石窟还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

石窟中的壁画和浮雕记录了当时社会生活、服饰、建筑等方面的细节,为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此外,石窟内还保存了大量的佛经和文物,对于研究佛教文化和宗教信仰提供了珍贵的文献资料。

龙门石窟作为中国佛教石窟艺术的杰出代表,于200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它不仅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每年都吸引着大量的国内外游客前来观赏,感受中国古代艺术的魅力。

龙门石窟以其丰富多样的佛教造像、精美绝伦的艺术风格和重要的历史、科学价值而闻名于世。

它不仅是中国石窟艺术的杰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化和宗教信仰的珍贵遗产,值得我们珍视和保护。

龙门石窟的历史背景解说

龙门石窟的历史背景解说

龙门石窟的历史背景解说龙门石窟是位于中国河南省洛阳市东南部的一个石窟群,是中国古代最早、最大、最完整的佛教艺术宝库之一。

这处石窟群始建于北魏时期,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

龙门石窟以其精湛的雕刻艺术、博大精深的佛教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

龙门石窟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东汉末年,当时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逐渐在中国得到发展和传播。

佛教艺术自东汉末年开始在中国形成,而洛阳作为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成为佛教艺术的重要中心之一。

龙门石窟正式的建设始于北魏时期,北魏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也是佛教在中国历史上蓬勃发展的时期。

北魏时期的统治者多信奉佛教,他们为了提高政权的合法性和稳定社会,积极推动佛教的发展。

于是,在洛阳郊外的龙门山中,修建了这座宏伟的石窟群。

龙门石窟的修建历经了几个玛儿普建设阶段。

最早期的修建可以追溯到493年,当时洛阳北魏都城,佛教有了较大的影响力,统治者为了表达对佛教的支持和崇尚,开始在龙门山开凿石窟。

此后的几十年间,龙门石窟不断扩建,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石窟群。

龙门石窟的修建工程可谓浩大而艰辛。

首先,工匠们以悬崖峭壁为依托,要将山体挖空形成洞窟,这涉及到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和技术手段。

其次,石窟内部的壁画和雕刻雕塑更是需要精湛的技艺和无比的耐心。

这些付出的努力最终换来了令世人惊叹的石窟艺术,被誉为“东方哥特式建筑的杰作”。

龙门石窟是佛教艺术的杰出代表之一。

石窟中的壁画、浮雕以及千佛座像等艺术品都具有浓厚的佛教文化内涵。

壁画内容丰富,既有诸佛菩萨形象,又有佛经故事和历史事件的描绘,展示了佛教的教义和信众们对佛教的理解和崇拜。

大量的浮雕和石刻造像栩栩如生,栩栩如生地展现出佛教的精神和文化,令人叹为观止。

龙门石窟还有一个重要的历史背景是,这座石窟群的修建不仅仅是为了宗教目的,也是为了巩固北魏统治者的统治地位。

当时的北魏统治者面对诸多的政治和军事问题,他们希望通过修建石窟,表达对佛教的信仰,以提升自身的合法性和威信。

龙门石窟小知识

龙门石窟小知识

龙门石窟小知识龙门石窟是位于中国河南省洛阳市的一处著名的佛教石窟群,被誉为中国佛教艺术的瑰宝。

下面将介绍一些关于龙门石窟的小知识。

1. 历史背景:龙门石窟始建于北魏时期,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

它是中国佛教石窟艺术的重要代表,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2. 窟洞数量:龙门石窟共有千余个洞窟,分布在东、中、西三大区域。

