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积山石窟考察报告
敦煌论文-考察报告

七声神乐寻记——访敦煌、麦积山、陕西历史博物馆兵马俑及殷墟遗址考察述耳机里是悠扬的古筝与笛子,望着窗外逐渐退去的城市景色,映在眼前的是开阔马路和初秋时分仍然青翠的小树。
渐渐的,它们化成一片绿色,葱葱莽莽。
9月18日小雨的清晨,空气夹些冰凉寒意,我们的队伍出发了。
大巴车里,考察队命名这次行动为“丝绸之旅”,这是我心里的“丝路花雨”。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说起丝绸,细雨烟波滴入思绪一点响起的驼铃摇曳一排长长的商队,带着玉石珠宝,带着皮毛香料,商人腰间系着沾染油渍的皮质水袋和银晃晃的匕首尖刀,越过草原森林、高山峡谷,越过沙漠绿洲,到达中原少闻神秘的异国他乡;他们贩出货物,交换特产,思念远方家人,轻泛泪光的夜,胡姬起舞,香艳凄冷的美笼上心头,“我来人间降吉祥,我回仙山去远荡。
缥缈彩云间,蓬莱是家乡。
缥缈彩云间,蓬莱是家乡。
……”听着曲子我坐在巴士车里进入了梦境,风餐露宿的古代商队也风尘仆仆地逝去。
醒来,已是山西界内。
车外不尽的秀丽青山,峰顶薄雾萦绕,丰姿怡人。
我们的大巴行驶在盘山公路与隧道中,时空交叠,朝代更替,历史的故事就如车外近景匆匆一瞥,如梦似幻、若有若无,朦胧得化成飘散轻风。
晚间,考察队伍来到子洲。
子洲是陕西北部一个县,地处榆林市南缘。
大理、淮宁河从中部及南部穿境而过,沿岸形成地势低平、土壤肥沃的川道地区,为纪念革命烈士李子洲同志于1944年命名。
休息一晚,第二天我们的考察队伍出发向宁夏驶进。
纷繁曼妙序曲。
9月19日,考察大巴进入宁夏,地形地貌属喀斯特暨丹霞地貌型。
丹霞地貌是世界上由红色砂砾构成的、以赤丹崖为特色的一类地貌特点是顶平、身陡、麓缓的方山、石墙、石峰、石柱等。
分布在中国、美国西部、中欧和澳大利亚等地。
我平生第一次看到广袤的火红色的戈壁,震撼于开旷宏伟的自然力量,安静而尊敬地用双眼感受着新奇。
到达中卫用午饭,中卫地处黄河前套,甘、宁、内蒙古三省区交界点上,居民以少数民族居多;依黄河之险与贺兰之固,扼守宁夏西大门,自古是西北地区兵家必争之地。
麦积山石窟观后感

麦积山石窟观后感麦积山石窟位于中国甘肃省天水市北部的麦积山上,是一处著名的佛教石窟艺术遗址。
这个地方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深深吸引了我。
我有幸亲眼目睹了这座宏伟壮丽的文化瑰宝,给予我深深的触动和启发。
石窟的壮丽与庄严一进入麦积山石窟,我就被它的壮丽与庄严所折服。
石窟内有七十一个洞窟,大部分是明代以下的佛教石窟,其中最著名的是第五窟。
第五窟以其规模宏大和雄伟的佛像而闻名,佛像造型逼真,栩栩如生。
我仔细观察了佛像的细节,每一个地方都充满了艺术家的智慧和才华。
佛像的脸部表情:慈祥、宁静和安详,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
每一个佛像的造型和姿势都独具特色,展现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和对佛教的虔诚信仰。
无论是佛像的高度,比例的精确还是华丽的纹饰,都展现出佛教艺术的独特魅力。
石窟的历史与文化意义麦积山石窟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六世纪。
它是北魏时期佛教的繁盛时期的重要遗址之一,也是中国古代造像艺术的瑰宝。
这些石窟保存了大量的佛教造像和壁画,揭示了古代佛教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除了佛像和壁画,石窟中还保存了大量的佛经和文献。
这些文献是人们了解古代佛教文化和历史的宝贵资料,对于研究佛教艺术和文化起着重要的作用。
