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石窟艺术考察报告
龙门石窟实践调研报告

龙门石窟实践调研报告龙门石窟实践调研报告一、引言龙门石窟是中国著名的石刻艺术宝库,位于河南省洛阳市龙门山脚下,是世界文化遗产和国家5A级景区。
为了更好地了解龙门石窟的管理现状和旅游服务质量,我们进行了实践调研。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了问卷调查和实地观察相结合的方法。
我们编制了调查问卷,向游客、导游和管理人员进行了调查,并通过实地观察考察了景区的环境、设施等情况。
三、调研结果1.游客满意度通过问卷调查,我们了解到大多数游客对龙门石窟的游览体验比较满意。
其中,游客最满意的是石窟内的石刻艺术品,认为其艺术价值较高。
另外,游客也普遍认为石窟的管理比较规范,景区设施比较完善。
2.导游服务质量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导游的服务质量存在一定问题。
有部分导游在介绍时没有做到科学、客观的解说,还有一些导游对石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了解不够深入,导致部分游客无法全面了解石窟的价值。
3.管理问题调研中发现,龙门石窟的人流量较大,但景区的管理措施不够完善。
比如,在游客集中期间,部分游客违规进入石窟,对石刻造成了破坏。
此外,景区内的垃圾桶设置不足,有些游客在景区内随地乱扔垃圾,对环境造成了污染。
四、问题分析与建议1.导游服务质量问题分析:导游在石窟解说时应更加专业,提高自己的历史和文化知识储备。
建议景区加强导游培训,加强对导游的管理,提高导游的专业素养。
2.管理问题分析:由于人流量大,景区应加强对游客的引导和管理,增加警示标识,加强监控,严格控制游客进入石窟的数量,减少对石刻的破坏。
同时,增加垃圾桶的设置,加强环境卫生管理。
3.改善景区设施:在景区内增加休息区域和饮水设施,方便游客休息和补充水分。
4.提升石窟保护意识:加强对游客的讲解,普及石窟的保护意识,提醒游客不要触摸和刻画石刻。
五、结论通过本次实践调研,我们了解到龙门石窟在游客满意度、导游服务质量和管理问题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
建议景区加强导游培训和管理,加强对游客的引导和管理,改善景区设施,并提升游客的石窟保护意识。
龙门石窟调查实践报告

龙门石窟调查实践报告英文回答:Longmen Grottoes Investigation Practice Report.Introduction:The Longmen Grottoes, located in Luoyang, Henan Province, China, are a UNESCO World Heritage Site and one of the finest examples of Chinese Buddhist art. As part of our investigation practice, we visited the Longmen Grottoes to explore and understand its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significance.Historical Background:The Longmen Grottoes were constructed during the Northern Wei Dynasty (386-534 AD) and continued to be expanded in the subsequent dynasties, including the Tang Dynasty (618-907 AD). The grottoes consist of more than2,300 caves and niches, with over 100,000 Buddhist statues and carvings. These intricate sculptures were created by skilled craftsmen over several centuries.Impressions and Experiences:Visiting the Longmen Grottoes was a truly awe-inspiring experience. As I walked through the caves, I couldn't help but marvel at the intricate details and exquisite