其中,东区为早期建造的窟洞,中区为主要区域,西区为晚期建造的窟洞。

3. 窟洞造型:龙门石窟的窟洞造型多样,有方形、圆形、六角形等不同形状的洞窟。

洞窟内部多有佛像和壁画,展现了中国佛教艺术的精湛技艺。

4. 规模宏大:龙门石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石窟之一。

其中最著名的是第20窟,也被称为“小六窟”,内有大小佛像共千余尊,是中国石窟艺术的巅峰之作。

5. 保护与修复:由于长期的风化和人为破坏,龙门石窟的保护工作一直备受关注。

自1951年起,中国政府开始对石窟进行保护与修复工作,至今已进行了多次修复和维护。

6. 石窟内的艺术珍品:龙门石窟内有大量的佛像和壁画,其中包括了许多珍贵的艺术作品。

例如,壁画中的《九色鹿图》是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重要瑰宝之一。

7. 文化交流:龙门石窟不仅是中国佛教文化的重要象征,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

自20世纪初以来,许多国内外学者和艺术家都前往龙门石窟进行研究和创作。

8. 旅游景点:龙门石窟是中国重要的旅游景点之一,每年吸引着大量的游客。

游客可以在这里欣赏到中国古代艺术的瑰宝,感受到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

9. 文化遗产保护:龙门石窟的保护工作一直备受关注,被列为中国文物保护单位和世界文化遗产。

政府和相关机构加大了对石窟的保护力度,确保其能够延续下去,为后人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

10. 价值与意义:龙门石窟不仅是佛教艺术的杰作,也是中华文明的瑰宝。

它通过佛教艺术展现了古代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对于研究中国古代艺术、宗教和历史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通过了解这些关于龙门石窟的小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这一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

龙门石窟PPT课件

龙门石窟PPT课件

菩萨像窟
01
位置与特色
菩萨像窟分布于龙门石窟的多个区域,以雕刻精美的菩萨像而闻名。这
些菩萨像或站或坐,姿态各异,彰显了菩萨的慈悲与庄严。
02
雕刻技艺
菩萨像的雕刻技艺精湛,无论是面部表情、衣纹褶皱还是手势动作,都
十分传神。这使得菩萨像不仅具有宗教意义,还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03
象征意义
菩萨是佛教中的重要角色,他们代表慈悲、智慧和力量。菩萨像窟的雕
03
龙门石窟的主要窟龛介绍
卢舍那大佛
1 2 3
位置与规模
卢舍那大佛位于龙门石窟的中心部位,是龙门石 窟中规模最大、雕刻最精美的佛像之一。
佛像特征
卢舍那大佛坐像庄重、肃穆,面带微笑,展现了 佛的慈悲与智慧。佛像的衣纹流畅,雕刻细腻, 显示了高超的雕刻技艺。
历史背景
卢舍那大佛的雕刻年代可追溯到唐代,它是龙门 石窟中唐代雕刻艺术的代表之一,反映了唐代佛 教艺术的繁荣。
刻,传达了佛教的核心价值观,也寄托了信众对美好品质的追求。
04
龙门石窟的文化影响和现 实意义
对中国佛教艺术的影响
佛教艺术巅峰
01
龙门石窟是中国佛教艺术的巅峰之作,展现了佛教艺术在中国
的发展历程中的重要阶段。
雕刻技艺传承
02
龙门石窟的雕刻技艺代表了中国古代石雕艺术的高峰,对后世
的雕刻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龙门石窟的历史背景
01
02
03
Hale Waihona Puke 始建时间龙门石窟始凿于北魏孝文 帝年间。
兴盛时期
隋唐时期是龙门石窟的兴 盛阶段,这段时间的雕刻 数量和质量都达到了顶峰 。
延续至今
经过多个朝代的修建,龙 门石窟最终形成了现今的 规模,是中国石刻艺术的 宝库之一。

龙门石窟文化艺术研究

龙门石窟文化艺术研究

龙门石窟文化艺术研究龙门石窟是中国著名的佛教石刻艺术之一,位于洛阳市龙门山南麓万丈深崖中,其间刻有大小窟龛数千,壁面上镌刻了佛陀、菩萨、罗汉等佛教形象,是中国石窟艺术中的代表之一,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龙门石窟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南北朝的时期,起初是当地士绅信仰佛教的场所,到唐代初年,得到了当时的宗教政治领袖政府的重视,规模逐渐扩大,并保持了一定阶段的发展。