对佛教文化的思考在麦积山石窟中,我深深体会到佛教文化的伟大和深远影响。
佛教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要求人们心怀慈悲和善意,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解脱。
这种思想在石窟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佛教艺术的审美价值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佛像的高度、比例和曲线都符合美学的原则,给人一种和谐的感觉。
艺术家们通过巧妙的构图和细腻的雕刻表达了自己对佛教教义的理解和追求。
除了美学价值,石窟中的佛教文化还传递了人类智慧和信仰精神。
在佛教文化的影响下,人们学会了崇尚慈悲和宽容,培养了内心的平静和善意。
这些思想和价值观对于当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有着积极的影响。
总结与感悟麦积山石窟令我受益匪浅。
通过观察和思考,我对佛教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从中感悟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崇尚慈悲善意的重要性。
项目外出考察报告(精选5篇)

项目外出考察报告(精选5篇)项目外出篇1一、概况20xx年4月6日至4月11日,按公司领导要求,由质量监督中心组织,公司机关相关科室和单位共11人,分外环境规划、室外装饰装修、室内装饰及配套三个组;分别对长春、沈阳、大连三个城市的高品质小区进行了实地考察。
在六天时间里共参观考察了14个小区;其中较具规模和借鉴性的小区有7个,分别为:中海水岸馨都、大有恬园、东方圣荷西、万科圣溪谷、唯美品格、罗兰香谷、万科洋浦花园。
本次考察组织严密,内容丰富,整个团队日夜兼程,边看边议,拍摄了大量有价值的影像资料,深感受益匪浅,体会良多。
二、考察内容考察组对小区外环境、室外装饰装修、室内装饰等三个方面的设计理念、相关材料产品选用、施工工艺做法和质量通病防治等所见所闻进行了总结,汇报如下:(一)规划设计方面每个小区都有自己的主打建筑风格——如地中海风情、新中式田园、美式现代等,这三种风格为当今比较流行的建筑风格,也是目前各地开发商普遍采用的建筑风格。
建筑风格体现了小区的文化理念,有了理念就有了文化,和整个城市及开发商的背景、思想,居住人群的品味有机的结合,就形成了小区的整体设计理念。
1、地中海风情,建筑以黄墙、红瓦为特征,楼层比较低,拱门与半拱门、马蹄状的门窗。
建筑中的圆形拱门及回廊通常采用数个连接或以垂直交接的方式,在走动观赏中,出现延伸般的透视感。
绿化植物种类丰富搭配错落;房前屋后处处有景;小区内道路蜿蜒自然,地面铺装丰富,景观小品尺度近人;整体环境给人以舒适而又恬静,豪华不失高雅,私家花园感很强。
2、新中式田园,具有中国古代文化特色,将小区内景观赋予人文内涵。
运用现代造园手法体现古代造园理念,在设计中把传统的中式建筑风格和元素加以运用,突出建筑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这方面“大有恬园”做的比较好。
3、美式现代建筑,运用一些欧式建筑的装修手法,立面简洁,展现的是一种大都市风格。
其景观以人工手法体现模仿原生态,小品上多运用造型简单现代的亭廊架,铺装丰富但整体以暖灰色调为主给人以素雅的感觉。
麦积山石窟的首次考察

麦积⼭⽯窟的⾸次考察2019-05-301952年9⽉底结束了炳灵寺的考察之后,冯国瑞先⽣与赵望云处长、常书鸿所长商量,决定利⽤考察炳灵寺的⼈⼒,紧接着再考察天⽔麦积⼭。
⼤约是同年10⽉3⽇,我随常书鸿所长乘天兰路通车典礼的列车,与西北⽂化部和中央美术学院的同志们同赴西安,在西安进⾏考察准备⼯作之后,⼤约10⽉中旬到达天⽔。