craftsmanship of the sculptures. The sheer size and scale of the grottoes were breathtaking, and it was fascinating to see how the sculptures varied in style and expression.One of the most memorable moments was when I came across the famous statue of Vairocana Buddha in Fengxian Temple. The sheer grandeur of the statue, standing at 17.14 meters tall, left me speechless. The serene expression on the Buddha's face and the delicate details on the robes were truly remarkable. It was a humbling experience to bein the presence of such a magnificent work of art.Another highlight of the visit was exploring the cavesand niches that housed the smaller statues. Each cave hadits own unique atmosphere, with dimly lit interiors and the smell of incense lingering in the air. It felt likestepping back in time and being transported to a different era.Importance and Preservation:The Longmen Grottoes hold immense historical andcultural significance. They not only represent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Buddhist art but also provide valuable insights into the social, religious, and artistic aspects of ancient China. The grottoes are a testament to the rich cultural heritage of the country.However, the preservation of the grottoes is a constant challenge. Factors such as weathering, pollution, and human activities pose a threat to the delicate sculptures.Efforts are being made to protect and conserve the grottoes, including the installation of protective measures andregular maintenance.中文回答:龙门石窟调查实践报告。
龙门石窟文化艺术研究

龙门石窟文化艺术研究龙门石窟是中国著名的佛教石刻艺术之一,位于洛阳市龙门山南麓万丈深崖中,其间刻有大小窟龛数千,壁面上镌刻了佛陀、菩萨、罗汉等佛教形象,是中国石窟艺术中的代表之一,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龙门石窟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南北朝的时期,起初是当地士绅信仰佛教的场所,到唐代初年,得到了当时的宗教政治领袖政府的重视,规模逐渐扩大,并保持了一定阶段的发展。
龙门石窟的艺术特点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一是作品广泛,刻画形象丰富多样,尊卑贵贱不分,生动的表现出了佛教教义及其亲和力。
二是技法多样,石窟中的像刻画饱含了艺术的美感,不同的技法充斥其中,以浮雕、镂空和低浮雕等最为为大众喜爱的手法形成了与众不同的艺术特色。
三是构图详略得当,铭刻有度,寓意深刻,鲜明地表现出佛教文化的特色,让人流连忘返。
四是色彩适度,突出了受众的视觉刺激,两种不同的色彩方式——彩塑和彩绘,使龙门石窟石刻更加丰富多彩。