龙门石窟的艺术特点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一是作品广泛,刻画形象丰富多样,尊卑贵贱不分,生动的表现出了佛教教义及其亲和力。

二是技法多样,石窟中的像刻画饱含了艺术的美感,不同的技法充斥其中,以浮雕、镂空和低浮雕等最为为大众喜爱的手法形成了与众不同的艺术特色。

三是构图详略得当,铭刻有度,寓意深刻,鲜明地表现出佛教文化的特色,让人流连忘返。

四是色彩适度,突出了受众的视觉刺激,两种不同的色彩方式——彩塑和彩绘,使龙门石窟石刻更加丰富多彩。

五是艺术意蕴深厚,富有内涵,启发思考,有很强的人文情感意义和传播价值,客观地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

作为龙门石窟的研究者,我们应该关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历史和文献的研究。

龙门石窟的历史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背景,对于研究其文化艺术特色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因此,游客和学者对其进行深入的历史文献研究可以进一步挖掘出中华文化的精髓。

二是考古发掘和文物修复。

对于如何保护龙门石窟中的宝贵文化遗产,应该采取更加防范性的措施,因为现代工业化的进程对石窟的风化腐蚀和污染会造成不利影响。

此外,对于受损文物以及曾遭受过人为破坏的部分,应该采取适度的修复和保养措施。

三是美学研究。

石窟内的艺术品是个人感官体验的结果,我们对其进行个体的艺术理解。

而美学研究则是我们从理性和逻辑出发对艺术作品进行解构、分析、评价和归纳的过程。

我们可以从形态、色彩、材质、技法、图意等方面来探讨艺术的内涵和境界。

四是比较和交流。

任何的艺术都离不开比较和交流,这也是我们国家所坚定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走向世界的呼声。

探寻洛阳龙门石窟的历史变迁与文化内涵

探寻洛阳龙门石窟的历史变迁与文化内涵

探寻洛阳龙门石窟的历史变迁与文化内涵洛阳龙门石窟位于中国河南省洛阳市,是中国古代最大最精华的石窟艺术宝库之一。

它的历史变迁与文化内涵深深吸引着人们的关注。

本文将从历史变迁和文化内涵两个方面,探寻洛阳龙门石窟的魅力。

一、历史变迁1. 东晋时期:龙门石窟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493年,当时的中国正值东晋时期。

据史书记载,洛阳龙门石窟最早由北魏孝文帝所建,其目的是为了纪念自己的母亲文明皇后。

在东晋时期,石窟主要以佛教题材为主,包括佛像、佛教经文和壁画等艺术形式。

2. 北魏时期:在北魏时期,洛阳龙门石窟经历了大规模的扩建和修缮。

这是因为当时佛教在北方逐渐兴盛起来,北魏皇室也积极支持佛教的发展。

因此,洛阳龙门石窟成为了佛教艺术的中心之一,吸引了大量的工匠和艺术家前来创作。

3. 唐宋时期:唐朝和宋朝是洛阳龙门石窟的黄金时期。

在这个时期,石窟的规模不断扩大,内容也更加丰富多样化。

不仅有佛教题材,还有道教、儒教和民间传说题材的艺术作品。

这些作品不仅体现了当时社会文化的多样性,也展示了石窟艺术在不同宗教和思想体系中的融合。

4. 明清时期:明清时期,洛阳龙门石窟逐渐衰落。

这主要是由于明朝和清朝皇室对佛教的打压和限制。

然而,尽管受到了一些破坏和劫掠,洛阳龙门石窟仍然保留了许多宝贵的艺术品和文化遗产。

二、文化内涵1. 宗教意义:洛阳龙门石窟所体现的佛教、道教和儒教等思想体系有着丰富的宗教意义。

这些作品以佛像和佛教经文为主题,展示了佛教信仰中的智慧和教化之美。

它们对佛教信仰的宣传和推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 艺术价值:洛阳龙门石窟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卓越的艺术品质而闻名于世。