在常书鸿所长的率领下,我们⼀⾏⼋⼈由天⽔乘卡车出发,经马跑泉、⽢泉镇,沿着崎岖的⼭路颠颠簸簸⾏驶,直到中午才到达⽬的地。
瑞应寺的住持朱和尚安排我们住在瑞应寺左边的厢房中。
常书鸿所长和冯国瑞先⽣住⾥间⼀个⼩屋,我们住的房⼦⽐较⼤,兼作会议室和⼯作室。
这⾥没有电,夜⾥⽤汽灯和油灯照明。
做饭就在朱和尚的厨房⾥,屋外的⾛廊上就是饭厅,每隔两三天派⼈去⽢泉镇或是马跑泉买副⾷并取发邮件。
初到麦积⼭,看见⼭势⾼耸,上⼤下⼩,我们才领会到“麦积”名称的由来。
壁⽴如削的崖⾯上满布窟龛,⽓势⼗分壮观。
麦积⼭势之⾼,其他⽯窟不能与之相⽐。
当时崖⾯上栈道残毁,梯道零落破碎,除东崖⼏个⼤窟如上七佛阁、下七佛阁、⽜⼉堂以及下层顺⼭坡的⼏个⽯窟之外,⼤部分⽯窟都⽆法上去,为此⼤家都很焦急。
当务之急,就是马上采购⽊材,并请来⽊⼯师傅⽂得权,⾸先着⼿西崖栈道的整修。
因为西崖不能上去,我们就先开展东崖的摄影、临摹、测绘⼯作。
段⽂杰、史苇湘临摹壁画,范⽂藻摄影,我测绘洞窟,常书鸿所长在窦占彪的配合下调查洞窟。
⽤的⼀架梯⼦是湿⽊料的,⼗分沉重,在从⼀个洞窟移向另⼀个洞窟时,⼏个⼈控制不住,梯⼦倒下来,幸亏有⼀块⼤⽯头顶住,没有出⼤问题。
麦积⼭的西崖,因为栈道残毁,七零⼋落地残存⼀些梁板,不知经过多少年的⽇晒⾬淋,都已经变成⿊⾊,看来许多年都没有⼈上去过了。
西崖需要新修和加固的栈道约100⽶,中间还有很多层已经残破了的楼梯。
当时要想登上西崖,困难真是不⼩,栈道的修理⾮常困难,也⾮常危险。
栈道是在岩体上凿出25厘⽶见⽅、深30厘⽶的梁孔,在梁孔中安插⽊悬臂梁,梁与梁之间的距离1.5⽶,梁上铺设⽊板,当时来不及做栏杆,所有的楼梯栈道,都是下临⼏⼗⽶的深渊,⼈在上⾯只能⼩⼼翼翼地⾛。
历史专业外出考察报告

历史专业外出考察报告篇一:外出考察报告历史学专业考察报告院系:历史与文博学院班级:******** 姓名:*** 学号:*********一、考察时间:XX年6月18日至20日二、考察地点:河南大学、龙亭、延庆观、城摞城遗址、河南博物院、洛阳偃师商城博物院、洛阳白马寺、龙门石窟、洛阳古墓博物馆、河南古代壁画馆三、考察对象:历史遗址和博物馆等四、考察方式:参观各个景点、遗址和博物馆,在指导老师和解说员的指导下结合自己的思考,了解历史的真实性和历史文化的内涵,记录和拍摄相关照片。
五、考察报告(内容)前言:本次外出考察是在院系的组织下11级历史学专业,以班级为单位,分别在开封、郑州和洛阳进行的为期三天的考察。
此次外出考察的目的是让我们不再局限于课堂教学,通过外出实地学习、参观文物、名胜古迹以增加我们对历史的感性认识,更深切的感受历史内涵,了解历史真实性,以激发我们对历史学习的浓厚兴趣;也是为我们更深切了解河南历史文化,以开阔我们视野,增强地域自豪感。
第一站,便是参观坐落于历史文化名城、八朝古都开封的河南大学,下午一路龙亭风景区、延庆观到城摞城遗址;第二天一早参观了省博物院,下午到偃师、白马寺;第三天首站龙门石窟,下午从邙山区洛阳古墓博物馆驱车返程。
不可否认,这次考察我们玩的很开心,整个班级的同学在一起不容易,更重要的是,我们从中学到了不少东西。
这篇考察报告我不打算每个地方都详写,那样显得没有主次了,也跟记流水账差不到哪儿去,所以以小标题的方式来分四部分来写,也都是我本次考察的一点心得体会。
(一)“历历在目”人们通俗的理解历史就是,指一切过去的事实,或者已经过去的经历或事迹(的痕迹)。
当然,作为一名历史系的学生我们还应该知道,历史还包括自然界和社会的发展进程,沿革,来历;过去事实的记载;或者就是指历史学科。
关于这个词的意义,我们暂且不去深究,提到这个,只是想说明历史不是狭义而是一个广泛的概念,想学历史很容易,想学好历史却有难度。
外出考察报告范文分析

外出考察报告分析外出考察报告范文分析在不断进步的时代,需要使用报告的情况越来越多,其在写作上有一定的技巧。
那么,报告到底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外出考察报告范文分析,欢迎大家分享。