五是艺术意蕴深厚,富有内涵,启发思考,有很强的人文情感意义和传播价值,客观地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
作为龙门石窟的研究者,我们应该关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历史和文献的研究。
龙门石窟的历史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背景,对于研究其文化艺术特色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因此,游客和学者对其进行深入的历史文献研究可以进一步挖掘出中华文化的精髓。
二是考古发掘和文物修复。
对于如何保护龙门石窟中的宝贵文化遗产,应该采取更加防范性的措施,因为现代工业化的进程对石窟的风化腐蚀和污染会造成不利影响。
此外,对于受损文物以及曾遭受过人为破坏的部分,应该采取适度的修复和保养措施。
三是美学研究。
石窟内的艺术品是个人感官体验的结果,我们对其进行个体的艺术理解。
而美学研究则是我们从理性和逻辑出发对艺术作品进行解构、分析、评价和归纳的过程。
我们可以从形态、色彩、材质、技法、图意等方面来探讨艺术的内涵和境界。
四是比较和交流。
任何的艺术都离不开比较和交流,这也是我们国家所坚定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走向世界的呼声。
龙门窟研究报告

龙门窟研究报告龙门窟位于中国甘肃省兰州市西北25公里处的井坪山脚下,是中国著名的佛教艺术宝库之一。
它始建于北魏,历经十六国、北齐、北周、隋、唐、五代、西夏、辽、金、元、明、清等朝代的修建和维护,形成了现在我们所见到的景象。
龙门窟内有留存十分完好的古代佛教造像,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得到了广泛认可。
下面将对龙门窟的研究情况进行报告。
龙门窟是黄河流域历史文化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造始于五代时期,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2000多个佛像,数百个浮雕和壁画,将佛教教义、佛教艺术、历史文化有机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这些壁画和浮雕记录了佛教思想、宗教信仰、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内容,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龙门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对龙门窟的艺术风格进行研究。
龙门窟的壁画和浮雕具有鲜明的民族艺术特点,深受当地民众喜爱。
研究者通过对壁画的线条、色彩、构图等方面进行分析,揭示了龙门窟艺术的独特之处。
其次,对龙门窟的历史背景进行研究。
龙门窟建造时正值佛教在中国传播的鼎盛时期,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密切相关。
研究者通过对历史文献、碑刻等资料的整理和分析,了解了龙门窟的建造背景和历史地位。
再次,对龙门窟中的佛教教义进行研究。
龙门窟中的佛像和浮雕都是根据佛教教义来塑造的,研究者通过对这些造像的解读,可以了解到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变迁过程。
最后,对龙门窟的保护与修复进行研究。
龙门窟作为中国的文化遗产,需要得到保护和修复。
研究者通过对龙门窟的建筑结构和材料进行研究,提出了有效的保护和修复方法,保证了龙门窟的长期保存。
总之,龙门窟是中国独特的佛教艺术宝库,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对龙门窟的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中国古代佛教文化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也为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同时,保护和修复龙门窟也是保护和传承中国文化的重要任务,需要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
龙门石窟个人研究报告

龙门石窟个人研究报告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是中国古代石窟艺术的杰出代表之一。