其中的石雕、壁画和浮雕等艺术形式,展示了中国古代艺术的高度成就。

石窟中的作品精湛的技艺和细腻的表现力,使得它们成为了研究中国古代石窟艺术的重要资料。

3. 历史见证:洛阳龙门石窟见证了中国历史的变迁和演变。

它不仅展示了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还记录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变化。

探析龙门石窟造像艺术风格与表现手法

探析龙门石窟造像艺术风格与表现手法

探析龙门石窟造像艺术风格与表现手法【摘要】龙门石窟是中国著名的石窟艺术宝库,其造像艺术风格与表现手法独具特色。

本文从历史背景和重要性入手,探析了龙门石窟造像艺术的风格特点和表现手法,以及不同时期的变化。

文章也深入探讨了龙门石窟造像艺术与佛教的关系,以及对当今艺术的启示和价值。

通过分析其独特性,可见龙门石窟造像艺术在中国艺术史上的重要地位,对后世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龙门石窟,造像艺术,风格特点,表现手法,历史背景,重要性,变化,佛教关系,影响,独特性,启示,价值。

1. 引言1.1 龙门石窟的历史背景龙门石窟位于中国河南洛阳市南郊龙门镇,是中国著名的石窟艺术宝库。

其历史可追溯至公元493年,南北朝时期。

龙门石窟兴建的背景与中国佛教的传入有密切关系,这一时期佛教在中国开始传播,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

龙门石窟的开凿,旨在表达对佛教的虔诚信仰和供奉之情,同时也展示着当时政治、宗教和社会的发展状况。

随着历史的变迁,龙门石窟不断得到修葺和扩建,成为了一个规模宏大、雕刻精美的佛教艺术宝库。

龙门石窟的历史背景丰富多彩,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也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对佛教信仰的尊重和推崇。

.1.2 龙门石窟造像艺术的重要性龙门石窟造像艺术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龙门石窟作为中国石窟艺术的代表之一,在历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其丰富的内容和精湛的技艺展示了古代中国工匠的创造力和智慧,为研究中国古代雕塑艺术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龙门石窟造像艺术融合了中外文化元素,体现了中国古代对外来文化的吸收与融合能力,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龙门石窟造像艺术承载了丰富的宗教内涵,反映了当时社会和人们的信仰风俗,对研究中国古代宗教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龙门石窟造像艺术的重要性在于其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辉煌,丰富了中国文化遗产,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

2. 正文2.1 龙门石窟造像艺术的风格特点1. 高度写实的表现:龙门石窟中的佛像、菩萨像、神祇像等造像都以栩栩如生的写实手法展现,栩栩如生,形态各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龙门石窟兴建的历史背景和艺术成就摘要:河南洛阳龙门石窟与北方甘肃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三窟为世界著名的中国“四大石窟”。

龙门石窟地处河南省洛阳伊水河两岸,于北魏太和年开凿,历时400多年。

其中以古阳洞、宾阳洞、奉先寺、万佛洞、极南洞最具代表性,作为中国“四大名窟”之一的龙门石窟是一座集美学、绘画、创建于一身的艺术宝殿,是留给中华民族不朽的瑰宝。

关键词:龙门石窟兴建历史背景雕塑艺术成就
石窟,即是天然形成的石洞或人为雕凿的洞窟,原用作人们贮藏食物和物品的地方。

此龙门石窟中的“石窟”乃是“石窟寺”的缩写,因为原本同石像一起的木架结构经长年风化已被毁灭,便形成今天所看到的只有石像而无寺的情形。

我国佛教是由古印度传入的,用石块雕像来传递佛法并将其作为僧侣、信徒礼佛和修行的场所亦是随古印度的兴起而出现的。

据《魏书释老志》中记载,龙门石窟的兴建由北魏396年起至唐朝907年历时400多年才成就如规模宏大的石窟造像。

龙门石窟以其地理位置和闻名遐迩的佛龛、石像不仅是绝佳的旅游胜地,而且是历代文人墨客争相歌咏的地方,更是中国的艺术宝库。

一、龙门石窟开凿的原因
(一)“龙门”传说
龙门这一鬼斧神工的自然景观如同盘古开天辟地一样,经历千百年的历史,它的形成众说纷纭,亦不乏很多奇妙有趣的民间传说故事。