外出考察报告范文分析1很难的学校这次组织外出考察,主要目的是要我们更了解民族文化,对我们的艺术修养和艺术的认识有所提高。
对我们的毕业创做有很大的帮助。
主要考察了佛教文化,道教文化和儒教文化。
无论是那种文化,都有很艺术价值,无论从绘画,书法,历史和人文等等,都有着很高的参考价值。
就像有人问永乐宫壁画和清明上河图有什么区别。
我个人认为其实很简单,永乐宫壁画绘画艺术高,因为它的造型,和色彩和人物的神态都达到了及至,而清明上河图它的历史价值高,因为它反映的是真实社会生活,不像永乐宫的壁画反映的只是神话不是显示。
由此麦积山石窟与龙门石窟也是如此,不过有不同与永乐宫的壁画和清明上河图。
它门有着相同的地方,就是都是佛教文化的留传,但在表现方式上却不相同,一个是泥塑艺术,一个是石雕艺术。
中国古代文化灿烂辉煌,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石窟艺术是古代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它分布广泛,反映了我国魏晋南北朝及隋唐时期的`佛教艺术。
麦积山石窟位于甘肃天水城东南45公里处,秦岭山脉西端,因其外观"如民间积麦之状"而得名。
石窟开凿于十六国时期的后秦(公元384——417年),以后南北朝时期的北魏、西魏、北周和隋、唐、宋、元乃至明、清等十几个朝代,都在这里进行了营建。
麦积山现存大小窟龛194个,54个位于南崖,140个分布在西崖,除少数窟龛内已空外,共保存了从公元四世纪末到十九世纪约1500年间的泥塑、石雕7200多件,壁画1300多平方米。
麦积山石窟与莫高窟、云岗石窟、龙门石窟并称为中国的"四大石窟"。
洞窟窟内的艺术内容,及其所反映的思想主题并社会历史背景之后,作为一点补充,也是合理的逻辑推理:麦积山第127窟作为当时在特殊情形下为乙弗后所建的洞窟,特殊的题材与来源,还有特殊的画工成份等,这些必将对麦积山同时代及其后的石窟艺术产生深刻之影响,也就是说与乙弗后有关的社会历史在麦积山的活动,无疑会对麦积山石窟艺术活动带来一些新的现象和因素,也是学者们所较为共同一致的认识,而这些新内容的源头又是与中原洛阳长安等地密不可分,特别是对这些地区的现存石窟等佛教造像艺术的全面考察,以及相关文献画史资料等的记载,和对于一些当时著名画家的考察,联系到麦积山西魏及其以后石窟艺术的发展特征,或许为我们研究麦积山石窟的发展变化及其在佛教石窟艺术研究中的地位等相关课题意义重大。
天水博物馆参观报告范文

天水博物馆参观报告范文近日,我参观了位于甘肃省天水市的天水博物馆。
天水博物馆是一座集展览、科研、文物保护和文化交流为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
此次参观让我深刻体验到了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也让我对天水的历史和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天水博物馆位于天水市麦积区凤凰街,建筑宏伟,颇具艺术感。
进入大门,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雄伟的大厅,正前方是一尊高大壮观的铜像,正是古代农民起义领袖黄巢。
黄巢在8世纪末,领导农民群众发动革命斗争,为人民争取了丰富的权益。
这座雕像让人感受到天水作为革命热土的氛围,也向我们传递了勇于斗争、顽强拼搏的精神。
在博物馆内,展厅分为多个主题区,涵盖了文化、历史、艺术等多个领域。
我首先进入了文化展区,这里陈列着大量的文物和遗址,展示了天水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这些文物有器物、雕塑、绘画以及古代建筑遗址等。