龙门石窟建于北魏晚期,历经东魏、北周、隋、唐、五代、宋、金、元、明、清等历史时期的修建和扩建,形成了现今的规模和风貌。
龙门石窟是由石砌坛室、窟龛和佛像组成的,总计有2345个窟龛和数千尊佛像。
其中,有许多窟龛内有壁龛,内部雕刻有佛像或壁画。
石窟中的佛像造型各异,形态逼真,细腻的雕刻技艺可见一斑。
这些佛像不仅展示了古代艺术家的才华,还反映了佛教的发展历程和社会变迁。
研究发现,龙门石窟的建造年代可追溯到公元494年左右。
最早的窟龛建于南朝梁时期,最后一部分窟龛则建于元代。
整个石窟建筑历经了近一千年的建造和修复,每个时期都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尤其是唐代的龙门石窟,被誉为“东方的维纳斯”,其佛像形态庄严肃穆,雕刻手法精湛,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龙门石窟的研究还包括其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
石窟内的壁画和佛像雕刻,揭示了古代社会的宗教信仰、思想观念、艺术风格等方面的信息。
此外,龙门石窟还反映了中国古代佛教的发展历程,对研究古代佛教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龙门石窟还是中国古代艺术宝库之一,对研究古代艺术史、雕刻工艺等方面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对于龙门石窟的个人研究,我主要采用了实地考察和文献资料的方式。
在实地考察中,我仔细观察了石窟的结构、佛像的造型和雕刻技法等方面,并拍摄了大量照片作为研究的材料。
在文献资料的研究中,我阅读了相关的学术著作和专题研究,了解了许多专家学者的观点和研究成果。
通过个人研究,我对龙门石窟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我认为,龙门石窟是中国古代石窟艺术的瑰宝,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通过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到龙门石窟的魅力。
龙门石窟艺术考察心得体会

龙门石窟艺术考察心得体会近期我对龙门石窟进行了一番深入的考察和观察,从中汲取了许多收获和感悟。
龙门石窟位于中国河南省洛阳市,是中国著名的佛教石刻艺术宝库之一,被誉为中国石窟艺术的瑰宝之一。
以下是我的考察心得体会。
一、开放性艺术龙门石窟以其开放性艺术的特性而闻名于世。
开放性艺术是指艺术作品中的主题、意象、语言或形式是被解释者所决定,而非作者的意图。
在龙门石窟中,观众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对雕刻中的主题、意象进行不同的诠释。
这种开放性的艺术使得观众赋予作品更多的灵魂和内涵,让艺术变得更加贴近人心。
二、多元化的视角龙门石窟雕刻中运用了多种不同的视角,如前后视角、高低视角、斜视角等等。
这种多元化的视角营造出了丰富的艺术空间,增加了艺术的深度和魅力。
观众可以站在不同的位置,欣赏到不同的视角,发现不同的美。
三、艺术与信仰的融合龙门石窟是一个充满佛教文化遗产的艺术现场。
在其中,艺术和信仰被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
佛教文化成为了艺术作品的精髓和内核,同时,艺术表达了对于佛教信仰的赞美和追溯。
佛教文化和艺术的融合,为艺术增添了更多的意义和价值,同时引发了人们对佛教文化的研究和探讨。
四、时间与空间的综合龙门石窟中的艺术作品并非孤岛,而是组成了一个整体,它们互相联系于一起,形成了一个以时间和空间为基础的综合体。
每一幅艺术作品都与周围的作品相互依存,相互呼应。
这种综合的艺术形式,增加了观众的体验感,凸显了作品的整体艺术性。
五、艺术与文化的传承龙门石窟中雕刻出的艺术作品,既是佛教文化的精髓,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通过观赏这些作品,观众能够更深刻地了解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龙门石窟的艺术作品在不断地传承和发展着,它们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被人们珍爱着、传颂着。
总之,我的考察和观察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龙门石窟艺术的独特魅力和精髓所在。