相传,远在4000多年以前,龙门一带洪水泛滥,人民生活苦不堪言,溺死者不计其数。

帝尧命大禹的父亲崇伯鲧治水,因鲧采取错误的方法,治水不当被帝尧处死。

后帝舜又命大禹继承父志继续治水。

禹亦深知洪水为患人民,深受其害,便带领人民“疏川导滞”、“合通四海”,最终,功夫不负苦心人,终于迫使洪水流入大海,这就是后人所铭记的“大禹治水”。

另有这样一种传说,很久以前,龙门山上有一放牛娃,他常年与牛为伴。

一次,他骑坐于牛背上牛突然一阵疾奔,将他带到一个石洞前,他出于好奇走了进去,结果听到洞的深处不断传出“开不开”的声音,放牛娃很是惊奇,回家将此事告知他母亲,他母亲意识到这可能是神灵体恤百姓受洪灾之苦,特来解救。

于是告诉放牛娃:如果在听到“开不开”的声音就回答“开”。

放牛娃谨记母亲的话,果真回答了“开”,顿时一阵巨响,堵塞水流的大山裂开了口。

伊水便汹涌的向北流去。

从此龙门山上的人们再也不用为洪灾烦恼了。

龙门的形成是否真如传说的那样,我们尚无从查证,但地质学家告诉我们,龙门山经过数世纪流水的冲刷和自然风化,天然形成一道峡谷,后因大禹率众开凿使得流水得以畅流无阻,解决水患,也就形成现在的龙门险势。

(二)龙门石窟的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给雕刻提供了先决条件
龙门又称“伊阙”,位于河南洛阳伊水两岸,东临香山,西望龙门山,伊河之水从中向北穿流而过,从而形成许多长流不息的山泉和瀑布。

再者,龙门山由林木覆盖,洞内冬暖夏凉是人们栖息和储蓄的好场所,且龙门山石比其他地方的普通山石更加坚硬耐久,不易风化、
毁损,适于雕凿,这一切便利条件共同成就了这以大规模的洞窟的问世。

二、龙门石窟兴建的历史背景
龙门石窟由北魏始建,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和北宋400多年共同营造。

其中窟龛2100多个,佛塔50多座,历代造像题记和碑刻3600多块,另有造像10万多尊。

自三国分裂到隋朝统一,社会动荡不安,生活陷入苦难中的人们总希望找到思想上的寄托,而东汉末年印度传入中国的佛教思想便大行其道,给无助和失望的人民心灵和思想上的寄托。

随后北魏国泰民安,历代皇室统治者对佛法极为崇尚和重视,使得佛教艺术得以快速发展。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
这一时期佛教思想给人们带来深远影响,本国民族文化趋向大融合,加之外来佛教文化的侵入,给这一时期石窟造像活动提供了新的素材和形式。

北魏孝文帝从大同迁都洛阳后,开始大兴雕塑之风,集中了全国最优秀的人才技艺,持续了50年之久。

龙门石窟中最早开凿的是古阳洞,这时的雕塑在云冈石窟风格上发生了变化,由粗狂雄浑变成“秀骨清相”,由衣着厚实变为“褒衣博带”,印度特色的多姿异态、形体粗壮向中国化的转变使得魏晋乃至其后期的造像更世俗化,更贴近生活,这些都表现出当时人民“神人沟通”的愿望。

(二)隋唐五代时期
隋朝统治者大多崇尚佛法礼教,对宗教文化的发展大力支持,隋
朝时期社会的安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的富足也为扩建龙门石窟提供了条件。