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件名为《黄帝封坛图》的绘画作品。
这幅作品描绘了黄帝在古时候在天水举行封坛大典的场景,栩栩如生地展示了古代礼仪和文化盛况。
这幅画让我感受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深厚历史和传统文化。
除了文化展区,博物馆还设有历史展区。
这里展示了天水地区不同历史时期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其中最吸引人的是《麦积山石窟》展览。
麦积山石窟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也是世界文化遗产。
在展览中,我们可以欣赏到麦积山石窟的石窟壁画和佛像。
这些壁画栩栩如生,描绘了佛教故事和宗教仪式。
佛像则精雕细琢,栩栩如生。
这些壁画和佛像不仅具有艺术价值,更代表了当时社会和文化的风貌。
除了文化和历史展区,博物馆还有艺术展区。
这里展示了天水地区的艺术品和工艺品。
我看到了许多精美的陶瓷器、漆器和木雕作品。
其中最令我惊叹的是一尊白彩琉璃佛像,佛像通体洁白无瑕,光彩夺目。
佛像通体洁白无瑕,光彩夺目。
这件佛像的制作工艺和艺术水准都令人惊叹,展示了中国古代工艺艺术的辉煌与独特。
参观完天水博物馆,我对天水这座城市有了更深的了解。
天水不仅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还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甘南考察报告

考察报告——领略甘南的风采2012年10月10日的早晨,对于我们09级美术学专业的同学来说是个让人激动不已的时刻,早上6点多全班学生在教学楼下集合,整装待发,踏上了甘南考察之旅。
沿途路上风景各异,从繁华都市,到一望无际的大草原。
本次考察路线较长,所到的地方也很多,先是到天水而后转到甘南藏区,不同的地域给我留下了不同的感受。
麦积山石窟我们离开了河南,进入到了甘肃省,来到了天水,来到天水麦积山。
第一次知道有天水这个地方,还了解到天水得名于“天河注水”的传说,是历史文化名城,人文始祖伏羲氏诞生于此;新石器时代的大地湾氏族在此创造了中国最古老的新陶文明;秦朝的先祖非子在此为周孝王牧马有功,被赐姓为嬴,封地为秦,天水成了秦国的开业基地,后遂有“秦州”之称,汉武帝时建置天水郡,至今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
沿着天水城区向东南行进大约三十五公里,便到麦积山风景区入口了。
一拔地而起的形如场院中的麦垛的孤峰在苍松翠柏、野花茂草中犹如鹤立鸡群,内心不禁一阵激动,我们已经来到了中外闻名的麦积山石窟的脚下了。
麦积山远景麦积山,因其形状像堆积起来的麦垛而得名。
远远的便可看到那凿在石壁上的佛像和半山腰回廊上小如黑豆的人影。
到得近前,更是生动宏伟,不得不叹先人手艺的精湛。
所有的石像、石窟均开凿在一座形如麦垛的山头上,因为这座山,也便有了好多好多美好的民间传说故事和文人骚客的千古佳句,所以自古以来,这儿的人文之气就很浓厚.麦积山是沉积岩的山体,并不适合雕凿佛像,但古人的聪明才智不是我们可以企及的,在一个条件并不好的山体上开凿了数千座佛像。
看到了久仰的艺术品,北魏的刀枪铁骑,隋唐的温婉笑容,两宋的衣袂飘飞,似乎历史一下子倒转。
麦积山高142米,石窟多凌空凿于20-80米的悬崖峭壁上,由崖阁、摩崖龛、山楼、走廊、小洞组成,栈道“凌空穿云”,其惊险陡峻为世罕见,洞窟大都开凿在悬崖峭壁之上,洞窟之间全靠架设在崖面上的凌空栈道通达。
游人攀登上这些蜿蜒曲折的凌空栈道,不禁惊心动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麦积山石窟考察报告篇一:考察报告麦积山,敦煌学院:吉首大学美术学院班级:12级国画班姓名学号:XX4152028带队老师:吴工考察地点:西安甘肃敦煌一带考察时间:XX年10月26日——11月3日前言:XX年10月26日,我们12级美术学国画班从吉首大学张家界校区出发开始了我们为期12天的大西北之行。