它的开放性艺术、多元化的视角、艺术与信仰的融合、时间与空间的综合以及艺术与文化的传承,都让我深深地为之倾心。
考察报告

短学期考察心得及浅谈龙门石窟的美学价值本次短学期考察中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龙门石窟,使我对我国的石刻艺术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际(公元493年),后经历西魏,东魏,北齐,隋,唐,五代,宋,明等诸朝,断续营造达500余年,现存伊河两岸山崖峭壁间的两千多座洞窟和十万余尊造像,多数为北魏和盛唐两个时期的作品。
龙门石窟艺术,以其宏大的规模,唯美的造像特质吸引着世人关注的目光。
龙门石窟中最为震撼的就是奉先寺的大型佛像群,为武则天施资兴建。
主像卢舍那大佛依《华严经》雕凿。
据说颇似武则天之容貌,端坐中央,头顶饰旋,面相丰满圆润,鼻梁挺秀,眉如新月,嘴角微翘,呈微笑之势,衣纹简练,神态庄严典雅,温和亲切,一派大智大悲的心怀和气度。
造像所显示的宁静,洒脱,飘逸和充满智慧的神态,寄托了人们美好的希望和理想。
那个时代的精神和审美崇尚及众多无名工匠的智慧,都凝聚在这永恒的雕塑体上了.奉先寺群像的人物全身比例并不准确,除卢舍那大佛外,其他的显得有些头大身子小,但不防碍人们的视觉美感,反而更突出人物个性.我们看到右边的弟子阿难目光善良,温和谦恭,严谨持重,温顺虔诚,憨态可掬.菩萨面目沉静安详.左面天王身躯强烈扭动,怒目圆睁,紧蹙双眉,坚毅威武.力士刚健强横,气势逼人,使人感受到一种情绪的传达,并被其深深感染.雕塑是美术的主要种类,就其形象的展示方式来看,龙门石刻基本上采用深浮雕形式.因为要依附于山体,突出部分有很多,又要像圆雕一样给人以真实感,就加强了艺术的表现力.雕塑是以物质实体性的形体塑造可视而且可触的立体艺术形象,借以反映社会生活,时代精神,表达创作主体的审美感受和审美理想.雕塑比绘画更为凝聚化,空间化.也是石刻艺术永恒的因素之一.雕刻艺术充分利用其实在的体积变化和外轮廓线所造成的节奏韵律感,赋予作品以象征性和寓意性,唤起人们相应的审美联想,寓深远于简洁.西方雕塑多借助人体来象征某种思想,状态,表达某种感情和审美观念,而中国的传统雕塑虽然并不特别讲究肌肉的语言,但却能创造出生动传神的造型,丰富的表情,加之以装饰化,图案化的表现手法达到其象征性和寓意性.龙门石窟的造像总体上以北魏和唐代居多.北魏的造像特征身躯都比较高大,面相修长,目深鼻高,脖颈细长,两肩削窄,秀骨轻姿,宽袍大袖.表情温和,飘逸潇洒,同时还蕴含鲜卑审美风尚的余韵.而唐代造像则更有人情味和世俗味,头和身体的比例适中,亲切动人,又不失佛的神圣感.体态丰腴,面相丰满,佛像端庄,宁静安详.菩萨隆胸细腰,身段秀美,慈祥.佛像衣饰单纯朴实,菩萨衣饰则薄衣透体,精细华美.雕刻技法圆刀法居多,衣纹流畅写实,恰如其分地表现了其精神状貌.艺术随时代嬗变,每一时代的艺术形式都有其最具代表性的审美形式.龙门石窟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然而令人扼腕的是因为种种历史原因佛像经历了被毁和偷盗,许多洞窟中的佛像都没有佛首.龙门石窟是人类文明的共同财富,其的保护也应当引起更多人的关注.本次短学期为期6天的考察之行是一次令人难忘的经历,本次行程中包含了西安,洛阳,开封,焦作等几座城市,对于出生长大在南京的我来说这几座位于中原地区的城市是较为陌生的。
云岗石窟和龙门石窟考察报告范文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云岗石窟和龙门石窟考察报告范文篇一:考察报告.doc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外出考察报告一、考察地点:洛阳龙门石窟,华山,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大唐芙蓉园,钟鼓楼广场、回民小吃一条街、仿古一条街,法门寺文化旅游风景区,曲江池遗址公园、曲江新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大雁塔北广场,陕西历史博物馆,清明上河园。
二、考察时间:20XX年4月14日—20XX年4月18日三、考察形式:实地考察四、考察内容:1.概述20XX年4月14日早上五点半我们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三个班的同学,在带队老师的带领下,坐上旅行社的长途大巴踏上了考察的路途,虽然一路颠簸,却是无比的兴奋!2.考察基本情况14日,到达洛阳已是下午一点钟,用过午餐后,我们去了第一站——位于洛阳市南郊伊河两岸的龙门山与香山上的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另外三大石窟为:山西云冈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和甘肃麦积山石窟。