隋文帝生于尼姑庵,由其养母智千抚养长大,为报其养母养育之恩,隋文帝命人按照其养母的容貌雕刻佛像无数。

唐代宗李世民自称“菩萨戒弟子”他对佛法的崇敬之情由此可见一斑。

中国第一个女皇帝武则天被称作“弥勒佛下世”。

因前朝李氏信奉“道先佛后”,武则天掌朝后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打击李氏势力,首选改信“佛先道后”,这一观点在她集中三年时间修建奉先寺上展露无遗。

龙门石窟群像的雕塑到隋唐已经到了鼎盛时期,龙门石窟窟洞在隋唐五代时期的雕塑占全部雕塑的60%,并且这一时期的造像艺术继魏晋南北朝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提升,构图上创新,采用立体感手法使得唐朝造像不仅里那个大而且经典之作众多。

三、龙门石窟的艺术成就
龙门石窟是众代皇家发愿造像最集中的地方,是我国石窟艺术的集中体现。

龙门石窟规模宏大、气势磅礴、雕塑精湛、内容丰富,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为体现了我国最具规模和最为优秀的造型艺术。

古阳洞,所有洞窟中最早开间的,洞高11米,正壁雕一佛二菩萨二石狮。

南北两壁分为三层,主像是释迦牟尼像,龛楣、龛额设制精巧,造型奇异。

宾阳洞,耗时23年,共费修建人工80万以上。

宾阳洞中以宾阳中洞最具代表性,是典型的“秀骨清相”风格。

宾阳中洞前壁的浮雕
之一《皇后礼佛图》,刻画的是文昭皇后礼佛行进的场景,整个雕塑生动传神,以皇后为中心,宫女侍从们衣着鲜丽,顾盼呼应,有的手执莲花,有的回首顾盼,有的面含笑意……前簇后拥向前行进。

而后壁则描绘了《皇帝礼佛图》以构图精美设计巧妙,堪称传统浮雕的经典之作,现分别藏于纽约市博物馆和美国纳尔逊艺术馆。

奉先寺,是龙门石窟中最大的一个,由唐朝武则天时期开凿,历时三年。

提到奉先寺,我们不得不提龙门石窟中最大的佛像卢舍那大佛了,她通高17.14米,是奉先寺主像,她面容端庄、目光和善,嘴角微翘,呈微笑状,俨然一位睿智善良的妇女形象,此座造像是由武则天“捐粉钱二万贯”修得,可见她与武则天有密切关系,又因武则天被称为“弥勒佛下世”,所以将此卢舍那大佛雕刻成武则天的形象,为其歌功颂德。

卢舍那大佛两端侍立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二力士、二供养人。

左侧侍立摩诃迦叶,是一个稳重严谨的老者形象,右侧侍立佛祖释迦牟尼十大弟子中最年轻的弟子的阿难。

这组群像性格鲜明,一反北魏雕像的清秀,以雍荣华贵为美,浓重的反映了盛唐时期的风俗和习尚。

除此三洞以外另有万佛洞、极南洞、和火烧洞亦很具艺术特色。

龙门石窟又以“龙门二十品”著称,“龙门二十品”——中国书法史上的里程碑,以魏碑体篆刻,气势刚健有力,记录了当时碑刻、题记以及造像者姓名、造像日期和缘由,是后代研究历史的重要史料,也是书法的经典之作。

龙门石窟是集合了窟龛、造像、宗教、美术、
书法、雕刻、医药、服饰于一体的文化殿堂,代表了我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

龙门石窟作为中国艺术的“里程碑”,是历史遗留下来的珍贵财富,它为我们研究北魏至隋唐五代提供了实物史料,龙门石窟的雕塑技艺、绘画及创造均给现代雕塑带来深远影响,它将作为中国的艺术宝库为我们的研究指明方向。

参考文献:
【1】沈海泯.中国工艺美术鉴赏【M】.苏州大学出版社,2009(2):143
【2】刘田,悦野,李钱,金丽萍.图说中国雕塑艺术【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9(4):74,101,150
【3】杨祥民.点塑艺术·大匠之风【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4):52
【4】百度网:/view/1759.ht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