此次考察,对我们国画班可以说是意义重大,考察之前我们班正好上了壁画及绢画的相关课程,这次能欣赏古人的色彩搭配及上色技巧,无疑能对我们的专业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所以说这次考察不仅是一趟洗净心灵的美景之旅,更是一趟模仿借鉴古人的学习之旅。
历经了十几个小时的长途颠簸我们来到了西安,在宾馆呆了一晚养足了精神后,我们兴致勃勃地坐上火车,向着心中期盼已久的麦积山石窟前进。
关于天水麦积山的考察报告天水,是甘肃省的第二大城市,素有甘肃“小江南”之称,古时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相传华夏始祖伏羲氏就诞生于此,因此享有“羲皇故里”的荣誉。
而我们考察的首站麦积山石窟便正是位于这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城市东南部。
在秦岭西端北侧,有一座拔地而起的孤峰,四壁陡峭,单峰挺立,呈圆锥形,其形上突下小,望之团团,尤如麦垛,因此称之为麦积山。
它与龙门石窟、云冈石窟和敦煌莫高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
初到麦积山,迎接我们的便是山中凛冽的寒风,在登了无数阶梯和爬上了几座坡后,我们终于得见了麦积山的真颜,抬头仰望,只见栈道云梯悬于山崖,浅栈深窟开凿于峭壁,龛窟密如蜂房,依窟建檐,层层相叠。
窟龛,崖阁间以架设在崖面上的凌空栈道相连,蜿蜒曲折,游人扶栏攀援只觉惊心动魄。
据史料记载,麦积山开凿于后秦,后经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历代的不断开凿,重修成为仅次于敦煌莫高窟的我国的第二大艺术宝库。
石窟现存洞窟194个,泥塑石雕、石胎泥塑七千二百余身,壁画一千三百余平方米,更以其精美绝伦的泥塑艺术而闻名中外。
这里的泥塑题材丰富,特色鲜明,北魏造像秀骨清俊,睿智的微笑,暗含着对恐怖现实的蔑视,对人生荣辱的淡忘和超脱世俗之后的潇洒与轻松;西魏、北周造像的温婉和淳厚,沉醉于对现实生活的追求和对佛国世界的向往;隋唐造像丰满细腻;宋代造像衣纹写实,面貌庄重。
麦积山石窟造像以北魏为多,窟龛89个,几乎占全部窟龛的二分之一,精品也大多是北朝作品。
尽管各代塑像同处一堂,但并不因袭模仿,而是保持了各自的时代特色,系统地反映了我国泥塑艺术的发展,演变过程,因此有着“东方雕塑陈列馆”的美誉。
其塑造的形象,以庄严的佛陀、慈悲的菩萨、虔诚的阿难、迦叶弟子,或者威武雄壮的天王、金刚,轻快的飞天及和蔼的供养人等。
有部分形象已突破宗教仪轨的束缚,淡化宗教神秘色彩。
麦积山石窟原是一完整山体,因为唐代发生的天水地震,使整个窟群分为了东崖和西崖两个部分。
东崖现存54个洞窟,以涅桨窟、千佛廊、七佛阁、牛儿堂为最精美。
涅桨窟前有4根粗短的石柱、柱头有莲瓣浮雕,柱顶不用斗拱,而代之以浮雕的“火焰宝珠”,构思巧妙,为我国石窟寺建筑的珍品,踏着栈道凌空而上,就到了千佛廊。
崖壁上分两层整齐地排列着258尊石胎泥塑神像,神情各异,栩栩如生。
出廊攀梯而上,便到了规模最为宏伟的散花楼“上七佛阁”。
上凿单檐庑殿顶,前有七间八柱窟廊,后并列七个帐形大龛,顶部壁间各有一幅飞天壁画,其中五幅便是著名的“薄肉塑壁画”其技法高超完美,属国内罕见。
窟内塑像75躯,体态丰腴端庄,面容慈蔼安样,龛内上端壁间,绘有精美的壁画。
“上七佛阁”的下侧是牛儿堂和“中七佛阁”,是一座汉式崖阁。
通过“小有洞天”隧洞,便到了牛儿堂。
一头“金角银蹄”的牛犊,蹲伏在威风八面的天王脚下,昂首展望,跃跃欲试,神气显得十分可爱。