龙门石窟早在1961年既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000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龙门石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20XX年1月被中央文明办、建设部、国家旅游局联合授予“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
20XX年4月,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全国首批“5A级旅游景区”。
20XX 年,龙门石窟被中国世界纪录协会收录为中国现存窟龛最多的石窟,创造了现存窟龛数量中国之最。
石窟售票处离公交车站还有一段距离,要经过一条购物(旅游纪念品)步行街。
龙门石窟的门票120元,括西山石窟、东山石窟、香山寺和白园四个景点。
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年间,之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宋等朝代连续大规模营造达400余年之久,南北长达1公里,今存有窟龛2345个,造像10万余尊,碑刻题记2800余品。
其中“龙门二十品”是书法魏碑精华,褚遂良所书的“伊阙佛龛之碑”则是初唐楷书艺术的典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龙门石窟艺术考察报告篇一:洛阳龙门石窟考察报告篇一:西安洛阳考察报告西安洛阳考察报告1.主要思想;通过观看数几个历史博物馆,了解我国传统文化和艺术,更加对书法的感悟2.考查对象;历史博物馆出图文物古建筑碑刻石,3.关键词;历史文物陈列古建筑群碑林刻石林立瓦当雕刻书法艺术审美4.时间;20XX年3月21日5.地点;兵马俑博物馆历史博物馆碑林秦砖汉瓦博物馆龙门石窟今年因写生考察之故与本系本专业同学同去陕西,河南。
其间,入住于二星级酒店,往返八天,考察博物馆,文化遗址等有着深厚中原文化的“艺术大餐”;虽有劳顿奔波之苦,上山下山之险,饮食文化和住宿环境之异,但仍被西安古都的之古之博之奇和河南的洛阳石窟之惊之伟,唯有以叹,不往此行!首先去的是秦始皇兵马俑。
兵马佣的塑造,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而创造。
艺术手法细腻,明快,陶佣装束千人千态,据了解最高1.96米,具有鲜明的个性的强烈的时代特征,为中华民族灿烂的古老文化增了色彩,也给世界艺术史补充了光辉的一页。
在兵马俑的面部设计上,有一个比较特别的特征,兵马佣大多数是单眼皮的,话说秦始皇是单眼皮的,所以他认为单眼皮的人就是好看,这也体现了当时朝代审美观,都是以皇帝为标准。
侧面说明了王权的集中!1974年,在秦始皇帝陵东发现三个大型陪葬的兵马俑坑,三坑成“品”字形,总面积22780平方米,一号坑最大,二号坑平面呈曲尺形,三号成平面凹形。
1975年开始挖掘,并建造展览大厅,每天吸引着近万名中外游人,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兵马俑坑共有4个,其中佣皆仿真人、真马制成。
从服饰、排列位置可以分为将军、军吏、材官、射士、骁士、伍卒等,形象地再现了秦始皇威震四海、统一六国的雄伟军容。
此外,陵旁还出土两组铜车马佣,雕镂精致,金壁辉煌。
1976年在一号坑的遗址上修建了博物馆,馆内复原了兵马俑坑千军万马的威武阵势。
1978年前法国希拉克总统参观后说:“世界上有了七大奇迹,秦佣的发现可以说是八大奇迹不看金字塔不算到埃及,不看秦佣不算到中国!”这些不由又让我们想到天之骄子——秦始皇。
还有他为我们留下的长城。
以历史进程为线索,选取各时代典型文物进行组合陈列来揭示陕西地区古老社会文明的发展情况,与我而言,只后悔历史知之甚少.从史前(最早的蓝天人),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精选2000余件珍贵文物,分为“历史文物陈列”、“石刻艺术”、“碑林”三个部分,反映古代先民生活情景和艺术追求的丰富的多姿多彩的彩陶器皿,反映周人兴起与鼎盛的青铜器,反映秦扫天下六国统一天下气势的青铜剑,经机,兵马以及显示秦汉奋发崛起精神的钢建筑物,大型瓦当,还有反映封建盛世繁荣景象的精美的唐式金,银器和唐三彩,并配以遗址模型,图表,照片等辅助展示,反映了陕西地区古老灿烂的文化,也反映了这几个时期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最高水平。