西崖现存140个洞窟,山势陡峭,险峻难攀,迎面我们可以看到北魏时期建造的三尊大佛,因为佛像建的很大,便以格外引人注目。
佛像面相方圆,细眉大眼,高鼻薄唇,躯体伟岸,著通肩或半披肩袈裟,这三尊大佛最中间的为释迦牟尼,左侧的为文殊菩萨,右侧为普贤菩萨,慈眉善目,给人和蔼可亲之感。
然而古人是如何在这么陡峭的崖壁上修出三十几米高的塑像,并且雕刻的这么精细,却是不得而知。
在西崖众多的窟龛中,121窟,123窟,133窟令我印象深刻。
133窟天真烂漫小沙弥会心的一笑,第123窟童男和童女的莞尔一笑,第121窟窃窃私语的菩萨与弟子的恰适投缘,他们所表现的,不是苦行者的虔诚,而是在时代思潮影响下的童稚般的真诚和愉悦。
所以,麦积山塑像受当地社会环境的影响使其表现了当地的人与情,使佛教造像好像在生活中似曾相识,使人感觉佛国世界的可亲可爱,从而虔诚信奉。
遗憾的是,因为年代久远,所有的石窟都被铁丝网牢牢的封住了,名义是保护洞窟,我们也只能透过铁丝网一睹石窟内各塑像的风采。
然而,麦积山令人惊叹的不只是它的泥塑作品,还有1300余平方米的壁画,虽然大多已剥蚀殆尽,但从残余的壁画中依稀可看出当年的精美。
西崖的127窟中,因较完整的保存西魏精华壁画100余平方米而著称于世,藻井中东王公遨游太空图,笔法粗狂奔放,是中国早期壁画精品。
左壁维摩变﹑右壁西方净土变﹑正壁涅槃变是北朝时期最成熟的大型经变画。
而在散花楼的崖阁顶部,有一幅赤马千人头小型壁画,“一马”便是这幅壁画的神奇之处。
神奇之处在哪里呢?就是不管在哪个方向看这个马,它都会冲着你,因此有人戏言说这是篇二:麦积山石窟社会考察报告麦积山石窟社会实践考察报告学校:学院:班级:姓名:考察时间:[摘要]为全面了解麦积山石窟文物保护情况,掌握文物保护基本知识,我们深入一线,广泛调研,尤其对麦积山石窟开展认真调查,并对相关问题提出切实有效的合理建议。
一、考察基本情况1、麦积山石窟基本情况。
麦积山石窟位于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东南30公里的麦积镇上河村。
地处山区,崖壁下东南缓坡上有瑞应寺古建筑群和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的办公用房;麦积山东面隔山梁与小陇山植物园为邻。
南面为香积山,其山脚下的坡地为甘肃省林业学校实习基地。
西面缓坡下为旅游商店、停车场及派出所和工商所等单位的办公用房。
远处为豆积山和罗汉崖,在豆积山上有现代新修的豆积寺。
北面沿公路下行约l 5公里处为天水市风景管理局麦积管理所检票处及办公用房。
麦积山石窟始建于十六国后秦时期,北魏、西魏、北剧、隋、唐、宋、明、清各代均有建造、重绘或改塑。
窟龛开凿在东西长约200米、高50多米的峭壁上,以栈道相连。
现存大小窟龛209个,各类造像3938件、10632身、壁画979 .54平方米。
2、麦积山石窟文物保护历史麦积山石窟自20世纪50年代初建立正式文物保护管理机构开始,就做了大量的文物保护工作,对部分长期以来裸露在在外的壁画塑像进行了抢救性保护。
进入70年代后,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组织人力物力对石窟开展了大量保护修复工作。
延续至今,研究所对石窟塑像壁画的保护工作从未停止,并且在保护修复工作中,不拘泥于现状,边修复、边总结、边提高,保护修复工艺、保护理念、保护人员力量等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3、本次社会实践考察经过。
麦积山石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能够到麦积山石窟实践、考察、学习,是我最大的荣幸。
当初刚定下来到麦积山石窟实践,我激动万分,为了在实践期间能学习到更多的东西,我也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尤其是看了《麦积山石窟研究论文集》、《麦积山石窟志》以及《文物保护法》等相关书籍和法律法规。