(从最早的石器,铜器,历代陶佣,历代陶瓷器,唐代墓葬壁画,汉代铜镜,金银玉器,历代货币)整个展馆,一路走来,如果走过时间隧道,领略先民的精神、物质生活及追求,更惊叹他们的智慧,勤劳,对艺术的追求,这些都已成为今天历史的结晶,更亲身感受到什么叫“流连忘返”。
碑林博物馆分为三大部分,分别是孔庙、碑林和石刻艺术。
以石碑雕刻艺术为主,在石碑上我们还可以看到了历史中的不少文人骚客文章真迹的雕刻。
历千万沧桑,载古都辉煌,孔庙留青砖碧瓦,碑林聚百宝之藏。
西安碑林,佣碑林三千,溯长河一脉,书法真草隶篆,史通汉魏隋唐;读经史万卷,守文明一方,濡沫华夏精神,陶冶民族风尚;塑八方石刻,开一片圣土,萃四海名家,起一座殿堂,代有妙笔,各擅胜场,文化源远,艺术流长。
它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天下闻名,秀出东方。
在这里,可以感知荣耀与责任,可以懂得珍爱与弘扬,孔庙旧址是西安碑林博物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置历史可追溯到北宋末年,保存至今的多为明清建筑。
进入博物馆,首先引入眼帘的是斗拱繁复、高大而不失精巧的太和元气坊,其南是照壁,其北是泮池;进入棂星门,便可看到处于中轴线上举架平缓、出詹深邃、朴素稳健的戟门;穿过戟门,则是东西两边和相互对称的6座碑亭。
整个建筑群在参天古柏衬映之下,分外古朴典雅。
西安碑林始建于北宋元祐二年(1087),经历代整修充实,现有大型碑室7座,碑廊6座,碑亭7座,收藏从汉至今历代碑石、墓志3000多件,展出1000余件。
这里碑石如林,名家荟萃,书法名碑有汉《曹全碑》、前秦《广武将军碑》,以及秦李斯、汉蔡扈、晋王羲之、隋智永、唐欧阳询、柳公权、颜真卿、怀素等书法大师的杰作。
碑林藏有大量古代石刻文献资料,如唐《开成石经》,114石列联成屏,共刻65万余字;唐玄宗作序、书写并注释的《石台孝经》,形制独特;唐《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不空和尚碑》反映了中外文化交流的史实。
此外,碑林还保留了大量古代石刻图案,其文化内涵丰厚,被誉为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宝库,中国最大的石质书库。
接着我们有同行秦砖汉瓦博物馆,西安秦砖汉瓦博物馆馆藏自西周至明清各个时代、各种纹饰的瓦当和古砖2600个版别3000余块。
博物馆共分为六大展区,展品以秦汉瓦当为主,包括陕西、山西、河南出土的图像纹瓦当、图案纹瓦当和文字瓦当,以及山东、河北、四川、内蒙古出土的各种纹饰的瓦当,秦砖汉瓦其研究价值和艺术价值颇高。
瓦当文化始于周而造极秦汉,大体经过半瓦到圆瓦、由阴刻到浮雕、由素面到纹饰、由具象到抽象、由图案到铭文这样一些递进。
它是文字、文学、美学、书法、雕塑、装潢、建筑等多门类综合共蕴的艺术。
内容涉及自然,生态、神话、图腾、历史、宫廷、宫署、陵寝、地名、吉语、民俗、姓氏等等,反映了丰富的自然景观、人文美学、政治内容和历史文化。
古代工匠在瓦当这一普通的建筑构件上,在那小小的半圆形、圆形空间内;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出丰富多彩、争奇斗艳的艺术世界。
表达自己的理想、愿望和审美情趣,创造了中华民族独有的瓦当艺术。
其画像之精美,图案之瑰丽,文字之隽秀,备受世人珍视。
瓦当散发出来的神秘气息会引发人们对那个遥远而陌生的秦汉盛世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抑或就是凝聚在这秦汉瓦当中的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使它们拥有了永恒的艺术生命,因而能超越一个又一个时代,至今仍使人们感到惊讶和钦佩。
瓦当不但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还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
它的图案、文字对研究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具有相当的参考价值。
此外,瓦当还是中国书法、篆刻、绘画等方面的宝贵资料。
瓦当的造型千姿百态,它不但是绘画、工艺和雕刻相结合的艺术,也是实用性与美学相结合的产物,在古建筑上起着锦上添花的作用。
瓦当不仅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同时也是考古学分期断代的重要实物资料。