到麦积山石窟以后,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的职工对我在生活上、学习上、工作上很是关照,我也学到了很多自己缺乏的工作精神、工作态度以及能够在石窟保护修复过程中所要忍耐的那种苦寂,总之,麦积山石窟实践之行,使我将大学里面的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尤其是很多工作方面宝贵的知识,对我来说获益匪浅。
二、考察中的几点感受1、对麦积山石窟的认识。
初到麦积山给人的感觉是景色雄壮、秀丽、独特,山体耸立,颜色赤丹,洞窟密布,给人一种望而生畏的感觉。
随着栈道的升高,临近洞窟里面的塑像和壁画,一尊尊庄严、肃穆的造像,生动的壁画,给人以艺术的熏陶,不禁为古人的聪明才智而深深叹服。
在短短时间内,就让我彻底喜欢上了这个精美的雕塑、丰富的内涵以及人文与自然完美结合的石窟。
2、对麦积山石窟文物价值的认识在考察过程中,主要是对麦积山石窟一些重点洞窟进行了考察,在麦研所工作人员的介绍下,我对麦积山文物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麦积山石窟造像主要以泥塑为主,时代延续强、特色鲜明。
塑像制作技法多样,表现出强烈的世俗化风格,极富生活情趣;壁画中保存有数幅北魏晚期的经变故事画和北周时期的“薄肉塑”伎乐飞天,极具价值;石窟形制以平面方形平项窟为主,兼有大型的殿堂窟和众多的小型龛窟。
,除此之外还保留有各类崖阁式建筑11座。
当然这只是一个轮廓的认识,麦积山石窟文化艺术博大精深,仅靠一个社会时间考察认识难免有偏颇,以后还需要投入更大的精力去学习认识。
3、对麦积山石窟文物保护情况的认识在我的认识里,文物保护工作是一项神圣的工作,这是由文物自身的特点和潜质决定的,在以往从书本上、电视上看到的一些考古知识和考古场面,总让人感觉很振奋,这也是刚开始将考古工作和文物保护工作相混淆产生的一种朦胧认识。
鉴于此,结合我的实践经历和相关知识,对麦积山石窟文物保护工作有以下一些认识:其一,文物保护工作是一项严谨而有序、规范而有标准的工作,实践期间,亲自看到了麦积山石窟第163窟、127窟文物保护工作,无论是在前期的方案制定,还是在开工后的每日工作计划、工作记录、管理记录、实验方案等,都无不体现了这一点。
其二,文物保护工作要求一个人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不能有任何马虎和含糊,比如在处理部分脱落壁画和起甲壁画时,如果不能全神贯注,不小心碰落,结果将会不可逆转,这就要求在工作的过程中,认真仔细,轻手轻脚,万万不可当作儿戏。
其三,文物保护工作一般是任务重、时间紧。
从宏观上讲,我所实践的127窟文物保护工作是抢救性文物保护工作,霉菌需要尽快清除,脱落壁画需要尽快加固,否则霉菌会侵蚀壁画,脱落壁画将可能掉落摔碎,要求我们在保证工作质量的基础上,尽快完成工作。
从微观上讲,某一项具体的工作的时间性要求也很高,比如壁画回贴支顶加固就要求在一个时间段内完成打眼、清理、挂麻、填泥(或灌浆)、支顶等工作,如果分段完成,则会造成壁画承受力加大,造成文物损害。
总之,文物保护工作任务重、实践紧,一旦开工则必须紧张有序完成。
其四,文物保护工作对一个人的工作精神要求严格。
我在实践中对这一点体会颇深,文物保护工作对一个人来讲是一项投入很大,但是回报较小的工作,要求文物保护工作人员在工作中要有无私的奉献精神,埋头苦干的实干精神,任劳任怨的吃苦精神,坚持不懈的学习精神,苦苦探索的创新精神,十年如一日的工作精神,也正是因为具备了以上的精神,麦积山石窟文物保护工作才能够在过去这些年中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也给了我无比的震撼,这在我今后的工作、学习中将起到无可替代的精神鼓励。