古代工匠通过瓦当上的各种动植物图像、几何图案和文字等纹饰,来美化建筑,表达自己的理想、愿望和审美情趣,于是就形成了我们现在可以看到的穿越时空的精美的瓦当艺术。
瓦当散发出来的神秘气息会引发人们对那个遥远而陌生的古代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抑或是凝聚在这瓦当纹饰中的古代无名工匠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它们拥有了永恒的艺术生命,因而能超越一个又一个时代,至今仍使我们感到震惊和钦佩。
告别西安的路途,我们全体来到河南洛阳龙门石窟洛阳,这座历史古城、中原文化的发祥地、历代王朝竞相建都的地方,此刻就在脚下,心里有些激动,憧憬着每一处的所见所闻。
而观后心里则多了一丝感慨:千年古都,不知饱受了多少历史创伤龙门石窟,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就不是能用语言所表达的宏伟壮观了。
一个个庄严肃穆、举止各异的佛像,刻在山石上,场面很令人难忘。
龙门距洛阳市南约12公里,伊河从中间流过,北魏时开始营造石窟,相继开凿四百多年。
据考证现有石窟1352个,佛龛750多个,佛塔40多座,佛像10万多尊,碑刻题记3600多品。
唐高宗时建成的奉先寺,是龙门规模最大,也是最具有代表性的石窟。
大量的碑刻题记,更是研究古代书法的宝贵实物资料,也是洛阳悠久历史文化的见证。
龙门石窟确实为我国佛教艺术的宝库。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卢舍那大佛,爬上长长的石阶,不经意间抬头一瞥中的那份震撼,让你不得不驻足仰视,那丰腴秀美的脸庞,夺人心魄的眼睛,雍容大度的气派,让每个第一次站到它面前的人,都会觉得时间在这一刻凝滞了。
卢舍那佛像总高17.14米,头高4米,耳长1.9米。
据佛经说,卢舍那意即光明遍照。
卢舍那以凌傲长空的气派端坐在这里,这颗顶着螺形发髻的巨大头颅,已经成为中国佛教艺术乃至东方文明的象征。
这是一座东方的雅典娜。
中国的蒙娜丽莎,它那神秘的,若有所思的微笑,如同一个能包容所有外来文化的民族的坦然的微笑,这就是盛唐气象!尽管在方圆一公里的山上分布着许多的石窟佛像,但是,我停留时间最长的还是在卢舍那大佛前,在游人如织的台阶边上,仰视中发现那双夺人心魄的眼睛总在注视着你,这是因为在佛像眼睛里镶上了琉璃,感叹古代人的智慧!只是,赞叹之后,无法不深思。
石窟已经开始风化,再古老的文明终究也是敌不过时间的侵蚀吗?何况,还有不懂珍惜的人们的破坏和加速催化。
石窟的佛像们,命运将会如何?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由于保护不周,窟中的佛像大多在近代被西方人盗走,据导游说,有不少头像目前保存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还有一部分在“文革”期间被红卫兵砸毁,当然还有受到风化的摧残。
即便如此,就现存的一些完整佛像来看,这批雕塑的艺术价值是相当惊人的,线条清晰,面目雍容,体现了北魏、唐朝时期佛像雕刻艺术的最高成就。
这次考察看到那么多宏伟的古建筑群体,连廓庭院,刻石参差错落,典雅凝重,气势雄伟,是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象征,以此引导我们去领略由黄河孕育出的古老文明。
特别是碑林博物馆的碑刻书法和龙门石窟中的造像记对我印象颇深。
勤礼碑始平公造像碑林中李斯的《峄山碑》,李阳冰的《三坟记》,《熹平石经》;褚遂良的《圣教序》,欧阳通的《道因法师碑》,颜真卿的《多宝塔》《颜勤礼碑》《颜家庙碑》《祭侄文稿》《争座位帖》,柳公权《玄秘塔碑》,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王羲之《姨母帖》,张旭草书《断千字文》。
从大量的唐代碑刻可以感受到整个唐朝书法灿烂的艺术文化,技术高超的工匠把碑文刻的细致精美,把书法中的章法表现的和谐尽善尽美,布局和谐,都保存完好。
从碑中不难看出当时书法家的艺术气息。
有的碑额碑侧有花纹等做装饰更能显示当时对美的追求,像《颜勤礼碑》《颜家庙碑》碑感浑厚,沉稳较朴拙敦厚两种不同造型的代表作,字体端庄雄厚,楷法严整,合乎字样规范也是我曾经迷恋不舍的字体。
还有那些行草书刻的更为细致,草书起伏连绵,变化多端,甚至枯笔都能表现出来。
汉代八分隶书《曹全碑》可谓是秀美的代表,字体娟秀畅美,字法准确。
碑林收藏南北朝时期的的墓志,基本上属于南北朝时期。
在碑林收藏的墓志除了可以印证这一史实外,更重要的是为我们展示了那时书法的演变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